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台灣史
臺灣人不能忘記這個日本人
近代臺灣,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恩人,這兩個人都是日本人,今天我來講講其中一個不太被世人知道的,為何此人不被臺灣人知道呢,我最後再介紹,這個人叫根本博。
1.撤出日僑
根本博1891年6月6日生於日本的福島縣。他於1944年11月就任為駐蒙軍司令。隔年8月日蘇戰爭爆發,蘇軍開始入侵滿州國。該月15號日本投降後,蘇聯紅軍也沒有停止進攻的跡象。為了保護滯留在該區域一帶的四萬名日本移民,有被問罪並切腹謝罪的覺悟下,根本博向日軍守備隊下達此一命令:
“不問理由如何,斷乎將侵入陣地之蘇軍一律擊滅,對此的責任一切由本司令官負責。”
在拚命守護平民所搭乘的列車及路線過程間,曾幾度嘗試與蘇軍進行停火談判。對於不停進攻的蘇軍甚至還不得不進行白刃戰。在中國共產黨的八路軍也前來為蘇軍助陣後,更是拼死擋住了進攻。
8月19日與蘇軍展開了長達三天三夜的血戰,在根本博指揮下的日軍拼死還擊,而令蘇軍喪失鬥誌。因此日軍自8月21日開始撤退,最後的隊伍於8月27日回到萬裏長城退回關內。前來迎接的駐蒙軍參謀長淚流不止,感謝根本博拯救他無法拯救的日本平民4萬人。另一方面,在8月20日自內蒙古逃出的四萬名平民,在三天三夜的跋涉後到達天津,並搭上歸國船隻回到日本國內。
1946年8月,作為最高負責人的根本博,於滯留在中國的日本人回國,及北支那方面軍的35萬將士復員結束後,搭乘最後的歸國船隻回到日本。
戰爭結束時,中國大陸的日本軍人均屬以及一般僑民合計有600萬人,蔣介石對日軍的撤退做出了協助的姿態,本來應該以運送自己軍隊最優先的鐵路,盡可能用來運送日軍及其日本僑民的運送。使得當時除了蘇軍占領下的滿州和山西一部分地區以外,日方估計要花10年才能撤退完畢的預想,10個月就完成了。
日本衆議院議員大久保伝蔵當時視察了接受撤回日本的碼頭後發現,與從東南亞,滿州或朝鮮返回日本的幾乎赤手空拳的人相比,從中國本土撤回的人居然還拎著大皮箱等行李,實在是令人驚訝。
2.偷渡臺灣
根本博復員並歸國後,回到了位於東京鶴川的家中。鑒於中國局勢大致上已決定國民黨之失去中國政權,在1949年1月蔣介石辭任總統一職後,一說為回報蔣介石的恩情(無條件讓日本國民4萬人及35萬將士歸國、維持天皇君主制不變),加上當年在南京擔任使館武官時即與蔣介石為舊識。
這裏要詳細提一下,根本博與蔣介石是北伐時期的舊識,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時,蘇軍南下攻打駐蒙日軍,共軍也趁國軍來到前要接收日軍,第一軍元泉馨少將幹脆率軍先投了閻錫山,助閻守太原。
總之,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根本博得到老蔣的協助,順利將35萬部隊與45萬日僑遣送回國,自己也免於「戰犯」追訴。
據根本博回憶錄說,戰後老蔣在書房裏召見他時,侍衛長商震上將、戰區司令官孫連仲上將都站著,老蔣卻拉著他的手請他坐下,沒有一絲戰勝國的驕傲,讓他感激在心。因此一接到蔣的「密令」,立刻召集舊屬,準備赴華「報恩」。
根本博典當了一些細軟,賣掉自己的財物做為渡航費,另外也找了原上海貿易商的明石元長及「東亞修好會」,準備秘密渡航去上海。但船還沒出發,湯恩伯就準備棄守上海,根本博於是轉赴臺灣.
他們從宮崎縣延岡沿岸一帶出發,搭乘的是一首90噸重的機帆船「捷真丸號」,南下途中不料遇上了臺風。「捷真丸號」在琉球海域沈沒時,被美國軍艦救起,經過一番詳查,美軍竟在6月10日將他們7個日本浪人,用軍艦送到基隆。
1949年7月10日,根本博與翻譯吉村等人到達基隆,但因當地憲兵與警員並不知情,秘密渡航的幾人皆被禁錮。隨後,根本博下獄的報告傳達到國軍上層(彭孟緝中將、鈕先銘中將)後,待遇便一口氣轉變。於8月1日轉移到臺北的北投溫泉靜養。
8月中旬,由湯恩伯居中協調與蔣介石會面。同年8月5日美國政府向國民黨表明將中止軍事援助,當時孤立無援的蔣介石,根本博得出現正中下懷,便接受了根本博的協助。也有部份資料指出,根本博幫助蔣介石得動機並不單純是報恩當年為撤退日本人,也有藉機一展長才之意味。
根本博到臺灣後,老蔣又驚又喜,原來老蔣根本沒發什麽「密令」,這「密令」是投共之前的北平傅作義將軍發的。據根本博回憶錄說,他們七人到基隆後,臺灣當局不聽美國海軍的解釋,以致他們被扣押了一個月。
尤其晉見老蔣之前,通知他們理發沐浴更衣時,他們都以為會被槍斃了。結果老蔣召見後,令曹士征在日本致送他們七人家屬補助金,並請他們立刻赴金門協助湯恩伯。
根本博一行人的行動,被港日媒體大幅報導,連美國「芝加哥論壇報」也轉述。最誇張的有「蔣在日本招募十萬義勇軍協防臺灣」、「蔣在日本招募義勇航空隊協防臺灣」。
當時日本軍人回國後,不但生活無著落,美軍也不準他們從事公職,社會也瞧不起這些戰敗的軍人。根本博的新聞一出,日本回國軍人(尤其是飛行員),一大堆人擠到駐日代表團要報名,震動了盟軍總部。
結果根本博一行人的新聞,讓盟軍加強安檢,原本老蔣與岡村寧次的布局也被牽連,「義勇軍」胎死腹中,縮水成了由化名「白鴻亮」的富田直亮少將組成「顧問團」,也就是一般人熟知的「白團」。
由此很多人會將根本博與白團混為一團,其實根本博與白團沒有任何關系,而且白團的人與根本博關系相當不好,這個後述。
2.金門決戰
根本博於8月18日由臺灣渡行至廈門,化名「林保源」(源,根本之意也),作為湯恩伯的第5軍管區司令官顧問,被任命為中將。
湯恩伯禮遇根本博,並以日文稱他為「顧問閣下」,言聽計從。由於國軍在中國大陸戰場連連失利,根本博向湯恩伯建議,將國軍撤退到舟山群島、一江山、大陳島、金門與馬祖,拉長與共軍的戰線,保障臺澎,並伺機反攻,獲得蔣中正的肯定。
同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久,廈門失陷,國軍演變為必須在金門島決戰,根本博也著手策劃塹壕戰。
10月9日至10月15日爆發大小嶝島與角嶼戰役,根據第四十五師師長勞聲寰的訪問記錄,當年十月初軍事會議,湯恩伯指示兩個團進大嶝,一個加強營進小嶝及角嶼,勞聲寰認為兵力太分散,應集中防守本島。
湯、劉汝明、根本博均堅認:大嶝、小嶝不守,則金門無法守。勞聲寰當場和根本博辯論,最後勞抗命僅派一營長率一連一排守小嶝與角嶼;後大嶝損失一個半團又近一營後失守,勞認為這是決策缺失造成的結果,連同之後小嶝、角嶼犧牲一連為無謂損傷,金門本島也未因該兩小島失守而喪失。
隨後的10月24日,根本博在金門島協助指揮古寧頭戰役,使解放軍陷入布袋戰術,並利用坦克射擊解放軍的船隻切斷解放軍的退路,殲滅了登陸的中國人民解放軍9086人,余部屆數被俘,成功死守了金門,根本博因此獲得「戰神」的封號。
金門大捷後,根本博參與國軍教育訓練的活動。1952年根本博離臺前夕,蔣中正為了表達感謝,特地將自己珍藏的一對特製花瓶拆開,將其中一支贈送給根本博。
花瓶原先一共有六支(三對),是蔣中正在一九四七年時,特地請江西景德鎮名家燒製,其中一對送給英國伊莉莎白女王做為結婚賀禮,另一對送給日本昭和天皇,蔣自己留了一對。
金門古寧頭戰役國軍大獲全勝後,根本博又協助湯恩伯防守舟山群島。雖然根本博比起其它軍事顧問不同,他是直接參戰、功勞很大,而且官階輩分都比白團最高長官的富田直亮少將還高。
但「白團」成員一起抵制他,更嚴重的是為了防守舟山群島,他赴日本以「漁撈」為名,買了33艘機帆船,卻因一位前海軍中將在口角時殺了一個流氓,引起日本海上保安隊的追捕。
3.那些後事
根本博的行動不夠保密,以致連累岡村寧次也被盟總麥克阿瑟約談,而中國代表團團長朱士明也收到盟總的警告,招募「義勇隊」計劃胎死腹中,讓老蔣非常不滿,於是先遣送其它六人回日本。
而化名「周誌澈」的吉川源三中佐,又侵吞了其它幾人的安家費,在日本成了重大新聞。老蔣擔心連「白團」也沒有優秀的日本軍人來參加,終於一怒之下,將根本博也遣送回去。
根本博於1952年6月25日,搭乘民航空運公司(CAT)機回到日本。在日本,3年前秘密偷渡的事件獲得不起訴處分。
之後根本博在鶴川的自宅過日,1966年5月5日,在孫子出生的第一個節日後,因健康狀況惡化而入院。同月21日曾一度出院,但於24日突然死亡。享年74歲。
根本博逝世後,當時根本博渡臺的消息是極機密的,原因在於國民黨接收臺灣後的政治情勢,也因此古寧頭戰役參戰的日本人以及協助,其歷史意義,甚至是否確有其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不為臺灣人所知。
蔣介石的國民黨一直是可以講美國援助了他,但如果讓大眾知道戰敗後的日本援助了他。講出來會給他抗日的光彩抹上陰影,所以是上不了臺面的事,由此根本博只能一直再臺灣歷史上做後臺英雄鮮為人知。
塵封的歷史,直到2009年10月舉辦的古寧頭戰役戰死者追悼會上才打開蓋子。竭盡全力協助根本博當年出國的明石元長的兒子明石元紹,負責根本博翻譯並與他長年一起行動的吉村是二的兒子吉村勝行,及其他日本軍事顧問團的家族皆受中華民國政府所邀請,並與當時的中華民國馬英九總統會面。
另外在明石元紹與吉村勝行回國前,中華民國國防部常務次長黃奕炳中將在媒體前以「國防部代表」聲明:「當年古寧頭戰役,感謝日本友人協助,可以說是雪中送炭」。至此,中華民國政府才算是正式公開古寧頭戰役參與的日本人及協助。
以下所有照片均為本人2019年7月29日在金門島古寧頭所攝。
吉村 管 介紹 在 鹿途中旅遊書店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新書推薦-什麼都有書店]
月光下才能閱讀的書? 從樹上長出來的書?
從「爺爺的天堂筆記本」開始認識吉村伸介這位作繪者。
「什麼都有書店」也延續了有點無厘頭又有趣的風格,
來介紹一間在城鎮偏僻角落的「什麼都有書店」。
書店老闆就像日劇Hero中的酒保一樣,
不管你要哪種跟書籍相關的書,
他都會說”有啊!”
這書店裡介紹的每一本書,都非常有意思。
不管是月光書、改變封面的書,
看完都讓人會心一笑。
其中有些想法如果真的可以成真,
應該真的會變成一本賣翻天的書吧!
「什麼都有書店」
絕對是一本非常可愛且愛書人一定會喜歡的書啊!
「什麼都有書店」
三采文化出版
吉村伸介著/畫
---------------------------------------------------------------------
本週鹿途中有兩場活動
一場是9/19(三)晚上七點半
跟著沙發客認識全世界-薩爾瓦多
https://www.accupass.com/go/ElSalvador
另一場是9/22(六)下午兩點
徜徉北歐時光-踏上挪威、丹麥、冰島夢幻之路
https://www.accupass.com/go/gino0922
2018年單向曆預購活動只到9/25喔!
#什麼都有書店
#薩爾瓦多
#北歐
#單向曆
吉村 管 介紹 在 李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灣生回家》從書本到電影
——李怡 (一分鐘閱讀介紹書籍)
她看著鏡中的自己,忍不住問:「妳怎會變得這麼老、這麼醜、這麼黑、這麼落魄?」曾經青春美麗、滿身名牌、事業有成,過著時尚生活的混血女子田中實加,為了幫助老年人尋找出生地、回到他們曾經生活的家鄉,耗去12年的青春歲月,花掉她的所有積蓄,對著鏡子提出上面的疑問。她值得這樣做嗎?
入圍今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灣生回家》,儘管沒有獲獎,但在台灣受到社會廣泛注意。因為它揭開了台灣社會史、同時也是日本社會史中被遺忘的一頁,但卻是人性中美麗的一頁。
電影根據製作人田中實加去年出版的一本同名的書改編。田中實加,有一個中文名字叫陳宣儒,是台日混血女兒。《灣生回家》去年10月在台灣初版,已重印了八次,今年9月出修正版後也重印了一次,暢銷一時。
幫助灣生回家的人生路
「灣生」,是指日治期間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在日本這是個帶歧視性的稱謂。1895年馬關條約後,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日本一直認為日本地小人多,有計劃地向台灣殖民。日治時期全台共有30個移民村,其中東部佔了17個,官方在規劃移民村時,特意將這群在日本被視為剩餘人口的民眾集中在非都會區。另一方面,為了讓這批人永留台灣,規定必須舉家遷台,並將日本當地信仰的神社和布教所也移植去台灣。50年來,許多日本人在台灣的移民村出生,長大,習慣了在台灣的土地和氣候生活,也講台灣話。他們以台灣為自己家鄉。
誰料,二戰結束,日本戰敗,中國國民政府接管台灣,下令日本移民和「灣生」要全數遣返日本,他們只能帶幾套衣服、輕薄的床單、被褥等簡單行李和一千日圓回到他們陌生的祖國。
台日混血的田中實加是灣生後裔,父親是台灣高雄人。
田中實加畢業於紐約市立藝術學院美術藝術系,曾在法國尼斯藝術學院研修,從事畫畫創作,也是知名美食達人。她穿著名牌,生活寫意,事業順利。只是她常常不解,為何祖母田中櫻代、管家竹下健志夫妻,以及一群日本朋友相聚時,總是一口流利台語。他們還常遊台灣,動不動就捐款,921大地震捐款也罷,連花蓮高中、北一女中也捐,田中實加曾經不快地挑釁著祖母:「我在美國念書時,洗碗洗到手都凍壞了,妳怎不捐給我?」
直到祖母、管家先後過世,管家妻子竹下朋子交代田中實加,要把他們三人的骨灰灑在花蓮港,「灣生」如迷霧般的過往與回鄉之旅自此掀起了田中實加往後12年的人生波瀾。2003 年,患有輕度自閉症的田中實加全身上下名牌盛裝出現在台灣的花蓮秀林,她要探尋包括祖母等人的過往,誰料在山上遇到滂沱大雨:日本把花蓮帶入繁榮的那一頁歷史,怎麼全沒了?原先只想尋找祖母舊日的生活痕跡,這次的灣生行卻使她陷入尋訪灣生歷史的旅程,她在台灣找尋日本的移民村,又探訪在日本的灣生,幫助他們在台灣尋根——申請出生戶籍謄本(日本人認為沒有出生證明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幫他們尋找以前的戀人、親人或朋友,就這樣,她過了12年無報酬地幫助灣生回家的人生路。
為此,她放棄原初規劃的走遍世界、浪跡天涯的逍遙夢,也放棄了對愛情、家庭的追求,在歷史中步步深陷。
灣生與台灣人庶民記憶
田中實加的《灣生回家》是以口述史和老照片並陳的方式,以紀實筆法保留大時代的灣生、灣妻與台灣人的庶民記憶。
這本書由三部分組成:台灣的日本移民村——吉野村老照片,23個灣生的往日與今日尋根的敘事,以及日治時期吉野村的重要地標照片簡介。主要內容在第二部分的動人敘事,多的是各種撕心裂肺、生離死別或重逢後旋復死別的故事。在大時代的作弄下,灣生看起來是隨殖民者而來的既得利益者,實際上卻是被母國排除在外的人。遣返後,他們又被視為帶有病菌的戰敗者,隔離在岸上臨時搭建的收容所、肺結核療養院或孤兒養老院,不幸病歿即就近焚化埋葬,終其一生回不了家,也沒有家。也有父母不忍子女回到戰後窮苦的日本,而且又被排擠,於是寧可忍受骨肉分離之痛,讓女兒改成中文姓名留在台灣,裝聾作啞以逃避被遣返的禍端。從此天倫分離,在拋棄子女和被怨懟的餘生中含悲而死。
當然,也不乏溫馨感人的例子,像謝奶奶和吉村爺爺當年在上學時期產生了青澀純真的情愫,分離四分之一世紀後終於重逢,在人生開始倒數的時刻,兩個各有家庭的四位老者仍珍惜地把握每年見面的時光。這23個灣生的生命史,有畢生盼望讓滯台子女恢復日本國籍的灣生母親,有耆老每年返台探訪他們的原鄉時,不忘爭取在台灣的出生證明以求人生的圓滿……。
如果說,作者耗去自己12年的青春生命,意義在「尋找」和「告訴」,那麼對灣生而言,「等待」與「救贖」就是他們生命的信仰。
從遺忘中挖掘出的記憶
把灣生從人們的遺忘中挖掘出來,田中實加是關鍵人物。
她的灣生之路開始時還算單純,有多少錢、就帶多少爺爺奶奶回台灣,她全都自掏腰包。但接下來她對灣生的採訪,陪伴老年的灣生們回到台灣、取得出生證明,見證他們生命終能完整,這艱難的12年,卻實實在在考驗她的毅力和堅韌。她說,她無數次徘徊台北街頭與花蓮鄉間崩潰大哭,罵老天爺幹嘛讓她來花蓮,她罵自己、也罵奶奶這群灣生。回家後,看著鏡中的自己,忍不住問:「妳是田中實加嗎?怎會變得這麼老、這麼醜、這麼黑、這麼落魄?」對她來說,從 2012 年到 2013 年底拍紀錄片期間,是最痛苦的低潮期,包括親友在內,很多人都認為,田中實加做不了也做不好。她冷靜後拭乾淚水,並告訴自己:「實加,沒事了,加油!」她想到祖母曾告訴她:「實加,千萬要記住,妳人生中的精神糧食是尊嚴,永遠不要被看不起!」
紀錄片揀選書中23則故事中的8個人物做主角,因為老人家的記憶模糊、時而語無倫次,光是翻譯,就已經花掉新台幣三百多萬元。田中實加用盡祖母留下的財產,變賣房屋和全身名牌,投放紀錄片的製作。被無數次拒絕後,她找到導演柯一正幫忙,拍成電影上映,給仍然在世的灣生老人在影片中留下身影。
《灣生回家》的書本和電影傳遞的訊息是:愛就甘願等待、愛能化解仇恨、愛得以積累記憶。《灣生回家》也讓我們看到一個年輕女子耗盡青春建立的一座尋找被遺忘歷史的豐碑。
我們過去不知道有所謂「灣生」的存在,也沒有人記錄過這段歷史。從大歷史的角度看,幾十年只不過是小小一塊。誰會在意灣生被遺忘?然而,對每一個灣生來說,那卻是他們的整個人生。而每一個人的生命價值,都應該受同樣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