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陽明交通大學14日成立「陳龍英教授電子學教學講座」基金,期望傳承已逝電子學明師陳龍英教授的畢生教學熱忱與大師典範,每年頒發國內2名電子學教學表現卓越之教師,鼓勵其在電子學領域持續深耕,造福後進學子。
陳龍英教授一生站在課堂上,手把手地將知識傳給一代一代的學生。陳教授是學界公認的電子學名師,於去年2020年12月1日辭世,享壽80歲。春風化雨54載,直到離世前一學期仍站在課堂中講授電子學,將畢生奉獻於教育。教學場域的不斷創新,陳教授仍透過課堂教學、影片教學以及線上教學作育萬千電子產業及半導體人才,造就無數高徒,當今許多科技業龍頭人物都出自其課堂。今日,陳教授的電子學仍是眾多學子最推崇的學習資源。
孔子三千門生,因才施教,陳教授教學亦如是。他摒棄千篇一律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立場出發,54年來不斷調整教學方法,只為讓學生能聽懂深奧的電子學。陳教授曾在專訪中說:「有時候想出了更好的教法,還會覺得有點對不起去年的學生,因為去年教得不夠好。」已經是在知識殿堂的尖端的權威老教授,卻如此謙遜和心繫學生,實具有大教育家典範。陳教授心中永遠將學生擺在第一位,退休後仍持續無私奉獻於最鍾愛的教學志業,直到辭世前的2020年6月18日上完最後一堂電子學。這樣的堅持,是陳教授展現的一生志業典範。
交大校友總會發起募集「#陳龍英教授電子學教學講座暨獎學金基金」計畫,成立「陳龍英教授電子學教學講座」。感謝各界師長、陳教授教導過的眾多學子、摯友,以及孺慕老師風範者的共同響應,該計畫目前已募集1200萬元,每年將用於嘉勉電子學領域教師,延續陳教授身教言教之精神
紀念講座評審團包含許多重量級評委,如宏碁集團創辦人暨智榮基金會施振榮董事長( 施振榮 Stan哥 )、科技部前部長,台大電機陳良基教授、交大前校長吳重雨教授、陽明交大電子系所友會會長吳廣義董事長等。講座將於每年十月份受理全國大學院校電子學教學卓越之專任教師申請,每年頒發國立陽明交大教師1名、校外教師1名,共兩名額,每名20萬元。期望藉由本講座,表彰與傳承陳龍英教授之教學精神。
陳龍英教授生平簡介:
陳龍英教授是臺灣本土培育的工程人才,1963年臺大電機系畢業後,隔年進入臺灣第一個為培育電子專才的研究所「交大電子研究所」攻讀碩士;在1966年取得碩士學位後,隨即留在交大擔任講師;1968年電子研究所成立博士班,陳龍英教授成為第一屆博士生,並獲「傅爾布萊特交換計畫獎學金」赴美進修,受朱蘭成學長的促成與幫助,前往美國貝爾實驗室並由施敏博士指導博士論文研究,終於於1972年取得博士學位,返回交大任教。歷任交大電子系主任、教務長、副校長,亦擔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空中大學校長等職。
「台大電機系系主任」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大電機系系主任 在 交通大學校友會 NCTU Alumni Associatio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台大電機系系主任 在 Zen大的時事點評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大電機系系主任 在 陳良基的創新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台大電機系系主任 在 [討論] introduction - 看板ncyu_phyedu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台大電機系系主任 在 【臺大電機系未來展望】... -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NTUEE 的評價
- 關於台大電機系系主任 在 台大電機歷屆系主任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台大電機系系主任 在 台大電機歷屆系主任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台大電機系系主任 在 台大電機歷屆系主任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台大電機系系主任 在 Our Life - 科技研究創新獎 的評價
- 關於台大電機系系主任 在 國立高雄大學電機系藍文厚教授前系主任,幫忙推薦同學來讀明 ... 的評價
- 關於台大電機系系主任 在 台大電機系 :: 藥局地圖 的評價
台大電機系系主任 在 Zen大的時事點評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大在這方面就很不一樣。
只要你能拿出證據,或是會鬧大,或是有後台,都是可以修改規則。
台大的潛在校訓就是,規則都是可以修改的。
這跟純工科為主的大學運作模式很不一樣。
問我為什麼知道?
我入學時班上就發生過靠後台修改規則,讓原本錄取但忘了報到,名額已經被備取拿走了的同學補報到(系上大老去談,硬開一個缺讓他補報到,很屌吧?!)
後來還聽說各種事情。
但是,學校承認這套潛規則,學校認為這是訓練學生的其中一種方法。
某種意義上,我認為台大這套訓練學生對不合理制度的抗爭與捍衛權利的做法很有道路。社會也往往是如此運作。
特別補充強調:
關於文中電資學士班的部分,我擷取部分朋友的經驗,主要想要強調有關於責任模糊的部分的同學在學校的弱勢情況。然而有畢業學長出面澄清,他們認為他們在電資學士班的時候並沒有遇到如同文中描述的部分狀況,如系名的英文翻譯、選不到好課等。特別在此澄清。
---- 以下原文 ----
聽說最近指考放榜了啦,所以我就來說一個"被"學校延畢的故事,如果有人有選校選系可以參考一下啦!
故事是這樣的,我原本應該正常的在六月畢業,拿到畢業證書,等當兵,然後去公司上班,本來都排好了。5月中也就是畢業典禮兩週前,學校註冊組突然打電話給我。
「同學,你學分不夠,要延畢嗎?」
我覺得很奇怪,因為1月的畢業審核已經過了,學校都蓋章了。我跑去問,他們一開始還一副不想理我的樣子,結果我一說之前的審核是怎麼回事,助理一翻,態度突然軟了下來。
「哈哈同學不好意思喔,我們之前那個助理新來的,幫你算錯了啦。」
三小?!
「沒關係拉,啊你現在暑修還來得急,你就去修個營養學分,啊我這裡先幫你注記,你修完我就發畢業證書給你。」
不不不完全不是這個問題,是你們他媽的算錯為什麼是我去補修?這樣一延後,我排好的所有東西都亂了要怎麼處理?
於是那一週我跑遍了學校各個處室,確定一堆規則,6月的太陽讓肥宅我快要融掉了,不過一點卵用都沒有,而且每個處室根本就都只有固定的罐頭回覆,就是回給那些大四被當的同學那一套。
但是我的狀況不一樣,我學分早就修完了,正常來說可以提早畢業,審核也過了,就因為上學期不小心某個比賽打到第一名要去俄羅斯打決賽我才留在這裡,結果因為疫情也沒打到比賽,而且學校還給我搞了這一大齣。
隔週一我去找我們系助理理論。
「喔同學,你這個狀況比較特殊,你這個免修呢因為不是拿其他課來抵,所以你必須補學分,啊可是以前都沒有這個狀況,你是第一個,所以我們這邊計算上就有一點問題,然後註冊組那邊也犯了另外一個計算錯誤。不過其他人都有自己再算一次,既然我們三方都有錯,不然就各退一步,你就去暑修補個學分,啊有什麼問題再聯絡我們。」
不不根本沒有搞清楚問題,問題不是畢業,是我被延後畢業。而且說什麼三方都有錯,結果都是我在查規則、跑文件、聯絡公司、處理兵役,他們只是做了他們"原本就要做的工作"。
至於那個免修學分呢,是大一我不懂事,跑去考學校程式檢定拿了滿分後,問系上能不能讓我抵掉大一基礎課提前修後面的課,想想我當初去刷個成績,不但成績單好看現在也沒這件事情。
我越想越氣,一個禮拜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於是我寫了一封信跟我們系主任靠北。內容大概是你們他媽的拿了我的比賽成績到處招生宣傳、我又幫你們當了3年助教,結果現在出事你們直接放生我?更何況還是你們搞出來的事情?
第二天系辦助理馬上打電話跟我說他們會好好處理一下要我先等等,他們已經知道我的狀況了,主任也想跟我聊聊確定一下發生什麼事情。
這裡又有一個小插曲,系辦這邊會算錯是因為我們的系主任上任時推了一個自動學分計算系統,而這個系統基本上是學生義務幫忙寫的,品質可想而知,根本禁不起學校三番兩次的改畢業規則。我的學分在上面一直是錯的,但我一開始根本就不清楚。
重點是我根本沒有依賴這個系統!當初助理給我一張學校蓋章的畢業預審符合資格證明,還給我簽了名確認,上面有兩項,一個是線上預審、一個是紙本預審。我想說兩個都過,很穩了吧?誰知道助理跟我說:「那個紙本預審我們今年是直接把線上印出來。」
幹,那簽兩次名的意義是什麼?
而且第一時間助理把問題全推給線上系統,負責團隊的學妹還馬上密我跟我道歉。我也只能尷尬又不失禮貌的笑笑。我根本沒有打算怪給團隊,因為我知道幫學校寫程式不但沒錢還很幹。會發生這件事情完全是系方完全低估了一個系統的重要程度,就貿然完全依賴它,也沒有任何備案跟損害賠償的 SOP ,完全就是放你去死,拿學生當白老鼠。
於是隔週,我和系主任談話,我把上面這些去掉髒話跟它噴了一遍。相關的助理兩個人就坐在旁邊聽。當然,結果什麼都沒改變,還好我也沒有期待。結果基本上就是「我們真的很抱歉,但是也沒辦法只能請你去暑修了。」我也知道,所以跟主任嘴炮一下後意思一下說不然你們賠償我暑修費用,這件事就到此為止。當然我延後當兵跟損失兩個月的薪水就沒跟他們算了。
然後呢,基本上我心情稍微平復了一點,又過了一週才發現不對勁,首先他們跟本就還沒有真的跑什麼程序要賠我錢,而且基本上所有的手續都是我自己跑的、費用我墊,損失我扛,聯絡我做。學校呢?一副這件事情圓滿解決了。
蛤???
好拉學校名稱也不用馬了,國立交通大學資訊工程系,反正明年就改名了XD。基本上這個系很多很好很認真的教授拉,但是基本上就是各顧各的,大家為了經費也只能努接計畫賺錢,所以系上的課和任何系上的建設都是佛系,時間到了自然會有人處理。必修課品質堪優、大學生除非活的跟研究生一樣自己找教授收養不然基本上還不如去讀補習班。(我們系還會幫考上台大碩的同學掛紅布條喔)。
這邊提醒大家準時畢業的重要性。很多公司、兵役問題現在都有良好的配套措施,只要你是應屆6月大學畢業生都有完整的 SOP 有人會幫你處理。但是!如果你不是就完了,一切都會變得不確定而且沒人有辦法幫你。還好我要去的公司比較好有聽我解釋,不然就已經玩完了。當然現在也還是存在很多不確定的狀況,但至少,還有機會。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常常有些高中生或是家長被什麼甲組、學士班、之類的騙,而且這些分數還比較高
。跟大家說,這個是用來騙教育部經費的,你用這個進來絕對是被當韭菜。
別的不說,當初我們系曾經和電機系合辦一個電機資訊學士班,這個學士班呢,講好聽叫做跨領域整合、培養多元競爭力。事實上就是你要修兩邊大家都不想修、品質最差的爛課,然後兩邊都不把你當親生小孩。當初有這個班的學生想來我們系申請工作站帳號,但是因為我們系沒有把他們當親生的,按照規定他們是外系只能使用次等公民帳號。很巧的是電機系好像也沒當他們是親生的,他們就當了4年皮球。而且當初電機分數高的時候這個班是用來偷資工系碩士名額的,結果這幾年資工比較紅之後反而是資工在偷電機名額,於是電機系翻臉馬上不玩了,看這幾屆末代學生真的很可憐。
不過還算好的,至少資工系有收留他們。你想想那個什麼百川計畫之類的,等之前申請的經費花完學校不知道會怎麼處理他們。
而且不要低估畢業正書上寫的系名,要是去面試還要跟公司解釋為什麼你不是資工系是XX學士班,明明修了課卻不被當作本科生,真的會很可憐。
講了那麼多,反正就是這間學校你沒有走一般路線就會變成孤兒啦。春秋戰國有一個漁夫講過:「人家喝酒你就喝酒,人家買包包你就買包包,不就沒歹基了?」
你在這個系要是跟別人比較不一樣,你就準備被「你比較特別」這個理由害死。像是什麼「因為你沒有按照順序修課所以學分不算」(學弟A)、「你不是學測指考入學的?啊我們忘記把你放進入學名單了,你等等我們馬上幫你加,啊你學號想要幾號」(學弟B)之類的。
很可惜拉,有很多同學都很優秀,實力跟台大比一定不會輸很慘(還是會輸拉?)。但是就是這樣,學校組織鬆散散漫。要改革卻又沒有好好制定規則,一出事馬上說系統都是非官方的是學生做的。如果系上不願意幫系統背書,那憑什麼直接使用,還當作出錯的藉口?難道要學生扛責任?
簡單來說就是這樣,所以我現在在當個快樂的館院學生修會計學,對這間學校真的是哀莫大於心死,世態炎涼,大家自求多福。
啊這邊特別說一下,學校那邊基本上從頭到尾態度都很好,不過也只有態度而已,沒有誠意。因為所有人都不覺得自己有錯,包含我。但學生最後就是受害者,所以要讀大學的大家自己小心,不要以後要選總統才被學校說你的畢業學分算錯了喔!
最後再補個幹。
台大電機系系主任 在 陳良基的創新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人生也需要配速!
日前參加一場新書發表會,作者是這些年來,跟我一起在校園內推動創新教學的重要夥伴,台大管院郭瑞祥教授。看他的新書,樂趣很多,他把人生經歷的酸甜苦辣,用故事來傳達,展現管理學院名師特有的感染力!是一本非常值得花時間閱讀的勵志書籍。
人的一生,可以活的很精彩,但一定要記得「配速」。這是馬拉松跑者的專有術語,很多人都有那種在跑到38公里左右,明明已經跑了幾個小時,只剩最後不到五公里,兩隻腳卻再怎麼也不肯抬起來的痛苦。不同階段要有不同速度,否則很快碰到撞牆期,或者早早就在賽道上被回收。
說到做到:一起出發,一起到達
出版社來信邀請我能否為郭教授的新書寫序,我一接到訊息,幾乎是秒速答應。拿到書稿時,腦海中飛轉的是,郭教授在校內外幾個不同的角色快速轉換的畫面,對照新書的名字,原來,他老早就默默的在經營人生的第二曲線,一個曲線,一個曲線,不停的延伸,難怪人生何等精彩!
郭教授和我的第一個合作案就是他跨越校園,展開的第二曲線。那時候,我剛結束工研院的借調期,返回學校準備開授「高科技創業與營運」的創新課程。這是我透過在工研院擔任電子所所長兩年期間,親自參與高科技研發、營運的經歷後,極力想介紹給學生的新課程。參酌史丹福大學類似課程開授的經驗,最好修課學生能夠是技術和管理的學生組合。我很冒昧的寄信給時任台大工商管理學系系主任暨商研所所長的郭教授,結果,他立刻飛奔到電機系來談具體合作開課事宜。超強的行動力,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我們的合作極為成功,課程很受學生歡迎,因此,學校後來請託我們繼續推動開設全台首創的『創意創業學程』。雖然是由我擔任學程主任,但管理相關的規劃許多出自於郭教授的建議。一步一腳印的,我們合作無間,從學程,到籌辦台大車庫、台大設計學院,引入先進的「設計思考」課程(Design Thinking)等等。創新,成為台大校園內時髦且廣受歡迎的學習標的。
在我擔任台大學術副校長時,郭教授獲選為管理學院院長,我不只成為台大管理學院EMBA各類學習活動的常客,並且,在他的鼓勵和陪同下,居然勇敢和EMBA學生一起邁向戈壁,參與四天三夜,距離達112公里的沙漠馬拉松競賽。我也學習成為一位馬拉松的長跑者了!經過長時間合作和共事,漸漸了解發生在郭教授身上的點點事蹟。工作、家庭、婚姻、親子、事業等等,一路上都有許多考驗,郭教授勇敢選擇做不一樣的自己,有策略地面對脆弱的世界。在本書中,郭教授娓娓道來,他如何體會商管大師韓第推崇的「第二曲線」,並且青出於藍,持續修正、持續進步,終於建構出人生第二曲線之贏「W.I.N」的策略。他說,人生的成功也有保鮮期,任憑你再偉大的興盛、再絢爛的成功,終有煙消雲散的一刻。郭教授在書中分享「W.I.N」的策略,教我們原來人生也可以超前部署,離開原地,可以開創人生的第二曲線。以及,他所親身體驗,非常重要的觀念,「第二曲線的實踐,需有踏入未知領域的勇氣」。相信,讀者可以從閱讀中,接收到郭教授所想傳遞的勇氣,開啟你我自己的第二曲線。
台大電機系系主任 在 【臺大電機系未來展望】... -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NTUEE 的推薦與評價
電機系 師生都是個個領域的優秀人才,主任的責任便是營造良好的實體設備與愉快氛圍,自然就能讓師生都能充分發揮,持續創新,產生引領科技進步教研成果,持續提升台大電機/ ... ... <看更多>
台大電機系系主任 在 台大電機歷屆系主任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劉昌煥Chang-Huan Liu. 教授Professor. 1985.08—1991.07 ; 第三屆系主任; 第三屆. 李祖添Tsu-Tian Lee. 教授Professor. 1991.08—1997.07. 最後網站國立 ... ... <看更多>
台大電機系系主任 在 [討論] introduction - 看板ncyu_phyedu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系所簡介
電機系沿革 大事紀本系系館本系位置 活動剪影 電機工程學系之前身,為日治時期之「
台北帝國大學工學部電氣工學科」(成立時間為一九四三年五月)。台灣光復後,於一九
四五年十一月改制為國立台灣大學工學院電機工程學系。改制當時僅有曾啟新、余耀南、
楊進順三位教授(後任第二任系主任的李舉賢教授則於一九四七年加入電機系師資陣容)
,首屆招收學生(一九四六年八月)約三十人,其中有一半學生來自中國大陸。當時全系
教學分為電力、電訊兩組,大部分學生均為電力組,而電訊組只有五人。而後歷經十四位
系主任前後五十六年間篳路藍縷的默默耕耘與領導,始得到今日二十一世紀的規模。
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台大電機系改制成立之初,由曾啟新教授擔任第一任系主任。當時地點
設於現今之新生大樓位址,原為木造的日本式建築,並與土木系共同使用。由於時值台灣
光復之初,經濟狀況遠不如今日,因而上課的教室老舊,所有設備亦都極為簡陋,沒有實
驗室,今日十分普及的示波器等基本儀器都付之闕如,師生相當辛苦。但即使如此,一九
四七年八月仍擴大規模,成立碩士班。只是由於當時環境背景等諸多因素,成立碩士班後
並未立即招生。真正開始招收碩士班研究生則是到了十七年之後(一九六四年八月)。
一九六O年代新生大樓教室甫落成時的外觀(後旋即增建為五層樓建築)。原址在台灣光
復初期時之木造日式建築已無從考據,但曾經是電機系改制成立時(一九四五年十一月)
最早之所在地。(資料來源:五十三年度國立台灣大學概況)。
一九四九年,畢業於日本東北大學的李舉賢教授接任第二任電機系系主任,於任內期間,
在資源十分有限的情形之下,仍持續推動電機系的發展,包括在當時的木造建築一樓,設
立了電機系最早的兩間實驗室,可謂是國內電機領域研究的濫觴。
一九五四年,盛慶琜接任第三任電機系系主任,除於次年(一九五五年八月)推動增班為
本地、僑生各一班之外,更於任內工學院大樓落成後(註:今土木系系館)遷入電機系大
部分實驗室。在該年代電機系只分為電力、電訊兩組,前者攸關台灣全島電力系統的架設
,後者則利用地球上空電離層,進行短波遠距離的通訊(註:此係因當時並無衛星通訊之
故)。值得一提的是在電訊方面,台大電機系馮簡教授與白光弘教授先後主持的電波研究
室,前後十多年對國內廣播、通信、及電視廣播之建設貢獻良多,也使其後三十餘年台大
電機的電波通信領域一直居於領先地位,學術成就備受國際上的肯定與推崇。
一九六O年代時期的工學院綜合大樓,當時電機系大部份是在此棟建築的一、二、三樓西
半邊(圖中左側),另一部份由白光弘教授主持的電波研究室,則在機械館的一樓使用三
個房間。照片中的建築物如今(二OO一年)由土木系使用管理(資料來源:1964年國立
台灣大學概況英文版)。
一九六三年八月,許照教授接任電機系第四任系主任。在長達九年的任期之內,許主任推
動了多項重大的建設性措施,奠定了日後電機系持續壯大的基礎。首先是同年許主任推動
台大電算中心之成立。中心位址初設於現在土木系館二樓的西側,亦即當時電機系之所在
位置;後於一九八二年資訊工程館(按:現為台大計算機與資訊網路中心)落成後遷入該
址迄今(二OO一年)。首任主任為電機系張煋教授,第一部電子計算機 IBM 1620則係
向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租用,在一九六四年五月運抵台灣,於同年六月二十二日正
式啟用。同時電機系為協助台大校方人員明瞭計算機的原理與應用,於一九六四年暑假期
間成立第一期電子計算機講習班,為期六週,為國內第一個由大專院校辦理的電子計算機
講習班。不久後,台大電機系電子計算機講習班成為經常性舉辦的課程,並且講習對象由
校內擴大至校外相關機構以及社會大眾,三十七年來(二OO一年)參與培訓人員超過四
萬五千人次,獲得結業證書的學員則有兩萬六千餘人。
台灣大學的首部電子計算機IBM 1620(資料來源:五十三年度國立台灣大學概況)。當時
一台兩萬單元記憶器(20K bits memory)的體積比現在教授研究室用的辦公桌還要龐大
。
其次是電機系所規模的持續擴大。大約在一九六O年代,由於電力系統與電波通訊對國內
科技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台大電機系自一九七O年起成為大學聯招理工類組志願排行
榜的第一名,並一直維持至今。一九六四年八月,成立已久的電機研究所碩士班開始招生
。當時首屆學生只有一位,便是後來成為台大資訊工程系創系的首任系主任李學養教授。
一九六八年八月,電機研究所博士班成立並正式招生,並於一九七二年產生首位博士班畢
業生,即日後擔任電機系第八任系主任的陳俊雄教授。一九六九年八月,電機系擴編為三
班(含兩班本地生與一班僑生)。隨著人員素質的日益精良和人力資源的逐漸充裕,台大
電機系之教學與研究便開始進入新的境界。
許照主任任內另一個關係電機系日後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是電機一館的落成。當時許照教授
和旅美學人麻省理工學院電機系資深教授(Institute Professor)朱蘭成和葉公節、童
華駿等教授聚在一起,從國家人才的外流談到國家科技未來的發展,從此確立了「建立一
座電機大廈」的計畫。希望構成一個科技的磁鐵,足以把高科技的人才留在國內,讓電機
科學的花朵綻放出來。一九六六年,許照教授在赴麻省理工學院講學時將此構想告訴美國
的電機系系友,立刻引起了很大的回響,貝爾實驗室田炳耕和他的上司捐出該實驗室的三
十件儀器;麻省理工學院的Dr. Robert Rines也捐出五萬美金,紀念他的父親David
Rines;美國的IBM公司也考慮捐贈;張煦博士也將他在科學研討會講學兩個月所得的報酬
一千五百美金捐出;在美國的電機系系友更組成了校友會,每年推派成績最好的四人回國
講學,幫助後進學習最新的電機知識。同年,許照主任也將徐氏基金會委託完成十二本電
機學基本知識的酬勞獎金美金一萬兩千元悉數捐出,作為電機大廈的興建經費。在許主任
多方奔走、國內外系友紛紛捐款之下,電機系終於獲得台大校方的認同與支持,在校方撥
與配合款後,於一九六八年一月由台大校長錢思亮主持電機一館動土典禮。一九六九年六
月,電機一館落成啟用,是當時難得一見、本校第一棟的中央空調建築,同時也是台大首
度經由募集捐款所完成的建築。
電機一館外觀(一九七六年)。此時距落成啟用已有七年之久(資料來源:六十六學年度
台灣大學概況)。
電機一館落成時包括內裝的中央系統冷氣一套、視聽教室、小教室、辦公室、圖書閱覽室
、研究室、實驗室、以及當時最新的第三代計算機(取代當時已略顯老舊之IBM 1620計算
機),在當時可說是最完善新穎的研究大廈,得以容納較多大型的研究設備,這對電機系
一九八O年代的長足進步,有著深遠的正面作用。
馬志欽教授於一九七二年接替許照教授成為電機系第五任系主任,是首位由本校畢業生出
任之電機系主管,並且在任內積極推動包括計算機科學在內的諸多科技發展。一九七三年
五月,馬志欽主任商請郭德盛教授及李學養教授籌組資訊工程學系。一九七七年八月台大
資訊工程學系成立,李學養教授出任首任系主任,並旋即成為大學聯招理工類組排行榜上
僅次於台大電機系的第二志願,並且維持至今(二OO一年)。至此,更多優秀高中畢業
生得以接受電機資訊相關領域訓練,並以此專業素養貢獻社會。
一九七三至一九七四年間,在江德曜教授帶領之下,台大電機系與美國王安公司簽下第一
份國際合作計畫,利用王安印字機發展世界第一部點陣式中文印字機。同時為開拓半導體
領域教學研究,也在遠東關係企業徐有庠先生所提供的台大「遠東關係企業講座」名額下
,邀請IBM公司何宜慈先生來系,配合慶齡工業研究中心與國科會經費,協助設立半導體
實驗室與厚膜實驗室,奠定了台大電機系半導體教學之基礎。
一九六O年代許照主任(右一)與江德曜教授(右二)指導研究生設計中文逐字快速印字
機的情形(資料來源:台大電機系五十週年系慶特刊)。
一九七五年第六任系主任由郭德盛教授接任。有鑑於大學部增編為三班,人員與研究設備
的擴充勢必使電機一館的空間不敷未來使用,遂於一九七六年五月提出興建電機二館之規
劃。一九七六年八月,電機研究所對外改以甲、乙、丙、丁四組招生,並細分為電子電路
、固態電子、電波、通訊、電力、控制、與計算機七個教學分組。隨著分組愈趨精細,報
考電機研究所的學生日漸增多,由原來碩博士班學生只有二十人的小型研究所,發展到百
人以上的規模。此舉促成了本系研究所的加速壯大,對於空間的需求也因此與日俱增。雖
然歷經郭主任六年的系主任任期(至一九八一年七月),電機二館第一期建築經費才正式
列入台大七十一學年度預算,但較之電機一館系主任宣導與系友捐款的艱辛歷程,電機二
館興建的過程仍算是順遂了不少。
郭德盛主任任內另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是慶齡工業研究中心的正式運作。工業中心的歷史,
應回溯到許照主任時期,當時許主任任內即開始醞釀工業研究中心之成立,以從事工業研
究發展。但一直到了一九七五年三月馬志欽主任任內,推動台大校方與慶齡工業發展基金
會簽約合設工業中心,兩年後(一九七七年三月)正式啟用,並且由電機系馬志欽教授擔
任首任中心主任。在政府與學校經費不甚寬裕的當時,慶齡工業中心所提供的經費與空間
支援,對於工學院各系所的研究發展,可謂貢獻良多。
隨著人員的擴充,設備方面自然也需要配合更新。一九七七年,在電機系系友洪敏弘博士
相助之下,洪建全文教基金會捐款新台幣五百萬元設立了電子電路實驗室,並由李舉賢教
授主持,成為當時本系第一個最完善之教學研究實驗室;洪博士另外亦捐款購置數套昂貴
的微波設備,電波組從此進入微波領域的教學與研究。除此之外,教育部亦支援系上於一
九八一年購買了VAX 780迷你電腦,自此電機系學生與計算機講習班學員開始使用獨立之
電腦主機,得以結束與台大計算機中心共用主機的不便。一九八O年,更設立無反射實驗
室,使已具強大理論背景基礎的電波組,在實驗上得到有力的支援。
無反射實驗室一隅(資料來源:七十八學年度國立台灣大學概況)
一九八一年,于惠中教授接任第七任電機系系主任。在短短兩年任期之內,于主任除了盡
力提升教師素質,爭取教育部經費以補助本系講師出國攻讀學位之外,並承接前任主任郭
德盛教授所傳承的擴建電機二館的使命。一九八二年,教育部撥款新台幣五千二百五十萬
元,電機二館第一期工程順利動土施工。同時,有感於計算機科技的日趨成熟,電腦與自
動化技術勢將對未來工業產生革命性的影響,電機研究所教學分組便於一九八二年八月增
加CAD (計算機輔助設計)組,對外則仍分四組招生。
電機二館一期工程(東半部)甫落成時的外觀,西半部的二期工程(照片左側)此時尚未
出現。地面猶可見到施工的痕跡(資料來源:七十五學年度國立台灣大學概況)。
陳俊雄教授(台大電機系首位由本系研究所產生的博士)於一九八三年接任于惠中教授成
為第八任系主任。陳俊雄主任任內極為重視系上的研究風氣,在推動本土研究方面自是不
遺餘力。首先是與系上同仁建立共識、並逐一拜訪,要求教師們努力申請研究計畫、爭取
研究經費,而非僅止於教學。為了對於研究成果採取從嚴認定的標準,陳俊雄主任在李琳
山教授與張進福教授的協助下擬訂了「論文計點辦法」,要求師生努力從事研究工作,此
辦法的落實,為本系學術全面生根及研究水準的國際化,寫下了重要里程碑。同年並開始
出版台大電機系的「研究成果目錄」,藉此鼓勵教師努力爭取研究經費並發表論文。在陳
教授之後的幾任系主任,則亦採取同樣的辦法持續提振系上的研究風氣。
一九八三年,電機二館一期工程開始動土施工。值得一提的是在規劃初期,校方曾經要求
當時的系主任于惠中教授將原先預定的三千五百坪減為一半。但在陳俊雄主任等人推動研
究風氣的努力之下,電機系每年成長的研究成果終於逐漸擺脫台大工學院「以力學為主」
的印象,始獲得校方的支持,得以擴大進行兩千二百餘坪的一期工程。一九八五年八月,
電機二館東半部落成,並於次年(一九八六年)一月遷入使用。
一九八五年,張進福教授接任第九任台大電機系系主任。前已提及電機系的研究風氣,從
陳俊雄主任開始鼓勵推動,而張進福主任則緊接其後。由於教育部重點科技政策之推動,
電機系在師資員額方面獲得了遠較以往寬裕的空間,張主任於此時機落實了教育部延攬師
資與國科會獎勵研究的政策,使得本系在師資延攬上獲得大幅度之成長,更為電機系帶出
嶄新的風貌。本系注重研究的特質,大約在此時開始形成,而陳俊雄與張進福兩位主任,
扮演了關鍵的角色。一九八五年,電機系在國際水準期刊上所發表的論文數,成長至四年
前的2.4倍。研究所學生人數則已達碩士班206人與博士班36人。台大虞前校長兆中,在其
著作「台大與我」一書中,特別引錄了張主任和虞校長於一九八六年的書信往返,也道出
了電機系脫胎換骨的轉折經過。虞前校長在信中讚揚「陳教授付出的心力終於開花結果,
而且接棒有人。系內的學術氣氛已經形成,這是十分寶貴的。」
一九八五年前後電機系所研發的超高速數位光纖通信系統成果展示。
一九八七年八月,吳靜雄教授接任電機系第十任系主任。同時,電機研究所增設光電組,
對外並將以往各教學分組獨立,改分為九組招生。吳靜雄主任任內首先設立了系所務發展
委員會,負責規劃系所長期發展,由系內教師互選產生委員,並由系主任擔任召集人。由
此,電機系所的發展方向得以在領域平衡與重點支援兩方面獲得具有前瞻性的考量。同時
,前主任張進福教授大力協助電機系爭取電機二館西半部第二期工程預算,並在吳主任任
內完成初步規劃(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而在一九八八年八月正式列入校方預算。一九八
九年八月,電機研究所增設醫工組,自此對外分為十組招生。
第十一任電機系系主任由李嗣涔教授於一九八九年接任。次年(一九九O年九月),吳靜
雄教授於系主任任內所爭取的分子束磊晶實驗室正式設立,加上吳主任任內重新整修的無
塵室,半導體領域尖端科技之研究得以順利推動。此外,一九九一年十一月經系務會議通
過的電信研究中心於一九九二年三月成立,由吳靜雄教授任首任電信中心主任;同年(一
九九二年)八月,由李嗣涔主任推動之光電所碩士班成立,由張宏鈞教授任首任所長,電
機所光電組碩士班則轉由光電所招生。
成立於一九九O年九月的電機系固態分子束磊晶實驗室。如今(二OO一年)該實驗室已
另增添氣態分子束磊晶系統,半導體領域設備更臻完善。
一九九一年十一月,系務會議時李主任提出研議改制設立學院之構想,並委請當時任副系
主任的許博文教授負責規劃。一九九二年四月,許教授提出規劃書,經系務會議通過,結
合工學院相關單位,籌劃設立電機學院,此時「大學部教學維持不分組,研究所細分專業
領域」的一系多所架構形成,並納入電機相關領域的長程規劃之中。一九九二年六月,工
學院院務會議通過設立電機學院,成為國內有系統推動電機資訊領域研究發展的濫觴。隨
後因為本校自一九九三年底起,暫時凍結新增設單位的提出,因而直到一九九六年初才經
過行政會議、教務會議到達校務會議,再經三月及六月兩次校務會議討論後,史無前例地
動用了首次校務會議的無記名書面投票,正式通過設立電機學院,成為台大的第九個獨立
學院。而台大資訊工程學系也在電機學院成立三年之後(二OOO年八月)加入陣容,並
且更名為「電機資訊學院」。台大電機學院雖然遲至五年後(一九九七年八月)才正式成
立,但此時所形成的理念立刻影響國內學界,各大學院校紛紛起而效法,參考當時台大電
機系之設院計畫書而先後成立電機資訊學院。至今,「電機資訊領域系所構成獨立學院」
已然成為國內各大專院校行政體系的趨勢。而台大電機系開此風氣之先,影響至為深遠。
一九九二年,許博文教授接任第十二任電機系系主任。由於「論文計點辦法」已實施多年
,對於期刊認定及點數計算有進一步調整必要,乃成立學術委員會專責研討。也是大約於
此時,本系的研究水準獲得學生的青睞,大學部畢業的學生留在本系進修碩博士學位的人
數開始逐年攀升,短短數年間,選擇國內進修而非出國留學攻讀碩士的比例甚至遠超過半
數,形成了始料未及的可貴人力資源。另外,當時因繼續推動設立電機學院,且適逢電信
政策解嚴,相關產業蓬勃發展,許主任認為有必要先行推動設立電信工程研究所,並於一
九九三年三月通過校務會議。同年八月,電機二館二期工程(西半部)完工,自此前後歷
經七任系主任、使用空間達四千八百餘坪的電機二館正式宣告全部落成啟用。一樓東側約
五百坪用地,自一期工程完工後(一九八五年八月)即由工學院圖書館使用,至一九九八
年十一月工學院圖書館遷入台大新總圖書館後,方從工學院交予電機學院。在此時期,電
機系的研究成果已相當優異,加之各項發展與建設,使得台大電機系於一九九三年十二月
,接受由教育部委託中國電機工程學會辦理之電機資訊相關系所評鑑中,獲得「脫胎換骨
」的極高評價,台大電機系在國內首屈一指的聲望亦隨之屹立不搖。
電機二館二期工程甫完成時的西側大門外觀,攝於一九九三年。原電機一館在三年後(一
九九六年八月)規劃作為以大學部實驗為主之使用,此後行政、教學、研究等主要活動則
均在電機二館進行。
一九九三年三月,許主任商請李茂煇教授負責編撰系史,使原有文獻得以獲得組織與整理
。今日台大電機系系史風貌,大致仍沿自李教授當年之考據與記載。
一九九五年八月,貝蘇章教授接任第十三任電機系系主任。同時,光電所博士班成立並正
式開始招生,電機所光電組博士班則轉由光電所招生。一九九六年,電機系於貝主任任內
舉辦五十周年系慶,藉由其中的國際會議以及多媒體系況光碟製作,將此時已具國際水準
的台大電機系教學與研究成果公諸於世。在產業界一枝獨秀的電子電機資訊各大公司負責
人與領導幹部,也在此時以傑出系友的身份回到母系共襄盛舉。台大電機系對於國內經濟
建設的貢獻,由此可見一斑。
第二屆系主任李舉賢教授(左)、第五屆系主任馬志欽教授(右)於一九九六年電機系五
十週年系慶致詞。
一九九七年八月,台大電機學院正式成立,電機工程學系暨研究所與光電所改隸屬電機學
院,由前系主任許博文教授擔任首任院長。原本於一九九四年三月即已獲教育部同意設置
的電信所博士班,則於此時正式與電信所碩士班同時成立,並分電波、通訊、及信號處理
三組招生,隸屬電機學院。原電機所電波、通訊與信號處理二組碩博士班轉由電信所招生
。
貝蘇章主任任內其他事蹟,包括在一九九八年一月,鑑於計算機輔助設計工具在一般工業
界已趨成熟,專司研究計算機輔助設計製造(CAD/CAM)已不再專屬於電機系研發範圍,
加以積體電路的蓬勃發展,遂將電機研究所電腦輔助設計(CAD)組更名為超大型積體電
路(VLSI /CAD)電腦輔助設計組。此外並協助電機系成立光學影像實驗室及跨院系的多
功能核磁共振影像光譜實驗室,更進一步推動系內的研究。
一九九八年,王維新教授接任第十四任電機系系主任。為了因應工業界對於電子電機資訊
領域人才的強烈需求,電機系於此時開始評估並規劃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並且在隔年
(一九九九年八月)與學士班申請入學同時開辦。在此時,電子電機資訊領域不僅成為產
業的主流,同時具有主導國內經濟的決定性影響力。基於龐大的市場開發需求,人才的培
育愈趨重要,因此產業界與學校開始彼此尋求較以往更為密切的互動與合作。一九九九年
四月與九月,電機學院先後開辦「創業講座」與「學術講座」,由電機系設立「傑出系友
」獎牌,並在首次創業講座中由陳維昭校長頒贈獎牌予洪敏弘、曹興誠、與林百里等三位
在工業界成績斐然的畢業系友(中央研究院院士施敏教授則於首次學術講座獲頒傑出系友
獎牌),此舉吸引大批媒體記者抵達現場採訪與大幅報導,見證了台大電機系系友的卓越
表現。
一九九九年四月起,電機系接受Intel公司捐贈儀器設備一批,設立「網路與多媒體實驗
室」。同年同月,電機學院訂定教師評估辦法,電機系配合院方措施,規定系上教師往後
均需定期接受教學、研究、與服務各方面的評估,以維持台大電機系的高水準表現。同年
五月,電機系接受本校教學研究單位評鑑獲得一致好評,參與評審委員並建議系方根據現
有的突出成果,鼓勵更上層樓的持續拓展,以躋身世界一流之境界。
由Intel公司捐贈所設立的網路與多媒體實驗室一隅。
二OOO年一月獲得教育部核准通過第一梯次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畫,在儀器、設備
、與人員方面得到優渥的支援。同年八月電子電路組與超大型積體電路(VLSI /CAD)電
腦輔助設計組合立積體電路與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58.22.7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