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指考。
不意外的,又有一波擔憂國家數理發展,以及另一波擔心語言發展,還有其他波的擔心XX發展,加上奧運舉辦,體育發展的憂慮也刷一波
依照各方大德的憂慮,想要達成全部目標,我們現在的國民教育應該會從小一開始改成全住宿制,每天課程排到晚上9,一路上到大學還得要義務化。
簡稱,不可能的任務。
看不懂?嗯,因為這算月經文..........年經文才對。
我的意思很簡單啦,每次大考考完,除了那些每年都要靠邀幾句的校長,總會多出一批新人,憂心教育內容每況愈下,學子未來值得擔憂,國家競爭力缺乏等等。從教改啟動前就開始罵,罵到今天還是沒停。
坦白說,我對罵沒意見,但總要有具體點的建議出來。具體的建議可不是什麼提高數學教學強度,增加閱讀測驗等等,這叫做毫不具體。
具體的事項,要很明確的講出:
「必須從國一開始上三角函數,國二要會球座標」
「當前作文與閱讀課不敷需求,每周要加到5堂課」
用產業界的說法,就是你得提出目標-需求-資源,不然誰曉得你想幹嘛。那種高喊今年業績要提高的老闆很多,拍桌說業務要更積極搶單的經理更多,但具體計畫寫下來,恐怕是沒幾個能動的。
說不出個所以然,只是單純地看到數理教學內容變少,然後看則新聞說半導體落後,就膝蓋反射認定是教改失敗,學生程度太差,這連結相關度說有多高嘛...........
唉
我是希望,每個老師或是教授,真想對教育內容有建設性意見,不要只是碎念,請從現場時數去反推課程合理性,自己做不到也沒關係,試著想一次就曉得多麻煩,沒教過學校會很難這種「分配力學」。
做不到的人可以反過來,從希望達成的目標去反推該做什麼,這個業界也常做。那就是,你覺得我們哪些產業,或是未來需要哪些能力,必需在教育上立刻改變?
例如「半導體業是國家未來重點項目,所以要增加基層作業員素質,故全國技職體系都該開設鍍膜工藝、真空技術、現場操作技巧,所以今年就該鼓勵現場工程師轉職,進修教育學分後,分發到高職開始進行高強度的基層訓練。」(從爆肝工程師變成爆肝技工的概念)
或如「綠能產業是未來重點,所以國中理化課程應該大幅增加相關內容,電磁學要放到國二,基礎理化放到國一,生物課程另開,增加時數從文科挪走。並在國三大幅增加實驗課程,除高中以外,高職開設新的電力與製造工程師課程。」(人社科去死的概念)
不然喔,永遠只是在那邊憂國憂民,因為憂的範圍超級大,所以基本上台灣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被囊括進去,可以給抱怨者宇宙無敵大的憂國情懷,卻沒有半個人可以提出具體解決辦法。
但不去討論實際運作的狀態,多數人都只是看著小孩課本,抱怨怎麼內容變那麼簡單,然後看了新聞說XX國很強,就反射認為都是課本教壞,這種想法沒有意義啦。
沒篇幅了,所以我這邊就提一個問題,看有沒人會想討論,之後再來講:
我們教育究竟是要傾向全民篩選制,還是積極放長線釣大魚的概念。這兩者雖然可以並行,但若全力推動一種,另一種就會被當成不公平喔。
國中理化實驗有哪些 在 超知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大部分人死前都服用過一氧化二氫?!」
前陣子有一個蠻紅的新聞:武陵農場為了防止自家蘋果樹一直被摘,在樹下放了一塊牌子,上面寫著「注意!開花結果期間施用大量一氧化二氫,請勿任意採摘」結果效果拔群,再也沒有人敢去拔蘋果。但是「一氧化二氫」寫成化學式就是H2O,H2O就是水,如果告示牌上是寫「注意!開花結果期間施用大量水,請勿任意採摘」那樹上的蘋果大概是凶多吉少。
是什麼讓「一氧化二氫」看起來比「水」更恐怖?又是什麼讓「化學物質」看起來比「天然物質」更可怕?
事實上,維基百科上也有一個條目叫做一氧化二氫惡作劇,第一個惡作劇的內容裡面提到了許多看似駭人聽聞的論述:
一、一氧化二氫是酸雨的主要成分。
二、它對溫室效應有推動作用。
三、罹患絕症的病人體中已發現該項物質。
四、處在氣體狀態時,往往能引起燙傷。
惡作劇的創始人後來還補上幾刀,他說一氧化二氫常被用來做以下用途:
一、常常被使用來搭配農藥。
二、全世界的湖泊和河川皆被一氧化二氫所污染。
三、被眾多大企業使用在「垃圾食品」和製造各類「食品添加物」。
相信眼尖的朋友很容易就能看出這些論述多可笑,但在1997年時,美國愛達荷州的青年佐訥做了一個社會實驗,他發現當他要求九年級生連署要求當局禁止一氧化二氫的使用時,50人當中有43人同意簽署,這類的活動和惡作劇直到今天依然層出不窮,而且始終有人受騙。這似乎說明了一件事:大眾對於「化學」有著莫名的恐懼,在媒體的渲染下「化學」似乎已經成了「毒藥」的代名詞。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我們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化學迷思」,來破解這一些流言吧!
一、本產品不含化學物質,只含天然成分
看到這類論述時,筆者往往是哭笑不得。事實上所有的東西都是由我們在元素週期表上能看到的元素們堆疊而成,從我們每天吃的「鹽巴」到米飯、麵食中的「澱粉」,這些都是天然物中的化學物質。這類的論述不過就是在利用消費者對化學的恐懼,來達到販售產品的目的。比起「不含化學成分」的論述,筆者建議大家購買「標示清楚」的產品,在看到未知的化合物名稱時也可以先查一下是否真的那麼有害,才能避免因為對化學的迷思而被騙。
二、各種神奇的水
我們的討論又回到水了,事實上每年都有很多人會被化學唬的一愣一愣,自願掏出大把鈔票去購買某些號稱能夠製造「容易吸收」的小分子水或是讓水含有「特殊能量場」的機器。回歸到最根本來說,單個水分子的形狀和大小基本上是確定的,所謂的「小分子水」大多是指打斷水分子之間的氫鍵。但大家都知道水分子會熱運動,因此即使一瞬間打斷了水的分子間氫鍵,水也會很快的生成新的分子間氫鍵。主張「小分子水」能夠讓細胞容易吸收更是無稽之談,水分子可以藉由滲透作用進出細胞,受到濃度梯度的影響絕對勝於分子團大小(更何況這些氫鍵常常被打散後重組)。其他的像是「特殊能量水」號稱包含宇宙無限能量或是含超光速粒子等廣告詞,物理學家大概一看到就會抓狂了,但每年還是有許多人被騙去寶貴的鈔票,懂一點科學真的很重要!
三、「零檢出」存在嗎?
前些日子另一個吵得沸沸揚揚的話題,就是要求有機農產品農藥要「零檢出」或是食品中致癌物的含量要「零檢出」。事實上,所謂的「零檢出」或「零污染」是不存在的,這個道理也非常簡單。從國中理化第一課教的「測量值」、「估計值」到高中物理、化學學的「有效數字」都在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儀器的測量是有極限的,凡是測量必有誤差。現代的儀器已經能夠測量到十億分之一的層級(ppb),但仍然無法斷定某一物質含量等於零。回到有機農業來說,現今社會已經使用農藥多年,環境中也或多或少會有殘留農藥,即使是採用有機栽培也難以保證不會有微量的污染。那既然要求「零檢出」不是好方法,我們應該用什麼方式規範有害物質的殘留量呢?所有的化學物質決定他的毒性皆在「劑量」的控制下,也就是劑量會決定毒性。如果劑量小於某個被訂定的標準,或儀器無法測出含有該物質就符合標準,會是一個較佳的方法。因此「零檢出」應該被正名為「未檢出」或「未超標」。我們應該做的,是針對每一種不同的有害物質制定出適宜的標準,而不是一味的追求聽來響亮的「零檢出」口號。
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對化學、科學的迷思,許多人因此受騙荷包大失血,有些人甚至因此失去生命。下次我們接觸到看似「很化學」的名詞、論述時,不妨反思一下,多加查證,或許就能避免受騙了。化學其實是被污名化的科學,我們今天能有這麼便利的生活也要歸功於化學的發展,化學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我們只要小心謹慎,就可以避免更多因「化學迷思」帶來的傷害!
#超知識3 #化學篇
國中理化實驗有哪些 在 志蘋的麥克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灣傑出女科學家
大家都知道最偉大的女科學家是居禮夫人,很多科學家都是看了居禮夫人傳愛上了科學。從小我就最怕科學展覽這項功課,國中的時候我的物理化學從來也沒及格過><.....,所以我特別佩服從事科學研究的..."女性"
在台灣,有一群女科學家,執著、專注地譜寫每一天的生命樂章,
她們對科學充滿愛好,
她們不想創造出多少握有專利的高科技產品,
她們不想坐領高薪卻無法創新,
她們心中的科學實驗,是要每天多發現一些些,
她們心中的科學研究,是要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大家知道台灣有哪些優秀的女科學家嗎??
重視科技研發、始終秉持「科學不分性別、不分國界」精神的國際萊雅公司,自 1998 年起,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辦了專為女性科學家設置的「全球傑出女科學家獎,以表揚全球女性科學家的成就和對社會的貢獻,科學界亦將該獎項視為女性的最高榮譽。
很高興的,在本集節目中,就邀請到曾經得過「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的林博士來到節目中,與大家分享從事科學研究的有趣故事,對小宛來說遙不可及,難道極致的問題,對博士來說竟然都是小菜一碟.........
更多精采的訪問內容都在 正聲台北調頻台FM104.1
週一至周五 上午 07點〜08點 台北在飛躍
2014 Feb .10 星期五主單元〈早安大來賓〉
來賓: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林耿慧
萊雅股份有限公司公共事務協理 陳家祥
------------------
真正的成就在於累積每天的平凡
收聽台北在飛躍,邁向非凡卓越
國中理化實驗有哪些 在 科教館GO好玩, profile pictu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106年寒假科學營隊】「國中理化-波動與聲音的世界」 美妙的聲音, ... 這堂課我們將與你一起將國中課本中的理論搬進科教館的實驗室當中,看波的形狀與方向有哪些?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