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作初期,都沒人看怎麼辦?]
這陣子有讀者私訊問我,到底該如何讓「創作」成為主業呢?真的能光靠寫字養活自己嗎?
我認為絕對可以的,但問題是,成功的創作並沒有明顯的模板可以模仿,所以很多人在剛開始時,往往會經歷「寫了很多,但是沒人看」的挫折,久而久之就心灰意冷地放棄了。
我也曾經歷過那種孤獨的自取其辱感,也因此無數次地懷疑過自己,但是,因為我對文字有莫名的熱情,無論如何還是撐下來了,沒想到卻因此誤打誤撞為自己找到了一條路。對於「創作初期,都沒人看怎麼辦?」這個問題,我有以下幾個想法:
1/ 不斷地寫,但不要埋在自己的小天地裡
想以創作為業,持之以恆地練習非常重要,但那只是基本,如果想讓作品更上層樓,一定要找到方法把自己的作品放到公眾批評的眼光下。
在自己的社群網站上發表作品,雖然是一種「公開」,但是在經營初期讀者只有寥寥數人(而且一半以上是自己的親友)的情況下,這種公開還不算真正的公開。
建議平常多觀察網路或平面媒體,將自己的作品主動投稿到看對眼的平台,同時關注喜歡的媒體有沒有在徵 Freelancer 或專欄寫手,有機會就投稿看看。當你的作品進到更大的系統裡去,就有可能獲得免費的編輯建議與廣大群眾的回饋反應,跳脫自身與同溫層的侷限,在不斷的調整之中慢慢掌握創作的方向。
除此之外,也建議建立個人的「軍師團」。軍師團就是你身邊那些書看很多、觀點犀利、品味不錯的朋友。把作品拿給他們看,請他們誠實給你意見。另外,也可以加入一些寫作團體,或是主動把作品張貼到特定社團裡,認識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互相切磋交流。
2/ 多觀察那些成功的創作者,一一做 case study
創作沒人看,有時候單純是因為作品本身就是不夠好,不夠打動人心。想要進步,我建議可以多觀察成功的創作者。我發現許多短時間內就引起關注的創作者,往往有以下幾種:
1/ 本身書寫的主題很受大眾喜愛,例如巴黎的生活誌、名人娛樂故事等等
2/ 很跟得上時事話題,而且觀點犀利又說服人,讓人看了忍不住點頭稱是
3/ 本身文筆好到不容忽視,寫什麼都有人要看
4/ 和某些當代議題習習相關的權威性內容,關注該領域的人都會追蹤的主題性帳號
5/ 平易近人的療癒內容,例如搞笑插畫、社會現象諷刺、心靈愛情雞湯等等
6/ 負面爭議性的內容,例如靠罵人、酸人博贊,或是扯入某些爭議事件
7/ 實用性內容,例如經營社群的實用小技巧、心理諮商相關等內容
這些人會有他的影響力,絕對不是光憑運氣,而是一定有他厲害的實力。綜合以上觀察,我認為創作要成功吸引到人,以下幾點很重要:
1/ 基本功力(不必是大文豪等級,但至少行文流暢能讓讀者看得懂,文章架構完整,邏輯不自相矛盾)
2/ 時事敏感度(不一定什麼都要貼著時事創作,但是創作時可以把時事考慮進去。假如你要寫十年前的一部電影,前提要怎麼設,才不會讓人覺得你莫名其妙很突兀地在炒冷飯?平常要多接觸不同事物,打開資訊雷達)
3/ 實用性(實用性不限於功能性的實用,還有心靈上的共鳴、人生各種方位的運用)
4/ 故事本身或觀點的新意和犀利(同樣一個觀點已經幾十個人寫過了,你如果想寫一樣的主題,有什麼新的切角可以切入?你有什麼理由去重複一個已經被講到爛的東西?)
平常可以多觀察喜歡的創作者,就像在做 case study 一樣深入研究,看看他平常都在做些什麼?為什麼讀者會愛?也可以回去翻他的舊文(如果他還沒刪掉的話),看看他究竟是從什麼時候作品開始成熟起來?關鍵轉捩點是什麼?前中後期的作品不同在哪裡?而這些觀察又如何運用回你自己的創作中?哪些地方是你可以模仿的?哪些是你應該學習前車之鑑避免掉的?
3/ 可以在意流量,但不要太在意流量
創作者在意流量很正常,因為流量本身就是一種認可,也是變現的基礎。但是,我認為創作者在意流量之餘,也要時時保持警惕,不要被流量要脅。
很多年前,我看到一位剛萌芽的創作者發了一篇文,文中他自己寫說他這禮拜發了兩篇文章,但是粉絲人數卻掉了五個,這讓他感到非常驚慌沮喪,「請告訴我你們想要讀什麼?我保證未來一定會照著這個方向寫作」,哀求之意溢於言表,讓人看了覺得非常可憐,甚至有失一個人的格調(但這只是我個人的觀感)。
我認為好的創作一定要忠於自己,如果完全只為他人而寫,會失去個人創作的「根」,那樣的驚慌、虛浮、討好與虛假,最後一定會在創作中表現出來。過了一段時間後,我又回去看那位創作者的粉專,發現他後來又發了些文,但行文之中充滿虛假的樂觀語調,給人一種很不真誠且虛弱的感覺,而且粉絲人數也沒因此變多。
創作者過分在意流量,有時候反而失去自我和方向,越寫越差。如何拿捏自我的要求和他人的期待、如何在他人目光之中游刃有餘但又不被綁架,是需要經驗累積的功力,其實也是人生必修的智慧。
4/ 主動標記他人,播送自己的創作
想讓創作引起關注還有一個方法,那就是透過「人與人的連結」,將自己的創作傳送出去。
這個接觸不必是人與人實際的接觸,可以只是網路上互相標記。例如,最近你讀了一本新書,可以主動寫書評,分享的時候順便標記該書的作者和出版社,如果文章寫得好,搞不好還會被出版社或作者本人分享出去,這樣你的讀者可能又往外拓展了一些,甚至在一些重要人士的心底留下印象,或許就這樣悄悄開了一個未來的門。
總之,創作剛開始乏人問津的感覺,真的是滿煎熬的,但是千萬不要因此就放棄努力,也不要害怕丟臉,至少逼自己認真堅持個一兩年再說。可以參考以上建議或其他創作者的建議,不斷調整自己的方向,我想時間一拉長,終究會慢慢摸索出來。
歡迎追蹤我的 IG:abby_chao_
https://www.instagram.com/abby_chao_/?hl=en
✨2021 散文新書《寂寞作為一種迷人的慢性病》
誠品: https://bit.ly/3ryMu8N
誠品【限量簽名版】: https://bit.ly/36ZO8a5
誠品蝦皮【限量簽名版】:https://bit.ly/3i2sb0y
#創作 #少女A #寫作 #文字工作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早點這樣想,該多好》 博客來:https://goo.gl/vgJbbf 金石堂:https://goo.gl/i78Ftr 誠品:https://goo.gl/SPdXgW 晨星:https://goo.gl/NuueR5 「這是我寫給個案的情書。 那些沒來得及說完的話、放不下的牽掛,...
「堅持與放棄作文」的推薦目錄:
堅持與放棄作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以前帶隊出去比賽時,我常常遇到輸不起的孩子,比賽輸了,兩隊互嗆,甚至約了要到場外打架;在學校也遇過打輸的孩子,直接就拿球往同學身上砸,無法接受失敗的結果。以前陪兒子去比賽時,也看過球員打輸了,下場後教練直接一巴掌賞過去、站在旁邊罰站....
或許是我們太讚賞勝利,太在意輸贏,讓孩子覺得只能贏,不能輸!!很多時候是大人看待比賽的得失心太重,影響了孩子的價值觀。
每次只要學校有任何比賽,我都會鼓勵孩子們去參加,很多小孩告訴我不敢參加,怕會沒有得名。我告訴他們,面對比賽,針對自己要比賽的項目認真準備,就算沒有得名,參加演講、朗讀比賽練膽量也好呀!!作文比賽就當作特殊班的入學考試練習,訓練一下寫作的速度。
小時候我最喜歡參加查字典比賽,比腦力不行,我比翻字典的速度,很有成就感呀!!最記得幾年前教師的國語文競賽我擔心抽到演講,自告奮勇的去參加了書法比賽,寫完才發現空了一格,原來是我沒有注意到格式,讓我自己笑到快昏倒,實在太烏龍了呀!!!
不管參加哪一種比賽,總能從過程中得到一些經驗和體悟、檢驗自己準備的結果、檢視該改進的部分,最重要的是準備比賽的態度,有沒有盡力呢?比賽時面對落後的狀況,有沒有堅持到最後一刻呢?比完賽以後能不能正向的、有風度的面對輸贏呢?
人生有太多的競賽,每一次比賽都是經驗的累積,面對比賽的態度,真的很值得我們花時間去教育孩子。
小耳朵的蘿蔔大賽,說的是認真準備參加比賽的小耳朵,認真的種了紅蘿蔔,到了比賽那一刻,看著大家都帶著最好的紅蘿蔔去比賽,可是小耳朵的蘿蔔卻來不及長大,但是他不放棄,終於種出超大的紅蘿蔔,跟大家分享美味的蘿蔔派!!
輸贏不一定在比賽的當下,而是累積所有的努力後的成果,讓孩子不要輸在一次的比賽,而贏在保有正向的人生態度。
帶著妹妹把紅蘿蔔的種子種下,希望我們也能種出最美好的紅蘿蔔🥕。
這次的小耳朵只要掃QRcord就能聽花媽說故事,妹妹好喜歡,一邊聽一邊看圖畫,謝謝小耳朵照顧到不能閱讀的孩子們。
小耳朵2繪本購買連結:::
MOMO獨家|胡蘿蔔種子贈品版:https://bit.ly/2UNhgz9
(隨書贈送限量種子包,只要將種子卡種到土裡,真的會長出胡蘿蔔唷!快與小耳朵一起種下神奇胡蘿蔔吧!)
博客來獨家|貼紙贈品版:https://bit.ly/375dIuE
(隨書贈送小耳朵限量精美貼紙)
天下網路書店:https://bit.ly/3AeRjYg
誠品線上:https://bit.ly/3jrnInr
金石堂:https://bit.ly/3fAPXzc
這次有特別邀請知名配音員「花媽」說故事!
只要掃描書中裡的 Qrcode,就能邊聽邊看!
繪本導讀 | 寫給大人的《小耳朵》系列繪本「蘿蔔大賽」:放下眼前的輸贏和比較,才能看見豐盛與富足等著你
❤️❤️
堅持與放棄作文 在 李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85了!
我從小只知道父母告訴我舊曆生日,那是農曆3月22日。在登記香港身份證那年,也許是鄰近新曆5月1日,因此就胡亂寫上那一天是我的生日。妻子女兒及朋友們都在5月1日為我慶生。後來有朋友幫我查到,我出生那年(1936年)的農曆3月22日,是新曆的4月13日。這以後,每年就過兩次生日,新朋友被告知是4月13日,老朋友還會跟我過5月1日。
近年最熱鬧的一次,是2016年4月16日,友人Felita 為我主辦的一次生日晚會,有數十人參加,大部分是年輕的新朋友,也有老讀者把二三十年前我主編的《七十年代》《九十年代》帶來作回憶。我那時的一些老同事也被我請來了。那是我八十歲生日。那年我出版了《世道人生之八十自述》一書。
不經不覺又過了5年,今天進入85歲了。5年前,我開始了《世道人生》的專欄,今年,我告別這專欄。
今天,我在實體上,一個人過;精神上,就把過去幾篇與生日有關的文章在這裡重刊,算是與讀友談天,一起過生日吧。
八十自述
(發表於2016年4月13日,已收入《世道人生之八十自述》一書中。)
我出生於1936年廣州。童年經歷戰前香港、淪陷的上海南京、戰後的上海北平,動亂中於1948年來了香港,在這裡穩定生活了68年。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給我更多,使我更愛。
在左派中學畢業,1955年進入親共出版社工作,在那裡得到知識的成長,1956年第一次在《文匯報》文藝版投稿獲刊登,從此走上編輯寫作之路,畢生沒有轉行。一個甲子了。
人生最大的改變是在1970年創辦《七十年代》(後改名《九十年代》)月刊,它開始時是一本左派背景的刊物,其後轉變成獨立的刊物。我也從一個服從中共領導的文化人,轉變成一個具獨立人格和批判精神的文化人。我創辦了這刊物,擔任總編28年3個月,實際上也是這刊物創造了我。沒有它,就沒有我的認識的改變,也沒有我下半生的事業,包括停刊後的寫作。
有黨派背景的報刊把報刊視為宣傳工具,講「立場、觀點、方法」,立場是第一位的。宣傳品不是以報導事實為主的媒體,不是監督社會尤其是監督掌權者的媒體,而是要把黨派的政治觀點和政策措施向讀者灌輸的媒體。辦《七十年代》之初,我向讀者宣示我們的理想雜誌,是「讀者是它的作者,而作者也是它的讀者」。也就是說,它不是由編輯組稿、作者寫給讀者看的雜誌,而是讀者和作者一起在那裏交流知識、經驗、見地和所聞所見的事實的雜誌。編者也是讀者、作者之一。我堅持開放園地,以文章的質素而不是以立場作選稿準則,終於不為左派所容;也因這主張,使雜誌緊貼時代,我的知識和思想也在讀者作者交流中不斷從自我反省得到拓展。卡爾·波柏的「批判精神就是科學精神」是我一生的座右銘。
在認識上固然需要不斷地糾正錯誤,但在明確媒體必須尊重事實、一切讀者關切的事都要如實報導,一切只要是充分說理的好文章都不拒絕刊登,這些基本價值觀卻必須堅持。由於在1970年自主決定報導海外的保釣運動,受到周恩來的關注,我也因此與中共香港工委有過比較緊密的聯繫。其後由於我100%堅守原則,而被掃地出門,但也因此給了我機會,去開闢獨立自主的媒體生涯。
「100%堅守原則,要比98%來得容易。」這是哈佛商學院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的一句話。堅持100%,難關挺一下就會過去;堅持98%即表示你在名利權面前放棄自己2%的堅持,但放了2%就會繼續放,終於會變成一個沒有原則的人。
人生有許多時候要妥協,但既選擇媒體工作,那麼堅持不做宣傳工具就不能有2%妥協;堅持一切公眾關切的事都如實報導不能有2%妥協,寫政論須以事實為根據和忠於自己的認知也不能有2%妥協。就這樣,我見證了中國抗戰以來的變遷、文革、民運,台灣民主運動,香港則從九七問題出現到現在的所有階段,報導和評述這些變化幾十年。
父親送我的生日禮物
(發表在2019年4月9日的文章,記下對我人生最有影響的生日禮物,就是父親在我16歲生日時送的《魯迅全集》。)
「中國人向來有點自大。——只可惜沒有『個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愛國的自大』。……『個人的自大』,就是獨異,是對庸眾宣戰。除精神病學上的誇大狂外,這種自大的人,大抵有幾分天才,也可說就是幾分狂氣……但一切新思想,多從他們出來;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的改革,也從他們發端。所以多有這『個人的自大』的國民,真是多福氣!多幸運!」「『合群的自大』,『愛國的自大』,是黨同伐異,是對少數的天才宣戰;——至於對別國文明宣戰,卻尚在其次。他們自己毫無特別才能,可以誇示於人,所以把這國拿來做個影子;他們把國裏的習慣制度抬得很高,讚美的了不得;他們的國粹,既然這樣有榮光,他們自然也有榮光了!……所以多有這『合群的愛國的自大』的國民,真是可哀,真是不幸!」
這是現代人寫的文章嗎?不。這是100年前,1918年11月15日魯迅發表在《新青年》的文章〈隨感錄三十八〉,後收入他的文集《熱風》中。
摘錄這小段文字,就明白為甚麼魯迅的時論文章在今天讀來都不覺過時,也明白為甚麼這位在延安時期備受毛澤東稱道的作家,他的小說、雜文近年在中共國的教科書中不斷被剔除了。中國歷代的專制政權,都是植根於這種「合群的愛國的自大」中,也利用這種「自大」去凝聚民眾的奴性,經久不息,延綿至今。
1952年我16歲生日那一天,我父親送了一套《魯迅全集》給我作生日禮物。他那時約略知道我喜歡看文學著作,在學校的中文作文成績也較好。這套全集我一直保留到現在,許多本都佈滿蟲蛀的痕迹,紙頁也有點脆了。
這套《魯迅全集》是中華民國27年6月15日初版,民國37年12月15日三版的版本。民國27年是1938年,魯迅去世後兩年。全集20冊,前十冊是他的著作,後十冊是他的譯作。
父親送我時,大概沒有想到,這套全集是我思想和寫作的瑰寶。我至今仍然感懷父親給我這個畢生受用的禮物。我通讀了全集前十冊,後十冊的譯作讀了一部份。
魯迅舊學根底深厚,又留學日本,博覽西方文學和思想論述,在他的小說和雜文中,有傳統文化的底蘊,西學的淵源,和針砭時弊的邏輯思維。後來認識雜文家羅孚先生,他說他是吃魯迅的奶長大的。我想我也是。我甚至認為,只通讀魯迅,就兼具國學與西學的基本認知,和一定的寫作能力。
文革時中共把所有的中外文化都批判為「封、資、修」,但因毛澤東曾經極力推崇,因此香港左派書店除了大量毛著之外,還有魯迅著作。我這時期又把魯迅所有的小說和雜文再讀一遍,並寫過一本叫《和青年朋友談魯迅》的書,編輯過他的語錄。魯迅晚年參加中共幕後領導的左翼作家聯盟,但他沒有被中共體制收編,反而批判左盟領導者為「拉大旗‧作虎皮」的「奴隸總管」。魯迅自始至終保持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
魯迅作品不僅針砭時弊,而且深挖中國人的劣根性,更使我畢生受用的是他的這句話:「我的確時時刻刻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無情地解剖自己。」我後半生的思想認識的轉變,正是秉持這種批判現實也批判自己的精神而來。魯迅是我思想和寫作的基礎之一。
鼠年的生辰雜感
(取自2020年4月13及14日的文章與網誌。)
農曆3月22日是我的生日,2020年正好與我的新曆生日只隔一天,是4月14日。
我生於1936年,鼠年。回顧我生平經歷的所有鼠年,對我的人生都有意義。出生那年,是抗戰前夕。1948年,在中國內戰中,父母帶我從北平重回香港,由此在這裏開始了與在大陸完全不同的人生,我有了香港人的身份,儘管許多年後才對這身份有認同感。1960年,結婚,太太在大陸寶安縣教書,我們分離兩地直到1974年她重回香港。1972年,我辦的《七十年代》在左派陣營中崛起,那一年被邀到北京,見到一些要人,體會到的卻不是中共官方想要給我們的觀感。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香港開始面對表面明朗實際上卻灰暗的未來,社會從此開始了新的、延綿至今越趨激烈的矛盾。1996年,主權轉移將臨,港督彭定康預言,「香港的自主權……會一點一滴地斷送在香港某些人手裏。」2008年,與我相伴超過半世紀的妻子離世,我一度陷入長久的困惱中。2020年,香港繼反送中的絕望抗爭之後,來到全球疫情大爆發的時代。香港也在這一年實現告別一國兩制的「二次回歸」。
人說本命年是人生的一道坎。不過精通術數的哲學家勞思光生前對我說,本命年之坎,並非應驗在所有人身上,而是還要有其他命數配合的,所以毋須戒懼。但對於我來說,鼠年至少是人生的一個關口,悠長歲月中的每一個鼠年都像是一個里程碑。或者如弘一法師遺言所說的「悲欣交集」,悲是悲眾生,欣是欣幸走了過來,欣幸在自主命運中有新的覺悟。
過去幾年,每年都有新老朋友同我慶生。今年最冷清。有朋友問我:會不會悶?會不會感到孤獨、寂寞?孤獨與寂寞不是同義語,孤獨的人不一定寂寞,反而許多朋友一起鬧鬧哄哄的人往往是寂寞的。寫作人大都孤獨而不寂寞,一個人在那裏思想飛揚,如莊子所言: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昨天看港台的視點擂台,兩個年輕人黃之鋒和民建聯的林琳一對一辯論,糾纏着一個問題,甚麼是幸福?好像各說各的,沒有定論。
現代人的所有人文思想都從來沒有超越過古賢,而只是不同角度去解讀古賢。幸福的定義,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一語道破:「幸福的秘密是自由,自由的秘密是勇氣。」
人的不幸不僅是物質的匱乏,而且是在物慾追求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做了奴隸:權力的奴隸,金錢的奴隸,色慾的奴隸。
自由並不等同於行動上的自由。自由的意思是自主,是為自己的準則而活的藝術。
×××
今年的生日,我也懷想到去年(2019)今天告訴我她也是農曆3月22生日的朋友Venny Lai,去年十月她在大阪旅行時突然過世,我知道時震驚不已。她妹妹一直放不下傷懷。我生日的願望之一是希望她妹妹和朋友們不要被不受操控的事情困擾。
人生有困難,有困擾。困難是你可以解決或經過努力也解決不了的事情;困擾是已經過去的或不受人為操控的事情。人的逝去是其中之一,目前的疫情何時結束?也不是任何人可以操控的。作為個體來說,不須為這樣的事困擾。
敏儀傳送一首歌給我,是1943年歌手Vera Lynn演唱的We'll Meet Again,來自Vera Lynn主演的同名電影。這首歌是1939年由Ross Parker和Hughie Charles作曲作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最著名的歌曲,激發士兵們的戰鬥意志以及他們的家人和愛人的共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5C4meGkNyc&feature=youtu.be
朋友們,我們會再次相見。在這之前,仍然可以在網絡中以文字或聲音相見。
堅持與放棄作文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早點這樣想,該多好》
博客來:https://goo.gl/vgJbbf
金石堂:https://goo.gl/i78Ftr
誠品:https://goo.gl/SPdXgW
晨星:https://goo.gl/NuueR5
「這是我寫給個案的情書。 那些沒來得及說完的話、放不下的牽掛,化成文字,
寄給每一個還在人生路途上奮鬥的旅人。」--楊嘉玲
有些熱情,是刻在基因裡,它會持續呼喚你,直到你行動為止。--楊嘉玲
她為了提升治療功力,聽前輩的話,週週同步整理會談的逐字稿,
有一天發現解決人的問題,不是教科書上的分析,不是理所當然的看診,
而是懂得擁抱個案的心。
小時候作文拿低分,被退稿,卻堅持埋頭苦寫,持續二十年,
一篇「藏在不禮貌的背後,更重要的事」在網路上瘋傳超過26000人按讚分享……
「你不是講話直,是講話刺」成為某雜誌的主要標題;
她持續在網路上堅持發表每一句話,每一篇文,給許多人修復深層傷痛的希望,
楊嘉玲,她是心理治療師,更是以文字轉換療癒能量的煮字者,
這本書她驗證自己成長的密碼:17歲,27歲,37歲,
年齡數字給的不是皺紋與成見,不是逃避與固執,是卡住的路上懂得轉彎的成熟思維。
她聽過無數個案的故事,解決無盡的困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成長曲。
現在,也許你在爛感情繞圈圈,你正走入人際關係的死巷裡,
或者焦慮未來的自己到底要何去何從?
你習慣讓嫉妒綁架你的善良,害怕變成自己也討厭的人……
如果有人能夠對你說,你不孤單,你的心情,有我來懂,該多好。
一個心理治療師跟你一樣,在成長的路上,努力成為一個幸福飽滿的大人,
每個生命階段的挫折與糾結,都有可能成為一次蛻變的契機,
只要你不放棄。
★收錄「藏在不禮貌的背後,更重要的事」一文,超過26000人網路瘋傳 按讚分享
★璞成心理學堂創辦人/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 蘇絢慧 暖心推薦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堅持與放棄作文 在 Ordinary Gaming Studio平民遊戲工作室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有些說話很想去講
有些盲點很想去打破
有些謬論很想去反駁
有些可能性 很想去尋找
-----------------------------------------------------------------------------------
考試對你來說,有什麼意義?
到現在仍會覺得全都是教育制度的錯?
我們的社會病在哪裡,你知道嗎?
留言分享你對影片的感悟
靠你們的分享和讚好,才有機會增加影片的曝光率
讓更多的人看到喔,麻煩你們了
-----------------------------------------------------------------------------------
●●平民遊戲急需你的救援●●
版權關係、廣告功能是不會為頻道帶來收益
但若有心人 有能力、想支持、肯定我們的製作 :
https://youtube.streamlabs.com/UCOOzVNnAm0z6v1ImCftzWnw#/
- 社交媒體 -
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ordinarygamingstudio
流浪制作者白白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ordinarygamingstudio_shiro/
選用音樂:
0001 - 澤野弘之
9thMob.-流星のナミダ -ORCH-VER - 澤野弘之
RequieM - 澤野弘之
你是你本身的傳奇 - 方皓玟(Charmaine Fong)
影片引用:
I JUST SUED THE SCHOOL SYSTEM !!! - Prince Ea
----------------------------------------------------------------------------------
別字、發音問題:
1。收獲→收穫
2。畫上→劃上
3。夫復何求:「夫」為句首發語詞,無特別意思。應該讀「扶」(Fu4),而非「膚」(Fu1)
4。社蓄→社畜
5。陣述→陳述
6。跟本→根本
別字王 - 白白orz
----------------------------------------------------------------------------------
觀看我們上一部 「真.伏」評價 - 藍鯨遊戲 BlueWhale
https://www.youtube.com/edit?o=U&video_id=59ZhaxoGcbo
---------------------------------------------------------------
本影片長達2500字 的 講稿
2017年4月,由著名伏GAME廠HKEAA推出的DSE 2017已經在7月12日的「放榜日」下正式落幕。那些象徵香港的標點符號、快樂指數、Elderly home、電子煙。被BAN了的計數機大法、Delay播出的錄音帶、提早收卷的那5分鐘。現在回想起,會不會都想講一句「做人別太HKEAA」呢?
-伏GAME指數時間-
看著幾日前收到的成績單,憑著此刻的心情,你 打算給這個遊戲多少分?
☆☆☆☆☆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當下的你 或會覺得氣憤、心有不甘、失望、沮喪、絕望、失去方向。
請你記住此刻的感受,但忘記考試的內容。因為幾年後,你再回看今天,你只會覺得
哈 小事一樁 不足掛齒
那時的你更會嘲笑自己今日為何會 傻傻地 自尋煩惱 提不起勁
講呢D (港語 - 即在別人提及不想提起的糗事,或別人過分吹噓時,作輕輕帶過之用。)
沒錯,這樣說的確是「馬後炮」,因為這句是處於旁觀者的角度說的
但今天 我不會跟大家講「盡了力便好」,今天我不會跟大家講「明天會更好」,
今天 大家都是當局者。大家都是身處「迷」宮內的玩家,還在苦惱讀 高級文憑 (high Dip)還是 副學士 (Asso)、抑或考慮重讀。有時,當煩惱找上你,的確是 避不開、逃不過。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重要的是,我們怎樣去爬出這個四面牆,繼續踏步向前。
我問你們,在這場61669人一同參與的遊戲中,你認為你得到了什麼?
手上那張只存在數字的成績表? 5個lv2,兩個lv4,三個5,幾顆星,一個學位,一個文憑,一個為了證明自己價值的證書?
錯,都錯
難道那段努力奮鬥的日子,那份為了夢想、前途打拼的熱血,那些明明很累但依然睡不著的深夜,那份很想放棄的堅持。 現在回想,真的對你mean nothing(了無意義)?
在這場考試之中,我們最大的收穫,並不是今天收到的結果,不是這張只存在星與數字的紙。而是 我們這段不斷付出的過程。 對,付出 就是 收獲。這場經歷,人一生只能獲得一次,而我們已經拿到了,夫復何求? 這段回憶成為我們這6年成長的最佳印證,為我們的中學生涯畫上最後一個句號。
你或者會說,公開試的成績會影響一生,以後生活好壞、車樓有否就由此刻奠定。
傻啦
公開試的成績是會影響你的前途,但影響前途的還有更多因素。包括你當日那段奮鬥,今日這份不甘心,往後不屈的堅持。只要你能夠好好把握和珍惜每一個挫敗的經歷,它們就會漸漸變成你 步向成功的經驗。
「陽光與陰影」你們都寫過多少遍了?
「苦樂全在主觀的心,不在客觀的事」- 梁啟超
別跟我說這個簡單的道理你到現在考完仍然不懂喔
今天的你可能進不了大學,我送你們兩句吧
「學無前後,達者為先」
「條條大路通羅馬」
入學的遲早並不會決定你成就的高低
馬雲都不是retake(重考)了,是quad take(4次重考)。他今天的成就不用我多說
「羅馬」指的不是大學,而是你心目中理想的位置。
只有 心態才可以決定你的境界
放榜的事我們就不再去討論了,昨日已成為過去。今天的你撐過去了,那又代表什麼?
一年後,兩年後,三年後。歷史只會不斷重覆,以後只會有更多的「你」去承受今天的「被分級」的待遇。往後的日子裡,只會有更多年輕人迷失於這個荒誕的漩渦之中。安慰的說話,人人都會講。
接下來,我想跟你們認真去討論一件事。
香 港 的 教 育 制 度
我問你們,我們的制度有什麼問題?
我再問你們,哪裡的教育制度是沒有問題的?
沒有 世上是沒有完美的制度,日本 台灣 韓國 內地 新加波 的學生一樣需要寒窗苦讀
一直以來,教育制度,就只有 「是否有效」及「是否適合」之分
從香港近年的競爭力水平來說,明顯兩方面都不達標
明知道HD(高級文憑) ASSO(副學士) 在社會認受性是低,但為什麼人人依然要去搶著去讀。
因為大家都知道,有一份學歷證明,總比沒有好。
有選擇的話誰想這樣,跟本就不到我們去作主。面前就只有一系列的教育副產品,去給我們這群教育犧牲品去接受,還說到這如「自助餐」一樣給我們去選擇。畢業後更不被社會認受。
你對藝術、設計有興趣? 喜歡寫作、文學創作? 很抱歉,大家都會跟你講「香港不適合你」。而你是無法反駁,因為這是 事實。最後大家只可以迫於無奈地去讀工商管理、工程。 為什麼? 因為他們說 有「錢」途。
制度的本質是「死」的,它是由人訂出來的。香港的教育制度並不荒謬。荒謬的 是我們的社會。
為什麼以前我們小三TSA都是隨便考,現在的小學生就要叫苦連天,上訴到立法會?
因為校方想把數據做好、想升排名、拿更多的好處,便去催谷學生
為什麼School Secret 要叫名校secret?
因為讀名校值得炫耀,好威風的 ,說好的「英雄莫問出處」呢?
為什麼香港女生選男朋友都要選個有車有樓的? 中環價值嘛。
為什麼讀文學、設計、體藝科,就要「被」注定沒前途。 因為香港是4大產業傾斜,只有「實用性知識」才會被視為「才華」。
為什麼到今時今日你仍然在意你的DSE分數多少? 功利主義,人類最直接的思考模式 - 結果論。
當我們身處的社會是 一切都只會用 結果 去衡量,無視任何事物的內在意義及過程。 那麼我們的教育制度,又能好到哪裡去? 當 考試 與 學習 是應該被分開看待。 但這個被評為「考核金魚能否爬樹」的教育模式,正正就在百份百地服務一個考試系統。 這不就是我們整個社會的原罪,因為教育制度 把「分數」的位置放的比我們品德修養、才能、自我價值 更高....
不對..這根本不是教育制度,這只是一個把學生變成社蓄及機器的「訓練」制度。
當應有的價值觀不斷被俗世所扭曲,並標榜為一種「偽正確」,制度自然會淪為順應社會的工具。 我問你們,現在該向誰問責? 今天「殺人兇器」成為代罪羔羊,而真正的劊子手卻逃之夭夭。
我們常常說,這個城市要「可持續發展」。 我想問,我們這個社會有什麼值得留給下一代? 殘酷的學制、無窮無盡的壓力、瘋狂的樓價、不理性的競爭環境?
假若你說 我們社會鼓吹的是向上爬、力爭上遊的競爭心態 也罷,可是我們現在的年輕人比的是誰較可憐,誰較慘,誰較低分,誰的人生較為 失敗。
有沒有突然覺得,我們這個社會,病得不輕.....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 易經
我們的社會已經沒辦法再去進步,相反的是不斷地倒退。
由香港已經逐漸比不上鄰近的城市,失去香港獨有的優勢的一刻,已經象徵著改革 的迫切需要。今天我們不去作出改變,只會有莘莘學子與我們一樣承受著相同的苦難,你忍心嗎?
「孩子不是等待被填滿的瓶子 而是盼望化作燃燒的火焰」
「人才」需要重新定義,人的價值亦需要被重新重視
或者你會想問,說這麼多廢話又能帶來改變嗎? – 結果論派
的確,此刻我們未必可以改變到什麼,但那是否代表我們不應該去爭取? 是不是難以實現的事情,就等於沒意義,不切實際? 你這樣說是在否定多少人的努力? 這個問題,不攻自破。 (其實我想在背景插入 市民遊行、反國教、無國界醫生、明哥派飯、薯片叔叔(懂的會懂etc)
我們作為現有制度下的犧牲品。就算要像像堆屍一樣,也要為我們的下一代拼湊出一條能走的道路。 這是我們 活在當下 的人最應該做的事,最應該履行的公民責任。
- 伏GAME指數 - 時間
看著幾日前收到的成績單,憑著此刻的心情,你 打算給這個遊戲多少分?
☆☆☆☆☆
重要嗎? 反正都成為過去了~
I did my part, what about you?
---------------------------------------------------------------
記得別忘了訂閱我們! 3萬訂閱者我們會進行抽獎~ 謝謝觀看

堅持與放棄作文 在 考試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不亂於心,堅持下去,讀的都出來,看不懂的都猜對 ... 首見!2人正取上台大醫學系放棄1人選北醫牙科1人繁星入陽明交大. 還沒看文章我還以為是跑去台大電機欸,#TVBS. ... <看更多>
堅持與放棄作文 在 天津樓體傾斜官方一問三不知;中國五月疫情續增不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高考竟考「習語錄」,用「毛語錄」咋能考出鴨蛋 作文 ? ... 堅持 不 放棄 ,川普支持率飆高;中韓關係緊張升級,中共大使或再遭驅逐;烏克蘭反攻初見 ... ... <看更多>
堅持與放棄作文 在 [外絮] 丹佛金塊:真正的相信過程- 看板NBA 的推薦與評價
https://is.gd/K3pWeE
The Denver Nuggets are here because they trusted the process harder than
anyone else
金塊隊之所以在這裡,是因為他們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加相信這個過程。
Ryan Blackburn
https://pbs.twimg.com/media/FyeQzVoagAA8kY0.jpg
阿肥女兒帽子像P上去的 XD
There were plenty of times for the Denver Nuggets to jump ship.
有好幾次,丹佛金塊都可以選擇放棄。
One win away from the first championship in franchise history, an awful lot of
reminiscing is taking place. There’s reflection, looking back upon the good
moments, the bad moments, the what-ifs, and much more. The butterfly effect is
very real, and it’s easy to get carried away with how one different move
from the Nuggets could have changed the course of the franchise’s history.
離隊史首冠只差一步之遙,有很多回憶如跑馬燈浮現在眼前。
人們會反思過去的美好時光,痛苦時刻,如果做了另一個抉擇會如何等等。
蝴蝶效應是真實存在的。
你很容易陷入一種想像:如果金塊隊做出了不同的抉擇,就能改變歷史走向的狂想。
Like, what if the Denver Nuggets traded Nikola Joki to the Boston Celtics
for the third pick in the 2016 NBA Draft for the right to draft Jaylen Brown?
It was a real rumor, and the Nuggets ended up saying no to the Celtics, who
were canvassing the league for trade options at the time.
就好比說,如果金塊隊在2016選秀中將 Nikola Jokic 交易給波士頓賽爾提克,
換取第三順位籤來選擇 Jaylen Brown 會變成怎麼樣呢?
這個傳聞是真實的,當時賽爾提克正在聯盟中尋找交易對象,
而金塊隊最終拒絕了賽爾提克的提案。
Some in Boston media clearly felt like the Nuggets were insane to say no to
such a rumor.
波士頓媒體中的某些成員明顯覺得金塊隊拒絕的傳聞實屬瘋狂。
I don’t need to tell everyone how different the Nuggets would be if they
simply traded their former 41st overall pick in 2014 for the third pick in the
2016 draft.
我現在不用告訴各位,如果他們用2014年的41順位選到的球員,
去交換2016年第三順位選秀權,金塊隊會變得有多不同了吧。
What if the Nuggets acquired Kevin Love during the 2017 NBA Draft? A three-
team trade between the Nuggets, Indiana Pacers, and Cleveland Cavaliers was
bandied about and nearly sent Paul George to the Cavaliers to pair with LeBron
James and Kyrie Irving. Instead, the Pacers backed out last minute, and the
deal that would have sent Indiana native Gary Harris back home fell through.
如果金塊隊在2017年選秀間得到 Kevin Love 會怎麼樣?
金塊隊、溜馬隊和騎士隊曾經有一筆三方交易的傳聞,
幾乎能把 Paul George 送至當時由 LeBron James 和 Kyrie Irving 搭檔的騎士隊。
然而,溜馬隊在最後階段退出了交易,
原本將印第安納本地球員 Gary Harris 送回家打球的交易也隨之破裂。
The Nuggets acquired Paul Millsap in free agency a week later, with Harris
leading the charge in his recruitment. Millsap taught the Nuggets how to be
professionals and played a part i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oments in
franchise history.
金塊隊一周後在自由市場上簽下了 Paul Millsap,
而 Harris 在招募他這件事發揮了關鍵作用,Millsap 教導金塊隊如何成為職業球員,
自身也在球隊歷史上最重要的時刻之一,扮演了屬於他的角色。
The Nuggets used this scuffle to refocus themselves down 3-1 in the bubble to
the Los Angeles Clippers, and with 17 points and great defense in Game 5,
Millsap helped begin Denver’s second straight 3-1 comeback, giving the
Nuggets the confidence they needed to stay the course in the coming years.
在泡泡賽期間,金塊隊利用一場爭執重新凝聚起注意力,當時他們以3-1落後快艇隊。
Paul Millsap 在第五戰貢獻了17分和出色的防守,幫助金塊隊完成第二次的1-3大逆轉,
給予了他們在未來幾年堅持下去所需要的信心。
What if the Nuggets had traded Jamal Murray before his bubble breakout? He was
an interesting prospect and clearly talented, showing promise in his first
three years but not quite enough to be a “set-it-and-forget-it” type of star
. The Nuggets would need to continue developing him, and there were plenty of
stars on the trade market that the Nuggets avoided. From the aforementioned
George, to Kawhi Leonard, to Anthony Davis, to Kyrie Irving, even Blake
Griffin or DeMar DeRozan. Plenty of players changed teams, but the Nuggets
remained status quo.
如果金塊隊在 Jamal Murray 泡泡賽大爆發之前就把他交易走會怎麼樣呢?
他是一名很有潛力的新秀球員,明顯很有天賦,也在前三個賽季展現了一些潛能,
但這些仍不足以成為一個讓他放手去幹的巨星球員,金塊隊需要繼續栽培他,
而在交易市場上有很多明星球員,但金塊隊最後都避開了這些選擇。
上面提到的 George,Kawhi Leonard,Anthony Davis,Kyrie Irving,
甚至 Blake Griffin 和 DeMar DeRozan 也是。
很多球員都換了所在球隊,但金塊隊維持了現狀。
Even after his bubble breakout, there were rumors of a James Harden trade.
Could the Nuggets have paired Harden and Nikola Joki together? Maybe if they
wanted to. Harden was still an MVP caliber player and showed it in the
immediate aftermath of the trade to Brooklyn. The Nuggets stayed the course
though, believing that Joki and Murray would do great things together and
refusing to put Murray on the table for a Harden deal.
就算在泡泡賽之後,仍有 James Harden 的交易流言傳出。
金塊是否能將 Nikola Jokic 和 Harden 湊成一對雙人組? 也許他們本有機會這麼做。
Harden 仍是一名有 MVP 實力的球員,在他被交易到籃網之後立刻就展示了這一點。
然而,金塊隊堅持維持現狀,
相信 Jokic 和 Murray 能夠共創偉大成就,並拒絕以 Murray 作為交易 Harden 的籌碼。
Murray’s injury derailed Denver’s best laid plans for a little bit, and some
teams may have traded the injured star if put in Denver’s position. The
Nuggets waited the injury out though, allowing Murray plenty of time to heal.
Murray missed the 2021 and 2022 playoffs as a result, but the Nuggets never
pushed him to come back sooner than he thought he could. They appear to be
reaping those rewards with one of the greatest runs for a dynamic duo in NBA
history.
Murray 的傷病稍稍打亂的金塊的最佳計畫,
有些球隊,可能會在這種情況下交易受傷的球星。
然而,金塊堅持等待 Murray 康復,給予他充分的恢復時間。
因為這個緣故,Murray 錯過了2021和2022年的季後賽,但金塊從未催促他提前歸陣。
而他們現在似乎正在豐收以前栽下的因果,
兩人展示出 NBA 歷史上,最傑出雙人配合的優異表現之一。
Then, there’s Michael Porter Jr., who’s been through a lot since being
drafted in 2018. He’s sat out full seasons, had to manage multiple surgeries,
and deal with an immense amount of pain while playing basketball. Many teams
would have tried cashing in on his talent to get immediate help. Instead, the
Nuggets stayed the course, even paying Porter a big contract for his trouble,
and trusting that a healthy Porter would impact winning at the highest levels.
然後,再來是 Michael Porter Jr.的狀況。
從2018年選秀之後她經歷了很多困難,他曾經掛免戰牌一整季,接受多次手術治療,
以至於在打籃球時需忍受巨大的痛苦,很多球隊可能會利用他的天賦來換取即時的援助。
然而,金塊隊選擇繼續堅持下去,
甚至為 Porter 開出了一份巨額合約,相信一個健康的他會在更高水準隊勝利產生影響。
Porter’s shooting just 3-of-22 from three-point range (13.6%) in the NBA
Finals, and it’s clearly killing him that nothing’s really fallen yet. The
Nuggets are fortunate that they’ve built such a well-rounded team to
withstand that slump, but Porter’s found ways to contribute outside of
shooting. In Game 1, it was his defense. In Game 4, it was his cutting. In
previous rounds, Porter both hit three-pointers and played defense at a pretty
high level, giving the Nuggets exactly what they needed to get to this point.
Hopefully, he breaks the ice again in Game 5.
Porter 在總冠軍賽中三分球僅有22投3中(13.6%)
顯然他很難接受進不了太多球的狀況。
而金塊隊很幸運的建立起一隻八面玲瓏的隊伍,來應對這種低迷時期,
而 Porter 也找到了其他貢獻勝利的方式。
在第一場比賽中,是他的防守發揮,在第四場比賽中,是他的突破得分。
在早先的比賽中他既能命中三分,也能在防守端發揮所長,為金塊隊提供在這個階段,
他們所急需的東西。希望他能在第五戰中再次打破僵局。
The Philadelphia 76ers coined the term “Trust the Process” when they were
struggling to see the light back in 2015. General Manager Sam Hinkie entered
the building and revolutionized tanking. He emphasized being as bad as
possible, accumulating as many draft picks as possible, drafting young stars,
and developing a team with elite young talent to new heights.
在2015年,費城七六人隊在艱困時期提出了:Trust the Process『相信過程』這個詞。
GM Sam Hinkie 進入球隊,並革新了坦新秀的方式。
他強調盡可能糟糕的戰績,積累最多的選秀權,選擇年輕的明星球員,
並且將這群年輕又才華洋溢的球隊培育到新的高度。
Hinkie wasn’t able to complete his vision and was fired before he got to see
the 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 but he laid the groundwork by selecting
players like Joel Embiid, Ben Simmons, Jahlil Okafor, and Markelle Fultz at
the top of the draft. Embiid proved to be a hit, and Simmons was thought to be
something, but Okafor and Fultz were clear busts. There were plenty of
awesome role players added though, like Robert Covington, Dario Saric, T.J.
McConnell, Jerami Grant, and others.
Hinkie 最終沒有能夠完成的宏願,他在看到曙光來臨前就被解雇了。
但他透過選入像 Joel Embiid、Ben Simmons、
Jahlil Okafor、Markelle Fultz 這樣的樂透區球員打下了球隊基礎。
Embiid 是成功之舉,Simmons 仍被認為有潛力,但 Okafor 和 Fultz 則明顯較為失敗,
然而他們也添加了許多出色的角色球員,
如 Robert Covington,T.J. McConnell,Jerami Grant 等人加盟。
There was pressure on the Sixers to get good fast after the Fultz disaster
though, so after winning 52 games in 2017-18, they cashed in some of those
chips and acquired Jimmy Butler, a great move in retrospect. Feeling trade
fever, they doubled down and acquired Tobias Harris, who ended up not being
the greatest fit and has a contract that has proved debilitating.
然而在 Fultz 的災難之後,七六人面臨著迅速取得好戰績的壓力,
因此在2017-18賽季贏得52勝之後,他們將一些籌碼變現,
並且延攬了 Jimmy Butler,事後證明了是一筆很好的交易。
追逐著交易熱潮,他們再次加碼,延攬了 Tobias Harris,
結果發現他並不是最好最適合的人選,並簽下了一份被認為是相當令人沮喪的合約。
After the Embiid-Simmons relationship fractured, the Sixers acquired James
Harden from the Nets, hoping that a new dynamic partner for their superstar
would help get them back on track. The regular seasons have been good, but the
playoffs have been disappointing, and the Sixers are left wondering where
things went wrong.
在 Embiid 和 Simmons 的關係破裂後,七六人從籃網隊延攬了 James Harden,
希望為他們的超級巨星找到一個新搭檔,幫助他們重新回到正確的軌道。
季賽成績十分不錯,但季後賽表現令人失望,七六人不禁思考事情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The Nuggets never blinked when faced with adversity. They certainly could
pivoted like the Sixers did, and nobody would have faulted them. When you have
an opportunity to turn a second round pick into a top three selection, why
wouldn’t you? Turn an interesting prospect into an All-Star? You haven’t had
one of those since Carmelo Anthony! Turn a possible star into an MVP caliber
player at the same position? Who would say no to that?
面對逆境,金塊隊沒有動搖過。
他們當然能像費城七六人隊一樣轉換策略,沒有人會責怪他們。
當你有機會將一個第二輪選秀權換成前三順位選秀權時,為什麼不呢?
將一個潛力新秀培養成全明星球員? 從 Carmelo Anthony 離隊之後金塊從未有過!
將一個可能成為超級巨星的球員,培養成同位置 MVP 等級的球員?
誰會拒絕這樣的機會?
The Nuggets said no to all of it.
但是金塊隊向所有這些選項都說了不。
Tim Connelly, Calvin Booth, and the Nuggets organization were all confident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team. Even in moments of crisis, like losing a game that
w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aking the playoffs for the first time in five
years or not. Stan and Josh Kroenke stood by the vision laid out and executed
by Connelly, Booth, Michael Malone, and others. They knew that Joki, Murray,
and Porter were worth waiting for.
Tim Connelly、Calvin Booth和金塊隊高層都對球隊的方向充滿信心。
即使在緊要關頭,
比如輸掉了一場比賽,這場比賽決定球隊是否能在缺席五年後重返季後賽。
Stan 和 Josh Kroenke 都堅定支持 Connelly、Booth 和 Michael Malone,
以及其他人制定並執行的願景。
他們知道 Jokic、Murray 和 Porter 是值得他們等待的。
Yes, there were trades. Gary Harris had to go to get Aaron Gordon. The Nuggets
cried when that happened, an emotional roller coaster for many who saw the
benefit of what was happening and didn’t care because they had to say goodbye
to a brother. The Nuggets also traded Monte Morris and Will Barton to acquire
Kentavious Caldwell-Pope and Ish Smith, another painful but necessary trade
to make. These were the exact players needed to complete Denver’s vision.
They were the clear next steps of the process, not some chance move that
occurred quicker than the team was actually ready for. The Nuggets waited
until exactly when the trades needed to get done before pulling the trigger,
and they reaped the rewards as a result.
是的,金塊隊還是進行了一些交易。
Gary Harris 被送走交換 Aaron Gordon。對很多人來說這是一次情感起伏的過程。
他們看到了這筆交易帶來的好處,但不得不與兄弟告別,這讓他們感到悲傷。
金塊隊還交易了 Monte Morris 和 Will Barton,
去延攬 Kentavious Caldwell-Pope 和 Ish Smith,
這是一筆痛苦但必要的交易。這些球員正是完成丹佛藍圖所需要的人才。
他們是過程中,明確的下一步,而不是未經深思熟慮,碰運氣的行動。
他們等到了最適合的,必須完成的時機點才發動交易,並從中攫取了回報。
Adding Bruce Brown? Part of the process. Drafting Christian Braun? Part of the
process. Adding Jeff Green? Part of the process.
延攬 Bruce Brown? 是過程的一部分。
選進 Christian Braun? 也是過程的一部分。
加入 Jeff Green? 仍是過程的一部分。
There’s obviously a bit of romanticizing here, but the Nuggets knew what they
had to do and didn’t get distracted. They stayed focused, kept their eye on
the prize, and were able to reach this moment because of their belief in what
they were doing. There was commitment to the vision from everybody involved,
and the Nuggets are finally seeing the benefits after such an intense few
months. Years really.
這裡顯然有些浪漫化的敘述,但金塊隊確實知道他們必須做什麼,從未心無旁鶩。
他們保持專注,眼光緊盯著目標,並且能夠因為堅持自己的信念,最終達到這一刻。
每個參與到其中的人都對遠景保持著許諾,
經過如此激烈的幾個月,金塊隊終於看見了成果。
而實際上,這是他們多年的努力。
That’s why the Nuggets have an opportunity to become champions tonight:
unshakable, unflappable belief in each other.
這就是為什麼今晚金塊隊有機會成為冠軍,
他們對彼此有堅定不移的信念,不可動搖,且無所畏懼。
沒有抓馬,
沒有氣氛,
沒有打包換超級巨星,
沒有更換教練,
核心球員全部來自自選自養
https://pbs.twimg.com/media/FyeSWofaMAI4lBu.jpg
https://pbs.twimg.com/media/FyeSWogakAIST_n.jpg
包括一個慶祝的時候一個人躲在角落的謙虛 MVP
真正的Trust the Proces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4.14.19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NBA/M.1686632320.A.EE7.html
沒錯,歷史就是贏家書寫。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