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奉中的「完美」與「誠意」》
圖/文:蔡頌輝
(本文原載於《華傳》第67期,2021年1-3月: https://gointl.org/magazine-67.php#imission)
「在這個特殊時期,我看到好多教會都用Zoom,唱詩的時候就從YouTube挑幾首詩歌,大家跟著唱,簡單得多,不如我們也這樣做。」
歐洲疫情惡化,宣教工場忽然宣布封城,團契同工們在會議中討論接下來線上主日崇拜的安排時,有同工提出上述建議。無疑,他的建議是最簡單、最及時、效果又不錯的方法。從YouTube上所選的敬拜詩歌都是專業的團隊製作的,無論唱功、演奏、錄音、帶領的技巧都比我們自己的弟兄姐妹親自做來得好。不單如此,這樣做還省了我們很多練習、錄製和剪輯的時間。這個講求「方便」的建議若可被採納,那其實講道環節也可以直接在網上找個適合的講道視頻來取代本堂牧者的講道。通常我們請外來的講員還要給講員費,現在不單這個可以省了,而且還能「請」到平時很難請到的「大講員」,他們隨便一篇講道都比很多本堂牧者精彩,那些原本花在預備講道的寶貴時間,還可以用來做更多的個別關懷、推展其它事工,或處理其它平時沒有時間處理的事務。何樂不為?再說反正無論是自己人或別人帶敬拜或講道,參加者都是一樣看屏幕,不是嗎?
不過,這個聽起來非常聰明的建議最後還是被作為牧者的我否決了。我堅持要有自己的敬拜團在鏡頭前帶領敬拜,然後透過預錄或直播的方式帶領參與線上聚會的弟兄姐妹一起敬拜。為什麼?答案很簡單,神子民事奉神應該有什麼樣的態度?我們是看中哪種方法又容易、又好、又省事?還是我們看重那事奉是不是我們自己獻的?
不久前同一個老朋友聊起現在這種許多教會常用的敬拜模式時,他說:「這種能叫帶敬拜嗎?不就是播歌嗎?」我從社交網站上看到,有教會已經把原本帶敬拜的事奉,在線上聚會中改成了「選歌員」。
在繼續討論下去之前需先聲明,我能體恤許多小地方的資源有限。筆者所在的德國,就有許多較小的城鎮,那裡沒有華人牧者、信徒中也沒有音樂人才和設備,連聚會的地方也很受限(在學生宿舍或公寓裡),只有幾個基督徒在勉強維繫著團契生活,有些則透過國外的牧者定時給他們連線查經和禱告。在這些種種條件的限制下,他們使用YouTube播放詩歌作為敬拜,或從網路上播放講道視頻,我完全可以接受。我真心認為科技的發明大大彌補了網路之前的許多牧養上的缺口。然而,那些可以自己做得到的,我認為必須自己做。
科技的發明雖然提供了很多方便,可是人一但不警醒,就很容易濫用,而且扭曲了我們該有的心態。筆者還在宣教神學院教學的時候,就常發現學生大量拷貝網路上的資料當作作業交上來。還有一次,我在批改學生作業的時候,感覺到其中一段文字非常熟悉,於是把文字貼在谷歌上搜尋,結果發現那是我本人在網路發表的文章。學生竟然把老師所寫的東西當作是自己寫的交上來給老師!
尋求「既好又方便」與要求「自身所獻」是兩種不同的事奉心態,兩者的根源在於對完美和誠意的考量。
一、所獻的必須「完美」
無可否認,使用現成的作品比較「完美」,而好的品質的確是事奉者對事奉該有的基本要求。這讓我們直接聯想到舊約聖經中對完美祭物的要求。利未記論到祭祀條例時提到獻祭最基本的條件就是祭物必須是沒有殘疾的(利一3,10,三1,6等)。這要求背後最的神學含義,就是反映出對神完美屬性的尊崇,正如一般被視為概述主題的經文所述:「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利十一45)當亞倫的兩個兒子拿答和亞比戶各拿自己的香爐、盛上火、加上香,向神獻上凡火的時候,神就降火把他們燒滅(利十1~2)。在第二聖殿時期,神透過先知瑪拉基責備當時的祭司,因為他們將瞎眼、瘸腿的、有病的、搶來的獻上為祭。(瑪一8,13)神對此深感恨惡,巴不得有人把殿門關上,不讓他們來獻祭(瑪一10),而且還說要把他們與祭牲的糞一同除掉(瑪二3)。
值得注意的是,聖經所要求的這些祭物都必須是獻祭者從他自己的所有中獻出來的,聖經從來就沒有允許獻祭者以別人的完美祭物取代(注意瑪拉基書對祭司的譴責中也提到了「搶來的」,參一13)。這可以從律法給不同經濟狀況的家庭的要求差別看出來,有人獻牛、獻羊,較窮的人也可以獻斑鳩或雛鴿(參利一14)。換言之,神所要求「最好的」,是獻祭者的能力和所擁有的一切中的最好,而不是和別人比較之下的最好。這一點提醒事奉神的人,在考慮獻得好不好之前,必須先確保那是自己親手獻的。
二、所獻的必須有誠意
獻上一個「完美」的祭,和一個自身所獻的「最好」的祭之間的差別在於誠意。
想像你是一個很會做飯的人,有一天你要請人吃飯,你會不會去超市裡買一些冷藏的現成食品,放進微波爐裡熱一下然後請大家吃呢?除非是非常緊急的情況,大家要趕著吃,或一些重要的材料不足,不然的話,你豈不會盡自己的能力獻出最好的手藝?更何況事奉是做神國的工、敬拜是獻給神呢?
這就是為什麼我堅持每週在自己目前的團契講道。在我到這裡服事之前,團契沒有牧者,弟兄姐妹就從YouTube選視頻來觀看。2017年我來了之後,除非有特約講員(但因為德國很缺華人牧者,所以很少有機會請外來講員),否則我每週都講道,連出差到其它城市或國外,我也提前把講道錄好發給同工屆時播放。這樣做,並不是因為我自認講道比別人好,而是我要求自己每次的事奉都必須「現做的」、新鮮的。疫情下,在線上請講員也比較方便,儘管效果差不多(大家都是對著電視或電腦看視頻),但我還是要求講員必須是現做的。
三、在不完美中求完美
討論至今,相信我們都可清除看出「完美」和「誠意」之間的輕重。如果可以做到既完美又有誠意最好,但那境界既然不容易達到,「誠意」務必是優先考量。不單如此,一個有誠意的事奉,必然會越來越完美。
以我們在疫情下的經驗為例,當德國開始宣布禁足令之後,我和資訊部同工便開始研究線上聚會的進行方式和技術問題。開始的第一週,我們在家裡作直播,但因為網路信號不佳,結果只能傳送歌詞和講道PPT畫面,現場錄像的畫面不動。後來我們商討後決定改用預錄,但是花了很長時間做後製,而且也出現許多狀況和錯誤。我們繼續改進,等到最基本的條件(字幕、聲音、畫面清楚傳達)達到之後,我們開始追求更美、更好的果效和更快速的製作方式。直到最近我們還在改進現場收音問題,尤其是多種不同的樂器同時配搭時,起初產生許多噪音和回音,於是我們為此而添購了新的器材,效果已大幅度提升。可見,當我們堅持「自身所獻」的時候,我們所獻的品質就越來越完美。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採取「方便」而「完美」的方式,我們永遠沒有學到這些技巧,也無法在這個事奉上長進。
筆者認識很多宣教士都是完美主義者,連我自己也是。一般而言,完美主義者給自己和別人增添很多壓力,而且可能帶來事奉團隊上的衝突,尤其在教會的事奉上,由於大家都不是受薪的,有時候還會有人因此而退縮,這些都是筆者親身經歷過的。事奉久了,這種心態也跟著有所調整。至今我仍然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我對於自己的手做出來的東西都有一定要求,不僅僅是在美術上、音樂上、講道上、教學上、講義上,或者甚至只是週報上的排版和標點符號。以前,我會把對自己的要求也加諸在其他同工身上,但如今我已改變,學習從中去欣賞「不完美中的完美」。儘管成品不一定能達到專業的水平,但看見弟兄姐妹背後的心思、努力、代價、配搭,齊心把一件事做好,那些要比成品的完美更美!反之,如果一直使用既方便又完美的方式,會不會導致弟兄姐妹變得更加懶惰而不求長進呢?
願神常常提醒我們,也願每一個服事神的人常保持清醒的思考,知道到底在神眼中何為美。對我而言,我寧願獻一個跟別人相比之下不太「完美」的祭,也不要獻方便的祭。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團 契 生活 查經 在 陳到 Do Cha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講個故事你聽丫。
六年前,有班基督徒,佢地覺得香港既基督教好有問題。於是佢地開始建立一個佢地覺得正常既群體。一開始佢地一齊查經,查考教會認為係禁忌,難解既經文。喺查經入面,佢地覺得好有動力。然後,佢地一齊開始左一間教會——甦靈教會。佢地開始教會既初心係有返一個正常既教會生活:無人捽數,無人量化屬靈生命,大家可以暢所欲言,實而不華。
甦靈教會喺2014年9月7日第一次崇拜,然後我地經歷整個雨傘革命。雨傘革命催促呢一間只係開始左四個禮拜既教會迅速回應時代。我地喺佔領區崇拜,祈禱,向信徒和非信徒見證「耶穌基督與我們同在」。佔領之後,我們租下第一個堂址,繼續我們最初的使命,喺一個唔正常既社會過正常既教會生活。經歷佔領之後,我們清晰地知道我們和抗爭者同一陣線。支援抗爭 、關心事時、譴責暴政,甦靈教會責無旁貸。
我們逐步發展我們的信仰生活,先建立好崇拜、團契,然後再開始門徒訓練,在政治每下愈況的香港,為上主留下不向巴力屈膝的百姓。我們的禱文,恆常圍繞香港政局,咒詛不義的官員、議員,常常為抗爭者、被捕受傷的義士禱告。2017年,我們出版了《祝福香港,咒詛政府》禱文書,結集我們15-17年為香港禱告的禱文。2018年,我們遷入大角嘴一幢商廈。2019年夏,因著我們常常接待客旅,所以我們有很多供客旅用的物資,令原本已經淺窄的斗室不敷應用。十多人一起查經已是極限。
有見及此,我們在租約自由的時候,再覓一個更大的地方,希望往後可以更好的接待客旅和牧養信徒。
我們很順利租下一個更大,但租金更平的單位 。這次搬遷,我們一如以往地盡量慳家,可以用的舊東西盡量繼續用,可以自己做的裝修,自己動手做。然而我們仍有些小型工程要給裝修師傅做,有些家具要添置。所以我希望你可以成為這故事的一部分,幫助建立甦靈教會。
其他教會的擴堂大計動輒上千萬,甚至上百億,甦靈教會擴堂,只需四萬!
四萬,在人家的擴堂大計,連拍一條宣傳片也不止;但你只要捐幾千,就幫到我地好多。此外,關於我們的政治立場,我們由始至今都100%支持抗爭,你可以睇返我地 facebook,我地開放過幾多晚休息站,寫左幾多篇禱文支持抗爭者,喺遊行集會現場有幾多次崇拜、祈禱會⋯⋯
四萬蚊幫到一間堂會擴堂,仲要唔係叫你俾哂喎。你鍾意奉獻幾多,隨緣樂助。有心無力既,幫助share出去,分分鐘有人受感動呢。
-
payme 奉獻 65388488
團 契 生活 查經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看見聖約翰科技大學裡的降臨堂,讓我想起卡通《無敵鐵金剛》裡的原子光研究所。(2019年6月6日,張哲生攝於新北市淡水區淡金路四段499號)
1967年9月,由台灣聖公會與上海聖約翰大學暨聖瑪利亞女校校友會合辦的新埔工專,舉行了第一屆新生開學。
為了發展及推動校內各項宗教事工,乃由董事長王長齡主教指派美籍艾大維牧師為首任校牧,負責推展宗教教育。
當時校內尚無專用禮拜堂,便暫借教室舉行聚會崇拜;至於傳道工作則著重透過日常生活,接觸全校師生以傳佈福音,並從教職員眷區家庭查經聚會開始,漸及學生團契活動。
1969年5月,艾牧師返美,校園傳道工作暫由張明得小姐推動;同年8月初,王長齡主教改派陳金地會吏接掌校牧職務,在傳道聖工上,積極組織新埔團契,加強各項宗教活動,期使新埔工專成為名副其實的「教會學校」。
當時校內的宗教活動均借用音樂教室,自陳牧師接任之後,始選定原供圖書館之用的日式房屋一棟,稍事修繕,以為崇拜及團契活動之用;至於教堂的名稱,則是經台灣聖公會第十屆年議會決議,正式定名為新埔「降臨堂」。
1970年4月27日,王長齡主教因心臟宿疾於高雄蒙召息勞,之後被安葬在校方原計畫建蓋禮拜堂聖壇處。
王長齡主教是新埔創辦人,於籌辦新埔期間,堪謂艱苦備嚐,其在緊迫之際,甚至出售私人產業,以度難關,其犧牲奉獻之精神,由此可見一斑。
為紀念王長齡主教創設新埔之辛勞,並表達永恆的懷思,教會除獲各方捐獻,更得美國聖公會總會之撥助專款,於校園高崗上興建「王長齡主教紀念禮拜堂」,亦稱「降臨堂」。
降臨堂由建築師沈祖海設計,於1972年4月25日動土興建,並於翌年選在王長齡主教的冥誕日,1973年2月17日落成啟用迄今。
1999年,新埔工專改制為新埔技術學院,開始招收大學部學生。
2003年,校名改為聖約翰技術學院。
2005年,奉教育部核准,改制升格為聖約翰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