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發布終戰,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所以在這個時間點,戰爭的一切都結束了?士兵可以丟下武器回家當活老百姓,戰勝國人民可以放鞭炮、開香檳慶祝,或是在時代廣場看到任何女性都可以把她拉過來親下去?(注意,雖然當事人不但沒有受到法律指控,而且還留下經典畫面作為歷史紀錄,但這招不是每個人都能適用,更要看時間地點,最起碼現在如果有人跑去凱達格蘭大道做同樣舉動,大概只會被國安人員制伏......不過應該可以上什麼動新聞版面就是了。)
讀歷史,的確有些時間點顯特別重要或有紀念性。比如:1937年7月7日,是國民政府對日全面抗戰的開端;或是1944年6月6日,諾曼第登陸行動打響盟軍在西歐戰場的反攻。但有的時候,這些時間點卻又容易誤導人,讓人覺得「事情就突然發生」或是「事情就突然結束」。
像是七七事變,儘管發生衝突,其實國民政府和日本政府一直沒有放棄外交談判好停止戰爭的可能性,換言之,儘管被視為全面戰爭的開始,但其實當時最初的戰況規模並不算大,而是逐步的升級。況且注意我的用詞,「全面抗戰」,這代表其實早在七七事變以前,中日雙方已經有軍事政治上的衝突,也正是這些衝突的逐步升溫,然後如此巧合的在那個時間地點一口氣引爆出來。
又像是諾曼地登陸,好像盟軍這時開始反攻歐洲,但其實在此之前,盟軍早就有反攻歐洲的行動,雖然規模不大,但卻是為諾曼地的行動累積經驗及預備(例如:迪耶普登陸戰役)。而盟軍也不是就只有在6月6日有所行動,事實上,在那之後盟軍仍然需要部段輸送物資兵力,而德國軍隊更不是在6月6日就喪失戰力,事實上,有數隻部隊仍在堅持抵抗。
說回到8/15的終戰日,雖然高層說戰爭結束,但事實上,某些地區接收到終戰通告需要時間(尤其當時還沒有WIFI網路),有些軍事行動更是箭在弦上而必須持續進行,所以少數地區仍在猛烈交火中。
又或者戰爭相關的人員並不會因為一紙命令,就能迅速回到戰爭前的原位。像是在中國戰場,日軍仍佔領中華民國眾多國土,即便他們已經停止戰鬥,但仍需等待中國政府的軍隊前來接收(而這就是國共內戰開打前的背景之一);逃難的中國百姓也不可能直接從西南大後方瞬移回自己的家鄉,正如分布在各地作戰的日本士兵也無法瞬間卸甲歸田。
或許說到這,已經有人感到不耐煩:「好啦,我知道回家移動需要時間,行了吧。」
但過往歷史往往都會超出我們後人的想像,比如:一個台籍日本兵,因為戰爭而離開台灣並前往中國東北服役,而他的返鄉之旅,卻是先被抓到蘇聯關了好幾年後,才從日本到上海,再輾轉回來台灣。然後讓人想不到的是,這位台灣人在返鄉過程中,在上述地點,都又被關了起來,堪稱關關難過,關關都被關過。
這就是今天書籍《零下六十八度》中的主角─台籍日本兵陳以文,他的人生故事。
在這本書中,我見到戰爭的更多層面,戰爭不是只有熱火朝天的前線作戰,戰爭更沒有因為終戰而立即消失,正如陳以文先生數年的戰俘經歷,戰爭在當時並沒有完全消退(而且大家要注意,二戰結束後可就要進入冷戰,戰爭的陰影不只沒有遠去,有時還顯得更加厚重以及壓迫),陳以文先生算是極度幸運的,竟能在最後活著全身而退,且留下戰後的紀錄。而有許多戰俘,可是未能留下隻字片語的離開世間......
(我上述的感慨,是來自一部電影「戰地琴人」,這部改編自猶太裔波蘭鋼琴家,在二戰躲避納粹德國追捕的經歷中,鋼琴家曾遇到一位德國軍官,而這位德國軍官竟對他提供保護。可惜的是,這位德國軍官在戰後被蘇聯人俘虜,並只知道他後來死戰俘營中。這位在二戰隊多人提供過庇護的好人,他在戰爭中究竟有何想法?又是為何他有如此行動?都隨著他的死而成為了無解。而且我遺憾的是,有一位好人就著麼毫無交代的離去......)
在這部意想不到的紀錄中,我看到的不只是史事的紀錄,更是滿滿的感情。包含:陳以文先生所經歷人物的互動,以及作者,也就是陳以文先生的孫子─練馬超大根的陳力航,對於前人追憶的感情。
(話說,在這個好像要催情緒的段落中,我講出作者的外號,是不是很跳tone?其實......這也是種感情,大家懂嗎?)
(友曰:放屁!少在那邊臭蓋!)
好的,那我們進入主題,來抽獎吧!
請完成以下動作:
1.
按讚及公開分享本文
2.
在文章底下留言「我想知道零下六十八度的旅程」,然後如果有,也可以寫下一些你知道有關長輩在戰時的經歷(這算是讓我自己開眼界)。
就有機會獲得《零下六十八度:二戰後臺灣人的西伯利亞戰俘經驗》一書,我們將在一周後抽出3位中獎的朋友,有興趣的人可別錯過這個機會喔。
購書可往此處走: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9406?loc=P_0004_026
#零下六十八度
#二戰後臺灣人的西伯利亞戰俘經驗
#前衛出版
#看到我可以叫出作者的綽號就知道我是一個多麼有感情的人了吧
#話說我沒能好好聽長輩的戰亂經歷_因為他們都不講_而不講的背後我後來知道是滿滿的悲痛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770的網紅誠實大叔張誠博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挽救了中華民國危機。 國共內戰末期,美國放棄中華民國,中華民國退守台灣。韓戰爆發,美國為了維持南北韓分裂的現況(不是為了要南北韓統),投入韓戰,形成第一島鏈圍堵共產主義擴張的戰略思維,第七艦隊巡弋台灣海峽,支援中華民國武器裝備,以國軍在中國大陸南方牽制解放軍,分散解放...
「國共內戰 國 軍 兵力」的推薦目錄:
- 關於國共內戰 國 軍 兵力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國共內戰 國 軍 兵力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國共內戰 國 軍 兵力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國共內戰 國 軍 兵力 在 誠實大叔張誠博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國共內戰 國 軍 兵力 在 [閒聊] 郝柏村解讀蔣公日記(國共內戰)摘錄- 看板Warfare 的評價
- 關於國共內戰 國 軍 兵力 在 秋海棠民國史地Glimpses of Modern China - <國共內戰時期 ... 的評價
- 關於國共內戰 國 軍 兵力 在 【軍式風格微電影】第三次國共內戰 - YouTube 的評價
國共內戰 國 軍 兵力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很多韭菜都拿阿富汗去連結國共內戰的國民黨,這也沒辦法,小時不讀書,長大就當韭菜,這裡我幫國民黨講個公道話。
國民黨當年是從東北一路輸到剩下台灣,但是,那是鮮血和屍體堆起來的,1948年9月的遼瀋戰役、1948年的11月的徐蚌會戰(淮海戰役)、平津會戰(北平解放戰役),光是國民黨就打掉了150萬人,蔣介石從黃埔帶出來的精銳中央軍也全死光了。
就算沒有美軍,但人家是真打,跟阿富汗那種不戰而降的可天差地別。
-回到阿富汗的話題-
阿富汗的問題要拆幾個層面來講,阿富汗40年來歷經蘇聯入侵、美軍扶植塔利班(神學士)抗蘇、塔利班執政後和賓拉登掛勾、塔利班被美軍趕下台,現在美軍撤退後,阿富汗又被塔利班拿回去。簡單來說,阿富汗就是一個四十多年來都在打仗的地區。
其實啊,一般人對阿富汗的印象不是羊毛織品就是烤羊肉,如果你忽然對阿富汗有興趣,我建議你先去看電影:紅翼行動(Lone Survivor),別聽一狗票「一日阿富汗導遊通」在亂扯。
紅翼行動源自於「Service: A Navy SEAL at War」一書,作者是美軍海豹特種部隊的倖存者,講的是2005年的美軍在阿富汗山區,以4人小隊發動了一次斬首行動,結果因為當地人通風報信而被上百名塔利班以機槍、AK和RPG圍剿;後來的救援行動派出了2架CH-47運兵直升機,但在沒有戰鬥直升機的掩護之下,其中一架CH-47被打落,上面16名美軍全部陣亡。最終,發起攻擊的4人小隊也只有1人存活。
紅翼行動歸納出兩個重點:
A)塔利班民兵還是要有糧食、水源和彈藥的補給,他們會設法拉攏當地人,不行的就是恐嚇當地人「不合作就屠村」。
B)塔利班民兵沒有戰術、裝備差、訓練差,單兵毫無戰力可言,都是靠人海戰術去壓制。
上述是兩個概況,但接下來就是講到細節的部分:
1)塔利班的後勤補給在偏遠或是山區雖然不易,但在城鎮區域就很容易隱藏,要把民兵或是糧食彈藥藏在民宅中,這是輕而易舉的事。
2)遇到某些部落不合作的,塔利班會慫恿部落的年輕人反抗,反正就是一群年齡低、收入低、教育水準更低的「三低韭菜」,讓你們窩裡反,藉此來控制部落。
3)塔利班自知戰力不行,絕不會和美軍硬幹,要嘛就是躲起來放冷槍,要嘛就只能挑荒郊野嶺的落單美軍下手。
4)美軍力挺的阿富汗政府雖然組建了十幾萬人的軍警部隊,但要壓制塔利班,這十萬兵力遠遠不足。
5)美軍雖然能夠「掃討」塔利班,但無法有效控制領土。美軍或許能在局部區域擊退塔利班,但只要美軍一走,塔利班立刻就會回來,美軍是真正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這也是沒辦法的事,陸上戰爭不同於空戰或海戰,空戰海戰是只要消滅敵方有效戰力,天空或是海洋就是你的,但陸戰是很複雜的事情,軍力只佔一半,另一半就是政治,說白了就是當地人的問題。
上述五點可歸納出一個結論:阿富汗自己不站起來,單靠美軍是永遠也不會有勝利的那一天。更別說許多美國媒體指出,阿富汗根本就是軍火工業、傭兵集團的搖錢樹,無數的稅金都不知道花到哪裡去,據說從美國本土去阿富汗查帳的人都莫名其妙中彈,然後報告都說是塔利班殺的,這個梗在許多電影、電視劇中都有提到。
#國民黨 #阿富汗
國共內戰 國 軍 兵力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金門古寧頭戰役之前,胡璉整編的11師便在南麻大敗共軍】#胡璉忌日
1947年5月,國軍大舉進攻山東,由於國防部內部潛伏共諜洩漏作戰計畫以及張靈甫的74師位置較突出,讓共軍有機可趁,最後74師於孟良崮一帶遭到中共華東野戰軍十多萬人包圍,情勢岌岌可危。
蔣介石得知消息後又驚又喜,於是增援十個師的兵力夾擊共軍,決戰一場,但不只地形不利,慘的是增援的國軍各懷鬼胎,最後搞到張靈甫自殺謝幕。
但同樣是被共軍包圍,為何胡璉卻能突破重圍,造成共軍的重大傷亡?
#胡璉 #蔣介石 #張靈甫 #國共內戰 #溫故知新
國共內戰 國 軍 兵力 在 誠實大叔張誠博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挽救了中華民國危機。
國共內戰末期,美國放棄中華民國,中華民國退守台灣。韓戰爆發,美國為了維持南北韓分裂的現況(不是為了要南北韓統),投入韓戰,形成第一島鏈圍堵共產主義擴張的戰略思維,第七艦隊巡弋台灣海峽,支援中華民國武器裝備,以國軍在中國大陸南方牽制解放軍,分散解放軍在韓國戰場的兵力。
1970年代,中國大陸與蘇聯交惡,美國「聯中制蘇」戰略思維形成,積極與中國大陸建交,並接受中國大陸「一個中國」的主張,與中華民國斷交,美軍撤出台灣海峽。
2020年代,中國大陸崛起,台灣第一島鏈的戰略位置是阻止解放軍進入西太平洋的關鍵,台灣更是中美角力下,美國最好運用的籌碼,因此大量出售軍火給中華民國,從2008年馬英九擔任總統開始,中華民國已經從美國採購了240億美元軍備,美國只有在口頭上支持中華民國,在實質作為上,仍不與中華民國建交,也沒有對中華民國參與國際社會組織上,有任何的實質幫助。
提醒在台灣的人民,對岸的打壓不可怕,可怕的是想依賴美國人參與國際社會或求得台灣安全。切記,只有我們的經濟實力才讓我們抬頭挺胸。
(延伸閱讀)
朝鮮戰爭爆發70週年:鮮為人知的八個歷史細節和現實意義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3165066
https://dfnc.ru/en/world-news/taiwan-to-acquire-harpoon-missiles/
-----------------------------------------------------------------------------------
馬上訂閱張誠! ▶https://goo.gl/G1gr8Q
-----------------------------------------------------------------------------------
更多張誠: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PhDChang/
加入Line@: http://bit.ly/2wgSMi4
追蹤Youtube:http://bit.ly/2wrnt3y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tKnIkGmnkk/hqdefault.jpg)
國共內戰 國 軍 兵力 在 秋海棠民國史地Glimpses of Modern China - <國共內戰時期 ... 的推薦與評價
郭汝瑰在四年的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與中共間諜任廉儒接頭一百餘次,將國軍的大量軍事機密洩露給共產黨;其中包括:重點進攻山東計劃、徐州司令部兵力配置、國軍在大別山的 ... ... <看更多>
國共內戰 國 軍 兵力 在 【軍式風格微電影】第三次國共內戰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1990年代共 軍 突向台灣進攻,發起統一中國的最終攻勢。台中很在戰爭初期成為共 軍 佔領區,而某日 國軍 一支小隊誤闖共 軍 占領區,剛好碰件正在摸魚的共 軍 , ... ... <看更多>
國共內戰 國 軍 兵力 在 [閒聊] 郝柏村解讀蔣公日記(國共內戰)摘錄- 看板Warfare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讀到《郝柏村解讀蔣公日記:一九四五~一九四九》,獲益良多。又看到版上似乎沒
有相關論述,只有一個討論串,代碼:#1D-i_d9z
因此,特將該書結論摘錄,和版友分享。內文中的「我」為郝柏村先生。
------------------
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總結
我讀完蔣公一九四五年到一九四九年的日記,這是他從巔峰到谷底的五年,現就大陸變色
的原因,作一總結。
一、國共兩黨的體質與戰鬥力問題
國共鬥爭,從一九二七到一九四九的三十二年間,兩黨的體質有根本的差異。共產黨以馬
克思主義的思想,從工農群眾中起家,而毛澤東的領導風格,徹底鬥倒內敵而不留殘渣,
並以其內部檢討、坦白乃至批判的方式,形成了黨的精純,領袖的續威,基層(尤其是農
村)的扎根,形成其黨的堅強戰鬥力。故共產黨在毛澤東領導下,是一個思想堅定、組織
嚴密、紀律嚴明、基層落實的戰鬥體。
國民黨自創黨以來,是以讀書志士起家。國父創建三民主義,思想、理論雖均優於馬克思
主義,但自北伐以後,蔣公以軍事權力經十四年,才取得正式黨權,故黨權乃依於軍權。
蔣公在內部權力鬥爭中,因受儒家思想恕道的影響,故對其政敵都是適可而止,而形成共
存的妥協,故在黨內,形式是集權一身,而實際是組織鬆散、紀律不嚴﹔更由於黨的組織
發展,以知識分子為主,形成士大夫習氣與官僚作風,而不能深入社會基層,尤其不能植
根於農村社會,與共黨比較,其戰鬥力是脆弱的。
因之,毛澤東的三寶:黨的建設、武裝鬥爭及統一戰線,其體質是以黨來掩護軍,黨的發
展與深入社會農村基層,在軍之前。國民黨正相反。蔣公既以軍權為取得黨權的基礎,因
此黨的發展,依賴軍事保護。黨不但不是軍的前衛和後支,黨的存在依軍隊保護,軍隊到
哪裡,黨才到哪裡,黨反而拖住軍隊,軍隊完全失去機動力。
因此在共黨控制區裡,國民黨很難生存發展﹔而國民黨控制區裡,潛伏的共黨幾乎無所不
在。抗戰期間,敵後地區如江蘇、山東、河北一二省,國民黨有省主席韓德勤、沈鴻烈、
鹿鍾麟,且每省有正規國軍一個軍的兵力下,均被共黨以摩擦為名而趕出,
即顯示兩黨戰力的消長。但蔣公對於抗戰期間敵後地區的兩黨鬥爭,
國民黨完全失敗的原因,未認真檢討反省,以致抗戰勝利後,對中共的實力判斷錯誤。
二、國際強權政治與馬歇爾調停
國共鬥爭是國際因素與國內因素同在的鬥爭,甚至國際因素是成敗的關鍵。
國際政治自有史以來,就是強權政治,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即如此。十五世紀後殖民主義盛
行,始而英國與西班牙爭霸,一五八八年,英國殲滅西班牙無敵艦隊,而稱霸海上﹔美國
一七七六年的獨立戰爭,是英法爭霸的結果﹔一八一五年,英國威靈頓擊敗拿破崙後,形
成十九世紀的海陸霸主。
蘇聯史大林在二次大戰前後,是運用國際強權政治最成功的,其要訣是使兩個敵人先互殺
:
(一)一九三七年中國展開抗日戰爭,唯一軍援武器,並派軍事顧問來華助戰的是蘇聯。
(二)一九三九年德國發動二次世界大戰前,德國外長里賓特魯普與蘇俄外長莫洛托夫,
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讓希特勒無後顧之憂,橫掃西歐。
(三)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蘇外長莫洛托夫與日外相松岡洋右,簽訂日蘇中立條約,使
日本無後顧之憂,偷襲珍珠港。
(四)詭異的是,德國於平定西歐後,即毀棄德蘇互不侵犯條約,而東同進攻蘇聯。
(五)蘇聯亦於日本受原子彈攻擊後,毀棄日蘇中立條約,而對日宣戰。
(六)以上可證明:國際強權政治完全沒有道義可言。
中華民國是積弱的國家。蔣公北伐成功後,力圖復興中華,但內憂外患迄無寧日,而蔣公
以弱國領袖,在國際強權政治的肆應中,是失敗的:
(一)一九三一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東北後,寄望當時在日內瓦的國際聯盟主持
正義,完全落空。
(二)一九四五年英美蘇三國的雅爾達密約,羅斯褔出賣盟友中華民國,是二十世紀最可
恥的國際強權政治作為。蔣公接受了,是他一生在國際強權政治的肆應中,最攸關存亡的
失敗。歷史已證明,接受雅爾達密約是戰略錯誤,如今反思,如果當年堅不接受,不承認
蘇俄進軍東北的權和合法性,其結果不外:
1.蘇聯強占東北,則其本質與日本侵略無異。
2.蘇聯將東北交與毛澤東,成立共產政權,則毛澤東亦如溥儀。
3.美蘇在中國形成直接衝突。
中共一直是共產國際在中國的支部,毛澤東於一九三五年由江西突圍峙,其戰略路線,
就是向蘇聯靠近而立足延安。
一九三六年西安事變時,史大林指示毛澤東,不可傷害蔣委員長,以免中國陷於更嚴重的
內戰,使日本軍閥獲利。甚至一九四五年毛澤東到重慶,係史大林指示,在美國安全保證
下來渝,凡此皆可證明,中共發展與壯大的國際強權因素。
至於國民黨方面的國際因素,則是以馬歇爾的調停達到極巔。
馬歇爾是二次大戰期間,軍事戰略決策頭號人物,其重要性遠非麥克阿瑟或艾森豪可比。
美國總統名義上是三軍統帥,而實際決策都是馬歇爾的建議,其主要建議,無一不與中國
息息相關。
1.先歐後亞的決策,使中國在一九四一年以後,仍獨力苦撐中國戰場,迄一九四五年初,
打通史迪威公路前,僅有中華民國駐印軍,完全接受美援裝備者,計兩個步兵師、三個
砲兵團、一個工兵團、一個通信兵團、三個至六個戰車營而已,其火砲尚不若抗戰初期蘇
聯的援助多。
2.雅爾達密約的決策,當然是馬歇爾對日軍戰力的判斷。鑑於美軍在太平洋逐島攻勢中,
日軍抵抗之頑強,與美軍傷亡之慘重,益以神風特攻隊,及「一億玉碎」 的桐嚇,而急
要求蘇聯參戰,而以中華民國的權益為代價,出賣盟友。
3.對日使用原子彈的決策:
這是一個世紀性的歷史決定,德國投降後三個月,日本接著投降,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對
中華民國而言,勝利來得太快,美國承諾的武器援助尚未運到,國軍主力尚侷處西南,而
蘇聯毫無損失,輕易占領東北,將繳獲的關東軍武器裝備交付中共,並違約刁難,阻撓國
軍接收東北。美國以中國權益換取蘇聯參戰的構想,完全沒有必要。而中國八年抗戰的結
果,是為了收復東北,甚至接受雅爾達密約、放棄外蒙,仍然是為了收回東北。現在外蒙
已放棄,收回東北卻落空,對蔣公的志業真是情何以堪!馬歇爾的錯誤,正是國際強權政
治的故技,蔣公終於承認,外交沒有道義可言,悔之晚矣!
4.來華調處國共衝突的決策.
(1)一九四五年雙十會談,毛澤東回延安後,國共即展開奪取淪陷區的軍事衝突。一九四
五年十二月二十日,馬歇爾來到重慶,迅即達成一九四六年一月十三日的國共停戰,並召
開各黨派的政治協商會議,達成制憲原則、共軍改編比例及駐地畫分,展現了馬歇爾的調
處能力。
(2)國民黨六屆三中全會反悔政協協議,歷史證明是蔣公的政治戰略錯誤。共黨乃藉以不
遵停戰協定,重啟軍事衝突。
(3)馬歇爾所領導的軍事調處執行部,事實上無能力監督停戰協定的執行。因從東北到西
北數千公里,犬牙交錯的戰線衝突不斷,馬歇爾乃不斷向蔣公施壓,要求停戰。
(4)政府分別於一九四六年六月及十一月,應馬要求,片面頒發了停戰令,反予共軍喘
息機會。而在日記中,看不到蔣公向馬的援助要求,及馬具體答應的美援。
(5)蔣公以二次大戰中國戰區統帥之尊,對馬歇爾的分量似未警覺,而試圖說服馬歇爾援
助剿共。
(6)馬歇爾以其軍事專業,判斷不可能以速戰速決,消滅中共武力,而戰爭持續,政府必
敗,故力勸蔣公與中共和平共存之道。但其言談氣勢展現了壓力與警告,自尊心極強的蔣
公,不能接受與忍受,因此調人變成仇人。
(7)制憲國民大會在共黨抵制下召開,仍然照政協的制憲原則,制定了中華民國的民主憲
法。當初三中全會的反悔,實在是不值得。
(8)蔣馬一年期間會談五十五次,而成水火。馬歇爾的思維,從先停戰再援華,轉變為先
倒蔣再援華,終至馬歇爾離華,立即接任美國務卿,對中國內戰採袖手政策,而史大林暗
中對毛的援助更為積極。
(9)在國際強權政治對中國內戰的關係中,史大林與毛澤東水乳交融,全力支援,杜魯門
與蔣公則完全對立。蔣公在國際強權政治的肆應中,完全孤立,強弱立見。
(10)馬歇爾來華調停的本質,是國際強權政治的策畫與執行人。
三、抗戰與剿共本質的差異
(一)抗戰是基於民族大義,所發揮的團結力量與犧牲精神,故在八年抗戰期間,除中央
嫡系部隊外,所有割據地方的軍關部隊一旦參與作戰,除韓復不戰而退,依軍法處決外,
其他少有將領投降或陣前叛亂。而犧牲成仁將領,最高階級者為西北軍的張自忠、川軍的
李家鈺,當時都列為非中央嫡系的將領。
(二)剿共內戰則情況完全不同,尤其國共兩黨在基層社會,共黨反居號召優勢。故始而
雜牌部隊,如新八軍軍長高樹勛、三十八軍孔從周全軍投共,繼而黃埔摘系,如李默庵、
陳明仁、鄭洞國或降或叛。
(三)在日記中似可測知,蔣公視剿共為抗戰的延長。
四、政治戰略的得失
(一)政治戰略上,在此五年中,國民黨亦失多於得。
(二)抗戰勝利,即召毛澤東來渝,顯然為失策。蓋蔣、毛既舉行高峰會,必須有充分準
備及預備磋商,獲得共同結論,而後才可舉行。因高峰會如失敗,則後果嚴重,寧可不舉
行也。國民黨對於毛澤東來渝,可謂毫無準備,完全照毛的提案商討,先天已立於被動地
位。毛雖到重慶,而以周恩來居於談判第一線,其間雖與蔣公會面十一次,最長時間談話
僅一小時,其餘大多為半小時的應酬悟談。《雙十會會談紀要》根本未解決最重要的議題
,而毛居渝四十三天期間,可說看透了國民黨及政府的弱點,益堅其不妥協的姿態,故回
延安後,立即展開爭奪淪陷區的衝突。毛澤東的重慶之行,可說是滿載而歸。
(三)馬歇爾抵華,迅即達成停戰及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歷史證明,政協決議對國民黨推
動和平建國是有利的。可惜國民黨於抗戰勝利,氣燄高漲,低估共黨戰力,反悔政協決議
。共黨藉以重啟戰端,達成其以和逼戰的政治戰略。
(四)一九四六年,在共黨抵制下召開制憲國大,通過依政協協議的中華民國憲法,雖在
大陸施行未及一年,但迄今仍是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合法地位的基礎,從而在日記中,
蔣公甚悔未在抗戰期間完成制憲,亦可見時機在戰略上的重要。 蔣公如在抗戰期間,特
別是開羅會議以後,即召開國大制憲,共黨絕不敢抵制,或許戰後的政治協商,
不涉及制憲,政府實立於有利地位。但完成制憲,仍為蔣公的政治一得。
(五)一九四八年,行憲第一屆國大副總統選舉問題,實為蔣公政治戰略的又一失敗。一
般總統制國家常規,副總統候選人由總統候選人指定。但蔣公為展示其民主風度,容許黨
內自由競選,造成桂系奪權的惡果。如依當時政治資歷,蔣公可指定其忠誠親信,如何應
欽或張群任何一人,擔任副總統,不會有蔣、李的內鬥。
五、經濟
我非經濟專家,無法註釋抗戰勝利後的經濟政策,但從日記可推知:
(一)蔣公無經濟智囊與經濟建設計畫。從日記中可看出,經常被垂詢者多為財務金融人
士,很少提及經濟建設問題。我在抗戰期間,深知馬寅初是經濟學家,但因批評孔祥熙,
而不為蔣公所容。
(二)全面剿共,美援無望,最嚴重為通貨膨脹。
(三)政治手段不能解決經濟問題,上海打老虎即為一例。
(四)不能靠軍事勝利,來挽救經濟﹔而經濟失敗,軍事必定失敗。
六、軍事
(一)就戰爭本質言:
1.抗戰與內戰不同,抗戰可依民族大義號召動員。
2.內戰不是抗戰的延長,尤其面臨中共對廣大農村,佃農分田翻身的宣傳,反共內戰的正
當性,難獲全民理解。
(二)就戰爭型態言:
l 中共在其控制區內,完全掌握了戰爭面,不容有任何國民黨分子潛伏生存,而進行以
黨為核心的人民戰爭。野戰軍在黨政掩讚下,機動集中運用,且就地補給。
2 國軍以軍事為重心的傳統戰爭,黨政只能隨軍前進,且必須在軍隊保護下生存,故占
領域鎮據點越多,國軍駐守的包袱越多,形成兵力分散,補給線綿長,不能機動集中。
3 抗戰期間,國軍長期打防禦戰與陣地戰,而成墮性,怯於運動戰與攻擊戰的部隊掌握。
4 共軍的特點在輕裝夜間奔龔,機動面對孤立固守之國軍據點,極易以三倍以上優勢兵力
圍攻,形成徹殲,積小勝為大勝。
5.國軍裝備鈍重,機動力不如共軍。縱以優勢兵力,難以捕捉共軍主力決戰。
6.毛澤東的戰略指導思想,正確貫徹執行:
a.不打無把握的仗。
b.傷十指不如斷一指。
c.人在地失,有人有地;地在人失,人地皆失。
7.日本投降時,國共的主要軍力與部署:國軍總兵力約四百萬人。共軍總兵力一百卅餘萬
人(包括民兵)。
8. 抗戰勝利時,國共雙方的敵情判斷與戰略﹒
(1)就中共而言,八年抗戰期間,在冀、魯、蘇、皖、晉、陝、豫邊區及陝北所建立的武
力,尤其建立其地方政權,控制農村社會人口幾達一億,武裝部隊已達一百二十七萬,概
為國軍三分之一。特別是蘇聯進兵東北後,毛澤東在重慶四十三天的觀察,其應得結論不
外是:
甲、東北在蘇聯直接支持下,先天已居於優勢地位。
乙、關內各戰場判國軍雖居優勢,但難以速戰速決。故共軍初期戰略,在一面以和談爭取
時間,完成關內外的擴軍、建軍 ,一面採取戰略守勢,避免決戰,但不失時機反噬,以
「傷十指不如斷一指」的戰略,積小勝為大勝。
丙、待建軍整軍完成(從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七年夏),轉取戰略攻勢。
丁、綜而言之,共軍的軍事戰略是主動的、一貫的。
(2)就國軍而言,抗戰勝利初期,陸軍概為共軍的三至四倍,而海、空軍,尤其空軍,則
居於無敵的優勢,但在戰略犯了以下錯誤:
甲、輕視共軍的戰力及特性。
乙、未能嚴肅檢討,何以在敵後地區的國共鬥爭中,國軍完全失敗。
丙、受國際及政治因素的影響,軍事戰略陷於被動,支離無重點。
丁、希圖速決,攻勢無功,錯誤的戰略一再重犯。
戊、敵我優劣形勢轉換後,未求保存戰力,而不應在兵力劣勢、情勢不利下求決戰。
己、戰略始終居於被動。
9.國軍在建軍上的基本弱點:
(1)大陸剿共的成敗,涉及建軍的根本問題。國共雙方軍隊都是在戰亂中發展,共軍從游
擊發展壯大,有其一貫的軍事思想與策略,歷史證明是成功的。其過程我並非深有研究,
但國軍的軍事思想與過程,大都循傳統戰爭的思維發展。
(2)傳統的建軍,自以人員與裝備為主。國軍的裝備大都靠外購、外援和部分自力生產,
而人員整備必須完全自立,其要點有三:
甲、軍官的教育制度。
乙、兵源的徵集制度。
丙、部隊的訓練制度。
國軍建軍始自一九二四年的黃埔軍校,至一九四九年的二十五年間,未能建立完整的軍
官教育體系。而黃埔一期僅受訓六個月,完成一個排長的教育,但北伐成功發展甚快,大
部黃埔前期不出十年,從排長升到師長以上,中間未受任何軍事深造教育 一旦握有萬人
以上兵權,自認戰場經驗豐富,來得輕易的北伐勝利,反養成驕墮的心理。
將領的本務,是帶兵、練兵、用兵。黃埔一期將領著重帶兵,至於練兵與用兵,各人作風
不同,大都委之於幕僚。蔣公深感黃埔先期教育,不夠擔任高級將領,故於抗戰末期,特
於陸軍大學,召訓中、少將級軍官,作四個月的教育,但成效不彰。故以黃埔一期為主的
高級將領,對於戰略、戰術素養,尤其大軍指揮能力,普遍不足。綜觀剿共戰爭,負責第
一線大軍指揮者,從東北戰場、華東戰場、華中戰場到西北戰場,主要第一線兵團指揮官
都是黃埔一期。他們在第一線的指揮都是失敗的,或則被俘,或則投降變節,但劉戡自殺
成仁。就傳統戰的建軍而言,國軍當時高級將領戰略、戰術素養不足,為失敗主因。
就兵源徵集而言,由於戶政不修,國民黨政府在大陸執政二十餘年,連戶口調查都未做好
,故戶政無基礎,兵籍無法建立,故徵兵形成攤派,弱勢農民子弟尤為攤派對象。由於兵
役亂象,兵役部長程澤潤被槍斃,其實他是冤枉的。抗戰末期,為迎接美援新裝備,而發
動知識青年從軍,編成九個師青年軍。知識青年為抗戰而從軍,故剿共戰爭中,青年軍幾
完全未發揮戰力。其他部隊於內戰中被殲後,再行整補,兵源徵集較抗戰期間更難,拉伏
則到處可見。
至於部隊訓練,因大陸連年征戰,軍事設施除清末建有少數營房外,其餘軍隊一向駐 廟
宇民宅,更無訓練基地,亦無訓練測驗制度,全憑各部隊長個人重視與否,故國軍訓練素
質落差甚大。除駐印軍在印度藍伽,依美軍制度完成堅實訓練外,國內部隊在抗戰期間,
就我所知,杜聿明任第五軍長時,他是親自主持部隊訓練的將領。他的部屬:二百師師長
戴安瀾、新三十二師師長邱清泉、副師長廖耀湘,都是在杜聿明要求下,重視訓練的將領
,所以第五軍一直是蔣公手中的王牌,內戰初期所向無敵,十八軍亦然。但關內戰場,獨
木難撐廈,最後於徐蚌會戰中同遭覆滅,杜聿明被俘,邱清泉則成仁。
10.國軍在大軍指揮中所犯的戰略錯誤
(1)戰力的消長,固定戰略的根本問題,包括有形(物質)戰力和無形(精神)戰力的評
估與判斷。國軍在整個戰略判斷上,低估了共軍的精神戰力(包括思想、戰門意志、訓練
與指 揮藝術),而高估了自己的有形戰力。
(2)用兵之道,在全軍破敵。當敵方戰力逆勢時,應採速戰速決,殲滅敵軍當敵我兵力平
衡時,應以主動、機動尋求局部殲滅,轉平衡為優勢;但當兵力劣勢時,應避免決戰,則
以全軍為上。
甲、自日本投降,至一九四六年十二月馬歇爾離華,十六個月間,國軍因受和談影響,未
能主動尋求決戰(尤其是華東戰場),坐待共軍戰力成長,已失去速戰速決的戰略時機。
乙、共軍利用邊談邊打,十六個月的時間,完成消化俄所收繳日本關東軍及偽滿軍武器裝
備,在東北完成五十個師的整建。關內各戰場接收偽軍裝備,及由蘇聯援助,亦完成野戰
軍的整建。故邊談邊打期間,共軍且達成持久與局部殲滅國軍(如整三師、整二十六師、
整九十九旅),爭取了戰力平衡, 甚至在一九四八年初,共軍在東北已居於優勢。
(3)一九四六年底,和談調解破裂。而蔣、馬的破裂,其嚴重性更甚於蔣、毛的破裂。故
一九四七年春開始全面進剿,大勢上已無速戰速決的可能。而攻取延安,軍事上既未殲滅
共軍有生力量,而政治上則斬絕恢復和談之可能,乃形成蔣公以孤軍,對抗史、毛的聯軍
,則成敗之勢更明。
(4)國軍自一九四七年春全面進剿,既未捕捉共軍主力決戰,主戰場不明確,空軍未能集
中主力,用於決戰,而為各戰場的救火隊。在運動戰中,共軍阻援打點的戰略多獲成功(
僅南麻與四平街例外)。至一九四七年終,國軍速決戰略完全失敗,且兵力轉趨逆勢,而
無形戰力更不能與共軍比。
(5)惜蔣公此際未作理性思考,白崇禧一九四七年曾向蔣公建議,立即主動放棄吉林、長
春及石家莊等重要城鎮據點,縮短戰線,改採戰略守勢,未被蔣公接受,乃戰略錯誤。一
九四八年夏末,實為全軍之最後時機(全軍為保存戰力之意)。
(6)蔣公明知自一九四七年冬起,共軍已可全面採取攻勢。蔣公雖以戰略守勢為名,實際
仍圖以決戰轉變頹勢。但就戰略而言,在兵力劣勢、態勢不利情況下尋求決戰,實乃敵之
希望。
(7)蔣公親自主導東北戰場,遼西瀋錦會戰,致東北精銳主力覆沒,乃一九四八年全面軍
事崩潰的開始。
(8)東北既敗,關內仍圖決戰,致遭徐蚌會戰失敗。
(9)一九四九年一月,蔣公下野後,軍事戰略更屬支離破碎,幾乎無戰略指導可言,乃至
大陸完全變色。
(10)試以幾個如果:
甲、一九四八年秋,如果東北戰場蔣公採取軍師長的意見,放棄瀋陽,主力向營口撤退,
確保以營口與葫蘆島兩港,為補給線的據點,以三十萬大軍分守兩個主要海空據點,足
可牽制林彪五十萬大軍入關,可保華北平津走廊。
乙、如果以秦皇島港及大沽港為補給基地,足可保衛平津走廊,則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中
共不可能在北平宣稱建政。
丙、如果濟南守軍王耀武主力,於一九四八年初秋即主動放棄濟南,而向青島撤退,與膠
東守軍會合,組成以青島港為補給基地的十萬大軍據點,足可牽制陳毅主力南下,主導徐
蚌會戰。
丁、如果黃百韜兵團,由新安鎮向連雲港撤退,構成以連雲港為補給線的十萬大軍據點,
不僅免除在碾莊被殲,且可牽制陳毅主力,無法集中對杜聿明部形成包圍。
戊、如果無碾莊的失敗,杜聿明部主力可順利撤至准河以南,不致有徐蚌會戰失敗。
己、如果有營口、葫蘆島、秦皇島、大泊港、青島港、連雲港為主體的據點,足可牽制共
軍主力過江。
庚、能戰才能和。以上六個如果的戰略如採用,既能和亦能戰,以待美國政局的演變。
辛、唯有美、蔣合作,才能對抗史、毛的合作。
11.蔣公下野後的軍事戰略錯誤:
(1)一九四九年四月一日,共軍渡江後,仍圖在上海決戰,以保衛上海,完全是主觀算盤
,徒耗損僅有戰力。
(2)蔣公下野前,既以保守台灣作為最後、最壞打算,則一切戰略,以僅餘戰力,應以保
衛台灣為主軸,而力圖在大陸東南保有根據地,以作台灣外圍,亦即堅持勘亂到底,應依
託海洋,應不惜及早放棄西北、西南。
(3)僅有最完整、最忠貞的胡宗南部三十個師,應於徐蚌會戰期間,即南調廣東及海南島
。
(4)應將廣東交由桂系,青島劉安祺部,放棄青島後,即應逕轉海南島,不必與桂系互爭
廣州控制權。
(5)舟山部隊十萬人,應於上海淪陷時,即移調金、廈或海南。
(6)如此部署,至少海南島應可確保。
12.從日記中可看出,整個剿共軍事,是蔣公以最高統帥身分,直接決策與指揮,參謀總
長只是奉命執行而己,陳誠與顧祝同均係如此。但大軍由最高統帥直接指揮至第一線軍,
並不恰當。
13.為將之道,固存心時時可死,但作戰應步步求生。蔣公在日記常痛責將領無能,固屬
將領的戰略、戰術素養不足,戰志不堅,但如固守變成死守,死守成為守死,戰例一再發
生,有骨氣的將領自戕負責誠可佩,但被俘變節則士氣必如潰堤,而不可收拾。
14.就政治及軍事戰略而言,在五年日記中,從未思考到,當不能消滅中共軍力時,暫求
和緩共存之道,先建設江南,充實國力,確保國際地位,立於不敗之地,以待全球反共形
勢之變化,是難以理解之盲點。
15.戰略區分為大戰略(國際外交)、國家戰略(政治戰略、經濟戰略、軍事戰略)及野
戰戰略三個層次。但大戰略的錯誤,很難以國家戰略去補救﹔而國家戰略的錯誤,亦難以
野戰戰略去補救。
16.陳誠未收編偽滿軍問題。大陸失敗,一般民意代表或社會評論,咸以日本投降後,陳
誠未能積極甚或拒絕收編偽滿軍隊,乃東北軍事失敗的主因,實乃皮相之論。蓋偽滿軍與
汪偽軍的受降區分不同,汪偽軍係由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委員長受降,故關內偽軍須接受
蔣委員長的命令;但關外偽軍歸史大林受降,蘇軍進入東北後,早已收繳關東軍及偽滿軍
武器,並將之移交林彪。蘇聯根本不容許偽滿軍保持原狀,來接受蔣委員長的命令,故指
摘實乃不明真相的誤會﹔如別有用心,則更無足論矣。
17.綜言大軍指揮的根本問題:
(1)大軍通常指陸軍「師」以上的部隊。一個師的攜行糧彈,稱為生存持續力與戰鬥持續
力,最多七天。換言之,一個師如補給線被切斷,最多只能生存七天。因此:
(2)大軍必須有安全的補給線,不能置之死地而後生。
(3)殲滅戰的意義:所謂殲滅,在虜獲敵軍的武器裝備及其指揮系統,以及三分之一以上
人員的傷亡。一個師被殲滅,重建或重整至少須時半年到一年。
(4)大軍必須在兵力優勢、態勢有利,才能主動尋求決戰。
(5)大軍最忌作戰正面與補給線平行,機動時側敵行動(瀋錦會戰失敗主因)。
(6)大軍會戰計畫既定,不能中途變更,須堅持到底(東北廖兵團既西進,又回師瀋陽,
乃失敗主因)。
(7)大軍會戰,不能越級指揮。
(8)最高統帥親函第一線軍師長,只可鼓勵士氣,不可指示行動。
(9)絕對優勢的空軍,應用於主戰場決戰,不可當救火隊使用。
(10)戰略錯誤不可能以戰術補救,戰術錯誤不可能以戰鬥補救。
-------------
再參考中央廣播電台訪談--專訪郝柏村解讀蔣中正日記
https://youtu.be/YP-XrUdI62o?t=2988
這一段訪談處理了以下幾個問題:
親歷這五年巨變的郝柏村,1949年後,歷任中華民國參謀總長、國防部長。並曾於1965年
到1971年間,擔任總統府侍衛長,親炙蔣介石多年。近年來,幾個問題常在他心中盤旋:
為何國民政府要接受雅爾達密約?馬歇爾調停國共紛爭為什麼會失敗?為什麼堅持動員戡
亂?為什麼國軍在軍事戰略上,始終犯同樣的錯誤而不知調整?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48.147.19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523083512.A.234.html
※ 編輯: scju (111.248.147.196), 04/07/2018 14:45:57
※ 編輯: scju (111.248.147.196), 04/07/2018 14:51:38
※ 編輯: scju (111.248.147.196), 04/07/2018 14:54:17
※ 編輯: scju (111.248.147.196), 04/07/2018 15:05:17
※ 編輯: scju (111.248.147.196), 04/07/2018 16:49:33
※ 編輯: scju (36.226.128.91), 04/08/2018 21:22:3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