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一定要分「黑臉」、「白臉」?》
你家,也有「黑臉」與「白臉」嗎?
在提供家長親職教育諮詢時,很常聽到來求助的家長述說「白臉與黑臉的故事」。
【故事,一開始通常是長這個樣子的,而且頗為美好】
從孩子極小的時候,擔任主要照顧者的媽媽,通常扮演撫育型的角色,對孩子無條件的接納與包容,所以孩子很黏媽媽,媽媽一邊感到疲累,一邊對於孩子的親密依附也感到滿足、有成就感。
而爸爸,則是在孩子犯錯的時候,跳出來運用權威指正孩子的錯誤。一來可以樹立管教的威嚴,讓孩子養成「看到爸爸板起面孔,就知道自己錯了」的習慣;二來可以維持媽媽「慈愛」的一貫形象,讓孩子被管教之後,可以去找媽媽討「拍拍」。於是,爸爸也很有成就感、沾沾自喜,覺得自己的管教很有效能。
【後來,故事常常「長歪」成以下這樣;爸媽雖感到隱微的不對勁,但還沒意識到是怎麼演變來的】
媽媽的慈母形象深植孩子的心中,而且知道媽媽會無條件的包容自己,所以對媽媽的話充耳不聞,不斷挑戰底限,直到媽媽感到挫折、無力,只能搬出「爸爸會生氣」這類的台詞恫嚇孩子。
媽媽沒騙孩子,因為加班回到家的爸爸,看到媽媽的無效管教,的確生氣了,指責媽媽「縱容孩子」的同時,更加嚴厲地訓斥、甚至體罰孩子,以鞏固自己的權威、並自以為在為媽媽示範如何管教。
最後,孩子哭哭啼啼跑向媽媽討安撫,媽媽有時候還會陪著一起哭。彷彿忘記10分鐘前,才剛因眼前這個孩子而感到挫敗與沮喪。
然後,心裡都很受傷的全家人,一起等待下一次循環的出現。
【當輔導老師有機會聽到故事時,大多已發展到難以收拾的地步,所以爸媽開始向專家討救兵】
等到孩子大到有能力頂嘴、或是進入叛逆期(早則小學中高年級,晚則高中階段),爸媽的災難期亦隨之而來。
白臉持續無力管教,孩子也不再接受黑臉的恫嚇,親子衝突增加,有些孩子甚至從「回嘴」發展為「回手」,有些孩子則選擇離開家庭。
爸媽傷心、難過、悲憤莫名地問:我們愛孩子、為了他好,到底做錯了什麼?
【關於「白臉」與「黑臉」的迷思/自我檢核】
親愛的爸媽,如果在孩子的教養上,你還迷信著「白臉」與「黑臉」的角色扮演,那麼不妨試著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1、 如果白臉與黑臉的角色分工這麼有效,那麼為什麼有那麼多奉此為圭臬的家庭需要求助?
2、 白臉的「包容」,何以常常變「縱容」、無效管教?孩子從「無限制的包容」裡,學習到什麼?
3、 黑臉的管教為什麼小時候有效、長大後卻常失效?
4、 你要的,是孩子「對大人的敬畏」還是「對父/母的尊敬」?你做的,有辦法讓你得到你想要的嗎?
5、 扮演黑臉的爸爸/媽媽,是真的甘心當黑臉?還是黑臉的角色,其實是源自於「與孩子的互動少、關係基礎不夠」,不知道如何靠近孩子,所以無奈被推到「黑臉」的位置、以求在教養上多少有點貢獻?
6、 你的孩子長大後,會不會想跟父母靠近?如果有一天父母被迫分開(例如離婚或死亡),任一方是否都有獨立教養、陪伴孩子的能力?
【教養,「態度一致」比「互補」來得珍貴、有品質】
回答完上述問題後,你會發現:教養孩子,不是找伴侶。找伴侶時,雙方「互補」或「相似」、青菜蘿蔔各有所好,也各有利弊。
但教養時,「角色互補」所可能呈現的態度不一致,容易產生教養的缺口,不利於孩子長出「適應界線與規則」的能力。而一致的態度,可以讓孩子無論面對爸爸或媽媽,都知道「什麼樣的情況下,我踩線了!」或是「我知道爸媽雖然都會責備我,但也都會愛我」
因此,你確定還要堅持「黑臉」與「白臉」的角色分工?還是願意扮演一個「黑臉」與「白臉」兼而有之、切換自如、原則明確的父母?
Search
回嘴相似詞 在 孩子頂嘴真的無法原諒?不會頂嘴的孩子沒有未來! - 媽媽經 的推薦與評價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做過一項研究,結論意思大致是:會頂嘴的孩子,在成年以後會具備更強的調節情緒能力。且在教育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愛頂嘴的孩子,在長大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