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櫃台北中華新館的前身新生大戲院毀於54年前的一場大火
1956年底開幕的新生大戲院於1966年1月19日發生大火,造成30餘人死亡、20多人輕重傷、財物損失約六千萬元,是台灣光復以來市區內最嚴重的火災。
1954年10月9日,周陳玉樹看中了台北市新生報業大樓現址這塊395坪的土地,設法讓當時省營的台灣新生報(接收自日治時代台灣總督府經營的《台灣日日新報》)把這塊地租給了他新設的新生營業公司,條件則是由他免費替新生報蓋一座大樓,其他土地則給他蓋新生戲院,經營20年後再無條件送給台灣新生報。
位於台北市衡陽路與中華路口的新生大廈,是戰後全台第一座超過20公尺高的大樓,也是第一座採用波狀鋁皮鋼架的建築。工務局原本核准的建照是五層樓,用途是戲院,於1955年3月動工興建,但到了1955年12月8日,業主又要求變更設計,申請增加餐廳、舞廳和百貨公司等用途,由於安全問題,歷經台北市工務局黃千里、莊琮耀和林永倉三位局長才核准。
1956年12月31日,歷經兩年籌備的新生大戲院正式開幕,台北市長高玉樹蒞臨揭幕,吳驚鴻、黃曼、夷光等三位女明星受邀剪綵;不過開幕當天僅舉行揭幕儀式,並沒有放映電影,到了隔天(1957年1月1日)才售票開映,當日共放映七場:9:00、11:00、13:00、15:10、17:20、19:30、21:30。
新生大戲院於開幕翌日(1957年1月1日)正式對外營運,首映的電影是派拉盟影業的《金殿福星》(The Court Jester),戲院所啟用的神鏡大銀幕(Miracle Mirror Screen)以及4台35瓦擴聲機等先進設備,充分提供了高級的娛樂享受,不僅大大滿足了觀眾,也開啟了新生大戲院的黃金歲月。
新生大戲院的內部設備按照國際標準設計,共有座位1600個,簡潔時髦的流線外觀,吸引了大眾的目光,電影的魔力因為電影院建築本身的巨大而更為彰顯。
新生大廈臨衡陽路的百貨店及餐廳部份採用鋼筋混凝土,臨中華路的戲院部份則用波狀鋁皮鋼架。這種建築的特色就是牆壁不用水泥和磚,而是用波狀的鋁皮於外,中間夾裝木板,再用隔熱及隔音甘蔗板裝飾屋內,所以戲院雖位於西門町鬧區車聲鼎沸的中華路旁,坐在裡面卻完全聽不到戶外的噪音。隔音設備超好的新生戲院,讓觀眾更能享受看電影的樂趣,周陳玉樹因此由房地產大亨進而成為電影大亨。
於是他趁勝追擊,買下武昌街二段兩側的茶葉工廠,在台北戲院旁蓋了二十幾棟樓房,又在台北戲院右對面蓋了樂聲戲院(1964年8月6日開幕)和毗連的樓房,並出售附近多餘的土地(日新、豪華戲院一帶),其中樂聲與豪華之間的地皮,賣給了煤業大亨李建興(日新戲院的創辦者);由於周陳玉樹在買賣契約附有但書,規定購得土地者一定要蓋戲院,於是,與樂聲戲院位於武昌街同一側的豪華戲院(1965年1月8日開幕)與日新戲院(1966年9月27日開幕)相繼成立,西門町的電影街亦因此形成。
之後,周陳玉樹又轉戰圓環附近的寧夏路,興建國聲戲院(位於台北市寧夏西路11至15號),於1966年7月28日開幕。
1966年7月28日下午,麗聲影業公司新建的國聲戲院在台北市寧夏路舉行揭幕,由立法院院長黃國書主持典禮,寶島玉女張美瑤蒞臨剪綵。當天放映的電影為《美國國家安全局》(Blindfold),由天王巨星洛赫遜(Rock Hudson)與義大利肉彈C.C.克勞黛卡蒂娜(Claudia Cardinale)主演。周陳玉樹創立的國聲大戲院位於台北市大同區寧夏路11至15號,當年地處熱鬧的建成圓環旁邊,人聲鼎沸,生意興隆。不過進入1990年代之後,隨著圓環的沒落與商圈的東移,國聲大戲院終告停業而走入歷史,並於1996年改建為大樓。
然而,新生大戲院的波狀鋁皮鋼架建築雖超級耐震、隔音佳,卻不防火;就在國聲戲院開幕的這一年的年初,新生大戲院發生了一樁毀滅性的憾事。
新生大戲院原先設計的樓梯就僅有三座,戲院這邊靠中華路二座,靠秀山街那邊一座,遇緊急事件時疏散就很勉強了,大樓後來增加了用途,一樓是建新百貨公司,二樓是凱莉咖啡廳,三、五、六樓是渝園餐廳,四樓為「萬國聯誼社」(萬國舞廳),大樓內這麼多營業場所,卻只能共用一座樓梯和一座電梯。
早在1957年1月8日,在新生大戲院旁的台北中山堂光復廳,台北市議會舉行第三屆第七次臨時大會時,市議員黃奇正、陶佩潛、陳愷、趙邦平、方志平、蔡永、王振堯等二十餘人,就輪番抨擊高玉樹市長對新生戲院的安全問題拖延放水,高市長也反駁說新生戲院開幕以來,發現了許多問題,他自己也深感不滿,已指定工務、警察兩局,會同其他有關單位成立小組,對戲院作全面檢查後要求戲院作一次徹底的改善,但這一「改善」就是9年。
1966年1月19日(農曆小年夜) 下午1時50分,新生大戲院正在播映福新公司出品的第一部國語片:林福地執導、陽明與焦姣主演的《海誓山盟》時,大火忽然從靠衡陽路那邊的四樓樓梯口儲藏間竄出,旋即迅速延燒,由於整棟大樓外牆完全沒有窗戶,還蓋上一層巨幅電影廣告牌,消防水根本無法灌入,只能放任火焰在內燃燒。
衡陽路這邊又只有一座樓梯與一台電梯,結果樓梯被大火截斷,電梯則因停電而無法動彈,新生戲院這邊的安全門又無法打開,造成四樓萬國舞廳和五樓渝園川菜餐廳全毀,裡頭幾乎無人能倖免。幸好火災發生的時間是在下午,餐廳裡沒客人,舞廳裡的客人數目也不多,否則後果將更不堪設想。
大火發生時,台北市警察局、憲兵隊、警備總部派出大批治安人員,西起西門圓環,東至衡陽路與延平南路交叉口、北自武昌街與中華路口、南至桂林路,整個西門鬧區全部戒嚴,連所有平交道柵欄都一律放下,禁止行人越過中華路,以免因圍觀而造成交通阻塞。台電城中服務中心也切斷西門鬧區的供電。
台北市警察局出動了全市26部防車,加上陽明山、台北縣、基隆市、桃園縣等警局支援的24部消防車,松山機場也支援了三輛空軍所屬的泡沫消防車。所有北台灣能動用的消防車都來了,但最高的水壓只能射到35公尺,而新生大戲院的位置卻是高達60公尺。於是,等到下午六時,警方宣布「火勢已被控制」時,新生大廈早已全部燒光了。
晚間消防人員清理現場,在四樓萬國舞廳內發現連性別都無法辨識的焦黑屍體24具,六樓渝園餐廳2具。台北地檢處首席檢察官焦沛樹於在晚間9時,率領檢察官曾丁壽、胡致中、王剛及法醫高坤玉、宮可仁,指揮警員在火場勘驗,並將屍體一一編號,然後送往極樂殯儀館及市立殯儀館料理善後。
經過反覆查證終於確認死者身份,有24人死在四樓萬國舞廳,有2人死在六樓渝園餐廳廚房,還有4人則是跳樓後分送台大及馬偕醫院不治。另外消防隊小隊長曾光榮在雲梯上,被跳樓的萬國聯誼社職員唐進之拖到地上,送醫後也宣告不治 。
1966年2月17日,台北地檢處檢察官蘇嶸華、曾丁壽、胡致中、王剛等四人專案偵查終結,以被告周陳玉樹既以新生戲院用途申請建築及使用,卻將大樓二、三、四、五、六樓之部分,分別出租他人開設凱莉咖啡廳、渝園餐廳、萬國舞廳等公眾聚集場所,又將六樓通往戲院內部之太平門及五樓通往戲院內部之太平梯堵塞,致火災發生後造成重大死傷慘劇,實難卸其過失致人於死傷之刑責,惡性殊屬重大,請科以重刑,以昭儆戒。另外,萬國聯誼社舞廳電工胡聰金、業務經理謝培松與總經理徐芝珊,也被一併起訴。由於起訴的同時,受難者與萬國舞廳和新生戲院已達成和解,業者發給每名死亡者二萬五千元,家屬中無工作能力者(男子60歲以上,女子50歲以上,小孩18歲以下)每名在加發撫慰金五千元;殘廢者比照死亡辦理;受傷者醫療費概由業主負責。
1966年4月3日,台北地方法院判決,萬國聯誼社舞廳電工胡聰金依業務過失致人於死罪判刑四年,業務經理謝培松,總經理徐芝珊各依過失致死罪判刑一年,新生大樓業主周陳玉樹則無罪。承辦推事陸祖光指出:「按犯罪事實之認定,應憑證據,如不能發現確切之證據足以證明被告犯罪時,自應諭知無罪之判決。被告周陳玉樹否認堵塞五、六樓太平門及太平梯,稱均係該大樓承租後所為,與他無關。查渝園餐廳經理周毅,在檢察官調查時稱:『五樓通往新生戲院原有一門,是我們圍的。』與被告周陳玉樹所供相符,可見與周陳玉樹無關,應予諭知無罪之判決。」
周陳玉樹在被宣判無罪後,將殘存的新生大戲院建物拆除重建,於原址改建成新聲戲院與麗聲歌廳(黎聲戲院的前身),並於1968年落成啟用。
新聲戲院於1968年1月29日下午3時舉行開幕典禮,由立法院長黃國書揭幕、影星上官靈鳳與韓湘琴剪綵,號稱是「自由中國第一家設有自動電梯最新型豪華戲院」,首部放映的電影為1967年發行的美國西部片《西部新天地》(The Way West)。
麗聲觀光大歌廳於1968年5月17日開幕,當天演出的歌星包括了冉肖玲、余天、李黛華、金陵、秦蜜、馬安琪、婉曲、陳蒂、謝雷等人,除了歌唱外,還有魔術表演,營業票價為25元。
新聲戲院自1968年1月29日開幕之後,鬧鬼的謠言便不斷傳出,但其實新生戲院大火罹難者中,根本沒有任何一個是電影觀眾。事實上,新聲戲院的生意會差,是有比鬼更可怕的生物。
1981年3月24日,少女王代麗中午在看《天才開溜》時,放在座椅扶手上的右手掌被重達一台斤的大老鼠咬了一口,痛得大叫而驚動了鄰旁的觀眾,大家都站起來要幫忙驅走這隻兇悍的老鼠。但這隻大老鼠卻不怕人,鬆了口卻依然在座位間穿梭竄走,吱吱大叫。王代麗趕緊到國泰綜合醫院敷藥,並打了破傷風預防針。
新聲戲院王姓負責人卻發表聲明:「應該不是老鼠,而是被貓咬傷,因新聲戲院裡有四百多隻貓。」問題是戲院裡又為什麼要有這麼多隻貓?不過是貓是鼠,有鬼沒鬼都不重要了,因為新聲戲院終究和新生戲院一樣,都走入歷史了。
進入80年代後,由於其他新歌廳相繼開幕,麗聲大歌廳的生意受到不小的影響,在1981年3、4月份警政署宣佈開放西餐廳演唱後,其票房更形遜色,遂於1981年9月1日起暫停營業。
1982年6月25日,麗聲歌廳原址改裝而成的黎聲戲院盛大開幕,第一部放映的電影是約翰法蘭肯海默(John Frankenheimer)執導,史考特格蘭(Scott Glenn)與三船敏郎主演的美國片《雌雄寶刀》(The Equals,另名 The Challenge)。
1988年5月7日,祝融竟再度造訪此地,整修中的新聲戲院被燒成了廢墟,造成兩人輕重傷,自此,新聲戲院便歇業,而戲院內的老天祿則遷移至武昌街二段現址。2002年原址改建為目前的商業大樓,即錢櫃KTV中華新館的所在地。
影片來源:台灣電影公司、台視新聞
大同戲院火災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956年底開幕的新生大戲院於1966年1月19日發生大火,造成30餘人死亡、20多人輕重傷、財物損失約六千萬元,是台灣光復以來市區內最嚴重的火災。
1954年10月9日,周陳玉樹看中了台北市新生報業大樓現址這塊395坪的土地,設法讓當時省營的台灣新生報(接收自日治時代台灣總督府經營的《台灣日日新報》)把這塊地租給了他新設的新生營業公司,條件則是由他免費替新生報蓋一座大樓,其他土地則給他蓋新生戲院,經營20年後再無條件送給台灣新生報。
位於台北市衡陽路與中華路口的新生大廈,是戰後全台第一座超過20公尺高的大樓,也是第一座採用波狀鋁皮鋼架的建築。工務局原本核准的建照是五層樓,用途是戲院,於1955年3月動工興建,但到了1955年12月8日,業主又要求變更設計,申請增加餐廳、舞廳和百貨公司等用途,由於安全問題,歷經台北市工務局黃千里、莊琮耀和林永倉三位局長才核准。
1956年12月31日,歷經兩年籌備的新生大戲院正式開幕,台北市長高玉樹蒞臨揭幕,吳驚鴻、黃曼、夷光等三位女明星受邀剪綵;不過開幕當天僅舉行揭幕儀式,並沒有放映電影,到了隔天(1957年1月1日)才售票開映,當日共放映七場:9:00、11:00、13:00、15:10、17:20、19:30、21:30。
新生大戲院於開幕翌日(1957年1月1日)正式對外營運,首映的電影是派拉盟影業的《金殿福星》(The Court Jester),戲院所啟用的神鏡大銀幕(Miracle Mirror Screen)以及4台35瓦擴聲機等先進設備,充分提供了高級的娛樂享受,不僅大大滿足了觀眾,也開啟了新生大戲院的黃金歲月。
新生大戲院的內部設備按照國際標準設計,共有座位1600個,簡潔時髦的流線外觀,吸引了大眾的目光,電影的魔力因為電影院建築本身的巨大而更為彰顯。
新生大廈臨衡陽路的百貨店及餐廳部份採用鋼筋混凝土,臨中華路的戲院部份則用波狀鋁皮鋼架。這種建築的特色就是牆壁不用水泥和磚,而是用波狀的鋁皮於外,中間夾裝木板,再用隔熱及隔音甘蔗板裝飾屋內,所以戲院雖位於西門町鬧區車聲鼎沸的中華路旁,坐在裡面卻完全聽不到戶外的噪音。隔音設備超好的新生戲院,讓觀眾更能享受看電影的樂趣,周陳玉樹因此由房地產大亨進而成為電影大亨。
於是他趁勝追擊,買下武昌街二段兩側的茶葉工廠,在台北戲院旁蓋了二十幾棟樓房,又在台北戲院右對面蓋了樂聲戲院(1964年8月6日開幕)和毗連的樓房,並出售附近多餘的土地(日新、豪華戲院一帶),其中樂聲與豪華之間的地皮,賣給了煤業大亨李建興(日新戲院的創辦者);由於周陳玉樹在買賣契約附有但書,規定購得土地者一定要蓋戲院,於是,與樂聲戲院位於武昌街同一側的豪華戲院(1965年1月8日開幕)與日新戲院(1966年9月27日開幕)相繼成立,西門町的電影街亦因此形成。
之後,周陳玉樹又轉戰圓環附近的寧夏路,興建國聲戲院(位於台北市寧夏西路11至15號),於1966年7月28日開幕。
1966年7月28日下午,麗聲影業公司新建的國聲戲院在台北市寧夏路舉行揭幕,由立法院院長黃國書主持典禮,寶島玉女張美瑤蒞臨剪綵。當天放映的電影為《美國國家安全局》(Blindfold),由天王巨星洛赫遜(Rock Hudson)與義大利肉彈C.C.克勞黛卡蒂娜(Claudia Cardinale)主演。周陳玉樹創立的國聲大戲院位於台北市大同區寧夏路11至15號,當年地處熱鬧的建成圓環旁邊,人聲鼎沸,生意興隆。不過進入1990年代之後,隨著圓環的沒落與商圈的東移,國聲大戲院終告停業而走入歷史,並於1996年改建為大樓。
然而,新生大戲院的波狀鋁皮鋼架建築雖超級耐震、隔音佳,卻不防火;就在國聲戲院開幕的這一年的年初,新生大戲院發生了一樁毀滅性的憾事。
新生大戲院原先設計的樓梯就僅有三座,戲院這邊靠中華路二座,靠秀山街那邊一座,遇緊急事件時疏散就很勉強了,大樓後來增加了用途,一樓是建新百貨公司,二樓是凱莉咖啡廳,三、五、六樓是渝園餐廳,四樓為「萬國聯誼社」(萬國舞廳),大樓內這麼多營業場所,卻只能共用一座樓梯和一座電梯。
早在1957年1月8日,在新生大戲院旁的台北中山堂光復廳,台北市議會舉行第三屆第七次臨時大會時,市議員黃奇正、陶佩潛、陳愷、趙邦平、方志平、蔡永、王振堯等二十餘人,就輪番抨擊高玉樹市長對新生戲院的安全問題拖延放水,高市長也反駁說新生戲院開幕以來,發現了許多問題,他自己也深感不滿,已指定工務、警察兩局,會同其他有關單位成立小組,對戲院作全面檢查後要求戲院作一次徹底的改善,但這一「改善」就是9年。
1966年1月19日(農曆小年夜) 下午1時50分,新生大戲院正在播映福新公司出品的第一部國語片:林福地執導、陽明與焦姣主演的《海誓山盟》時,大火忽然從靠衡陽路那邊的四樓樓梯口儲藏間竄出,旋即迅速延燒,由於整棟大樓外牆完全沒有窗戶,還蓋上一層巨幅電影廣告牌,消防水根本無法灌入,只能放任火焰在內燃燒。
衡陽路這邊又只有一座樓梯與一台電梯,結果樓梯被大火截斷,電梯則因停電而無法動彈,新生戲院這邊的安全門又無法打開,造成四樓萬國舞廳和五樓渝園川菜餐廳全毀,裡頭幾乎無人能倖免。幸好火災發生的時間是在下午,餐廳裡沒客人,舞廳裡的客人數目也不多,否則後果將更不堪設想。
大火發生時,台北市警察局、憲兵隊、警備總部派出大批治安人員,西起西門圓環,東至衡陽路與延平南路交叉口、北自武昌街與中華路口、南至桂林路,整個西門鬧區全部戒嚴,連所有平交道柵欄都一律放下,禁止行人越過中華路,以免因圍觀而造成交通阻塞。台電城中服務中心也切斷西門鬧區的供電。
台北市警察局出動了全市26部防車,加上陽明山、台北縣、基隆市、桃園縣等警局支援的24部消防車,松山機場也支援了三輛空軍所屬的泡沫消防車。所有北台灣能動用的消防車都來了,但最高的水壓只能射到35公尺,而新生大戲院的位置卻是高達60公尺。於是,等到下午六時,警方宣布「火勢已被控制」時,新生大廈早已全部燒光了。
晚間消防人員清理現場,在四樓萬國舞廳內發現連性別都無法辨識的焦黑屍體24具,六樓渝園餐廳2具。台北地檢處首席檢察官焦沛樹於在晚間9時,率領檢察官曾丁壽、胡致中、王剛及法醫高坤玉、宮可仁,指揮警員在火場勘驗,並將屍體一一編號,然後送往極樂殯儀館及市立殯儀館料理善後。
經過反覆查證終於確認死者身份,有24人死在四樓萬國舞廳,有2人死在六樓渝園餐廳廚房,還有4人則是跳樓後分送台大及馬偕醫院不治。另外消防隊小隊長曾光榮在雲梯上,被跳樓的萬國聯誼社職員唐進之拖到地上,送醫後也宣告不治 。
1966年2月17日,台北地檢處檢察官蘇嶸華、曾丁壽、胡致中、王剛等四人專案偵查終結,以被告周陳玉樹既以新生戲院用途申請建築及使用,卻將大樓二、三、四、五、六樓之部分,分別出租他人開設凱莉咖啡廳、渝園餐廳、萬國舞廳等公眾聚集場所,又將六樓通往戲院內部之太平門及五樓通往戲院內部之太平梯堵塞,致火災發生後造成重大死傷慘劇,實難卸其過失致人於死傷之刑責,惡性殊屬重大,請科以重刑,以昭儆戒。另外,萬國聯誼社舞廳電工胡聰金、業務經理謝培松與總經理徐芝珊,也被一併起訴。由於起訴的同時,受難者與萬國舞廳和新生戲院已達成和解,業者發給每名死亡者二萬五千元,家屬中無工作能力者(男子60歲以上,女子50歲以上,小孩18歲以下)每名在加發撫慰金五千元;殘廢者比照死亡辦理;受傷者醫療費概由業主負責。
1966年4月3日,台北地方法院判決,萬國聯誼社舞廳電工胡聰金依業務過失致人於死罪判刑四年,業務經理謝培松,總經理徐芝珊各依過失致死罪判刑一年,新生大樓業主周陳玉樹則無罪。承辦推事陸祖光指出:「按犯罪事實之認定,應憑證據,如不能發現確切之證據足以證明被告犯罪時,自應諭知無罪之判決。被告周陳玉樹否認堵塞五、六樓太平門及太平梯,稱均係該大樓承租後所為,與他無關。查渝園餐廳經理周毅,在檢察官調查時稱:『五樓通往新生戲院原有一門,是我們圍的。』與被告周陳玉樹所供相符,可見與周陳玉樹無關,應予諭知無罪之判決。」
周陳玉樹在被宣判無罪後,將殘存的新生大戲院建物拆除重建,於原址改建成新聲戲院與麗聲歌廳(黎聲戲院的前身),並於1968年落成啟用。
新聲戲院於1968年1月29日下午3時舉行開幕典禮,由立法院長黃國書揭幕、影星上官靈鳳與韓湘琴剪綵,號稱是「自由中國第一家設有自動電梯最新型豪華戲院」,首部放映的電影為1967年發行的美國西部片《西部新天地》(The Way West)。
麗聲觀光大歌廳於1968年5月17日開幕,當天演出的歌星包括了冉肖玲、余天、李黛華、金陵、秦蜜、馬安琪、婉曲、陳蒂、謝雷等人,除了歌唱外,還有魔術表演,營業票價為25元。
新聲戲院自1968年1月29日開幕之後,鬧鬼的謠言便不斷傳出,但其實新生戲院大火罹難者中,根本沒有任何一個是電影觀眾。事實上,新聲戲院的生意會差,是有比鬼更可怕的生物。
1981年3月24日,少女王代麗中午在看《天才開溜》時,放在座椅扶手上的右手掌被重達一台斤的大老鼠咬了一口,痛得大叫而驚動了鄰旁的觀眾,大家都站起來要幫忙驅走這隻兇悍的老鼠。但這隻大老鼠卻不怕人,鬆了口卻依然在座位間穿梭竄走,吱吱大叫。王代麗趕緊到國泰綜合醫院敷藥,並打了破傷風預防針。
新聲戲院王姓負責人卻發表聲明:「應該不是老鼠,而是被貓咬傷,因新聲戲院裡有四百多隻貓。」問題是戲院裡又為什麼要有這麼多隻貓?不過是貓是鼠,有鬼沒鬼都不重要了,因為新聲戲院終究和新生戲院一樣,都走入歷史了。
進入80年代後,由於其他新歌廳相繼開幕,麗聲大歌廳的生意受到不小的影響,在1981年3、4月份警政署宣佈開放西餐廳演唱後,其票房更形遜色,遂於1981年9月1日起暫停營業。
1982年6月25日,麗聲歌廳原址改裝而成的黎聲戲院盛大開幕,第一部放映的電影是約翰法蘭肯海默(John Frankenheimer)執導,史考特格蘭(Scott Glenn)與三船敏郎主演的美國片《雌雄寶刀》(The Equals,另名 The Challenge)。
1988年5月7日,祝融竟再度造訪此地,整修中的新聲戲院被燒成了廢墟,造成兩人輕重傷,自此,新聲戲院便歇業,而戲院內的老天祿則遷移至武昌街二段現址。2002年原址改建為目前的商業大樓,即錢櫃KTV中華新館的所在地。
影片來源:台灣電影公司、台視新聞
大同戲院火災 在 大同戲院拆除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見證電影產業台東最後一家傳統戲院拆除(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縣12日電)台東最後一家關門的傳統戲院– 大同戲院 ,11年前被一把火燒毀大廳荒廢, ... ... <看更多>
大同戲院火災 在 照燒貓亂塗鴉- 想當年台東只有一家二輪的破大同戲院 ... 的推薦與評價
想當年台東只有一家二輪的破大同戲院某天晚上我吃完消夜回住處時發現大同戲院著火了經過消防車搶救還是救不回來,從此台東就完全沒有電影院但最近回去發現市區多了一座 ... ... <看更多>
大同戲院火災 在 [遊記] 偷走台東市區曾經多間戲院並存的老時光- 看板Taitung 的推薦與評價
旅遊日期:2018/07/05
旅遊區域/景點名稱:台東市老戲院巡禮
哈囉!我是地方賊,歡迎大家,喜歡偷走地方的故事
偷走完整圖文網誌版:https://tinyurl.com/y9cctmgf
可以順便偷走賊的臉書按讚,支持我的文字:https://t.cn/RmPbrSh
台東的朋友大家好,這次趁著參加研討會的空檔到台東市偷走六間老戲院的故事
希望台東朋友可以看看文章,除了可以幫忙糾錯之外,也能夠給我一些老記憶的回應
我知道大同戲院的拆除/保存在台東市有多種不一樣的意見,也希望大家可以討論
如果是尋找遊記要去台東玩的朋友,也可以看這篇,來個非典型的台東市老戲院巡禮
[襲產 #大同戲院] 偷走台東市區曾經多間戲院並存的老時光 #台東市Taitung City/
台東 Taitung
老戲院可說是賊最愛偷的地方故事主題,也累積了一些文章,從嘉義大林、雲林西螺到台北文山區的老戲院,看到了戲院與不同地方共築的城市記憶。戲院文也是賊的地方文章中,最能夠得到共鳴的,畢竟這些老戲院都伴隨著我們成長的記憶,無論是跟爸媽來看電影的童年回憶,或是高中帶暗戀的男/女同學看電影,手欲牽又不敢牽的青春羞澀,老戲院作為記憶之所繫,成為地方人存放過去回憶的地方。
可惜隨著時代洪流,我們不再去那些老戲院看電影了,甚至不知道那些曾經充斥著我們笑聲或哭聲的老戲院是否還存在。梁靜茹歌詞曾經唱到:青春的情書即使再不朽,也會被磨成沙漏;那老戲院如果失去我們的觀影,又會有什麼面貌呢?因此,這次賊趁著研討會空檔,到台東尋找老戲院的記憶,也因為台東大同戲院的存廢這陣子鬧得沸沸揚揚,是時候該去看看了。在談大同戲院之前,賊還是要先講一下台東電影產業的脈絡。
與台灣其他地方一樣,即使是位於台灣最偏遠地方的台東,在60~70年代也都曾有一陣戲院的繁榮期。台東市最多曾到六家戲院,包括台東,東台,中央,大同,和平,新興等。有趣的是,台東在過去似乎未有首輪片上映的經驗(這賊還有待確認),因為地處偏遠的關係,需要等臺北地區下片後,片子才會空運到花蓮,等花蓮播映完後,再將帶子由鐵、公路運送至台東,這也難怪台東民眾在電影院空窗期時,會發出「文化事業二等公民」的聲音。在海角七號爆紅的時候,甚至有台東居民為了看電影,特定跑到高雄。
目前,台東市六家老戲院皆已歇業,有業者曾指出是因為戲院間惡性競爭導致台東電影展業的不振。倒是因為台東觀光的發展,秀泰影城進駐了台東市最熱鬧的鐵花村。影城供應了台東市民電影娛樂的需求,也讓台東居民能夠享受與台北同時間看到首輪片的待遇。然而,那些歇業的老戲院呢?它現在過得怎樣?以及未來又應該要有什麼樣的討論,就跟著賊從大同戲院開始偷起吧!
這篇文章的主角,台東大同戲院藏身於台東市中正路140巷18弄內。戲院座落於大馬路旁的巷子內,讓賊有回到嘉義大林萬國戲院的錯覺。不知道是否那個年代的戲院都喜歡設在巷子內,巷子內則有許多販賣電影小食的店家。除了凸顯電影院偌大的建築體外,也營造出一種電影商圈的氛圍。不過,大同戲院與萬國戲院這幾年同樣面臨拆除危機,大林萬國戲院因在地居民同心,已經被納入文資,大同戲院的未來卻沒那麼樂觀。
大同戲院因為2009年的那場大火,拉下鐵門結束營業。大同戲院作為台東最後一間關門的老戲院,象徵著台東市老戲院榮景的正式落幕,也讓台東呈現好幾年沒電影院的情況。後山人無法看到去電影院看首輪電影的情況持續了好幾年,直到2013年,秀泰影城決定經營台東的電影產業,才讓台東民眾能與台灣其他縣市同步觀賞首輪電影。當然,秀泰的進駐對台東市民有一定的好處。
秀泰與老戲院間也沒有競爭關係(畢竟台東曾經歷過沒有戲院的空窗期),老戲院關門與電影產業不斷變動的時代需求、經營成本考量等有關,或許與台東市的都市發展與變遷也有一定程度的關係。然而,大同戲院真的只能以拆除作為解答嗎?難道沒有另一種解決方式嗎?在想這些答案前,不如和賊跳過地主所設的圍欄,偷偷潛進去大同戲院裡面,偷走台東老戲院在台東這個地方茁壯與凋零的故事吧!
2009年的那場無名火燒掉了台東市最後一間老戲院存在的可能性,卻也將戲院建築體燒出了新面貌。遊人/觀光客(或許不能這樣稱呼,也許該稱之為廢墟獵奇者)無法從正式的大門進去,只能從被敲掉的圍牆跳進戲院,走建築體的側邊進去戲院。(賊在潛進去時,隔壁鄰居還在看我笨手笨腳的跳過那個防衛線)。
說實話,每次一個人進去這種廢墟都還是怪怪的。我其實是隻膽小賊,不過賊覺得只要抱持著來看文化襲產的態度,並保持敬畏的心,應該沒什麼好怕的。上面那張圖是從戲院正廳(售票入出口)走進觀影處的走廊,賊覺得這是大同戲院現在最迷人的地方,有種從陰暗走向光明的感覺。雖然都還是在戲院內,但大火將原本觀影處燒了一大半,讓陽光能直接灑進戲院,而呈現一種雖然在室內卻又在室外的奇妙空間感。
大火距離現在也有九年的時間,還不到十年,無法成就陳奕迅般的經典,卻也足夠讓草木在此生長。就像開一場蔬果植生的狂歡節,草木在這無人打擾的九年中,汲取大火賜與的養分,讓大同戲院重拾過去的熱鬧。
如果說大火是大同戲院新篇章的開幕劇,那入場的早已不是人類,而是隨著不同陰晴圓缺等戲碼進場的植物們。它們不受戲院外的保存/拆除的爭論,只要顧著扮演好觀影者的角色。
那作為前觀影者的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這場狂歡節的上演呢?賊覺得這是我老戲院探訪經驗中滿特別的空間經驗,無論是從入口處走進觀影廳的光影變化,或是從被燒掉的一角窺看的觀景窗,或是直接站在劇院中間,被草木包圍的壯闊感,都是不同的體驗。雖然不知道劇院如果有機會保留(雖然很難)的再利用會做什麼,但綠意的存在也許可以做個考慮,畢竟長了這麼多木瓜樹,或許大同戲院能發展出不一樣的保存價值。
前面抒情化的描繪了大同戲院在大火後的狀態,不免俗賊還是要提一下大同戲院的記憶。大同戲院開幕於民國四十七年(1953年),與對面的大同市場算是同時開幕,也讓中正路的這一塊頓時熱鬧了起來。
在最繁盛的六零年代,戲院也展示了其作為多功能戲院的作用。不只當時世界小姐第三名的于儀與台語片影后白蘭和歌星紫薇在大同戲院同台表演,正東電台台長也曾在此舉辦台東第一場選美比賽。台東六家戲院視他們與片商所簽的合作約,會播放不同類型的電影,大同戲院就是以年青人最愛的邵氏電影為主。
隨著80年代,舊戲院產業的衰退。大同戲院曾短暫關閉,將一大廳改為六廳,希望藉由放映更多電影招攬生意。1991年後,台東市的其他戲院都關門,只剩下大同戲院獨撐,並在隔間多廳出來,最多有十廳,但依然是播放二輪片。戲院苦撐到2009年8月,因為一場大火燒毀了戲院大半部分,燒毀後的戲院更可以看出其原始結構,包括混凝土以及木造屋頂。
目前,大同戲院就像前面所說的,處於閒置狀態。涉及到私人產業整合問題,一個大同戲院就有七十名股東,難以整合而討論其未來發展。大同戲院目前官方和民間贊成拆除的理由是戲院後方三公尺的圍牆,隨時可能倒塌所引發的危險性。在大同戲院旁的鄰居跟賊說,這棟戲院廢墟的存在影響他們的安全,除了危樓問題外,閒置的空間也招來遊民或閒雜人等在晚上前來,使他們感到不安。
關於危樓的問題,也許台東縣政府將其列為文化資產,把保存/修復的責任扛在自己身上會比較好。就像西螺大戲院一樣,即使已呈廢墟,後牆還是穩住。不過即使列入文資,也還是和西螺大戲院一樣面臨多人產權難以協調的問題。縣政府也許可以再更積極一點,保留多一點台東市的老記憶,而不是一直嘗試招商,卻漸漸失去原有的台東味。賊期待大同戲院能像嘉義大林一樣,成為寶桑路這邊舊市區重新出發的新亮點。
順道一提,大同戲院會如此受歡迎,除了位在當時熱鬧中正、寶桑街鬧區外,與其對面有當時僅次於中央市場的「大同市場」也有關,也許有人逛完市場,買了山羌肉就直接進戲院看電影咧!關於大同市場,賊想等到之後講台東市場的時候再一起來談,不過在寫完光明戲院之後,賊就一直在思考市場與老戲院的關係。與光明戲院一樣,隨著市區的轉移,大同市場與戲院面臨人口減少以及新型態購物的競爭而逐漸衰退。
市場之外,戲院外的美食更是老戲院記憶的一部分,之前在文山區光明戲院的文章,就有人跟我分享懷念戲院前的麵店。大同戲院也是一樣,最具知名度而且還在營業的就是中正路與廣州街口的「幸福綠豆湯」。從雲林前來後山打拼的第一代劉先生(這倒是滿酷的城鄉移民,從西部到東部)選定在當時繁華的中正路、寶桑路附近推著手推車販賣綠豆湯,陪伴著附近不少戲院的戲迷度過看戲前/後的歡樂時光。話說台東有名的楊記地瓜酥以前也是在戲院前擺攤。
除了大同戲院之外,賊也去找了其他早已關門的台東市老戲院,看看他們現在還剩下些什麼。位於中華路與大同路轉角有一間「東和外科」,以其白色城堡的建築體與頂部的十字架吸引遊人目光。這建築一開始是台東富人賴阿傳所開的運輸公司的倉庫,後來於1952年改以鋼筋混凝土興建「泰和醫院」,以放映西洋與日本電影為主,並於1965年易主後改為「和平戲院」。戲院結束於1985年,後改租給東和外科至今。
話說中華路東側,中正路兩邊在過去真的很繁華,除了大同戲院外,還有「台東戲院」與「新興戲院」。位於同樂街福建路口,在現在的蘇天助素食麵對面的新公寓大樓,過去是台東戲院的所在地,播放電影以國台語以及港片交雜為主,可惜台東戲院的資料比較少。位在廣東路與同樂街口的「新興戲院」,前身是新世紀劇院,則是專門上映閩南語劇、歌仔戲、新劇(類似話劇)。
新興戲院據說是台東最早的戲院,早在日本治理期間就設立,為土埆結合木造的建築。在二戰期間,還曾經作為臨時醫護站。在關門前,新興戲院也曾改播色情片是圖振作。2007年曾傳出要改建為汽車旅館(!?),幸好還沒有動作。
現在新興戲院已看不到過去的建築體,外面全用鐵皮蓋住,不說還真不知道這鐵皮裡面包裹著舊戲院,是賊問附近的居民才找到。其實戲院鐵皮外有戲院介紹,還張貼幾張老照片,留意一下會比較好找到戲院。
前面提過台東市曾經有六間戲院,這篇文章介紹了大同、東和、台東和新興戲院,都在中華路東側及大同路以北。另外兩間戲院位置大略是在大同路以南的新興街區,不過賊沒有查到確切位置,就希望有緣人能夠給我資訊囉!
賊覺得台東是很適合步行的城市,如果能開發一個六戲院的小旅行路線應該不錯,也可以結合寶桑社區的社區營造,以及這其中已經被列為文化資產或還未被列為文資的重要襲產。其實賊也不知道台東人對這些老戲院的看法,畢竟只有聽過大同戲院旁住戶的意見,但只有新影城提供服務的台東,我想不會是珍惜歷史記憶的台東市。唯有保留這城市珍貴的電影文化襲產,並尋找到切和民眾需求與台東市未來文化政策的再活化方向,才是這些戲院襲產能夠發揮自己價值給當代與後代台東市民的。
期盼2018年6月的政府宣告的緩拆,與台東民間所舉辦的告別活動,不是真正跟大同戲院說再見,而是另一個溝通的機會。
推薦文章:
【投書】台東大同戲院拆除爭議:私有老建築,地方如何共同面對?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movie-theater-datong-taitung
我們要的是戲院,為何卻得到商業「隱城」?:https://lyssociety.blogspot.com/2014/07/blog-post.html
廣東路上那一晚幸福的綠豆湯:
https://www.zztaitung.com/5478/book4
台東的賴家傳奇--原泰和戲院(今東和外科診所)
https://www.peoplenews.tw/news/8778b317-245f-4415-98af-ae70d519eb52
看見老台東街景,一起重返 60 年代台東市。(下)
https://pantravel.life/archives/14630
期待一座跟著台東呼吸的影城
https://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1003
--
https://www.wretch.cc/album/jones921245
當我擁有三吋日光的生活時
我最想要環遊的世界 是你內心的小天地
我每晚最期盼看到你明天的微笑 是我內心最大的崇拜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70.248.7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aitung/M.1533219315.A.314.html
※ jones921245:轉錄至看板 Tai-travel 08/02 22:1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