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部設於華盛頓的知名雜誌《The Diplomat》,討論了當全球陷入Delta變種病毒肆虐的第四波嚴峻疫情時,台灣是如何再次擊退了COVID-19?
—以下引自The Diplomat—
《The Diplomat外交家》:為什麼台灣能再次擊退了COVID-19?
在前一段疫情期間,台灣和澳洲、紐西蘭、越南、新加坡等國家,因嚴格的邊境管制、隔離措施及接觸史追蹤,人民生活如常,而2021年5月開始的Delta變種疫情讓一切變了調。台灣的本土病例卻可以從5月的每天500多例,在7月就掉到了每天10例。比起還在掙扎的澳洲、越南和新加坡,台灣是怎麼做到的?
第一,台灣加強實施一貫的口罩、隔離及接觸史追蹤政策。台灣在2021年4月就已經強制搭乘大眾運輸時須戴口罩,而台灣政府擴大要求全體人民外出都需要戴口罩。
另外,台灣擴增隔離處所,包含地方政府也增加更多旅館及檢疫所,給入境隔離者或本土確診者使用。此項政策有效隔絕病毒在親友及社區內傳播。
而在接觸史追蹤部分,商家要求民眾手寫或掃描QR code留下基本資料。雖然這樣的做法不夠完美,但搭配台灣的口罩及隔離政策,能有效降低傳染率。
第二,台灣政府願意傾聽批評而適時改變政策。台灣在疫情最初並沒有完全禁止室內用餐,然而隨著氣融膠傳播的疑慮升高,高雄市是最早禁止室內用餐的城市之一,有效防堵台北及新北來的社區傳播。而即便現在中央在確診數下降後鬆綁了室內用餐規定,還是有縣市首長因為害怕選民批評而持續禁止室內用餐。
另外,執政的民進黨也透過企業代表,終於透過上海復星簽署BNT疫苗的採購合約。
第三,台灣民眾積極要求政治人物在防疫上負起責任。台灣自殖民時期開始,「統治者是否成功對抗傳染病」就是重要的指標,從日治時期統治者為被殖民者消除疫病,到2003年SARS爆發時學者專家批評政府反應過慢等都是例子。
如今,台北市長柯文哲被媒體名嘴、政治人物及選民嚴厲批評防疫不當。柯文哲被批評的包括:接觸史追蹤及檢疫措施都相當鬆散,導致傳統市場爆發疫情、疫苗登記系統不完善,以及卸責並認為疫情失控都不是自己的錯。柯文哲的民調在6月到7月之間下滑了7%,是所有市長裡面民調掉最多的。而柯文哲在飽受批評之下,也終於不情願的接受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協助來控制疫情。
第四,媒體。媒體在疫情中都展現相當好的素質,不斷給予民眾準確的訊息,那就是「戴好口罩並維持社交距離」。這顯示了台灣媒體共同對抗疫情的決心,無論政治立場都展現了優質的媒體素養。
第五,台灣受惠於自身善意的循環。去年台灣全球捐贈了5100萬個口罩給全世界,而受惠的國家紛紛在此時捐助台灣疫苗。包含日本330萬劑AZ、美國250萬劑Moderna以外,立陶宛、斯洛伐克及捷克都已宣布捐贈台灣疫苗。加上台灣自行購買及透過COVAX取得,台灣至少接種一劑疫苗的人口已來到28%,比起疫情爆發前的1%大幅上升。
台灣的成功在Delta的肆虐下可能不會太長久,但台灣累積的經驗,替對抗未來的疫情打下良好基礎。全球的公衛專家應該研究台灣的成功經驗,尤其是台灣如何在檢疫、追蹤及隔離政策不斷進步之時,也能良好顧及人民的自由。
儘管在野黨有所批評,但台灣願意捐助與美國國衛院共同研發的國產疫苗,已經展現了台灣是國際社會負責任的一份子。台灣捐助口罩、物資並能分享抗疫經驗,更顯示了台灣應該在WHA獲得觀察員身分的急迫性。台灣有能力幫忙,而國際社會也應協助促成,讓疫情早日結束。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線上課程】《理財...
善意取得例子 在 范疇文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疫情不是台灣的罩門,政治遺傳才是
從1980左右到今日2021,台灣經過無數政治、社會、經濟大風波,跌跌撞撞中實現了許多讓自己人叫好、國際間豎起大拇指的進步。但是,台灣有沒有那種永遠止步不前、只會原地打轉、消耗國力、傷透民心的痼疾呢?
當然有。而且每次出現大風波、大事件時,其中必然有這些錮疾的蹤影。十年來我說過幾十次,無論台灣的錮疾多嚴重,只要再給台灣30年穩定的國際環境,隨著世代的淘汰,台灣一定成為名符其實的寶島。但關鍵問題是:這個地球、這個世局,會不會給台灣30年的穩定大環境?如果這個穩定的條件不再,台灣人是不是不能夠再依賴自然演變的紅利,而應該自我以濃縮的方式了斷那些錮疾呢?
期待錮疾隨著自然演變、世代交替而自然消失,這是一種「內科治療」或「養生調養」的思路。而濃縮了斷錮疾的思路,就是「外科手術」。內科還是外科,就是擺在今天台灣人眼前的選擇。
2021年的疫情起伏,又是一個反映錮疾的案例。台灣人是繼續像過去一樣,發生時罵罵咧咧,事後船過水無痕,還是藉著這個案例,動一次外科手術呢?這,乃台灣人的自我選擇,賴不得別人。
先不打自招,以下文字的大部份並不是今天寫的,而是4年前2017年寫的。但正因如此,更加證明了台灣的錮疾並沒有因為其他方面的進步而有所減緩。我把這些錮疾歸咎於台灣的政治遺產 – 肉桶政治。從1980年代一直到今天2021年,政黨輪替了幾番,肉桶政治還是肉桶政治,否則怎會稱為「錮疾」呢?
肉桶政治,國家GG
《導致一個國家淪喪到無法翻身的,有三種極端。民粹政治走到極端就是暴民政治,菁英政治走到極端就是寡頭政治,而肉桶(pork barrel)政治走到極端就是制度性的自肥和分贓。三者中任何一者走到極端,這個國家就GG了。GG是遊戲用語,Good Game,表示一個玩家用力玩遊戲,但終於因為不知改進或亂搞亂來而鞠躬出局。
這三種政治雖然各有其名,但若從臨床病徵來看,肉桶政治是共同的病像。若不是肉桶自肥分贓太明顯,一般的民粹政治也走不上暴力之途,菁英寡頭也可能被人民忍受。
蔡英文出任總統、民進黨完全執政以來,做出的一連串改革動作,坦言之,其唯一的合理性基礎,就是拆除國民黨時代、已經深入國家機器肌理的肉桶政治。請試想,黨產清算、年金改革、司法改革,固然背後也有民粹怨懟、糾正菁英把持的社會推動力,但是真正拿得上「民主法治」檯面的客觀理由,難道不就是對長年肉桶政治自肥分贓的解構?
邏輯的結論只能有一個:蔡英文作為總統身兼民進黨主席,在行政院長也由她直接指派下,倘若在遇到台灣內政大事時,無能或不願解構該事件的肉桶肌理,而只是讓肉桶內職位互換,或A肉桶換為B肉桶,幾件大事下來,她就GG了,民粹動力和菁英形象都無力回天;更糟的是,台灣人民眼睜睜得看到歷經兩大黨,國民黨和民進黨執政,都無能無願解構台灣的肉桶政治結構,這將導致進一步的青年喪志、企業外流、人才佇足,台灣也就GG了。
肉桶政治的聚落何在?一曰政黨,二曰機構,三曰幫派。其隱密性,三大於二,二大於一。
肉桶聚落三之一 - 政黨
先說最明顯的,一眼就看穿的,政黨肉桶。最早的國民黨,不但好康吃盡,還要巧立各種名目收費勸捐,部分補貼同黨、部份納入私囊;這也是今日民進黨追索不當黨產、追溯某些個人或家族責任的合理性基礎。前民進黨籍總統陳水扁,導致其入獄的各種原因中,也有濃厚的政黨肉桶成份。而近日的「前瞻計畫」預算的分配,其中政黨肉桶成份也招人起疑。政黨肉桶是最明顯的,因為「數字會說話」,只要拿出那句記者界的名言,「順著錢摸」(follow the money),脈絡大致可尋。
肉桶聚落三之二 - 機構
其次是圍繞著「機構」的肉桶政治。不用說大家也知道,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國營企事業的採購和壟斷性販售,如台電公司和中油公司和其他無數大小不等的國營單位;除了採購和販售,若再細分,無數公有財團法人、基金會、協會的預算和人事,也都在機構肉桶的聚落範圍內。
2017年的一個例子:815全台大斷電,其處理方式幾乎就是一場機構肉桶的標準戲碼。一字排開鞠躬謝罪下台的高層人士,多數的真實下場不是「反向高升」就是「如如不動」,再不濟就是「轉桶」,A桶轉B桶,大桶轉小桶,轉到那些早已被馴化的國營事業或財團法人。幾乎各個都是林書豪,尼克隊轉火箭隊罷了;與林書豪不同的是,「林來瘋」靠得是真實球技、真實的積分數據,而台灣的機構肉桶隊員能夠不斷轉桶的底層邏輯是「權來瘋」或「錢來瘋」,靠得是過去權力派用脈絡和預算服從的業績。
肉桶聚落三之三 - 幫派
第三,最隱晦的,就是幫派肉桶。當然這裡的「幫派」指的不是四海竹聯天道盟,而是往往跨政黨、跨意識形態、跨公部門/私部門,遊走於某個領域、橫跨產官學的菁英同盟,例如大家朗朗上口的「交通幫」、「財金幫」,還有社會不太意識到的如「科技幫」、「工業幫」。
台灣的政策,多年來老酒裝老瓶,距離世界的前段班越來越遠。是沒知識嗎?不會吧,台灣的產官學人士中的博士比例,不是世界第一也是第二。是不懂方法嗎?也不會吧,所有的社會、經濟大議題,哪一次不是把全世界的方法都收集起來爭論?那麼,為什麼只要是「政府」這玩意插手的領域都一律的落後?為什麼金融領域會落後世界前段班十幾二十年?這已經不是前述的「國營機構肉桶」所能解釋得了的,因為金融行業早已有相當比例的私人家族在經營。觀念和作為上的落後,恐怕只有長年盤據領域、內部繁殖、跨公跨私的「財金幫」生態才能解釋。
科技、工業也有幫?
再說到非公非私、既公又私的「財團法人」如工研院、資策會,過去固然有其貢獻,但在常年的高層官派和財政預算下,不僅喪失了世界新經濟轉型的應變能力,而且弊端叢生時有所聞,甚且淪為科技幫搏擊上位的「中途之家」或出事下台後的「回收再利用塲」,淪為酬庸安置處所。工研院及資策會今天依然是台灣科技人才最集中的機構之二,然而由於結構陳舊,方向凌亂,困住了數千名新生代、中生代科技人才。我常在想,如果把這數千人才送到以色列發揮,或者乾脆把工研院、資策會外包給以色列經營管理,這些人才不知道可在世界上發揮出多大的光芒。但現在,他們都在幫派肉桶政治的走馬燈昏光下,逐步向著凋零老兵蹉跎前行。
再不解構肉桶,台灣就來不及了
這樣說,會得罪許許多多人,我知道。但是我覺得不明說已經不行了,因為再不解構肉桶,台灣就來不及了。許多身在肉桶中的人,都是好人,他們鞏固所在肉桶的出發點甚至都是善意的,然而,如同我們都聽過的那句真理:壞人做壞事理所當然,最怕的是好人在體制下不能做好事,甚至不得不做壞事。對這個道理,我們都要戒慎恐懼,尤其是社會菁英。
台灣快要來不及了,多年來吃老本,在社會動力上、態度上、行動力上,與國際前段班越差越遠,不能再自欺欺人了;沈痾僵局之下只能動手術,任何「內科式的調理」,沉痛得說,原來就已經微薄的政府預算,只會被種種肉桶政治結構一點一點的吸啄殆盡。肉桶政治,無論是上述三種的哪一種,若再不做手術式的解構或切除,最終將把台灣的民粹推向暴民政治、或菁英政治變成寡頭政治,與大家好不容易取得的一點民主和公民意識,背道而馳。那還談什麼前景和主體性呢?
「轉診」後的台灣
台灣這個肉桶病號,已經由「國民黨醫院」轉診至「民進黨醫院」一次,後來又從「民進黨醫院」回診至「國民黨醫院」,現在再度轉診至「民進黨醫院」。不論這個病號的病因來自何處、起自何時,當下所在醫院和醫生們,都沒有抱怨的權利。醫好他,使他重新散發活力,就是你的責任。醫不好,只有三種原因:1. 病人已經病入膏肓,回生乏術;2)你的醫術、醫德不行;3)醫院內醫生派系內鬥、肉桶利益綑綁,把病人推來推去,每推一次就折騰病人一次,直到無治。
上述三種肉桶就是三個大染缸,讓原本或許懷著改革大志進入政治或公務領域的人,用不了多久就會習慣而「不聞其臭」。請問小英總統和她所帶領的民進黨,倘若上述三種肉桶政治的肌理不除,所有的「改革」對台灣的發展前景有「治根」的作用嗎?即使國民黨徹底從台灣消失了,倘若民進黨在其梁山泊派系生態下,開始繼承幾十年來的自肥分贓高層利益結構,全面剪枝嫁接「肉桶政治」,台灣就準備GG吧。
現在斷言還過早。但是,每一次的政策決定,每一項的立法決定,每一盤的人事佈局,都在考驗著全面執政的民進黨、總統、行政院長、立法委員們,究竟是遠離了肉桶一步,還是向肉桶靠近了一步。我們是多麼的希望看到,台灣出現一個「非肉桶型」的政黨啊!》
以上寫於2017,當下是2021。再度請教讀者大德,你覺得台灣的政界靠「內科調理」有用嗎?或者,你寧可看到一次「外科手術」?值此中國共產黨謀台孔急之際,肉桶政治正是其上下其手的最佳土壤,統戰的最高境界就是見縫插針,肉桶政治下的縫隙太多了。
我個人的看法是,不對肉桶政治這政治遺傳動手術,不論經濟上有何亮點,台灣會GG。不知總統府、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看法如何?年輕世代的看法又如何?
疫情正急,讓我們先全心抗疫。疫情穩定受控之後,別忘了台灣要立足國際,還有本質性的政治遺傳肉桶毒瘤待切除。
(更多有關台灣政治遺傳錮疾,造訪 InsightFan.com )
善意取得例子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在小地方貼近配偶的心,也是感情長長久久的關鍵。許多人認為與伴侶又一次點燃感情的祕訣,是一頓燭光晚餐或是海濱假期。但真正的祕訣,是每天都在小地方貼近彼此的心。
——約翰‧高曼
將小事做到盡善盡美,在日常生活的平凡小地方展現真正的高貴與英勇氣慨,這本身便是難得一見的美德,值得封為聖人。
——哈麗葉.比徹.斯托(Harriet Beecher Stowe), 美國作家
在你的所在之處行小小的善;正是這些小小的善聯合起來,翻轉世界。
——戴斯蒙.屠圖(Desmond Tutu),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摘錄自《#涓滴改善富創巨大成就》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跟陳老師學習很多,也談到養成良好的習慣,是自律的關鍵。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171478514743272
愛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種習慣,從小地方開始照顧起。像是昨天陳老師談到,她試著記住孩子的生日,給予誠摯祝福,就是絕佳的例子。
祝願您,能啟動涓滴改善,讓關係能一步一步穩固與心安!
.
ps. 這本書會在明天(2/6)晚上9點半有贈書直播,歡迎參與
... ... ... ... ... ... ... ... ... ... ... ... ... ... ...
感情關係:決定是幸福還是悲慘的小小細節
【文/ 羅伯.茂爾】
涓滴改善可以奠定穩固的感情基礎。隨著一個又一個細節,我們發掘彼此的樣貌,建立信任。
約翰.高曼(John Gottman)博士在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擔任心理學教授時,主持一項研究,讓自願參加的夫妻搬進一間特別的公寓,那其實是觀察夫妻行為的實驗室。研究人員觀察這些夫妻日常作息的「自然「互動;受試者也會按時與監測儀器連線,以記錄他們在討論夫妻的衝突或其他事務時,他們所有的生理變化。當然,這不是科學研究的正統作法,但讓我們對高曼另眼相看的,是他驚人的研究結果。憑著這些方法,他可以預測一對伴侶在四年內的婚姻生活是幸福,還是悲慘,甚至是離婚——準確率達九十三%。
這項研究的一項重大發現是:在成功的感情中,日常的正向關注超過負向,兩者的比例是五比一。正向的關注並不是盛大的行動,例如舉辦奢華的生日派對或購買夢幻住宅。而是小小的善意姿態,例如:
接到伴侶的電話時語氣很愉快,不是用惱怒或匆忙的語氣,暗示伴侶打斷他們的重要事務。
關心另一個人白天看牙醫的情況,或是詢問其他事情的細節。
當伴侶走進門裡,放下遙控器、報紙或是電話。
在約定的時間回家,而且如果會遲到,至少會打通電話。
這些小小的細節,比浪漫假期、昂貴的禮物之類的創意手段,更能夠預測小倆口是不是互愛互信。或許,這是因為小小的細節提供了始終如一的照顧與愛護。
在感情關係中應用涓滴改善的另一個方法,是允許自己去關心伴侶生活中的小細節。與其等著伴侶以大手筆的行動與故事來取悅我們,我們可以欣賞他們平日的特質與行動。當我聽到人說自己目前的感情生活很無趣,我會建議他們進行涓滴改善。或許你也會想試試看。訓練自己關注伴侶小小的正向特質。不要死咬對方的大錯,或是等著伴侶款待你去乘坐馬車或去巴黎旅遊,欣賞人家的小小善意舉動、討人喜歡的語氣,或是親切的碰觸。
許多人在這個過程裡犯的錯,是只稱讚伴侶做的事。我們會說:「你真的很會做菜。「或你把樹籬修剪得很漂亮。」但如果你只讚揚伴侶完成的勞務,伴侶或許會開始覺得自己像是你的員工。不如,每天都找出一個細節,來讚美伴侶的性格或外貌。試試「我喜歡你的頭髮一早的樣子。」或「我喜歡你在去看電影的路上,總是這麼興奮期待。」正視這些小小的細節,可以讓伴侶知道你愛的是他這一個人,而不只是喜歡有人幫你打理家事,或是想要有人賺錢養你。
聚焦在小細節,既簡單又困難。當我看著孩童在玩耍,我記起那有多簡單。小朋友會全神貫注在當下,因此可以歡歡喜喜,沉浸在他們的活動中,與朋友作伴。隨著他們的大腦逐漸發展,他們會取得另外兩種能力。一是回憶的能力,一是期待未來的能力。身為人類,這是我們必不可少的能力,是求生的工具組。能夠記住在哪個方向見過敵人,預料他們可能遇到的問題,這是攸關生存的大事。但得到這兩種新的技能,通常代表我們都花了太多時間停駐在過去,擔憂未來。透過涓滴改善,我們可以重拾童年的寶貴特質:具備「在當下歡喜起來」的能力,對身邊的人與我們在做的事,都充滿興趣。
……
涓滴改善大補帖 _TiPS
我們大部分的人都花了大量時間駐留在過去或期待未來,以致我們錯過了小細節。當你注意到自己陷溺在憂慮或懊悔中,試試這樣做:
一、 _問問自己:依據這項憂慮或懊悔時,我需要學習作出任何改變嗎?
二、 _如果答案是需要,便踏出改變的第一步。如果答案是不需要(往往如此),看看四周,找出你最歡喜的物品或人。將你的思緒放在那件物品上三十秒。這一道程序可以訓練你的大腦「活在當下」。
.
以上文字摘錄自
《#涓滴改善富創巨大成就》
零恐懼、不會失敗,長久建立任何新好習慣
博客來:https://reurl.cc/yne2VD
金石堂:https://reurl.cc/ZQjDm3
誠品:https://reurl.cc/qm1yxn
讀冊:https://reurl.cc/MZbO6K
momo: https://reurl.cc/ZQAVgQ
李茲文化 Leeds Publishing
https://www.facebook.com/leedspublishing/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善意取得例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隱喻工作坊】認識自己的獨特,與潛意識做朋友~2020/05/23 開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165
【7/4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9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Apple或Android內建的Podcast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另外,在Spotify和Soundon也找得到喔!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 X Telegram 」:https://t.me/turnkeysolution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最近有學生問我,到底是怎麼樣在教學、專業、工作,還有生活當中,去取得平衡?
他會這樣的問我的原因,是因為他參與我的課程,他發現我會盡可能的去回覆每一個學生寫給我的信。
然後呢,在每一期的課程裡面,我也會開放名額,讓同學可以申請回來當學長姐、回來復訓。
所以隨著我的課程開的越來越多,然後呢我的學生越來越多,那是不是我要照顧的人就會越來越多;然後到一個已經是無法負荷的狀況?
因為我就一個人,而且我的時間有限,那如此這般延長累積下去的話,它一定會到一個我沒有辦法應付的臨界點。
我想他會問這個問題,是來自於他很細膩的觀察,也當然了是來自於對我的關心哦!只是呢,我想透過他問這個問題的機會,來跟你分享一下什麼叫做「界限」?
對我來說呢,所有參與課程的朋友,你寫信給我,我都會好好的回覆;但是前提是什麼?前提就是請你寫信給我;如果你是用訊息的方式,就算寫一樣的東西,我還是會請你寫信給我。
然而當你寫信給我之後,你會在上我的課程的過程當中,明確的知道我最晚會在什麼時候回覆給你。
然而在回覆的內容裡面,我盡可能回答你的問題,但是如果你的問題,超過了這一門課能夠處理的範圍,我也會如實的告訴你。
最後呢,如果你參與完這一期課程,在未來的課程,想要回來當學長姐,來參與復訓的話,我也會明確的告訴你遊戲規則。
不管你是誰,只要你按照這個遊戲規則跟我申請,並且願意配合,你都可以再一次的回鍋、再一次的學習。
所以從我開課到現在,已經有很多很多朋友,他不止一次的參與同樣一門課程;甚至於隨著課程的精進跟改版,他幾乎付了一次學費,但每一個版本他都上過了!
可是你聽到這裡,我仍然沒有回答,我怎麼樣平衡我自己的這個問題嘛!而且聽起來,好像還是會越來越累的感覺。
其實哦魔鬼在細節裡面,這個細節就是,你有聽出來嗎?我的每一個善意的背後都有它的「規則」。
也就是說,有很多學生為了自己的方便,他發訊息給我,而不是寫信給我;那我就明確的告訴他,請他寫信給我,我才會回。
我會一直堅守這個原則,因為如果每一個私訊我都要回覆,那請問一下我還有生活品質嗎?
可是如果一個人,他願意把他的狀況,完完整整的寫一封信給我;那是不是也代表著,他真的想要面對問題,他也才值得我好好的回覆他,不是嗎?所以呢,細節就是我有我的規則!
再來關於回鍋、再次參與課程的部分,其實我也一樣有我的規則啊!這份規則,可以讓我不需要無時無刻的,去應接所有上過我課的同學,來跟我提出,他想要回鍋的申請。
我只需要在規定的時間裡面發出訊息,然後所有願意回來的人,按照規定發訊息給我;這樣的安排對我的生命整體而言,我是不是就不用為這件事情,一直要保持著關注,我可以把我的心力放在更重要、更值得的事情。
或者是反過來說,一個願意配合規則的人,是不是才是真的有心想要回來好好的再次學習的人呢?
如果你聽我的例子,有一點似懂非懂,那麼我再舉一個回到你工作裡面的狀態。在你的工作裡面,你有沒有設下你自己的規則呢?
如果任何人,在任何時刻發訊息給你都要回覆,如果任何人,在任何時刻發郵件給你都要馬上回信;在這樣的狀況底下,先不要談生活品質,你的工作品質一樣會降低很多。
然而如果你很明確的告訴所有跟你一起工作的人,你只會在什麼時候回覆訊息;或者是你只會在什麼時候看信並回信。
那大家不管在任何時刻發訊息給你,或者發信給你,他們心中是不是有一個明確的可預期的結果?
然而如果你已經說的很清楚,但是還是有人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在乎你的需要,任意的踩踏你的界限;那我想你心裡很清楚知道這是一個怎樣的人,而你可以把他怎樣做擺放。
其實喔我常常說:「生命要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而不是每件事上」。
或許立下規則的你,會讓別人覺得好像你有點硬、比較沒有彈性;可是如果你真的知道怎麼樣尊重自己的界限。
你會更清楚的明白這些界限、這些規則,是把你的柔軟、把你的耐心,把你的愛跟關注,投注給那些會尊重你、會好好珍惜你的人,因為你很值得這份珍惜啊!
所以說到這裡,就讓我想到蘇格拉底,他曾經針對兩個詞彙,去做一些定義。第一個詞彙叫做「愛好知識者」;就是「愛智者」。
而第二個詞彙叫做「辯士」,辯論的辯、「辯士」。他說這兩個是不一樣的。
「愛好知識者、愛智者」,他們很知道自己對什麼是無知的;正因為如此,他們對自己欠缺的知識,求知若渴。
所以因為一開始,他就讓大家知道自己的局限跟無知;所以他們在跟辯士辯論當中,他沒有義務要回答任何問題,沒有那種非回答不可的。
但是如果反身到這些「辯士」們,「愛智者」只需要探討、研究他們的答案就好了,完全不必擔心自己會失敗。
然而「辯士」的辛苦就在於,他要處理所有的問題,他要對所有的問題有所回應;這一切的源頭就在於他是個「辯士」,他不是個「愛智者」。
在我自己專業,跟生活的道路上我很清楚知道,我一直把自己定位在「愛好知識、愛智者」;所以呢,我也會很明白的說我的局限。
我會跟我所有的學生講,我不是聖人;我也只是一個學習心理學的普通人。
我能告訴你的、我能帶給你的,那個邊界是非常明確的;一直延伸到我能給你什麼樣的幫助,在什麼樣的前提、在什麼樣的規範底下?
我不會一開始就讓你覺得我是無所不能,反而我會一開始就讓你知道,我是有局限的。
因為我想對於每一個想要追求生命更平衡的朋友來說,第一步或許是要先承認自己的局限。
正因為我們常常幻想自己必須要接應所有的事情、必須要處理好所有的任務、必須要是無所不能的;所以我們一點都不快樂、一點都不平衡。
而也因為你把自己活的跟個「辯士」一樣,所以是不是反過來說,你也吸引到很多根本不尊重你界限的人呢?
或許今天的分享,值得你好好的思考跟體會;然而如果你對於今天的分享,很有感觸、很有共鳴的話,特別是想要好好立下自己的界限、檢視自己的界限。
透過「界限」讓你能夠平衡,也讓你的關心跟愛,投注給那些真正值得的人;而讓那些不在乎你、踐踏你的人,慢慢淡出你的生命主弦律。
如果這是你需求的話,那麼我們最近有一門線上課程,叫做【人際斷捨離】,從即日起,一直到3月13號的晚上12點,這一門課有季節限定的優惠。
你只要在這一段時間,加入這一門課,你就可以用最優惠的價格參與學習。
這一門課由嘉玲老師擔綱,她會讓你很明確的,透過一步一步的學習,學會怎麼樣尊重自己,學會怎麼樣活出一個平衡的人生。
讓那些困擾你的、辛苦你的、不尊重你的,慢慢的淡出你生命的舞台,讓你的生命裡只留下「對的人」。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們製作的內容,記得訂閱我們的頻道,如果你是YouTube的朋友,請記得打開訂閱旁邊的小鈴鐺。
然而如果你透過Podcast來收聽我們的節目,那也請你訂閱我們;並且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我們需要你用最具體的行為來支持我們!
那麼要是你對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最後提到的【人際斷捨離】,我們在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
我很期待你的加入,希望我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那麼今天就跟你聊這邊囉,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善意取得例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相關課程】《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 7/2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08/10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0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今天要跟你分享的主題,就是「說謊」這件事情,它到底是不是一件「不道德」的事呢?
你可能會覺得,這根本不是問題啊、這有什麼好討論的呢?因為如果是你的小孩說謊,你一定會很直覺的去糾正他、制止他這樣的行為。
可是啊,在我們的真實生活裡,你是不是有過那種經驗?就是在一些特定的場合,說一些必要的「場面話」,它做為維持關係、認識新朋友的重要入口。
又或者是你在特定的情境底下,你為了緩和氣氛、給人力量,你必須說一種完全沒有惡意的,「善意的謊言」呢?
事實上呢,在字典裡面對於「謊言」的定義,它是非常明確的,就是「非事實」,或者是「說出」非事實的話。
其實「非事實」是個中性的描述,在定義上,它並沒有「道德」或者是「不道德」的區別。
也就是說喔,如果我們想要追究「謊言」本身的好壞,它在字面上的解釋,就僅止於它「不是事實」而已,它並沒有是非黑白、好壞、對錯,這樣的價值判斷。
這讓我想到好萊塢的喜劇天王~金凱瑞喔,他曾經演過一部片,叫做「王牌大騙子」。
在這個電影裡面,金凱瑞演一個很成功的律師,因為工作太忙了,所以總是對於答應兒子的事情,滿口謊言、敷衍了事。
導致喔,他缺席了自己兒子的生日派對,於是兒子許下的生日願望,就是讓金凱瑞不再能夠說謊。
所以,如果你看過這一部電影,你一定對於金凱瑞要「完全說真話」,沒有辦法說任何一句謊言的處境,感覺到很好笑,而且又很同情。
可是你會不會很好奇?電影雖然用搞笑的手法,刻意創造「百分之一百說實話」的人,但是那樣的生活,反而為主角帶來了很大的災難。
其實你只要做個生活的實驗,你要自己在一整天裡面,完全只能說確切的真話,不能有任何「不真」的表達、也不能有任何隱瞞。你只光想到這裡,你就冷汗直流了吧?
如果你不相信的話,或許呢,你可能早就對老闆的服裝品味不敢恭維,於是你一早見到老闆。
你脫口而出:「襯衫跟領帶的搭配,失敗!外套的款式,失敗!褲子太短、襪子太花、皮鞋太招搖,失敗中的失敗!」這一串講完,你想你還混得下去嗎?
所以呢,只有認識謊言的動機喔,才不會對於「謊言」有錯誤的認知,甚至於矯枉過正啊!
其實多數的謊言,可以粗分為四個類型。這四個類型裡面,會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惡質謊言,它其實只有一種;而其它三種,都有一種可以說是「不得不存在」的理由。
我們先來看看喔,這四類分別是什麼?
第一類,就是為了「促進和諧關係」這樣的謊言。
比如說,你的伴侶問你:「我近最是不是胖了啊?」就算你覺得這是事實,但是你真的很有必要說「對,你胖了!」你要這樣子說嗎?
在這種情況底下說真話,其實你在考驗的,不止是你個人的安危啊,還有你們這段關係,要怎麼樣維持得下去?
因為呢,真話可能會讓人無法接受,因此,這一類促進和諧的謊言,有時候是為了維持關係,它是必須存在的。你也可能會經常使用「維持關係」的謊言啊!
而第二種謊言,叫做「滿足虛榮」的謊言。
這種謊言的「首要目的」其實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形象,最常見的就是在應徵工作的時候,用來突顯自己的一個形容詞。
不管你的真正的工作實力是什麼,起碼你在獲得工作之前,你會把自己形容優秀一點啊、感覺可靠一點啊;關於這「一點」有多大點?那就因人而異了。
然而,這是你想要提高拿到工作的機率,你才會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潛能,去做出真正的貢獻,然後,才有機會回頭「印證」自己所說的是對的。
所以你想喔,你沒有這些對於自己,或別人的「膨風」,那你怎麼會有工作的機會呢?
而且呢,有時候「膨風」是為了提升跟隨者的光榮感,讓大家更有動力往前,我想如果你跟我一樣,是當老闆的、你有領導的經驗,你就對這個一定很有感覺喔!
那第三種謊言,叫做「自我防衛」的謊言。簡單來說喔,就是為了保護自己,或者是保護他人所說的謊。
比如說呢,你今天明明睡過頭,所以遲到,錯過重要的會議,但是到了公司,
你會跟主管說,是因為交通車的誤點,所以打亂了你的行程。
這樣子主管聽了,不會那麼生氣,你也可以保護自己,少挨一點罵。
論語裡面有說喔:「父為子隱,子為父隱」,這也是「自我防禦」的一種。
你想想看喔,在人際網絡裡面,如果你的胳膊都不往內彎,那是不是也太不近人情了?那日後在你有需要的時候,又有誰會保護你?為你挺身辯護呢?
最後呢,第四種謊言,就是「欺騙人心」的惡質謊言了。
這是指用來陷害別人,或者是用欺騙的手段,取得不管是感情啊、金錢啊、權力啊…這些謊言。這樣的謊言「只」對說謊者有利,但是對其他人來說,卻是造成損失和傷害的謊言。
這是四大謊言類型當中,你要很有敏感度,而且要學會怎樣保護自己的唯一類型。
所以今天我想強調的喔,倒不是「如何保護自己」?這個部分要學會,需要的時間跟篇幅非常的長,它沒有辦法透過影片這個載體,可以完整傳遞。
所以如果你真的有興趣,歡迎你參與我的實體課程,叫做「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這一門課會給你具體、可操作的幫助。
然而,今天我想要告訴你的,反而是我們看待「說謊」跟「不真」它的角度。
尤其是當說謊者是自己的時候,我們往往有的自我詮釋,都是出於很多的「不得已」,都是很善意的出發點底下的「不得不」。
然而當我們發現,別人沒有對自己說「全然的真話」的時候,我們卻很有可能會暴跳如雷,認為對方有嚴重的道德瑕疵。
你發現了嗎?在本質上「說謊跟不真」無論它發生在自己還是別人身上,它就是「說謊跟不真」啊!
可是我們卻總是用雙重標準的差別認定,自己的「不真」啊就是不得已,啊別人的「說謊」就是罪大惡極。
這其實往往就是多數人的困境,不是沒有辦法辨識出別人的惡行跟謊言,不然呢,就是當對方有可能對你說謊之後,沒有能力達成進一步必要的共識。
那這樣的現象,在我的課程教學裡,就是一種把真實跟謊言「泛道德化」的現象。
當我們已經預設了「好壞跟對錯」這樣的標籤的時候,你就失去了回歸「真實」的能力。
打個比方喔!如果你的多年好友,跟你唬爛一件事,當然你剛開始並不知道這是假的,只是因為是好友說的,所以你很有可能就直接相信了。
然而同樣的事情,如果是一個陌生人告訴你,你就會比較有理性的分析跟判斷,搞不好你還很容易就發現了其中的破綻。
但是當你已經先把「好朋友說的,就一定沒錯!」這個標籤貼上去的時候,不管你有多聰明,基本上你就已經喪失了判斷的能力啊!在這個標籤底下,你根本無法、也就不會「就事論事」。
說的極端一點喔,就像我們可能會直覺的認為,「高學歷」就等於道德高尚、判斷力正確。
那然而「高學歷」,永遠就只能證明一件事啊,就是他「有能力拿到學歷」這件事而已,它根本沒有辦法,去證明他的人品跟智慧。
只是我們在社會新聞裡面,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表達。比如說:「這次詐騙案當中,居然有大學教授也受騙!」
這一句話,你有沒有聽出一件事?它是不是在暗示就是呢,高學歷「應該」要判斷正確,他怎麼會被騙呢?
所以呢,你有沒有聽出其中的荒謬了?我再說一遍喔!高學歷永遠就只能證明「一件事」而已,就是「高學歷」本身。
然而這樣的迷思,其實就是一種「泛道德化」。
再延伸前面的例子,當你「終於」發現你的好朋友騙你之後,你有多大的把握?自己能夠理性的好好面對、減低傷害、求得相對可以接受的結果?
還是呢,你會陷入深深的情緒黑洞,不是怪自己笨、就是幹醮對方壞!
那無論是自己笨、還是對方壞,這樣的想法能給你的,會是更好的處理?還是更糟的結果呢?我想答案已經很清楚了喔!
然而,你有沒有想過?對方會不會也有他的「不得不」呢?或者是呢,你一直用自己認為的「不得不」,去合理化對方的欺騙?
你可能聽到這邊喔,頭有一點痛喔!我真的要說的,其實就是當你終於發現,你被好朋友欺騙之後,你還能夠「就事論事」、「該怎樣就怎樣」的,去解決眼前的問題嗎?
其實當你已經「泛道德化」,就是把一切先貼上「好壞對錯」的標籤之後,其實就已經註定了整個情況,它就是無解的。
因為所有的標籤,都是一種「預設」,當你帶著有色的眼鏡,你怎麼可能去辨認出眼前物品,它原本的顏色?
辨認不出原色,就像無法回歸「就事論事」是一樣的道理,你會承受所有的負面情緒的傷害,但是卻得不到任何可能的前進。你唯一得到的,就是「受害者」這個角色而已。
所以談到這裡,我並不是要「合理化」任何人的「謊言」,更不是要去「妖魔化」任何一個說謊的人。
我想說的其實是,其實我們沒有辦法避免謊言,甚至於,你我也常常對自己說謊,不是嗎?
那麼真正重要的就是,不要再「泛道德化」了,也就是再預設「好壞對錯」的標籤,這是要避免的。
其實只有這樣子,你才能夠長出力量,去擺脫「受害者」的角色,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所以最後,分享一個自己小時候的經驗。
小時候有一段時間呢,我喜歡去抓蚱蜢、螳螂、紡織娘,那這些昆蟲其實都有保護色;在我抓牠們的時候,我只是專心的去找尋跟捕捉。
我不會說牠們「好壞啊!」、「好奸詐啊!」,故意用保護色,讓我找不到、也抓不到啊!
其實「保護色」是牠們本來就會做的事,這件事本質上沒有好壞、對錯啊!
所以囉!難道「你」可以有保護色,啊別人就不能也有嗎?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對你產生一點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提到的「高難度對話」的課程,或者是我們一系列的線上課程。
我們在每一段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我很期待,無論是實體課程,還是線上課程,都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