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覺醒BuyLocal》全臺巡迴倡議工作坊,3月5日來到有機農法、友善畜牧與農糧產業盛行的苗栗後龍鎮「貓裡有機書店」。由中衛發展中心推動「消費覺醒倡議」的緣由與未來共同發展支持永續發展消費市場之前景,與在地友善環境業者一同討論交流,形成地方產業聯合倡議共識,期望帶動消費覺醒與公平正義的產業發展,並藉由團結認同志業的在地業者,堅持初心連結支持理念且日益擴大的消費市場。
席間包括家軒有機農場、阿賢有機農場、田嬤嬤牛奶故鄉、茂林畜牧場、廣和愛月姊連鎖月子中心、家軒有機農場、碑農有機書店、貓裡有機書店、苗栗土豆康商行與遠道而來的關西牛耕米、南投辰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8D Tea品牌)等14家業者,分享與交流環境友善、公平正義、支持在地發展等共享共生理念,分享有機耕作發展歷程與在地共享資源之經驗,兼顧地方產業發展與環境永續保育。
✅茂林畜牧場:茂林畜牧場在環境保護、公平正義、產業升級各方面,都致力於達到聯合國永續發展的目標。本場域為專業非籠飼動物福利雞蛋,為貫徹動物福利的堅持,以符合雞隻自然生活環境為出發點,室內平飼及友善飼養為主,養殖密度低,不過度生產,並化腐朽為神奇將雞糞加工變身優質肥料,達到飼養環境友善。此外,本場域以最先進的歐盟全自動電腦控制系統進行管理,使雞舍內維持舒適環境,讓雞隻身體健康,增加免疫力,並擁有產銷履歷驗證、友善雞蛋聯盟認證標章,且在動物福利與供應消費者中取得平衡,達到公平正義。本場域重視在地鏈結,提供地方就業發展的機會,貢獻地方經濟與社區發展。目前已有家樂福、全家、主婦聯盟等企業相挺支持。
✅廣和愛月姊股份有限公司:廣和以健康觀點出發,並扮演台灣中要與健康農食材的通路解色,蒐集適合女性滋補營養來推廣食材,期許廣和愛月成為消費覺醒的倡議家。食材來源是透過在地蔬菜與水果盤商來供貨,關注在地食材種植環境的安全性、農民經濟效益、衛生條件等,做到環境友善、公平正義與在地發展。符合上述條件者,會納入廣和養生滋養食材與營養食材。本公司的低GI巧克力採購在地可可樹可可豆,將在地食材透過研發與甜味條配,做出口感口味溶於味蕾的健康好食品。
✅土豆康商行:本商行經營的品牌是「土豆康」,顧名思義即是花生。早期,到產地收購花生,以經營盤商買賣為主;近期,轉型門市經營,以烘焙、蔬果、堅果、花生果趕為主。經營理念,以健康養生為出發點,採低溫烘焙的方式以保留蔬菜、水果、果乾營養成分、香味、新鮮度,讓消費者吃得健康,身體無負擔。土豆康產品已成為健康養生兼具美味的健康食品。
✅阿賢農場:我們農場在耕作方法上,堅持以友善耕作、友善環境的方式,才能讓土地永續發展。目前,阿賢農場生產芋頭和南瓜,朝向無毒生產、友善耕作種植,並努力積極申請產銷履歷。期許能成為環境友善、公平正義的實踐者。
✅家軒有機農場:家軒有機農場堅持連在農場的四週一律不噴灑除草劑等農藥,以維持自家有機農場的永續發展。在苗栗造橋村有很多從事有機的小農,建議有興趣從事有機工作者可以選擇此處落腳,讓造橋村成為苗栗有機的示範場域指標。
✅新鮮廚房有限公司:本公司協助地方農友透過資訊科技達到生產、加工、銷售的即時呈現,藉以傳遞食材來源訊息及食品安全概念給消費者。本公司也提供宅配服務,歡迎農友們異業結盟合作擴大市場。此外,本公司亦經營8D Tea品牌,提供消費者享受健康的茶飲。
✅關西牛耕米:用牛耕古法更接近土地,向大自然學習更貼近土地,關西牛耕米以傳統水牛犁田來翻鬆土壤,栽種過程不除雜草完全不施農藥和肥料,用最自然、有機的方式來種稻,目前有2分地每期約有1500台斤的收成並做成牛耕米禮盒配合農遊地產地消,並用牛耕米廢棄稻殼做出環保餐具,讓農業廢棄物減到最少的同時,也創造農作的不同利用價值創造農民收入。
✅本場次苗栗14家在地業者16名夥伴各自分享自家壓箱寶與永續經營的理念,不僅呼應了消費覺醒主張的三大議題:「環境友善」、「公平正義」及「在地發展」,更是分享了要讓造橋村成為苗栗有機示範場域指標的願景,以減少碳足跡、帶動地區經濟脈動、落實循環經濟等項目,永續地方農業的發展,也希望將苗栗更多好產品分享給大家,您準備好來苗栗一探究竟了嗎?
📣鎖定中衛產業行腳後續也將陸續與您分享各地熱血的觀點和倡議。
📣更多責任生產、責任消費想法,歡迎報名後續全台巡迴工作坊,加入消費覺醒倡議,報名連結:
https://course-plan.csd.org.tw/activitys/items?id=227
#消費覺醒 #BuyLocal #中衛中心 #消基會 #茂林畜牧場 #廣和愛月姊股份有限公司 #史迪威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土豆康商行 #田媽媽牛奶故鄉餐坊 #阿賢農場 #家軒有機農場 #關西牛耕米 #新鮮廚房有限公司 #辰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台北市內湖區獅子會 #茂勇畜牧場 #關西牛耕米 #家軒有機農場碑農有機書店 #貓裡有機書店
台北市肥料申請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智在家鄉】手機也能巡田水!物聯網耕種超節電 關渡精準施肥稻作好壯壯
2021-01-26李 映萱智慧家鄉
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王佐銘、程子奕、呂怡潔、胡照鑫、李盛雯/新竹報導
國內農業就業人口逐年減少,年齡層也有老化趨勢,為了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吸引青農們回流,2020第三屆聯發科技「智在家鄉-數位社會創新競賽」團隊「走向里山一家當關」與「小草」,用智能生產及智慧管理進行定時、定量計算處理,精準投放肥料與水,農民只須在系統上操作,就能種好菜、育好果,大幅降低人力、減少資源消耗,為家鄉農民有效地控管田地。
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統計,台灣農業就業人口有近20%年紀超過65歲,且扣除政府補助,農民月平均收入不到1萬元。「走向里山一家當關」綜合所學與在地實務經驗,加上科技和創意,研發出「SOLOMO永續稻作技術田間管理決策平台」APP,幫助農民建立生產SOP,增加農業產量,提升農民所得。該平台代表意涵為:SO(社群)、 LO(在地)、 MO(行動),團隊成員從家鄉關渡平原進行實驗改良,結合在地團體、農田水利會,擁有10年關渡平原生態的相關資料,經過AI大數據分析、交叉比對,可精準施肥、用水管理、預估採收時間及產量,避免資源浪費。
團員何榮旺與何永山父子,祖輩皆在台北市北投地區務農,見證了都市變遷下的產業更迭與興衰。雖然從父輩起因都市計畫變遷不再務農,仍然心繫農業,轉而投入七星農田水利會。他們發現,過去農民覺得肥料灑越多越好,事實上少量施肥跟用水,反而能讓稻子扎得更深。
團隊自信分享,曾把稻田分成兩部分來試驗,一邊使用SOLOMO永續稻作技術,一邊則遵循舊有稻作模式,有次颱風天突襲,使用系統的那半邊稻田完好無缺,另外半邊稻作則被颱風吹得連根拔起、東倒西歪。SOLOMO也獲得「台北市七星農田水利會」、「台北市七星農田水利研究發展基金會」、「台灣水資源與農業研究院」等農業技術、大數據資料專家認證。
何榮旺說,除了增加農民收益和友善環境的前提下,以水稻強化栽培(SRI) 技術和關渡平原做為市場區隔指標,打造專屬北台灣特有水質環境的優良稻米品牌,進而推廣至其他地區,進而吸引青年洄流返鄉,傳承農業文化。
他們規劃用1年的時間來驗證SOLOMO的AI大數據演算法和功能,後續再上架推廣。未來APP將擴充田間用水施肥、微氣象等功能,並加入田間紀錄、管理、教學。未來將藉由全台17個農田水利會推廣「SOLOMO 永續稻作技術田間管理決策平台」計畫,加速「七星SRI稻米產銷專區」成立,將「七星模式」由台北市關渡平原,推廣至全台灣稻作生產地區。
另一組參賽團隊「小草」,除了看重智慧農業的發展,也關心城市冷氣用量帶來的環境災害。為了降低冷氣用電、提高農業產能,團隊打造「物聯網自動灌溉與排水系統」,應用在屋頂可為大樓降溫,在溫室與農地可發展智慧農業,助農民達到精準施肥及用水,為孕育我們的這塊土地節約能源。
隨著物聯網在農業上的蓬勃發展,聰明的農業應用越來越受到重用。該系統運用感測系統監測土壤品質,導入物聯網技術與地下水排水系統,將採集農業生產現場的光照、溫度、濕度等參數訊息進行數字化和轉化後,傳輸到自行開發的物聯網IoT平台進行整合,以遠程監控即時了解農產品生長狀況。
他們在農地建設多台攝影機,系統結合氣象與雨量預測,不僅能即時偵測土壤灌溉時機,下雨時會啟動馬達保護機制,關閉灑水功能並進行排水,解決了以往梅雨季農作物根部淹到腐爛的問題。為了讓更多人參與此計畫,該團隊在政府的在職訓練課程中公開零組件與程式,製作教學手冊與電子檔供全民DIY,也讓民眾免費申請團隊所開發的物聯網平台。
「小草」團隊分別在高雄、桃園、中壢與台南設置示範基地。其中在高雄的智慧農地,團隊建立地下暗渠排水系統,當下大雨或土壤施肥鹽份過高時,能自動排出多餘水分及鹽分。自動灌溉系統則是用50瓦太陽能板供電,能將水跟肥料直接傳到植物根部;肥料的控制上,除了土壤酸鹼度與電導度的監測外,更可掌握植物氮、磷、鉀生長要素,透過數據即可得知植物需要吸收的養份。
另外,團隊與嘉義溫室業者已合作2年,透過綠屋頂設計,屋頂打造物聯網自動灌溉與排水系統並結合太陽能供電,建構出一套不僅能滿足種植與克服屋頂限制的基本需求,還能達到即時監控與節約能源的自動化屋頂種菜系統,達到保水、排水、自動灌溉、降溫等種植需求。經過團隊實測,在屋頂種植有機蔬果,使室內外溫差有5至10度,只要室內比屋外低1度,即可省電6%。
此系統使用數據上網,結合物聯網,可以將空氣與保水層溫、溼度、土壤酸鹼度與電導度、氮、磷、鉀連線上網紀錄數據或存取於SD卡;還可透過網路遠端遙控物聯網設備,啟動相關設備,例如打水、霧化等自動化功能,以便及時控制效果,讓需常遠行的種植戶也不用。
該團隊希望透過政府職訓課程,與更多對物聯網有研究、從事農業的人進行交流,爭取更多教學單位合作,培養更多人才為家鄉做出貢獻。團隊認為,這套系統導入的排水系統,可對抗乾旱及洪水天災,除了國內推廣,希望未來可推廣到自然災害較頻繁的國家,透過國際間的分享,達到全球化的應用。
附圖:▲團隊使用SOLOMO APP在關渡平原進行實驗。(走向里山一家當關提供)
▲團隊在示範基地使用「物聯網自動灌溉與排水系統」。(小草提供)
資料來源:https://cnews.com.tw/195210126a03/
台北市肥料申請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鬆綁有機農業 夜郎自大後的胡搞
吳文希/台灣大學名譽教授(台北市)
(圖為示意圖。有機農業研究中心將設立在花蓮壽豐鄉。本報系資料照)
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以下簡稱聯盟),成立於一九七二年,是現今全球專注於教育、推廣、學識技術交流、制訂國際統一規章及領導有機農業,最主要的國際組織;聯盟如今擁有七七九個來自一一○國的團體或組織,在台灣的中華民國也有九所民間團體及學校,是聯盟中正式具投票資格之六○九位會員中之一部分。如今全球有一八六國,包含會員國或地區,提供相關有機農業的統計資料,供聯盟每年出版全球有機農業的年報之用;聯盟已成為現今聯合國在農業方面非常重要的諮詢對象。
近得知農委會於二○一八年時,修正「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農業加工品驗證管理辦法」之相關規定,放寬了對有機農業生產應有的嚴謹規範。
惟聯盟對有機農業早認定,在生產有機農產品的場所及產品上,絕對不得使用農業化學物質(主要即化學肥料及農藥)、基因轉植生物、生物固體(biosolid,即汙水,汙泥及人的排泄物等)、及以放射線處理食品等。為保障投入有機農業事業人士,可以生產名副其實的有機農產品,所以聯盟訂有轉型期之規範,意即在慣行農地必須持續實施有機耕養三年後,耕養所得始能成為有機農產品,此為先決條件;然後申請驗證 ,驗證單位必須前往申請者現場視察並採樣,樣品包括土壤、灌溉用水、農產品及其包裝質材及機具等,各項樣品經既定之標準分析合格後,始得發給符合有機農業條件之合格證明。
今政府將標準放寬,並將無國際規範的「友善農業」納入「有機農業」範疇內;農田回填廢棄物,也可當作是非汙染控制場址,等同只要是可耕作的農田,就是有機農地一般。此等做法所得到的數據,聯盟若知曉其內情後,不知將如何看待我國的會員及政府?
蓋實施有機農業的原則中,最重要的就是誠信,誠信有缺失,所產生的「結果」必定有缺陷。令消費者食的安心,不是單憑有機農業驗證的標章及條碼,而是消費者在意有機農業實質對健康及生態環境安全的維護影響。聯盟對有機農業已有各項明確統一的國際規範,不是任何國家政府可以隨心所欲更動者,否則就應經由會員提案,在每三年召開一次的大會中討論表決方是。如今民進黨政府將國內囂張跋扈的作為,間接地搬到國際舞台上,如此必將成為爾後國際鄙視恥笑的對象,執政者豈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