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
張淑惠抽中《女孩與性:好想告訴妳,卻不知道怎麼開口的事》乙本。請於2021年9月18日前傳訊息提供地址姓名電話給本專頁彙整,如未如期回覆,視同放棄。謝謝您!
女孩與性,了解自己比只能當工具人重要
結婚前,偶爾會有長輩或是前輩聊到夫妻生活。她們總是說「那件事」都是因為先生有需求才會配合,自己覺得沒甚麼意思。
我的行為比思想還保守,也沒辦法理解她們對「那件事」的想法是否是真的。
結婚快十八年的現在,我偶爾會想,當初她們說那些話,到底是騙我的?還是她們沒有真正的達到完整的兩性交流呢?
最近在看《女孩與性:好想告訴妳,卻不知道怎麼開口的事》這本書,我想我比較可以理解以前長輩們的處境和困境了!
早期大多是相親結婚,夫妻在先有肉體關係後也許才慢慢培養情愛關係。因為沒有避孕觀念,往往在肉體關係不久後就懷孕生子,甚至孩子是生完一個再來一個。在結婚一年後可能就從夫妻生活變成養兒育女的生活,女人根本沒有時間也沒有心力去分辨,除了妻子或母親之外,自己身為女人的想法與感受,而在忙碌的角色扮演中失去了自己。
傳統女人在親密關係中,像是一個傳宗接代或是讓男人洩慾的工具人。妳也是這樣的女人嗎?
從小到大,因為擁有一身被人稱讚漂亮的皮相,讓我備受關注和禮遇,但愈長大,也遇到愈多的騷擾和排擠。年輕時候的我,覺得女人的美麗像是藝術品,但女人卻不是物品,而且我沒有足夠的智慧去應付或反擊不禮貌的對待和追求,只會選擇逃避或是把自己藏起來。
但在親密關係的發展上,我跟先生算是很幸運的人,因為我們兩個歷經了十年的初戀才走入婚姻。從情愛關係開始,雖然相處的過程中難免爭吵與衝突,但也在愈來愈會溝通與包容下,慢慢的走向了身心的協調與一致,滿足了親密關係的需求。
以前人沒有機會談情說愛就先從婚姻開始,現在的人呢?為什麼這麼多經由自由戀愛結婚的人,在婚姻經營不久後就會選擇離婚呢?到底他們的情愛關係或是肉體關係出了什麼問題呢?才沒有發展成穩固兩人或家庭的親密關密呢?
西風東漸,現代的孩子性觀念甚至性接觸愈來愈開放,父母都有跟孩子聊過怎麼保護自己和他人嗎?
家長想保護成長中的女兒,不能只靠法律和道德,還需要女孩們有知識和危機意識。
當女孩們在展現自己的青春和美麗時,是否有排除危險和保護自己安全的能力呢?這需要學習的。
女孩很容易把自己對愛的幻想,混淆成對男孩滿足「性的追求」,以為男孩要,而女孩給,就是愛的連結,這根本就是平行時空的兩種思維。
在《女孩與性》這本書中提到「因為青少年間勾搭文化的流行,提供可靠的管道讓男生發洩,竟也變成了女生的責任」。在青少年的性接觸中,女生好像要負責煞車。但她的界線,卻常常變成男生想要突破的防線,這樣的攻守心態,真的健康與安全嗎?
在美國文化中,勾搭行為的發生,往往有著酒精的催化,這表示年輕人不僅是藉酒壯膽,也藉酒推卸自己要照顧好自己身體的責任嗎?
很多事不是要等到有不好的結果發生後才來補救。當孩子開始進入青春期,對性的好奇與衝動是一種物種想要繁衍的本能,父母應該可以選擇陪孩子一起想一想、聊一聊,如何建立自己的情愛關係?
當青春期的孩子,還不了解自己對情愛的需求和喜好前,卻因為好奇的性接觸而讓肉體關係先於情愛關係時,孩子有足夠的知識和智慧去承擔風險嗎?這樣對他日後發展親密關係的走向時,是健康的經歷嗎?
如果孩子只是從朋友間、網路上自己去搜尋與解讀,可能會掉入不可測的風險之中。買本好書來跟孩子一起解析,如何開始從了解自己來建立屬於自己的親密關係吧!
這次#高寶書版,提供一本贈書給本粉絲專頁的讀者抽獎,只要完成下列三步驟,就可以參加抽獎唷﹗
1、追蹤本粉絲專頁#尚瑞君之愛傾聽解讀心
2、在本篇貼文按讚留言:#我想讀《女孩與性:好想告訴妳,卻不知道怎麼開口的事》,因為......。
3、分享本篇貼文,分享貼文要記得設定公開唷﹗
#活動即日起開始至2021年9月15日24:00時止
#2021年9月16日會在本貼文處公布得獎名單
#得獎者請於2021年9月18日前傳訊息提供地址姓名電話給本專頁彙整,如未如期回覆,視同放棄。
#得獎者書籍會由#高寶書版一併寄出
#以台澎金馬讀者為限
購書連結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0074?sloc=main
很喜歡書後提到的「親密正義」。在親密關係中,女性不應該只是扮演讓男性歡愉的工具人角色,而是藉由對自己的了解和需求出發,在親密關係中發展出互惠共利的交流,才可以享受做自己,也讓親密伴侶跟妳可以真的滿足彼此。
親密關係,是幸福人生的基石。從小時候的子女和父母的關係做起,到孩子進入青春期成長慢慢要建立屬於自己的親密關係,父母不需要干涉,但也不可以讓孩子在懵懂無知下自己亂嘗試。
我們所做的每一個決定,不是交出權力,就是得到權力,父母在把孩子人生的權力交付給他時,也需要讓他有足夠的智慧和知識去做選擇和承擔後果,才不會讓親子陷入悔不當初的困境。讓孩子有健康與負責的知識和能力,是對孩子必要的協助與保護。
喜互惠抽獎名單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雀巢新年動吃挑戰
2021年想要有好運又有健康嗎?
購買雀巢指定商品 即可參加抽獎
🎁週週抽 #iphone12 #品牌足球⚽️
寒假期間
媽咪把家裡食物採買工作交給雙寶負責
姐姐們最近都會跟媽咪說:天氣冷 起床都會好想喝熱熱的東西
所以到超市採買的時候
姐姐第一個買的就是可也暖暖喝的美祿沖泡飲品
雙寶 阿饅很喜歡美祿
香濃可可粉+紐西蘭純淨牛奶
超好喝 濃郁卻不甜膩😋
喝一杯就可以攝取到滿滿的鈣質和維生素D
還有增強體力的維生素B群💪
不只是孩子們補充活力營養的好選擇
也很適合大人飲用 總有想喝杯熱可可的時候 ☕️
除了滿足心理的幸福感更能補充滿滿的能量喔!🥰🥰
大家也跟我們一樣喜歡喝美祿嗎?
快來和雙寶小饅頭一起參加挑戰吧!
#雀巢新年動吃挑戰 #營養吃
#健康動
🤗偷偷告訴大家 雙寶有一位小阿姨
從小就喜歡喝美祿
所以大家的叫她Milo阿姨呢❤️
活動tips
📍即日起-2/28止購買雀巢/克寧/美祿/早餐脆片等產品
📍上傳『雀巢新年動吃挑戰』活動照片至「個人臉書」並設定公開分享」
**(營養吃)及(健康動)各一篇照片po文
⭕️「營養吃」:購買指定雀巢產品任一件並與產品合照
⭕️「健康動」:拍下運動過程的照片(如伸展, 仰臥起坐, 跑步…等)
📍貼文標註#雀巢新年動吃挑戰
即可獲得抽獎機會 上傳越多抽獎機會越多
📍還有要記得到雀巢粉絲專頁按讚➕追蹤喔!
#GoodFoodGoodLife
#優質食品美好生活
#Nestle #雀巢
#NestleMILO #雀巢美祿
#美祿雙倍牛奶
#營養吃 #健康動
哪裡買❓
先到以下通路⬇️
購買雀巢指定商品🛒🛒
家樂福 https://reurl.cc/pyzQ0l
全聯福利中心 https://reurl.cc/e8voNb
Momo線上購物 https://reurl.cc/qmz5GR
大潤發、大買家、愛買、頂好超市、Jasons超市、國防部福利站、美廉社、喜互惠、楓康、喜美、四季、愛國、大樂
⚠️保留購買雀巢產品之『發票正本』及『發票明細正本』,將於中獎核對使用。
活動截止時間:2021年2月28日
中獎名單於2021年3月12日公佈於雀巢粉絲專頁及雀巢官網
🌟更多活動詳細資訊➡️
Nestle Taiwan 台灣雀巢
粉絲專頁置頂貼文
🎈活動詳情
https://www.nestle.com.tw/zh-TW/media/event/event_20201231
喜互惠抽獎名單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抽獎贈書活動】《#破框能力》x2本
🎯你知道嗎?當你越擅長自己做的事情,就會一直去做。做得越多、越擅長,就越願意去做。這樣的循環讓你獲得大量專業經驗,卻容易讓你受限於專業框架,落入能力陷阱。如何跳脫這種舒適的狀態,朝向擁有更大影響力的「領導者」邁進呢?
✍️閱讀心得 https://readingoutpost.com/act-like-a-leader/
【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在我今年讀過的書裡面,我特別喜歡《跨能致勝》這本談論跨領域通才的書。尤其是書中的這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人是透過實際行動發覺可行性,例如不斷嘗試新鮮事物、建立嶄新網絡、尋覓全新典範」我們是從實踐認識自我,而不是透過理論。
《跨能致勝》的作者在書中也提到全球Top50的管理思想家艾米妮亞.伊貝拉(Herminia Ibarra)的觀點:「與其打造好高騖遠的計畫,不如找出可以迅速實踐的實驗。」這種先行動、後思考的想法引起了我的興趣,我接著去尋找了她曾經寫過的書。
伊貝拉在前一本著作《職業身分》(暫譯)裡面談到,她認為「了解自己」這件事,雖然常被大家當作改善工作和生活的關鍵,但實際上,「了解自己」是旅程結束時的獎勵,而不是旅程開始時的曙光。我們卻常常把這個順序搞反了。
很巧的是,伊貝拉的最新作品《破框能力》在今年被翻譯成了中文版,我當然是第一時間就去找來讀。
【這本書在說什麼?】
如果你想要成為一個優秀的領導者,突破自己既有的專業框架,《破框能力》這本書就是為你而寫。作者透過這本書說明「先行動、後思考」的做法,才是促成真正「改變」的關鍵。重點在於,你必須先改變自己的「外在行為」,然後才會改變自己的「內在認知」。
大多數的書,標榜著教你如何從起點(現在的自己)達到終點(未來的自己),但它們常常只是很簡單地,寫出了終點——理想中的優秀領導者——應該是什麼樣貌,然後教你一些很簡單的策略去計算差距,然後怎麼樣拉近距離。這本書卻反其道而行,作者認為最重要的,其實是這段轉變的「過程」。
在成為更優秀的領導者之前,你會遇到許多的困難和疑惑,甚至產生自我矛盾的心情。我們如何不被這些問題難倒?可以採取什麼樣的行動來克服?就是這本書在探討的主題。
【我的讀後心得整理】
我很認同作者說的,如果你光是待在原地思考,只是不停地反省自己為什麼沒辦法踏出舒適圈,你反而會永遠踏不出舒適圈。由於你現在能夠反省的,只是用自己「以前的經驗」在想事情,而且也只能用「現在的觀點」去思考未來的事情。所以,光是用舊的想法去思考,並不會造成任何改變。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說出這本書的核心精神,那就是「弄假直到成真」(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作者在書中用「由外而內」的概念來說明,如果你想要像一個領導者一樣思考,唯一的辦法就是先讓自己像一個領導者一樣行動。
我試著用一張圖把作者要傳達的核心訊息整理出來:從「現在的你」到「未來的你」之間,會經過一段長時間的「轉變」。進行這個轉變,需要三種由外而內的具體行動。然後,你可以在過程中,應用五種方法度過這段轉變。最後,接受未來的你可能跟原本自己期待的不太一樣。
【由外而內的具體行動】
當人們停留在原本的舒適圈的時候,會很難察覺哪些舊的習慣已經不再適用了。也很容易掉入一個陷阱,那就是自以為現在的所作所為,就是忠於自我的表現。在這個階段的你,無論怎麼思考,都很難跳出舊的框架。
因此,你必須直接採取行動,去體驗還有挑戰這個轉變,在這個過程中,新的想法才會被激發出來。然後你就能用這些新的想法,去修正自己的步調,思考未來的目標該如何調整。
在書中,作者提出了三種具體的行動,可以促成自己開始轉變:(1) 重新定義工作內容、(2) 發展人際關係網路、(3) 探索各面向的自己。以下,我特別挑出每個行動裡面,對我自己最具有啟發的觀念。
【啟發1:重新定義工作內容】
過去的成功會造成能力陷阱,你喜歡你的工作內容,就會做很多這樣的工作,然後越來越擅長。當你越把時間分配在擅長的事情上,就會花越少的時間去做其他的事情。久而久之,就要付出更多的代價去學習原本自己不擅長的東西。
研究指出,效率高的領導者行事曆上有大量的閒置時間,還有未安排的行程。效率低的領導者,反而讓自己的行事曆擠滿各種會議、出差與報告。然而,真正的領導者該做這四件事情:(1) 與不同的仁和團隊建立橋樑、(2) 做有遠見的事、(3) 提升影響力、(4) 將想法和個人經歷結合。
這也讓我意識到最近忙碌的狀態,該如何讓自己從行事曆中釋放更多的時間出來,重新聚焦在團隊策略性的事務上面。
【啟發2:發展人際關係網路】
如果你認為發展人際網路可以「自然而然」地發生,那你可能就落入了兩種盲點:(1) 「自戀的」:只喜歡與自己相似、意見相同的人相處;(2) 「懶惰的」:只想與同一部門和樓層的人相處,對於要花多一點心力才能接觸到的人們,顯得提不起勁。
另一種阻止你主動建立人際網路的障礙是來自內心。研究指出,越是成功的領導者,樂於主動建立人脈,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本身能「提供價值」給別人。相反的,處於低職位的人,比較容易懷疑自己能貢獻的價值,在互利互惠的交流中,它們感覺更像「乞求者」,而非平行地位。
我也曾經覺得那些主動建立人脈的動作,看起來很像在利用他人,而且感覺不太真誠。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某些情境下,人脈的重要性遠大於專業能力。我後來調整自己心態,在出擊的時候秉持著一種「從我的觀點提供資訊」以及「真誠表達感謝」的態度,就不會這麼不自在了。
【啟發3:探索各面向的自己】
作者給了我一個很棒的啟發,那就是我們時常自以為的「忠於自我」,往往只是「忠於以前的自己」。這也是讓許多人一直待在舒適圈,用這個理由安慰自己的原因。但是,真正的自我其實還包含了「未來的自己」,那個未來的模樣和可能性,是現在的你還無法預測到的。
也就是說,自以為忠於自我的陷阱,會阻礙你成為優秀的領導者。因為你覺得那個真實的「你」只是一個過去的自己。如果要拓展舒適圈、獲得進步,就必須擺脫這個過去的你。唯一的辦法,就是嘗試原本覺得不自然的新事情,在過程中,那個「真實」的自己才會嶄露出來。
我曾經在《安靜,就是力量》的書評分享過自己是個內向者,但我在結論裡寫到:「肯定且忠於自己的內向特質,但為了核心信念和志業,必須主動學習並運用舒適圈以外的技巧。」我仍不停嘗試著那些,讓內向的自己渾身不自在的事情:演講、主動攀談、分享故事。至於未來的自己會成為什麼模樣,以及還有哪些尚未發揮的潛力,就是最讓我著迷的事情。
你的身分——你是誰——不僅僅是有關於過去,而且還關乎未來的你會成為誰。
【轉變的循環階段】
這本書提供了許多具體的行動和策略,也強調了這個拓展舒適圈邁向轉變的過程,並非一夜之間就能完成的。這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下去的過程,在過程中你會遭遇許多困難,碰到自我懷疑的複雜情緒,甚至會感覺整個生活陷入一團混亂。我們可以藉著認識這些轉變的階段,讓自己知道有沒有偏離軌道,該如何重新把焦點拉回來。
1.發現差異:「感受到你是誰、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之間的差異,加強第一步行動的緊迫感。
2.只加不減:增加新的角色和行為,但保持舊的。察覺新舊之間的差異,獲得進步的成就感。
3.混亂迷茫:你可能會退步,甚至恢復原狀。身邊的人可能會覺得「原本的你」就夠好了。
4.修正方向:回頭檢視舊目標,用這段期間的經驗進行反思,提出新目標。
5.內在化:繼續堅持改變,這些外在的改變就你的新身分,也代表你已經轉變成你想成為的樣子。
這個循環可以一直套用在不同的轉變上面。而且,每一次的轉變,都讓你漸漸地從別人眼裡「原本的你應該是這樣」的看法中釋放出來,這就是改變的過程讓人最有成就感的部分。
【後記:出一張嘴】
讀完《破框能力》這本書之後,讓我回想起,以前還是工程師的我,也曾經有過一種疑惑:「在我還不是一個主管的時候,我該表現得像一個主管的樣子嗎?」原本做技術、學專業,過得挺舒適的,那些做主管的嘴砲技能,看起來不好學、也不是我的本性。
直到有一位前輩提點了我,公司在乎的是你能提供的價值,如果你能提供的是一整個團隊的能量,才是真的了不起。因此,如果想要往上晉升管理職,就必須用主管的角度想事情,去練習那些主管該做的工作內容,而不是成天只鑽研技術,除非你未來完全不想走管理路線。
他接著說道:「一個主管有多成功,就是看他能用一張嘴巴,完成多少事情。」當初我還只是似懂非懂的樣子,也很懷疑這種說法,不就像是大家都很討厭的「出一張嘴」嗎?但是,透過跟這本書的對話,我產生了新的體會。
優秀領導者的工作內容,在於建立外部資源與內部團隊的橋樑,挪出時間培養遠見和擬定策略。主動建立人際網路,聆聽來自各領域不同的聲音,也貢獻自己的觀點和價值。將想法和個人經驗結合,傳達給更多的利害關係人。這一切,都需要動「嘴」。
原來,這張嘴,指的就是「影響力」。一個領導者有多成功,就是他能發揮的影響力有多大。讓我們弄假直到成真,突破既有的專業框架,成為一個更好的領導者,一個更好的自己。
如何知道我在想什麼呢?只有在看到我做了什麼以後。
心理學與管理學家卡爾.維克(Karl Weick)
【抽獎辦法】感謝 今周刊
1、抽出「2本」《破框能力》送給閱讀前哨站的粉絲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為什麼想讀這本書?例如:「你最想嘗試哪一個舒適圈外的行動?」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10/20(二)晚上十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2名正取,2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10/22(四)晚上十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