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看】鬼滅聖地巡禮 | 淺草:#淺草的那一個夜晚 // 李長潔 🏙
.
在動畫版「第7話」,炭治郎和禰豆子來到東京後的第一個夜晚,就是在淺草;對於在農村長大的炭治郎來說,大城市令他驚訝。這次「驚奇」的 #都市經驗,是作品裡一個重大的感覺結構,這段影像空間定義了《#鬼滅之刃》的歷史背景。大正時代的日本,因為明治維新走向文明開化,國家有了文化政體上的重大轉變,完成「#從和到洋」的轉向。從這段淺草城市影像中便可看出,開始有穿著西服的流行(紳士帽、洋裝等),此後,西服大量增多,直至「#昭和摩登」。
.
▓ #近代化的轉向
.
西元1912~1926年,是「#大正浪漫」的短暫十五年,是帝國日本的烏托邦時代(竹村民郎,2004)。吾峠呼世晴特地以大正時期為背景,強調這個時代的國家動員力量、消費社會形成、機械技術演進、日常生活西洋化的諸種面貌,挪用日本近代轉向裡新舊和洋並置的絢爛衝突,展開社會自由或保守的辯證。
.
哲學家鷲田清一(2018)在《大正—歷史舞台上現代的起點》中就指出,從明治時代開始,這個轉向明顯地「#改變了國家與人民的性質和方向」,日本出現各種各樣的可能性,排列組合成現代日本的起點。
.
▓ #鬼滅中的淺草街道
.
站在淺草的鬧區,炭治郎說:「市區竟然進步的這麼快…所謂都市…看得眼花繚亂」。沒錯,吾峠呼世晴除了在《鬼滅之刃》中運用了大量的民俗學、神話學(劍道、鬼退治、火之神),他也致力描繪日本近代化的感覺結構。淺草的這一個夜晚,幾乎是一個定調。
.
炭治郎看到的是巨多的人群。大正時代,由於工薪階層的出現、工業的興盛、商業的發展等原因,人們紛紛來到東京找尋工作機會;也開始出現職業婦女,女性第一次正式走出傳統家庭。人群發生了量與質的變化(竹村民郎,2004)。
.
畫面中不斷出現「#凌雲閣」,完工於1890年的高樓,當時人稱「#淺草十二階」,是當時東京都市裡的最高地標。凌雲閣在關東大地震時崩壞,現在你只能在淺草六區的天空假想它的存在。
.
此外,影像中還出現了淺草仲見世通的正門,就是今天的仲見世通、雷門、雷門通與通道上的「市電」。淺草市區相當熱鬧,劇場的旗幟、商品的廣告,表示大眾娛樂文化與商品消費社會蓬勃。
.
▓ #今天的淺草街道
.
二戰與地震並不算改變淺草太多,今天還可以稍微看到動畫中的近代都市輪廓。當然,你可能會覺得,作品中其實沒有非常多的大正風格,我想這是吾峠呼世晴為了追求觀眾都可以輕鬆地看得懂,折衷後的結果。而最後《#無限列車》登場,也是大正技術的進步關鍵象徵。
.
好啦,我只是要蹭鄭雋立的流量~
|
■ #延伸閱讀:
.
👉 鄭雋立寫鬼滅文化導覽,第一集回顧: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603622909825328
👉 鄭雋立寫鬼滅文化導覽,第二集回顧: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610903412430611&id=208541192666847
👉 李長潔介紹竈門神社與劍術淵源: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604343393086613
|
#參考文獻
.
1. 竹村民郎. (2004). 大正文化帝国のユートピア: 世界史の転換期と大衆消費社会の形成. 三元社.
2. 影浦順子. (2018). Book Review 新刊旧刊 大正= 歴史の踊り場とは何か 現代の起点を探る 鷲田清一編著. アリーナ= Arena, (21), 371-373.
大正時期 職業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蔡亦竹:🇯🇵 無限列車便當好評販售中】
#周末回顧:「斬斷疫情苦境的,是鬼滅之刃。」日本近年爆紅成社會現象的漫畫《鬼滅之刃》,儘管在今年正式宣告完結,但席捲全國的鬼滅旋風仍未消退;10月16日上映的動畫電影版「無限列車篇」,短短3天就衝出超過46億日圓(約新台幣12億)的驚人成績,刷新日本首周票房紀錄之外,照這個氣勢下去,也很有機會挑戰目前日本最高票房《神隱少女》的308億日圓成就。
超乎預期的鬼滅現象,在這一周以來變成了日本疫情困苦的心情突破口,電影院目前都還有觀眾大排長龍,過去《神隱少女》創下25天達成100億票房的最快紀錄,說不定將會被無限列車一口氣超越。
「這已經是『異常事態』了吧!?」幾乎無視疫情的票房成績,不僅讓日本社會大眾驚嘆,對比海外受困於疫情的電影業界,也足以堪稱2020年的奇蹟了。《鬼滅之刃》為日本漫畫家吾峠呼世晴於2016年開始在《週刊少年JUMP》連載的作品,並且在2019年改編電視動畫版,正式引爆社會現象級的鬼滅熱。
事實上在動畫版掀起的熱潮之前,漫畫單行本銷售就已經是JUMP系作品裡的佼佼者,動畫的走紅大大拓展了鬼滅粉絲群,聯動拉抬漫畫銷售,在作品問世的短短3年多裡,就打下《海賊王》、《進擊的巨人》成為暢銷冠軍。在2020年夏天由學者出版的《日本漫畫全史》中,卷末更是把《鬼滅之刃》排入平成末年至令和初年之間,刷新日本漫畫史紀錄的世代之作。
2019年日本某電視綜藝節目的不精確調查中,小學男生最憧憬的職業第一名是「鬼殺隊」(順帶一提,第二名是替身使者)。鬼殺隊的始祖為產屋敷一族,最早可以追溯到平安時代(西元8世紀到12世紀),千年以來以滅鬼為業,直至近代的明治維新、大正時期仍非官方政府承認的組織,是故明治9年頒佈廢刀令之後,搭乘列車時佩刀基本上是違法的。
而做為一名新進的鬼殺隊員,搞清楚什麼時候、什麼場合最容易撞鬼,就是求生與完成任務的基本知識。
日文中有所謂「逢魔時刻」(おうまがとき)的說法,指的是白天與夜晚交會的黃昏時刻,對於古時村落社會的日本人來說,像是人世和另一個世界的交會點一樣,而且視線模模糊糊,看不清楚對方來人的面貌,於是給了人們想像和恐怖的空間。
另一個半夜兩點到兩點半之間的「丑三つ時」也是魔物蠢動的高峰期,如果在逢魔時、丑三時前往村落的邊界、橋梁、或是道路的交叉口(日文中說的「辻」,就是鬼舞辻的辻),就是最容易撞見魑魅魍魎的場域。呼吸不足者,務必注意安全。
#轉角鬼殺隊關心您 #圖為炎柱食便當
#日本 #民俗 #鬼滅之刃 #鬼殺隊 #無限列車 #電影 #漫畫 #動畫 #妖怪 #吾峠呼世晴 #逢魔時
大正時期 職業 在 台灣服飾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雜談──我不要穿制服啦!!!|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歷過會被教官在校門口抓服儀的日子呢?小編的國中是管的比較寬鬆的學校,但每當進入校門時,我們都還得會將裙子往下拉幾公分、襪子往上拉幾公分,才可以避免成績單上的那一支警告。
但這樣的行為不只發生在現代,在上個世紀的日本時代也是學生們的日常呢!
在日本初來到的1895~1910年間,台灣的教育系統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制度,大都以普及日語與職業教育為主,學生也穿著原本習慣的服裝;如日籍學生仍是穿著和服上下學,台灣的學生則穿著長袍馬褂、大襟衫褲裙等等,除了幾間學校如「臺北第一中學校」、公費的師範學校在1907年已有了全套西式制服,其他學校大多仍在混亂階段。
制服文化逐漸被建立在1910年左右,一開始以日本學生就讀的學校為主,像是「臺北第一中學校」、「臺南第一中學」就是如此。而後1915年成立的第一所臺灣人的中學校,「台中中學校」也採用了全套西式制服。另外,男校通常比女校更快推行西式制服,在當時女性的制服則多是台日混搭或是日式改良,像是「臺北第一高女」、「臺北第三高女」,就是上半身著和服或大襟衫,下半身搭配較容易行動的日式「絝」。
而我們熟知的「水手服」,則必須要等到1930中葉才逐漸普及。1923年關東發生大地震,還有大正時期興起的運動風氣,使日本政府認知到洋服的便利動更加適合面對戰爭與天災,台灣也受這波改良風潮影響,在這段期間的制服逐漸洋服化,水手服就是其中常見的形式。
那麼俗話說的好,有壓迫的地方就有反抗,有制服的規定就有……不想按造規定穿著的學生們啦~
雖然制服代表了一個學校的精神,也是許多學生榮譽的象徵,許多訪談就曾描述當時他們拿到制服時興奮的心情,像是會在開學前特別在床上舖平整燙過,或是走在路上享受店員們欽羨的眼光。
但是繁瑣的服儀制度也讓學生們困擾。像是臺北第二女高就規定:「裙子必須高於腳踝十公分、上衣下擺要比袖口高五公分」,連裙子的打摺與質料都有規定。正值青春期的學生們當然不服氣,總在嚴格的規範裡面尋找漏洞,例如:把衣服下襬做長,等要檢查時再用大頭針固定;袖長延長至覆蓋雙手;把校名徽章遮蓋掉等等。
除此之外,當時的電影院並不允許學生去看電影,任何一個經過的學校老師經過都可以登記起來。因此如果要去看電影的話,學生們都會把縫有學籍資料的領子翻起來,並蓋住衣服的扣子,以免被路過的老師通報。
雖然隨著時代轉移,制服的意義也有所改變,但是這種青春的小反抗是許多人的少年回憶,不知道有沒有人也有過違反服儀的經驗呢?
雖然說要把舊文給重新整理發布,但小編看著資料有趣就仍然放上來了,如果喜歡,不妨幫我們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看看台灣這繽紛的一面吧!
資料來源:彭威翔〈日治時期台灣學校制服之研究〉
圖片來源:〈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創立八十五年紀念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