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想過為什麼明明面對府前路的是市政府的背側,府前路卻叫做「府前」路嗎?
要講這個故事就要從很久很久以前的台南市政府歷史開始說起。
二次大戰後,國民政府來台,由於仍處於國共內戰期間,並沒有多餘的經費與心力好好建設地方,再加上經過戰爭的破壞,很多原有建築都有毀損的情形,因此當時政府便決定使用原日治時代的南門尋常小學校舍做為台南市政府所在地,南門尋常小學校就是現今的建興國中中正樓。
而當時恰好正在進行將原本日治時期街道名稱全部改名的動作,而因為原本的東門町一丁目至西門綠園這段路就在市政府面前,因此路名就順理成章被改成了「府前路」,於是府前路的路名就這麼誕生了。後來府前路也沒有再經歷過任何名稱異動,因此府前路之名也就從當時持續使用至今了。
至於為什麼後來台南市政府又搬到原台南州廳(現在的國立台灣文學館)呢?在1969年之前,原台南州廳其實是作為空軍供應司令部使用。而在1968年,台南市政府在經過市議會決議後,向空軍供應司令部提出請求,希望能夠讓出原台南州廳建築給台南市政府使用,因此前前後後花費900萬元補助空軍供應司令部搬遷,又花了200萬元修繕原台南州廳建築,並於1969年正式從南門尋常小學校搬遷至原台南州廳,成為老一輩市民熟知的舊市政府所在地。
後來經過了20年,在都市發展和行政擴編的壓力下,市政府硬體建築急需擴充,然而因為原台南州廳週遭腹地有限發展不易,於是市府最後決定於五期重劃區興建新的市政中心,也就是現在熟知的永華市政中心,除了市政大樓外,當時也一併興建了市議會和社會福利大樓,於1997年正式啟用。
永華市政中心新建的年代適逢後現代主義建築在台灣流行,奇特的造型成為台南市的奇景之一,中央角錐形屋頂是市政大樓的最高處,有50幾公尺。對稱設計的市政大樓從10樓開始每兩層向內退縮,形成階梯的形狀。建築周圍主要出入口都有大片的廣場,據說設計用來給民眾集會、遊行或者抗議用的XD
2010年縣市合併後到目前為止,採用的是永華行政中心與新營民治行政中心雙行政中心並行制,雖曾一度傳出有意興建新市政中心,但由於沒有急迫性,因此此計畫也暫時擱置中。
所以下次如果有人問你府前路為什麼叫做府前路,這樣你應該會回答了吧!!(其實根本就沒人那麼無聊會問這個問題XD)
.
台南式也有IG哦
instagram.com/tainan_style/
台灣 後現代主義建築 在 台中文史復興組合 Taichu Renaissance Associatio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講座:重返1955 東海大學】
戰後現代主義建築的興起 一個見證台灣建築瑰寶的校園
☞ 時間:2/17(五)19:00-21:00(18:30請提早入場)
☞ 地點:後驛冊店 / Statio Verso(台中市東區大公街19號,後火車站步行5分鐘)
☞ 講者:趙書儀(東海校園防衛陣線)
☞ 主持人:蔡承允(台中文史復興組合)
☞ 入場低消:一杯飲料或購買一本書
☞ 報名網址:http://ppt.cc/ELZ7c
☞ 人數限制:30人為限,敬請線上報名
2016年秋,東海大學舊藝術中心的改建事件,開始了一群人對現代建築的保存運動。從校內的不合理制度,與即將面對的校舍使用執照補照問題,這批1950-1970年代東海校園建築的危機,集結了各界聲援,開啟了社會大眾對於東海校園這批現代主義建築的認識。
二戰後的台灣,這所選址台中大肚山麓,帶著基督教背景的大學,1953年開工動土,1955年,第一批學生於東海報到,這學校的故事從此敘寫。20世紀初也是現代主義建築的創新時期,在此現代主義思想的潮流下,東方西學的的建築師們,貝聿銘、陳其寬、張肇康......,是如何想像與思考東海大學校園,成為一個「東方」的現代建築群落?路思義教堂、文理大道...它們獨一無二,存在卻非偶然。
東海大學享有台灣美麗校園的盛名,不只是校園師生的資產,也是中台灣著名的休閒、觀光好去處。當這些鋼筋混凝土構建的現代建築,經過超過半個世紀的時間洗禮,一樣會老、會毀壞,或與當代需求扞格時,面臨考驗的建築們該何去何從?如何站在時間的肩膀上,看現代主義建築的價值與保存?
這是當代東海校園,給予台灣的建築遺產與啟示。
圖片來源:《東海風》、《東海大學校史》
台灣 後現代主義建築 在 黎明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生而為人的意義是什麼?
一個神父,一間學校,一座教堂,一則愛與教育的傳奇
一群海岸山脈的瑞士人,將一生奉獻給台灣,已屆一甲子
他們日漸凋零,獨留一座教堂,訴說這撼動人心的故事
2013年,臺灣每個人都應該讀的書
邀請您,走進公東的教堂,找到再出發的勇氣
教育界、企業界、藝文界、媒體界知名代表人物
盛情推薦
公東高工的聖堂大樓是一座外表低調的建築物,沉默矗立東海岸已五十餘年,
罕有外人知道,它是由一位遠從瑞士而來的錫質平神父催生創建,
辦學並非神父的原意,但他發現,唯有教育可從根本改善人們的生活,
做為神父,他撫慰人心,給予人們精神的支持,
但當他站在教育者的位子上,他直接地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
更深遠地影響了往後臺灣的木工與傢俱業。
「公東的教堂」是臺灣戰後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的典範,
卻見證了臺灣從貧困落後到虛榮浮誇以至今天的惶惑恐懼,
它保留了一段完整的時代記憶,也給予我們重新出發的勇氣。
世界知名攝影家范毅舜,幾年前受邀前往科比意設計的拉圖雷特修道院,
並在《山丘上的修道院》一書中與大師有一番超越時空的心靈對談。
他從遙遠的異鄉回到臺灣後,卻發現早在六十年前,在自己原生地最邊緣處,
早已矗立一棟深具意義與同等份量的建築。
他走得遠遠地,然後又回到原地,發現真正撼動心靈的原來一直在這裡。
范毅舜繼《山丘上的修道院》與《海岸山脈的瑞士人》,再度以獨特的影像與文字,
分享這一段令人動容的教育與宗教的傳奇。
他將「公東的教堂」收入鏡頭,帶領我們親炙亦師亦父的錫神父的故事,
以及奉獻臺灣一甲子的白冷會士們在這塊土地上所做的事,
帶領我們回到過去,找回自己,重新思索如何定義自己的生命。
裝禎說明:
本書分為「精裝紀念版」與「平裝普及版」。
【精裝紀念版】
.書封採用40盎司灰紙板,呈現公東教堂清水模建築特色。
.開刀模軋形,模擬公東教堂彩色玻璃,正面出現錫質平神父部分臉部輪廓,反面為達興登設計公東高工時的建築藍圖。
.內文全彩,以高級輕塗模造紙印刷,完美呈現書中黑白歷史照片和彩色影像,同時也符合本書質樸人文的調性。
.部分內文以拉頁方式呈現,完整揭露公東教堂木門開啟後的教堂實景,以及錫神父與學生的親筆信函。
【平裝普及版】
.除書封裝幀與呈現和精裝不同之外,內文部分皆為一致。
【關於公東高工與公東的教堂】
臺灣第一道陽光升起的後山,有一所揚名國際的技職學校,它是臺灣優質木工的搖籃、締造臺灣傢俱產業的重要支柱。它以歐式學徒制奠定基礎的教學傳統,訓練出來的學生還沒畢業,就有企業搶著要。在出生率陡降、學生人數大幅減少、學校不得不減班的2012年,它竟然獲教育部核准恢復木工科,是近年來復科的首例。
這所學校的第一棟校舍聖堂大樓,是臺灣第二棟現代建築,四層樓的清水模構造,今天來看仍很前衛,頂樓的教堂有臺灣版「廊香教堂」之稱,興建時間相近於現代建築巨擘科比意聞名於世的系列作品。在臺灣僅能從有限的書本和雜誌汲取現代建築養分的年代,「公東的教堂」是有志建築的學子必定要朝聖的作品,是孕育臺灣現代建築重要的起源。
這所學校就是位於臺東的公東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簡稱「公東高工」 ,是天主教白冷會在臺第一任會長錫質平神父一手催生創立。
【關於公東高工創辦人錫質平神父】
為了讓當時後山貧困的孩子習得一技之長,將來能立足社會,錫神父特別引進德國的二元教育制,理論實務並重,為臺灣技職教育開立先河。
然而,公東高工曾經因為錫神父重實質、不重形式,理論課程時數不合教育部規定得不到補助而財政窘迫;也曾經被迫升格為專科,為了確保後山孩子有學校讀、讀得起,錫神父極力抵抗,不惜與整個教育系統決裂,日後更為大學文憑掛帥,造成公東高工招生困難,而成為眾矢之的。
六十年過去了,曾言「不當神父就當將領」的錫質平神父早已長眠海岸山脈,獨留公東的教堂。而這棟作為學校精神象徵的建築,九二一大地震之後也成為危樓,差點被拆除。然而,「桃李無言,下自成蹊」。當年受錫神父照顧與教導的學子如今多成為臺灣傢俱木工業的支柱。
本書特色
◎天主教白冷會主要服務地區為臺灣東部,有「海岸山脈的瑞士人」之稱,來臺已屆一甲子,貢獻臺灣良多,尤以創會會長錫質平神父催生的公東高工,影響最為深遠,為臺灣樹立技職教育典範,間接促成臺灣傢俱產業。本書以多幅珍貴歷史照片和深情的文字,紀錄錫神父其人、其事、以及公東辦學的點滴。
◎本書作者特地赴瑞士親訪歐陸知名建築師達興登,公東教堂的設計者,透過建築師在瑞士、與公東同期的作品,得到藝術和信仰雙重的啟發。
◎白冷會在東海岸興建了百來座教堂,都是由傅義修士設計,是東海岸特殊的人文景觀,本書繪製精美地圖,標示這些教堂所在位置、詳細地址及聯絡方式,讀者可以按圖索驥,緬懷這群瑞士人為東台灣的守候與奉獻。
作者簡介
范毅舜(Nicholas Fan)
美國加州布魯克攝影學院碩士(Brooks Institute of Photography)。
曾受邀於美國華府參議院、德國的 Leica藝廊、法國尼斯的Alain Couturier藝廊、臺北的誠品藝廊及新光三越百貨公司藝文館舉行攝影個展。
著名的德國 Leica相機公司、瑞士的 Sinar相機公司、瑞典哈蘇Hasselblad相機公司、英國的Ilford相紙公司及美國的Kodak軟片公司,都曾以他的攝影作品做為產品代言。臺灣的Sony索尼公司,近年更支援他最新的數位攝影器材。
瑞典哈蘇專業相機公司更曾推崇他為全球最優秀的150位攝影家之一,他更是135相機發明者——德國Leica相機公司在德國總部舉行攝影個展的唯一華人。
美國會圖書館、參議院、加州布魯克攝影學院、臺北市立美術館皆收藏有他的攝影作品。
除了中文媒體,極具影響力的《華盛頓郵報》、瑞典發行全球的《Hasselblad》攝影雜誌、德國的《Leica》攝影雜誌、美國的《Kodak影像新聞》都曾以大篇幅專文介紹這位傑出的攝影家及其作品。
除了專業攝影外,范毅舜的出版資歷也相當豐富,過去數年他已經出版了近五十本圖文並茂的著作。在臺灣出版的作品包括:《海岸山脈的瑞士人》、《走進一座大教堂》、《法國文化遺產行旅》、《德國文化遺產行旅》、《攝影行遊間──旅遊攝影的技法與欣賞》、《歐陸教堂巡禮》、《老家人》、《漫步普羅旺斯陽光中》、《悠遊山城》、《逐光獵影》、《山丘上的修道院》……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