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8日完成
《千年一問》的文化版面時
渾然不知
人生會有大變動
記者生涯一個月後
就要畫下句點
一切來得突然
但我慶幸自己在看完
《千年一問》的第一版本時
就完成了這次採訪
將近半年後
再次看了 《千年一問》
我很驕傲
自己即時做出歷史見證
以下是專訪全文
文化週報》女導演的千年一問—王婉柔用魅影召喚鄭問博物館
2020/04/18 專訪◎藍祖蔚
鄭問畫作在故宮展出時,號稱《千年一問》。鄭問過世三年後,導演王婉柔拍攝的《千年一問》紀錄片也完成定剪。 認識他的朋友,會讚嘆電影中雖然無法訪到鄭問,從頭到尾鄭問彷彿就在身旁;不認識他的粉絲,也可以在看過兩個多小時繁花似錦的影像後,明白何以大家要稱他千年一問,因為前無古人,後也難有來者了。
藍:傳主已經過世的紀錄片容易變成導演自說自話,加上傳主低調,生前留下的影音資料有限,艱難指數更高,而且拍攝之前,妳並不認識鄭問,怎麼會對這個題材感興趣?又怎麼敢接下這個工程?
王:或許就因為初生之犢不畏虎吧,兩年多前,監製王師問我有沒有看過鄭問,我回答說沒有,他就要我趕快Google一下,我找來的第一部作品就是《東周英雄傳》,翻著看著,耳旁就響起了馬叫的聲音,那是以前從來沒有的經驗。
鄭問吸引我的地方不只是畫好,更在於他的古典取材,我念的是中文系,鄭問又擅長古典故事,從史記到戰國策到東周,共鳴感本來就高,接下來我又去找時裝的《深邃美麗亞細亞》,應該是我看過最怪的漫畫了,當下的反應就是天啊,究竟鄭問是個什麼樣的人?怎麼可以畫出這麼怪又這麼迷人的東西?就想來挑戰。
鄭問2D銀幕現身 故宮看展魂兮歸來
藍:不管認識不認識,看過《千年一問》的人很容易產生一種好像進入鄭問博物館的讚嘆,視覺華麗,凸凹陰陽的刻痕鮮明,有如看到了鄭問的立體雕像。更有趣的是妳創造了一種魅影般的意象與敘事詩意,到處都是意外與驚喜。
王:我的上一部作品《擬音》,討論的是電影中的聲音,這部《千年一問》念茲在茲的就是想在畫面上有突破。攝影師韓允中看到鄭問的畫作原稿時,就立志這部片要拍到讓觀眾目不暇給,要跟鄭問的畫拚了,有鄭問畫作在前,視覺風格不能遜色。
鄭一生經歷崎嶇起伏,再加上人已過世,只能靠眾人回憶來拼湊身影,難免會陷入孰真孰假的困惑,還好,眾人口中的鄭問滿一致的,只是我會自不量力地想:要不要談到台灣漫畫史?要不要把1980年代的氛圍著墨多一點?最難的是在還沒有理出頭緒之前,鄭問故宮展就要開展了,錯過了,就沒能再補拍,所以我逼問自己:要拍什麼?要怎麼拍?當下的念頭就是要做2D動畫,而且找鄭問的兒子來演鄭問,要他模擬鄭問也來到故宮看自己的畫展,因此才能拍出鄭問也在現場看展的律動。
藍:採用2D動畫,讓鄭問重現銀幕,這款美學選擇很「鄭問」,因為很多漫畫主角的長相根本就是鄭問本人的翻版,畫中有他,電影中也有他的動畫身影,鄭問在天之靈應該也會對妳的巧思露齒一笑!
王:我要求這個2D人物,要一看就知道是畫像,是很虛的影像,就貼在實景上,我透過這個方式表現鄭問,透過2D動畫比對他的畫作,請教大家一部沒有傳主的紀錄片究竟能掌握多少真實?我看的到底是紀錄片?還是劇情片?受訪者描述的鄭問都是真的嗎?回憶有過濾或誇大嗎?其實我到現在還沒有答案,因為我沒有真的見過他本人。
電影的第一顆鏡頭就是從鄭問心肌梗塞倒下的那個書桌開始,樓下有工作人員正在拍攝訪問鄭師母,但是另外有架攝影機就從那個位置站了起來,你看見了一位外型有點像鄭問的2D人物沿著樓梯走了下來,我從未點明他是誰,或許是鄭問的魂魄,也或許只是想像中的鄭問,想要看看我們在做什麼。
我用了超廣角的鏡頭來拍攝這個有點魔幻的時刻,鏡頭走經狹小的樓梯間有點快要撞牆的近視感,再神秘又優雅地悠悠繞行工作團隊身後,開門走出戶外,希望真能創造一種魅影流動的感覺。而且,不只開場,凡走過,必有鄭問,從香港到故宮,都有同樣的律動。
藍:2D動畫出現時提供了一種換口氣,深呼吸,繼續看下去的能量,這種魂魄猶在的拍法很奇特,很迷人,而且是一以貫之,最初怎麼想到魂魄依舊在的這個點子?
王:我看過一部法國動畫片《魔術師(The Illusionist)》,主角闖進一間電影院,銀幕正放映著法國導演賈克.大地的電影《我的舅舅》,也就是真人和動畫同步存在,鄭問的作品就適合這樣子的做法,因為這個2D版鄭問,有如一位畫中人正看著我們在拍片,這一切或許也是因為我們在現場一直感覺到鄭問跟我們同在……
說話寫信找大師 有如鄭問降臨現場
藍:真的同在嗎?
王:現場沒有發生什麼靈異事件啦,只是特殊體質的人三番兩次都感覺到鄭問就在現場,所以我們會試圖跟他講話,我則是不時寫信給鄭問,把我的感覺或疑問逐一寫下來,那是一種抒發,一種反芻,也是一種治療,寫完信,既無法投遞,也得不到回信,然而冥冥之間你就比較能夠走下去。
藍:信件內容能分享一二嗎?
王:每封信都會以敬愛的鄭老師開場,輕聲問著我是否不停在對鬼魂說話?投石於井,一切需要我自己找答案。問他你是否在圖書館內,今日,與我們同在,看著聽著我們如何用攝影機和錄音機建構你……我該傳遞什麼剪輯什麼建構什麼,給世人什麼你的樣貌?我相信你與我們同在,一如你現在很可能坐在我的身後……還是,我自始至終都駛錯了方向?如何輕鬆一點? 我不知道。我只能掌握當下。
我也會喃喃自語似地寫下……關於紀錄片種種,關於電影理論,甚至過去很多經驗,這次幾乎不適用了。很濃烈的情感主宰了一切……也會試著想問他:電影會長怎樣,你是否也好奇呢?
畫中人都是鄭問 英雄映照人生哲學
藍:《千年一問》拍攝工程浩大,先後走訪了日本、香港和中國,逐一重現鄭問曾經風光、逐夢及夢碎的場址,這種認真與堅持,很接近鄭問本人?
王: 電影其實是無數淚水換來的,一開始,日本人不太開心,因為我們從故宮展開幕時就把握機會先做訪問,架好攝影機就要搶拍,然而日本人講究細節與禮數,事先不但要擬好題綱,層層送審,還要說清楚受訪影片未來要怎麼用……剛起步的我們有點手足無措,場面一度僵住了,幾度懇談,我和監製更不時泣訴心聲,表達我們希望讓更多人認識鄭問,以及日後映演若有盈餘,一定會回饋鄭家人……日本人才打開心房。
有過這次文化碰撞後,我選擇做預訪做足功課。開拍前,先到日本探勘可以拍攝的場景,更逐一拜會預定的受訪者聽他們細述鄭問,熟讀翻譯逐字稿擬定拍攝重點,才二度前往日本正式拍攝。講堂社新泰幸先生看到了我們的用心,一路陪著看著,主動幫我們打點大小事,不但拍到了很有大正風格的舊辦公大樓,原本日本漫畫家受訪時都有行情價,而且價格不菲,也因為他的協調,輕快達陣。尤其看到講談社編集長栗原良幸拿出厚厚一疊有關與鄭問合作的歷史檔案時,你就能感受到日本人的認真。
藍:《千年一問》揭露了很多鄭問的創作秘辛,妳不但找出《三少爺的劍》說明他的素描源頭,更點出不少角色依稀都可以辨認出鄭問的影像,都藏有他本尊,所以片中出現的動畫身影,剛好也呼應著鄭問無所不在的小自戀?而且第一場戲是鄭問高中同學在講他的自畫,片尾也是鄭問的自畫像,自畫像顯然是個很有趣的題目?
王:鄭問說過,畫中的每個角色都是他自己,他會把他的悲憤或厭憎都畫進畫中,他就是這麼奔放地把自己投射進作品的每個角落,才會給人無所不在的感覺。
鄭問的面相一直在變。高中期的鄭問,若不做箭頭標示,誰都認不出來。自畫像代表著畫家怎麼看自己,是對著鏡子畫?還是拿著照片描?不同的呈現方式,是否反映著他的成長?片子以自畫像始,又以自畫像終,我的想法是不管怎麼解釋,受訪者怎麼推崇,都遠遠不如從自畫像來認識,真正的鄭問就在他的自畫像之中。
藍:其實,片尾還有一幅自畫像,精準一點說是張照片,是鄭問在畫室中作畫,持筆含笑回眸的照片,放在故宮展的出口處,粉絲、好友、夥伴參觀完後,都會從照片前走過,形成有趣的生死對話,大家是來看鄭問,照片中的鄭問同樣也在看著這些認識或不認識的人,尤其是鄭問的眼神那麼神采奕奕,散發著想和大家對話的火光,非常立體。
王:讓電影活起來,讓鄭問的作品也能活起來,就是我最希望達到的目標。我特別感謝剪接師陳曉東,他從巨大的影像素材中撈到了這顆鏡頭,其實畫面很短,只拍到了日本友人匆匆走過的一瞬,因此還特別放慢速度,經過這麼特殊的處理,相信大家都注意到了鄭問的笑容,達到了畫家與觀眾的對話目的。
認真研究過鄭問後,我發覺他的畫技可能花俏,編劇與敘事卻很古典,不會玩那種時空錯置的穿越戲,他堅持只要好好地說好一個故事,就夠動人了。鄭問受儒家思想影響很大,很在乎道德或禮貌,有道理的事情就會堅持做下去,作品中對英雄的定義也會變成自我要求的準則。
章回手法有巧思 重現大師文學氣質
藍:提到古典,你把電影分成九個章節,從《冰中的火焰》開始,一路還有《八眼醒來》、《驕傲的蜘蛛》、《好善良的蛤蟆精》到終話的《花開了》,帶有古典章回小說的欄目趣味,只是用字遣詞又非常新潮另類?為什麼?
王:鄭問是文學性很高的創作者,所謂的文學性不只是他擅長改編古籍經典,以《深邃美麗亞細亞》為例,這本漫畫的結構是先有話名欄目,翻頁之後才會看見漫畫,欄目文字容易勾起聯想,例如《好善良的蛤蟆精》會讓人去想蛤蟆精到底長什麼樣子?又如何善良?他在文字和圖像的搭配上顯然有過深思熟慮,角色的對白台詞,也都是他親筆寫下的,很有鄭問風格:乍看直白,卻又富含有趣的隱喻,很吸引人一路看下去,加上這個文字特色以前沒有人討論過,所以就成為我的表現重點了。只是後來的欄目名稱擴大取材範圍,不再局限《亞細亞》,還包括《戰士黑豹》與《大霹靂》。篇名來自他的創作,卻由我選擇放在哪一話,就有一種我跟鄭問錯身而過的感覺。
藍:《千年一問》一共採訪了54人,有獨訪,有聯訪,然而受訪人物出現方式都不一樣,鏡位既不重複,光影也不刻板,獨訪莊重,聯訪有趣,鬆緊參差之間很有巧思,很有漫畫格式任意伸縮的自由彈性,妳怎麼想出這種風格?
王:攝影師韓允中會先問我想怎麼拍,然後提出可以加分的拍法。既然受訪者這麼多,畫面上不求變化,看過幾回就一定會膩了,所以即使是同一個人,我至少拆成兩個地方拍攝,不同議題就要找出對位場景,創造不同的視覺感,找到對的氣氛,讓觀眾更有感受。但要這樣操作,前置準備就要大費周章,現場要找場景還兼打燈,時間又緊迫,這麼高密度的作業要求折殺了我的團隊。
藍:鄭問進故宮開展是漫畫界的大事,然而藝術界卻出現一些雜音,妳的紀錄片略過了這個議題,呈現的都是讓人感動的盛況,是不想碰,還是另有考量?
王:主要是怕離題太遠。我請教過故宮的三個單位,青銅器和甲骨文的研究員都對鄭問的用功與用力給予高度肯定,只有書畫組認為鄭問雖然擅用毛筆,然而畫風與傳統水墨無關,不願多談。
故宮的青銅器專家一輩子都鑽研其中,一看見「東周英雄傳」的封面,立刻就可以指出主角頭上戴的帽子其實是鄭問借用了哪個朝代的文物,但是鄭問厲害的地方在於他不是只會複製或重畫,例如他可以把傳統的壅不落痕跡地轉化成為帽子,而且古文物上的花紋經過鄭問拆解轉化,組合排列出新貌,讓他們佩服又感動,鄭問不是抄襲,而是把這些死文物都活化了。因為你不會活用國寶,它就只能硬邦邦地晾在那兒發呆,鄭問不是瞎用亂用,而是理解消化吸收之後,賦予這些古典多重意義或象徵,讓文物得到了新生活力,鄭問的活用或許可以帶動更多人願意再來從骨董中找尋更多東方元素的靈感,年輕人透過漫畫看到了青銅之美,在美的召喚下願意去認知青銅時代,不是更有意義嗎?
有位甲骨文研究員還指著《鐵血三國志》的圖告訴我,鄭問花了不少力氣去鑽研甲骨文,除了會變造新字,還會偷偷在其中藏進一個「問」字,用得既巧又妙,讓人會心一笑,近來歐美流行的中國元素都還在紅色或者龍鳳的表象層次上打轉,鄭問早就超越了他們。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9萬的網紅Crafty Transformer - Cardboard DI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折ったらお前の骨も折るからな 心静かに竈門炭治郎の日輪刀を打ちます。 ダンボールを折って鎬造り(しのぎづくり)を再現しました。 光に当てて角度を変えるとリアルな陰影が楽しめます。 本物の打ち刀をトレースしたので、そこらのコスプレグッズよりリアルな造形です。 鍔やハバキなども分解できるので、刀の構造...
大正 時代 帽子 在 台灣服飾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日中期──高等學校男生|
◆蔽衣破帽
大家進大學的時候,有遇過什麼新生禮嗎?小編的大學有迎新茶會,朋友的大學則有「扣門禮」:新鮮人穿著學士袍站在門的一端,敲響門,而師長穿著博士袍在門的另一頭迎接,象徵學生入學後開始尋求智慧的旅程。
當然除了學校舉辦的新生禮以外,還有學生們之間傳承的新生禮,〈三個傻瓜〉裡就有演過學長把學弟叫出來進行新生禮的橋段,雖然一不小心可能就會變成了集體霸凌事件,失去原本的意義。
日本時代台灣的大學,便有一些從日本傳來的,不成文的「新生禮」。
中一中畢業後進入臺北高校的楊基銓說:「在中學校唸書時尚被認為是小孩,一旦進入高校,突然受成人一樣的款待,學生可以留髮,不必剃光頭。」,在這樣的基礎上,便發展出了一套名為「敝衣破帽」的儀式。
台語研究學者王育德曾回憶道,剛入學時,同住的三年級學長一邊把玩著他剛買的全新黑絨制帽,臉上慢慢浮現神秘的笑容,一邊說如果沒有經過頂上局部「開封」這一關,就稱不上「獨立自主的高校生」。
接著學長便和同伴使勁的撕破帽頂,之後特意用白線縫上。戴著破帽,把頭髮拉出帽外,腰纏長巾,腳踩木屐,「弊衣破帽」的行頭才算完成。
◆立領學生服
大家時常在日劇裡面,看見的這種立領的學生服,一般被稱為「詰襟」,但在日本時代大多是高等學校生(相當於如今的大學)在穿著。
雖然中學校(高中)一開始也是詰襟再加上綁腿,但因為之後太平洋戰爭的開打,中學校制服逐漸變成卡其色的制服,因此在繪製上,我們仍是以大學生的穿著參考。
[#角帽+#校徽]
搭配「詰襟」的,還有帽子、西裝褲、皮鞋等等,而帽子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配件之一。學生服的分為「正帽」和「略帽」,略帽是草桿帽,是夏天的帽子;正帽則是冬天戴的,通常是黑色的角帽或是海軍帽,正中央鑲飾每個學校的校徽。
除了圖中全黑的角帽,幾所學校如台北高等學校、台北醫學大學,在帽緣有縫製有白線,因此大學生戴的帽子也被稱為「白線帽」,是一種知識份子的象徵,當大家看見「白線帽」時,很容易會對你產生敬佩(或是獲得女孩子的芳心XD)。
[#詰襟(つめえり)]
詰襟是一種立領的黑色西裝,現在也可以在許多日劇的男高中生身上看到。詰襟原先是在歐洲被作為軍人和公務員的制服,在明治時代時被引入日本,被作為軍人、官員、警察等制服使用,1880年代陸續被日本普及成中學、大學的制服,而後引入台灣。
詰襟的衣領是立起的,通常會是一個前低後高的狀態,後面的衣襟高度標準在4±0.2公分。
另外在學校教育中要求必須「襟を正す」(端正衣領),也有著「端正個人品格」、「遵從社會秩序」等意義。另外,詰襟下擺的扣子則通常需要扣起來,若敞開會被認為不禮貌。
[#鈕扣]
詰襟上的鈕扣也是很引人注目的一部份,不只金光閃閃的引人注目,如今也有「第二顆鈕扣是最靠近心臟的地方,把它送給喜歡的人代表自己的心意」這樣的象徵。
詰襟上的鈕扣大多是金色的,材質多為金銅,也有一部份是鋁製的,有些鈕扣上還會有校徽。除此之外,袖扣是用一種「あきみせ」的方法鑲在袖口的,あきみせ是指袖口的鈕扣是為裝飾用,並非真的可以扣起。
[#西裝褲+#皮鞋]
搭配詰襟的是西服的西裝褲,有些人會露出腳踝,或在一些崇尚「蔽衣破帽」的校園裡,會將褲管捲起搭配木屐,已表示大學生有獨立思想不受體制束縛的象徵。
◆日本時代的學生運動
日本時代的台灣學運,有一個極大的特色便是「由外而內」,在日本留學的台灣人受到當時大正民主的風氣啟發,進而帶領台灣本島的社運與政治發展。而蔣渭水等人成立的「文化協會」,便是將這種風氣擴展到校園的重要推手之一。
「文化協會」的一千名會員中,大部分皆為仕紳,但仕紳因為年紀與身份的關係,比較沒有時間放在活動與倡議上。這時裡面約佔兩百七十人的學生們,就是一股很重要的能量了。
參與學生運動的學生,又以師範學校(國語學校)的人數最多。學者們認為,除了醫學校以外,國語學校便是最高的學歷,幾乎可以算是台灣的菁英;另一方面,會去唸師範學校者,有不少人是因為家境清寒,無法留學或讀醫,而較為清寒的學生,對於階級問題也比較看重,更有民族意識。
雖然查閱當時的衝突事件,導火線常常會讓現在的大學生感到匪夷所思(比如:畢業旅行地點分歧、學校靠左靠右行走規定不合),但之後往往因為校園裡的警察拔刀威脅,或是台灣學生必須要向日本學生敬禮等長年歧視原因,而演變成大規模的學生抗爭。許多學生在抗爭活動中,遭到退學處分或是面臨刑罰,而文化協會也曾因為報紙攻擊,而使得退出者高達四百多人。
「自由這種事情,沒有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就是一直種就對了,因為永遠有人想要剝奪你的自由。」
這句話來自朋友的大學教授,一如這個百年後的今天,雖然已經不用面對日本殖民台灣那種「二等公民」的悲哀了。但社會上不公的事情仍是層出不窮,校園裡仍有許多事情需要發聲。
那時候所付出的努力,也是我們這一代人所需要面對的,願所有公民皆能擁有自我的意識,願所有學生都保有初心。
參考資料:邱威翔〈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制服之研究〉、藍博洲《日據時期台灣學生之運動》、鄭麗玲《躍動的青春:日治臺灣的學生生活》、鄭麗玲《阮ê青春夢──日治時期的摩登新女性》
大正 時代 帽子 在 台灣服飾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日本時代中期──西裝男子|
◆好貴好貴的西服
『……戴眼鏡、看起來好像很威風的男人,從辦公室裡一看到他,一句話也沒有說,就立刻揮手大聲斥責。由於對方是個穿西服的男人,楊添丁呆若木雞。』──呂赫若〈牛車〉
小編喜歡看男生穿西裝,更喜歡看好看的男生穿西裝。但是在日本時代,西裝到底是誰穿的呢?
在陳柔縉的《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中有提及,當年公務員一個月薪資大約42~48圓左右,單件西服就要5、6圓。若是用不專業的換算法,以當今公務員月薪大概在四五萬來看,一件西服相當於要現代的六七千塊。
而根據前台泥董事長辜振甫回憶,一套西裝下來,則差不多要25圓左右,用同個方法換算約是現代三萬到三萬五間,毫無疑問算是高價消費品,對於中下階層而言,更是觸不可及。
所以沒錯,你看到的這位男子,全身上下都是錢的味道,也無怪乎在《牛車》裡面的楊添丁,被西裝男子斥責時會如此惶恐了。
◆三件式西裝
[#中折れ帽「Fedora」]
在二十世紀初期,「帽子」,是時髦的男士的必備配件,也常常搭配正裝穿著。此外,擁有帽子的能力在文化上被認為是財富的標誌,也因為夠時尚而被認為是「身份的象徵」。
隨著江戶時代結束,日本逐漸的西化,歐美的帽子被進口,更在日本統治台灣後引入台灣。像是這頂「中折帽」,便是1920年代時,台灣西裝男子時常配戴的帽子之一。
中折帽原文Fedora,Crown(帽冠)中間凹陷,前端兩側也有壓痕(Pinch),高度10cm~16cm不等,是常被人稱為「紳士帽」的類型之一。
[#三件式西裝(西裝外套+背心+西裝褲)]
受過日本新式(西式)教育的臺人,更容易全面接受西式服裝,也因此在相片中,很常看見他們以全套西裝的形象留下身影。當年的正裝大多還會加上一件背心,成為三件式(three-piece suit)西裝,講究一些還會別上領棍、胸針等等。
我們參考的照片中,男子穿著的比較偏向英式西裝,這件西裝腰際修身,上身墊肩不強化肩膀,下身高腰並打折,更顯體型修長。
[#皮鞋]
皮鞋跟著服裝的西化一起成為常見的鞋種類之一,當時已經有如「日益堂靴屋」、「龜田鞋店」這種開在台灣的日式或西式鞋店。
◆文明日本,落後台灣?
如果,你在日本時代中期穿著台灣服(清制服裝),那麼很容易會被認為兩種人:
一、你屬於勞動階級,買不起洋服。
二、你心向清國。
隨著武力抗日慢慢減少,現代化設施隨著日本進入到台灣,也帶給了台灣人不同的生活樣貌。先是洋服和和服帶來的新消費,昂貴的西服也變成區分社經地位的方式,更有文明與進步與「落後」的對比。
也由於日本人帶來了許多現代化設施,進而讓人有「現代化」等同「日本化」的感覺,因此在一段時間內,許多受過新式教育的台灣人,會刻意換上洋服或和服,塑造自己文明開化的形象,排斥原先穿著的清制服裝。
在台灣新文化運動發展之時,隨著台人意識逐漸覺醒,開始有些知識份子認知到,日本人統治台灣人,雖然帶來了美好也帶來了壓迫,不需要因自己的文化而自卑,紛紛換回了過去穿著的台灣服。
當然隨著美好的1920年代過去,太平洋戰爭開打,皇民化運動推行,日本政府開始規範不許穿著敵國的「挑逗性服裝」,比如像是中式服裝常見的布扣,被日本巡察看見會直接被剪掉,長衫(旗袍)會被改成「國民服」或「興亞服」等戰時制服。
三件式西裝,是大多數人對於日本時代知識份子的印象,然而對於當年知識份子而言,西裝洋服也曾是他們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而割捨過的東西。
若有機會創作當年的知識份子身影,不如讓他穿著看看台灣服吧!
委託繪師:崔小熊
參考資料:吳奇浩〈喜新戀舊:從日記材料看日治前期臺灣仕紳之服裝文化〉、吳奇浩〈洋服、和服、臺灣服-日治時期台灣多元的服裝文化〉、吳云代〈殖民地台灣的服裝編制--日治時期身體展演下服飾的意涵〉、大正六年日本東京都吉安商店宣傳單
大正 時代 帽子 在 Crafty Transformer - Cardboard DIY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折ったらお前の骨も折るからな
心静かに竈門炭治郎の日輪刀を打ちます。
ダンボールを折って鎬造り(しのぎづくり)を再現しました。
光に当てて角度を変えるとリアルな陰影が楽しめます。
本物の打ち刀をトレースしたので、そこらのコスプレグッズよりリアルな造形です。
鍔やハバキなども分解できるので、刀の構造を理解できると思います。
柄の鮫皮はクレシアのキムタオルです。
【大正コソコソ噂話】
・原作には刃紋の描写がありませんが、おそらく直刃かと思います。
・サイズは刃渡り約70cm、全長約100cm
標準とされる定寸(じょうすん)を元に設計。
鬼殺隊の一般隊士用だと、おそらくこのサイズ?
・腰反りで、切っ先(帽子)の小さい形状になっています。中切っ先くらい?
鬼を斃すには斬撃しかないため、幕末に流行した突き技用の反りが少なく帽子が長い造りではいと考えられます。
・はばき元で身幅36mm、厚さ10mmです。
強靭な鬼を斬る実戦刀なので、現代の美術刀剣よりゴツい造りになっています。
(真剣だと抜き身で1400g超える?)
・中茎(なかご)には作者【鋼鐵塚作】の銘を切りました。
時代を考慮し「鋼」「塚」「作」は旧字体です。「蛍」は本人が嫌っているので字名だけ刻みました。
※作者や産地がバレると大ピンチですから、あえて銘は切っていない可能性もあります。
ただ、鋼鐵塚が縁壱の日輪刀を研ぐシーンで「銘も刻まず…」と言っているので、里の刀工は銘を切る習わしと仮定しました。
でも、皆ひょっとこのお面かぶってるから
「あ、コイツ日輪刀つくってるヤツやん!」
ってすぐバレると思うけど。
・柄巻きは「一貫巻き」と呼ばれる手法です。
どうしても方法がわからなかったのでゴマかしました。
[Free Templates]
型紙はこちらからDLできます。
A4 Size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pvbGe9PzYj57cmsJgRQHhBbjkscD7Bnv/view?usp=sharing
Letter Size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GAOSfZFYrIeufPCex2oKUa9Zfsb7QMFF/view?usp=sharing
☆使用したダンボールはこちら☆
https://amzn.to/2xZVBrq
★黒ダンボールはこちらから買えます★
https://amzn.to/37A3d2j
(カラー ダンボール シート 両面黒 厚さ1.5mm EF 工作用
The large templates are divided.
Use a combination of them.
If you want to check instructions, please turn on the subtitle.
大きい部品の型紙は分割されています。
鞘の型紙は01から03まであります。出来上がった刀身のサイズに合わせて必要なものをご使用ください。作り方の補足が見たいときは動画の字幕をオンにしてください。
柄巻きはこちらを参考にしました。
日本刀 柄巻き (How to Tsukamaki Vol.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tYYCHQNc6U&t=1285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