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小語
❤欠缺也是一種圓滿❤
人生在世有許多的遺憾與缺失
我們從小失去得不到的愛
也許形成一種怨恨
這種心情擱置在心中是一種自我綑綁
唯有透過生活、感受生活、體驗不一樣的人生角色
長大後為人母、為人父
心境上才能更深刻的與過去內在的自己和父母做連結
不是每個小孩都在幸福家庭中長大
不是每個剛出生的娃兒都能被爸媽關愛的眼神注目著
社會的許多不幸
正因為有些人缺乏愛、失去被關心的權利...
為何欠缺是一種圓滿?
正因為我們缺乏而得不到滿足
我們努力的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來獲得內在平衡
也許將來有一天
我們回頭過來
親切的告訴自己:「我沒有好過,但我認真的過好
,因為我值得。」
這是一種不需他人,我們也可以滿足內在的自我肯定
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
但人生道路就是學習、修行之道
每個課題都在我們的生活上留下了足跡
沒有人是完美的
也因為不完美
我們認真圓滿自己
這就是欠缺而圓滿的定義
今日一個小小心境,與大家分享
同時也有2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萬的網紅韋禮安 WeiBir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Podcast 數位平台點播 : https://weibird.fanlink.to/BirdBirdTalkS01 🔔 訂閱韋禮安官方頻道 : https://pse.is/WeiBird_Sub 創作歌手韋禮安跟他的朋友們或不是朋友的人們聊天 Singer Songwriter Wei...
「圓滿的定義」的推薦目錄:
- 關於圓滿的定義 在 Coucou法國我的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圓滿的定義 在 Jas 好好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圓滿的定義 在 何蓓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圓滿的定義 在 韋禮安 WeiBird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圓滿的定義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圓滿的定義 在 謝稀如 Michelle Tse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圓滿的定義 在 定義自有區別。... - 文茜的世界周報Sisy's World News 的評價
- 關於圓滿的定義 在 淨空法師:【佛陀教育】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 YouTube 的評價
圓滿的定義 在 Jas 好好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日的辛勞總在明日的笑容裡變得渺小,眼淚終會被愛稀釋,然而甜蜜卻是深邃的,在流淌的時光中釀出歷久彌香的深情。
從來沒想過會有這樣一個人,同時牽引著我內心最剛強和最溫柔的力量。想給你一切我有的,以及一切我不曾有的,用滿溢的愛為你編織冠冕,擁護你一塵不染的真心。
親愛的孩子,能成為你的媽媽,我感到很幸福。
給在天堂的生我和養我的兩位母親,其實這段日子的成長,我最想和妳們分享。童年時期的懷疑和迷茫,在自己成為媽媽的這一年,彷彿得到了最溫柔的答案。慢慢體會那些妳們口中的不容易,和心中的割捨與掙扎。
感謝妳們曾經為了我所扛起的,或放下的責任、所擁有或放棄的夢想。無論記憶是尖銳或柔軟,是隱忍或衝動,是破碎後的歇斯底里,或揮手後的後會無期,如今我只知道,愛,都是真的。
圓滿的定義,不是完美無缺的人生,而是在坑坑巴巴的缺憾中,一次次找到反敗為勝的力量。我的缺憾因為愛而得以圓滿,因為被愛而學會擁戴,因為妳們,而擁有我們。
追蹤 Instagram 日記:@JasLoveOn
圓滿的定義 在 何蓓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打起來!籌備好下週的戰鬥力!Fighting!
如果你在找尋失落的一角,那你知道「圓滿」的定義?
#打到懷疑人生 #確認過眼神 #fight
圓滿的定義 在 韋禮安 WeiBird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Podcast 數位平台點播 : https://weibird.fanlink.to/BirdBirdTalkS01
🔔 訂閱韋禮安官方頻道 : https://pse.is/WeiBird_Sub
創作歌手韋禮安跟他的朋友們或不是朋友的人們聊天
Singer Songwriter WeiBird chats with his friends and nonfriends.
—
♪ Podcast ♪ 韋禮安跟你鳥鳥天 Season 01 EP46 孫盛希|WHERE is SHI NOW?原來我是在享受一個人的浪漫
在第三十屆金曲獎,以《希遊記》抱回最佳國語專輯獎的孫盛希,帶著充沛的能量,迎接第五張創作專輯《出沒地帶 Where is SHI?》;希希說,這是一張「享受孤獨」的專輯,她邀請米奇林、剃刀蔣聯手製作;以及Sunkis、呂士軒、HUSH共同featuring,期許讓大家看到、聽到不同面向,屬於孫盛希的R&B。
〈查無此曲〉是本張專輯第一首完成的歌曲,希希笑說:「這是一首繞公園繞出來的歌,歡迎大家在公園遇到我的時候跟我打聲招呼。」
她認為人的心靈都有個黑洞,不斷地把東西倒進去,卻永遠填不滿。
而今年正巧三十歲的她分享,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需要更多的Me Time淨化自己。
〈還不夠〉描述成功的定義是什麼?已經獲得最佳國語專輯獎肯定的希希,除了事業外,她認
為人生應該要有圓滿的家庭和愛情,才能活得完整。
WHERE is SHI NOW?
雖然2021第一天,有個荒唐地開始;時常猶豫不決的她,已下定決心,今年要學編曲、學獨立,更要學會照顧自己。
ISRC|TWFG72001147
──♫─ 更多韋禮安 ─────────────────────────
韋禮安 WeiBird FB|https://www.facebook.com/Weibird.official
韋禮安 WeiBird IG |https://www.instagram.com/weibirdmusic/
韋禮安 WeiBird WeiBo 微博|https://www.weibo.com/weibird
#韋禮安 #韋禮安跟你鳥鳥天 #BIRDBIRDTALK

圓滿的定義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當代人們甚麼樣的啟發、功能與批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為何我們需要儀式感?
.
從Google Trend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在繁體中文世界中,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2011年的書籍出版,與2019年Netflix的實境節目播出,符合「儀式」與「儀式感」兩個關鍵字的增長。在日本反而沒有這樣的關鍵字搜尋趨勢。而從百度指數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台灣與中國在「儀式感」一詞的數據趨勢上更加類似,大致上是從2018年開始至今,儀式感被開始被強調。
.
從數據上的顯現可推論,一方面因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文本的流行,帶動台灣大眾對生活儀式感的關注,另一方面,2018年起中國對於儀式感的論述也大幅的上升。其中包含了各種媒體文本的傳頌引用,大眾讀物書籍的出版,商業廣告與商品的運作。當然,從結構化理論的角度來看,這也是源自於高度(晚期)資本主義現代生活的盈充,「儀式感」成為一種現代人對峙社會結構的方式。
.
📌#今天的內容有
.
▶ 為甚麼要儀式感?
▶ 「儀式感」變成流行語
▶ 儀式理論的解釋
▶ 流行文化中所談到的「儀式感」
▶ 儀式感的商品邏輯:販售儀式
▶ 邁向幸福還是渴望幸福
.
📣#firstory 聽這裡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f4zhovx5c2n0854a0pggzk8?ref=android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yqb4436c1xX1cqEZEi0zW?si=r0-NQm1GQQ2tqTY1buSwpQ
.
💻#FB 完整論述看這裡: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570123626508590/
.
.
\\\\\ 完整論述 \\\\\
.
▓ #儀式的起源
.
不過當我們朗朗上口儀式感,你有想過那「儀式」(ritual)是甚麼嗎?在法國社會學家Émile Durkheim(1912)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表示,宗教很明顯是一種「社會性的事物」,其由信仰和儀式兩個範疇組成,並且將世界化分成相互對立的兩類:神聖事物和凡俗事物,兩者的區隔透過禁忌維持。Durkheim認為,信仰是觀點(opinion)的表達,存在於表徵(representations)之中,並且表達了神聖、凡俗事物之間的性質與關係;而儀式產生於行為方式,並且規定在神聖事物前如何行事。簡單來說,信仰與儀式就好比於思維與行為。
.
所以儀式就是一個連結「神聖」與「世俗」的行為方式。可是為甚麼我們要連結這兩者呢?人類學家Victor Turner(1969)在《#儀式過程》中解釋,經過儀式過程的三個階段:分隔(separation)、閾限(liminal)、回歸(return),人們就可以從百般無聊的日常世俗,經歷特殊體驗、曖昧模糊的非常神聖,最後再重新連繫現實。這樣的儀式性過程,重整人類的社會結構與生活秩序,獲得意義上的舒放圓滿。
.
▓ #當代流行文化中的儀式感
.
不知道從哪裡開始發展出來的,網路的文案定義,「儀式感」是源自於《#小王子》故事裡所說道:「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片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從前面人類學的討論來看,這個定義的確沒問題,但《小王子》絕對不是源起,應該只是個「宣傳」。
.
從大眾流行讀物來看,李思圓《生活需要儀式感》(2018)告訴讀者,生活細節的留意與經營,可以讓每日生活回到關注自己的感受當中,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特殊時空。高瑞灃的《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2018)也是強調「思考生活,了解自己」,進而重塑人生價值與意義。前兩者算是一種儀式觀點的生活應用,並且著重在美學與心理學的關聯性上。
.
Theresa Cheung的《儀式的力量:成功人士的日常──個個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動作》(2018)就比較神奇一點,他把儀式感與成功關係在一起,「成功人士都在做的標準動作,天天如此」。提供些達到成功人生的步驟。總體而言,「儀式感」論述告訴當代的人們,應該追求幸福快樂的主體,應該拒絕潦草的生活秩序,並且將傳統意義上宗教生活中的儀式方法,轉向注重個人生活的「#體驗」。那是一種在宗教匱乏年代裡的世俗信仰。
.
▓ #資本主義下的儀式感
.
有趣的是,從2018年開始,伴隨著大量的儀式感討論,強調「儀式感」的商品也突然增長。「護甲儀式感」、「護膚儀式感」、「汽車體設計儀式感」、「果汁機儀式感」,甚麼都可以有儀式感。宗教儀式的神聖性功能,因個人主義化的世俗趨勢,被吸收到商品的設計與資本主義的邏輯中,說服人們只要經過日常消費,就能獲得聖靈充滿。
.
在商品的設計中,儀式感被視為一個綜合的體驗系統。儀式感是在儀式活動中,形成的對形態、色彩、結構、材質、節奏、秩序、氣味、流程等綜合性的感官體驗,並且強調其給人帶來的愉悅、神聖、莊重、敬畏的情感。身體的經驗透過商品的細膩參與過程,招回在理性世界中被抹平的自己。
.
在這個晚期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傳統宗教信仰式微,世俗化、個人主義化的精神興起,那些渴望在來世獲得救贖的宗教信念已然緩不濟急,「儀式感」所宣傳的私人化、看得見的、當下在世、立馬解決人的精神困境的目的,反映著我們的新興信仰(丁仁傑,2001)。弔詭的是,不正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將我們推入這個牢籠嗎?
.
儀式感的挪用,同時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渴望與失望、解藥與毒藥。
|
跟我討論儀式感設計的品牌就是 For Twenty 敏弱肌專業保養 😁
|
#參考文獻
.
1. Durkheim, É. (1912). Les formes é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le système totémique en Australie (Vol. 4). Alcan.
2. Turner, V.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Routledge.
3. 丁仁傑. (2001). 當代台灣社會中的宗教浮現: 以社會分化過程為焦點所做的初步考察.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41), 205-270.

圓滿的定義 在 謝稀如 Michelle Tse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一念之轉】工作坊
上課日期:5月18日, 6月1, 15日(三個星期一)
時間:7:30-10:30pm
地點:Zoom網上視訊課
http://www.hypnohealinghk.com/
【療癒過去,圓滿重生】Day 3A
今天,我將會簡易地帶出修行中很深奧的義理,如果你是初學者,聽起來可能會覺得有點深,你可重聽幾次,同時最重要的是這些深奧義理跟你有甚麼關係呢?所以最後我會講解如何將這些義理應用到日常生活中,讓我們找回我們本有的平安與快樂,不論你是初學者或是進階修行者,都會有收穫。
第一二天,療癒內在小孩、療癒跟父母、跟所有人的關係,其實只是為我們準備好去更認識神聖的自己。一切痛苦就是來自我們忘了自己真正的身份,誤以為這個身體裡的就是我,亦錯以為我是一個獨立存在的自我,這就是彿家說的「我執」和「無明」,無明亦即無知,看不清真相。因此,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要「認識你自己」(Know Thyself)和「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活」(An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前兩天,我們學習探究我們的在關係裡的信念,該我們學習寬恕。今天我們甚至探究這個「我」是誰,其實就連「我」亦只是一個信念。
甚麼是神聖的自己、真正的自己呢?
就是要找到放下我的角色身份,放下我的性格,放下我對自己是誰、是怎樣的人的概念之後,那剩下來的是誰?或是甚麼?角色、身份、性格、人生處境,全部都會隨著時間改變,我們跟十年、廿年前的自己、甚至只是昨天的自己已不一樣,你可以說這些全部都是我,但也可以說這些全部都不是真正的我。如果你認為「這些全部都是我」的話,亦即每一刻也可選擇做一個全新的我,並無一個不變的「我」存在。
若是「真正的自己」,他應該如如不動,永遠不變,所以無論你現在向前走或向後走一步,都不可能離真正的自己更近或更遠,真正的我一直都在,只是我們從來沒有發現那最顯而易見的東西,就像空氣一樣,你今天有沒有想到過「空氣」?空氣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東西,但是我們就很少會想到它,而它卻一直內內外外地圍繞著我們。我剛剛說的「真正的我」(真我)比空氣離我們更近,而這個我就是不能被定義,所以才說要放下一切角色與概念才會找到它,「我是誰」這個問題不是要你告訴一個問案,因為任何說出來的話語都不是「真正的我」,正如老子《道德經》說「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道(真理/神/真我)是不能言傳的。
當我們還是幼兒,未學會語言時,我們去了解一棵樹的方式是以整個生命去探索這棵樹,運用視聽觸味嗅五感,去摸、去咬、放在耳邊聽,對幼兒來說每一棵樹都是神奇的奇蹟,但當我們學會了語言,學懂「樹」這個字之後,我們以為自己知道,就不再去認識遇見的樹,我們看見的只是過去,這就是我所說的幻相。現在跟別人的相處,例如你的父母、伴侶,我們都會帶著過去的經驗、我個人的標準去跟他們相處,其實我並沒有認識真正的他,我遇見的只是「過去」,甚至不是「他的過去」,而是「我的過去」。其實我們遇見的每個人,他們都只是「我眼中以為的他」,不多也不少,回想你生命,當有人評斷你是怎樣的人,你是否一定會同意?「我只是你眼中的我」,不多也不少,所以無需對別人的評斷太在意,可以一笑置之!其實我們沒有跟任何人相遇過,我們遇見的都只是自己,我們怎樣看自己就會怎樣看別人。因此,去愛你眼前的人就成為愛你自己的法門,耶穌說「愛人如己」其實是回歸一體,亦即回歸天堂的道路。相反地,仇恨、憤怒只是加強了小我的分裂感,怨恨會讓你更相信自己與他們均是獨立的個體。
就以喝水為例,水起初在我身體之外,它是一般水,而當我把它喝了,進入我體內之後,水就成為我身體的一部分,那杯水本身是「非我」,突然間又成為了「我」,究竟我們怎樣界定「我」或「非我」?
例如一棵樹,起初我們只是看到一棵樹,當我們深入觀察它之後,就會發現所有「非樹」的元素,如雨水,太陽,風,土壤,甚至是牛糞,牛,昆蟲,種子,森林,前人的灌溉等等,深入觀察這一棵樹,我們會看到整個宇宙,這就是佛經說「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須彌山比喻三千大千世界,芥子就是芥菜的種子,宇宙裡藏著一粒種子不難理解,同時種子裡面亦可看到整個世界,這其實不是比喻,而是真實,這亦是佛家說的「空性」,這才是終極的實相,一切東西皆為空性,「空性」不是指空(甚麼也沒有),「空性」是一切的潛能,它亦指沒有東西能獨立存在,連一粒塵都不能少,少了一粒塵,整個宇宙都不存在,這亦是科學裡的能量不滅定律。
這些深奧的義理跟你有甚麼關係呢?那粒塵跟我有甚麼關係?就是我們要知道世上萬事萬物,就連一粒微塵都很重要,如果我們用心去理解的話,我們會開始理解我們遇見的每個人事物都很重要,包括你買菜時遇到的菜販、你樓下的看更(守衛)、你搭電梯遇上的人、還是你的先生、父母,他們的重要性其實一樣的,重點是:任何此時此刻在你眼前的人,就是最重要的人。我常跟我的學員說,現在這要跟你們說同一番說話,就是「我的整個投生就是為了這一刻跟你說這番話」,很浪漫的一句話口,同時是真的,我所有的生命意義就在此時此刻,如果每一刻、每個人都同樣重要的話,相反地說就是沒有一刻、沒有一個人特別重要,我們就可放下分別心,每刻都用心連結眼前的每個人,用心做好眼前的每件小事。試想一下,如果我們能做到這樣的話,你的生命會有甚麼不一樣?
如果有個房間,裡面的牆畫上好幾個黑點,我走進房間就會先注意到幾個黑點,卻很少留意白色的牆。我們的生命就猶如這面白色的牆,而生命情境就猶如這些黑點,其實生命所有的故事只佔我們生命不成比例少的部分,但我們卻將焦點放在幾件小事上,而忘卻了整個生命。當把焦點移向那無限的生命,你會發現,任何一個生命情境都微不足道,我們自然而然會放下那些生命故事,而找回無限的生命本身,這無限才是真正的自己。
因此,我一開始才說第一二天療癒內在小孩和跟別人的關係,只是讓我們清掉過去,空出空間,去用心來認識真正的自己,當發現生命情境根本微不足道的話,還有甚麼故意要去處理的需要?
所以我才說生命最根本的療癒不是療癒原生家庭,而是了解跟宇宙的關係,認識我是誰。
#我是誰 #認識真我 #斷輪迴
活動詳情:http://www.hypnohealinghk.com/rebirth0/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nowmichelle
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michelletse

圓滿的定義 在 淨空法師:【佛陀教育】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題中首字曰佛,佛者乃梵語佛陀之略稱」,佛陀耶,中國人喜歡簡單,把它的尾音都省掉,只稱佛這一個字。「義為覺者」,意思是覺。「覺者對迷而言, ... ... <看更多>
圓滿的定義 在 定義自有區別。... - 文茜的世界周報Sisy's World News 的推薦與評價
什麼是圓滿? 不同的人,不同的處境,定義自有區別。 飢渴的人,一瓶水,當下感覺圓滿:飢餓的人,一碗粗食,即是圓滿。 探訪北榮兒童癌症病房,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