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1 大盤與明日盤勢解析
在端午節前的最後一個交易日結束後,6月的下半月交易將在明天開始展開,除了美國聯準會的會議結論外,6月台指期結算、台積電除息行情也是本周的重頭戲;航運在節前最後一天大漲,延續運價的上漲,本周漲升的持續度也可留意
6/11指數在美股上漲,尤其費城半導體指數上漲超過1%帶動下,指數跳空上漲,盤中10點左右到達高點後開始賣壓出籠而下跌,不過在鴻海集團及航運的貨櫃三雄(都納入台灣50的權重股)上漲帶動之下,指數並未出現嚴重的下殺,最後上漲54.3點,漲幅0.32%,收在17213.53點,成交量約為4116.21億元。櫃買指數就面臨節前的賣壓,從最高上漲0.85%到收盤下跌0.1%,即可看出電子類股的漲多回檔情形。
6/11的成交量並未因端午節的長假而縮減太多,即使櫃買市場下跌成交量也與前一天差異不大,這代表人氣還在,也有助於明天的上漲行情。
技術面上,6/11的跳空上漲並收紅k棒,顯示看好端午節後的行情表現,技術指標也透露上漲的訊息,KD指標的K值連續兩天上揚,MACD的紅棒縮減的速度趨緩。
籌碼上,上星期四的籌碼多空表現,在星期五凌晨美股上漲帶動籌碼偏多下,指數終盤小漲;而6/11收盤後加計6/12凌晨美股收盤上漲,使籌碼偏多,外資在現貨買超,期貨小幅減碼空單,選擇權作多;自營商一空一多模式沒變;不過,融資在上周五大增1.38%,主要分配在漲多的航運股上,要留意這部份上漲後的賣壓。
這幾天研讀一些有關台幣匯率的文章,在無法出國旅遊消耗外幣,加上外銷產業以及台積電超會賺外匯的情況下,台幣要貶值不易,雖然會帶給一些出口廠商的壓力,如電機機械,壽險業等,但也留下了想賺台幣升值財的短線外資,所以即使外資在股市賣超,但資金並不會大量的匯出;而如果台股跌深的話,也容易回頭逢低買進,這也代表著,若有意外事件的大跌,如5月因疫情大爆發而下跌,反而會是一個好買點。
資金操作若突破區間上緣就可以開始放大部位到5成以上,產業配置上可由上周的傳產與電子的6:4,改到5:5。本周有幾個大事件,最先面對的是6月台指期結算,從外資期貨空單的增加,散戶期貨的多單也大增,表示指數的上下振盪會放大,操作上不要過度追高,有回檔再來承接。
周末假期作功課,本周有四檔個股解析:
3Q21醞釀第三波漲價,市場再度上調獲利的機率偏高,目前評價已偏低:
https://www.pressplay.cc/link/C21A428CFA?oid=AE5E0E9AB0
跟進同業漲價的機率高,且2H21進入傳統旺季
https://www.pressplay.cc/link/8C76F653FC?oid=AE5E0E9AB0
加工費調漲趨勢+高速銅箔佔比攀升+LME銅價長期看漲=獲利大幅增長
https://www.pressplay.cc/link/9A8F9E5744?oid=AE5E0E9AB0
啟動第二波報價調漲,1H21淡季不淡又將進入2H21旺季,基本面趨勢佳
https://www.pressplay.cc/link/C6864533AE?oid=AE5E0E9AB0
另外還有一個熱門的產業追蹤:
https://www.pressplay.cc/link/B8E0CCE608?oid=AE5E0E9AB0
今日法人籌碼表紀錄,請點閱以下連結閱讀(含操作教學):
https://www.pressplay.cc/link/A8AEFD491A?oid=AE5E0E9AB0
盤勢振盪操作不易,不過不少同學依強勢股及群組上的操作建議低買高賣獲利,分享同學獲利的喜悅。
Pressplay 訂閱學習
https://reurl.cc/b5d00o
喜悅假期評價 在 洪千惠心理師-生活紀錄x工作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次要來分享一下,工作中可以怎麼練習正念呢?
(其實連假期間的通勤、用餐、出遊、聚會活動等時刻也很適合呀!)
預祝大家中秋節快樂 😃
[風行企業的正念工作練習術]
有時遇到一些職場困擾的人們,在面對工作壓力或不愉快時,通常會想辦法轉移注意力,或抽離、壓抑心情,即便痛苦,只能一次次告訴自己,撐一撐就過去了。工作時的不快樂,往往也潛移默化影響下班後的身心狀態與生活,也許呈現在僵硬的表情、麻木的情感,只想退縮到一個人的房間。也許漸漸的胃口變差、身體疲憊、精神恍惚、心情鬱悶,不僅影響工作效能,也開始影響跟親友相處。
工作通常佔據生活大部分時間,其實很難切割掉佔據1/3的時間。工作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若是切割工作時間和生活時間,也許就失去工作期間的生命經驗。
正念 (mindfulness) 定義為:「刻意的」將注意力放於當下,對一刻接著一刻的經驗「覺察」而「不給予評價」。正念幫助我們在資訊爆炸、情緒動盪時,靜心下來,找回注意力的遙控器,回到當下,像是覺察到身體的反應、心情或想法的產生、人際關係間的互動與現場氛圍,重新覺察工作的意義感與價值觀。越來越多企業將正念引進員工培訓課程之中,像是Google創設「搜尋你的內在 (search inside yourself, SIY)」課程便是一個有名的例子。
我們可以在工作時怎麼練習正念呢?以下分享幾個方式:
🧘♀️正念呼吸🧘♂️
專注於呼吸,覺知每一次吸氣、呼氣時鼻腔的感受,注意力跑掉時,溫和地將注意力帶回到呼吸,不跟隨冒出的想法、情緒或身體感受,安穩住身心狀況。
🧘♀️正念靜坐🧘♂️
辦公室座位或一角,布置一個舒適的環境,讓自己有個空間、時間可以好好靜坐幾分鐘,單純回到正念呼吸或觀察身體感受。這個時間,只是享受靜靜地坐著,不費心力、沒有目的。
🧘♀️正念行走、通勤🧘♂️
在通勤時練習正念呼吸,並觀察身體感受,像是腳掌接觸地面的觸感、坐在椅子上的感覺。
🧘♀️正念飲食🧘♂️
專注地進食,打開五官對食物的感受。幫助自己吃下食物的同時,不吃進焦慮或其他情緒。
🧘♀️正念回覆訊息🧘♂️
在接聽電話或回覆電子信件時,可以先做幾次正念呼吸,回到當下,感到身心狀態相對平穩、可以專注回應對方時再開始回覆。
🧘♀️事情發生時,先接納現狀🧘♂️
我們練習面對生命真實面貌,接納生命中可能會有美好的和不愉悅的經驗發生,與愉悅和痛苦共存,不與之抗衡。
🧘♀️關注美好或意義感的經驗🧘♂️
覺察值得感恩、喜悅的人事物,或是回家前先放鬆自己、回到照顧自己的身心感受,紓解累積的負向狀態。
正念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持續練習,每次經驗都是通往獲得最好效果的路徑,我們一起練習。
文、圖/洪千惠臨床心理師
本文同步刊於
@新頭殼newtalk:https://reurl.cc/Qp3Dko
@洪千惠心理師:https://reurl.cc/0zOygl
@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https://reurl.cc/VaXevn
喜悅假期評價 在 梁軒安 Eagle-軒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兩岸年輕人的競爭力到底差多大?北京清華大學20年來極少數被評價特優的師長陳嫦芬,目前在兩岸最高學府教書,對於兩邊實力有第一手觀察,她深深憂慮:台灣人才的培育已經來不及了。
陳嫦芬,曾任元大金控執行長暨總經理、瑞士銀行投資銀行集團亞太區副董事長暨台灣區總裁、荷蘭荷興霸菱證券集團亞太區董事……。國際金融圈的扎實訓練及投資銀行的完整資歷,讓她受邀至對岸一流學府北京清華大學任教。
陳嫦芬在北京清華經濟管理學院MBA開設「職場素養與領導力」課程,兩年的講授,她成為清華二十年來極少數被評價特優的師長。卓越成績在中國快速傳播,「北京清大的陳老師」名聲愈來愈響亮;然而,她其實比較想當「台大的陳老師」,於是向台大財金系毛遂自薦,返母校台大教書;現階段在兩岸最高學府同時任教,站在第一線接觸兩岸頂尖年輕人,她有哪些深刻體會?
面對台大的學生,我滿心著急;面對北京清大的學生,我則有一種「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滿足。兩樣情,有點悲哀。我是台南清貧家庭出身的孩子,道道地地的台灣人,何嘗不希望這樣的感受能夠倒轉過來?但我還是要很坦白地說,台灣已被邊緣化,人才的培育來不及了。
在清華,我曾在課堂上發問,「沒有當過狀元的人請站起來。」結果,只有不到二○%的學生起立,村的也好、鄉的也罷!幾乎人人都當過狀元,說是萬中選一不為過,當然拔尖優秀。而他們的優秀不僅表現在課業上,好學、進取的態度更讓人折服。
只提一次筆記本規格 陸生下堂課已全部更換
有一次,我和同學分享在國際投資銀行工作的實況,提到我們習慣使用的筆記本規格,以及怎麼做筆記。沒想到,第二堂課再見到這群學生,他們所使用的筆記本,幾乎全部已更換成國際投行會使用的標準規格。
所有的事情講一次、糾正一次,他們極少錯第二次。一再的驗證下,我發現陸生有個特色,那就是只要他們認同你講的原理,那麼明天大家都會「自發」去做對的事情。
至於他們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那更是沒話說,愛問、會問,重點是他們能精準地問,各個口條清晰,能言善道。我也觀察到,他們在課堂上的提問,課前就記錄在筆記本上,並不是臨時起意。當然,上課沒人缺席、沒人遲到,就連下了課都精采萬分,每次四小時的課堂結束後,我都還要被同學團團圍住,黏著問問題,根本沒人想放過老師。
經常上演的還有,我與這群年輕人不過是吃吃飯、閒聊天,但回去後我馬上收到email,信上同學告訴我,從今天的談話中得到了什麼啟發,再清楚列示數個重點,還缺什麼,打算看完幾本書且列出書單,再與我相約一個月後碰面報告。
所以我才說,在清華教書,是當老師最高的喜悅。只是,面對他們的渴望、積極、進取,回過頭來看台灣年輕人的「不貪心」、浸淫在「小確幸」的狀態中,我的焦慮感因此愈來愈深。
台生軟體團隊賺到錢就好 不打算變谷歌
最近我就碰到一個「無言」的狀況,某機構請我擔任幾位年輕人的顧問,他們所設計的軟體被國外公司相中,在決定賣與不賣間,我提出建議,希望他們以此做根基,先想辦法尋求培訓,把公司體質強化,再把公司推上國際舞台。
沒想到,這些年輕人告訴我:「這樣做已經賺很多了,我們『不貪心』、我們並沒有打算變成Google(谷歌)……。」最後,他們決定用數百萬元把公司賣掉。我不禁感嘆:台灣的年輕人,目光如芝麻嗎?
再舉個例,今天如果一個台灣大學生在臉書上寫到:「我被陳老師罵。」接下來的二十則留言會是什麼?「我也有被她罵過、你最棒了、你不要難受啦、沒關係……」請問,這些「溫暖」的留言,能引領你檢討的動能嗎?能重建你追求卓越的精神嗎?
面對兩岸的消長,尤其是我在大陸清華教書的衝擊,有一陣子我常問自己:「陳嫦芬,妳在搞什麼?妳究竟是中國還是台灣的老師?」只是「著急」終究不能解決問題,所以一股強烈的動力把我拉回台灣教書,這是我在台大財金系開課的主因,是一種強烈的「急迫感」。開課前,我舉辦了一場說明會,告訴學生,我在北京碰到了什麼,如果你要玩真的才來,否則別來。
其實台灣頂尖的年輕人服氣你了,表現還是令人欣慰;班上五十位學生,整學期下來缺席率是「零」,只有兩個學生曾經遲到。
誰說,台灣的學生只想在大學玩四年?寒假期間,這群學生整天都跟著我,過年也不回家,他們有很大的渴望變成更好、更棒的人。過程中,雖然我很少肯定他們,但學期結束後,我告訴他們,「你們很接近達到我要的標準。」於是我發現,台灣的學生絕對有潛力,說得白一點,只要你放狗出來,他們還是會想辦法跳牆。
那麼,問題出在哪?我曾經問清華的學生:父母對你們最大的期望是什麼?大概七成人的答案不脫:「為廣大的人民服務、在你的領域裡做一個拔尖的人、賺錢要回饋家鄉。」同樣的問題問台大學生,得到的卻是:「快快樂樂、平平安安就好,幸福過一生,做自己喜歡的事。」
台灣的爸媽有錯嗎?沒有,但這些是我現在這個年紀在追求的事情。我常問年輕人,如果把人生拉成一條二十五到六十五歲的線,然後要把「追求卓越」這道課題放進去,你認為應該擺在哪個階段呢?我想答案呼之欲出。
雖然台灣的年輕人有潛力,我仍要公開講,北京清華學生平均而言,比台大學生優秀;我不怕有人罵我,只想陳述一個事實。
清華交換學生 讓台大人輸慘慘
當清華學生圍著我說:「老師,這是我系統化的學習,我開出的書單,您有何建議?」「老師,您認為我論述的能力如何,有哪些需要改進之處?」「老師,請您點評我獨立思考的深度。」台大的學生,則是對於和朋友分享哪家餐廳不錯、哪邊好玩的訊息,有更濃厚的興趣。我還是要強調,這沒有對錯,只是時間點錯置了。
再講到達標的企圖心,台灣人會圖一個相對舒服的方法去做到,問題是,追求卓越不可能會舒服。程度有別,競爭力立見高下。
說個小故事,我在台大原本只收五十位學生,但有一位來自北京清華大學的交換生,因為錯過我在清華的課程,因此要求加入,他是典型的成就動機很強、求知若渴的清大人。他在台灣時,台大這群學生,沒人討論他;他離開後,大家面面相覷。是的,大家都有一個相同的感覺,我們,輸尬ㄊㄧㄢㄊㄧㄢ(台語,輸很慘)!
所以,我想對全台灣的父母與師長吶喊:父母要「教」、要「育」,才是「愛」。為師者,在「授業」之外,多投入心力,實踐「傳道」與「解惑」的天職,才不辜負為師之道。
陳嫦芬
現職:新竹清大科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北京清大經濟管理學院特聘主講教師、台大管理學院財金系實務講師
學歷:美國史丹佛大學商學研究院訪問學者、台灣大學法律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