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無意良母」,很感謝 林怡辰 老師寫的這篇讀後感/推薦,把這本書的特色跟價值做了好清楚的介紹!
想對親子教養有不一樣的觀點、讓自己不會那麼焦慮的爸媽們,歡迎參考怡辰老師寫的這篇好文!
————
【怡辰老師談「無意良母」】
覺得小雨麻說得很好:
「想看賴馬家的各種噴飯血汗親子故事,您應該關注的不是賴馬的社群媒體,而是賴曉妍。
想知道如何放養三位個性迥異的才子佳人還能讓他們長出萬中選一的洋溢才華,您應該看的不是賴馬的作品,而是曉妍這本書。
話說好多年前,賴馬台東家的繪本館剛開不久,我們一家帶著出生未久的小風,風塵僕僕到台東參觀繪本館,再透過出版社夥伴的幫忙,幫我們牽線認識了賴馬一家,也順道幫小風牽線認識還沒成名的阿咕師。後來,我便和曉妍成為臉友。
每每看到曉妍筆下的各種親子互動,都令人發出會心一笑,她喜歡說只是發「廢文」,但認真說起來應該沒有人能像她這樣,把一邊陪伴孩子、一邊工作、一邊維持家庭與自我平衡下的各種幽微心聲寫得這麼入木三分,那又酸又苦又甜的滋味,只有曉妍可以料理得這麼讓人食指大動。
馬上把這本書放入購物車。
也推薦給各位讀者朋友。」
-------------------------
與曉妍只有一面之緣,對他們家教育方式可是關注已久。
這本書,我一下子讀完,身心暢快,馬上複誦給老公聽。
但說到要為文推薦,可是傷透了好幾天的腦袋,畢竟,創意和曉妍可是難以歸類敘述的,這書,還得你自己讀,才知好處在哪。
-------------------------
「你自己也會畫,卻只幫別人做作品,會不會不開心?」旁人也許覺得我失去了自我,我卻不這麼想,因為都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你說媽媽養小孩失去了自己的時間,但我還是用自己的個性在養小孩,我並沒有變成另一個人,這樣就沒有所謂的失去。
曉妍以上的這段話,總覺得很適合當成這本書的總結。
反覆思考,到底要怎麼切入,呈現曉妍這本《無意良母》的價值和亮點?是有趣、令人捧腹好笑,讓我笑到掉淚還不斷轉述;還是三個孩子:大姐有自己想法,鑽研小說和服裝設計。二姐天真浪漫,愛慕姊姊小跟班,也有自己定見學法語。小弟小咕低年級就自己木工創業還身兼大廚寫食譜的諸多成就?又或談及許多教養的大道理、大原則、十要十不要……?
還是,其實教養的本質像生活一樣,平平淡淡,在生活點滴瑣事中淘金?
在曉妍的書裡,一則則有趣的親子間的對話、軼事,經過編排,投射出曉妍的價值觀和教養,不是原則教條,而是顯露在對話裡、互動中、還有睡前的故事時光……加上葉丙成老師的提點後設,統整思考、歸納總結、跳躍提升後,從身教、金錢觀、從真實世界中學習、夢向興趣和天賦、審美觀、閱讀與自主學習、同理小孩、因材施教……具象了這些大題目長成在三個孩子的家庭裡的樣子、聚焦了背後的深層思考。
笑到掉眼淚之後,你會發現這些故事後勁無窮。回到你自己的生活中,看到類似的畫面和情節,湧出了曉妍家的故事,有些相似、有些不同,但書讓你有更多思考,更重要的是教養在您孩子具體生活中,可以長成什麼樣子?
書裡更多的,是彼此的自在和相信,總是常常崩潰翻白眼,讓你安心被同理,但也看見親子在持續中穩定前進,滿滿的愛及尊重。
從大姐八歲以來,到現在國中了,我常常關注曉妍家的點滴,好奇著那些表現底下的思考,在臉書照片下思忖著到底是怎麼樣的對話、尊重、相處才能走到這樣的畫面?終於,在這本《無意良母》中,我找到了答案了。
當然,沒有一個人可以模仿成另一個人,也不需要讓自己變成另一個人。但在書中,你可以看見曉妍在教養中,怎麼讓她還是「賴曉妍」,三個孩子,也能成為他自己。而我想,這有另一個代名詞,叫「幸福」。
#2021怡辰閱讀
#第49本
———
新書上市!《無意良母》
賴曉妍育兒日記×葉丙成觀察筆記
解放認真爸媽們的焦慮!
博客來特價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8715
(歡迎分享)
反後設敘述 在 康Sir的編輯七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閱讀練習生】《天橋上的魔術師》消失的是什麼?
**
《天橋上的魔術師》裡,〈九十九樓〉是一篇難解的作品。
「馬克」小時候在商場的女廁塗鴉,仿照電梯的按鍵畫上一到九十九樓。一天與父親的衝突後,馬克躲到女廁裡按下「九十九樓」,之後就消失不見了,成為他看得到別人,別人看不到的「遊魂」;三個月之後才恢復「人形」回家。長大後,馬克因愛妻離奇失蹤,苦尋多年後,自己在大樓的電梯地下室裡自殺了。
這大可作為一篇靈異通俗小說來讀,但作者的企圖當然不止於此。故事的主題很明顯是關於「消失」──全文作者先後設計了多達七個有關「消失」的情節,層層鋪墊。
1. 一開始,另一人物「湯姆」去赴約時,就找不到餐廳,「整條大路筆直,但二四二巷就是憑空消失,任他怎麼找都找不到」。
2. 三人在聊天回想一些小學同學的近況時,湯姆說:「不知道,許多同學都消失了。」
3. 馬克的父親與兩個兄弟北上工作,大哥第二年就病逝了,而「弟弟則是欠了一身賭債後不知道跑到哪裡躲起來了」。
4. 魔術師把天橋的一段變不見了。
5. 馬克按下「九十九樓」之後消失。
6. 馬克的巴西太太「伊莉婭」失蹤。
7. 馬克在電梯地下室裡自殺「兩個星期都沒有人發現」。
終至小說結束,前六種「消失」都是無解的,沒有獲得交代──不知原因,沒有後來。連馬克按下「九十九樓」之後消失了三個月又回來的核心情節,敘述者也說:「湯姆忘了問馬克那時是怎麼回來的。」
問題是,如果這不是一篇「史蒂芬‧金」式的驚悚懸疑小說,那作者要透過「消失」這個主題闡述什麼意義呢?
答案可能要從第七個也是最後一個消失了解起。〈九十九樓〉裡的消失,無可避免地讓我們想到指涉的也是「中華商場」的消失;而這也是整本《天橋上的魔術師》圍繞的主題場域所在──作者如何反思中華商場的消失。
所有的好小說,開頭與結尾都很重要,值得細讀。〈九十九樓〉的結尾,馬克自殺前留給湯姆的紙條說:「在你讀到這封信的時候,我已經到了九十九樓。說真的,九十九樓跟一樓,並沒有什麼不一樣,別擔心。幫我跟一樓的朋友任問好。」
這進一步說明了作者對「消失」的看法:消失與存在並沒什麼兩樣。中華商場不見了,但它的意義並沒有消失。
是嗎?但意義如何能不消失呢?答案也許就在開頭裡。
一開始,赴約的湯姆,為什麼找不到餐廳呢,「整條大路筆直,但二四二巷就是憑空消失,任他怎麼找都找不到」?
我們看看第一段湯姆赴約前的心情:「湯姆收到那個臉書上的訊息的時候,本來想隨便回個信,找個藉口推掉就算了。但那天剛好讀過J.M. Coetzee一本小說,喝了幾口從夜市裡玩拉瓶子遊戲贏來的劣質紅酒,情緒有點激動,再想起一些往事,就決定赴約了。」
湯姆對赴約是意興闌珊的,沒有渴望、缺乏溫情、不願正視,也因此就看不到約會地點的巷子了。這裡指出了「消失」的反面:存在若沒有被賦予意義,它也相當於消失。
不是嗎?我們對歷史、對記憶、對我們身邊的人事物,不也正是如此嗎!
**
註:J.M. Coetzee(柯慈),200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南非作家。維基百科說:柯慈的書「是關於人在歷史中的地位,更是關於人是否能逃離歷史」。
反後設敘述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永恆的鄉愁──羅智成《問津:時間的支流》中的詩境 ◎陳怡安
前言
《問津:時間的支流》是羅智成二零一九年出版的詩集,屬於「羅智成故事雲」計畫中的一環。以魏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底本,敘述了一個穿越時空,尋找並如願進入桃花源的奇幻故事。羅智成轉化了古典傳說中的桃花源,從建築物、語言、社會制度、教育、金錢觀、時間觀、生死觀等諸多面向切入,重新再創造了一個羅氏版本的桃花源,一方面呈現了詩人心目中理想的文明形象,另一方面也透露了詩人嚮往的詩境面貌。
這份評論想從:詩語言手法、虛空間的創造、理想的文明,這三個角度探討、分析《問津:時間的支流》中的詩境,解構羅智成理想的文明,究竟是什麼樣的文明?又詩人是如何用詩語言,一步一步實踐,打造他嚮往的詩世界?
詩語言手法
「喜直覺、善隱喻的羅智成正是微宇宙中的教皇,他語言的驚人魅力,籠罩了許多八○年代 詩人的視野,近乎純粹的神祕主義,使得他在文字中坦露無遮的陰森個性,以及他牢牢掌握的形式,同時成為他詩思的本質。是的,個性 和形式不僅是羅智成思想的部分,也是他詩思的本身。」——林燿德〈微宇宙中的教皇──初窺羅智成〉
正如林燿德所評論,初讀羅智成作品,首先會立刻被他自成一天地的敘事魅力所吸引。他動用五感,細膩描寫了一個介於虛實之間的時空。讀者都明白書中的故事純屬虛構,然而因其中湧現出的豐富的閱讀樂趣,一再召喚,使讀者超越真假議題之外,心甘情願進入他打造的奇幻空間。我認為這正是閱讀羅智成詩的一大樂趣所在。
不分篇目的長篇敘事結構
在內容之外,《問津:時間的支流》在形式上也很特別,全書是一首逾三千行的大長篇敘事詩,且並沒有以篇目、分輯的方式拼湊出故事的全貌,而僅僅以詩人自己設計的,類似小篆的「桃」字符號「」,作為停頓與休息。推動敘事的方式不仰賴章節,而全依靠羅智成的敘事邏輯,及使用文字的高度掌握力。
要推動篇幅這麼長的故事進展,羅智成展現了繁複多元的敘事方式。使用了對話、夢境、五感感官描寫、場景白描、自問自答等,充分展現了敘事詩的幾乎所有手法。這樣長篇幅的敘事,恰好可以呈現「微宇宙的教皇」以形式作為詩思本質的特性,也可見其創造自給小宇宙的龐大語言魅力。
生澀的用字
詩是由一個又一個「詞」和「字」所組成的,羅智成認為「迷戀文字本身就是詩人基本的特質之一」、「不止是它所指涉的對象,還包括它本身的形象、腔調、字質都是文學創作的重要髓質」。
這或許可以解釋羅智成用字的精確,甚至近乎獨裁。他經常使用一些較為生僻、不常用的字詞,例如:「到窗『牖』半敞的咖啡座發呆」;「玁狁」;「『犬牙交錯』的嶙峋山嶺之間」;「和『巫咸』大神爭辯交心」;聽見大『鯢』遠遠哀鳴。」等,都是在現代日常生活中不大會使用到的語言。
也多有轉化古文,並用現代的語言交雜辯證的句子:「我們到底重返了誰的夢境?/「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我自始至終懷疑這一切/因為我要求/可以滿足科學的解釋/至少不違背理性與常識」引用了陶淵明的句子,並提出懷疑。
雖然用典繁多、用字生僻,然而在閱讀的過程中,卻不似閱讀文言文時,因時代和語境差異,而有隔閡或障礙的感覺。想是因羅智成流暢的行文風格,能使古典與現代語言融合為一,保有恰好的節奏感及密度。既不造成閱讀的距離感,同時還形成精緻、耐讀、具有知識和歷史厚度的文字美學風格。
(三)敘事方式:告白體、對話
如前所述,「沒有距離感」的閱讀體驗,是羅智成語言特色之一。朱雙一曾評論羅智成作品:「詩人藉此構成了一種輕聲慢語、款款而訴、有如促膝交談的傾訴體風格。」羅智成則自創「告白體」一詞,形容那是為了滿足傾訴的需要,創造一個能真誠告白的對象。《問津:時間的支流》開篇首句便是「有時我會忍不住 想跟你描述桃花/那充滿療癒和神秘力量的粉彩植物」迅速縮短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
告白的對象,也是詩人理想文明的其中一種化身,透過傾訴、告白,詩人可以跳脫自問自答的處境,向一個「他者」自然地表露自己最私密,也最幽微的心思。讀者也在行文中,自動承接了「傾聽者」的位置,進入放鬆聽故事的狀態。
除了告白體,文本中也常用不同角色、不同立場的對話方式,呈現對理想的文明的多重思考層次。故事中主要有四方角色:奶奶﹙永周邑人、離開並重返﹚;詩人﹙外人,進入永周邑並想離開﹚;Q﹙外人,進入永周邑並想留下﹚;小司命﹙永周邑人,想離開﹚。這四個角色恰好是完美的對照組,有來自烏托邦而拼命想往外探看的永周邑人,也有不斷在向內探看的外人。
奶奶:「於是有了被無知禁錮的恐慌/確定愛上他的時候/我也確定不想再多待一天/在一成不變的鄉里」
小司命:「我不知道要如何/完成這個願望/但是我很確定/沒到外面看看/我這輩子都不可能死心」
Q:「我想近距離跟時間相處/看看它的廬山真面目/就在當下 就在這裡/不被行程/不被還沒發生的事打擾」
詩人:「『也許我對妳/又一次犯下了像/對奶奶那樣的無知之過……』/她憂戚地苦笑/我凜然感覺/她已成為幽靈的一部分/我們無法相擁了」
關於出去或留下、開放或封閉;崇古或進步。詩人雖有自己的立場,但也保留了處於不同背景和位置的,其他角色的想法。藉由四方交叉對話,讓讀者對桃花源有多面向的看法。這些對話正像看待一個空間的不同視角,有俯瞰的平面圖視角、有從正門望過去的風景視角、也有從內往外望的內在視角。透過這些不同視角,我們才可以想像出一個較立體的、客觀的空間。
虛空間的創造
羅智成是善於創造「虛空間」的,打從《夢中書房》中,他就創造了一個「有痛覺般」的書店,在書店裡自願且耽溺的陷入文字的迷宮:「書店以不起眼的門面對外經營/在重重書架後頭/它卻兀自生長/以一種初生星球的能量、暴力/和不可思議的可能……」;《夢中邊陲》中有個「多出來的」第二十五時區,是一個詩人心智上的家鄉:「在彼/我還沒出生/還沒有戶籍/我還沒醒來/還沒有故鄉/只有一個/未曾謀面的地方/我卻渴望回去」
對那個沒有戶籍、且未曾謀面的地方,詩人卻產生了「鄉愁」,渴望回去。因為那雖然不是身體的出生地,卻是詩人心靈上永恆的家鄉,永恆的夢土。
在《問津:時間的支流》本書裡,也延伸了這樣的「鄉愁」,只是詩人創造的虛空間,或者該說是虛時空,從二十五時區變成永周邑。永周邑沒有地圖,僅依靠人的記憶,而且只有在六十年一次的漲潮中才能尋到通往永周邑的小溪,永周邑可遇而不可求,是一個夢境一般介於真與假之間的空間。
這個詩人所創造的虛空間是一個容器,容器有各式各樣的樣子,也許是書房、也許是不存在的二十五時區,也或許是《問津:時間的支流》裡頭,掉落在時空夾縫中的桃花源,詩人創造了虛空間,為了盛裝他對理想的文明的想像。
理想的文明
「什麼是理想的文明呢?」羅智成以多層次辯論的方式,提出對現代文明的反思:「現代人又為什麼/得創造這麼多事物來追求?/活得更豐富、體驗得更多/無休止地加快生活節奏/以焦慮和亢奮撐出充實假象/來告訴自己沒有白活」;「過多新生事物的追求與刺激/壓縮了回顧與回味的時辰/我們的生命遲遲無法展開/甚至淪為無止境的過渡/時間被滿滿的行程替換/時間也被偷走了」。
並且在反思現代文明的同時,卻又對一手所創建的虛空間,所謂的桃花源或烏托邦,提出質疑:「封閉的世界/似乎保留更多原汁原味/讓我們加倍珍惜/但如果拋開崇古主義/你會發現最古老的/雖然極為難得/卻往往不是你想要的」;「可是充滿現代意識的我/卻不由為他們感到悲哀/因為他們失去了某種現實性/一旦重見天日便會煙消雲散/墓穴壁畫無法和空氣接觸/這讓一切美景顯得徒然」。
羅智成心目中理想的文明,似乎是相對於現代世界、同時又相對於桃花源,存在於這兩者之外,另一個尚未被抵達、等待被一步一步實踐的自我空間。
羅智成的詩境
音樂家以音符建構自己的城堡;詩人則是以詩語言,建立自己的宇宙。對羅智成來說,「詩」這個文學形式,不是詩人建立理想文明的一種「手段」而已,詩這種文字形式即是理想文明的本質。
若從這個角度來看,文本中諸多對理想文明的辯證,其實也是詩人對「詩」的嚮往和論證:
「人類內心最裡面/一直渴望無條件去相信……」
「如果凡事一成不變/連「最古老」都會失去意義」
「單是與世隔絕/成就不了桃花源/我必須更坦率、更無成見地/和我的故事對話」
「只有暴露於它/我們才能和現實世界/成為一體」
詩人所嚮往中的詩境,並不是像傳統的桃花源那樣,隔絕於現實世界之外的,而是暴露於現實世界中,能夠不畏現實,與它「成為一體」。因為若一昧崇古、一成不變,古老也將會失去意義。詩歌應勇於創新,並且更無成見、更坦率的與自己的故事對話。詩人相信,理想的文明和詩歌,是每個人內心的鄉愁。詩人的內心最深處,有一個渴望去觸碰和無條件相信的,永恆的家鄉。
參考資料:
書籍
羅智成,《問津:時間的支流》,聯合文學出版,2019.03
羅智成,《夢中邊陲》,印刻出版,2008
羅智成,《夢中書房》,聯合文學出版,2002
羅智成,《文明初啟》,聯合文學出版,1999
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揚智出版,2002。
論文:
林燿德〈微宇宙中的教皇──初窺羅智成〉,《一九四九》,臺北:爾雅出版社,1986。
田運良,〈詩密室的黑與亮、囚與逃〉──羅智成詩的空間意象,《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三十七期,2017.03
曾琮琇,〈從自轉到公轉──論羅智成《黑色鑲金》中的後設美學〉,《台灣文學研究學報》,2010
李泓柏,〈羅智成詩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06
--
美術設計:游佳真
圖片來源:游佳真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11.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羅智成 #問津 #詩境 #敘事
反後設敘述 在 玉壘浮雲的工作站- 有關後現代思潮的哲學與教育論述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A)反權威與反基礎主義都是後現代的特性(B)在後現代思潮的影響下,多元文化教育顯得更為重要(C)李歐塔(J.-F. Lyotard)主張後現代是對「後設敘述」的不信任(D)德希達(J. ... <看更多>
反後設敘述 在 楊照主講:西洋傳統經典選讀系列8 (第五講)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楊照主講:西洋傳統經典選讀系列8 (第五講):神奇的多重 後設敘述 寫法. 1.5K views 11 months ago 楊照主講-西洋傳統經典選讀. ... <看更多>
反後設敘述 在 Re: [問題] 後現代主義的人文科學- 看板W-Philosophy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gregorsamsa ()》之銘言:
: 突然想來問個問題
: 發現剛好跟樓上的問題有一些相關
: 簡單來說
: 承存在主義的後現代主義哲學
: 基本上是反對關於人的客觀知識的可能性的
: 同時也是反後設敘述的
: 但我的問題是
: 這樣一種敘述如何自己不同樣成為一種後設敘述?
: 同時我們的人文科學所研究的客體是否根本不是人
: 比方說社會學的客體是社會
: 人類學的客體也許是關於人的歷史或說人的發展史
: 也就是說後現代主義作為批判主義的哲學
: 本質上是否是不建構的
: 它不關心本質
: 而是現象?
現代性指的是理性化,理性化有一種說法是公理化系統化的思考方式,中世紀時代認為真
理(真正為真的東西)是由神掌握的,到了14~17世紀的文藝復興時,認為人可以掌握真理
,但到了啟蒙運動17~18世紀,認為人可以依靠簡單的公式掌握真理,好比說牛頓發明三
大定律,由上而下貫穿整體,剩下的問題只是細節,也就是說一套理論貫穿整體,剩下的
只是細節問題,這套理論越簡單越好,多餘的都是不必要的,這也是柯比億等現代性建築
大師在建築物時的方式,強調內部功能的完善,以及規劃,這跟巴洛克建築的又不同。
回到系統化公理化,一套理論能夠統整所有經驗,並給與適當的解釋,以及理論簡潔清楚
,這就是現代性其中之一的特性,但之後出現了二戰,馬克思主義,以及孔恩出現,導致
人們對真理觀的看法又不同,比較是人民戴上有色的眼鏡看待事物,沒有眼鏡看不到事物
,但有色的眼鏡卻會扭曲事物。
這點孔恩有提到愛因斯坦和牛頓的差別,愛因斯坦對時間空間的預設不同,拿得數學工具
也不同,一個歐幾理何,一個非歐幾何,那麼看到的東西當然不同。
但孔恩這裡是用解釋力強弱來說明典範轉移的現象,可是對後現代的支持者來說,比較不
會接受這個,因為這裡還是認為真理只有唯一的傾向,他們會傾向於兩個不同的畫派,好
比梵谷和達利的畫作畫風不同,畫派本身無法比較,但畫派內部還是有高下之別,好比說
我去模仿梵谷的畫絕對達不到梵谷的高度是一樣的道理,這也影響後現代建築或說哲學上
的後現代是從建築發展出來的,地方包圍中央的方式發展,不再有單一的價值,也不再只
是強調功能性和減少裝飾,而是各式各樣打破既定規範的方式,只是說後現代依然有不少
的問題就是了。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3.83.20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Philosophy/M.1540579850.A.46A.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