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記事
#新冠肺炎
#什麼時候可以回家?
娘家媽媽身體狀況不好,住進長照機構,原訂暑假回去探望,盼啊盼地眼看日子就要到了。
一瞬間,很多的偶然湊在了一起,加上家人也希望我們暫時不要移動,只能取消行程。
百年不遇的疫情,我們還處在這波影響之中,還好雙寶爹是個情緒非常穩定的人,他很堅持不論在什麼時候,該吃喝就吃喝,該睡覺就不要胡思亂想。
和他在一起後,我的心情穩定不少,像是在炎熱的夏天裡,手中握著一塊安定石,可安心的後果是,少了情緒起伏,會有缺乏人性的感覺。
…
我一直是個性情中人,這是好聽的說法。剛來上海旅居的時候,我會因為沒吃到熟悉的味道嚎啕大哭;遇好笑的事情,笑聲也是全家人最大的。
和雙寶爹剛結婚時,和婆家的人一起看電視,他們全被我發出的笑聲驚呆了,覺得有趣的婆婆,會刻意把頻道轉到我愛看的黃金傳說。
當時,她說家裡熱鬧一點比較好, 只是這句話雙寶出生之後就沒聽她說過了…呵,而現在是再也聽不到她罵孩子不要吵。
…
不久前打電話給娘家哥哥,我說這次的病毒神出鬼沒,叮囑他不要亂跑,說再見時,哥哥說謝謝我關心他。只是尋常的一句話,又讓我忍不住淚崩。
都說長兄如父,娘家哥哥一直很疼愛我,雖然偶爾嚴厲,但也知道他的出發點其實是為了我好,疫情之後,深感家人的重要。
因此,看到新聞報導確診的案例,我總是衷心希望他們可以早日痊癒,畢竟他們和你我一樣,也有家人啊!
…
什麼時候可以回去,成了一個未知數,我已經一年多沒有回去了,心裡的想念發作起來會失眠。
我從來沒有離家這麼久的時間,可是一想到回去可能會為故鄉製造麻煩,那我們就不要去擠占這樣的機會,留給需要人道關懷的對象。
疫情剛開始的時候,我一直幻想它會突然結束,或者疫苗大發神威,經過這一年半的時間,我才明白要習慣於疫情相隨的情況下繼續生活。
這段時間沮喪難過是正常的,發現自己太沉溺情緒,與其憂慮等待,不如起來做做事。
畢竟,精神上的慢性枯萎,危害可能遠甚於病毒。
前幾天,請基督徒朋友幫忙代禱,她說了很溫柔的祈禱詞,記錄下來分享給大家。也特別詢問過她,她說喜歡的朋友可以用力分享。
…
願我們這些僅僅面臨生活不便的人,
能顧念那些生活在危機中的人們;
.
願我們這些不易被感染的人,
能顧念那些免疫系統脆弱的人們;
.
願我們這些可以奢侈地在家工作的人,
能顧念那些必須在防護疾病和維持生計之間做選擇的人們;
.
願我們這些不因孩子停學受影響而能夠靈活選擇在家看顧孩子的人,
能顧念那些別無選擇的人們;
.
願我們這些不得不取消自己行程安排的人,
能顧念那些找不到安全之所可容的人們;
.
願我們這些在因為疫情儲蓄遭受損失的人,
能顧念那些根本沒有儲蓄的人們
.
願我們這些被隔離在家的人,
能顧念那些無家可歸的人;
.
當驚恐籠罩了我們的國家,
讓我們選擇去愛。
.
疫情期間,也許我們無法張開雙臂,
彼此擁抱;
.
但是,願我們找到傳遞愛的方式,
成為上帝慈愛的懷抱,
來擁抱我們的鄰捨。
…
照片故事 | 上海前幾天的日暈照片,臨近端午,天氣轉熱了。祝大家端午佳節愉快😊
人生,還是要笑起來的。
基督徒結婚對象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03/11 星期四 絕對音樂】
「人難免都有一種不切實際的渴盼,
期望生活能在無風無雨的溫室下成長,
但卻又矛盾的希望生命能夠豐盛而璀璨;
然而生命終究需要一定程度的磨難,
才能讓人有所成長,熬過了、挺住了,
終將成為生命的滋養,讓人變得堅強…。」 BY北川舞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趕快下載南投廣播的APP,一起加入我們的行列!
*************************
《父母最愛放在孩子身上的東西:恐懼、匱乏、自卑感》
為什麼我們跟孩子之間會有那麼多問題?跟孩子的關係會那麼緊張?
這是因為做父母的常常把兩樣東西放在孩子身上:第一是恐懼,第二是匱乏,也就是自卑感。
恐懼是什麼?恐懼就是這個世界很不安全,我害怕孩子出什麼事情,我就活不下去了。
匱乏就是,「孩子啊,媽媽不出色,爸爸沒什麼成就,所以我們一輩子的希望都在你身上了。」
我就是被這兩種能量養大的。
我媽媽有很多恐懼,所以對我嚴加控制,我年輕時的婚姻都由她完全包辦。那時有人給我介紹對象,我媽媽就會說,這個不要,那個不行。從結婚到離婚,她完全參與,我在她面前沒有隱私。
我爸爸很匱乏,所以把很多希望都放在我身上。在我還很小的時候,他就把一雙大手放在我的肩上說:「女兒啊,你一定要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因為爸爸的幸福快樂都在你身上。」這對當時的我來講,是多麼大的壓力啊!如果你小時候父親給你的安全感不夠的話,你會對這個世界充滿恐懼,對金錢也會有匱乏的感覺。直到有一天,你可能突然發現你的父親其實一直在那裡,始終在支持著你、在愛你── 可能是以一種你無法理解或者看不見的方式。如果你能看到這一點,你對這個世界、對金錢的匱乏和恐懼都會下降。
我母親曾經有一陣子對我很冷酷、很疏遠,因為我沒有按照她的希望成為一個基督徒,而去搞什麼「亂七八糟」的靈性。有一次回臺北的飛機上,我在那裡哭,我女兒那時才七歲,她問我為什麼哭,我說:「媽媽真希望姥姥能以我本來的樣子接受我、愛我,而不是因為我不是她想像的樣子就切斷對我的愛,懲罰我。」我不知道女兒能不能聽得懂,就對她說:「媽媽一定不會這樣對待你,不管你以後是什麼樣子,媽媽都接納你、愛你。」
我希望和兒女的關係能夠像朋友一樣,沒有那麼多的期望和牽絆。但是,由於我個人反對太早戀愛,我很早就跟孩子們說,希望他們十八歲以後再開始談戀愛。然而我女兒有她自己的想法,很早就交了男朋友,算是早戀,常常很晚才回家,在男朋友家流連忘返,這讓我覺得心裡很不平衡。因為我覺得我對他們已經沒有那麼多的要求了,就只有幾個大方向的考慮,他們都不能聽從,所以我非常失望。
有一次她回家,我就告訴她:「你眼裡根本沒有我這個媽媽,我們不要做母女了,你就當沒有我這個媽媽好了。」然後就把門關上不理她。
她說:「媽媽,你為什麼要這樣子?」然後就哭了。
突然,我發現我完全是在用我媽媽對待我的方式在對待女兒,好可怕。在那一刹那,我終於放下了,並對女兒說:「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吧,媽媽永遠愛你。」
(文章來源:https://m.gvm.com.tw/blog_content_14704.html)
***************************
基督徒結婚對象 在 Andrew Chai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整理舊檔的時候發現多年前的這篇文章和見證——《單純的勇氣》,與大家分享~🤗
《單純的勇氣》——宣教中的信心功課
圖/文:蔡頌輝(Andrew Chai)
信心,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信息,也是基督徒生活重要的操練,更是投身宣教不可或缺的要素。
希伯來書十一章1節說:「信就是對所盼望的事的把握,是還沒有看見的事的明證。」這句話對你有多大的意義?是否只意味著天堂真的存在?抑或你個人對神的某些期待?還是只是你邁向自己理想的強心針?……從該章接下來所陳述的信心英雄故事看來,信心顯然是神子民生活的一種特點,應該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亞伯的信心表現在他獻上更美的祭上(十一4),挪亞的信心表現在他未見時就按照神的吩咐造了方舟的行動上(7節),亞伯拉罕的信心表現在他未知何往而順服(8節),以及單純的聽從神的吩咐,將自己年老所生的唯一兒子獻祭(17節),摩西的信心現在他寧願捨棄皇宮裡的榮華富貴,去承擔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艱鉅使命(24~29節)。這些例子清楚顯示幾個真理:一、信心不純粹是一個抽象的信念,它必然帶著具體的行為,而這些行為反映出我們真的相信神的完美;二、聖經的信心和一般理解的「自信心」不同,它是以神為中心,而不是以自己為中心,更不是將自身的期待套在神身上,「勉強」祂成全我們的工具;三、信心的偉大,是因為我們相信的對象偉大,而不是信心偉人有什麼過人之處。信心偉人本身的條件不比其他人更好,但他們願意放棄自己做主,將生命交給真正掌管生命的主。換言之,神既然是如此可靠的神,活得像這些偉人一樣,才是神子民該有的樣式。我常常覺得,基督徒的問題往往不是不夠聰明,而是太聰明!聰明到失去了對主的單純,聰明到以爲自己的觀察比神還要準確、自己的方法比神更優越、自己的考量比神周全。
我曾經在《年輕宣教人必修的十門課》一文中提出信心是必修課之一,也簡略提到了本人一點點的信心經歷,本文願意針對這個主題,更深入地分享我們夫妻在宣教旅程上所的操練,以證明差派我們的主,真是值得我們信任到底的。
一、信心順服神的感動呼召
我們夫婦於一九九七年開始踏上全時間宣教。那時,我們只是男女朋友,常一起參加教會的宣教活動和短宣,蒙召的感動越來越強烈。那一年,我們都已經從美專畢業,分別在平面設計公司和服裝設計公司工作約九個月。我個人非常喜歡我的工作,因為我的三位老闆是基督徒,對我很好,而且他們是頂尖的設計師,在他們底下工作學得很多。然而,我的內心卻抑不住宣教的感動。在服裝設計行工作的竹玲也說:「上帝好像在責問我,人最需要的是耶穌,為什麼我還在滿足人的外表。」我們一起禱告之後,雙雙決定辭去工作。辭職的時候,還不知道要往哪裡去、要做什麼。我們聯絡了幾個宣教機構,但神都沒有開路。後來透過認識的牧者的介紹,我們報讀《金邊宣教學院》,成為第一屆的學生,準備在哪裡接受一年基本的裝備、吸取工場經驗。
有人問我們是否有清楚的呼召?坦白說,有很深的感動,但若要求「百分之一百」清楚的呼召,實在沒有。我們也從未向神這樣祈求,因為蒙召的路,本來就是需要信心、順服和破釜沉舟的決心!十多年來,我們一點也沒後悔,將來也不會,而且呼召在服事的過程中會越來越清楚。
二、信心仰望神的信實供應
報名以後,我們按照學院所提供的資訊,各自找到了一間教會來支持我們的經費(不多,記得每個月只有美金一百二十元),可是萬萬想不到,就在我們出發之前,其中一間教會因故決定取消支持。在那麼短的時間裡面,我們也無法另找到新的支持教會,只好憑著信心出發。在工場上,我們並沒有刻意到處找錢,但在有需要的時候,神就會供應,使我們毫無缺乏地渡過了那一年。
一年之後,我們回國結婚。坦白說,對於一對家境普通、只在社會工作幾個月的青年,在沒多少儲蓄的情況下,要結婚又是另一個信心的功課!我們盡量用最少的錢來籌辦婚禮……感謝主,可謂簡單卻隆重。
為了吸取更多工場經驗,我們決定婚後再回到宣教工場一年,當特約宣教士。我們做了一個簡單的預算,並且尋求教會支持。在籌足經費之後,為了避免帶太多現金在身上,我到銀行去問跨國存款和提款手續,那家銀行的職員很「自信」地講了一個簡單的方法,我們也很單純地相信了她,把所籌得的大部份款項存入該銀行。直到我們到了工場的同一家銀行,才發現我們太信任她了!……那筆錢就這麼「卡」在銀行裡,只好靠著帶在身上僅有的現金過日子。
信心並不否定人該做一些事來解決危機,不過,人的方法真的很有限。我們知道常有短宣隊從馬來西亞到柬埔寨去,於是想到一個方法:向我母會的一位姐妹借一筆錢,托短宣帶來給我們,等一年後我們回去再歸還給她。那位姐妹是我們的屬靈長輩,且一向來都很關心我們,她很快就答應了我們的請求。在接著下來的幾個月裡,我們望穿秋水,接待了一隊又一隊的短宣隊,那筆錢卻總是有事故無法交到他們的手裡。
一年快過去了,我們寫了一封信傳真給這位關心我們的姐妹,一方面謝謝她的愛心付出,另一方面告訴她,人的方法常會出差錯,但神的信實供應絕對不誤時……那筆錢就讓她自己收著吧!的確,在柬埔寨的第二年,又是這樣靠恩典渡過的。回國以後見到這位姐妹我們才知道,該筆數目對她而言並不小,當她接到我們請求時,心裡很掙扎,最後還是決定從自己的定期存款中取出來,而且定意要奉獻給我們的。不知怎麼的,千方百計也無法順利的把錢交到我們手裡。當她最後接到我們的傳真,告訴她不必再想辦法將錢交給我們時,她知道那是神在操練她的信心……就好像亞伯拉罕一樣,神要他獻以撒,最後卻沒獻成。
三、信心堅守神工人的見證
另一個印象很深刻的經歷,發生在我讀神學期間。那四年,我們週間在新加坡神學院讀書,週末就到馬來西亞南部城市新山去實習。有一次,實習教會連續三、四個月忘了給我們實習費(絕對不是他們虧待傳道人,而是因為教會小,人人都有很忙碌的事奉),而我們夫婦也彼此達成協議,要效法戴德生——他在前往中國以前,曾在一個小鎮的醫務所當醫生助手。有時候雇主會忘了發工資,戴德生也從不開口要錢。他曾寫道:「到了中國以後,我將無依無靠,只能倚靠神,因此,最要緊的是,我必須在離開英國之前,先學會如何藉著信心的禱告,求神感動人來幫助我。」(John Pollock,戴德生與瑪麗亞,頁16~17)我們認為,這是神工人的生命見證。
有一個主日早晨,我記得很清楚,我們夫婦身上的現金只剩下馬幣八元(當時約美金兩元多一點)。奉獻的時候我心裡很掙扎:「到底要奉獻多少呢!?」有考慮過奉獻一半,但想到身上只存四塊錢也不夠兩個人吃飯,結果,我全所有奉獻了!有信心吧?不見得!其實那時候我心裡有數,因為平時我們會幫教會買東西,我知道竹玲身上有七十多元的收據,只要事後向財政索回那些錢就得了。
那天下午教會有探訪孤兒院的活動,弟兄姐妹在教會預備了簡單的食物,解決了我們的午餐。忙完了一个下午,我们帶著疲累的身體與傍晚時分回到了教會,肚子在咕嚕咕嚕的叫著,一下車我就問竹玲向財政索錢了沒,她竟然忘了!糟了,晚餐怎麼辦?隔天早餐怎麼辦?回新加坡的車費怎麼辦?……我們心中帶著這些疑問走進教會,竹玲一打開廚房的門,便發現下午帶去孤兒院的食物遺留了一包在教會,那就成了我們的晚餐。第二天的早餐和車費都沒有著落。
晚上,我們倆繼續在教會做一些佈置工作,直到十一點多,教會電話鈴聲響了,是教會的財政打來的,竹玲一拿起電話,對方第一句話就說:「我好像好久沒有給你們實習費了吔!」多個月來,我們每一個週末都去教會,財政都沒想起來,就在我們「山窮水盡」的時候,神就提醒她了!雖然已接近半夜,她還是托人把那筆拖延了幾個月的實習費拿到教會給我們。
經過了這些年,我不敢說自己完全學會了信心的功課,但這些經歷確實教我們更懂得專注於神的事工,而不是自身的需要。在面對所要到的工場、所要開展的事工,經濟的考量不再是首要的,也不是決定性的。信心對我們而言,是把對神完美屬性的抽象認識,化為實際的經歷。
操練信心不難,單純一點就是了。
(本文原刊載於《華傳》雜誌,2012年11~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