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星期五資訊不落伍〔06/12-06/18一周大事〕
#政時事
❶港警大動作搜捕蘋果日報 香港新聞自由已死
6/17清晨香港警察拘捕五名蘋果日報高層,並進入蘋果日報大樓搜查資料,據國安處表示,港蘋自前年起至今已多次於報導中呼籲外國勢力制裁港府、中共,涉嫌違反《香港國安法》中的「串謀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
警方此次搜查也獲法庭授權,可檢索新聞資料,最後警方帶走44台電腦。同時亦援引國安法第43條凍結蘋果日報及其印刷公司等三家相關企業共1800萬港元的資金,壹傳媒股票17日上午暫停交易。
這是自去年8月以來,第二度針對港蘋大規模的搜查,範圍更甚以往。國安處李桂華回應記者對國安法不溯及既往的質疑,表示自2019年至今所刊出的文章皆為串謀計畫的重點,此為「實際情況」。若日後成為爭點,將會與律政司討論。
港蘋宣布6/18將出版50萬份報紙,讓大眾知道極權政府侵犯新聞自由、以恐懼控制媒體從業人員依照資料報導事實的權利。香港傳媒工會及新聞行政人員協會亦發表聲明表示此事件引起新聞業界高度關注及擔憂,認為國安法將被濫用為壓制香港新聞自由的工具。
❷停火後巴勒斯坦施放縱火氣球 以國反擊衝突再起
5月初發生在耶路撒冷艾格撒清真寺的警民衝突與進而爆發的以巴暴力衝突,不僅造成加薩走廊地區許多平民傷亡,也引起國際間高度關注。5/21雙方協議完成的停火協議終於生效,結束以巴長達11日的交火,使人道救援得以進入。
自停火後至今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也投票通過,將針對以巴衝突長期下來所累積的人權侵害展開調查,並試圖公平解決以巴衝突的根源。
然而6/15哈瑪斯組織卻在以色列邊境用氣球縱火,使以色列新上任的聯合政府立即下達對加薩走廊發動空襲的報復行動。停火協議面臨考驗,以巴情勢再度升溫。
❸舉三指抗議軍方政變 緬甸國腳尋求日本庇護
隨著明年世界盃足球賽日益接近,亞洲區預選賽第二輪也正式開踢,5/28,日本在主場以10比0大敗緬甸。
相較比賽結果,引發外界關注的反而是緬甸的門將派良雄(Pyae Lyan Aung)在賽前演奏國歌時,高舉寫著「WE NEED JUSTICE」的三指手勢,公然表示對軍政府的反對。賽後接受訪問時派良雄直言,自二月軍方發起政變後,他就曾參與抗議遊行,也一直在思考該如何透過比賽向軍政府表達抗議。
緬甸結束賽程後,原定於16日晚間返國,但派良雄拒絕隨隊歸國,他在關西機場透過媒體表示,考量到回緬甸後有可能遭到軍政府逮捕,甚至有生命危險,因此決定申請難民身份來尋求庇護,在翁山蘇姬政權恢復前,都繼續待在日本。
派良雄表示願意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也擔心會讓隊友與家人陷入危險,因此呼籲日本政府協助緬甸人民。
#經時事
❶央行利率維持!經濟成長率上修至5.08%
17日央行舉行第二季理監事會議,決議利率維持在1.125%,連五凍結利率在歷史低點。針對市場憂心通膨加劇等問題,央行總裁楊金龍表示台灣通膨率相較於其他先進國家仍算溫和;由於近日美國FED減少QE購債力度,態度轉傾鷹派,楊金龍則表示新台幣走勢可能受其影響。
此次理監事會議也將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上修至5.08%,對此楊金龍說明:即使疫情影響民間消費,不過台灣的出口動能及民間投資仍然旺盛,並預估第二、三季的經濟衝擊較為顯著,若疫情回穩,第四季可能出現遞延消費的效應,經濟走勢可望回升。
❷FED利率決策會議
美國聯準會(Fed)6月決議主要貨幣政策按兵不動,基準利率維持在0-0.25%的區間,每月也將繼續購入1,200億美元的債券。
Fed官員也調高今年的經濟成長率與通膨率預估,但利率點狀圖顯示更多官員預期升息時間將提早,也意味著Fed更接近縮減量化寬鬆措施,透露鷹派訊息。
Fed預估美國今年經濟將成長7%,高於3月預測的6.5%,明年成長率預估維持在3.3%,2023年成長率則調高為2.4%,高於3月預測的2.2%。
通膨方面,Fed預測今年消費支出平減指數(PCE)將升抵3.4%,較3月的預估上調1%;明年PCE指標預估為2.1%,只比3月預測的2%高出0.1%,後年預測值也上修0.1%至2.2%。
在就業市場,Fed維持今年的失業率預測為4.5%;明年失業率估將降至3.8%,比3月預測的3.9%下調了0.1個百分點,後年失業率維持為3.5%。
❸IMD世界競爭力報告出爐 臺灣世界第八亞太第三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 (IMD) 於17日公布2021年世界競爭力報告,臺灣排名為世界第八,在亞太地區僅次於第五的新加坡、第七的香港,為2013年後最佳的表現。報告的結果也顯示創新、數位化、社會福利及凝聚力是關鍵因素。
IMD每年公布的世界競爭力報告,針對全球63個國家,運用200多項統計與問卷指標進行世界排名,2021年採用了共255項的細項指標,包含經濟表現、政府效能、企業效能、基礎建設等四大面向。
我國2021年在上述的四大面向中分別為第6、8、7、14名,都比去年更進步。在所有細項指標中我國排名第一的有:人均GDP實質成長率、4G及5G行動寬頻占手機市場比例、每千人研發人力等三項,排名前三的指標則共有15項。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台灣gdp平減指數 在 天下雜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透視國家現況系列報導【為什麼2002年之後,台灣走上「愈賺愈薄」的16年?】
中研院經濟所助研究員楊子霆分析,2002年後代表「生產品價格」的GDP平減指數下滑,代表「消費品價格」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卻一路上升,差距逐年擴大,代表過去16年台灣生產力雖然成長,但生產的產品卻愈來愈便宜...
🎉更多精彩內容,請看最新出刊《台灣10好10壞》 >>
http://bit.ly/36hDD08
台灣gdp平減指數 在 M觀點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灣薪資成長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有二
1. 如本文所說的供給與需求的狀況
2. 這幾年政府在勞工政策部分,讓企業負擔多了不少費用,所以企業的用人成本是增加的,只是沒有反映到薪資上而已。
【為什麼薪資不漲】
黃國昌一直是我蠻欣賞的立委。最近開始看他的「台灣的下一步」演講系列,目前看了第一集華山場,當中一小段剛好可以當作引子。
影片的12:22剛好提到央行的貨幣政策,指出央行從2000年後,資產額膨脹成四倍,「哪一個國家的央行這麼厲害」?嗯,我想想,有耶,有英國,美國,歐洲,日本,….
連結:黃國昌的「台灣的下一步」第一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LNlSr4xebs&t=742s
美國聖路易聯邦儲備銀行的經濟研究(Economic Research)部落格今年六月有篇短文,以數字呈現各國央行決策的連動關係。其中就有主要國家央行近年來的資產額變化。從該文所提供的圖表可以看出,光是2008-2018的十年間,美國與日本的央行資產就增加為五倍左右,歐洲為3.5倍,英國到2015年的時候約4.5倍。
連結:聖路易聯邦儲備銀行短文:
https://fredblog.stlouisfed.org/…/comovements-in-monetary-…/
其實,若是與黃國昌的統計範圍一致,從2000年一月起算到2018年12月,歐洲央行ECB的資產總額膨脹成六倍,英國央行資產額至少膨脹八倍,美國與日本也都在五六倍以上….所以黃委員的幕僚應該好好補足一下功課,比起許多主要國家,台灣的央行資產膨脹率還不是最高的。(資料來源:FRED與Bank of England)
不過也不怪黃委員,台灣有不少財經媒體甚至學者對央行似乎有種「執念」,想把大部分的經濟問題都推給央行的貨幣政策。為什麼說是執念呢?因為有些經濟議題硬要歸咎央行的貨幣政策,我實在感受不到什麼說服力。
「實質薪水不漲」就是其中之一。
連結:中研院研究介紹:為什麼經濟成長、薪資卻停滯?
http://research.sinica.edu.tw/taiwan-economic-salary-yang-…/
去年中研院有一篇頗受注目的研究,探討為何實質薪資與實質 GDP成長的數據脫勾,進而呈現「經濟成長、薪資卻停滯」的現象。對我來說,這篇研究最大的貢獻是告訴大家:不同定義下的「實質」,會帶來統計上的差異,進而誤導了我們對統計數字的解讀。我們的「實質」GDP成長,基準是國內生產的數量;「實質」薪資的基準卻是薪資的購買力。事實上,如果我們採用一致的「實質」標準,比如說GDP與薪資都以購買力當基準:
「若 GDP 改以 CPI 調整物價,藉此反映 GDP 的購買力,可以發現如同實質薪資,早已停止成長。」
也就是說,「脫勾」本身是數字上的虛幻,「停滯」才是真實。但由於數字脫勾的現象討論已久,早已深入許多人的心中,「把虛幻當真實」的前提下,就會繼續解讀該研究:脫勾與來自貿易條件(Terms of Trade)惡化,貿易條件惡化又與匯率相關,所以央行就是躲在幕後的大魔王,吧啦吧啦吧啦….
該研究部分陳述也容易產生誤導。比如說該研究發現,「我們發現近15 年來產出和消費之相對價格的衰退,應與我國進口物價上漲,但出口物價價下跌(貿易條件惡化) 有關。」你看你看,還說跟匯率沒關係,進口物價上漲耶!貿易條件惡化耶!
事實上,同一時期韓國的進口物價上漲率,也就是輸入平減指數的成長率,比台灣還高(2.74 vs 2.23)。但為何韓國的進口物價,沒有貢獻到GDP平減指數與CPI比值的差異,進而擴大脫勾現象?因為韓國在該研究期間內,國內CPI增幅就高達2.82(台灣只有1.25),比進口物價漲幅還高。換句話說,如果台灣有韓國的CPI漲幅,應該就會產生與該研究完全相反的結果:進口物價的上漲,對脫勾現象沒有解釋能力。不但沒有擴大脫勾現象,反而抑制脫勾現象,就如同韓國一樣。
我前面的文章曾經指出,目前一般國家的央行,多將通膨目標設在2%上下,其中之一的理由,就是通膨率會有高估的現象(因為忽略替代效果)。台灣1%左右的通膨率,就算不是已經實際通縮,也相當接近通縮了。如果我們還專注於「物價吃掉薪資」進而歸咎「低匯率導致物價上漲」,真的是放錯焦點。1%的通膨也能吃掉名目薪資成長,這名目薪資成長本身就有問題。
連結:美國聖路易聯邦儲備銀行:為何要把通膨目標設為2%?
https://www.stlouisfed.org/…/january/fed-inflation-target-2…
那,名目薪資成長為何停滯?一個直接的理由就是失業率上漲。簡單地說,失業率高,市場上都是人求事,縱使經濟成長老闆賺錢,也沒有多少薪資上漲的空間。
談到名目薪資與失業率,就無可避免要提到現代央行貨幣操作的最主要理論依據,也就是菲力普曲線(Phillips Curve)和它的衍生理論。菲力普曲線的最初模型,描繪的就是「名目工資增幅」與「失業率」的負向抵換關係:失業率高,薪資就增加的慢,失業率低,薪資就增加的快。近60年來,菲力普曲線衍生出許多模型與理論,從工資增幅與通膨的連結,到預期通膨與產出缺口觀念的加入,逐漸形塑現代央行貨幣決策的理論依據。
如果我們觀察近三十多年來每個月台灣的失業率與通膨率,會看到台灣的經濟,在2001年前後,發生了劇烈的變化:2001年以前,台灣失業率很少超過3.5。但從2001年二月以後,台灣的失業率,就再也回不去了。以台灣歷史高點的失業率,與趴在地上的通膨率,都暗示台灣離觸發通膨的自然失業率還有段不小的距離。若從飛利浦曲線的邏輯去解釋,顯著的薪資的增長幅度就不容易看到。
從失業率的角度去解釋薪資停滯,會比匯率更遠離事實,更不可思議嗎?
「台灣經濟的種種問題,都是因為央行壓低匯率」這類說法,雖然頗為流行,但我目前看到的證據都頗為薄弱。央行買匯累積外匯存底其實不是新鮮事,台灣的對手國都在買,大家心照不宣而已。比如說從2010年迄今,韓國的外匯存底累積速度就比台灣還快。所以重點不是有沒有買匯,而應該是買匯的動機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