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街市裝修後重開,人頭湧湧好不熱鬧。
第一代的中環街市,最早建於1842年。旁邊的砵典乍街紀念第一位香港總督——砵甸乍爵士。這個教科書上讀到的名字,今天還變成了酒店的名字(石板街酒店英文名就是Pottinger Hotel)。
19世紀英國所向披靡,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象徵清朝敲起喪鐘。當耆英與砵甸乍於1843年6月26日在香港就《南京條約》換約,砵甸乍遂正式成為香港首任總督。
鴉片戰爭爆發後不久,日本也遇上跟清朝一樣的麻煩。1853年,美國艦隊司令Perry率領四首軍艦駛入江戶灣(東京灣),在日本引起的騷動不亞於13年前英國軍艦到達大沽口。
當時手日本民間流傳這首歌謠:
「泰平の眠りを覚ます上喜撰、たった四杯で夜も眠れず」
歌謠中的「上喜撰」,本來是一種京都宇治出產高級綠茶的名稱。由於跟「蒸氣船」的讀音「じょうきせん」一模一樣,用諧音諷刺幕府必須面對現實,不能再裝睡。
歌謠表面說喝四杯「上喜撰」會徹夜難眠,實際上是諷刺四條蒸氣船的到來,從此將令德川幕府不得繼續安眠。
德川幕府面對Perry送來的國書,神態猶如清道光帝手持巴麥尊致中國宰相書。第二年,德川幕府在武力的威逼下終於接受美方條件,簽訂條約被迫開國。
缺口打開後,禍患洶湧而至。至1858年,日本與多國簽定不平等條約。西方國家由此獲得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協定關稅、設定租界等不平等權益,除了割地賠款,日本跟中國「享受」同等待遇。
一個民族在歷史或者會經歷多次失敗。失敗並不可怕,日本的失敗雖然帶來各種災難,但以時間為主軸的歷史,給世界上任何民族東山再起的機會。
日本證明避免交戰減少損失,也是明智選擇。即使定立不平等條約,也不變得一直沉淪下去。
假如清朝迎戰必敗,盡早與英國締結相對有利的和約是否方為上策?
如果根據這一判斷,清朝早就不應抵抗,英國軍艦開到中國海馬上就應該投降。再根據這一個邏輯,戰場上曾經英勇抵抗的將領的血都是白流。
失敗的民族仍有機會再度輝煌,關鍵在於戰後的奮發。
歷史系舊同學指出,北京大學歷史系的茅海建教授《天朝的崩潰》是當年中文大學歷史系劉義章教授力推的好書,是研究近代中外關係的必備讀物。好多讀歷史的同學、研習近代中國歷史的網友都讀過了。
雖然這是他80年代的論文結集,並早於1995年成書,並不影響40年後的今天重新閱讀的價值。
以前讀高中,「政治腐敗」四個字概括了清朝當時的環境。到底道光皇帝、林則徐、琦善、奕山、耆英對世界認知如何?他們當時立場如何?他們的醒覺與反應,是否能跟上時局變化?關於這些深入的內容,這些年來,我都沒有仔細思考過。
冷兵器對熱兵器,不是士氣問題,不是軍心問題。落伍守舊又迷信無知的民族,在文明利器的摧殘下,根本不可能翻身。每一場戰役的仔細描寫,看到的是驚心動魄血流成河、一次又一次注定速亡。
大量資料佐證目不暇給,好睇過偵探小說。
我自己做功課,節錄了幾千字茅海建式歷史觀。謹摘錄其中一段關於「條約平等」之語,分享各位:
//若從具體條款來看,南京條約之所以不平等,主要是三項內容:割地、賠款、赦免漢奸。其中釋放英國囚犯合乎當時和現在的國際慣例,至於平等國交,其實是不平等條約中的平等條款。
另外還有三項規定:五口通商、廢除行商、新定稅制,這些關於經濟貿易條款也比較難界定平等或不平等。從社會經濟發展歷史角度來看,一口通商,行商制度束縛中國貿易發展,不理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轉向市場交換的工商經濟;廣州的關稅由官吏和行商操縱,使每一次關稅都成為討價還價灰色交易,外商受害國家無利,這些還要保留?
理論上來說最佳方案是清朝政府自身改革,作好內部準備主動開放,並在具體做法與國際接軌。但在歷史現實中,這種可能性等於零。
後來歷史證明,西方衝擊了中國舊有模式,民眾的物產和生活為之大受損害,當中有出現前所未有的種種社會經濟現象。表面上作為英國戰爭目的,卻反映了把中國納入世界貿易體系的企圖,令中國在毫無準備和放被情況下開放。這對中國有不利一面,但在客觀上為中國提供擺脫循環新途徑。從短期上觀察,負面作用大於正面效應,以從長期來看,負面再用不斷退隱,正面效應逐漸生長。
到了20世紀,正面效應遠遠超過負面作用。如果中國開放不是上世紀中葉而是更晚,中國現狀又會怎樣?//
圖:Pottinger hotel,又一間吃環境的餐廳,曾跟歷史系學妹去過打卡。望出去就是石板街,砵典乍街。
這個砵甸乍爵士手段高明,成功履行英國政府的吩咐。比起之前的Elliot要有能多了。至於有幾高明,書本都好詳細。
餘下那些耳熟能詳的清朝大臣名字也不是曇花一現,他們在鴉片戰爭往後的人生至死,都可在《天朝的崩潰》中找到答案。
囚讀音 在 紀錄觀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防疫宅選擇【#并:控制】免費線上看👉👉https://youtu.be/ozlVdidEH_I
昨日香港反送中「十一遊行」案開審,被控組織及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包括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等十名被告分别認罪,法庭將於本月28日判刑。
#李惠仁導演 的《#并控制》,拍攝中港台三地「被控制」的個案與手段,以及「反控制」的努力。控制的最高境界是 #互相控制,再逐步走向 #自我控制。每一個被控制的個案,都是控制者的一次威嚇,殺雞儆猴,社會大眾為了保護自己或者追逐利益,開始 #互相控制。
雖然導演遭拒絕入境香港,但本片許多篇幅都與 #香港相關,包括「反洗腦國教運動」、「雨傘運動」、「魚蛋革命」。為什麼要談香港呢?因為香港的遭遇,就是台灣的一面鏡子。希望藉由影片期許置身其中的我們都能認清局勢、警醒自己 。永遠記住民主和自由最珍貴的價值。
⠀ ⠀
#并是什麼呢
「并」的讀音跟「病」相同,也跟「併」一樣。
把「并」反過來,就變成「共」。
⠀ ⠀
-----
⠀ ⠀
當無孔不入的控制步步逼近
那是在支配下的恐懼
還是囚禁在鳥籠中的屈辱?
⠀ ⠀
#解碼中國對台灣和香港無所不在的控制
#言論控制 #思想審查 #民主價值
#被習以為常的潛規則
#被失蹤被道歉被認罪...
#把并反過來看看
▍反送中十一遊行 黎智英等10人認罪⠀⠀
https://reurl.cc/4yEeVX
┃觀點𝐘𝐓頻道┃https://reurl.cc/E2ovVg
┃觀點有𝐈𝐆┃追起來 (∩^o^)⊃⊃ www.instagram.com/viewpoint.pts/
┃節目資訊┃http://viewpoint.pts.org.tw/
╔═══════════════╗
►設 #紀錄觀點 搶先看!不再錯過好電影!
╚═══════════════╝
囚讀音 在 畢明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大家覺得有冇得諗?
//再來一次蘋果聖誕連儂牆,一人一句撐肥佬黎,集體撐一撐海內外、監獄內外的朋友吧?
2020年的12月好難過,新聞是周梓樂的死因研訊,然後有線新聞裁員滅組,然後三個廿多歲的年輕人被判入獄,然後一個72歲的傳媒老闆未審先囚,然後一個立法會議員宣佈流亡海外,攞命是大家清楚知道然後還會有更多心痛可恨的然後。
梁栢堅寫:
三十年前年輕人追偶像車,今日年輕人追囚車。
三十年前年輕人演唱會送花,今日去沙嶺送花。
三十年前年輕人寫信俾偶像,今日寫俾監獄陌生人。
30年前,隱約聽過一些承諾,看過一些聲明;但30年後瘟疫,連馬都不能照跑,老舞卻仍然照跳,人世間的走數與諷刺莫過於此。
24歲的他和她入獄,很多人問自己,24歲時在做什麼?
我反而想,不同人,24歲時遇上什麼政府。是他們的幸與不幸。
72歲時,誰又會遇上什麼的政府?
很多現時24歲的人,不想72歲時還是得到同樣的政府,管你是美國人泰國人,想進步於是求變的心,放諸四海皆準。
在沉重失望時,總會問還可以做什麼?我想是:........//
幾個月前蘋果告急,終於有幾天,浩浩蕩蕩出現了波瀾壯闊的蘋果日報紙版的連儂牆,很多人付出一點點,撐他們相信的,撐他們想撐的。
//12月了,天氣涼了,是時候又暖暖場吧,再多一次,一人一句撐肥佬黎又好、撐你我他的24歲、26歲、幾多歲都好?
很多人要在監獄過聖誕,找方法點起一個大一點、暖一點的火,寫一張卡,一起不放棄、打打氣、送送暖吧。然後蘋果可以把所有出色的,集結付印,出一本《撐刊號》,留個念,感謝這些光亮的善良。//
Carrie這個名,不是史提芬京恐怖驚慄片那個血林林的女子咁簡單,呀,係血淋淋先啱。Carrie,總覺得是個typo,前面漏了一個S,讀音scary,要點個火,驅一驅魔。
#24歲入獄
#24歲遇上什麼政府
#24歲的GeorgeOrwell和哲古華拉
#72歲的政府呢
#監獄過聖誕
#寫一張卡 #一起不放棄
#聖誕驅魔連儂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