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財富」
這周參加了我人生第一次的線上結訓典禮!!!
這是我的第三個與自然教育相關的結訓證書,幾年前在上海與深圳也參與過自然教育的培訓,
但在荒野保護協會卻是經過紮實且花了最長時間(9個月),還得通過試講及進班面對孩子實習考核後,才終於拿到兒童環境教育引導講師的結訓證書 (淚灑花~~)
#自然裡的豐富五感體驗
最早接觸自然教育的起心動念是,因為自己常帶孩子在戶外活動,希望能夠給孩子更豐富的自然體驗,畢竟自己沒有什麼生態知識背景、老實說也談不上多喜歡接觸昆蟲…🤣
還記得幾年前讀了一本書叫「失去山林的孩子」,裡面提到了都市孩子”自然缺失症”這個名詞,我才恍然大悟,思考著自己必須做點什麼改變…所以我跟很多人一樣,都是為了孩子才開始親近自然,然後才慢慢找回自我與自然的連結。
這幾年來我跟孩子一起用共學、自學的方式一起成長,透過郊遊、爬山、用雙腳行走、到能在山裡野營、生活數天過著沒水沒電的自然生活也很歡喜自在。
幾年後再回來看這本書,我只能説,從我家孩子身上,很多都一一印證了書中所提出的一些理論。比如,
👉在自然裡的孩子,注意力更集中,甚至能創造出超越自我的能力。👉孩子如能自由自在地在戶外環境中探索,通過感覺來生活,慢慢地,這些感官體驗,讓他們願意且能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自然體驗生活
有人說教育是碗,裝滿了很多知識,但我比較認同的是,教育是棍子,幫助我們解決生活的問題。大自然裡的學習,很多是教室裡學不到的,大概是這樣,很多人喜歡親近自然、帶孩子上山下海,都是非常好的事情。
幾年下來,除了在實踐上收穫不少心得,我的心態也改變不少,對於所謂的自然環境教育,其實你不必須具備專業知識、也不必一定非得走進自然裡,大家都可以自己帶孩子從家庭生活中實踐,進而,
#讓孩子學會以尊重的態度去對待每一個生命、#尊重自然。
👍我們每個人都是環境問題的污染者、受害者、但也可以是改變者。
幫助孩子了解我們在環境中的角色位置,學會愛惜資源,常懷感恩之心。
找回孩子和自己久違的、真實的生活感悟能力,把手動和行動能力還给孩子。讓他們通過自己的眼睛觀察,去親身了解,鍛鍊出面對困難的能力,最終,能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和解決問題。
#這樣的自然能力也是我們所能給予孩子一生最好的財富。
#媽媽也有畢業典禮
#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教育 #自然環境教育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我的名字叫甜甜」繪本介紹 訪問作者:朱勵雯 內容簡介: 「縱使面對死亡,我們總是心碎; 但背後留下的愛 卻是永恆。」 生命終究會走到盡頭,但愛卻能延綿不絕。 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安慰每個曾經受傷的心靈。 女孩的名字叫「甜甜」,是外婆幫女孩取的。外...
「失去山林的孩子」的推薦目錄:
- 關於失去山林的孩子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失去山林的孩子 在 職能治療師 陳宜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失去山林的孩子 在 廖子齊 新竹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失去山林的孩子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失去山林的孩子 在 [轉載] 失去山林的孩子:在真實世界裡的學習- 看板sp_teacher 的評價
- 關於失去山林的孩子 在 #失去山林的孩子 - Explor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失去山林的孩子 在 【第十一屆蹲點‧台灣】失去山林的孩子-桃園永揚社區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失去山林的孩子 在 大自然缺失症 - 媽媽經 的評價
失去山林的孩子 在 職能治療師 陳宜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疫情期間,雖然無法帶著Marvin出門,
但我們還是會盡可能想辦法讓Marvin多多接觸大自然🌸🌿🌳、曬曬陽光🌞。
除了自家的陽台外,
社區大樓的頂樓也是一個不錯的戶外空間!
雖然我們住的大樓只有12樓,但剛好周遭都沒有遮蔽物,
所以可以遠眺環繞四周的風景!
加上自然造景豐富、環境維持乾淨、環京空間寬廣,
是一個令人感到非常舒適的好地方!
☘ 首先,我會先 #做調查,看看哪一個時段沒有其他住戶(分艙分流的概念)。
☘ 做好準備,口罩、消毒用品、毛巾、風扇、遮陽配備、水壺等。
☘ 接著,安排 #不同的時間點,因為不同的時間點會有不一樣風情,如觀賞不同的風景(白天、黃昏、夕陽、霧氣圍繞等)、感受不同的天氣型態(晴天、陰天、涼風、微風等)。
☘ 主軸 #活動安排:
當然,都「出門」一趟了,當然不能只有「寶寶散步走走走」而已囉~也是要安排一些小小的活動,讓孩子們可以有「玩」的感覺😁
👉 看看花花草草,並向他介紹,安全的花草也會讓他稍微碰觸一下。
👉 看風景,引導Marvin觀察先前看過的事物(如公車、小鳥等),他會用手指頭指出來唷!
👉 善用撿到的花、草、樹葉、石頭玩小遊戲(如花可以拿來當竹蜻蜓),Marvin非常喜歡這個遊戲,每當我把花叢空中放下時,Marvin會追視旋轉花朵的移動軌跡,掉到地上後也
會四處搜尋並指著發出聲音說他找的了!
👉 偶爾遇到有其他小朋友上來時,我會讓Marvin在遠方觀察小朋友們玩遊戲,他非常喜歡觀察小朋友,也會表現出開心的聲音和動作。
不過,還是希望趕快回到可以出門的生活,
疫情期間,有些事情是數位學習是無法取代的,
親近大自然就是其中之一。
孩子們無法外出親近大自然,
對他們的身心發展勢必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呢!
最後,分享先前看完後讓我感觸很深的一篇的文章:
失去山林的孩子:從「依戀理論」看現代兒童的「自然缺失症」
https://e-info.org.tw/node/42655
失去山林的孩子 在 廖子齊 新竹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因為山在那裡⛰️
這個週三到週五,我和新竹市大湖國小的孩子們一起去爬雪山,這是他們四到六年級的山野教育課程,早在向山致敬的開放山林政策實施前,大湖已經做了十年。
由於大學參與登山社,也一直有在登山,兩年前的第一次拜訪、知道大湖有這樣的課程時,就和美玉校長約定要和孩子們一起爬山,謝謝校長放在心上,終於在今年成行。
行進間,我和老師、嚮導們聊天討論,和孩子們玩詞語接龍,協助他們過地形,教他們一些登山步行技巧。
⛰️
這邊有三個感動想和大家分享:
⒈出發前,美玉校長說不分大人小孩,我們都要互相照顧。後來更發現,大湖有學生幹部制度,大人不一定就是有登山經驗的照顧者,過往爬過山的孩子就是幹部,可能在登山能力上較好的。
⒉一位男孩在休息時,有蜜蜂停在他臉上,雖然他感到不自在甚至害怕,但還是努力等待蜜蜂離去。
⒊第三天單攻雪山下著雨,我問好幾個孩子,為何在經歷合歡山惡劣氣候的撤退後,還是願意來爬雪山?他們不約而同地說:不在意天氣好壞,在山中本來就會有各種天氣狀況。
大湖的山野教育有幸找到地方上關注教育的基金會支持,才能有這樣長期的傳承。
⛰️
都市化導致孩子們離自然越來越遠,這邊我想分享《失去山林的孩子》書中的一段話:
「雖然自然知識重要,但激情才是奮鬥的長期動能,激勵我們保護自然遺產、建設綠色城市,再造失去的土地和水源。激情不會來自從錄影和光碟,它是孩子們用沾滿泥巴的雙手從大地裡捧出的,它沿著染上草汁的袖子走進心中。#如果要拯救環境和環保主義,#我們必須先拯救瀕臨消失的指標物種:#自然中的孩子。」
向山致敬的開放山林政策,若要讓人真正的進山、敬山、淨山,#山野教育絕對是一切的根基。
我也會持續就此提出檢討和給予建言,以期讓所有生長在這片土地的孩子,找回與自然的連結。
————
相關貼文🔗
別讓「向山致敬」淪為口號!山難量暴增 2 倍後,政府不得不面對的 4 問題
https://buzzorange.com/2020/10/27/taiwan-mountain-problem/
寫在「向山致敬」政策之前
一位登山客之死
https://reurl.cc/odvLXD
寫於中央尖山山行後
敬山、進山、淨山
https://reurl.cc/4mlRGL
寫在向山致敬一周年檢討記者會後
「山也過勞,人也過勞」
——高山環境退化,搜救人員過勞
https://reurl.cc/VXg2D5
失去山林的孩子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我的名字叫甜甜」繪本介紹
訪問作者:朱勵雯
內容簡介:
「縱使面對死亡,我們總是心碎;
但背後留下的愛 卻是永恆。」
生命終究會走到盡頭,但愛卻能延綿不絕。
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安慰每個曾經受傷的心靈。
女孩的名字叫「甜甜」,是外婆幫女孩取的。外婆是女孩最喜歡的人,女孩很喜歡這個名字。
曾經有段時間,外婆像睡美人一樣,睡了好久好久。媽媽告訴女孩,外婆睡著的時候,醫生幫外婆動了很多次手術。當外婆終於從夢中醒來時,所有的語彙能力卻如同空氣蒸發般消失了!
唯一記得、唯一會說的,就是女孩的名字。
「甜甜、甜甜」外婆用這個平凡的名詞表達著每一個想法,訴說所有的悲傷、幸福、痛苦或喜悅。這單字成了外婆唯一表達的方式,也成了女孩最珍視的詞語。
有天晚上,女孩做了一個夢,外婆在夢裡,笑得好燦爛、好開心。隔天,女孩的爸媽說要帶女孩一起去看外婆,但是,當女孩見到外婆時,外婆卻又像睡美人一樣睡著了。
只是,和女孩小時候讀的童話故事結局不一樣的是,這次女孩知道,外婆永遠不會再醒過來了……
● 作者創作歷程
《我的名字叫甜甜》是我就讀劍橋藝術學院時所創作的繪本之一,也是我心中最重要的創作。那時在思索故事腳本的同時,我想起了外婆,以及那環繞著她對整個家族,還有我自己而言格外深刻的經歷,最後我才決定將這個被我內心深處上鎖的記憶編寫成這個故事。
對我而言,「甜甜」這名字雖然平凡卻也極度特別,因為它與外婆的人生緊密的連結著,也緊緊的牽動著我去思考生命中最深刻的議題:疾病、死亡和失去,還有超越這之上的-人與人之間的愛與羈絆。
『接受失去,才能更珍惜回憶』
完成這個繪本是對「失去」的理解和接受。在外婆走了十餘年後,我仍舊會時不時的想起她,但是目睹生命消逝的過程總算不再是逃避的空白,我終於可以舒坦的與這段經歷面對面,也讓我更加珍惜每段曾經與外婆一起度過的回憶,我想這就是這本書最重要的意義!
「我們都在流淚過後漸漸成長」
面對死亡後的故事,每個人都不同,或許有些人不願意面對,或許有些人停滯在那個時刻很久,或許有些人輕輕地拿起卻沉重地再也放不下。
寫這個故事時,很期待大家能在這個故事中被同理,帶給大家更多的溫暖和安慰。
作者簡介:朱勵雯
半個嘉義人半個花蓮人,從小喜歡在山林與田野間奔跑,
大自然成為她作品的基調。
2011年負笈倫敦藝術大學進修插畫。
2015年畢業於英國劍橋藝術學院兒童繪本插畫碩士班。
喜歡繪本、花草樹木、旅行、聽別人的故事,也寫自己的故事,更喜歡把他們畫出來!
求學時期,曾因不擅長術科技法,認為自己畫不好而暫時放下畫筆 ; 之後在高中導師的建議下轉而學習服裝設計,不過大學四年卻讓她發現,畫圖仍是自己最喜歡的事。於是赴倫敦藝術大學就讀插畫課程,期間漸漸對繪本創作產生莫大的興趣。畢業後即申請入劍橋藝術學院,主修童書插畫碩士。
在大自然間嬉戲成長的童年,對她日後的創作有很大的影響,花草樹木成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曾在倫敦當中文保母的打工經驗,讓她有機會更近距離觀察孩子們,也是她日後創作的養分之一。
喜歡以水彩混合不透明水彩、壓克力、鉛筆及色鉛筆、電腦拼貼及繪圖等等方式創作。溫暖繽紛的色彩,細緻的線條是她作品一貫的調性。現為上班族兼接案插畫家,並仍持續地在創作路上探索前進。
作者粉絲頁: Li-Wen Chu illustration
出版社: 布克文化
粉絲頁: 城邦讀書花園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失去山林的孩子 在 #失去山林的孩子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想起前幾天在書本"失去山林的孩子"看過的一個真實故事: 一個偏遠部落的孩子問大人:「你可以用一根棍子摸到天空嗎?」… See more ... ... <看更多>
失去山林的孩子 在 【第十一屆蹲點‧台灣】失去山林的孩子-桃園永揚社區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導演:陳定睿(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蕭鈞元(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影片簡介:張大哥和黃大哥都是退休後回到自己土地上耕種的農夫、不約而同地往有機農業 ... ... <看更多>
失去山林的孩子 在 [轉載] 失去山林的孩子:在真實世界裡的學習- 看板sp_teacher 的推薦與評價
※ [本文轉錄自 Education 看板]
作者: fyao (Ken) 看板: Education
標題: [轉載] 失去山林的孩子:在真實世界裡的學習
時間: Sat Mar 6 11:05:58 2010
https://e-info.org.tw/node/42686
失去山林的孩子:在真實世界裡的學習
作者:理查.洛夫(Richard Louv)
更有效的教育改革為,教師應該把孩子們從教室裡解放出來。利伯曼
(Gerald Lieberman)就是這麼認為的,他是一個研究基於環境教育
的全國性機構「州教育和環境圓桌會議(SEER)」主任。
根據SEER的一篇名為〈彌合成就上的差距〉報告中,寫道:「由於全
國各地的學校周邊環境和社區,因地理狀況迥異而大不相同,『環境
』一詞在每所學校的具體含義也就不一樣:可能是一條河,一座城市
公園,也可能是瀝青操場上開拓出的一個花園。」這篇報告發表於2002
年,但一直被現行教育體系所忽視。SEER和美國16個州的150所學校
合作了10年,確認了一些基於環境的教育典範專案,並研究了學生們
在標準化測驗中的得分情況。得出的結果相當令人震驚:基於環境的
教育能夠提高學生在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語言藝術和數學方面的學
習效果;提高標準化測驗成績和平均分(GPA);幫助學生發展問題
解決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和決策能力。
佛羅里達州泰勒郡高中的教師利用學校附近的伊肯費那河,進行數學
、科學、語文、生物、化學,和關於該郡經濟學等學科的合作教學。
在加州的聖博納迪諾,金巴克小學的學生在校園裡的池塘、菜園,以
及學校附近的一個溫室,和一個本土植物植物園裡學習植物學,研究
微生物和水生昆蟲。
科羅拉多州的格倫伍德泉,高中生們設計並且監督建造了一座袖珍城
市公園,城市規劃人員還讓學生們幫忙,沿著科羅拉多河修了一條步
行商業街和一座公園。
在賓州,杭廷頓地區中學的學生在學校附近的小溪採集資料。教師辛
普森(Mike Simpson)用那些資料教授分數、百分比、統計學,以及
解釋圖表。他說,「我再也不擔心想不出實際應用的問題來了,學生
他們自己就能做到。」
索貝爾認為,基於地方的教育,重點在於「學生直接在當地社區內學
習」。他對這樣的學習進行了獨立評估,其中包括美國「國家環境教
育和訓練基金會」的一個專案,得出了與利伯曼相似的結論。談到閱
讀能力,「教育改革的聖杯」的時候,索貝爾說,基於地方的教育或
者基於環境的教育,應該成為「守護聖物披堅執銳的一名騎士」。在
這些專案中接受教育的學生通常比傳統課堂裡學習的學生表現突出。
比如,在達拉斯的霍齊基斯小學,在一個基於環境的教育專案中學習
的四年級學生,考試通過率比此前一個傳統班級的學生們高出13%。
德州教育局督學認為,和全州小學同期平均進步水準的1%相比,霍齊
基斯小學的成就「意義極其重大」。在波特蘭市,「環境中學」的教
師們講授課程時利用當地河流、山峰和森林;他們種植本土植物,研
究威拉默特河,還進行許多其他活動。這所學校96%的學生在解決數學
問題方面達到、甚至超出了本州制定的標準。與此相比,在其他一些
同等層次的中學,只有65%的學生達到目標。基於環境的教育能夠擴大
傳統的學校改革行動的效果。在北卡羅來納州,教學標準的提高,使
得四年級學生在全州數學測驗中獲得「良好」的比例上升了15%。但是
位於該州阿什維爾的一所「基於環境的教育」學校,四年級學生的表
現更加出色,達到「良好」的學生比例上升了31%。
除此以外,參與這些專案的學生,無論是出勤率還是行為表現,都比
傳統課堂教育出來的學生好。據報導,明尼蘇達州小瀑布中學參與基
於環境的教育專案的學生中,受處罰的比例比其他九年級學生低54%
。以前在霍齊基斯小學,僅僅一年之內就有560起學生違紀事件需要
老師把學生送校長辦公室處理。兩年之後,隨著基於環境的教育的進
行,違紀事件數目跌落至50起。
時間再近一點,2005年,「美國研究中心」發佈一份研究報告,研究
對象為4所小學250名高危險群的六年級生,每人皆曾上過3項戶外課程
,維時都達幾個月。該研究以這一群上過戶外課程的學生,和另一群
沒有戶外課程經驗的對照組學生作比較。該研究提交加州教育局的報
告裡,重要的研究發現包括:科學概念掌握力於評量裡提高27%;合作
能力和衝突解決能力提高;自尊、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動機、教室
行為皆有所改進。該報告指出,小學教師和戶外教學指導員「屢屢強
調,戶外科學課程能為學生提供『重新開始』的機會。」
索貝爾提到了另一件很奇妙的事情:一所學校的物理老師在講力學原
理的時候,讓學生參與社區裡一條小路的重建。在這個過程中,需要
使用到滑輪、槓杆、支點。這一所學校有一個所謂「高年級蹺課日」
,這一天高年級學生可以任意蹺課。一個學生對那個物理老師說,「
您知道嗎,我今天其他課都逃掉了,但我就不想錯過您講的課。我對
課堂上正在做的東西實在太著迷了,捨不得逃啊。」種種跡象表明,
這種學校改革的確產生作用了,為什麼沒有更多的學校也考慮這麼做
呢?怎麼會有這麼多學區在縮減戶外教學課程和室內環境教育課程,
或者在分配經費的時候,在這二者當中擇一作取捨──可是,這兩類
課程不是分明都有其必要的嗎?這些問題顯然是不會出現在標準測驗
裡當考題的。
蒙特梭利(Montessori)和華德福(Waldorf)體系鼓吹「經驗學習法
」(experiential learning)已經有數十年之久,只是兩邊用的方法
不太一樣。近年,比較新的經驗教育(或者基於環境的教育)的支持
者建立了「經驗教育協會」,以支援專業發展、理論進步,以及評估
世界各地的經驗教育。現在這個協會有大約兩千名成員,遍布35個國
家。一些組織已經將計畫付諸實際行動,其中最早也最有名的是,總
部設在喬治亞州山城的「狐火」(Foxfire)。該機構的「狐火教學方
式」源於一個教學專案,這個專案旨在為喬治亞農村地區的高中新生
講授基本的英語技能。經過課堂上的學習之後,學生們自己編寫了《
狐火雜誌》以及一系列的書籍,介紹阿帕拉契山區的生活和民俗。「
狐火」已經成立30年了,它為教師和學生提供的專案,主要集中在文
化方面,而非自然,但是自然的主題卻貫穿在工作之中,提供了各方
面的資訊,從蛇的傳說到野生植物到獵熊的知識,應有盡有。
美國其他比較活躍的組織,有頗具威望的國家野生動物協會和位於紐
約詹士頓地區的羅傑.托利.彼德森自然歷史學院。使用彼德森學院
的課程的學校教師參加暑期培訓,他們受過訓練之後回到課堂裡,開
始帶領學生研究學校周圍一平方公里的地域。
《失去山林的孩子》小檔案
書名: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
作者:理查.洛夫(Richard Louv)
出版社:野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5月
頁數:320頁
====
授權條款
https://e-info.org.tw/copyright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2.82.19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2.82.19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