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好心人,讓愛吃鬼又可以「時常在這裡」❤️
「秋之三味蛋糕三明治」,使用「培茶做成的蛋糕體」、「鮮奶油」以及「麝香葡萄、甜柿、無花果」組合而成,,雖然說看似是非常簡單的組合,但是「時常在這裡」做的味道就是跟別人的不一樣,味道的完成度還有風味組合精準度非常高,咬下一口的驚艷感絕對是照片所看不出來的,值得親身體驗一次!
還有,真心好喜歡秋天的栗子🌰
當天的甜點
秋的三味蛋糕三明治🥪
焦糖鮮奶油栗子戚風蛋糕🍰
山芋頭葡萄茉莉戚風蛋糕🍰
扣一小個栗子綿布丁🍮
麝香葡萄凍果冰淇淋🍦
焦香奶油鹽味磅蛋糕🍰
#預約不能
#味道就是一切的證明
#好吃是不會騙人的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炎天暑月,天水圍宛如一座密樓圍城,滴風不漏。 高樓下,一路之隔,有一處奇怪空曠地。內有一家小醬油廠,和一排排深啡色的瓦缸。 醬油廠和瓦缸是一個中年男人的命根。 男人叫黃國輝,九龍醬園第三代掌舵人。他一生,與醬油有糾纏不清的關係。 曾經忽視到珍而重之。 今天,他每年的生日願望,是長命百歲。人健在,醬園...
味道就是一切的證明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炎天暑月,天水圍宛如一座密樓圍城,滴風不漏。
高樓下,一路之隔,有一處奇怪空曠地。內有一家小醬油廠,和一排排深啡色的瓦缸。
醬油廠和瓦缸是一個中年男人的命根。
男人叫黃國輝,九龍醬園第三代掌舵人。他一生,與醬油有糾纏不清的關係。
曾經忽視到珍而重之。
今天,他每年的生日願望,是長命百歲。人健在,醬園才可繼續在空地上,親吻陽光。
九龍醬園,100年老字號,但無論工廠招牌,產品招紙,甚至黃國輝的卡片上,都很少出現九龍醬園一名。有的,只是美珍這兩個大字。當中原來有轉折。1917年,黃和甫(黃國輝的爺爺)和幾個鄉親合作,創立「美珍醬油菓子廠」,生產豉油、醬料、涼果、酸果等,主要賣埠歐洲。生意一直不俗,直至1941年,香港淪陷,因正值日本攻打美國,見「美珍」招牌有個美字,頓生憤懣,切斷外銷之路。當時已傳到第二代黃洪(即黃國輝的爸爸),將美珍改名,其時醬園設於九龍城,遂信手拈來「九龍」一名,專注內銷,獲不少街坊食客賞識,亂世現生機。戰後,他們決定保留九龍醬園字號,服務香港,美珍繼續主攻外銷市場,花開兩朵。「所以九龍醬園,其實即是美珍。」
五十年代是豉油盛世。「我聽阿爸講,香港嗰時有五大家頭,華珍、宜珍、冠珍、美珍、品珍,我們排第四,嗰陣好巴閉,做豉油真係有出頭天。」當時香港經濟起飛,九龍醬園出口內銷生意兩得意。那時坐巴士不過一毛幾角,他們卻能靠賣豉油,年賺過百萬。全盛時期,西環、中環、銅鑼灣、天后和筲箕灣皆有分店。九龍醬園,於醬油界是無人不曉的巨人。
奈何到八十年代,地價急升,需要大片土地的豉油業大受打擊,又因粗製、廉價豉油氾濫,令珍字輩老派豉油廠一顆一顆墮落,有的移民,有的轉行,有的不再生曬豉油,輝煌日子成絕唱。美珍醬園,也要從九龍城搬到元朗屏山,部分廠房被迫北移至大陸,門市只餘嘉咸街一家,他們更獨靠美珍的外銷生意,補貼九龍醬園的本地生產。黃國輝說笑道:「如果當時無賣塊地畀政府,留到依家,可能好似人哋賣豉油賣到起咗XX花園。」八十年代是豉油業最艱難的時間,偏偏黃國輝卻在這時接手祖業。
人在異地 方知誰最珍貴
天天吃着豉油,小伙子不會細味其中,到失去時,才發覺有些東西留在心中。黃國輝18歲到加拿大留學,大學讀農務系,習慣當地生活,惟獨吃不慣西餐,轉吃中餐,卻又覺得不對勁。初時以為水土不服,後來才知是豉油「出事」:「我食靚豉油長大,以前唔覺亦唔識珍惜,身在福中不知福。」有次,爸爸到加拿大探他,帶來一樽自家出品,他吃後,雙眼發光,是從前吃慣純正的味道,是自己深處味覺的記憶。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祖業。
1981年,29歲的黃國輝,決定回流香港,試過出外找工作,「漁農署、ICAC都請我,係幾巴閉。」但還是心繫家業,最終被父親說服,加入醬油廠。黃家三兄弟中,只有他肯承繼。「始終要有人做。阿哥喺加拿大當會計師,細佬啱啱結婚有家室,我最吊兒郎當,所以阿爸氹我入局,哈哈。」開初他抱着一試無妨的心,但一栽進去,才發現有他珍視的價值。
黃國輝在外地十年,浸過鹹水,知道天空很闊。但自從踏進廠房,他才驚覺原來一家小小的醬油廠,一樣是個大千世界。祖傳家業,秘釀一支豉油,材料、時間、工夫全部都很重要,絕不能急功近利。
製豉油,先要將黃豆烚熟。再將麵粉與黃豆拌勻,給菌營養,讓它通氣。接着是上糟,將黃豆放進攝氏40至42度的房間內,發酵一星期。然後於缸內,淘入攝氏18度的鹽水,在陽光下生曬,平均曬期100日。
「陽光可分解黃豆內的胺基酸,是最天然最乾淨的方法。」九龍醬園的豉油之所以好味,全因其堅持生曬,跟外頭用機器弄乾,風味是兩碼子的事。陽光好,黃豆的胺基酸分解得快一點,豉油會呈黑漆,味道濃郁,豆味猶存,色香味俱全。但若陰天下雨,黃豆未能及時分解胺基酸,色澤未夠,味道稀淡,惟有多熬一會,延長收成期。一切就是這樣要望天打卦,導致不能大量生產。
擇善固執 帶來意外收穫
九龍醬園現時共賣五種豉油,不少都走高質路線,專攻食家市場。經天然生曬的,主要分為「頭抽」及「二過」兩種釀製方式。最招牌的是「頭抽」,用燉雞打個比喻,一隻雞燉一鍋湯,頭啖湯永遠是最濃縮,自然鮮味十足,稱作「頭抽」,加水煮下一鍋的,必然會變淡,那稱作「二過」。其「金牌生抽皇」及「金牌抽油皇」均是頭抽,放瓦缸100日,味香濃,豉味足,賣百多元一瓶,依然有價有市。次一點是天頂、原生抽、甜豉油等,是抽走頭抽後,再加鹽水曬100日而成,正是二過,各賣七十餘元,味道次一等,但依然甚具風味。
他們的豉油與別不同,還因其古董瓦缸,白天吸收,晚上懂透氣呼吸,令豉油味道更鮮活,是石缸無法比擬的味道。可惜瓦缸屬古董,買少見少,加上佔地甚廣,不合成本效益,所以不少醬園,寧用化學方法取替,摒棄傳統。「瓦缸釀製,好多時會帶來一些意外收穫。」黃國輝順勢一指瓦缸邊緣,看到一些鹽的結晶,他說,那是盆鹽。
原來用瓦缸生曬黃豆時,水分蒸發,結成鹽霜,證明鹽度飽和。他隨即用鏟子,從盆中刮出棕啡色的結晶,再放到鋼造網子上,用錘子逐塊敲打。這就是盆鹽,味道帶豆香,鹹而鮮活,用來煮湯,往往令味道更添層次。但盆鹽難求,不常有,所以較少公開售賣,只在食家熟客之間流傳。黃國輝續道,有時夠產量也會賣,但要一百元一小瓶,屬寶中之寶。
即使能製作出高質產品,但豉油生意,在香港,還是不易為。九龍醬園內銷本地,只佔公司的10%,黃國輝需要靠外地訂單,才可找到生存空間。「我們現時最大出口國是荷蘭,荷蘭一個省的訂單,都大過香港啦。貨櫃小的20呎,大的40呎,一落地就收錢。」他們把豉油、醬料、酸果等,用美珍名義,出口到外國,有華人的地方,有中菜的地方,就有他們蹤影。反觀香港市場呢?實在細小,「邊度有得賺呀?計時間、心機、人工,最多打個和。」但黃國輝卻甚聰明,知道香港食家多,懂得欣賞高質豉油,專攻優質市場。論質素,美珍出口到外國的,根本沒法比,就算是AA級,也不過從石缸中榨取。「外國人唔識分,睇價錢做人。係香港食家食客先食得咁招積。」黃國輝從來沒想過放棄香港市場,他只想在狹窄的路上,找出生機。
是故九龍醬園也兼賣不少偏門的失傳食品,如夏天時令的仁稔。「以前錦繡花園附近滿山都係,後生仔未必知係乜!」現時在香港難找,他們惟有從國內特地找回來,每年只有五六月當造,較罕有。將它用豉油與糖醃製,製成小吃,酸酸甜甜,清爽盎然,是悶熱夏天的最佳涼伴。「齋做豉油,齋做香港,真係無得賺,惟有兼做其他,咁先有利可圖。」
不離不棄 路上注滿記憶
黃家大部分人,已經移民加拿大落地生根。惟獨他和父親,這些年為醬油廠鎮守香港。「我唔鍾意嗰邊嘅生活,嘢食唔得,我條根喺香港,始終唔想離開。」他寧願辛苦點,做太空人兩邊走,也從未想過離開。爸爸幾年前過身,工作到九十歲,每個星期落廠一次。黃國輝迄今也六十有七:「我沒冀望下一代接手,反是希望自己健康,做多30年。」他的子女都身在加拿大,暫未有人想回來幫手。兜兜轉轉,就只剩下他,孤身走我路。
黃國輝如老爸一樣,天天回廠,一個人,偶而會想起從前的日子。那是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只是當時不知道;他拖着爸爸的手回廠上班,「以前未有屯門公路,行青山公路入廠,好遠,路邊都是牛,好似去旅行咁開心。」言教不及身教,老爸日復日的工作,竟影響了身邊的年輕人。黃國輝應承過爸爸,一日人在,一日都有九龍醬園。
「我好記得,爸爸好勤力,總係做嘢到深夜。有一次,晚上離開工廠,街冇晒街燈,阿爸開車摸黑搵路,搵咗足足一個鐘,佢一直搵光嘅地方。」當年摸黑找路的畫面,就這樣烙在心中,當身在一片漆黑中,他仍相信會有路,和有光。
九龍醬園
地址:中環嘉咸街9號
營業時間:8am-6pm(星期日休息)
電話:2544 3697
撰文:莫小巧
攝影:謝致中
========================================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即like《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即刻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
http://goo.gl/KwjNOE (@eat_travel_weekly)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5jgal90gI0/hqdefault.jpg)
味道就是一切的證明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清晨,大雨滂沱。車子爬過山頭,走過蜿蜒小路,來到元朗橫頭山腳的一家豆腐廠。
一個文質彬彬的男人,捲起衣袖,純熟地用白色布衣,包裹軟綿的豆腐。如果旁人不道破,你大概不會猜到,眼前人就是新佛香豆腐廠的第二代掌舵人羅孟慶。
香港豆腐廠,剩七間之內,碩果僅存。幸而有他,守住六十年的家業。
此時,雨停了,對於這門夕陽行業來說,撥開雲霧見青天。
新佛香豆腐廠,1958年由羅孟慶的爸爸創立。開初工廠規模小,羅孟慶形容,一個石磨,磨出豆漿,一輛單車,自己送貨,就成了一門生意。他的爸爸開豆腐廠,媽媽則在街市賣豆腐,他笑說,上天賜給他的命,注定和豆腐分不開。
數十年間,豆腐生意一直不俗,養大了他們幾個兄弟姊妹,衣食無憂,直至1996年。爸爸當時臥病在床,奈何心裏一直放不下豆腐廠,所以大學畢業不久的羅孟慶,做了一個影響一生的決定——接手豆腐廠。當時家人得悉後,全部都反對,人人用傻來形容他:「佢哋覺得,一個大學畢業生,搵份安定嘅工作就好。點解要返嚟做夕陽行業?」
羅孟慶用他的傻勁和堅毅,說服家人及伙計。大學生太子爺空降工廠,當然有一番雄圖大計,卻經常遭老員工撥冷水:「佢哋覺得我係玩玩吓,做一陣都會走。」羅卻沒氣餒,反而一切由零學起。洗板、落單、送貨、包豆腐,樣樣親力親為,甚至在工廠住了幾年,用行動證明心志。幾年後,爸爸撒手人寰,但羅心裏知道,爸爸無憾離開,延續了他的遺願。
接手後,羅孟慶患過抑鬱症;帶領公司撐過沙士,當時豆腐行業一落千丈,豆腐廠一夜間倒閉,但關關難過關關過,他一邊做傳統手工豆腐,一邊研發樽裝豆漿及盒裝豆腐。2007年更設立了「壹品豆漿」的品牌,進軍超市,以家庭規模,與大牌子競爭,總算捱出名氣。
六十年間,事過境遷,廠房搬過也翻新過,唯一不變,是香港製造。1996年,當不少香港工廠選擇北望神州,羅孟慶決定留在原地,為新鮮二字。他們現時在香港做豆腐,分兩更,早上一更,凌晨開始做,天光前送到街市,新鮮熱辣,口感軟滑,味道清甜。如果搬回大陸做,過關時間長,需要提早五、六小時做,難免要添加防腐劑或加冰。「但我哋唔想犧牲品質,所以決定留喺香港,細細間都唔緊要。」以手工豆腐為例,他們依舊遵照傳統,石磨磨,全人手做,出來不但品質高,而且豆味濃,滑溜又煙韌。「希望香港人會幫襯返香港製造嘅豆腐,我哋先有得做。」羅最後如此結語。
小津安二郎曾說過:「我是賣豆腐的,所以我只做豆腐。」在羅孟慶眼中,堅持做好一件事,就足矣。就算路途艱難,總會雨過天晴。
採訪:莫小巧
攝影:謝致中 周文禧
剪接:謝致中
新佛香
地址:元朗石崗錦田路560號
銷售點:手工豆腐供應到全港不同街市;壹品豆漿及盒裝豆腐供應全港超級市場
網址: http://soyafood.com.hk
泉章居
地址: 旺角奶路臣街33號
營業時間:11am-11:45pm
========================================
飲食男女App大革新!立即開App寫食評,下一個食神可能就係你!✍
?iOS App 下載:http://goo.gl/ZNVWFd
?Android App 下載:http://goo.gl/MrW6YE
即like《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即刻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
http://goo.gl/KwjNOE (@eat_travel_weekly)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_Gf7wXB_WpM/hqdefault.jpg)
味道就是一切的證明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椰菜(cabbage)屬於十字花科植物,中國北方叫卷心菜,包心菜、台灣稱高麗菜、日本叫他葉牡丹,也叫結球甘藍。椰菜耐寒、抗病、適應性強、產量高、品質好。現已在各地普遍栽培,是東北、西北、華北等地區春、夏、秋季的主要蔬菜之一。
椰菜具有促進腸道健康的膳食纖維、抗氧化物維他命C和A、有助凝血功能的維他命K。椰菜含有維他命E,有助延長老人的壽命。椰菜含有的硫醣體是對健康非常有益的抗氧化物,經常食用,可以預防或延緩各種癌症。加州大學的Wellness Letter證明,椰菜中鈣含量可與牛奶相當,多吃可預防骨質疏鬆症。
身體健康正常的人,每星期建議進食2至3次、每次半量杯至一量杯。2007年,一項英國華威大學(Warwick Unversity)的研究顯示,用水烚是最不適當的烹調方法。烚5分鐘,便會流失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硫醣體。最能保留椰菜各種營養素的方法快炒。炒韓國粉絲時加入椰菜便能增加脆口感,也吃得健康。
市場上除大家常見的綠色和白色的椰菜外,還有紫紅色的品種,這種紫色椰菜所含的花青素,具高強度的抗氧化功能,能保護細胞免受自由基傷害。另外其維他命C含量亦較一般椰菜高6至8倍,所以價錢貴一些。
椰菜宜揀選表面乾爽富光澤,綠中帶白,球形完整結實且重身,底部堅硬;葉片新鮮脆嫩,不萎縮者為佳。放置於隂涼處或雪櫃冷藏,約可存放2至3周。
食譜。椰菜肉絲炒韓國粉絲
外孫兒俊俊已七歲半,天生有很靈敏的嗅覺及味覺。他對食物很有要求,不喜歡吃濃味的餸菜,喜吃有真味道的菜式,如簡簡單單的火鍋,每次必定吃韓國粉絲。這是用營養價值高的紅薯做成,韓國做的紅薯粉絲比較純正,只含紅薯,是健康食材。
俊俊每年放暑假會先到台灣上興趣班一個月,然後來港兩星期才返新加坡上學。今次他一早便跟我說在香港時想吃炒韓國粉絲。我自是有求必應,於是想出用椰菜洋葱肉絲炒韓國粉絲,用電話告訴他,他指定要加入雞蛋及芽菜,就是今次這食譜的由來。
材料︰
乾韓國粉絲(韓國製造,成分只有紅薯) 80克,如太長便1切為2
水?或脢頭豬肉 100克,切條,半公分闊,4公分長
湖北走地蛋 2隻,加入少許岩鹽,拂勻
葱白 4條,1切3
乾蔥 3粒,切片
蒜頭 2粒,1粒拍扁,1粒切片
老薑 1片
洋葱 40克,切條,半公分闊
椰菜 60克,切條,半公分闊
長紅辣椒 半隻,切條,半公分闊,3公分長
芽菜 55克,浸水,用前用沙律去水盤去水
芥花籽油 共2 1/2湯匙
喜馬拉雅山粉紅岩鹽 共1/4茶匙, 用來炒洋葱、芽菜及椰菜
紹酒 共1茶匙,灒酒,芽菜及料頭
醃豬肉材料:
粉紅岩鹽 1/6茶匙
黃糖 1/6茶匙
大孖雙璜生抽 1/2茶匙
胡椒粉 少許
水 1/2湯匙
蛋白 1/2湯匙
生粉水 1/2茶匙生粉+1茶匙水
麻油 1/4茶匙
芥花籽油 1/2湯匙
調味汁料︰
頂級頭抽 (如大孖盆曬生抽) 1 1/4湯匙
日本麻油 1/2茶匙
黃糖 1 1/2茶匙
做法:
先將椰菜切絲,放入筲箕用水沖洗乾淨。
豬肉切條,再醃肉。放入鹽、糖、生抽、胡椒粉,用力攪勻。加入水及蛋白,繼續用力攪勻。再落生粉水,用力攪勻。最後加入麻油及油,用力攪勻至黏身。放入雪櫃兩小時。
韓國粉絲如太長便需切短,一切二。
大火燒滾5量杯水,水滾時加入韓國粉絲,用筷子挑散粉絲,水滾便冚蓋、熄火,焗7分鐘至粉絲中間點還是有一點硬 al dente (時間要視乎粉絲的粗幼), 倒入疏箕,立即用水喉水沖粉絲2分鐘,放入筲箕,瀝乾水分,待用。
中小火燒熱鑊,鑊熱時放入1湯匙油,油熱時將油搪勻四周,放入蛋漿,將蛋搪勻四周,煎20秒,反轉另一面,再煎10秒,熄火,拿出,切成蛋絲,1公分闊4公分長。
中大火燒熱鑊,鑊熱時放入1/4湯匙油、少許鹽及1片老薑。油熱時轉為中大火,放入芽菜,炒30秒,灒酒半茶匙,再炒15秒。拿出,放入筲箕瀝水。
中火燒熱鑊,鑊熱時下油1茶匙及少許鹽,炒洋葱至半透明時(約1分鐘20秒),撥洋葱至鑊邊,中央下油1/2湯匙及少許鹽,轉中大火。油熱時放入蒜片、乾葱,爆香。加入葱白,炒半分鐘,灒酒。
放入椰菜,炒勻45秒,全部拿出。
中火燒熱鑊,鑊熱時放入剩餘的油及1粒蒜頭,油熱時將蒜頭放在一邊,放入肉絲,不要移動,等40秒,反轉再煎肉絲35秒,再炒勻10秒。
放入韓國粉絲,轉大火,不停炒45秒。放入椰菜及洋葱,不停炒勻45秒(用一對筷子幫手挑散粉絲及所有材料)。
攪勻調味材料,慢慢在鑊邊倒入,炒勻半分鐘。
放入紅椒、芽菜、蛋絲,炒勻半分鐘,熄火,趁熱上菜。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PIoFEW5b4HE/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