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新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王柏偉與高俊宏訪談
#台新藝術獎 即將邁入20週年,對台灣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已建立相當代表性。在第19屆台新藝術獎得主出爐前夕,本刊特別採訪擔任此次 #提名觀察人 的 #王柏偉 與 #高俊宏,分享他們提名台新藝術獎的作品與討論台新藝術獎入圍者的「內幕」資訊。從台新藝術獎藉由不斷調整來回應社會與藝術上的需求,王柏偉認為,與其談台新藝術獎有什麼樣的不足,其實更應該討論的,是台灣缺少更多的機制去回應藝術界的不同需求,致使藝術家與評論者將其自身的欲望與企圖都投射到台新藝術獎上。評選機制雖不免框架出一個較為固定的標準,無法周全照顧到每個層面,有顧此失彼之感。除卻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愈發模糊的邊界外,網路藝術不斷發展,影響面日益擴大,面對這樣的情況,台新藝術獎內部是如何應對?
台新藝術基金會
台新藝術獎20週年 大 展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隨著社群軟體Clubhouse 近期引領風潮,房間內的聲響傳播再度成了人際互動中的熱議選項。而早在該平台與所謂的「#Podcast元年」席捲而來之前,TheCube Project Space 立方計劃空間早已致力在網路上以「#話鼓電台」嘗試復興廣播媒介。
「話鼓電台」與「#聲經絡:台灣、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聲響文化製圖」、「#液態之愛」,甫於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Taipei展出,合體為立方廣獲好評的「未來回憶錄三部曲」。本次的「V-Touch展覽」帶領大家進入剛跨越十週年的立方宇宙,檢視本次的三部曲,如何延續「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以及「#現實秘境」等策展研究實踐,持續針對「#聲響」、「#現代性」、「#媒介與技術」、「#亞洲異地共時」等層面進行思辨,引領時下策展、藝術創作、理論思想顯學趨勢。
其中,隨著聲響愈發為視覺藝術領域重視與探索,回望立方超前的長年耕耘,亦可進一步提問:聲響究竟該被視作藝術類型、媒介,或 #文化現象?而當立方持續以聲響,切入探討訊息與網路社會之際,本次左借中醫的「#經絡」概念,右引 #包曼(Zugmunt Bauman)的「#液態現代性」,又是如何在過去、現在、未來交疊的時態中,走出一條介於在科技樂觀與悲觀主義之間,藝術得以介入之取徑?
👁🗨到YouTube看完整影片>> https://bit.ly/3k7r4MF
🔔訂閱典藏ARTouch YouTube 頻道,開啟小鈴鐺,鎖定每個月的V-Touch 優質藝術影音單元:http://bit.ly/2SIbtpL
📌VR展場線上看:https://bit.ly/2YTlAv9
📌「立方計劃空間」策展研究與「造音翻土」、「現實秘境」出版資訊:https://thecubespace.com
📍相關閱讀:
〈「液態之愛」 :液態化的現代性經驗及其「不可承受之輕」〉:https://bit.ly/3rvps1x
📍〈建構差異的光譜,談立方計劃空間十年成長軌跡與平台化實踐〉:https://bit.ly/36N5Myj
📍〈話鼓電台:創造回應時代當下的聲音〉:https://bit.ly/3jqUfK9
📍〈跨越北緯38度線的咫尺之間:「現實秘境」首爾報告〉:https://bit.ly/3jqUfK9
📍〈現實祕境中的歷史潛流 記吉隆坡「雙束現實」論壇〉:https://bit.ly/3p2p0WO
📍〈「聲音是戰場」聲軌.台灣現代聲響文化資料庫建置〉:https://bit.ly/36PoTrC
📍〈「造音翻土─ 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https://bit.ly/2N80ia9
📍〈第13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 : 立方計劃空間「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https://bit.ly/3p0q9y4
📍〈「聲音想怎樣」綜評:當代展覽「第二性」、文件視角、美學焦慮〉:https://bit.ly/2N5TBWo
📍〈面對「聲音想怎樣」的五個問題意識〉:https://bit.ly/3jzIjpp
台新藝術獎20週年 大 展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V_Touch展覽 #聲經絡 #液態之愛 #羅悅全 #鄭慧華 #黃郁捷 #Dayang_Yraola #袁志偉 #區秀詒 🎙
隨著社群軟體 #Clubhouse 近期引領風潮,房間內的聲響傳播再度成了人際互動中的熱議選項。而早在該平台與所謂的「#Podcast元年」席捲而來之前,TheCube Project Space 立方計劃空間早已致力在網路上以「#話鼓電台」嘗試復興廣播媒介。
「話鼓電台」與「聲經絡:台灣、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聲響文化製圖」、「液態之愛」,甫於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Taipei展出,合體為立方廣獲好評的「#未來回憶錄三部曲」。本次的「V-Touch展覽」帶領大家進入剛跨越十週年的立方宇宙,檢視本次的三部曲,如何延續「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以及「#現實秘境」等策展研究實踐,持續針對「#聲響」、「#現代性」、「#媒介與技術」、「#亞洲異地共時」等層面進行思辨,引領時下策展、藝術創作、理論思想顯學趨勢。
其中,隨著聲響愈發為視覺藝術領域重視與探索,回望立方超前的長年耕耘,亦可進一步提問:聲響究竟該被視作藝術類型、媒介,或 #文化現象?而當立方持續以聲響,切入探討訊息與網路社會之際,本次左借中醫的「#經絡」概念,右引 #包曼(Zugmunt Bauman)的「#液態現代性」,又是如何在過去、現在、未來交疊的時態中,走出一條介於在科技樂觀與悲觀主義之間,藝術得以介入之取徑?
👀 VR展場線上看>>>https://bit.ly/2YTlAv9
👀「立方計劃空間」策展研究與「造音翻土」、「現實秘境」出版資訊>>>https://thecubespace.com
📌相關閱讀|
👉〈「液態之愛」 :液態化的現代性經驗及其「不可承受之輕」〉>>>https://bit.ly/3rvps1x
👉〈建構差異的光譜,談立方計劃空間十年成長軌跡與平台化實踐〉>>>https://bit.ly/36N5Myj
👉〈話鼓電台:創造回應時代當下的聲音〉>>>https://bit.ly/3jqUfK9
👉〈跨越北緯38度線的咫尺之間:「現實秘境」首爾報告〉>>>https://bit.ly/3jqUfK9
👉〈現實祕境中的歷史潛流 記吉隆坡「雙束現實」論壇〉>>>https://bit.ly/3p2p0WO
👉〈「聲音是戰場」聲軌.台灣現代聲響文化資料庫建置〉>>>https://bit.ly/36PoTrC
👉〈「造音翻土─ 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https://bit.ly/2N80ia9
👉〈第13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 : 立方計劃空間「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https://bit.ly/3p0q9y4
👉〈「聲音想怎樣」綜評:當代展覽「第二性」、文件視角、美學焦慮〉https://bit.ly/2N5TBWo
👉〈面對「聲音想怎樣」的五個問題意識〉>>>https://bit.ly/3jzIjpp
---
📟 V-Touch介紹
隨著媒介轉向帶來閱聽習慣的改變,《#典藏》延續「#ARTouch」的「Touch」精神,在未來定期出品的「V-Touch」中,將原先雜誌翻頁或瀏覽網站所留下的指紋,轉換為播放鍵,便是希望數位時代下的讀者,在「點擊」播放後,將此一觸覺,經由媒體的引介,穿透至影像中對「#展覽」、「#人物」、「#談話」、「#藝術史」等「觸摸」。而「V-Touch展覽」作為一個通道,邀請各位在螢光幕前直擊展覽現場與幕後之後,走進展場,或再深掘相關議題。
🔔訂閱典藏ARTouch YouTube 頻道,開啟小鈴鐺,鎖定每個月的V-Touch 優質藝術影音單元>> http://bit.ly/2SIbt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