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蔡政府對行政院聯合服務中心的人事安排,哪是為了加強服務地區民眾、促進區域均衡發展及協調地方重要建設,根本就是派系安插人馬,或是為選舉布局的「選辦」,這些人是否有適當的政務歷練令人疑惑,唯一共同點幾乎都是「選舉落選人」,落實民進黨內下台即是為上台準備,落選即是為下次參選準備。對照屏東在6月底爆發Delta群聚確診,傳播率高到嚇死人,陳政聞在7月13日距離群聚案還不到一個月,就跑到屏東度假,高檔Villa的行政院高官樂活得很,Villa外的屏東人還在膽顫心驚、餘悸猶存,兩相對照,一個社會兩個世界「路有飢寒凍死骨,滿朝皆是晉惠帝」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這次新聞主角陳政聞就是行政院南辦執行長,位列簡任13職等,在中央都可為列「署長」,在地方同級是「副縣長」或「直轄市局處長」,每個月可爽領12萬多元公帑。
過去做過南辦執行長有前立法院秘書長劉碧良、前立委黃昭輝、尤宏、羅世雄、前台南市代理市長卓春英等人,資歷有一定聲望性。不過陳政聞只有擔任過2屆高雄市議員,2018年爭取連任時,被韓國瑜小編一句「#你們這些大人有多噁心」掀起討論熱潮,最終也因此落選。
「#落選人」各地方辦公室領導層占好占滿?
因為 #陳政聞 是 #陳其邁 嫡系 #子弟兵,在2019年被安排接任南辦執行長,算是為陳其邁卡位布局。南辦副執行長 #許乃文,也是2018高雄市議員選舉落選人,被歸為 #陳菊 子弟兵,屬 #新潮流。另外一名副執行長 #陳文亮 是屏東 #黨工 出身,長期輔佐不同派系的屏東縣長,是民進黨派系都能接受的公約數。
中辦執行長 #蔡培慧,是 #民進黨 2020南投 #立委選舉落選人。副執行長 #洪宗熠 也是2020彰化立委選舉落選人。另外一位副執行長 #何明杰 也很妙,他不是立委落選人,但是 #台中市長落選人 #林佳龍 的愛將,#正國會 龍團隊的台中操盤手之一。去年初退休的中辦執行長 #方昇茂 也是龍團隊操盤手。
之前 #洪慈庸 也被傳為要接任中辦執行長,最後由蔡英文屬意的 #蔡培慧 出任,洪慈庸則被林佳龍安排到立法院接任有領薪水的顧問,正式歸入「正國會系統」。
東辦執行長 #洪宗楷 是前台東縣議員,是民進黨內的 #太陽花世代,2018年參選台東市長落敗,被安插到東辦作為民進黨培育花蓮、台東選將的政壇新秀。
東辦前執行長是陳菊的愛將 #許傳盛,許傳盛在2020年底請辭,「歸建」菊團隊接任監察院辦公室簡任秘書兼院長室主任。東辦現任副執行長 #郭應義 則是前 #民進黨花蓮縣黨部主委,2018年參選花蓮縣議員 #落選。
觀點投書:「醜陋的大人們!」他們是誰啊?
https://www.storm.mg/article/3833797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59的網紅劉櫂豪,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省下廣告費,幫青年創業 在地微型產業 打造台東價值 台東縣長候選人劉櫂豪,今天特針對未來縣政計畫,有關青年政策提出-「省下廣告費,幫青年創業---在地微型產業.打造台東價值」政見。針對台東青年創業提供低利率、免擔保品融資貸款政策,以鼓勵、協助台東青年創業,增進社區活力與深耕在地微型產業發展。並邀請...
台東地方社會新聞 在 苗博雅 MiaoPoya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昨晚陸續有人問我,對趙少康專訪柯文哲的評論。
我本來還疑惑,市長上電視作秀,跟市政有關嗎?
但我看到柯市長的臉書說
「為什麼疫情期間還上專訪?很簡單,正確的資訊本身就是防疫的一環」定調這次專訪就是防疫措施的一部分。
既然跟防疫有關,還是要好好看看市長說了什麼。
今天看了市長的專訪和下午的市府記者會,跟大家報告五點心得:
1⃣️ 認真監督台北市政府的議員,就是綠營打手?
過去我一直不太了解,為什麼總是有支持市長的人,每天很勤奮地跑來貼我綠營側翼的標籤。
我從政生涯一直是社民黨員,至今參加過兩次選舉都是在藍綠夾殺之下自己選。
跟自稱深綠、墨綠、曾和民進黨如膠似漆全面結盟選上市長的柯文哲相比,我跟民進黨的關係應該還很遙遠吧。
直到昨天看了市長的專訪說「打他的議員是要『表忠』」;今天下午的記者會,市長又暗指議員索資是意識形態會妨礙防疫,我才恍然大悟。
原來,台北市長做不好的地方,議員不能批評、不能要求改進。如果議員經常公開批評市長,就是綠色、就是「打」、就是意識形態。
原來,議員監督市府,要畢恭畢敬。如果問了很難回答的、尖銳的問題,就是意識形態、就是綠色。
原來,議員監督市府,只能看市府餵的新聞稿和官方網站,不能請市府提出資料。如果議員因為公開資訊太少,向市府調資料、掀市府的鍋蓋,就是意識形態。
市長種種言論,把議會裡所有認真的議員貼上標籤,這是行政權對監督權明目張膽的挑釁。
在野黨國會立委砲打行政院,叫做監督的力量;在野黨議員批評市政府,就叫做綠色側翼、叫做表忠。
這是什麼標準?恕我無法認同。
把質疑你的人都貼上顏色的標籤,這跟你所厭惡的手法有什麼不同?
我沒有家世背景、沒有大黨當靠山,白手起家能夠得到進入議會為市民服務的機會,我每天都非常珍惜。
我只是每天都用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這就是我效忠臺灣的方式。我為我的國家服務,不為政黨或個人利益服務。
我想,議會裡所有認真問政的議員,都是這樣。
我相信民主制度的精髓,就在於「權力分立、監督制衡」。民選市長認為批判他的議員都是別有用心,這才是民主制度最大的危機。
2⃣️ 特權疫苗名單要公布就快公佈,要進口中國製疫苗就在立院提案,不要打政治假球:
柯市長嗆聲要公布總統府第二類人員施打疫苗的名單,我認為,鍋蓋不要只掀一半,要公佈就全部公布。
包括好心肝、振興醫院違規施打的名單,以及台北市政府第二類人員的施打名單,最好都一起拿出來,讓全民一同檢視。
這樣議員也不用再跟衛生局索資,衛生局基層也不用再出來頂包說礙於個資無法提供。實際上大家都知道,是長官不准提供。
連總統府的名單都可以公布了,好心肝、振興、市府官員的名單一定更可以公布。只是要不要做而已嘛。
可惜,下午蔡副市長就公開說,台北市沒有總統府的第二類人員名單。
到底是蔡副說謊?還是市長亂講?不但沒有正確資訊,又多搞出一個謎團。
而柯市長在專訪中提到進口中國製疫苗的問題,更是奇妙。
目前法規不准中國製疫苗進口,不論藍綠執政都是如此。
國會第三大黨主席、最關心疫苗議題的醫生市長,難道不知道法規限制?
如果認為法規限制不合理,就應該由立院黨團提案要求廢除限制。
民眾黨團認為民進黨官員只能打國產疫苗,就提案並順利通過;如果民眾黨認為應該開放中國製疫苗進口,為何在立院沒有任何動作?
3⃣️ 柯文哲說要提供正確的資訊,卻製造更多的紛亂:
市長昨晚公開講可以公布總統府施打疫苗名單,今天下午副市長公開否認。這已經相當荒謬。
更荒謬的是,如此亂講不只一樁,似乎是市府日常。
⛔️ 萬華設快篩站有兩套故事?
柯市長在趙少康專訪說,萬華阿公店爆發疫情時,陳時中部長反對設快篩站
但在5/14中央北市聯合記者會上,柯市長的說法是
「我們要在萬華設四個快篩站,分別是中興醫院、和平醫院、西園醫院,另外在剝皮寮,『按照中央的建議加設一個快篩站』」
https://youtu.be/9h9O7-T5P44?t=865
從市長5/14的說法可知,設立快篩站是中央地方共同決策。市府本來設3個,中央加碼到4個。
過了一個多月後,突然出現完全相反的說法,變成陳時中反對設快篩站,不理台北市。
這到底是刻意製造紛亂?還是記憶模糊錯亂?
⛔️ 7/2環南市場設置聯合前進指揮所記者會「被設局」?
根據副市長黃珊珊的說法,當天中央和市府有數次聯繫。
9:45 市長和指揮官通電話,同意設置聯合前進指揮所。
10:10 王必勝傳訊黃珊珊,表示在環南現場簡單站著講即可。
10:39 市場處回報副市長,中央11:30要前往環南巡視並召開記者會。
10:56 指揮中心幕僚抵達環南市場,和台北市市場處副處長確認記者會場地、流程及雙方出席人員。
11:01 市府發言人陳智菡通知媒體「11:30陳時中指揮官召開臨時記者會⋯⋯臺北市長柯文哲、副市長黃珊珊均會出席記者會」
11:20 台北市柯市長、黃副市長一行人抵達環南市場。
按照目前的資料,市府「最晚」在11點時,就知道記者會時間是11:30。(我當天也在11點就從媒體得知此記者會)
市府發言人明知記者會時間是11:30,但市府卻在11:20才抵達現場,很明顯並沒有會前會的期待(否則不會只提早10分鐘到)
最可能的版本是:
市府發言人沒有讓市長瞭解11:30要開「記者會」,也沒有跟長官做任何確認,就直接整團人出發到現場。
造成只有發言人知道要開記者會,市長、副市長狀況外,後續衍生市長自認「陳時中把我騙去」的風波。
為什麼發言人知情未報、未確認?市府上上下下這麼多人知道要開記者會,只有市長不知道?
這不是平白造成市長和指揮官的嫌隙和社會的紛擾嗎?
⛔️ 疫苗預約系統被惡搞?
早在6月10日指揮中心就已經公開宣佈:65歲以上長者施打疫苗用「里鄰催種系統」,第9類、第10類開始採用唐鳳網路預約系統。
這不需要任何「內線」,只要每天注意指揮中心記者會就知道。
但柯市長先是拒絕依照指揮中心指引以里鄰催種系統服務65歲以上長者,抱怨唐鳳系統太晚上線,堅持要高齡長輩使用北市自主研發的網路預約,造成亂象叢生。
等到第9、10類如期採用唐鳳系統時,柯市長又埋怨中央的系統讓北市系統派不上用場。
但事實上,6/10中央就已邀請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參與網路預約系統相關會議。但台北市並未派人出席(或許是基層忙著背市長發下來的0608好心肝黑鍋?)
接著在6月17、18、25中央召開三次會議,台北市政府都有派員出席。隨後在6月28-7/2的系統封測,市府也有參與。
照理說,市府指揮官柯文哲,最晚應該在6/17就能同步掌握中央的疫苗預約系統進度。
但市長後來的表現,卻好像一直都被蒙在鼓裡、狀況外。
到底是基層在講市長沒在聽?還是已經無人敢跟市長講真話?
或許,市府內部的溝通不良「下情無法上達、上命不能下達」混亂程度恐怕已超過大家想像
4⃣️ 柯文哲2019還說旺中是紅媒,2021卻為中天讚聲,還把藍綠白的多元媒體生態,說成「只有一種聲音」,與旺中論調不謀而合:
中天電視「不予換照」之際,高唱「臺灣不能只有一種聲音」的論調,並製作圖卡指稱全台灣的新聞台都是「綠媒」(包括TVBS、東森、年代、壹電視)
昨夜柯文哲市長在專訪中,表示看49~56台,都快以為自己就是共產黨,暗示每台都在抹紅他、都是綠媒在攻擊。
這樣的論調,和旺中的世界觀驚人的相似(難怪市長會熱情為中天讚聲)。
每一家媒體都有立場,這是事實,不用否認。而台灣多元的媒體環境,也絕非只有一種聲音。
台灣有藍媒、有綠媒、有白媒,政治評論員也有藍有綠有白。
只要不是有中共政治任務的紅媒,都是多元聲音的一部份,政治人物都應該以包容的眼光看待。
政治人物因為沒有全方位受捧,就把所有媒體不分青紅皂白打成「綠媒」(連T台、東森、年代、聯合、中時都是民進黨的媒體?)這是對全體新聞工作者和政治評論員的侮辱。
趙少康先生身為政媒兩棲名人,也主持政論節目(收視率也挺不錯),聽到柯市長說每一台政論都在抹紅他,竟然沒有當場表示任何異議。
難道趙少康先生也認同TVBS是綠媒?趙少康也在抹紅柯文哲嗎?
如果媒體都是綠媒,柯市長會有這麼多專訪可上?
先為中天讚聲,又把中天之外其他所有媒體全部打成綠媒,營造「非紅即綠」的二元對立,這真的是首都市長的格局?
5⃣️ 常言道,當真相還在穿鞋時,謊言已走遍半個世界。
當謊言走遍半個世界時,做事的人就增加了不必要的負擔。
看完整場專訪,我實在看不出發動這種政治表演,對當下防疫有任何幫助。
全民還在繼續三級防疫,疫情最重災區的市長,不但上電視做政治表演攻擊政敵,還釋出大量真假未明的爭議言論,引發一連串政治紛擾,看在人民心中,不知是何滋味?
----
苗議員的YouTube頻道
http://www.youtube.com/c/苗博雅tw
苗議員的line
https://lin.ee/fIqp8Sm
台東地方社會新聞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各位讀者,我們要被告了。
因為覺得食育力大調查的研究方法令人困惑,今天早上我們發文質疑了食力全國食農教育評比,是否具備統計上的意義。
(https://bit.ly/3gOs5Yy)
結果食力就發文說,網友轉貼那篇文章的話,也會被告,只好在此公告,提醒各位讀者。
我們在此彙整一些評比標準上的質疑:
1.學童肥胖程度、民眾食用蔬果比例、作為食農教育好壞的指標,在統計上是否欠缺了劃分變因的貢獻度?忽略了民眾體型與飲食習慣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2.查詢農委會「食農教育資源平台」的公開教案數量,台南市政府有教案、高雄市政府也有教案,但就是沒有花蓮縣政府,既然花蓮縣政府在這裡根本就沒有食農的教案,為什麼用這個指標能看出花蓮是全國食農教育第一名?該文所稱客觀指標「食農教案數量」為何跟政府公開網站資料不符?
3.有機驗證面積多寡,與農民願意投入有機農法並且驗證過關的比例有關,但跟學童的食農教育相關度何在?
食力作為一個獨立媒體,發放三千份問卷,採用「客觀指標佔60 %,主觀指標佔40%」來證明花蓮是食農教育第一名的縣市,是否有研究方法上設計錯誤?完全不可受到社會大眾公評?
也就是你說花蓮好,但我認為其實不是這麼好,我就要被告了嗎?
其實不只是花蓮,食力所評比的食農教育前五名:花蓮、宜蘭、台東、嘉義縣、嘉義市。
令其他農業大縣例如雲林、屏東、台南、高雄的居民也感到很困惑,特別是確實有在食農教育資源平台上傳不少教案的台南跟高雄,竟然不在前幾名?
另外,根據政府公開採購網,食力所註冊公司「厚策思維」確實承接花蓮縣政府的標案,分別是110年的花蓮縣政府 「2021花蓮縣食農博覽會」勞務採購案,得標金額400萬元,以及109年的花蓮縣有機小農電商培訓與多元行銷推廣案,得標金額475萬元,若標案內容與此篇文章無關,那麼為何主動採用不公正的評比指標來指稱花蓮食農教育第一名?標案內容所採購的服務究竟為何?
並且,截至今年4/18的花蓮地方新聞,都還報導食力總編童儀展,兼具身份為灃食基金會的執行長,並且與花蓮縣政府也確實有合作校廚培訓課程。
以上的問題食力都沒有正面回應,只是說要對我們提告。
但食力本身不但接花蓮的標案,也另外成立食農教育相關的灃食基金會去承接花蓮的食育活動,又寫文章說花蓮的食育力全國第一,這種自己比賽,自己評審,再頒給自己冠軍的行為,被人發現,卻要對本站及網友提告,是否還具備獨立媒體的公信力?
台東地方社會新聞 在 劉櫂豪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省下廣告費,幫青年創業
在地微型產業 打造台東價值
台東縣長候選人劉櫂豪,今天特針對未來縣政計畫,有關青年政策提出-「省下廣告費,幫青年創業---在地微型產業.打造台東價值」政見。針對台東青年創業提供低利率、免擔保品融資貸款政策,以鼓勵、協助台東青年創業,增進社區活力與深耕在地微型產業發展。並邀請翁珍聖 (Leela)旅遊網路工作者、鄭楚翰卑南族部落文化工作者,及首投族的大學生潘楚欣一同出席參加青年政策記者會。
劉櫂豪表示,自黃縣長上任以來台東縣政府從98年12月至103年12月共編列1億3865萬元新聞宣導經費,持續在各種電子及平面媒體強力放送宣揚政績,平均1年編列的2773萬元新聞宣導廣告費,相較於前任鄺縣長任內所編列的平均1年1430萬元,增加約1倍。台東縣政府的每一分錢都是來自人民,縣府應該作最妥善的使用,運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而不是將大筆經費用在新聞宣導廣告。
因此劉櫂豪認為應該「省下廣告費,幫青年創業」。
劉櫂豪表示,台東應該成為一個適合年輕人追尋夢想、創業的地方。近來,由於陸客開放及交通的改善帶來觀光客,同時也吸引了許多企業的資金進入台東,然而,政府應不只將目光放在外來的投資,更應協助青年進行在地的微型創業,讓青年來發揮所學、追求理想。如在地伴手禮、文化手創藝品、特色微型旅遊團在地導遊、在地食材的餐飲、民宿、有機農業…等。微型產業若能富有故事性,在地性和不可複製性的特質,將會是一條適豐富台東產業發展之路。微型產業所內含的深厚文化資本,更應該是未來東台灣產值高,獲利豐的一項產業部門。
劉櫂豪認為,目前縣政府平均每年2773萬元的新聞宣導費用,如他當選縣縣長每年將節省至少1500萬元的新聞宣導廣告費用,再加上其他財源,籌措每年2500萬元(四年共一億)成立青年創業基金,鼓勵、協助並輔導台東青年創業,提供免擔保品創業貸款。同時優先考量社會企業類型的方案,以期創造多贏創業模式,創造就業機會外,更能結合公部門與民間的力量共同解決社會問題,增進社會福址。
劉櫂豪說明,台東產業發展必須有更多青年參與,才能夠為產業注入活力,激發創造力與發展能量,而目前政府所提供的各項青創貸款,各種門檻以及冗雜的申請程序,對於年輕人而言,就像畫大餅看得到而不容易吃到。因此劉櫂豪表示,當選以後縣政府一定會改弦更張節省新聞廣告費用,把這些經費提供給有心創業的青年,並且提供便捷的單一申請窗口,讓創業青年安心事業發展,為台東的未來注入新的活力,打造台東不一樣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