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行動支付】與【物聯網】的興起,
FinTech(數位金融)改變了傳統銀行業的樣貌。
Bank4.0的影響重點
【銀行業】: 資金募集機制改變、行動支付、數位銀行等降低交易成本。
【證券業】:交易數據電子化,創新跨領域交易平台
【保險業】保險線上投保,AI分析保單需求、資訊透明化
FinTech浪潮
大力推動了【數位銀行】和【純網路銀行】的發展
【國內三家純網銀】:
1.將來商業銀行
2.樂天國際商業銀行
3.連線商業銀行(LINE BANK)
特色
1.不可設立實體分行
2.可24小時營業
3能執行所有傳統銀行業務
4.透過異業結盟與創新科技
【數位銀行代表】:
1.台新RICHART 2.永豐銀行DAWHO 3.國泰世華KOKO
特色
1.屬於傳統銀行,具有實體分行
2.數位帳戶沒有存摺
3.服務範圍與一般銀行相同
4.以數位平台提供服務
5.可經營生態圈
銀行主要業務:【存款】 【信用卡】 【放款】
020年6月
【信用卡前五大】
流通卡數
1.中國信託商業銀行:703萬
2.國泰世華商業銀行:693萬
3.玉山商業銀行:613萬
4.台新國際商業銀行:550萬
5.台北富邦銀行:359萬
【一般銀行對中小企業放款(含催收款)餘額】
單位:百萬
1.第一商業銀行:7300億
2.合作金庫商業銀行:7110億
3.臺灣中小企業銀行:5638億
4.華南商業銀行:5620億
5.兆豐國際商業銀行:5030億
【本國銀行逾期放款及應予觀察放款】
跟2008年金融海嘯相比,
2020年的銀行逾放率已經從1.54%
下降至0.25%,借款人積欠本金
或利息的違約率降低不少。
臺灣的金融業可分成四大類
【金控業】
2880 華南金 2881 富邦金 2882 國泰金 2883 開發金 2884 玉山金 2885 元大金 2886 兆豐金 2887 台新金 2888 新光金 2889 國票金 2890 永豐金 2891 中信金 2892 第一金 5820 日盛金 5880 合庫金
【銀行業】
2801 彰銀 2809 京城銀 2812 台中銀 2820 華票 2834 臺企銀 2836 高雄銀 2838 聯邦銀 2845 遠東銀 2849 安泰銀 2897 王道銀行 5876 上海商銀
【證券業】
2855 統一證 5864 致和證 6005 群益證 6015 宏遠證 6016 康和證 6020 大展證 6021 大慶證 6023 元大期 6024 群益期 6026 福邦證
【保險業】
2816 旺旺保 2823 中壽 2832 台產 2850 新產 2851 中再保 2852 第一保 2867 三商壽 5878 台名
【基本面】
股價淨值比(p/b) = 股價 ÷ 【每股淨值】 <--(資產總值 – 總負債 – 無形資產)
金融業因負債率高於其他行業,較適合使用股價淨值比(P/B)來做評估。
從定義上來看,股價淨值比<1代表股價較為便宜、潛在報酬高。
【2020年股利分配】
經過今年疫情洗禮,殖利率(合計)仍發出6%以上的公司有:華南金、開發金、玉山金、
兆豐金、台新金、國票金、永豐金、第一金、台中銀、台企銀、高雄銀、聯邦銀、遠東銀
【報酬率比較】
2008年1月2日至2019年12月31日的【年化總報酬】
每月投入5000元台幣,含股利合計(不包含手續費、稅收等費用)
看似不少金融股能夠跑贏大盤,但這個前提是不課徵【二代健保的費用】,
再加上金融股大多是發放【現金股利】,若你沒有將股利再投入
讓它長期複利的話,可能還是會跑輸大盤。
【負利率造成的影響?】
政府調降利率、甚至實施負利率
優點:一般民眾和企業能把錢拿去消費、投資【增加股市和其他資產的價值】,
降低匯率達到【貨幣貶值】的效果,進而提升國家的出口競爭力。
缺點:會壓縮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利潤,導致本國資金向更高收益率的國家外流。
負利率主要可以分為四個類別
一、【央行政策利率為負】
央行透過【調降政策利率】,
刺激商業銀行對市場提供更多的資金流動性。
二、【實質負利】
名目利率-通貨膨脹率=實質利率
實質負利的意思是,【銀行每年給的利息低於通貨膨脹的利率】。
三、【名目負利率】
【銀行存放款利率為負】,投資人向銀行貸款銀行須支付利息給借款人,若【投資人在銀行存款,則須支付利息給銀行】。
目前實施過【名目負利率】的國家有瑞典(RIKSBANK)、
瑞士(SNB)、日本(BOJ)及丹麥(NATIONALBANKEN)
四、【債券市場負殖利率】
為何利息為負還有人要購買?
這有點像是在玩【傳炸彈的遊戲】,我們都知道到債券負利率
表示到期後一定會虧損(爆炸),但如果市場認為【央行會繼續降息】,
那麼債券價格就有機會【繼續上漲】,只要在到期前將債券出售就能賺到價差。目前瑞士、德國、日本、丹麥等國家都實施過。
【會計準則(IFRS17)】
目的:為了讓保險業財報更透明,國際2022年實施,臺灣2025年實施
市場誤解:會讓原本賺錢的項目,變成不賺錢。
正確解釋:只是改變認列準則,不會影響結果。
總結:【存金融股前先思考以下三點】
1.報酬率是否能贏大盤 2.低利率時代對金融股的影響 3.會計準則的影響
最後分享:若你剛開始存金融股
建議你先避開以壽險為主體的金控公司:新光、國泰、富邦
因2025年IFRS17實施後,可能會對這些公司造成短期的衝擊。
但如果是已經持有以上公司的長期投資者,將來或許會有不錯的加碼機會。
感謝閱讀
作者IG
https://www.instagram.com/learn.invest/
圖片來源:
https://www.flaticon.com/authors/iconixar
https://www.flaticon.com/authors/vectors-market%20
https://www.flaticon.com/%20
https://www.flaticon.com/authors/freepik%20
https://www.flaticon.com/authors/dinosoftlabs
感謝閱讀:資料有誤、建議、想法等,都歡迎交流!
https://www.instagram.com/p/CEgxw82hVaD/?utm_source=ig_web_copy_link
https://www.instagram.com/p/CEO1pmjh3ww/?utm_source=ig_web_copy_link
名目利率貨幣需求 在 沈富雄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3A總裁的傲慢與偏見
彭總裁上週三以33頁書面報告強力駁斥「今周刊」對他的專題批判,彭老與我同庚,且屬老而彌堅一族,不同的是,遇有異見,他總是迫不及待地全面反擊,因此,多年下來,台灣的貨幣金融政策,各方噤聲,幾成一言堂。
去年六月以來,我一共在臉書上寫了160篇文章,事涉總體經濟者56篇,其中有關央行者計16篇,因此,彭總裁經常不吝賜教,指點我的謬誤,這次也不例外,兩天後,這33頁報告翩然而至,經我仔細拜讀後,就央行的思維與作為,得出下列七點結論:
(一)舊調重談,照本宣科:央行自稱20年來的成就,是逆風操作,動態穩定而非助貶阻升。新台幣的功能是反通膨及反景氣循環。
(二)避重就輕,一語帶過:央行詳述台灣高外匯存底的必要,卻避談為何對GDP之比高達82%。斬釘截鐵否認為匯率「操縱國」,卻不提被美國財部點名為匯率「干預國」。至於匯率長期趨貶可能使產業失去創新、升級的誘因,央行則一字未提、置若罔聞。
(三)邏輯零亂,自相矛盾:基於多種特殊需求,台灣的高外匯存底央行加以合理化,而高外匯存底是來自經常帳順差的大量累積及不斷買匯維持偏低匯率所致,兩者都是人為,而央行卻又堅持匯率係由市場供需決定,究竟何者為是?令人眼花撩亂,唯一的解釋是市場供需含大量的央行操作。
(四)選擇性自我美化:央行花了很大的力氣強調台灣物價比韓國低廉。其實,如以公元2000年CPI為100,韓國2014年的CPI為149,十分合理,2007年次貸風暴前,薪資亦跟上通膨,是韓國的黃金時代,國力與台灣大幅拉開,可惜2007年後薪資走平,實質薪資則嚴重倒退。反觀台灣,CPI一直在低檔匍匐,2014年僅達116,與韓國相差33,通縮陰影揮之不去,只是2009年後薪資先追上再持平,所以尚可清貧過日,卻沒有什麼值得可炫耀之處,至於,彭總裁認為低薪低價比高薪高價沒有什麼不好,因為實質薪資兩者相當(應為實質購買力之誤),則屬荒誕不經,不值一評。撇開「貨幣幻覺」不論,前者落後,後者富裕,如何擇地而棲,人民恐怕會比總裁聰明。
(五)選擇性自我辯護:央行既稱新台幣具「反景氣循環」的功能,則景氣低迷如此之久,匯率趨貶自是正常,而實質有效匯率亦明顯下行,與韓國相比,超貶幾達20%。央行卻又心虛,強調1998年以來新台幣對美元呈上升趨勢,更進一步將實質有效匯率(REER)拆解為名目有效匯率(NEER)與國內外相對物價,企圖證明NEER僅貶-2.5%,而非REER的-19.2%,究竟是貶是平,因憂讒畏譏而莫衷一是。
(六)倒果為因,亂下針砭:央行引用(輸出-輸入)=經常帳順差=(儲蓄-資本形成)的公式來說明外匯存底在衰退期的飇升需以促進投資來化解外部失衡,則是明顯下錯處方。眼看當今之世,舉目錢潮洶湧卻無人投資,台灣豈能例外?正確之道應是讓匯率略為自由浮動,降低左項(輸出-輸入)的擴大,而不是一昧追求右項差距的縮減。央行的論述是刻意抹去匯率所扮演的角色。
(七)援引錯誤,不求甚解:「PPP人均GDP」是週刊與央行火力交鋒最具爭議之處,也是兩年來我研究總體經濟略具心得的地方。可惜央行選擇不求甚解,對「PPP人均GDP」僅作「生活成本」相對偏低的單純解釋,並無的放矢指責某些人士主張高PPP人均GDP係低利率、低通膨所致。真相是「PPP人均GDP」與「名目GDP」之比率(央行用差距比率,必須減1)與實質有效匯率呈高度負相關,台灣r值為-0.965,韓國為-0.756,此一比率之起伏,廿年來與國力興衰若合符節,而且台、韓皆然,以央行資源之豐,理應抛棄成見,探討背後的原因,而非一昧漠視台灣與馬來西亞、柬埔寨長期為鄰且比值一路攀升的的困境。
本文標題來自經典名著,無貶損之意。Pride譯為「傲慢」顯係誤譯。筆者一向佩服彭老之老當益壯、奮鬥不懈,但希望他能敞開心胸,不要過度自我防衛。國家之總經路線事關子孫之萬代福祉,不可不慎。
名目利率貨幣需求 在 永豐期貨洪慈憶。Violet的金融生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房貸族小心 彭老︰隨時可能升息
暗示「適度寬鬆」已成過去式
〔自由時報記者盧冠誠/台北報導〕中央銀行昨雖如預期,連續十四季維持重貼現率一.八七五%不變,但央行總裁彭淮南強調,貨幣政策基調仍為「中性」,暗示「適度寬鬆」已成過去式,隨著美國明年重啟升息循環,台灣升息腳步也越來越近。
利率將視物價、經濟情勢調整
彭淮南以「隨時都有可能!」再次提醒房貸族注意利率變動風險,他說,台灣就像美國聯準會(Fed)一樣看數據說話,利率的調整,將視目前及未來物價展望,還有國內外經濟、金融情勢來做決定。
彭還說,現在台灣實質利率是正的,但央行內部預測明年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約在一.一%至一.二%間,高於主計總處預估的○.九一%。
彭淮南昨準備長達五十一頁參考資料,並再度搬出白板化身「彭教授」,首先對外界認為只要放手讓新台幣匯率升值,就可提高以美元表示的名目人均GDP(國內生產毛額)提出反駁。
他也強調台灣無須師法日本「安倍經濟學」,並以十九世紀美國知名作家馬克吐溫的經典名言「歷史未必重演,但相似的事件卻會一再重複」,說明日本重蹈過早調升消費稅稅率覆轍,經濟再陷衰退。
經濟陷困境 鼓勵結婚生小孩
對於台灣近年經濟成長率很難突破四%,彭指出,從供給面來看,這是結構性(低生育率)問題,要鼓勵大家早日結婚,多生小孩;就需求面觀察,台灣最大市場在中國,兩岸如何產業合作是重要課題。
展望明年,他說,GI(環球透視)及亞洲開發銀行(ADB)皆預測台灣明年經濟成長率為三.六%,主計總處則為三.五%,然而,世界不確定性因素太多,所以要有新的思維並看得遠一點,調整自己來適應瞬息萬變的外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