大家好我是Silvia,畢業後在職場上工作了一段時間,公司的待遇很不錯,也擁有一群好同事,但是心裡面總還是有一個小小的夢想尚未執行,非常嚮往也很羨慕空服員的生活多采多姿,能夠一邊工作一邊探索全世界,於是我決定要成為一名空服員。
記得第一次都還不懂考試流程的我參加了長榮航空的面試,所有的面試資訊都是從網路上參考的,加上自己也不懂的如何有更多細節的準備,所以面試過程跌跌撞撞,ㄧ次次的失敗,讓我幾乎快放棄了這個夢想,為了不想成為萬年考生,我報名了瑞秋空姐教室的包套課程,
記得當時我也正在準備多益的考試,剛好包套的課程第一堂就是多益得分技巧課,課堂中我學習到了如何對於自己不熟練的單字以及詞性做出最有把握的選擇,在考試的當下也比較不會慌亂,老師的教學很仔細,除了自己平常練習考題以外,也會閱讀在課堂上老師教學的筆記,非常受用無窮!!
如果想修改自己的英文履歷或是考外商需要準備的CV,那麼履歷自傳課絕對不能錯過。當時我帶著滿是錯誤文法的英文履歷和老師ㄧ起討論、修改, 檢查了語法與回答方向,我也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一份完美英文履歷,另外,老師帶著我們一步步的寫CV,原本連格式和內容都沒有頭緒的我,居然也能寫出ㄧ份專業的CV,幫助了我對於考外商的準備不會因為寫不出履歷而慌張。
我在中英文全壘打這堂一整天的課,學習到如何把自己的優點用簡單易懂的方式呈現,但又具備吸引考官特質的優勢來書寫,也幫助我解決煩惱已久的種種履歷問題以及迷思,超級感謝老師很厲害的教學!
另外,在小組討論和服務用語課中, 我學習到專業的機上用語,和對於顧客之間應對的字句該如何有禮貌並婉轉表達,也使我更了解空服員口中專業字語裡的意義,感覺自己真的就是名空服員了呢!!課堂中我們也練習了小組討論,針對問題大家提出看法,隨時提醒自己多聆聽別人的想法,學習夥伴的優點也訓練了自己邏輯的整合,這對於未來想考外商的你非常有幫助唷!!
其實面試的時候我是一個非常容易緊張的人,緊張時就會腦筋空白亂了陣腳,而面試全類型的課程,幫助我慢慢的克服了面試的緊張感,也學習到如何微笑地面對考官而不尷尬,在回答問題時的禮貌以及真誠的眼神,和自我介紹長度的拿捏,這些都幫助了我在面試時能更突顯自己的特質,很慶幸自己能參加這麼全方位的課程!!
在準備航空考試的過程中,如果能面對面與各家空服老師提問、解惑,比起自己在網路上查到的各方資訊更加受益。記得當時的一位國籍航空的看板姐姐來到現場為大家講解服務用語和面試的應用題,以及回答大家都很有興趣的國籍航空的福利、標準等等,見到她時我的眼睛一亮,偶像等級的崇拜!也更加督促自己也要更為像姐姐一樣優秀的空服員!
包套課程裡我最期待瑞秋老師的髮妝課,瑞秋老師的髮妝課程幫助我更了解如何在化妝上突顯自己的優點,也學會了如何綁出專業空服員的法式包頭,讓自己看起來優雅又大方。
在美姿美儀課程中, 我跟著瑞秋老師的訓練與學習肢體語言, 漸漸的抓到了面試應有的「朝氣、笑容、氣勢」, 改善了站姿、口條、笑容和視線。藉由現場錄製的模擬面試DVD看到許多自己都沒有發現的缺點,也在不斷的練習中讓自己變得更好。終於順利的收到兩家航空的體檢通知。
真的非常感謝瑞秋老師和喵哥不藏私的指導,讓我在面試時能從容不迫的應對, 表現出職場上合宜的應對進退。
我想告訴所有想成為空服員的妹妹沒有遙不可及的夢想,只有確實去實踐與否,這條路很辛苦,只要努力堅持、肯花功夫認真學習,並且相信自己,總有一天妳也會有那對翅膀能飛!加油!!
以下分享我在遠東航空、華信航空、台灣虎航的面試過程給各位妹妹:
*遠東航空
繳交資料
摸高(可以踮腳,摸不到可以先去旁邊拉拉筋)
初試 中文自我介紹 英文廣播詞
複試被問 為什麼會選擇遠東 6/1可以報到嗎
未來會想在遠東待多久(全部中文回答)
*華信航空
繳交資料
舉行李箱(拖鞋不能踮腳,手打直舉高行李箱)
初試 中英文廣播詞
複試 三人一組表演才藝(三分鐘內)
被問以前到現在有沒有生過大病或遇到什麼創傷 如何解決(中文回答)
*台灣虎航
繳交資料
摸高(拖鞋拖鞋不能墊腳)
初試 英文廣播詞
複試 先英文自介
抽到從小到大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用英文回答
考官加問有無工作經驗(中文回答)
#照片為疫情前錄取同學們的模擬面試照
#目前上課均需戴口罩
#包套迷你班開放報名中
#錄取同學真實分享文
同時也有1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4萬的網紅啾啾妹CHUCHUME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Omi 脫單神器 5/18戀人卡正式上線🥳 用戀人卡題目幫你脫單、渣男遠離 投緣對象Omi推給你👉https://omi.onelink.me/LUbU/72603fdb 大家帶好口罩乖乖宅家看藍藍褲 Omi 戀人卡陪伴你 疫情期間可以多多用語音通話聊聊天 不要偷跑出去見見啦 #Omi戀人卡幫...
「套路台灣用語」的推薦目錄: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3Q 陳柏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敏迪選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啾啾妹CHUCHUME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講日文的台灣女生 Tiffany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2分之一強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Fw: [新聞] 中國用語滲透台灣?從Dcard 數據窺見年輕 的評價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Fw: [新聞] 中國用語滲透台灣?從Dcard 數據窺見年輕 的評價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套路的臺灣意思是__? - 閒聊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你知道什麼是"套路"嗎?兩岸生活相關用語大猜謎 ...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欣旅遊Bon Voyage - 你知道大陸說「尬聊l」「套路」的意思嗎 ... 的評價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套路台灣用語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 的評價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套路台灣用語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 的評價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套路台灣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評價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套路台灣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評價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新聞] 中國用語滲透台灣?從Dcard 數據窺見年輕人網路用語趨勢 的評價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學霸台灣用語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學霸台灣用語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項目大陸用語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媽媽最愛你 的評價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項目大陸用語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媽媽最愛你 的評價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套路台灣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星星公主-2022年5月 的評價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套路台灣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星星公主-2022年5月 的評價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靠譜台灣用語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流行時尚選集 的評價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靠譜台灣用語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流行時尚選集 的評價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討論] 會介意曖昧對象用中國流行用語嗎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問卦] 中國用語應該還是有實用的吧 - PTT推薦 的評價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活網路用語、活網仔、現代用語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活網路用語、活網仔、現代用語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問卦] 有哪些詞被國文不好的人誤認成支語的? - PTT八卦政治 的評價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討論] 什麼原因不能接受中國用語呢? - womentalk | PTT學習區 的評價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閒聊] 認真問各位會對中國用語敏感嗎| WomenTalk 看板 - My PTT 的評價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2022渣男大陸用語-汽車保養試乘體驗,精選在Youtube上的開 ... 的評價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新聞] 中國用語滲透台灣?從Dcard 數據窺見年輕 - PTT Web 的評價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新聞] 中國用語滲透台灣?從Dcard 數據窺見年輕 - PTT Web 的評價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問卦] 台灣哪些用語已被支化? - 熱門PTT 的評價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新聞] 中國用語滲透台灣?從Dcard 數據窺見年輕- China-Drama 的評價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新聞] 中國用語滲透台灣?從Dcard 數據窺見年輕- China-Drama 的評價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新聞] 中國用語滲透台灣?從Dcard 數據窺見年輕 - PTT Brain 的評價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新聞] 中國用語滲透台灣?從Dcard 數據窺見年輕 - PTT Brain 的評價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問題] 大家在現實中有用過什麼中國用語嗎? - WomenTalk 的評價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閒聊] 所以到底哪些是中國用語統整一下吧? - LoL 的評價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屏蔽台灣用語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屏蔽台灣用語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靠譜台灣用語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說愛你 的評價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靠譜台灣用語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說愛你 的評價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韭菜網路用語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評價
- 關於套路台灣用語 在 韭菜網路用語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評價
套路台灣用語 在 3Q 陳柏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隱身在合法機上盒的盜版問題 公聽會 】
東京奧運期間,台灣運動員的亮麗表現,燃起賽事熱潮,也引發對於影音機上盒與侵權影音內容疑慮的熱議。
繼上個月我曾和 莊瑞雄委員、 蔡易餘 家己人委員共同召開「內容有價,支持合法收視平台」記者會後,今天我們召開公聽會,邀請影視和頻道業者、民間團體、學者專家,從不同角度和觀點出發,共商產業現況和面臨的困境,並探討行政部門相關的配套措施和對策,集思廣益交流解決問題之道。
自就任立法委員以來,我曾就文化影視內容舉辦過幾次記者會,我認為主要應從兩個方向著手,第一,是合法跟非法的討論;第二,希望替業者爭取到相對公平的管道。
舉例在 OTT 這領域,很多節目在台灣未經審查就播送,像是中國兒童節目、戲劇大量參雜中國用語,進而影響到台灣社會。此外,依現行法規定,台灣與中國每年合法可上映的電影作品配額就是十支,基於合法前提下,兩國在電影院或電影平台可看到的電影就是這麼多,這也是雙方皆位在一個對等公平立場,藉此保護我國的影視業者及作品所產生的結果。但是,現在中國透過電視、網路傳遞影視內容,並灌輸中國政府欲讓台灣人知道的各種訊息,雙方已出現不對等的情況。也因為中國毫無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概念,因此要如何讓台灣中國影視節目,回歸到對等談判的立場,是很重要的課題。
除此之外,台灣從二、三十年前的盜版王國逐漸進步,近年民眾對合法管道收視意識逐漸抬頭,現在的問題在於,使用機上盒的民眾不知道他們使用非法的內容,使用合法設備收視非法內容,我們應該要探討哪個單位應負起審查的責任。
因此,透過本次公聽會進行法制面、實務面的討論,希望讓影視業者與作品能保障權益並能互利,並將機上盒亂象納入法制面處理,進而維護台灣本土影視產業發展的環境。
很高興聽到與會的行政部門,包括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警政署刑事警察局、法務部等單位,已意識到非法機上盒的危害,並透過跨部會的溝通協調,舉辦研討會、座談會等交流形式,增進和民間利害關係人的合作,盼精進作為,我與立法院的同仁會持續關心,協助台灣的影視工作者在優質環境下繼續產出優秀的作品!
感謝以下出席的各界人士與團體:
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 葉志良助理教授、文化大學新聞學系 莊伯仲教授。
中華網路頻道事業協會、中華民國電視學會、中華民國衛星廣播電視事業商業同業公會、台灣有線寬頻產業協會。
三立電視、愛爾達電視、公共電視、中視、龍華電視、滾動力公司、采昌國際多媒體、靖天傳播、博斯數位、亞洲衛星電視。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法務部。
套路台灣用語 在 敏迪選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中國大整改時代來臨
最近中國有夠不平靜。
吳亦凡要被關、趙薇作品通通下架、鄭爽被罰2.99億人民幣。
不只演藝圈,昨天更新的「規矩」出爐了。
以後中國未成年孩童,週末只能打電動三個小時。
還不是一天三小時喔,是五六日加起來三小時。
是的,中國政府已經開始管東管西管中閔。
這些規範不是隨機產生,一場仿文化大革命的運動即將開始。
#第一整
#飯圈
飯圈是中國用語,取字英文Fans的音譯,
簡單來說就是明星的粉絲群。
在台灣,我們很難想像粉絲對明星有多大的影響力,
但是現在在中國,粉絲群體已經「團結且瘋狂」到可以「逼」明星表態。
例如有個小道消息指出,女演員趙麗穎宣布要和男演員王一博合作一部新劇,
結果趙的飯圈說,
不行!你先前和他演的那一部有夠難看,一點CP感都沒有。
我們才不要你跟他演戲!
結果趙的飯圈就跑去王的飯圈裡鬧,說他蹭趙麗穎流量,
也對新戲的製作團隊展開肉蒐和圍剿。
阿然後王的飯圈也反擊,用超難聽的字罵趙。
最後中國官方看不下去,
主動出手,把有上百萬粉絲的「趙麗穎全球後援會」和其他應援團通通關帳號,
連趙麗穎自己的帳號也被停權15天。
就這樣,趙麗穎被自己的粉絲搞到烏煙瘴氣,
成為中國政府第一個「管理粉絲失當」的處罰案例。
(而且這一切還是源自於一條未經證實的小道消息,也太得不償失了。)
另外還有一起事件:#牛奶投票。
中國選秀節目《青春有你3》舉行網路投票,
粉絲必須要買贊助商的牛奶,掃瓶蓋上的QRcode才能進行投票。
結果竟然有粉絲花錢請工讀生大量收購牛奶,
開瓶掃完QRcode後把牛奶通通倒掉!
天啊,我都為牛感到難過了。
後來這樣的行為招致大量批評,
這檔節目立刻道歉,並宣布暫停播出。
.
類似這樣的「粉絲瘋狂情境」不勝枚舉。
然而這不只是粉絲一方的問題。
粉絲越瘋狂,電視台收視越好、贊助商商品狂賣、經紀公司賺更多收益。
於是這四方成為一個恐怖循環,
節目製作單位食髓知味,想出更多讓粉絲掏錢的企劃,
經紀公司也打蛇隨棍上,拉抬自家藝人價碼。
而粉絲本身也因為覺得自己的努力真的有為藝人帶來收益,
一方面加強他們付錢的意願,一方面開始產生「是我成就了你」的意識,
最終一群瘋狂的粉絲團結起來,變成了一股過分激動的力量,
回頭吞噬藝人和節目單位。
#中國政府重拳出擊
中國政府在8月29日公布了一則通知,
標題為《關於進一步加強“飯圈”亂象治理的通知》。
我直接截取重點如下:
#取消明星藝人榜單
沒榜單沒傷害,大家乖乖聽歌看劇就好,不用比誰比較紅誰比較好。
#優化調整排行規則
不准再將按讚留言設為排名規則,只能以「專業度」來評
#嚴管明星經紀公司
以後經紀公司都要列出一套「粉絲管理辦法」,
粉絲瘋狂,經紀公司有責,
沒有做到管理的經紀公司,你就等著被受罰。
#規範粉絲群體賬號
粉絲自己也要管好自己,
以後成立粉絲帳號都要官方認證,個人不得成立
#嚴禁呈現互撕信息
互撕就是互罵的意思。
反正就是不准罵別人啦。
#清理違規群組版塊
#不得誘導粉絲消費
這就是牛奶投票的應對方法。
以後不准進行什麼投票解鎖、訂閱福利什麼的。
#強化節目設置管理
這也是對牛奶投票的回應,
規定節目絕對不可以「花錢買投票」。
#嚴控未成年人參與
這一點我們等一下會跟著遊戲管制一起講。
#規範應援集資行為
好我們終於講完第一整飯圈了。
接下來要講讓我覺得更「酷」的整治。
#第二整
#遊戲圈
我們廢話不多說,直接進入主題。
中國政府前天公布了另一份報告:
《關於進一步嚴格管理 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通知》
沒錯,標題說明了一切,
就是中國政府為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世界,
丟出了一份傻爆眼的規範。
我們來看看細節有什麼:
#大幅縮減未成年人的網路遊戲時間
多大幅?
以後,所有網路遊戲公司只能在禮拜五、六、日,和國定假日,
的每天晚上八點到九點之間,提供遊戲服務給未成年人。
媽呀,身為一位重度遊戲玩家,
我第一時間就可以想像,
到時候會有多塞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你可以想像所有中國未成年人都在晚上8點打開遊戲,
網路會有多卡嗎!(我是不是看錯重點?)
不是,你可以規定小時數,但你不需要規定幾點到幾點吧?
一點分流的概念都沒有的嗎?
不行的吧!
.
好,我冷靜,我不慌張。
那我們來看看他們怎麼做到這件事。
.
#網絡遊戲防沉迷實名驗證系統
你可能會疑惑,政府要怎麼限制未成年打遊戲的時間。
沒錯,就是靠實名制。
中國政府說他們現在正在蓋一個「網絡遊戲防沉迷實名驗證系統」。
系統架好後,所有遊戲公司通通都要串接進去,
否則不能提供遊戲服務。
媽呀,該不會以後社會社會信用制度也會連你遊戲的表現吧!
你在遊戲裡殺太多人,扣十分!
你明明現實生活中已經結婚,還在遊戲裡交網婆,扣十分!
雖然中國政府沒有這樣說,
但只要接進去這個系統,
他們以後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當你被管制後,一切就都來不及了。
.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中國的大整改時代開始
補教圈、飯圈和遊戲圈的整治只是示範賽,
接下來肯定還會有更多XX圈的荒謬規範陸續出爐。
短時間內推出這麼多「擾民」的規範,
已經有許多人嗅到一股「山雨欲來」的氣息。
習近平大概是覺得自己的任期不久了,
不趕快出手,恐怕無法把中國打造成他心中的社會主義烏托邦。
.
另外預告一個消息。
中國最近有超多大老闆都在捐錢,猛地捐。
為什麼?
因為習近平一直在講「共同富裕」,今年內已經講了65次。
所以有錢人家都get到了,
我不能自己富裕,我得符合「共同富裕」。
我不聽話,就等著跟補教界一樣,跟馬雲一樣。
大膽預測,接下來這兩個月中國還會有更多大型風暴陸續颳起。
大家安全帶要繫好囉。
---我是工商線---
國際觀察曆已經開始印刷了
預計九月中還會再追加一批
想早點收到跟大家一起開箱的,要把握機會囉
https://bit.ly/3kevH87
套路台灣用語 在 啾啾妹CHUCHUME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Omi 脫單神器
5/18戀人卡正式上線🥳
用戀人卡題目幫你脫單、渣男遠離
投緣對象Omi推給你👉https://omi.onelink.me/LUbU/72603fdb
大家帶好口罩乖乖宅家看藍藍褲
Omi 戀人卡陪伴你 疫情期間可以多多用語音通話聊聊天 不要偷跑出去見見啦
#Omi戀人卡幫你找到投緣的對象
#脫單神器
#最安全的交友軟體不約跑
-
🧧【加入會員】享受獨家福利:https://reurl.cc/xZr7x1
🎀啾啾妹各式可愛周邊商品:https://campsite.bio/chuchumei
-
💕 More CHUCHUMEI ⇊ ---------------------------------------------------
FB:https://www.facebook.com/chuchumei.byLIIN/
IG:https://www.instagram.com/chuchumei__/
Hope you enjoy this video!
套路台灣用語 在 講日文的台灣女生 Tiffany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看完85則評價反省了很多,無論是稱讚或否定,我都很感謝大家為這門課寫下評論的心意。有很多建議也套用到後續的課程,讓我更能知道大家的需求。當然也非常!非常開心能夠看到很多正面評價,包含一月日文檢定結果出來收到很多學員們的報喜訊息,超~級~開~心~!2020年對自己最滿意的事情就是做了換成日文腦課程,希望在2021年也能持續讓這堂課陪伴更多人一起學好日文(手比愛心)
【換成日文腦!輕鬆打好0到N3日文基礎】
配合知識衛星的週年慶活動,現在很便宜喔 :http://go.sat.cool/3btae7
follow Tiffany: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pg/TiffanySpeaksJapanese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tiffanysjapanese/
Twitter(內容全日文)▶https://twitter.com/TiffanyTWJP
Blog▶https://tiffanysjapanese.wordpress.com/
◇講日文的台灣女生◇
我是Tiffany 蒂芬泥,泥巴的泥。
100%的台灣人,從2013年進入日文系開始學日文的道路。
2017年9月-2018年9月在東京交換留學一年,目前定居台灣從事口譯的工作。
這個頻道主要是分享我最近學到的日文,還有我怎麼去理解日文的各式文法和用語。
立志成為帶動大家一起學日文的勵志演說家!
這不是一個日文教學頻道,只是把我曾經搞不懂的東西爬梳一下,再用我的語言分享出來而已。目前累積的影片都是在大家的鼓勵與回饋下完成的。
這裡的分享都是我自己消化之後的產出,可能會有講錯的地方
還要麻煩大家多多跟我討論和提醒了~
大家糾正我的地方都會補充在影片的更多資訊裡
(也就是這個欄位)
那麼就請多多指教了。
一起在學日文的道路上拔腿狂奔吧!
■□■□■□■□■□■□
每週一晚上9點 上傳新影片
■□■□■□■□■□■□
如果你願意協助我上影片字幕,我會非常感謝你!
字幕協力:https://www.youtube.com/timedtext_cs_panel?c=UCiQ4DB-7pv-fZgRoLO6sjsw&tab=2
今天的影片內容▶
【蒂芬泥的其他影片】
我的日文學習歷程
https://tiffany.pros.si/G8W52
跟我去工作!口譯工作的一天
https://tiffany.pros.si/FUK75
日劇「法醫女王 Unnatural」經典台詞日文解析:
https://tiffany.pros.si/H35KJ
不會做菜的我跑去日本做滷肉飯 feat. 強運少女RU
https://tiffany.pros.si/G4K9S
從日文程度0到在日本工作 日本就職經驗談 feat.阿倫 Alan Channel
https://tiffany.pros.si/H3T26
女生注意⚠️這些日文只有男生可以用! feat. 撒醬x日初
https://tiffany.pros.si/EBZN9
改掉這個發音日文變得好標準!台式發音矯正室 feat. IKU老師
https://tiffany.pros.si/ED3M5
不要這樣講日文!日本人糾正台灣人的台式日語發音 feat Kyon&Ai
https://tiffany.pros.si/DTHS6
變態卻有效的背單字方法 feat.王可樂老師
https://tiffany.pros.si/GT2PD
只有日本人懂的英文?salary man, jet coaster 和製英文英日意思比一比 feat.英文易開罐
https://tiffany.pros.si/GQBTV
日本情侶10天才見一次面?台日戀愛觀大調查! feat. D-saki
https://tiffany.pros.si/F6W9Q
本週關鍵字:
套路台灣用語 在 2分之一強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最新【2分之一強】節目收看►►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yi-Ztspx3ak8Y5MFFSlMiUi4hSAUjVCl
00:00 瑞士種族多 用語言分區?文化差異大互看不順眼?
05:43 瑞士人迷戀異國臉孔?亞洲女生是天菜?
14:35 瑞士治安差 小偷好很挑剔?麻努錢包原封不動沒人要?
18:48 比賽得獎金回家被當銀行?麻努苦惱百人家族麻煩多?
24:51 台灣人老愛半夜打電話?麻努撿到槍激動嗆聲?
30:08 瑞士女生滿足老公有一套?「這招」讓麻努越講越興奮?
32:39 福利好讓人想移居瑞士?尼可爆瑞士人黑心秘密?!
36:14 瑞士「這三個」迷信好荒謬?夢多打臉卻越描越黑?
42:55 台灣三寶駕駛亂開車?麻努嚇到差點心臟病發?
48:14 台灣這些食物老外難接受?麻努暴怒:為什麼要吃這個?!
55:30 聽不懂台灣朋友場面話!麻努遭婉拒還傻問改哪天?
01:05:20 漂亮海景套房暗藏玄機?醉後電影情節真實上演?!
#爆笑 #異次元 #知識份子 #心機 #種族 #嗆聲 #撩男 #福利 #黑心 #三寶 #美食 #台灣 #場面話
★訂閱【2分之一強】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rRJRIIH_ku2rd8Ne6nR4cQ?sub_confirmation=1
★YouTube限定獨家【2分之一強網路版】►►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yi-Ztspx3aklCPyt4y5uGioPwPZvU7m7
★打工換宿遊台灣【請問 今晚住誰家】►►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Sbc11qZgT1-EsK2A-Zxbzk9jlPsvQujN
★女性必看寶典【媽媽好神之俗女家務事】►►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f4Dzm4zX_nVns1du43OHmjP4XBxU15FL
★健康醫療知識【醫師好辣】►►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L4ugceG1iyeMfbLvWecAs3re_dOBHR9f
★和曾國城一起動動腦【全民星攻略】►►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ktxyvtfjgOO3q9B8C2dkcad5m0Z89pQD
★關注【2分之一強】粉絲團►►http://bit.ly/2mrp432
★官方 IG 追起來(@ebchalf_n_half)►► https://pse.is/GE7WW
套路台灣用語 在 Fw: [新聞] 中國用語滲透台灣?從Dcard 數據窺見年輕 的推薦與評價
※ [本文轉錄自 Gossiping 看板 #1WTC-hqz ]
作者: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新聞] 中國用語滲透台灣?從 Dcard 數據窺見年輕
時間: Tue Apr 13 06:54:31 2021
中國用語滲透台灣?從 Dcard 數據窺見年輕人網路用語趨勢
https://www.readr.tw/post/2836 READr (鏡周刊互動新聞品牌) 廖元鈴
當中國在臺灣成為強勢流行文化
觀賞完串流平台的最新戲劇,打開通訊軟體呼叫朋友,準備一起玩連線手機遊戲;或是打
開社群網站,瀏覽喜愛的明星資訊......這是當代年輕人們再熟悉不過的日常。
只是對今年 16 歲的高中生林俞淨(化名)來說,她看的節目是 明星大偵探、使用的
通訊軟體是微信、與朋友聊天的文字是簡體字、著迷的手機遊戲是 王者榮耀。
無獨有偶,現年 20 歲的南部大學生小妤(化名),手機裡常用的 APP 是微博、微信、
騰訊視頻,用來關注她喜愛的中國藝人消息。
她們常把「視頻」、「閨蜜」、「打 call」等在中國流行的詞彙掛在嘴邊,並不特別覺
得在臺灣使用有什麼奇怪;被問到會不會使用「服務員」、「網民」等字詞時,還回問記
者:「這不是大家都會用嗎?」
「閨蜜找我出門」、「他顏值擔當」、「這東西好種草」......當臺灣年輕人琅琅上口的
字句離不開中國流行語,背後體現的是兩岸的文化交流,還是不對等的文化滲透?
一位在中南部教書近 10 年的老師吳子午(化名),在教學現場注意到學生使用中國流行
語的頻率日漸增加。「平常上課互動時,學生就突然蹦出一句,『網紅』、『學霸』、『
老司機』這種詞彙;當下提醒他們,這是中國來的詞彙,但學生大多不以為意,久了也就
沒有特別提醒。」
但更讓吳子午疑惑的是:「為什麼學生放著臺灣有的詞彙不用,卻選擇這些中國詞彙使用
?」
從 Dcard 論壇資料 窺見中國流行語滲透
不只吳子午感到困惑,以國內網路批踢踢(PTT)論壇為例,熱烈討論「中國用語」議題
,多是關於「 [心情] 無所不在的中國用語」、「[問卦] 中國用語是不是深入低年齡層
了」,顯示不少人已注意到中國流行語持續向年輕族群紮根的現象。
為了試圖解答這個現象,READr 鎖定臺灣時下主攻大學生族群的論壇Dcard ,抓取近8年
間累積的 391 萬篇論壇文章,並藉由網路大數據專業「DailyView 網路溫度計」提供的
中國用語聲量榜,找出歷年來 Dcard 上究竟流行著哪些中國用語。
從近 8 年的 Dcard 論壇資料中,我們找出持續被使用的中國流行用語,以 2020 年為基
準,前 15 名使用頻率最高的中國流行用語分為「閨蜜」、「立馬」、「特好/特別好」
、「網紅」、「顏值」、「小姊姊(小姐姐)」、「在線」、「奇葩」、「信息」、「好
評」、「套路」、「老司機」、「學霸」、「佛系」、「視頻」。
從使用趨勢來看,2020 年前 15 名使用頻率高的中國流行語,在 2015 年至 2016 年間
使用頻率飆升,接續幾年的使用率都居高不下。
舉例來說,像是「閨蜜」在 2014 年開始有人在 Dcard 上使用,2015 年開始出現次數飆
破 3000 次,隔年更成長了 4 倍。無獨有偶,「網紅」、「顏值」、「單身狗」、「撩
妹」這些字詞,相較於前一年的使用次數,都以兩位數成長。
根據吳子午的親身觀察,READr 分析出的中國流行語百大表中,前 25 名的詞彙他都常常
在教學場域裡聽到學生使用;另一位在北部國立高中任職的蔡老師教學時也有相似的感受
,「這些字詞蠻常聽到的,同學們覺得有趣就會去說。」
為什麼中國流行語在年輕族群中日漸普及?若從 Dcard 個別討論版中國流行用語的使用
次數可以發現,Dcard 歷年累積使用中國流行語最頻繁的討論版前三名,分別是 BL 、
追星(entertainer)版、戲劇綜藝(tvepisode)。
以 BL 版中使用「姨母笑」的為例,最早是源自於韓國的粉絲圈(又稱為飯圈),由於
中國娛樂產業的明星藝人逐漸低齡化,使得該詞彙在 2016 年於中國廣泛流行使用,
並在 2017 年首度出現在 Dcard 的追星版,緊接著則是 2018 年的 BL 版。2019 年,
BL 版的「姨母笑」甚至成為當年度所有討論版中使用比例最高(26%)的中國流行語。
除此之外,像是「pick」一詞原意為英語的挑選、選擇之意,隨後衍生為支持誰、喜歡誰
的意思,成了中國「飯圈」的熱門術語。回溯源頭,最早也來自韓國。
2016 年至 2017 年開播的韓國選秀節目《produce101》,由於主打開放觀眾簡訊投票,
決定哪些舞台上成員被淘汰、哪些成員可以晉級,首創性的養成類真人秀帶動了中國網路
討論熱度,像是「你 pick 的人選出道了嗎」、「國民 pick」等詞彙。中國騰訊看準國
內市場討論熱度,於 2018 年拿下正版授權,推出《創造 101》節目,培養新一代中國女
團;而中國愛奇藝也在同年推出真人秀節目《偶像練習生》,由各大經紀公司推薦的百名
男練習生,由全民票選出最終優勝人選,成為全民男團。
以追星版中的「pick」使用頻率,於 2017 年首度出現,之後每年都有人使用,於 2019
年出現高峰。
由此可證,「姨母笑」、「pick」等字詞在 Dcard 的流行時間點,與中國流行娛樂時間
趨勢相符。若把 Dcard 論壇語料視為臺灣年輕人的網路行為縮影,臺灣年輕族群學習中
國流行語的主要來源便離不開中國的影視、娛樂節目、動漫遊戲等次文化(subculture)
的流行。
探究中國流行文化輸出大本營:戲劇、綜藝節目等次文化的崛起
蔡老師實際調查他任課學生的影視行為:4 個班級共 105 名同學中,有 1/3 的同學表示
「自己平常會持續追蹤、收看中國戲劇和綜藝節目」。同樣地, Dcard 各年度使用中國
流行語的總次數也藏了些蛛絲馬跡。
無論是中國流行語的使用次數、還是佔整體文章的比例,皆於 2015 年開始成長,並在
2016 年達到高峰。READr 深入檢視 2015、2016 年使用中國流行用語頻率最高的前 5
大看板,發現其中最大的共通點是對中國 的熱烈討論。
連續 2 年都上榜的討論版,分別為有趣版、感情版、心情版、女孩版、閒聊版(排序依
2016 年為主),都有關於中國 IP 劇的熱烈討論,像是《花千骨》、《羋月傳》、《琅
琊榜》、《後宮甄嬛傳》、《微微一笑很傾城》。
2015 年,被中國網媒稱作「中國 IP 元年」。中國影視產業蓬勃發展 IP 劇,像是當年
度推出的《盜墓筆記》、《何以笙簫默》、《花千骨》、《琅琊榜》等熱門 IP 都在中國
帶動熱烈討論。
當在家打開電視機,看見的就是中國流行文化
而中國 IP 劇為何能快速崛起、吸引臺灣年輕族群的目光?牽猴子整合行銷總監王師指出
,臺灣從老三台轉變成有線電視台後,頻道數增多了,「自製費用就變得昂貴,連廣告的
大餅都被瓜分了」。
早在 10 多年前,購買境外劇就成了臺灣電視台的優先選擇。對內容產業與觀眾關係有深
刻觀察的王師認為,文化商品的意義是多重的,「消費者不會願意去消費比自己還 Low、
還落後的地方所拍出的東西。」
王師強調,「娛樂內容的選擇,是一種你所想像中的美好嚮往。舉例來說,像是韓國整套
的文化輸出,除了有經濟上的意義之外,消費韓國文化內容的消費者,會覺得韓國是一個
令人嚮往的國度。」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臺劇不斷輸出到對岸的局勢,於 2009 年後開始出現轉變。中國廣電
總局境外劇的許可部數,臺灣劇連年下滑;但反觀臺灣電視台境外劇的比例當中,中國戲
劇逆勢崛起。
從文化部影視廣播產業趨勢研究調查報告中可發現,自 2009 年起,中國戲劇播出時數連
年成長,使得向來一支獨秀的韓劇,與中國戲劇相互角逐境外劇播映時數最長的霸主。
中國戲劇後來居上,首度於 2012 年超越韓劇,更在 2015 年、2016 年、2018 年擊敗韓
劇。電視台播映中國戲劇的時間比例愈高,臺灣的閱聽眾自然愈容易觀看到。
2008 年,中國舉辦北京奧運,成功向世界展示中國國力崛起。在奧運會後,更持續投入
大規模的文化輸出戰略,持續推廣漢語學習、中華文化,有明顯想成為東亞中心的文化霸
權的野心。
這讓近年中國 IP 劇逐步取代韓劇,成了臺灣電視台黃金時段的收視保證。以收視長紅的
《後宮甄嬛傳》,創下了首映後 3 年內重播了 10 次的紀錄,《步步驚心》以重播 6 次
緊追在後,還掀起了一波回溯閱讀原作小說的熱潮。
中國影視文化抬頭之餘,伴隨著中國影音平台「愛奇藝」臺灣站的正式落地,臺灣閱聽者
收看中國的戲劇、節目的門檻也大幅降低,中國流行文化的討論熱度更甚以往。
不過,對中國影視內容產業有多年研究的中山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研究員廖美,指出中國
流行文化能強勢崛起的關鍵,離不開 「中國特色的 IP」。
解密「中國特色」的娛樂內容產業:夾帶「粉絲經濟」與「流量明星」
亞洲地區最早將小說、漫畫改編成影集的是日本、韓國,但從來不特別強調 IP 劇;但為
何中國影視圈、製片方與投資方卻不斷強調「IP 劇」?
「一個是『粉絲經濟』,另一個是『明星流量』,如果沒有這兩個支柱扶持,中國的 IP
劇跟日本、韓國並沒有兩樣」,廖美進一步表示,中國的粉絲經濟不單純只是偶像與粉絲
的關係,是系統性的操作。
實際拆解 IP 劇的產製過程,中國影視內容生產端將膾炙人口的文本(包含遊戲、網路小
說、小說、民俗故事)改編成影集或電影創作,「以銷售的角度來看,如果賣不好,至少
還有基本粉絲,不會虧錢」。
廖美強調,再加上開發新客源的思維,找來自帶流量的明星藝人擔綱演出,「就算不熟悉
這個劇本,追隨藝人的粉絲還是會衝著支持,」強強攜手加持下,等於消費的客群除了有
熟悉、支持原著的粉絲,還有單純為了支持偶像而去收看的粉絲客群。
「中國 IP 劇變得不單純只是作品跟觀眾的關係、也不只是表演者跟支持者的關係,而是
具有『中國特色』的一條龍產業。」廖美點出關鍵。
實際分別詢問大學生小妤、高中生林俞淨,驗證了「中國特色」一條龍娛樂內容的強勁之
處。
兩人都表示不太看臺灣的節目,小妤還說到,有時身邊人在討論臺灣偶像劇時,自己常在
狀況外,「臺灣紅什麼其實不太知道。」
但一提到最喜歡的明星與藝人,兩人不約而同地回答中國藝人肖戰、王一搏;有趣的
是,兩人愛好的中國藝人,都是圍繞在一部 2018 年底上映的中國 IP 劇《陳情令》。
林俞淨說,自己之前就相當關注肖戰,「後來他又出演了《陳情令》,《陳情令》的原小
說是我看過的,是我比較喜歡的小說,因此特別找來看(劇)。」小妤更興奮地分享,「
我是因為親戚看才跟著看的,《陳情令》是真的很紅,去年(2019 年)超火的!它延燒
到今年都還在火,你可以去搜一下就知道。」
小妤還提到,自己為了關注中國古裝劇《陳情令》男主角王一博、肖戰的消息,因此特別
會去關注微博,「為了看懂大家在討論什麼,自然就會學他們(中國)的流行用語,像是
打 call ,就是為明星聲援的用語。」
當中國文化成流行 不跟著用就落伍
或許林俞淨與小妤只是部分狂熱者,但另一位在南部唸大學的陳婷宜(化名)就表示,自
己並不追崇中國戲劇與節目,卻時常聽到朋友們會使用中國流行語,或討論中國時下最紅
的戲劇與綜藝,漸漸地也會受影響。
「『小哥哥』、『走心』是聽到朋友講,我原本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如果我不用的話,會
覺得『為什麼大家知道我都不知道』,後來就跟著講了;或是像『走心』這個詞,我很常
會不經意使用,因為跟朋友聊天時,就忽然覺得很適合形容...自然而然地就會說出來。」
陳婷宜也提到,自己頻繁使用「小姐姐(小姊姊)」一詞,主要是常看到 Dcard、蝦皮,
關於穿搭或是美妝的討論,就會使用「小姐姐」風格妝容、穿搭。
同儕間風靡使用、再到網路論壇與商品販售,中國流行語真的成了時下風潮嗎?觀察緊跟
時事、追求流量點閱的臺灣網路新聞媒體,READr 分析刊登在網頁上的新聞文字,發現近
三年(2018~2020 年)來,每 10 篇就會有 1 篇網路新聞會使用到中國流行語。其中又
以 ETtoday 東森新聞雲、中時電子報、聯合報使用頻率最高(依 2020 年為基準)。
「做流量,就是不能跟讀者作對,」一位曾任職上述其中幾家媒體的中階主管表示,早些
年還很抗拒使用「網紅」一詞,但當各家媒體都用「網紅」下標,在追求高點閱的 KPI
教條下,「我自己覺得有點不得不,因為當大家都這樣用的時候,你不跟著使用,就變成
你很怪。」
臺灣年輕人與中國流行語,背後牽扯「國家認同」?
吳子午提到,他觀察到校內一名女高中生,從國中時期開始,Instagram 貼文都自動轉換
成「簡體字」,更使用 QQ、微博、抖音等中國社交軟體,目的是為了更貼近自己崇尚的
中國偶像。
另一名高中生林俞淨受訪時,用著一口中國腔回應自己很渴望有機會能去中國,「大陸發
展比較快,東西比較多,像我本人會看小說漫畫,大陸那些Cos比較多,就是發展比較快
、多樣化。」
提到自己的中國口音,林俞淨提到,「狼人殺我是玩大陸的,他們講話很大陸腔,我到
後來也講話也變得很大陸腔,我現在變得比較注重咬文嚼字,就是他們的文化很標準。」
大學生小妤也分享,自己是喜歡中國的傳統文化,並不會想到統獨議題。她提到,之前自
己曾因為使用「視頻」一詞,被同學糾正,讓她感到相當錯愕,「大家都聽得懂就好了啊
,差不多啊。」
吳子午認為,「長遠來看這不是一件好事,一個詞彙代表的是一個文化的底蘊,如果學生
越常使用中國詞彙,就代表越加熟悉這個文化的內容,很可能進一步對這個文化產生認同
感」,他憂心地說:「這樣真的好嗎?對現在的臺灣是好事嗎?」
長期研究民族主義的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汪宏倫認為,語言文化的交流,本來就是無可避
免、也很正常的事情。
「我不會特別覺得使用這些(流行)詞彙有什麼問題,」汪宏倫解釋,語言是活的,尤其
流行用語有時會形成風潮、過一陣子又會衰退,但在兩岸關係「不正常」的框架下,交流
過程中所產生的扭曲、張力、緊張,很容易使得本來低政治性、沒有政治意涵的東西,都
容易帶有政治解讀。
不過,汪宏倫提醒,當臺灣與中國兩者的政治經濟力量的差異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在選
擇詞彙、發音時,刻意地改變(臺灣)原有的用詞跟發音,趨同於某一種標準,認同也好
、權力關係就隱隱約約出來了,這裡頭就內含了一些議題值得探討。」
汪宏倫指出,中國與日本、韓國等帶動流行文化亞洲國家不同,對臺是有主權宣示、領土
主張,臺灣人不能輕忽中國的政治意圖,「大家都不想討論政治,都說不要用泛政治的眼
光來看,很現實的是,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與政治無關,特別是兩岸關係上,凡事都
是政治、充滿了政治意涵跟意味。」
「認為他們(中國)講的話比較好聽、用的詞比較精準,這種意涵著『中心跟邊陲』、『
尊跟卑』關係,還是太深刻地存在於很多人對兩岸關係的想像,認為中國才是文化的根源
,如果是這樣想的話,的確是會讓臺灣這個共同體的基礎,造成鬆動。」他舉例。
汪宏倫也提到,中國對臺戰略都已註明所謂的「入島、入戶、入腦、入心」,「這並不是
要強調敵我意識,是臺灣人有沒有自覺。把中國當作臺灣文化的根源跟源頭,會產生
不由自主盲目的崇拜、要去依附中國,這樣的想法是非常危險的。」
不過話鋒一轉,汪宏倫認為,大家對於臺灣是怎麼樣的一個地方、要如何珍惜維護這個政
治共同體,藉由這樣的討論,培養出臺灣在地的「公民意識」,反而是一件好事。
「自己要有自覺,這個背後有沒有任何政治意涵、政治效應,這些效用就是作用在你自己
身上,如果有這種自覺有培養出來的話,文化交流所造成的詞彙傳播,就不必特別擔心。
」汪宏倫強調,「臺灣人要不卑不亢的面對中華文化,這件事情非常重要,但這還是有一
段很長的路要走。」
廖美也持相似意見,她認為流行是反映當下的時事,但流行也會有退流行的時候。
不過廖美提醒,若琅琅上口的中國流行詞彙,其字面意義與背後脈絡是反民主、鄙視人權
、強勢維穩、歌頌共產極權,像是「主旋律」、「廣大人民群眾」、「脫貧攻堅」、「敘
事宏大」......等帶有特定意識型態詞彙,廖美強調,「就該很驚醒地不去使用,避免
牙牙學舌後,內化成為自己的信念和價值。」
流行文化強國恐將退燒?法令成了中國娛樂文化的緊箍咒
中國流行語背後意涵的強勢文化,能在臺灣持續領航多久?業界人士王師與影視學者廖美
持相似看法 OTT 時代下,中國影視實力反而受制於自己的官方法令。
王師舉例,原本預定前年(2019 年)上映的戰爭片電影《八佰》,成本高達新台幣
23.5 億元,卻因為官方審查時間難以預期,上映時段一延再延。第一出品方「華誼兄弟
」為了讓公司續命,透過各種方式借款,董事長王中軍甚至拍賣自家收藏品與香港房產,
試圖挽救公司。
直到官方審查結束,《八佰》正式於去年下半年上映,靠著票房衝破新台幣 126 億元,
一舉成為去年度全球最賣座電影,「華誼兄弟」才逆轉破產局勢。
王師強調,經商最重要的是風險管控跟環境的可預期性,「內容產業的本質就是風險很高
(競爭激烈),如果還加上政治風險,就是高上加高。」他指出,政策上的不確定性,以
及擔心內容上的審查尺度不斷變化跟游移的恐懼,會使得內容文化產業無法正常被預期、
正常被投資。
廖美也提到,近 2 年中國廣電總局開始針對網劇勒緊監控,像是外遇、師生戀、同性戀
等設定凸顯人性的元素,都很可能因為先審後播的限制,間接迫使創作者進行自我審查,
創作的作品也難以有新的突破點。再加上這幾年,國際串流平台的興起(像是 Netflix、
Disney+、HBO GO),打破影視劇的國界限制,若以觀眾角度來看,中國戲劇、綜藝節目
在國際串流平台上的吸引力,不比其他國家蓬勃多元的作品。
再過 2、3 年,當觀眾更習慣在跨多國平台收看網路戲劇,「屆時年輕人對戲劇品質有更
多比較和選擇,現下以看陸劇為主的族群會產生一定變化。」廖美指出。
廖美提到,粉絲本身就是一種流動的民意,「感悟、感情、感受常常需要透過作品(不管
電影、電視劇或綜藝節目)與明星藝人產生連結,一個沒有作品的藝人(比如因為「劣跡
」或「道德瑕疵」被封殺),就算之前有強韌的粉絲基礎,也可能在一夕之間崩塌,像是
近期的鄭爽代孕棄養就是一例。」
從臺灣近 40 年的流行文化趨勢變化可發現,不論是港影、日劇、韓劇,再到近年的中國
劇,主導整個臺灣流行文化與目光的,往往是當時代的內容文化的強國。追根究底,王師
解釋,「臺灣本地內容產業一旦疲弱,臺灣就會是全世界任何內容產業強國的殖民地。」
近幾年,臺灣已開始關注到文化內容自製的議題,不再只有陣頭、辦桌、宮廟等元素才能
代表臺灣。王師樂觀地看待近年的臺劇復興,像是《我們與惡的距離》、《俗女養成記》
等現象級臺劇,成功走進庶民文化,「唯有在文化上逐步地去釐清,究竟什麼是臺灣,臺
灣人是誰?在做什麼?之後才有可能發展出獨特的文化創意產業,這幾年已有慢慢的往前
邁進。」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618268075.A.D3D.html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YOPOYOPO (203.64.138.253 臺灣), 04/13/2021 13:34:34
... <看更多>
套路台灣用語 在 套路的臺灣意思是__? - 閒聊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今年開始在廣州上班,剛剛中國同事問我:我們這邊說套路,你們那邊說什麼??????我頓時想不到替代用詞耶,後來想了一整個中午,還有跟臺灣朋友 ... ... <看更多>
套路台灣用語 在 Fw: [新聞] 中國用語滲透台灣?從Dcard 數據窺見年輕 的推薦與評價
※ [本文轉錄自 Gossiping 看板 #1WTC-hqz ]
作者: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新聞] 中國用語滲透台灣?從 Dcard 數據窺見年輕
時間: Tue Apr 13 06:54:31 2021
中國用語滲透台灣?從 Dcard 數據窺見年輕人網路用語趨勢
https://www.readr.tw/post/2836 READr (鏡周刊互動新聞品牌) 廖元鈴
當中國在臺灣成為強勢流行文化
觀賞完串流平台的最新戲劇,打開通訊軟體呼叫朋友,準備一起玩連線手機遊戲;或是打
開社群網站,瀏覽喜愛的明星資訊......這是當代年輕人們再熟悉不過的日常。
只是對今年 16 歲的高中生林俞淨(化名)來說,她看的節目是 明星大偵探、使用的
通訊軟體是微信、與朋友聊天的文字是簡體字、著迷的手機遊戲是 王者榮耀。
無獨有偶,現年 20 歲的南部大學生小妤(化名),手機裡常用的 APP 是微博、微信、
騰訊視頻,用來關注她喜愛的中國藝人消息。
她們常把「視頻」、「閨蜜」、「打 call」等在中國流行的詞彙掛在嘴邊,並不特別覺
得在臺灣使用有什麼奇怪;被問到會不會使用「服務員」、「網民」等字詞時,還回問記
者:「這不是大家都會用嗎?」
「閨蜜找我出門」、「他顏值擔當」、「這東西好種草」......當臺灣年輕人琅琅上口的
字句離不開中國流行語,背後體現的是兩岸的文化交流,還是不對等的文化滲透?
一位在中南部教書近 10 年的老師吳子午(化名),在教學現場注意到學生使用中國流行
語的頻率日漸增加。「平常上課互動時,學生就突然蹦出一句,『網紅』、『學霸』、『
老司機』這種詞彙;當下提醒他們,這是中國來的詞彙,但學生大多不以為意,久了也就
沒有特別提醒。」
但更讓吳子午疑惑的是:「為什麼學生放著臺灣有的詞彙不用,卻選擇這些中國詞彙使用
?」
從 Dcard 論壇資料 窺見中國流行語滲透
不只吳子午感到困惑,以國內網路批踢踢(PTT)論壇為例,熱烈討論「中國用語」議題
,多是關於「 [心情] 無所不在的中國用語」、「[問卦] 中國用語是不是深入低年齡層
了」,顯示不少人已注意到中國流行語持續向年輕族群紮根的現象。
為了試圖解答這個現象,READr 鎖定臺灣時下主攻大學生族群的論壇Dcard ,抓取近8年
間累積的 391 萬篇論壇文章,並藉由網路大數據專業「DailyView 網路溫度計」提供的
中國用語聲量榜,找出歷年來 Dcard 上究竟流行著哪些中國用語。
從近 8 年的 Dcard 論壇資料中,我們找出持續被使用的中國流行用語,以 2020 年為基
準,前 15 名使用頻率最高的中國流行用語分為「閨蜜」、「立馬」、「特好/特別好」
、「網紅」、「顏值」、「小姊姊(小姐姐)」、「在線」、「奇葩」、「信息」、「好
評」、「套路」、「老司機」、「學霸」、「佛系」、「視頻」。
從使用趨勢來看,2020 年前 15 名使用頻率高的中國流行語,在 2015 年至 2016 年間
使用頻率飆升,接續幾年的使用率都居高不下。
舉例來說,像是「閨蜜」在 2014 年開始有人在 Dcard 上使用,2015 年開始出現次數飆
破 3000 次,隔年更成長了 4 倍。無獨有偶,「網紅」、「顏值」、「單身狗」、「撩
妹」這些字詞,相較於前一年的使用次數,都以兩位數成長。
根據吳子午的親身觀察,READr 分析出的中國流行語百大表中,前 25 名的詞彙他都常常
在教學場域裡聽到學生使用;另一位在北部國立高中任職的蔡老師教學時也有相似的感受
,「這些字詞蠻常聽到的,同學們覺得有趣就會去說。」
為什麼中國流行語在年輕族群中日漸普及?若從 Dcard 個別討論版中國流行用語的使用
次數可以發現,Dcard 歷年累積使用中國流行語最頻繁的討論版前三名,分別是 BL 、
追星(entertainer)版、戲劇綜藝(tvepisode)。
以 BL 版中使用「姨母笑」的為例,最早是源自於韓國的粉絲圈(又稱為飯圈),由於
中國娛樂產業的明星藝人逐漸低齡化,使得該詞彙在 2016 年於中國廣泛流行使用,
並在 2017 年首度出現在 Dcard 的追星版,緊接著則是 2018 年的 BL 版。2019 年,
BL 版的「姨母笑」甚至成為當年度所有討論版中使用比例最高(26%)的中國流行語。
除此之外,像是「pick」一詞原意為英語的挑選、選擇之意,隨後衍生為支持誰、喜歡誰
的意思,成了中國「飯圈」的熱門術語。回溯源頭,最早也來自韓國。
2016 年至 2017 年開播的韓國選秀節目《produce101》,由於主打開放觀眾簡訊投票,
決定哪些舞台上成員被淘汰、哪些成員可以晉級,首創性的養成類真人秀帶動了中國網路
討論熱度,像是「你 pick 的人選出道了嗎」、「國民 pick」等詞彙。中國騰訊看準國
內市場討論熱度,於 2018 年拿下正版授權,推出《創造 101》節目,培養新一代中國女
團;而中國愛奇藝也在同年推出真人秀節目《偶像練習生》,由各大經紀公司推薦的百名
男練習生,由全民票選出最終優勝人選,成為全民男團。
以追星版中的「pick」使用頻率,於 2017 年首度出現,之後每年都有人使用,於 2019
年出現高峰。
由此可證,「姨母笑」、「pick」等字詞在 Dcard 的流行時間點,與中國流行娛樂時間
趨勢相符。若把 Dcard 論壇語料視為臺灣年輕人的網路行為縮影,臺灣年輕族群學習中
國流行語的主要來源便離不開中國的影視、娛樂節目、動漫遊戲等次文化(subculture)
的流行。
探究中國流行文化輸出大本營:戲劇、綜藝節目等次文化的崛起
蔡老師實際調查他任課學生的影視行為:4 個班級共 105 名同學中,有 1/3 的同學表示
「自己平常會持續追蹤、收看中國戲劇和綜藝節目」。同樣地, Dcard 各年度使用中國
流行語的總次數也藏了些蛛絲馬跡。
無論是中國流行語的使用次數、還是佔整體文章的比例,皆於 2015 年開始成長,並在
2016 年達到高峰。READr 深入檢視 2015、2016 年使用中國流行用語頻率最高的前 5
大看板,發現其中最大的共通點是對中國 的熱烈討論。
連續 2 年都上榜的討論版,分別為有趣版、感情版、心情版、女孩版、閒聊版(排序依
2016 年為主),都有關於中國 IP 劇的熱烈討論,像是《花千骨》、《羋月傳》、《琅
琊榜》、《後宮甄嬛傳》、《微微一笑很傾城》。
2015 年,被中國網媒稱作「中國 IP 元年」。中國影視產業蓬勃發展 IP 劇,像是當年
度推出的《盜墓筆記》、《何以笙簫默》、《花千骨》、《琅琊榜》等熱門 IP 都在中國
帶動熱烈討論。
當在家打開電視機,看見的就是中國流行文化
而中國 IP 劇為何能快速崛起、吸引臺灣年輕族群的目光?牽猴子整合行銷總監王師指出
,臺灣從老三台轉變成有線電視台後,頻道數增多了,「自製費用就變得昂貴,連廣告的
大餅都被瓜分了」。
早在 10 多年前,購買境外劇就成了臺灣電視台的優先選擇。對內容產業與觀眾關係有深
刻觀察的王師認為,文化商品的意義是多重的,「消費者不會願意去消費比自己還 Low、
還落後的地方所拍出的東西。」
王師強調,「娛樂內容的選擇,是一種你所想像中的美好嚮往。舉例來說,像是韓國整套
的文化輸出,除了有經濟上的意義之外,消費韓國文化內容的消費者,會覺得韓國是一個
令人嚮往的國度。」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臺劇不斷輸出到對岸的局勢,於 2009 年後開始出現轉變。中國廣電
總局境外劇的許可部數,臺灣劇連年下滑;但反觀臺灣電視台境外劇的比例當中,中國戲
劇逆勢崛起。
從文化部影視廣播產業趨勢研究調查報告中可發現,自 2009 年起,中國戲劇播出時數連
年成長,使得向來一支獨秀的韓劇,與中國戲劇相互角逐境外劇播映時數最長的霸主。
中國戲劇後來居上,首度於 2012 年超越韓劇,更在 2015 年、2016 年、2018 年擊敗韓
劇。電視台播映中國戲劇的時間比例愈高,臺灣的閱聽眾自然愈容易觀看到。
2008 年,中國舉辦北京奧運,成功向世界展示中國國力崛起。在奧運會後,更持續投入
大規模的文化輸出戰略,持續推廣漢語學習、中華文化,有明顯想成為東亞中心的文化霸
權的野心。
這讓近年中國 IP 劇逐步取代韓劇,成了臺灣電視台黃金時段的收視保證。以收視長紅的
《後宮甄嬛傳》,創下了首映後 3 年內重播了 10 次的紀錄,《步步驚心》以重播 6 次
緊追在後,還掀起了一波回溯閱讀原作小說的熱潮。
中國影視文化抬頭之餘,伴隨著中國影音平台「愛奇藝」臺灣站的正式落地,臺灣閱聽者
收看中國的戲劇、節目的門檻也大幅降低,中國流行文化的討論熱度更甚以往。
不過,對中國影視內容產業有多年研究的中山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研究員廖美,指出中國
流行文化能強勢崛起的關鍵,離不開 「中國特色的 IP」。
解密「中國特色」的娛樂內容產業:夾帶「粉絲經濟」與「流量明星」
亞洲地區最早將小說、漫畫改編成影集的是日本、韓國,但從來不特別強調 IP 劇;但為
何中國影視圈、製片方與投資方卻不斷強調「IP 劇」?
「一個是『粉絲經濟』,另一個是『明星流量』,如果沒有這兩個支柱扶持,中國的 IP
劇跟日本、韓國並沒有兩樣」,廖美進一步表示,中國的粉絲經濟不單純只是偶像與粉絲
的關係,是系統性的操作。
實際拆解 IP 劇的產製過程,中國影視內容生產端將膾炙人口的文本(包含遊戲、網路小
說、小說、民俗故事)改編成影集或電影創作,「以銷售的角度來看,如果賣不好,至少
還有基本粉絲,不會虧錢」。
廖美強調,再加上開發新客源的思維,找來自帶流量的明星藝人擔綱演出,「就算不熟悉
這個劇本,追隨藝人的粉絲還是會衝著支持,」強強攜手加持下,等於消費的客群除了有
熟悉、支持原著的粉絲,還有單純為了支持偶像而去收看的粉絲客群。
「中國 IP 劇變得不單純只是作品跟觀眾的關係、也不只是表演者跟支持者的關係,而是
具有『中國特色』的一條龍產業。」廖美點出關鍵。
實際分別詢問大學生小妤、高中生林俞淨,驗證了「中國特色」一條龍娛樂內容的強勁之
處。
兩人都表示不太看臺灣的節目,小妤還說到,有時身邊人在討論臺灣偶像劇時,自己常在
狀況外,「臺灣紅什麼其實不太知道。」
但一提到最喜歡的明星與藝人,兩人不約而同地回答中國藝人肖戰、王一搏;有趣的
是,兩人愛好的中國藝人,都是圍繞在一部 2018 年底上映的中國 IP 劇《陳情令》。
林俞淨說,自己之前就相當關注肖戰,「後來他又出演了《陳情令》,《陳情令》的原小
說是我看過的,是我比較喜歡的小說,因此特別找來看(劇)。」小妤更興奮地分享,「
我是因為親戚看才跟著看的,《陳情令》是真的很紅,去年(2019 年)超火的!它延燒
到今年都還在火,你可以去搜一下就知道。」
小妤還提到,自己為了關注中國古裝劇《陳情令》男主角王一博、肖戰的消息,因此特別
會去關注微博,「為了看懂大家在討論什麼,自然就會學他們(中國)的流行用語,像是
打 call ,就是為明星聲援的用語。」
當中國文化成流行 不跟著用就落伍
或許林俞淨與小妤只是部分狂熱者,但另一位在南部唸大學的陳婷宜(化名)就表示,自
己並不追崇中國戲劇與節目,卻時常聽到朋友們會使用中國流行語,或討論中國時下最紅
的戲劇與綜藝,漸漸地也會受影響。
「『小哥哥』、『走心』是聽到朋友講,我原本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如果我不用的話,會
覺得『為什麼大家知道我都不知道』,後來就跟著講了;或是像『走心』這個詞,我很常
會不經意使用,因為跟朋友聊天時,就忽然覺得很適合形容...自然而然地就會說出來。」
陳婷宜也提到,自己頻繁使用「小姐姐(小姊姊)」一詞,主要是常看到 Dcard、蝦皮,
關於穿搭或是美妝的討論,就會使用「小姐姐」風格妝容、穿搭。
同儕間風靡使用、再到網路論壇與商品販售,中國流行語真的成了時下風潮嗎?觀察緊跟
時事、追求流量點閱的臺灣網路新聞媒體,READr 分析刊登在網頁上的新聞文字,發現近
三年(2018~2020 年)來,每 10 篇就會有 1 篇網路新聞會使用到中國流行語。其中又
以 ETtoday 東森新聞雲、中時電子報、聯合報使用頻率最高(依 2020 年為基準)。
「做流量,就是不能跟讀者作對,」一位曾任職上述其中幾家媒體的中階主管表示,早些
年還很抗拒使用「網紅」一詞,但當各家媒體都用「網紅」下標,在追求高點閱的 KPI
教條下,「我自己覺得有點不得不,因為當大家都這樣用的時候,你不跟著使用,就變成
你很怪。」
臺灣年輕人與中國流行語,背後牽扯「國家認同」?
吳子午提到,他觀察到校內一名女高中生,從國中時期開始,Instagram 貼文都自動轉換
成「簡體字」,更使用 QQ、微博、抖音等中國社交軟體,目的是為了更貼近自己崇尚的
中國偶像。
另一名高中生林俞淨受訪時,用著一口中國腔回應自己很渴望有機會能去中國,「大陸發
展比較快,東西比較多,像我本人會看小說漫畫,大陸那些Cos比較多,就是發展比較快
、多樣化。」
提到自己的中國口音,林俞淨提到,「狼人殺我是玩大陸的,他們講話很大陸腔,我到
後來也講話也變得很大陸腔,我現在變得比較注重咬文嚼字,就是他們的文化很標準。」
大學生小妤也分享,自己是喜歡中國的傳統文化,並不會想到統獨議題。她提到,之前自
己曾因為使用「視頻」一詞,被同學糾正,讓她感到相當錯愕,「大家都聽得懂就好了啊
,差不多啊。」
吳子午認為,「長遠來看這不是一件好事,一個詞彙代表的是一個文化的底蘊,如果學生
越常使用中國詞彙,就代表越加熟悉這個文化的內容,很可能進一步對這個文化產生認同
感」,他憂心地說:「這樣真的好嗎?對現在的臺灣是好事嗎?」
長期研究民族主義的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汪宏倫認為,語言文化的交流,本來就是無可避
免、也很正常的事情。
「我不會特別覺得使用這些(流行)詞彙有什麼問題,」汪宏倫解釋,語言是活的,尤其
流行用語有時會形成風潮、過一陣子又會衰退,但在兩岸關係「不正常」的框架下,交流
過程中所產生的扭曲、張力、緊張,很容易使得本來低政治性、沒有政治意涵的東西,都
容易帶有政治解讀。
不過,汪宏倫提醒,當臺灣與中國兩者的政治經濟力量的差異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在選
擇詞彙、發音時,刻意地改變(臺灣)原有的用詞跟發音,趨同於某一種標準,認同也好
、權力關係就隱隱約約出來了,這裡頭就內含了一些議題值得探討。」
汪宏倫指出,中國與日本、韓國等帶動流行文化亞洲國家不同,對臺是有主權宣示、領土
主張,臺灣人不能輕忽中國的政治意圖,「大家都不想討論政治,都說不要用泛政治的眼
光來看,很現實的是,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與政治無關,特別是兩岸關係上,凡事都
是政治、充滿了政治意涵跟意味。」
「認為他們(中國)講的話比較好聽、用的詞比較精準,這種意涵著『中心跟邊陲』、『
尊跟卑』關係,還是太深刻地存在於很多人對兩岸關係的想像,認為中國才是文化的根源
,如果是這樣想的話,的確是會讓臺灣這個共同體的基礎,造成鬆動。」他舉例。
汪宏倫也提到,中國對臺戰略都已註明所謂的「入島、入戶、入腦、入心」,「這並不是
要強調敵我意識,是臺灣人有沒有自覺。把中國當作臺灣文化的根源跟源頭,會產生
不由自主盲目的崇拜、要去依附中國,這樣的想法是非常危險的。」
不過話鋒一轉,汪宏倫認為,大家對於臺灣是怎麼樣的一個地方、要如何珍惜維護這個政
治共同體,藉由這樣的討論,培養出臺灣在地的「公民意識」,反而是一件好事。
「自己要有自覺,這個背後有沒有任何政治意涵、政治效應,這些效用就是作用在你自己
身上,如果有這種自覺有培養出來的話,文化交流所造成的詞彙傳播,就不必特別擔心。
」汪宏倫強調,「臺灣人要不卑不亢的面對中華文化,這件事情非常重要,但這還是有一
段很長的路要走。」
廖美也持相似意見,她認為流行是反映當下的時事,但流行也會有退流行的時候。
不過廖美提醒,若琅琅上口的中國流行詞彙,其字面意義與背後脈絡是反民主、鄙視人權
、強勢維穩、歌頌共產極權,像是「主旋律」、「廣大人民群眾」、「脫貧攻堅」、「敘
事宏大」......等帶有特定意識型態詞彙,廖美強調,「就該很驚醒地不去使用,避免
牙牙學舌後,內化成為自己的信念和價值。」
流行文化強國恐將退燒?法令成了中國娛樂文化的緊箍咒
中國流行語背後意涵的強勢文化,能在臺灣持續領航多久?業界人士王師與影視學者廖美
持相似看法 OTT 時代下,中國影視實力反而受制於自己的官方法令。
王師舉例,原本預定前年(2019 年)上映的戰爭片電影《八佰》,成本高達新台幣
23.5 億元,卻因為官方審查時間難以預期,上映時段一延再延。第一出品方「華誼兄弟
」為了讓公司續命,透過各種方式借款,董事長王中軍甚至拍賣自家收藏品與香港房產,
試圖挽救公司。
直到官方審查結束,《八佰》正式於去年下半年上映,靠著票房衝破新台幣 126 億元,
一舉成為去年度全球最賣座電影,「華誼兄弟」才逆轉破產局勢。
王師強調,經商最重要的是風險管控跟環境的可預期性,「內容產業的本質就是風險很高
(競爭激烈),如果還加上政治風險,就是高上加高。」他指出,政策上的不確定性,以
及擔心內容上的審查尺度不斷變化跟游移的恐懼,會使得內容文化產業無法正常被預期、
正常被投資。
廖美也提到,近 2 年中國廣電總局開始針對網劇勒緊監控,像是外遇、師生戀、同性戀
等設定凸顯人性的元素,都很可能因為先審後播的限制,間接迫使創作者進行自我審查,
創作的作品也難以有新的突破點。再加上這幾年,國際串流平台的興起(像是 Netflix、
Disney+、HBO GO),打破影視劇的國界限制,若以觀眾角度來看,中國戲劇、綜藝節目
在國際串流平台上的吸引力,不比其他國家蓬勃多元的作品。
再過 2、3 年,當觀眾更習慣在跨多國平台收看網路戲劇,「屆時年輕人對戲劇品質有更
多比較和選擇,現下以看陸劇為主的族群會產生一定變化。」廖美指出。
廖美提到,粉絲本身就是一種流動的民意,「感悟、感情、感受常常需要透過作品(不管
電影、電視劇或綜藝節目)與明星藝人產生連結,一個沒有作品的藝人(比如因為「劣跡
」或「道德瑕疵」被封殺),就算之前有強韌的粉絲基礎,也可能在一夕之間崩塌,像是
近期的鄭爽代孕棄養就是一例。」
從臺灣近 40 年的流行文化趨勢變化可發現,不論是港影、日劇、韓劇,再到近年的中國
劇,主導整個臺灣流行文化與目光的,往往是當時代的內容文化的強國。追根究底,王師
解釋,「臺灣本地內容產業一旦疲弱,臺灣就會是全世界任何內容產業強國的殖民地。」
近幾年,臺灣已開始關注到文化內容自製的議題,不再只有陣頭、辦桌、宮廟等元素才能
代表臺灣。王師樂觀地看待近年的臺劇復興,像是《我們與惡的距離》、《俗女養成記》
等現象級臺劇,成功走進庶民文化,「唯有在文化上逐步地去釐清,究竟什麼是臺灣,臺
灣人是誰?在做什麼?之後才有可能發展出獨特的文化創意產業,這幾年已有慢慢的往前
邁進。」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618268075.A.D3D.html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YOPOYOPO (203.64.138.253 臺灣), 04/13/2021 13:34:3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