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聽】一個人也很好 | 日劇《#獨活女子的推薦》 | 少子化、低生育、不結婚 | 超單身時代的來臨 // 李長潔 🙆
.
美國中情局(CIA)公布全球2021年總和生育率預測數據,台灣將成為倒數第一名,果真又引發男女、老少各種大戰。其實我覺得,少子化難以逆轉,真的不需想甚麼「媒人養成班」來催生,老老實實地面對這個時代的改變。但不要拿少子化的議題,來形成對單身的壓力、對女性的不善、對青年的不滿、對外配的歧視。議題打開了,就來面對。但今天沒有要聊這麼專業,我想談談一部與單身生活方式有關的日劇小品,《獨活女子的推薦》(ソロ活女子のススメ)。
.
《獨活女子的推薦》該劇改編自朝井麻由美的同名隨筆作品,喜歡該作品的朋友,可以去追蹤一下作者 Twitter。這部品以「享受單身生活」為主題,探索「#獨活」(ソロ活)的當代意義,這些微小日常、有點介意、但又蠻歡樂的獨活實踐。作品中點滴地將「獨活」定義為「積極地享受個人時間的活動」,或許在不婚不育的趨勢中,也是一種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
.
當然我們還是鼓勵大家構成多種社會連結,這個作品與生活方式的經驗,可以帶給我們一些重新思考單身生活的機會。想想單身在社會關係中的意義是甚麼?而自由的選擇又是甚麼?我們為甚麼越來越傾向選擇自己生活?日本單身研究者荒川和久的《#超單身社會》裡預測,2040年日本社會將邁入「#獨身世代」,屆時單身人口數可能會到達近40%。同樣的趨勢傾向也可能發生在台灣,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呢?
.
📌 #今天的內容有
.
▶ 孤獨的操作型定義
▶ 甚麼是獨活(ソロ活)
▶ 日劇小品《獨活女子的推薦》
▶ 一個人的法則
▶ 獨活的小調查
▶ 超單身時代的來臨
▶ 重新定義家庭,產生新的社會紐帶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nrcieae6szc0842irtm73vl?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LX0icMMRD1sgn-AWUg
.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1FmpZVf818cSYrJw12BYxO?si=ib05-LlXS7OEEb74CHjyEg&utm_source=copy-link
.
📣 #apple 聽這裡: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p-44-%E4%B8%80%E5%80%8B%E4%BA%BA%E4%B9%9F%E5%BE%88%E5%A5%BD-%E6%97%A5%E5%8A%87-%E7%8D%A8%E6%B4%BB%E5%A5%B3%E5%AD%90%E7%9A%84%E6%8E%A8%E8%96%A6-%E5%B0%91%E5%AD%90%E5%8C%96-%E4%BD%8E%E7%94%9F%E8%82%B2-%E4%B8%8D%E7%B5%90%E5%A9%9A-%E8%B6%85%E5%96%AE%E8%BA%AB%E6%99%82%E4%BB%A3%E7%9A%84%E4%BE%86%E8%87%A8-%E6%9D%8E%E9%95%B7%E6%BD%94/id1516956557?i=1000518030824
.
📱#FB 完整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743856235801994/
.
////// 完整論述 //////
.
之前好幾組社會學課程的學生想要探索「覺得寂寞覺得冷」的單身問題,他們用試圖用資料、訪問、問卷去翻轉,將單身「問題」轉為單身「生活」。一方面這些報告指出單身的人如何被形成一個文化階級,裡頭有著歧視、偏見,也有想望、羨慕;另一方面,積極地指出單身生活如何在未來的社會中,成為一種合理也合法的選擇。今天就來談談,這種單身生活。
.
▓ #甚麼是獨活
.
蠻喜歡江口德子,她第一次擔任主角,飾演《獨活女子的推薦》中的五月女惠。該劇是近年大力推動「獨活」(ソロ活,solo活)的東京電視台之新作。先前的知名作品還有《孤獨的美食家》、《和歌子酒》、《一人露營吃完就睡》等等,都是以一個人享樂為題材。這次就是作家朝井麻由美的同名作品為原案,帶出女性獨活的體驗。
.
呼應著山田昌弘的「#家族個人化」、「#逐底社會」,荒川和久的「#超單身國家、「#結婚消滅」等社會現象。獨活,也就是solo地生活,成為一種伴隨而來的生活處境,也是選擇。在前述的結構性、歷史性架構下,日本人開始出現這種強調「一個人」生活的文化運動。一開始是以女性為主要群眾,相對於團塊世代後被養出的一代「賴家男性」,政經地位與教育程度逐漸升高的女性,開始真正握有交往的選擇權。平成時代的經濟條件、勞動生活、愛情想像的各種交錯下,女生們決定好好過自己的生活。(這也是很多政策目標是女性的原因,因為女性在統計上有顯著的變遷)
.
▓ #一個人的法則
.
《獨活女子的推薦》的每一集,都有對獨活方式,進行一場透徹的規劃與體驗,模擬出你應該怎麼做的推薦。從目前的集數來看,像是「一個人吃燒肉與利木津豪華轎車tour」,就可以點貴一點的肉品,可以不用囫圇吞棗,或是穿著高級禮服搭上禮車,好好幫自己過一個奢華的生日派對;第二集則是「一個人去宇都宮動物園與品川水族館」,你可以好好只看自己想看的動物,全部的動物都看,那是小孩做的事;第三集是「一個人去有樂町天文館與去Bali ann高級愛情旅館」,當然一定要購買單人沙發區看到睡著,而高級愛情旅館也很適合一個人去好好享受,實惠的奢侈一下。
.
根據一個2019年的日本獨活民意調查(ネットエイジア株式会社,2019),訪問1000位20-69歲的男女,想了解他們對「自己一個人生活」有甚麼看法。可以看到,87%的人喜歡獨處,也想確保生活中有一段獨處的時間。其中又以30歲的女性與40歲的男性為多。他們認為,獨活的好處是可以重視自己的想法和步調,不必為與他人的關係操心。
.
調查發現,有獨活經驗的人,感受到「視野變更寬闊」、「生活更加充實」、「增加了知識與經驗」等效果。而他們則欣賞五木宏、有吉弘行、天海祐希、久本雅美等同樣也是獨活的名人。喜歡《星際大戰》、《天氣之子》、《名偵探柯南》、《你的名字》等作品。(調查這個要幹嘛XD)。也更樂於投資自己在學習各種事物上。
.
甚至還有推廣獨活的網站「ソロ活:お一人様向けおでかけ」:https://www.enjoytokyo.jp/solo/trend/。提供各種可以好好獨活的消費訊息,整理出獨活男女的市場模樣。
.
▓ #為何女性不結婚
.
中央研究院學者楊文山在2008年針對青年不婚做了調查,不婚女性的人口的確逐步上升,這還是十幾年前喔,而且細探原因,女性在婚姻中的幸福感不斷地降低,而男性卻上升了。人間田野觀察家在〈為什麼都市女生不結婚?激烈競標黃金單身漢,贏家卻不一定是聰明美麗的女人〉中,討論了女性不結婚的原因,簡單來說,台灣年輕女性在面對傳統婚姻價值觀、與男性的文化資本與關係對待時,就退卻了。傾向更謹慎地選擇自己想要的美好人生,而不是去成就男方、婆家的家庭倫理。
.
▓ #那那那少子化怎麼解
.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的鄭雁馨(2019),也曾指出低生育率與全球化社會面臨的青年經濟困境有關,在東亞地區也有一部份原因,是因為傳統儒家在「#三從四德」與「#傳宗接代」框架下的婚姻家庭價值,已因女性教育提升與經濟獨立而受到嚴重的挑戰。整體社會若在思維與行為的因應上缺乏彈性,將難以適應年輕一代男女的人生規劃與發展。她建議可以借鏡法國的生育政策,同性婚姻合法、同居普遍且有法令保障、非婚生育數佔總出生數近六成,讓更多相互扶持可能性出現在親密關係中。
.
山田昌弘在《#失控的逐底社會》(2017)中,提出兩個解決社會崩潰之道:橫軸聯繫:同居、合租,和陌生人當鄰居,預防老後孤獨;縱軸放鬆:放鬆未婚生子、單身生子的道德限制,讓各種生育成為可能,甚至,打造沒有血緣也可以建立親子關係的社會,例如收養。整個社會都要放寬對「家庭」的定義;這樣的做法,是透過重新定義「一家人」,來回應當傳統家庭的形式已無法支撐的社會未來。
|
📒 #參考文獻
.
1. 楊文山(2008)。年輕人為什麼不結婚:台灣社會未來的婚姻趨勢研究。生命教育研究期刊。
2. 山田昌弘(2017). 底辺への競争 格差放置社会ニッポンの末路. 朝日新聞出版.
3. 荒川和久. (2017). 超ソロ社会:「独身大国・日本」 の衝撃. PHP 研究所.
4. 人間田野觀察家(2019)。為什麼都市女生不結婚?
5. 鄭雁馨、許宸豪(2019)。台灣超低生育率的迷思與現實。
|
#未來的親密關係
#獨活最高
#有伴也好
#家族的個人化
#人工受孕
#非婚生子
「台灣社會目前不婚不生的主要原因」的推薦目錄:
台灣社會目前不婚不生的主要原因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之前說過,雖然少子化是全球不變的趨勢,但讓台灣少子化加速的元凶,就是台灣的既得利益者不斷炒房,加上不少人都有一定要買房的靈魂鎖,才會讓多數資金都跑到房產,使愈來愈多人不敢消費,企業不加薪,造成高房價低薪水的變態經濟結構。
結果有不少人來嗆聲說,台灣普遍低薪和少子化都跟高房價沒關係,手頭上有資源的人把錢放到房產,是在幫忙提振經濟火車頭,房價漲高很正常,薪水低或不生小孩是他們自己的問題。
這就是標準既得利益者的嘴臉,找個藉口合理化自己炒房的行為,自己手上資產有增長就好,別人家孩子死活不關他的事。
老實說,高房價、凍薪和低薪的環境,必定是導致台灣愈來愈多人不婚不生的主要原因,他們只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的共犯身分罷了。
近期有幾則描述台灣少子化加劇的新聞,更是證實了我的說法。
據報導,台灣去年出生總數創歷史新低,今年一月出生數更是不到一萬名。國人結婚率也在去年降到十一年新低,可以預料今年出生率可能會更不樂觀。
此外,根據yes123求職網調查發現,目前年滿20歲以上的成年勞工當中有六成沒小孩,至於不生導火線前兩名是,怕賺的錢不夠養小孩(72%),覺得買不起房子,沒法給小孩一個家(53%)。
接著,對於「沒有」結婚計畫的人來說,比起找不到理想對象(54%),更多人不想結婚的原因,就是自認收入只能養活自己(59%),這些數據都非常真實的反應出了,台灣人因為低收入和高房價,而不婚不生的慘況。
說真的,在過去孩子是「必需品」,因為在當時多數人民的觀念就是傳宗接代、養兒防老。
然而,對現代社會來說,孩子同樣是「必需品」,但對多數人而言,孩子卻已成了「奢侈品」,因為在現代,能養活自己都成了一種奢侈,更不用說還要養家人或孩子…
不過,奉勸大家也不用花太多心思咒罵既得利益者,因為你再怎麼罵,他們也不會改變,你除了心裡稍微好過一點之外,人生並不會因此變得更好,現實就是這麼殘酷,多花點時間精進自己更實在。
但我瞭解,不是每個人都有決心提升自己,畢竟,也不是每個人都會看到我的勵志文,更不是每個人看完我的文章就會覺醒,多數人還是對社會感到絕望,進而開始仇富或不斷抱怨現況,使自己停滯不前。
當然,偶爾抱怨一下抒發心情無妨,不過,我希望有緣能看到文章且能看懂,以及想改變自己的人,能靜下來好好想一想。
即使少子化的情況不會改變,長照負擔愈來愈重,房價居高不下,富二代繼續開超跑飆車,這些事都讓你非常不爽,但若你不斷抱怨或仇富,其實也不會讓自己過得更好。
這個道理很簡單。
我想,應該不會有人喜歡整天在你耳邊抱怨的人吧?
那又何必讓自己成為這種人呢?
而仇富我認為就是羨慕、嫉妒、恨的表現,不少仇富的人反而會更追求讓外在看似富有,但殊不知這只會讓內在和真實的自己走向貧窮。
總之,若你想要在這殘酷的資本主義中,脫貧或改善自己的人生,就必須改變自己的神經迴路,當你看清並接受現實,減少抱怨和偏見,你才會開始接近財富與幸福。
更多與狄驤有關的平台👇
https://linktr.ee/deehsiang
台灣社會目前不婚不生的主要原因 在 巷仔口社會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女性書念越多越不想生小孩?最佳生育年齡在30歲之前?外配很會生、對台灣生育率貢獻不少?上面這三個問題,你覺得是事實還是迷思?兩個月前,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鄭雁馨老師,以〈台灣超低生育率的迷思與現實〉一文(與助理許宸豪合著)在網路上引起廣大迴響與討論。這個禮拜,雁馨老師要來繼續打破大家對於女性生育率的其他迷思。
首先,#女性書唸越多越不想生小孩?雁馨老師透過數據告訴我們,2015 年已婚高等教育女性的生育率已經比高中以下學歷女性還高,也就是說,時期生育率到了近年出現 #教育斜率反轉 的跡象。對於低教育程度的女性來說,除了因為他們在早年生育數偏高,有更多下降空間之外,近二三十年的全球化經濟更是衝擊她們所處的婚配市場,她們面對高比例因產業外移而失業且有再就業困境的藍領男性,在結婚生子上遇到更多困境。相較之下,高教女性通常具有較優渥的經濟資源足以負擔育兒費用、有更高比例與願意承擔家務的男性結婚,並且也有更高意願生育二胎。
第二,#最佳生育年齡在30歲之前?如果我們暫時撇開產科醫學對母體生理狀態的考量,台灣近年的生育主力已是 30 歲以上女性。以 2017 年來說,30 歲以上女性貢獻近六成四之總生育率,而 30 歲以下女性僅貢獻約三成六。在超低生育率的今日,能夠也願意在所謂最佳生育年齡孕育子女者已變得日趨少見,目前當務之急或許不在持續倡導這樣的生育「有效期限」,過度渲染高齡生育的風險,如此只是徒增青年男女(尤其是女性)的焦慮,以及加深女性遭遇的結婚年齡歧視,政府該做的是讓更多終於在人生其他時點覓得伴侶也開始組成家庭的男男女女,能透過醫學與各種檢驗的協助,更平安健康且沒有恐懼地生兒育女。
最後,#外配很會生對台灣生育率貢獻不少?這同樣是個迷思,因為 #外配的總生育率比台灣本地婦女少。「外配很會生」這一迷思的來源主要是自 1990 年代起外配在婚育年齡大批進入台灣,她們在進入台灣之後幾乎所有人一兩年內一定生育頭胎,這導致一般人覺得外配生育數偏高。但是如果仔細觀察統計數據就會發現,外配生第二胎以上的比例比台灣女性來得低,換句話說,外配僅是比台灣女性有更高比例在育齡生育,但她們的總生育率不高。雁馨老師指出,外配很可能是台灣女性處境的極致縮影,極端傳統而父權的低社經家庭環境,對這些女性的生育有了強大的壓制作用。
雁馨老師在本文和上次刊登的文章中,其實一直在強調,台灣(或東亞)女性之所以不生或不婚,絕對不是像新聞媒體所說,純粹來自於「經濟考量」,一個對於高教高齡女性不友善的婚配市場、不尊重女性職涯發展的托育環境、乃至於部分所謂的「傳統家庭價值」,這些深植在父權框架下的結構條件,很可能才是讓女性不想生或無法生、不想婚或無法婚的主要原因。
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9/05/21/chengyenhsin/
台灣社會目前不婚不生的主要原因 在 台灣超低生育率的迷思與現實-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的推薦與評價
台灣 生育率超低的關鍵點,不在已婚夫妻少生或不生。實情是從替代水準的時期總生育率2.1人到目前不到1.1人的過程,幾乎全由結婚率下降驅動。 ... <看更多>
台灣社會目前不婚不生的主要原因 在 台灣生育率全球最低!研究:不是因為年輕人不生小孩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在美國主修社會學與人口學的鄭雁馨,5年前開始投入生育議題的量化研究。 ... 主要原因是:15~30歲延後未發生的大量生育率,在30~45歲回補力道不足,造成PTFR和CTFR ... ... <看更多>
台灣社會目前不婚不生的主要原因 在 [新聞] 年輕人不生小孩10大原因曝光!這年齡不- 看板home-sale 的推薦與評價
台灣生育率這個老梗問題,居然在房板討論這麼熱烈,房價根本就不是低生育率的主因。
先講結論:
1.台女不是「不想生小孩」,而是「不想跟你結婚生小孩」。
這些年來,台灣女性眼中的「理想對象」,隨著時代有了長足的演進,但台灣男性卻相對
沒有追上這個理想標準,因而導致了結婚率的下降。
2.有結婚的台灣女性,理想生育數與實際生育數均在 2 個左右。
出生年 調查時年齡 實際生育數 理想子女數
1972-1976 40-44 1.99 2.02
1977-1981 35-39 1.81 1.94
顯見已婚夫婦一般還是有很高意願生二孩,而並非如媒體所渲染的「多數人都不敢
生二胎」。
3.總生育率下降的主因,不在已婚夫妻少生或不生,主因是結婚率下降
自1987到2017年間,35至39歲女性沒有配偶的比例,由4.1%大幅上升至31.2%
總生育率下降,也伴隨著 1.女性高學歷的比例增加 與 2.女性勞動參與率的增加
這兩點都是比房價更直接的經濟因素。
當更多女性受了高等教育後有一份穩定工作,她們就不再需要藉著不理想的婚姻
來保障自己的經濟或生活。
4.傳統社會觀念造成台灣極低的婚外生育率,高所得的歐洲國家有一半以上的總生育率
是靠婚外生育率撐起來的。
高所得、女性教育程度高且有低生育率困境的國家,一般都有相當傳統的社會
氛圍與極低的婚外生育率。 -> 日本、南韓、台灣
5.高房價若會造成低生育率,那怎麼解釋全台出生率最高的三個區:竹北、林口與
內湖呢?這三區並不是所謂的低房價區。
高房價若會造成低生育率,那最近35年生育率下降最劇烈的2000~2005年,
這段期間也是最近35年來房價的相對低點,這要怎麼解釋呢?
不管是橫斷面的資料或是時間序的資料,都看不出高房價造成低生育率的關聯。
台男將生育率低怪罪給高房價,只會變成怪東怪西的理由伯。若認為自有房屋才能生
養小孩,只會讓自己落入房屋代銷公司的話術之中。
https://reurl.cc/kLx14r
高房價是否造成低生育率?
一個簡單的想法是:如果高房價造成了低生育率,那麼,當房價上升時,生育率也應該同
步下跌;高房價的地區,生育率也應該比較低。然而,根據《今週刊》2018年的調查,以
2017年為例,全台房價最高、房貸負擔率也是前三高的台北市、新北市與台中市,其出生
率並不是最低的;台南市的房價低,但出生率並不高。若以出生率最高的彰化縣與桃園市
來看,其房價相對於所得其實是偏高。
如果看鄉鎮區的資料,以2014年為例,除去離島、原民地區,全台出生率最高的前三個區
分別是竹北、林口與內湖,這三區並不是低房價的地區。簡言之,從橫斷面的資料,我們
看不到「高房價、低生育率」的證據。
若參照時間序列資料,自1985年起至今的35年間,我國總生育率下降最劇烈的時期主要是
2000到2005年間,由1.7人快速下降至1.1人(見表一)。但若參照房價走勢,這段期間卻
也是近35年來房價走勢的相對低點;房價偏低,總生育率卻也探底。而在1980年代末與
2010年後這兩段房價飆漲的時期,總生育率卻沒有明顯下跌的走勢。
總生育率的變動似乎和房價走勢並沒有明顯的關聯。
表一、1985年至2019年間我國總生育率之變動
年分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2015 2019
總生育率 1.9 1.8 1.8 1.7 1.1 0.9 1.2 1.1
因此,雖然高房價會造成許多危害,但似乎不包括總生育率低落。
台男將生育率低怪罪給高房價,只會變成怪東怪西的理由伯。若認為自有房屋才能生
養小孩,只會讓自己落入房屋代銷公司的話術之中。既然高房價不見得是罪魁禍首,
那麼,總生育率低落的背後究竟意味著甚麼樣的社會現實?
總生育率低落,主因是結婚人數下降,不是高房價
要理解總生育率低落的原因,首先要先知道甚麼是總生育率。先說重點:我們可以將總生
育率拆解成各年齡層的「已婚婦女生育率」和「女性結婚率」。拆解後,我們可以發現,
已婚女性的子女數並沒有比以前少。甚至,根據調查,女性期望的子女數,跟過去也相差
也不多。也就是說,如果女性找得到人結婚,生小孩的意願並不比以前低,實際生的小孩
也依然接近兩個。生育率下降的真正原因,是未婚女性變多了。
台女不是「不想生小孩」,而是「不想跟你結婚生小孩」。
茲說明如下:總生育率的定義是「婦女一生中預期的生育子女總數」。在某特定年度,先
統計15到49歲間的婦女在該年度的生育率(該年齡的婦女生育數/該年齡的婦女總數);
之後再假設該年15歲的女性,將來也會如她前輩在該年的生育模式,直至49歲;再將該年
各年齡層婦女的生育率加總,得到總生育率。
此外,由於台灣非婚生子的情況仍屬罕見,我們還可粗略將各年齡別婦女的生育率拆解成
「該年齡婦女有配偶的比率」乘上「有配偶婦女的生育率」,藉由觀察各年度各年齡別婦
女此兩項的變動,來理解總生育率變動的來源。
根據台大經濟系教授駱明慶在2007年的分析指出,台灣在2005年探底的總生育率,主要是
來自女性有偶率的下跌。若以1985到2005年間的變動為例,在這20年間,尤其是最後5年
,總生育率的變動主要是來自20到29歲女性生育率的變動;而由表二中可進一步看出,在
這段期間,該年齡層女性生育率的變動,主要是女性有偶率的變動。
換言之,總生育下降的重點主要在不婚女性增多;但如果女性進入婚姻關係,
現代婦女的平均生育數並不會較她們的前輩少太多。
相較之下,台女的理想子女數和實際子女數是否真的降低了呢?根據主計總處在2010年與
2017年的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1977到1981年間出生的女性,當進入婚姻關係後,實際生
育數並未大幅降低到1.1人左右;而與她們的前輩相比,其理想子女數依舊在2人左右。因
此,我們幾乎可以歸納說:台女不是不想生小孩,是找不到可以結婚生小孩的對象。
表三、各世代有偶婦女理想子女數與實際生育數
出生年 調查時年齡 實際生育數 理想子女數
1961-1965 45-49 2.34 2.36
1966-1970 40-44 2.20 2.22
1967-1971 45-49 2.10 2.11
1972-1976 40-44 1.99 2.02
1977-1981 35-39 1.81 1.94
為甚麼女性結婚率下降了?
既然總生育率下降的主因是結婚率下降,我們也可以用年齡分層,檢視各年齡層女性未婚
比例劇烈上升的情況。根據駱明慶最新的彙整,自1987到2017年間,40至44歲女性沒有配
偶的比例,由2%大幅上升至23.3%;而35至39歲女性沒有配偶的比例,也由4.1%大幅上升
至31.2%(請見表四)。在2018年時,我國35至39歲女性,則有27.2%從未結婚過。
表四、各年度35歲至44歲女性無配偶之比例
35-39歲 35-39歲 40-44歲 40-44歲
調查年 全體 大學以上學歷 全體 大學以上學歷
1987 4.1 14.6 2.0 11.0
1992 5.6 15.5 3.1 11.3
1997 7.2 19.2 4.6 12.6
2002 11.1 22.7 6.3 13.1
2007 17.4 28.7 10.0 21.5
2012 24.6 36.5 15.1 24.0
2017 31.2 38.4 23.3 33.5
既然結婚率下降是總生育率下降的主因,可能有人認為:提高女性結婚率,就可以解決問
題了。但要提高結婚率,卻遠非易事。她們不只是「找不到結婚對象」,更精確地說,是
找不到「理想對象」。
這些年來,台灣女性眼中的「理想對象」,隨著時代有了長足的演進,但台灣男性卻相對
沒有追上這個理想標準,因而導致了結婚率的下降。但這可以歸咎為女性「太挑」嗎?以
經濟學的角度來說,當一個人有更好的選擇,他/她不見得要屈就於比較差的選項。
這些年來,總生育率下降,也伴隨著女性高學歷的比例增加(根據2019年內政統計通報,
近20年來,女性具有研究所與大學學歷的人數與比例皆大幅增加。女性受高等教育人口的
年成長率也高於男性。)、以及女性勞動參與率的增加(根據2018年勞動統計通報,近20
年來,25歲至54歲之各年齡組勞參率提升20個百分點左右。)。
這些都是比房價更直接的經濟因素。當女性有了「更好的選擇」,她不再需要藉著
不理想的婚姻來保障自己的經濟或生活。
談到這裡,可能會有人主張:那就剝奪女性的「更佳選擇」如就業和學歷,不就能提高生
育率了?這樣的主張不但偏激又方向錯誤,也在執行上不可能。學歷的提高,有助於生產
力全面性的提高。如果學歷能夠帶來更良好的專業知識與訓練,以更高的學歷擔任母親、
秘書、店舖經營、工班工頭,對整個社會都大大有利。
隨著女性自己經濟能力的提高,「理想對象」經濟條件的比重會慢慢降低,其他非經濟條
件如平權概念等,會變得更加重要。如果男性沒有追上進步的標準,請男性逐漸追上,會
比強制另一性「倒退」來得容易。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間接看出:高房價並非是生育率降低的主因。
如果高房價是生育率降低的唯一因素,那麼,高學歷女性的生育率應該比較高、
低學歷的女性生育率應該比較低,因為高學歷女性應該更能負擔高房價,
但現實數據卻剛好是相反的,女性學歷越高,生育率越低。
如何面對總生育率降低的社會現實?
前面說明了影響總生育率的種種因素,那麼,究竟台灣能夠怎麼辦?這是大家都關心的議
題。前面已論證,高房價並非生育率低的主因;數字也顯示,已婚婦女的生育率並未下降
太多;而刻板印象以為外籍配偶「很會生」,但根據楊靜利等人的估算,外籍配偶的生育
率甚至低於本國籍已婚婦女。因此,這些政策諸如打房、獎助已婚婦女的第二胎、甚至引
進外配,對生育率的幫助都微乎其微。
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9/03/31/chengyenhsinhsuchenhao/
台灣生育率超低的關鍵點,不在已婚夫妻少生或不生。實情是從替代水準的時期總生育率
2.1 人到目前不到 1.1 人的過程,幾乎全由結婚率下降驅動。
晚婚以至於終身未婚且未育,才是促成台灣在後工業化時期生育率持續探底的主要原因。
以世代觀點來看,基本上只要有結婚,已婚夫妻的生育率直到 1974 年次這世代仍接近兩
人。
另外,已婚女性的理想子女數也在 2004 年以後就大致維持在替代生育率之 2.1 人的水
準,顯見已婚夫婦一般還是有很高意願生二孩,而並非如媒體所渲染的「多數人都不敢
生二胎」。
與一般輿論相反地,教育程度越高結婚意願越強。至於為何現在仍未結婚?可以看出:不
分年齡或教育程度差異,大多數女性均認為「尚未遇到適婚對象」是導致他們持續觀望而
未馬上結婚的主因。
說到這裡,如果是歐美人士一般一定會很直覺地問,那婚外生育率呢?這對東亞社會乃至
台灣是很難想像的問題(沒結婚怎麼可以有小孩?!)。
但現實是目前諸多已開發國家,婚外生育率從高達六成以上的北歐和法國,到德國的35%
,已經是無法忽視的事實,部分拉丁美洲國家也有高比例婚外生育。
在女性因為接受教育而有職業與穩定收入後,選擇在婚外生育的單身女性或是同居伴侶,
已成為許多西方社會中普遍的現象。這種行為其反映的是年輕一代對傳統婚姻規範的反動
。因此,如果我們的社會還是認為婚姻是唯一合適生養小孩的環境,生育率降到這麼低幾
乎是命定的了。
舉例來說,法國自 1960 年代起也經歷結婚率大幅下降,但是半世紀多以來,法國的時期
總生育率一直貼著替代水準 2 人邊緣徘徊,從未崩盤。
法國社會與台灣不同之處在於:它對女性生命與理想生育環境的看法開放自由許多,所以
法國當今被人稱羨的 1.9 人生育率,其中來自已婚父母的只有 0.8 人,也就是有六成的
法國新生兒,出生當時父母沒有婚姻關係,而是穩定的同居關係,並且他們的同居關係受
到政府法令(PACS)保護,而國家也擔起照顧教育小孩的責任到成年。
這樣的新生兒結構在高生育率的北歐也是一樣的,也就是過半新生兒的父母親在生育時都
沒有婚姻關係。雖然不少這樣的父母最終也步入婚姻,但是在育兒之初僅有註冊同居關係
。
目前全世界高所得且女性平均教育水準極高的國家,幾乎沒有例外地都出現婚外生育普遍
的現象,其中生育率接近替代水準者更是箇中翹楚。少數的例外是生育率近三人的高所得
國以色列,婚外生育率極低。
除此之外,高所得、女性教育程度高且有低生育率困境的國家,一般都有相當傳統的社會
氛圍與極低的婚外生育率。
非婚生育率極低(東亞諸國)的社會,其傳統婚姻家庭規範是相對根深蒂固的,而進一步
導致婚育停滯。這些規範對女性的生命與發展充滿箝制與束縛,使女性對進入婚姻變得更
加謹慎,花費更多時間尋找伴侶而間接影響生育行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5.110.4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ome-sale/M.1639317156.A.EB2.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