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介紹過占星跟西方傳統醫學結合的Temperament 的應用,如同中醫的金、木、水、火、土一樣,西方傳統醫學也藉由火、風、土、四元素,將人的脾性分為血液質、膽汁質、黑膽汁質及黏液質,人會由這四種體液的比例分配呈現不同的脾性。
換言之就是,伴隨人出生的星盤會透露出這人的體質與健康底蘊,這些直接影響到人的心理狀態與性格。
四種體液均衡的人,身心就健康。但這種人不多。多數的人會有某種體液過剩或缺乏,就會有各種不同的方法補強。像是食療、顏色療法、活動、水晶、礦物.......等方式。主動性的體液可以利用洩的方式校正受污染的體液,而被動性的體液則用中和的方式,平衡過剩或不足的體液。
學理很複雜,簡而言之就是這樣:不管你的體液比例狀態如何,最終都會指向用熱來洩掉或中和失衡的體液。那什麼樣的熱最純粹?就是大家最不想做的那個:靠自己身體產生的熱能,運動。
大概早上八點到十點,有太陽又沒那麼熱的時候,在陽光底下運動,治百病。不過有些人適合像是健走這種微微冒汗即止的運動,有些人則需要連續三套 TABATA 讓大汗淋漓。這依據每張星盤不同。
一個人的氣要夠強,自信心才會油然而生、從而肯定自我,不會受到外界人、事、物、活動的干擾而挫敗。心理素質不強,廢人一個。而氣要強,有各種不同方法,非邪教的光的課程、禪修、冥想等身心靈活動很好,覺得以上太怪力亂神的,去運動。照我說的那時間去運動。沒辦法照我說的時間運動的,找你有空的時間去運動。人動了就會由自體產生熱,純淨的熱會擠出被污染的熱,或是中和體內過多的冷。
總之,要動。攤在那邊自怨自艾,是靠夭。
四體液說性格 在 瑞公子,占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當醫學與占星結合之後,我們可以透過星盤當中的結構,計算出星盤主人的體液分配,從而總結她的氣質。在中世紀時期,本命星盤氣質(temperaments) 的分析是解讀星盤的第一步驟。氣質表現個體的體液組合,是基本的物質,也是進一步解釋本命盤的基礎。由這裡切入能提供占星師瞭解星盤主人深層的需要和關切的事項。這也是傳統心理學的基礎,提供星盤組人提供清晰的心理描述。雖然不如解讀整張星盤來的廣博及明確,但解讀氣質得到的訊息仍有著重要參考價值。
這是本命占星第三階會介紹的技巧。星盤中一堆行星入廟、旺勢,學理上應該要很有幹勁,人生目標明確。卻整天軟爛在家裡,活的跟史萊姆一樣。在體液學說裡,這個人氣質中的四種體液沒有均衡發展。集中在代表風相性質的血液質中。
那種如同魏晉南北朝士大夫只會出一張嘴的清談作風,就在這人身上呈現出來了。
四體液說性格 在 林伟贤老师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偉賢老師和您一起複習M&Y》自古至今,人們為了瞭解人、認識人,付出了許多的努力!其中最早的說法之一,是源自古希臘人所提出的火風水土四大元素,他們認為物質世界是由這四種基本元素組成的;古希臘大哲學家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是主要的倡導者!
而被稱為醫學之父的希波克拉底醫師,他認為每個人體內都流淌著4種不同種類的體液,即血液(blood)、粘液(phlegm)、黃膽汁(yellow bile)和黑膽汁(black bile),由於四種體液在人體內所占的比例不同,人類呈現出各種不同的身體狀態和氣質類型。
從哲學上講,希波克拉底的四體液學說繼承自古希臘大哲學家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的「火風水土」四元素理論——四種體液和構成世界的四種元素一一相對應:血液對應空氣,粘液對應水,黑膽汁對應土,黃膽汁對應火。
火元素代表讓事物發生變化和渴望;風元素代表溝通和詮釋;水元素代表感情和快樂;土元素代表內在的動力、感知和行動力!
每個人火風水土元素的多寡,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某些方面的性格,有的人冷靜,有的人軟弱,有的人能言善辯,有的人風行草偃!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威廉馬斯頓博士是測謊機的發明人,也是心理學家,他在1928年出版了《常人的情緖》一書,正式提出了DISC的理論,來說明人的四種主要性格特質;這也是第一次將心理學應用在一般大眾,而非臨床的心理諮詢。
DISC可以分成以下四種類型的行為風格:
D型支配型(Dominanece):D型人做事步調快,以事為主,目標特別明確,而且重視結果,直言不諱,是發號施令者,也是團隊中的指揮官;
I型影響型(Influence):I型人做事步調快,以人為主,容易受到大家歡迎和青睞,口才很流利、擅長說服別人、喜歡交際,是社交者,也是團隊中的外交官;
S型穩健型(Steadiness):S型人做事步調慢,以人為主,善解人意,很可靠,會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隨時隨地都都願意支持別人,是規劃者、支持者,也是團隊中的執行官;
C型服從型(Compliance),也是謹慎型:C型人做事步調慢,以事為主,思維縝密、擅長分析,他們善於把事情做好,精準有邏輯,是分析者,也是團隊中的參謀官;
不論是火風水土,還是DISC,不同的行為類型,有不同的應對方式,良好溝通的關鍵在於了解他人的行為模式,並且用對方習慣的方式去與之相處;只要能做到人之所欲、施之於人,就能創造更好的溝通結果!(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