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節電新文化】
枚莎今天在財政建設部門質詢時,針對台北市政府節能政策提出質疑與建議,期望共創台北市節電新文化。
台北市在107年度預計投入約3.6億元,針對機關學校、醫療院所、旅宿業、運輸業、服務業、集合式住宅等6大對象,進行大規模設備汰換翻新。但是依「107年度台北市社區節能改造補助計畫」,卻只補助台北市轄內已立案成立管委會,並向建管處完成報備之社區,而且補助項目僅提供四種公共區域空間方案。台北市大多數的住宅是沒有管委會的老舊社區,這些住宅更需要節電設備的改善。甚至很多市民也想要建置家庭能源管理系統、換購節能設備、設置綠能發電設備,做整體的家庭能源改善,但是礙於大筆的前期開銷而卻步。
枚莎在質詢時分享加拿大與德國案例供北市府參考。加拿大多倫多在今年提出了家庭能源貸款計畫(Home Energy Loan Program,簡稱HELP計畫),只要符合條件的民眾提出申請並通過後,將會獲得一筆貸款用來進行房屋整體的能源系統改建,屋主還可以自由選擇5年、10年或15年的低利率還款期程。
另外德國漢堡一座由40多名藝術家租下的公寓,展現出了租屋族也能參與綠能發電的指標。在該案例中,由綠色和平能源合作社向房東租下屋頂,並以房客白天用電量為基準裝設太陽能板,再直接賣電給房客,創造三贏。
枚莎知道一般民眾在投入家庭能源系統改建時,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一開始要投入大筆金額,但需要長時間才能獲得效益,因此枚莎在最後提出三點建議:
1.研擬台北市家庭能源貸款計畫可行性。
2.研擬房東裝設綠能發電減免房屋出租所得稅。
3.都市更新計畫應導入節能能源管理系統。
提出誘因同時減輕市民的負擔,不但可以吸引更多市民加入節電行列,還能加速能源管理系統產業發展,為打造智慧節能城市共同努力。
多倫多租屋平 在 又曦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6
她的臉漲成絳紅色,用力大吼︰
「你別含血噴人!Tony只是跟我吃飯,甚麼事都沒發生過!」
「是啊,甚麼都沒發生,他只是開車送你回家而己!多漂亮的黃色跑車啊!」
「吃完飯他車我回家是風度吧?他可從來沒有多說甚麼!你這個人就是這樣,有甚麼事只會推卸責任,甚麼都是別人的錯,都跟你沒關係!現在可好,還學會冤枉人!我不想理你了,我們分手吧!」
我只覺得全身發熱,怒氣再也忍不住︰
「好啊,如你所願,分手就分手吧!」
我不想再看珈瑋的臉,轉身就走進廁所關上門。
.
門外繼續傳來她的罵聲,但我只能頹然坐在馬桶蓋上,把自己的頭深深地埋在雙臂當中。
淚水不知何時湧出,不斷沿著手臂滴到地板。
……珈瑋……嘉慧……
Jeremy的話又在我耳邊響起︰
『恐怕沒有治好吧……中五會考之後,我們約了大半班小學同學出來聚會。當時周嘉慧沒有來,聽他們說……他們說,她舊病復發,中四時就離世了……』
這是我最不願意接受,同時最合理的解釋。
她消失了兩星期,再次出現時一臉憔悴。
她錄了一隻MD給我,跟我說再見。
她答應了我,但最後卻沒有來運動場。
她家的電話怎麼打都沒人接。
從多倫多寄來的信和信封都用電腦列印,無法看到她娟秀的字。
所有線索,都隱隱導向那個可怕的答案……
——周嘉慧,已經不存在於這世界上——
.
.
.
跟珈瑋吵完架之後,她把自己鎖在睡房裡,而我則在沙發上失眠一晚。
珈瑋的脾氣向來如此,每當有事不合她意,她就用分手來威脅我。
以往每次我都會馬上哄她,但今次……
比起跟珈瑋吵架的事,我反而更在意Jeremy所說的話。
十五年前的種種,如鬼魅一樣霸佔我的大腦,我完全沒力氣處理我跟珈瑋的問題。
我想,我真的要好好冷靜一下,整理清楚自己的感情。
.
第二天,我在珈瑋起床前就出門去學校,在學校裡發訊息跟她說我們先分開冷靜一下。
珈瑋收到訊息,馬上瘋狂打電話給我,我全部拒聽。
看我不接電話,她又用訊息把我臭罵一頓,到最後我只能關機。
放學後我找阿修代我去體育會,我回出租屋收拾自己的東西,然後直接坐的士過去娘家。
媽媽開門看見我拿著大包小包,眼睛差點掉下來。
我隨便敷衍她幾句,帶著行李躲回自己從小長大的房間裡。
媽媽一直在房門口嘮叨,叫我跟珈瑋好好談,年紀一大把了不要衝動,我求她讓我靜一靜。
.
我翻出珍藏的謝霆鋒CD,放進大學時流行的小型Hi-Fi裡播放。
聽著我們從前喜歡的歌聲,倒在床上聞著熟悉的床單味道,感覺自己也變回十五歲少年,腦中的印象愈來愈清晰。
我回憶了很久,記起很多細節。
當年她最後給我的那隻MD裡,錄了《只要為你活一天》。
我記得這首歌背後有故事。
有一個男孩的女友患了絕症,男孩卻不放開她,每天把自己所有時間都給了她。
男孩的朋友目睹這件事,深受感動,所以才寫了這首歌。
這個故事,正是周嘉慧從前傾電話時告訴我的。
.
那麼,她後來在MD裡錄了這首歌,是不是對我有所暗示?
我記得在歌曲的後面,她還錄了一段話。
不過,始終事隔十五年,我已經記不清她每一句說話。
我只依稀記得,她表達了她的心意。
她覺得和我一起的日子過得很快樂,她感謝我,還有,她喜歡我。
——不,她沒有把「喜歡」說出來,只是當時的我確實聽到這個意思。
她喜歡我。
如果不喜歡我,怎麼可能一直陪我,一直給我寫信,一直和我傾電話,一直送我禮物……
這些事,連我後來的女朋友都沒能做到。
.
十五歲的我懵懵懂懂,甚麼都不明白。
但三十歲的我終於能夠了解,當年的她,一定比任何人都更喜歡我。
一念及此,胸腔就傳來陣陣刺痛。
悔恨和惋惜如潮水般湧至,直把我整個人淹沒。
如果時間可以倒流就好了,
我只想回到她的身邊,跟她坦白一句︰
其實,我也很喜歡你。
為甚麼這麼簡單的話,我卻沒能說出口呢?
.
我愈想鼻子愈酸,堵在胸口的情緒彷彿要把整個人撐爆。
我走下床,打開衣櫃,把裡面塞得滿滿的打包衣物、抽真空被子一袋袋拿起來,放在地板上。
這衣櫃是我剛上中學時訂造的,因為牆上有條柱的關係,衣櫃背後並沒有密封起來。
塵埃由背面的空隙溜入,時間令袋子全蒙上一層厚厚的灰塵。
十五年前的寶物,就被灰封在這裡。
我感覺到離十五歲的自己愈來愈近,滿室塵埃令我眼眶不住流出淚水,眼前的景物也漸漸矇矓。
我邊用手背擦淚邊翻出十幾個袋子,終於找到壓在衣櫃後方最深處的那袋回憶。
.
已結業的百貨公司購物袋裡,滿載著我和她的過去。
我小心翼翼地打開當年自己親手打的死結,然後揭開十五年前的月餅盒,只聞到連空氣都充滿著十五年前的味道。
聖誕卡——
『我們來比賽吧!誰先入球誰贏,輸的人就要收下這張卡!』
幸運手帶——
『你對關心你的人就是這種態度?你這個人真是幼稚!』
她親手寫的書信——
『我有空就會來巡視啊!』
紙鶴——
『聽說紙鶴是早日康復的祝福,所以就送給你……』
護身符——
『別急啊,等你康復就可以玩了啦。』
她在我的暑期作業上寫下的字——
『呵,我總以為男生的數學會比較好呢,你真是嚇了我一跳。』
手織圍巾——
『這是給你的聖誕禮物!』
最後的一隻MD——
『……嗯,你一定要聽啊!一定要仔細聽啊!』
我抱著那隻水藍色MD,泣不成聲。
十五年過後的現在,我的MD機早已不知所蹤。
我到底要怎樣做,才能再聽到你的聲音?
我到底要如何努力,才能再看到你的笑容?
.
我淚流滿臉,雙手抖顫著拿出她從前寫給我那疊厚重的信,封面上仍秀麗如昔地寫著我的名字︰
『許振軒收』
我在褲子上擦乾手上的淚,才敢用指尖輕輕撫摸那些十五年前的字。
我一次感覺到文字的意義。
因為寫下來的字永遠不會消失,所以即使她不在了,我還可以碰觸到她的靈魂。
一封信很輕,她的靈魂卻無論何時都舉足輕重。
我輕輕放低MD,開始細閱她從前寫給我的信。
十五歲的我,做事不怎麼有條理,所以這疊信件也完全沒有次序可言,
這一封是中三開學,下一封變成中三下學期,再下一封又回到中二下學期。
雖然如此,但只要看到她的文字,我馬上就能回到過去,變成當時的那個自己。
回憶裡的畫面歷歷在目,令人難以相信時間已經悄然過了十五年。
我津津有味地看著她寫給我的信,愈看愈停不下來。
只要讀著她的信,我耳邊就能聽到她的聲音,彷彿她就在我身邊,跟我訴說她生活裡的喜怒哀樂。
我心裡湧起陣陣暖意,連淚流滿臉的嘴角也不期然地笑了起來。我想自己現在的樣子肯定非常詭異,但想到只有信裡的她知道,我就不介意。
.
我一字一句地讀著周嘉慧當年寫給我的信,一直讀到深夜。
一開始單純為了懷念周嘉慧,看了大半疊信後,一絲絲疑惑卻在我心裡悄悄產生。
於是我把眼淚擦乾,又再從頭看了一遍。
.
😉謎底就嚟揭盃啦~大家估到未?書已出版,等唔切可以去書店揭下結局😂
----
✏平行世界裡,我沒有錯過你
又曦
*中意睇嘅朋友請like&share
夠60 likes繼續~請大家幫手加速~
#平行世界裡
上一集︰http://bit.ly/2vHynkH
下一集︰http://bit.ly/2wdqx4B
相簿全集︰http://bit.ly/2syPGTc
多倫多租屋平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中環看世界:樓奴同鹹魚有什麼分別
香港人和內地人一樣,都對地產物業情有獨鍾。這是所有發展中國家必經之路,幾十年前的日本是最佳例子。每個地方都相信自己的市場是獨特的,因為某些文化、經濟、政治原因,只升不跌。一般這「信仰」都能維持很久,直至泡沫爆破為止。
另一個對樓市着迷的原因是近年來股市實在太不濟,長期跑輸樓市,以至GDP,甚至乎債市。背後原因甚為複雜,改天再討論。但我認為港股和A股已靜静地起革命,未來將見長達數年的健康慢牛市,最終能夠跑贏樓市。
樓花恐等五六年才可賣
我很少評論房地產,並非因為我沒有買樓,除自住外,亦有點收租物業。在2003年沙士後尤其活躍,山頂南區洋房、豪宅、新界、九龍、港島的大小單位都有。內地和國外,甚至澳門,都曾擁有物業。
不評論的最大原因是不想得失朋友。靠地產吃飯的人很多,發展商、建築、地產代理等。最近感覺到樓市再度升溫,同時風險也大幅上升,所以覺得有責任提醒大家要小心一點。
雖然表面上樓市仍在升,但其實要賺錢已愈來愈難。首先只有一手相對活躍,在發展商重「佣金」之下必有勇兵,再加上他們提供加按,是很多人買樓的唯一途徑(危險亦可悲)。正因如此,買新樓盤者輸多贏少,買完樓花後,先等兩三年收樓,然後再等三年印花「禁售期」,再加數千單位同時放盤,要三四年才賣得出是等閒事,加起來已差不多十年,正如柴九話齋,人生有幾多個十年呀?
港樓流通性遜滬加
香港住宅樓市的流動性非常差,去年交易才不到6萬宗。對比上海,人口2400萬,香港的3.3倍,但一二手總交易近47萬宗,是香港的8倍。就算加拿大多倫多,人口才500多萬,去年交易都超過11萬宗,按比例流通性亦比香港高一倍多。
原因肯定與負擔能力有關,最終亦與價非所值有關。本港住宅的平均呎價全球數一數二的貴,但負擔能力則反是全球最差的18.5倍中位收入!最近流行一個講法,就是樓價並非取決於用家,而是取決於投資者的負擔能力。聽來似是如非,但看到極低的成交量,就知道這只是發展商和經紀用來忽悠買家的謬論。
政府、發展商和所有專家都不遺餘力地告訴我們,土地和房屋供求長期失衡,所以房價不斷上升。我懷疑此說法只是高地價政策的藉口而已。人口雖密集但增長慢,約0.8%,所以房屋需求增長也有限。老齡化問題嚴重,中間年齡已達44歲,名列全球前茅。預期人口在2040年左右見頂。如用日本做例子,人口在2010年見頂,但樓市泡沫早在1990就爆破。這20年的樓價與人口高峰的相隔期是否也適用於香港,甚至乎內地呢?
供應方面,香港山多平地少,填海和徵地都確實不容易。但說到底,已開發地區只佔不到總面積的25%,郊野公園反佔40%。從前發展郊野公園是個不可討論的「禁忌」,但近月已聽到聲音。港人受內地文化薰陶,偏好新樓,才需不停找地;其實舊樓質素和地點一般遠勝新樓,活化工廈亦不失為一個提供另類優質居所的好辦法。
劏房樓延續飢樓遊戲
樓價升速遠比收入快,唯一能把這殘酷「飢樓遊戲」延續的方法就是「劏樓」,從過去的1000方呎單位切為500方呎,然後300方呎,最後更切為150方呎的「棺材屋」!不幸仍有不少人盲目「上車」,但大部分理性的用家都明白這些所謂住宅,早已劏到不合人道的地步!
另一個經紀常用亦頗有效的心理戰術,就是告訴準買家「最可憐」的就是那些賣了樓、期待樓市回落再入市的人。可惜竟有人受壓而「落疊」。但冷靜想清楚,無人能準確預測泡沫爆破點,如能賣樓套現,消費力馬上跳升,旅行購物,隨心所欲,恭喜都來不及。如移民外地,應已近財務自由。就算留港租屋,都極划算,平均租金毛回報率只約2%,管理費不停上升,再加空置期,淨回報率1%已算不錯。
港人也不笨,過去10年擁有自住樓宇比例輾轉下降,從2005年最高的54%,跌至現在的50.4%。最近樓市情緒確實再度亢奮,其實有點不合理。聯儲局已加息3次,且將加快步伐,今年應最少再加兩次,明年可能再加3至4次。另外上周提到,明年聯儲局可能同時拆QE,威力等同另再加近3次息!有些地產界人士安慰準買家,香港銀行暫可避免加Prime(即最優惠利率)。但這講法毫無意義,九成多按揭跟HIBOR,在聯繫滙率下,HIBOR必須跟隨美息上揚。
用一層400萬元的「窮人恩物」來做例子,三成首期,分30年供,利率2.15厘,每月供款約1.1萬元。如至明年底加息6次,利率升至3.65厘,那麼每月供款將升至約1.28萬元,多了近兩成。香港中間家庭收入約2.5萬元,即供樓負擔將超過淨收入的50%,已經非常吃力。
再用DCF方法模擬計算一下加息對樓價的潛在影響。如租金回報率為2厘,即每年租金8萬元。息率由2.15厘升至3.65厘,如租金不變,那麼樓價理論上應跌至236萬元,跌幅超過四成!用同樣邏輯,我已開始在美國造空一些商業REIT來做投資組合對沖。
內企貴價投地 具走資動機
近日樓市再升溫的主因當然是內地資金大舉「襲港」所致。海航集團是最豪爽的一家,一口氣用高市價五成的價錢買入四塊啟德地皮,總數272億元,令人咋舌。龍光地產(03380)和合景泰富(01813)更用169億天價買入鴨脷州地皮,呎價高達2.2萬元。有些人認為內地集團財雄勢大,眼光應該非常獨到,未來樓價必會繼續大升。有云麵粉價都咁高,將來麵包怎可以不更貴?這比喻是幾十年前出自誠哥口中的,似乎充滿智慧。但跟很多事情一樣,第一個說的是天才(賣樓創作力方面),第二個是庸才,第三個就不用說了。但我也見過不少麵包店執笠(例如超群),地產商亦常遇財困,對炒樓的人來說,負資產應仍記憶猶新吧。
大家要明白內地資金的出發點比較複雜。就算他們真的是想賺錢,但在港經驗不多,是否必賺很難說。長和(00001)和周大福企業等都不太想在港買地,寧願去澳洲或歐洲買一些穩定回報的公用事業。這些內地集團亦明顯有「走資」的動機。資本賬收得愈緊,需求愈殷切,願出的價愈高。他們在內地的高端客戶亦有同樣需要,所以亦樂意來港置業。香港的低企業稅率亦極具吸引力。但本港用家既無此「特殊」需要,那麼有必要跟着他們高追嗎?從前在一些名畫拍賣會都見過不少類似情況,港商當然不會蠢到入局。
1997前曾苦口婆心勸喻很多朋友要小心樓市,大部分不聽結果輸大錢,有些更是破產收場。其實今次並非預測樓市馬上爆煲,我都認為樓價在一年內可再攀升一點。但問題是現在買就容易,但賣是在最快的三五年後,到時樓市狀況就很難說了。就算沒有大跌,但一世人做一間「棺材屋」的樓奴,其實也非常悲哀,所以置業前請三思!
中環資產持有長和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 #centralasset #cai #信報 #中環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