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開放參觀》
大基隆歷史場景是 #蔡英文 總統就任後,適應協助 #林右昌市長,向中央爭取預算、整個大基隆廊帶的文藝復興,歷經文化部 #鄭麗君 前部長的擘劃、 #李永得 部長持續支持下,才有近期不斷修復的各個文資建物。
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當初差點成為斷垣殘壁,所幸林市長上任後先行建置阻隔措施,為適應爭取預算搶下減緩老化的時間,再透過國內外學者的協助,在基隆市文化局多位承辦人員的鼎力執行下,終於能將這棟歷史建物再現於大家眼前。
歡迎各位朋友前去參觀,一窺大基隆的歷史場景!
-
-
來玩互動體驗 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開放/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251840
-
-
#大基隆歷史場景 #古蹟建物修復
同時也有1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萬的網紅Lei Lei TV ,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鐵道園區 #國立台灣博物館 #鐵道 鐵道迷必朝聖、北門景點再加一!耗費近16年各界的努力推動及修復,「國立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於7/7正式重啟,其中耗資2300萬打造的「鐵道動態模型」,重現1970至80年代台灣鐵路縱貫線電氣化及末代蒸汽火車行駛的時代,還有台北鐵路地下化工程動工前、第3代台北火...
古蹟建物修復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臺北市士林市場夜市入口 1997 vs 2018
上圖擷取自1997年12月23日在臺灣首映的香港電影《情義之西西里島》(香港片名為《黑金》,麥當傑執導,劉德華與梁家輝主演),畫面中的「士林大市場夜市飲食部入口」位於臺北市基河路101號。下圖由網友張任瑜於2018年1月22日晚間6點40分在同地拍攝,目前雖然也是士林市場的入口,但裡頭的店家型態與環境氛圍已經和昔日大不相同了。
士林市場最早發跡於1909年,其交易區域主要集中於媽祖廟「慈諴宮」前方的廣場,該地因為靠近基隆河的渡口,士林的農產品以及來自艋舺與大稻埕的貨物都在這一帶進行交易。不過之後因為市場攤販佔用的範圍愈來愈大,慈諴宮便築起了圍牆以保留僅存的狹窄廟地。
在那個年代,由於瘧疾等各種傳染病在台灣各地頻傳,總督府認為都是環境衛生不佳造成,因此施行「市區改正計畫」,以遏止傳染性疾病發生,其中包括將流動攤販集中至公有市場內管理。
於是,位於慈諴宮對面的士林市場便在1913年開始興建,並於1915年落成營運,同期台北新興的市場還包括了1907年的千歲市場(今南門市場),以及同在1908年落成的大稻埕市場(今永樂市場)和西門市場(又稱新起街市場,今西門紅樓)。
日治時期建造的士林市場為兩棟長條形建築物,戰後由於市場空間需求大增,導致攤販們開始從這兩座舊市場向外搭建,以擴充市場之面積。1980年,市場擴建的狀態已經十分明顯,於是兩座市場之間的擴充空間自然成為了市場的一部分。
1915年啟用的士林市場為磚造木架之建築物,主體以紅磚建成,屋頂是木桁支撐,上方突起處則作為通氣窗;側面大弧形的拱窗,使光線可充分進入,創造明亮的空間。
面對慈諴宮為市場入口處,入口左、右兩邊各設有一座圓柱;進入後,左邊有一間日式戧角小屋,為昔日管理辦公之所,再往前兩側,是由兩棟長列建物所圍閉之市集廣場,而這兩棟興建於日治時期的長條形建築物,在1998年9月1日被台北市政府公告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
後來,基於消防安全與衛生管理問題,台北市政府決定改建士林市場,並自1998年9月起,即陸續進行攤商拆遷補償至臨時市場營業。
2000年,士林市場正式被列入北市府市場改建計畫標的。
2002年10月14日,開始拆除士林市場在戰後增建的部份,僅保留並整修日治時代建造的磚造建築,並計畫在原地重建一座新的公有市場。士林市場重建期間,市場內原有攤販移至位於文林路與基河路口、台北捷運劍潭站對面的「士林臨時市場」,並於同年12月25日開始營業。
原本全新的士林市場預計會在2003年6月完工啟用,但由於辦理都市計畫變更、基地內古蹟建物修復等程序,加上原市場內攤商佔用戶的問題,改建工程遲至2006年12月8日終於開工。之後又因配合攤商營運需要,以及變更電扶梯、廁所、垃圾場、消防設備等多項公共設施之設計,並增設遮雨棚,工程再度延宕多時才繼續進行。
依市場處規畫,改建後的士林市場共有地上一樓和地下三樓;一樓類似華西街觀光夜市外觀,中央搭設固定鋼棚架,加上兩旁被定為古蹟的兩棟市場原有建物,可容納288攤,上午作為生鮮超市,下午至晚上提供給百貨服飾攤商,攤位輪流使用,地下一樓共94攤,提供小吃業者進駐,從下午營業至晚上,地下二、三樓則做為停車場。
不少民眾憂心一旦小吃攤地下化,將變成類似百貨公司「美食街」那樣,失去了原有逛夜市的感覺。當時的北市府市場處長丁若亭針對民眾疑慮解釋,因為士林市場位於市定三級古蹟慈諴宮正對面,改建計畫送交都市審議委員會後,委員們認為,依照都市計畫,整修後的市場建物高度後不宜超過廟宇,加上考量攤商營運空間問題,才會決定「向下發展」,而這個作法也獲得了攤商的同意。
2011年8月,歷時12年的士林市場重建工程終於完工;同年12月15日起,攤商開始陸續遷入新落成的士林市場,營運9年整的士林臨時市場同時宣告熄燈。
2012年,位於捷運劍潭站前方的士林臨時市場執行交地、拆除動作,臨時市場用地則計畫作為興建台北市第二座大型藝術展演場館「台北藝術中心」之用。
古蹟建物修復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03年前,坐落在士林慈諴宮對面,甫落成啟用的士林市場,比西門町的西門市場(今西門紅樓)小7歲。
1915年,位於慈諴宮對面的士林市場。(在慈諴宮與士林市場之間往南拍攝)
士林公有市場(士林市場)最早發跡於1909年,其交易區域主要集中於媽祖廟「慈諴宮」前方的廣場,該地因為靠近基隆河的渡口,士林的農產品以及來自艋舺與大稻埕的貨物都在這一帶進行交易。不過之後因為市場攤販佔用的範圍愈來愈大,慈諴宮便築起了圍牆以保留僅存的狹窄廟地。
在那個年代,由於瘧疾等各種傳染病在台灣各地頻傳,總督府認為都是環境衛生不佳造成,因此施行「市區改正計畫」,以遏止傳染性疾病發生,其中包括將流動攤販集中至公有市場內管理。於是,位於慈諴宮對面的士林公有市場便在1913年開始興建,並於1915年落成營運,同期台北新興的市場還包括了1907年的千歲市場(今南門市場),以及同在1908年落成的大稻埕市場(今永樂市場)和西門市場(又稱新起街市場,今西門紅樓)。
日治時期建造的士林公有市場為兩棟長條形建築物,戰後由於市場空間需求大增,導致攤販們開始從這兩座舊市場向外搭建,以擴充市場之面積。1980年,市場擴建的狀態已經十分明顯,於是兩座市場之間的擴充空間自然成為了市場的一部分。
士林公有市場為磚造木架的建築物,主體以紅磚建成,屋頂是木桁支撐,上方突起處則作為通氣窗;側面大弧形的拱窗,使光線可充分進入,創造明亮的空間。面對慈諴宮為市場入口處,入口左、右兩邊各設有一座圓柱;進入後,左邊有一間日式戧角小屋,為昔日管理辦公之所,再往前兩側,是由兩棟長列建物所圍閉之市集廣場,而這兩棟興建於日治時期的長條形建築物,在1998年9月1日被台北市政府公告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後來,基於消防安全與衛生管理問題,台北市政府決定改建士林市場,並自1998年9月起,即陸續進行攤商拆遷補償至臨時市場營業。
2000年,士林市場正式被列入北市府市場改建計畫標的。
2002年10月14日,開始拆除士林市場在戰後增建的部份,僅保留並整修日治時代建造的磚造建築,並計畫在原地重建一座新的公有市場。士林市場重建期間,市場內原有攤販移至位於文林路與基河路口、台北捷運劍潭站對面的「士林臨時市場」,並於同年12月25日開始營業。
原本全新的士林市場預計會在2003年6月完工啟用,但由於辦理都市計畫變更、基地內古蹟建物修復等程序,加上原市場內攤商佔用戶的問題,改建工程遲至2006年12月8日終於開工。之後又因配合攤商營運需要,以及變更電扶梯、廁所、垃圾場、消防設備等多項公共設施之設計,並增設遮雨棚,工程再度延宕多時才繼續進行。
依市場處規畫,改建後的士林市場共有地上一樓和地下三樓;一樓類似華西街觀光夜市外觀,中央搭設固定鋼棚架,加上兩旁被定為古蹟的兩棟市場原有建物,可容納288攤,上午作為生鮮超市,下午至晚上提供給百貨服飾攤商,攤位輪流使用,地下一樓共94攤,提供小吃業者進駐,從下午營業至晚上,地下二、三樓則做為停車場。
不少民眾憂心一旦小吃攤地下化,將變成類似百貨公司「美食街」那樣,失去了原有逛夜市的感覺。當時的北市府市場處長丁若亭針對民眾疑慮解釋,因為士林市場位於市定三級古蹟慈諴宮正對面,改建計畫送交都市審議委員會後,委員們認為,依照都市計畫,整修後的市場建物高度後不宜超過廟宇,加上考量攤商營運空間問題,才會決定「向下發展」,而這個作法也獲得了攤商的同意。
2011年8月,歷時12年的士林市場重建工程終於完工;同年12月15日起,攤商開始陸續遷入新落成的士林市場,營運9年整的士林臨時市場同時宣告熄燈。
2012年,位於捷運劍潭站前方的士林臨時市場執行交地、拆除動作,臨時市場用地則計畫作為興建台北市第二座大型藝術展演場館「台北藝術中心」之用。
古蹟建物修復 在 Lei Lei TV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鐵道園區
#國立台灣博物館
#鐵道
鐵道迷必朝聖、北門景點再加一!耗費近16年各界的努力推動及修復,「國立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於7/7正式重啟,其中耗資2300萬打造的「鐵道動態模型」,重現1970至80年代台灣鐵路縱貫線電氣化及末代蒸汽火車行駛的時代,還有台北鐵路地下化工程動工前、第3代台北火車站周邊場景,都在常設展亮相。
「國立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是台博館系統4大館舍之一,座落於台北舊城北門外,自20世紀初期起,先後曾是日本時代鐵道部、戰後台鐵總局的本部,更作為台灣鐵路營運總部達70年,直到2007年指定為國定古蹟「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由台博館負責修復與再利用成為博物館,終於在7/7開放。
鐵道部園區內的古蹟本體,包含鐵道部廳舍、八角樓、電源室、食堂、工務室、戰時指揮中心等6座建物,園區內另有市定古蹟「清代機器局遺構」的東側圍牆及石板道,是台博館系統中面積規模、建物數量最多的館舍。
目前鐵道部園區以「現代性」為展示定位,除了結合園區歷史背景與古蹟建築脈絡的「鐵道文化常設展」及「園區歷史暨古蹟修復常設展」之外,也針對親子觀眾策劃「蒸汽夢工廠」兒童展。
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
交通:台北車站 Z9出口,步行3分鐘可達/捷運北門站2號出口,步行2分可達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
電話:(02)2558-9790
開放時間:週二~週日9:30~17:00※中文定時導覽 10:30、14:30
※每週一、除夕及春節初一休館
※逢國定假日及連續假期均照常開館
訂閱我 ▶ https://goo.gl/SqViNp
副頻道[蕾蕾TV生活日常] ▶ https://www.youtube.com/c/JNchannel
合作邀約: gwoking@gmail.com
----------------------------------------------------
搞笑狀況劇 ▶https://ppt.cc/ffAyZx
小蕾子搞笑日記 ▶ https://ppt.cc/faOeMx
微電影 ▶https://ppt.cc/fWJKxx
搞笑角色扮演劇場 ▶https://ppt.cc/fvgqlx
搞笑劇 令人傻眼的事 ▶ https://reurl.cc/j70mbn
親子互動遊戲系列 ▶https://ppt.cc/f1rV4x
自製洞洞樂系列 ▶https://ppt.cc/f0P1Tx
親子遊系列 ▶https://ppt.cc/fbe8Gx
蕾蕾TV每週二/週五 下午 上架新影片

古蹟建物修復 在 陳其邁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在高雄一百的關鍵時刻,八十歲的美麗珍珠 #逍遙園,重新啟用!
逍遙園之主大谷光瑞曾說「#台灣到處是天然的恩賜」,也是這樣燃起他在台灣進行農業投資、設置農莊培育農園人材的想法,進而興建「逍遙園」。
逍遙園開園,在八十年前的1940年11月1日。具內閣參議身份,以南進政策的先驅者聞名的大谷光瑞先生,在高雄市大港埔建造的新居逍遙園竣工,邀請市內官方、民間,共襄盛舉一起來開園儀式。11月3日的報導,詳盡刊載了大谷先生躍進成為高雄市民。
他在海內外擁有至少11座別邸,位於高雄的逍遙園是幸運留存下來的一座。
當時不只請來京都著名的工匠二角幸治郎主持的工務店進行設計、施工,建築材料更是融合各種材料,台灣煉瓦株式會社的TR磚、高雄特產咾咕石,八幡製鐵所鋼材等,都融合在逍遙園這棟建物裡面。整體風格低調樸實,線條簡潔,同時兼具日式及西式風格。
.
我在2016年任職立委時,也曾來看過逍遙園。
當時的逍遙園,裡面的裝潢、結構、佈置等等,都已經坍塌的非常嚴重,修復可以說是不可能的任務。在中央、地方、民間,及文化界人士攜手合作下,才讓不可能化為可能。
先前我來看逍遙園的時候,陳啟仁教授給我一個紀念盤子的照片。盤中的台灣島,以橫的視角呈現,讓人印象深刻。
臺灣島上,畫出山脈、河流、離島,盤緣也順時鐘圍繞著臺灣物產,如豬隻、鳳梨、柑橘、甘蔗、水牛、香蕉、蓮霧、西瓜等,很有臺灣特色。
原來,這個「#逍遙園開園式紀念清水燒瓷盤」,是1940年逍遙園開園時與逍遙園繪葉書(明信片)一起用來致贈給貴賓的紀念品,在 史哲 副市長、文化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局同仁們,與日方協調溝通下,目前特別由日本大谷紀念館借展展出。
逍遙八十、高雄一百,逍遙園迄今已走過80年歷史,歷經日治時期、二戰戰火,走過國民政府行仁新村眷村時期,等著再綻光芒。
藉由保存與復興古蹟,期許高雄榮華可以在未來一百年展現高雄城市的文化、熱情與活力。
把握機會,來看看美麗的逍遙園與紀念清水燒瓷盤吧!
.
🏠逍遙園
高雄市新興區六合一路55巷內
開園時間為平日11:00-17:00,週六、日11:00-18:00

古蹟建物修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鐵道部園區歷史、古蹟修復
訪問:林一宏 助理研究員
國定古蹟臺灣總督府鐵道部位於忠孝西路、塔城街、鄭州路、延平北路間,屬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管轄。1884年臺灣巡撫劉銘傳聘請英國與德國顧問,於淡水河碼頭內建造機器局,組裝槍砲彈藥及鑄造貨幣,內有鎔鐵所、鍛工場等。1895年日本軍方接收機器局,改為臺北兵器修理所,製造並修理陸軍所管兵器,可製造彈丸、信管、小銃丸及藥筴、船舶、鐵道鐵橋等,之後改稱為臺灣砲兵工廠,1900年由陸軍省移交鐵道部,同年改為臺北工場。1908年臺灣西部縱貫鐵路開通,鐵路交通運量與車輛維修需求大增,1909年臺北工場向東擴張,新建車輛修理工場、塗工場。1915年起拆除基地南邊原有建物,1918年新建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並存,成為南廳舍、北工廠配置,直到1934年臺北工場搬遷至松山(今國定古蹟臺北機廠)為止,街廓內原有將近四十棟建物,歷經2005年興建捷運以及2013古蹟修復拆除不保存者,目前尚餘十棟,其中包含八處法定文化資產。
戰後鐵道部改為臺灣鐵路管理局。因都市計畫劃道路塔城街於1967年開通,切斷與西側鐵道部官舍群連結形成今日所見的街廓。1992年臺北市政府指定鐵道部廳舍為三級古蹟,1993年臺鐵總局遷移至臺北車站新廈。2005年文建會委託東海大學、中原大學進行古蹟調查研究及再利用規劃,2006年交通部與臺灣鐵路管理局,以及文建會與國立臺灣博物館簽訂臺灣博物館系統聯盟協議書,鐵道部古蹟修復再利用工作正式開始,以「鐵道部博物館園區」為基礎概念,目標為建置現代性展示主題之複合使用園區,並整合周邊都市及歷史涵構。
粉絲頁: 國立臺灣博物館 National Taiwan Museum(鐵道部園區)
住址:台北市延平北路一段2號
電話:022558-9790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