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忘了十國 | 知史百家
安煥然
說起晚唐五代,總會想起那個春花秋月,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南唐李後主。不過,認真說來,李後主既不屬於晚唐,也不屬於五代,而是「十國」時人。
只懂「五代」,忽略「十國」,是「中原史觀」作祟所致。這就好像說中華文明源自黃河,卻忽略了長江文明;談兩宋,卻忽略遼金一樣。
晚唐至宋之間,有這麼一段分裂時期,而「十國」的歷史比「五代」其實還要來得長命。所謂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歷史課本記述「五代」較詳,盡是打打殺殺,喪權辱國之史。然而,對中原以外南方各地(聯同一個山西北漢)的「十國」歷史的講授卻略略帶過。哎!真不應該。
「十國」歷史怎能遺忘。至少南唐還有一個多愁善感的李後主。此外,「十國」裡還有一個閩國,它在中國海洋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當時的閩國有一個重要的國際商港:泉州,還有一群面向海洋,充滿冒險進取精神的閩商。
多年前,我在從事媽祖研究時,述及媽祖林默娘的出生年代,竟不知要用何個詞彙較為恰當。說林默娘是生於「五代末、北宋初年」,大家容易理解,但嚴格來說,與史實不合。
正確的說法,應是「十國末、北宋初」。公元960年那位「自導自演」的趙匡胤在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取代後周,改國號為宋,終結了「五代」的歷史,但這時的「十國」中的東南諸國尚未被滅。
「十國」中的閩國歷史,要上溯自公元886年(晚唐光啟二年),王潮割據福建閩南的泉州、漳州說起。割據之初,王潮、王審知、審邦兄弟佔有泉、漳、汀三州,公元890年更北上並有福州和建州。王審知在公元907年於福州建都,國號閩。這個國家至公元945年才被南唐所滅。但爾後,留從效、陳洪進佔據泉漳,雖奉南唐正朔,實際卻為獨立國。直至公元978年(即宋朝太平興國三年),陳洪進投降,前後90年的時間,福建泉州是處在獨立的格局中發展的。
李東華在《泉州與我國中古的海上交通》一書中指說,五代時期在中國歷史上雖然不佔重要地位,但在福建地區之發展史上,十國中的閩卻居舉足輕重的地位,根本的改變了福建往後的歷史發展。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海外交通與貿易的重大轉變。此種轉變的最大原因,一是福建地區的割據所造成的孤立,一是主政者的積極獎勵海上貿易。
90年來的地方割據與獨立,閩國不僅陸路交通斷絕,而且與其近鄰處於敵對狀態,加之於閩南地區山多田少,農業生產不足,閩之主政者不得不另闢蹊徑。其突破口即是發展海上貿易,泉州國際商港地位日顯重要。
《新五代史》稱王審知「招來海中蠻夷商賈」,而閩商亦為之崛起。文獻記載,他們為「大舟有深利」,不畏危險,出海經商,往北至新羅(今韓國)、契丹遼國,往南經營東南亞占城、三佛齊(室里佛逝)的長程海貿。陳洪進時期,南海番貨乳香、象牙、龍腦香更是成了他向大宋朝廷進貢,以換取和平的貢品。
晚唐以前,東西海上貿易以波斯、阿拉伯人、印度人、東南亞土著為主。晚唐「十國」後,在中國海洋發展史上卻出現了一個重大的轉折期。除海貿商品(如中國絲綢和中國外銷陶瓷)量上激增之外,更引人注目的是,自「十國末、北宋初」,在這條頻繁的海道上出現了新的要角:中國海商,特別是閩南海商。
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莊國土在其《華僑華人與中國的關係》書中論說:「閩南商人的崛起,應溯自五代時期。五代十國的閩國,是福建歷史上第一個獨立於中原的政權。閩國統治者為了鞏固其經濟基礎,大力發展海外貿易,並將海外舶來的一部分奇珍異物進貢中原朝廷,以便保持偏安局面」。莊國土認為:「就政治而言,福建為中國邊陲,而泉州和漳州又屬福建邊遠之地,遠離行政中心,朝廷與省府機構對其控制力較弱,對中央集權政府有相對離心力的私人貿易,也只能在這種較不易被監督的邊陲之地才有機會發展」。在這種情勢下,它「造就了閩南人航海、冒險、重商的進取傳統」。
福建閩南人的航海時代開始了。進入宋元,下續明清,閩商氣魄更是了不起。它掀開了中國人面向海洋,航向世界的序幕。
(原刊《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10,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商港 法 冒 用 在 利世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呢幾日好似有唔少人講返呢段 #咸豐年 嘅事。
二,咁講啦,#Nancies 最難面對嘅事實係:一直以來令佢哋 #又自卑又自大 嘅情意結,原來係因為讀書唔通,又唔肯自己去考證。
三,咸豐年間對清帝國影響最大,死最多人嘅事件,其實係太平天國。咸豐之後,死最多人嘅,係 1876 到 1879 嘅丁戊奇荒。丁戊奇荒嘅同時,清帝國鷹派左宗棠帶兵攻打今日嘅新疆。究竟丁茂奇荒同呢場戰爭有冇直接關係,有好多地方可以去辯證。
四,但得罪講句,Nancies 對於 #自己人殺自己人 嘅歷史,一係就聽到未聽過,你講畀佢哋聽佢哋都會話:「我讀書個陣都冇聽過。」係呀,宇宙間嘅真理,都係中學教晒你,所以 DSE 係咁重要。 #曲
五,之前嘅 post 另一個觀察係,好多 Nancies 接受唔到原來兩次中英戰爭之後,清帝國由鴉片進口國變成鴉片出口國。冇錯,清帝國話就禁煙,實情係地方貪官壟斷進口仲食埋人哋夾棍之後走數。呢啲史實,全部都有白紙黑字嘅紀錄,但 Nancies 又唔識睇文言文,教人情何以堪?
六,再講,十九世紀,又何止兩次中英戰爭?歐洲各國打到九彩,時至今日,雖然歐洲都有民族主義份子,但好少會有人,有咁多人,集體咁對咸豐年咁耐,而且自己唔係咁了解嘅事,咁上心,咁咬牙切齒。
七,又再講,又有人話林則徐係民族英雄。真係唔知嚇一跳;係日本歷史學家發現,最初捧林則徐做反殖英雄,就係日本人。係喎,所謂嘅中華民族,係1900前後嘅概念;林則徐年代,根本只有封建帝國同滿漢關係,同今日班 Nancies 對民族嘅理解好唔一樣。
八,日本人,又點解會咁得閒去捧反殖英雄呢,又?話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區,大東亞共榮圈,呢啲點都聽過下,係咪?大東亞共榮圈其實,就係打反殖反帝嘅旗幟去進行軍國殖民囉。Nancies 跟日本軍國主義嘅口水尾⋯⋯ 覺得讀書真係好緊要。
#講住咁多先 #有心情再寫
【歷史在笑】由咸豐年講起
一,「咸豐年咁耐嘅事仲攞返來講?」究竟咸豐年間發生過咩事呢?英法聯軍發燒圓明園,大家聽過喇啩?無錯,史稱第二次鴉片戰爭,就係發生響咸豐年間。
二,話說1842年清帝國簽署《南京條約》,講明永久割讓香港島予大英,並且承諾開放沿海五個港口,包括廣州、福州、廈門、寧波同上海。當然最重要係,清帝國同大英同意停戰。
三,大清雖然將香港島割畀英國,不過,十幾年間一直都冇完全履行開放五大商港嘅承諾。嘿原來早在1860年代,清政府已經將有史以來第一份「中英聯合聲明」當作「歷史文件」」。正所謂 fool me once, shame on you; fool me twice 呢?咪就係自己攞來。
四,藍朋友所讀嘅「已修正歷史」,將鴉片戰爭同南京條約,講到係國恥。不過,原來雍正早在1729年頒佈首個禁煙令,超過一世紀,清帝國越來越多人食鴉片;甚之連咸豐個老竇道光,據說都有鋪煙癮。
五,聰明嘅香港人一眼就睇得出,鴉片禁之不絕,最大原因係清帝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沿海省份高官有走私鴉片生意;例如兩廣總督鄧廷楨嘅家族,就係當年廣州最大煙商。最諷刺係,鄧廷楨因為曾經同林則徐拍檔對戰英軍,被奉為「民族英雄」。
六,鴉片戰爭之後,清帝國將由官員權貴私幫嘅生意,變成要納稅嘅貿易。由1850年起,一直幫補清帝國嘅龐大軍費開支。再者,清帝國之後索性發展罌栗種植,提煉煙土。到光緒年間,清帝國已經有能力出口鴉片煙土去東南亞地區。
七,《南京條約》之後,清帝國同大英係咪世仇呢?原來當時對大清最大威脅,係一個有妄想症叫做洪秀全嘅癲佬。太平天國前後擾攘足足13年,做成過千萬人死亡。假如要我比喻,太平天國係中共同文革嘅原形;又或者應該話,中共同文革,完成咗太平天國未完成嘅破壞。
八,太平天國對清帝國嘅最大影響,就係令到漢族為主力嘅湘軍、淮軍冒起。漢人為主力嘅部隊,後來改革成北洋水師同新陸軍,之後再演變成北洋軍閥嘅格局。晚清幾乎出現「東南互保」嘅分裂情況,好大程度都係因為地方武裝勢力無論財政抑或人手,都唔需要聽令於北京;此為後話。
九,李鴻章曾經上奏同治皇帝寫:「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其實想講嘅就係洋務運動;而洋務運動嘅重點,就係要用洋人嘅財經手段為軍隊同基建融資,改革軍隊。又話說,當年究竟要強化陸軍定建立海軍,又內耗過一輪。陸軍,其實係向西推進;海軍就係對日本同俄國。
十,另外,清帝國對付太平天國嘅時候,好依賴洋人僱傭兵。1860年美國人「華飛烈」(Frederick Townsend Ward)響上海創立一支只有二百人嘅「洋槍隊」,仲娶埋銀行家楊坊嘅女,放棄美國國籍,入籍大清,獲同治賜四品頂戴。可惜,華飛烈成立洋槍隊無幾耐,就戰死沙場。英國軍官戈登接手常勝軍,整頓軍紀,成為近代軍事史入面一個神話。
十一,另外,清帝國引入現代財政管理,完善關稅制度,要多得英國人赫德爵士(尖沙咀條赫德,就係以佢命名。)1859年赫德向英女王辭職,加入清帝國新成立嘅海關;幾年之後,官拜布政使,官階係從二品。赫德其實除咗係建立清帝國關稅制度,亦為清帝國處理外交問題。
十二,當然啦,大中華膠寫嘅歷史教科書,就只會講李鴻章,而絕口不提戈登、赫德等人。其實,洋務運動,又點只李鴻章?
十三,講返咸豐年嘅事:其實由1842年簽《南京條約》到1858年《天津條約》,再到1860年英法聯軍燒毀圓明園,其實清帝國同洋人唔算敵對,甚至乎應該話,當時唔係有洋人協助,清帝國可能早就被太平天國打到失去半壁江山。
十四,千錯萬錯,就要講返1858年《天津條約》之後咸豐皇帝反口唔認帳嘅一段歷史。話說大中華膠歷史教科書,無論點都會話《天津條約》係「不平等條約」,但無端端點解英法兩國會出兵呢?
十五,香港讀過多少書嘅知識份子,可能聽過 1856 年「亞羅號事件」。但法國籍天主教傳教士 Auguste Chapdelaine (後來被約望保祿二世封聖),1856年於廣西遇害,大家又聽過未?歷史書都話,呢兩件事引起英法聯軍打到大沽口,最終令清政府唔情願咁簽落《天津條約》。
十六,兩件事都發生於 1856年,唔係出於純粹嘅偶然。話說自 1853年太平天國攻下金陵,清帝國入面班官僚權貴將自己嘅無能同失敗,講到係洋人嘅錯;呢種仇外仇洋嘅情緒,好快成為清帝國主流權貴嘅想法。我亦唔排除兩廣地區有人因利失義,又或者借機向北京獻媚,要示忠。總之,歷史一直在重演;廿一世紀,一樣有人咁樣去諗問題。
十七,《天津條約》有幾不平等呢?其中英國嘅要求係「北京駐使、內地旅行、長江通商」。嘩,明益你啦,係咪?
十八,1859年英國駐華代表同法國駐華代表,奉命去北京簽約,順便想見下皇帝。你估下咸豐皇帝會點決定?佢叫蒙古大將僧格林沁偷襲並捉拿英法外交人員。
十九,咸豐同當時班京官抱住嘅思維,就係呢度係天朝大國,幾時到你哋班洋人說三道四。呢種口吻,係咪好熟口面?
二十,英法聯軍為咗救自己嘅外交官,就由天津打到去北京。雖然英法聯軍人數只有八千,僧格林沁部隊有三萬人;最終結果係咸豐走佬去承德避暑山莊,留低恭親王奕訢講數求和。
廿一,奕訢同英法聯軍代表講:「所有外交人員都冇事。」但唔肯放人,因為怕英法兩國唔走。點知,兩個星期後放人,39個被扣留嘅外交官,只有18人生還;當中有人被虐致死,在生嘅亦有人被打到殘廢。
廿二,英法聯軍見自己友被清帝國咁糟質,你話會唔會就咁收兵?英國部隊認為外交人員響圓明園受虐,就將呢個地方夷為平地啦。法國部隊,其實係諗住燒埋紫禁城。但最終覺得唔好禍及無辜嘅北京百姓,都係燒圓明園。而且仲要提早幾日貼晒告示;結果咩人入去搶掠搜奪奇珍異寶,你懂的。
廿三,火燒圓明園之後半年左右,咸豐就死於承德避暑山莊,終年30歲。
廿四,我成日話,今時今日北京班人同百幾年前北京班人,思維方式大同小異。重點包括:
(一)條約簽咗,轉個頭就變成「歷史文件」;
(二)國家有問題,一定係洋人靠害;
(三)學人哋個套,但其實又要學半套,仲要係冇用個半套;
(四)我哋國家嘅事,外人無權說三道四。
廿五,歷史會唔會重演?歷史唔會重演,但有一定嘅規律同模式,就正如我哋唔可能踩入同一條河兩次。不過,河水一樣係流,歷史嘅鬧劇,換下人物角色,同一個戲本,可以演完又演。師傅教落,歷史唯一嘅教訓,就係我哋從來都唔會從歷史吸取教訓。
廿六,今日中共正如當年清帝國,並唔係想同全世界為敵,亦都冇呢個條件,而且對內有大把問題未解決。你問我,中國2025,真係連洋務運動都不如。中共又借洋人嘅資本同技術,但又唔想開放市場畀外資公平競爭;加入世貿都就快廿年,好多改革,最終都冇下文。美國今次出手對付中共,我真係覺得有少少 déjà vu 嘅感覺。
廿七,更諷刺係,當年如果唔係有英國幫清帝國,清帝國早就玩完。到後來,美國亦為清帝國現代化出唔少力。庚子賠款,唔單止送返晒畀清帝國人民,除咗成立清華大學;上海嘅聖約翰大學,都係美國聖公會創立。今日班藍朋友,仲成日同人講話要讀多啲中國近代史。如果佢哋有認真讀過中國近代史,就一定唔會成日攞《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同圓明園來講;因為真正嘅民族恥辱,係一班恩將仇報,是非不分嘅義和拳、藍朋友、小粉紅。
廿八,至於人權問題,宗教自由問題等,今日中共同當年滿清,同樣以為單憑武力就可以鎮壓,不過,中共同以前嘅所有統治者,從來都冇諗過,究竟長遠計代價有幾大。
廿九,1900年義和拳之亂引發八國聯軍,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以「亂命不奉偽詔」為由,勾結外國勢力實行「東南互保」,清帝國已經出現覆亡嘅先兆:對地區仕紳同武裝部隊失去絕對控制能力。失去共同利益,意味統治者失去威權。從更宏觀歷史角度分析,縱容地方武裝部隊勢力膨漲,以換取鎮壓民間嘅武力,先至係帝國覆亡最主要原因。1911年9月保路運動,各地仕紳為自身利益聯同武裝部隊起義政變,引發武昌起義嘅互動。清帝國政府唯有請求北洋新軍領袖嘅袁世凱復出;最終袁世凱亦成功促成宣統遜位。
三十,歷史上呢片土地上嘅集權統治者,只有極少案例被外族入侵者取代,平民革命雖然比較多發生,但亦唔算最常見。所謂更替規律,其實係仕紳與武裝部隊勾結奪權,時而形成割據分裂局面,各方勢力混戰後又出現集權。《三國演義》卷首「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亦應作如是觀。
最後,以上歷史分享,亦反映我對中共嘅睇法。
今日到此為止;假如你睇晒,梗係要share 畀朋友啦。
商港 法 冒 用 在 海洋首都中的航海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北海岸擱淺危輪,怎麼救?
過去幾週,台灣附近接連發生兩起貨輪擱淺事件,一艘在澎湖,一艘在新北石門外海。其中在石門擱淺的「德翔台北」貨櫃輪,在救援過程中,救難直昇機還不幸墜海,造成兩死三傷的慘劇。屋漏偏逢連夜雨,3月25日凌晨更傳出還卡在石門淺礁的「德翔台北」船體已開始斷裂,如果不緊急搶救,可能會開始漏重油!
「德翔台北」擱淺的時間是3月10日,已過大半個月,為何還沒處理完擱淺貨櫃船呢?前陣子天候不佳,救援困難,是一部分理由。但是除了天候問題外,自擱淺起至今的搶救作法,是不是還有急需要改進的地方?
台灣海況與船難搶救
台灣處於亞歐,亞美兩條主要洲際航線之焦點,加以近年兩岸貿易量急速上升,又有漁場,所以四周船舶之密度極大。每到冬天,冬北季風可長達六個月,尤其在北部與澎湖一帶,7至10級季風已然是常態。許多船舶在大浪強風中連搖帶摔,一些老船極易故障,失去動力,受風吃流而向岸邊漂流。
台灣東北部與澎湖四周都屬岩岸,廣闊的潮間帶及銳利的水下礁岩,成了遇難船最大的「殺手」。隨着潮汐漲落,擱淺船舶會在礁岩上越爬越近,船身傷口處則是越裂越大,海水越浸越多。基於海況潮汐的特性,所以「時間」對我們來說十分重要。在海難救護上,「快」成了關鍵。越快動手越容易救;一拖,則有救變沒救,容易變成浩大的工程。
然而,目前台灣的海難救護,無論在政策法律,思維,乃至官場文化等等,都是顯得過於消極被動,再加上台灣根本沒有大型移除工具。 用現有工具搶救的結果,就像是用圓鍬挖雪隧,情況惡化之外更喪失了寶貴時光。
台灣海難搶救公式
目前海難救援的公式是:有了海難,立即出動直升機先出動救人。但其實,多數船在無動力漂泊擱淺的情況下,並無立即沉沒之危險(除非像海研五號是在全速航行中撞上去的之外)。此時冒極大風險出動直升機,損己不利人。輒有救難拖船到達船邊後,想拋繩上船帶纜,苦於大船上無人接應。大船上破了哪幾個艙?四周水深為何?也因船上無船員測量,耽誤了第一時間的搶救工作。
其次在「海難救護」的專業行動思維上,目前只要見油花,就優先抽油;至於抽完油船體弄不弄得下來,往往沒有考慮。而其實抽油也不是那麼簡單,需要專業的工具(加溫,特製吸頭,管線)與專業潛水工程(人員,執照,甚至減壓艙),非常耗時。
最後,台灣遇船難,往往先通知船東,在由船東通知保險公司(汙染保險,貨物保險,船殼機械保險)及殘骸移除責任的「船東互保協會」。這當中的時差加距離,要等保險公司了解情況、找救難公司、找工具、擬定打撈計畫、估價比價,往來之間48小時已經飛逝。若還要等等保險公司人來,上船看現場,黃金72小時也過了。
我們的政策制度就是一切都要「等」:等船東安排主導,等拿到付費方(保險公司)的救難合約,才能據此向航港機關開始申請打撈許可。出錢的人想要省錢,所以慢慢的比價,而政府就只有慢慢等。等到災害造成時再來罰,問題是「罰」是我們的目的嗎?
檢討搶救流程
檢視整個搶救流程,首先該檢討的,應是擱淺示警的時機。一條船由「失去動力」到擱淺,其間可達好幾小時(甚至十幾小時)。這段期間時,海岸線上的岸際雷達、AIS(船舶自動辨識系統),難道都對這種「不在港界附近」的「突然降速」無反應、無警報、無察覺?如果這些警報系統真不會發出警示,那就該換裝備,加軟體了。畢竟再怎麼貴,還是比好幾億的除汙便宜。
其次,海岸線上應劃設明確「責任區」,指定不同救援單位,配備緊急備便拖船。發現船隻失去動力後,在三海浬左右就應強制以拖船推頂,或帶纜強行朝外海拖曳,務求「決戰於境外」,盡量減少擱淺機率。
倘若船身仍是擱淺了,此時首要之務不必然是救人與抽油,而可能是更釜底抽薪的整船救援。以救人而言,倘若船員能先留在船上,等待救援拖船到達,便能在救援時協助將拖攬掛在大船上,甚至動俥協助脫困;此舉可節省大量時間。大船有人是很重要的!船自己也能動,救援起來就更容易。這就好像「扶一個人」比起「扛一個人」要輕鬆有效率。以抽油而言,抽完油船也就廢了,移動也更困難。倘若能直接拖救船隻,之後再處理艦載油品,也可能更有效率。
再者,現行法規對主管層級的規範,也有不合理處。依照《重大海洋油污染緊急應變計畫》第六條,「油外洩或有外洩之虞未達一百公噸」的事件(完全沒考慮船上有毒化學物質)被定義為「小型外洩」,主管層級只在「海岸管理機關或地方政府」。但實務上,海洋救難涉及的海況潮汐地質、專業設備調度、英文溝通、統合協調層級這些,是縣級環保科該具備的常識嗎?
最根本的是:環境是屬於大家的,政府有責檢視制度,承擔更積極角色。例如,政府應基於環境主權的行使、及對事發現場的掌握(相較於遠在天邊的保險公司),主動先發「打撈許可」,以便能立刻採取動作搶時間,讓執行的民間打撈公司「先救再談」,之後再向保險公司細談商業合約。因為搶到第一時間施救,實際上相對容易,成本也低廉。
搶救的正途
以德翔台北的現況,最有效的救援方式,是運用大噸位的浮式重吊船。例如 Zhengli 2200型,吊重達2200噸,可將船艏與船艉斷裂處分兩大塊吊起,避免進一步污染。這種工作船,目前對岸最近在福州港就有。倘若政府能排除行政障礙,20小時就可抵達現場。處理這種規模的船難,也需強悍的抽油設備──例如達到每小時20噸、揚程40米標準的設施。
反觀目前環保署委託的,日本的海歷工程顧問(及Nippon Salvage)。其雖著名,但似乎受限於時空與預算(保險額度),並未運來該日本公司的一流的設備。連抽油設施,也只用上每小時5噸的「玩具」。
這幾天跟官員開會,總覺得挫折。首先,目前解決問題的最經濟有效的方式,是直接找對岸廉價又技術成熟的打撈公司──例如之前韓國世越號沉沒,後續打撈作業開國際標,就是由上海打撈局得標。但畢竟兩岸敏感關係,租用陸藉船隻有繁複的審批程序,更不免引起政治風暴,官員避之惟恐不及。
其次,即便這次事件已有中央官員參與,許多事,總卡在行政院與立法院間的各種問題。與會的環保署跟航港局官員,也都糾結於法條是否授權的詮釋。但實際上,不管是航港局依據的《商港法》第53條,或是環保署依據的《海洋汙染防治法》第32條,均明訂「必要時,主管機關得逕行採取應變或處理措施」。也就是說法已授權,只是主管機關對於「必要」之認定而已。如果說到這個時候,還在爭辯有無必要逕行採取處理措施,那就是官員的認知問題。
最後,新舊政府即將交替,舊政府顯得企圖心不高;新政府則還不能攬事,所以環境生態是最大的受者。
#丁漢利 #德翔台北輪擱淺 #海難救護 #海岸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