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不景,央行正常應「放水」,卻因為全球供應鏈斷裂令物價上漲,使央行反其道「收水」遏止通脹,這就是我一年多前已講「後疫情時代」下將面臨的「滯脹風險」。對央行而言,這是個「向左走向右走」的難題。特別是對於已有28萬億美元國債的美國,滯脹就是「美元遊戲」的死門。
大家有時間可重溫我這兩年疫情前後所寫的文章,值得大家重溫。局勢正按照劇本一步步的進行,大家要及早部署,然後繫好安全帶,準備坐上大時代的過山車。
———————————————
向左走 向右走的大時代
全球各國央行為應對新冠肺炎的疫情,均紛紛減息,重啟大規模量化寬鬆(QE)救市。部份經濟學家以傳統的貨幣經濟理論分析,均認為「無上限量寬」即將會帶來全球史無前例的惡性通脹(hyperinflation)。然而,全球經濟不景氣,加上新冠肺炎等不明朗因素將導致全球需求大幅萎縮,按此推斷理應會出現通縮。那麼,全球物價的走向應該會是向左走(通脹/滯脹)還是向右走(通縮)?這是一個複雜而有趣的議題。
要解題,首先要將複雜的事情簡單化。所有經濟理論都不外乎「供求理論」(即DSE同學仔都會的demand & supply),關鍵是將「供求理論」放在哪一個市場進行分析,而得出綜合的結論。今時今日,我們面對變化最大的主要有兩個市場,一是貨物市場,二是貨幣市場。
大家印象中應該還記得,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新增了數以萬億計的貨幣供應,不少經濟學家都認為會引發全球通惡性通脹。然而,惡性通脹最後並沒有到來。原因之一是全球化導致的產能過剩。全球化供應鏈使生產鏈由先進國轉移集中佈局在中國、越南、柬埔寨和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大幅增加全球產能的同時,其低廉的生產成本及關稅的下調大幅降低了物價成本。在全球化供應鏈下,一個國家的物價水平已並非由單一國家的國內的供求所決定,而是以全球產能反映的總供應與全球性需求的角力。
另一方面,量寬新增的貨幣供應沒能有效地流入實體經濟,反而增加了投資/投機性需求,資金追逐高息及風險資產,最後只推升資產價格,要知道資產價格並不會計入消費物價指數(CPI)去衡量通脹水平。這是為何海嘯後的十年,儘管大規模QE,全球的通脹率仍然維持低水平,箇中的原因是全球產能過盛和資金流向資產市場的兩大主因。
以上是08年金融海嘯後十年的情況。然而,今次情況將會比當年有所不同,而且將會更複雜。首先,今次黑天鵝的主角是新冠肺炎,而新冠肺炎的傳播性使人人都不敢外出消費,一切都好像回歸基本,人人都只會搶購日用品,對於非必要的奢侈品需求一下子完全消失,消費意欲預期都會維持低沉相當一段時間。更重要的是,各國的封城封關使經濟完全停頓,全球供應鏈斷裂。正所謂飛得越高,跌得越痛。近年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得越來越成熟,當發展中國家集中生產,已發展國家加強科技的發展和消費,生產要素成本大幅下降,關稅下調,國際貿易效率一日比一日提高。萬萬想不到的是,一個看似完美的「全球供應鏈模式」,竟然被一隻黑天鵝切斷了,還要是完美地解體,一個完美的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正在發生,各國即時走向供應鏈本地化(localization)。從此,產能不再過剩。
另一方面,正如前文《「對症下藥」還是「落錯藥」?》所講,量化寬鬆手段能夠即時解決的並非實體經濟的問題,要量寬能夠解決經濟問題,其關鍵在於資金流向是否能夠有效流入實體經濟,但事實證明,大部份資金最終只會流向投資/投機,資金追逐資產,最終使資產價格不停上升,情況如08年金融海嘯後十年一樣。因此,要真正救經濟,一定要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雙管齊下。問題的關鍵就在這裡,錢從何來?同一個題,2016年特朗普上場時我也問過,當時我寫了一篇名為《特朗普上場 (二) - 錢從何來與加息的邏輯》的文章。大家有時間可以參考一下。
有關「錢從何來」的問題,一般的財政政策項下的政府支出(Government Expenditure)是從政府的財政儲備而來。正如我們香港政府昨天剛公佈的1375億港元大規模抗疫救市措施,號稱是史無前例,但要知道香港政府目前的財政儲備有1.1萬億,而「全副身家」(即計及外匯基金的總資產高達4萬億港元),是次的大規模救市的支出對比副「身家」依然是九牛一毛,可以說全民退休好幾年也沒有問題。這是為何我經常說香港的金融系統和基礎是非常穩健,即管是當年金融海嘯,香港的金融系統依然穩健。
另一方面,根據美國財政部2月12日公布的數據,美國預算赤字達到1.06萬億美元,而國家債務總額達到了23.3萬億美元,這是天文數字。當數字去到一定水平後,其實已經再沒意思,天文數字的債務不是債務,因為根本償還不了,再增個一兩萬億美元,影響不大,美元依然是「美元遊戲」棋盤下的唯一「代幣」,各個遊戲參與者只能相信美元,不信者大可離場。至於如何離場,我目前還未想得到。或者說,如果連我都想得出來,我想大部份國家應該一早已經離場。
巨額財政赤字下,美國如何支付即將推出的「2萬億美元救市計劃」?答案只有一個,就是直接向聯儲局借貸,那聯儲局的錢從何而來?那當然又是「憑空印出來」,原理跟QE一樣。說白了,就是美國財政部借聯儲局的手印鈔,因為美國政府很難還清這筆錢,或者亦沒有打算還錢。因此,對美國來說,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雙管齊下」實際上是「雙QE」。
如今,美國政府的債務負擔已經超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00%,以美國財政年年赤字的作風,這筆負債只會越來越多。因此,美國政府的負債相當於美元的永久性超發。在世界上存在的美元只會越來越多,全球的財富在美國「印鈔」的過程中被稀釋,世界各國再一次被美國政府「收割」。當然,在全球都面臨嚴重經濟危機的時候,美元超發的危害並不明顯,反而能提高市場流動性。但是,經濟危機過後,金融槓桿會迅速放大美元超發的危害,形成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
事實上新冠肺炎疫情只是引發美國金融危機的導火線,美股及債券價格之所以會迅速下跌,是因為長期貨幣超發導致金融體系中積累了大量泡沫。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經濟體長期採取量化寬鬆政策刺激經濟,導致債務槓桿高企、資產價格高估。疫情對本身疲弱的實體經濟的衝擊刺破了債券、股票等金融底層資產的泡沫,導致相關的衍生金融產品定價體系瞬間崩塌。而為了解決金融市場的問題,聯儲局選擇了QE,繼續向金融體系中注水,繼續「培育」資產泡沫,同時拉闊貧富懸殊,然後當下一個黑天鵝來臨時又再推QE。這個情況,在未來會繼續重演,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世界各國的財富將不停被收割。
可是,這次與之前不同的是,在今次的「雙QE」中,除了無限量QE的貨幣政策外,美國財政部借聯儲局的手印鈔推出的擴張性財政政策會直接將資金注入經濟實體。另一方面,世界各國開始發現孤注一擲全球化的風險,如以單一國家如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風險,同時亦揭示了全球各國對全球化的隱憂,即使疫情過後,全球化再次啟動時各國之間的互信也大不如前。最後各國只會「各家自掃門前雪」,在表面上呼喊著「全球化口號」的同時,開始建立自己本地的供應鏈,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化也就只成為一個「口號」。未來世界很大可能會走回頭路,「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會令生產要素成本提升,慢慢回復至全球化之前的水平,過去全球化所導至的產能過盛不再。當兩大壓抑通脹的因素不再存在,當經濟回復正常時,全球或產生流動性過剩,而最終導致通脹的來臨,到時美聯儲不得不加息控制通脹,但在疲弱的經濟下加息會剌破經濟/資產泡沫,形成「向左走向右走」的兩難局面,而滯脹(Stagflation)就是「美元遊戲」的死門。這一天可能是「美元遊戲」的終結,同時也可能是世界經濟的嚴重崩潰。
我曾說過,最好解決泡沫的方法不是去延長泡沫爆破的時間,而是讓泡沫直接爆破。
Starman
2020.4.10
原文:
http://starnman84.blogspot.com/2020/04/blog-post_10.html?m=1
#舊文重溫系列
同時也有5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1萬的網紅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期貨 #證券基金會 證基會為了要帶領民眾了解台灣期貨市場的發展歷程,特別製作《期貨知多少》的節目,敘述各個時期影響期貨市場的大事件。 在金融全球化的時代,國際金融市場間具有高度依存關係,不同市場間存在著微妙的互動關係,這集讓我們來看911恐怖攻擊與美國次貸危機對於台灣期貨市場的衝擊。 00:...
「反全球化經濟」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反全球化經濟 在 Starman 資本攻略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反全球化經濟 在 我在出版業上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反全球化經濟 在 龔成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反全球化經濟 在 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反全球化經濟 在 堅離地球 · 沈旭暉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反全球化經濟 在 天下雜誌video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反全球化經濟 在 [編譯] 經濟學人為何他們是錯的談反全球化- 看板IA 的評價
- 關於反全球化經濟 在 反全球化「公平貿易」 避免剝削環境永續 - YouTube 的評價
反全球化經濟 在 我在出版業上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樂讀|集體倦怠:沒有熱情、沒有夢想、沒有未來,這就是千禧世代生活的殘酷世界
#出版社閱讀邀約書 #不小心就成了一篇長文
本來以為這本書是屬於比較輕鬆的讀物,沒想到一讀下去發現我真的太小看「倦怠」這件事情了!
作者安妮.海倫.彼得森 (Anne Helen Petersen) 在書籍後半段提到───
「當理想和可能的生活現實之間的距離變得無法承受時,倦怠就會出現。職場是如此,育兒也是如此。此外,千禧世代的共同點是我們被灌輸了失敗這種觀念,比如找不到穩定的工作,或存不到足夠的錢來買房子,或無法負擔龐大的醫療債務,這些被視為失敗的事情可以歸咎於只是不夠努力。」
是的,"千禧世代"(1980年~1990年出生的人)即是本書主要探討的對象,而我正好介於中間,所以對於作者在書中提及的許多社會現象、議題,儘管國籍不同,仍然是心有戚戚焉,因為科技快速發展是全球化的。
尤其是數位的發展,更是讓我深有感觸,像我們35、6歲年輕人的童年是還沒有被數位化的時代,那個時候的重心除了課業以外,會比較放在與人交流或是電視媒體上。記得以前放學不是留在操場玩就是和朋友相約去逛逛小書店,亦或是揪團去某個朋友家,若沒有局,則是回家看迪士尼頻道(重心根本沒有在學業?XD),後來到了大概13歲左右才開始有撥接網路,老實講,好奇寶寶我也是整個沉淪下去,網路世界真的太有趣了!不過很慶幸的是,撥接計費方式不便宜,因此還能夠與現實生活稍微劃清界線。
現在就不一樣了,網路時代來臨,所需的費用非常便宜,所以只要每天一睜開眼睛,我們就可以連上網路,它已經完完全全的滲透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關於數位化的影響,作者在書中【科技使一切運轉】的章節說道───
.從手機到Apple Watches、從Instagram到Slack都在助長我們最糟糕的習慣。它們阻礙了我們自衛本能所制定的最佳計畫;它們洗劫了我們的空閒時間;它們讓我們越來越無法去做那些真正能夠使我們立足的事情,……,它們偷走了快樂與孤獨,只留下疲憊和悔恨。我討厭它們、怨恨它們,但是卻發現生活越來越不能沒有它們。
.這些科技最擅長的是提醒我們沒有做的事情:誰一起出去沒有約我們;誰做的工作比我們多;什麼新聞我們沒有看到。……,它不斷把生活帶到最前方,使我們無法忽視它,當然我們就會更注意它。
你是否也和我一樣覺得以上的文字很有感呢?於是就認為這一切都是科技進步、數位化的錯?事實上並非如此,作者在章節的最後總結是:
「網路並不是導致我們倦怠的根源。但是其『讓我們的生活更輕鬆』的承諾已經徹底破碎了,而且它必須為了提供似乎『能做所有事情』的錯覺負起責任。當我們無法做到這樣時,我們不會責怪毀壞這一切的工具;我們會責備自己。在內心深處,千禧世代明白加劇倦怠的主要因素其實不是電子郵件或Instagram,更不是源源不斷的新聞通知,而是持續無法達到我們為自己設定的那些不可能的期望。」
你們有讀出作者想要表達的現象嗎?那就是"比較"以及"自我要求過高(想被認同)",然而,是什麼因素導致我們會想要去比較呢?為什麼我們如此被束縛呢?這就要推回到教育上了,我們這一代的父母大部分都是生於「戰後嬰兒潮世代」,他們經歷過較困苦與經濟起飛的時代,所以很多千禧世代都是背負著父母的期待在成長。
啊~《集體倦怠》雖然談的略深,可是很值得一讀,藉由理解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倦怠感從何而來,理性地鬆綁上一代給予的束縛,不再以反抗的方式掙脫,或許在科技越來越發達的數位時代能夠活得更自由一些。
—
作 者|安妮.海倫.彼得森 (Anne Helen Petersen)
譯 者|陳莉淋
出版社|高寶書版
—
#駐點樂讀人專欄 ─── 陳子楹
更多閱讀互動都在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lovelove_reading/
反全球化經濟 在 龔成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建行是理想收息股】
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CORPORATION
股票代號:0939
市盈率:4.5倍
股息率:7%
每股盈利:$1.26
市值:$13000億
業務類別:銀行業
集團主席:田國立
主要股東: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H股)(57.0%)
5年業績
年度:2016/2017/2018/2019/2020
收益(億人民幣):5590/5940/6330/6780/7140
利息淨收入(億人民幣):4180/4520/4860/5370/5760
盈利(億人民幣):2310/2420/2550/2670/2710
每股盈利(港元):1.02/1.15/1.14/1.17/1.26
每股股息(港):0.31/0.35/0.35/0.36/0.39
ROE:15.4/14.4/13.6/12.7/11.8
--企業簡介--
中國建設銀行成立於1954 年, 是中國大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 總部設在北京。2005年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掛牌上市,於2007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股票代碼601939),以市值計居全球上市銀行第五位。
建行在中國內地設有分支機構近15,000 個,擁約350 萬公司客戶、3 億個人客戶,另外在香港、新加坡、法蘭克福、東京、首爾、紐約、悉尼等地設有海外分行。
--銀行業的特質--
銀行本質令其存有不少風險,因為銀行的最基本業務就是無中生有,依靠他人的存款(其實即是銀行欠他們的錢),然後銀行再將資金借出去賺取當中的息差。
即是說,銀行其實背負著大量負債,雖然只要控制得宜就沒有大問題,但若自身出現問題,又或外在出現了某些黑天鵝的大型事件,都有可能令銀行出現巨大風險,這就是銀行業的本質。
金融海嘯就是其一,不少國際性大銀行都受到衝擊,由於金融產品不斷創新,其實會令金融體系變得更複雜,不確定性上升,銀行的潛在風險不知不覺增加。因此,除非該銀行股屬穩健派,更有不錯的回報,否則長期的投資價值其實存疑。
中國的金融系統仍未完全開放,相關風險其實相對較低,雖然內銀股亦會面對中國金融系統及銀行壞賬的風險,但面對所謂「不知道的風險」較少,因此較大型的內銀,如四大國有銀行建行(0939)、農行(1288)、工行(1398)、中行(3988),都是較穩健的一群。
--業務平穩增長--
從建行的收益中,可見多年來保持平穩上升,就算經歷金融海嘯,亦沒有對其做成太大影響。建行2005 年在香港上市,當時收益約1,300 億(人民幣,下同),到金融海嘯前升至約2,700 億,而2009 年金融海嘯影響很少,只令營業額倒退不足1%,其後重搭升軌,每年穩步增長,至近年收入約7,000 億。
金融海嘯雖然對全球金融業造成不同程度的打擊,但對中國金融這個未完全全球化的地區來說,銀行業所受的影響有限,當然這亦是中國當時推4 萬億快速救市的成果。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建行的收入結構中,手續費、佣金、其他等一類非傳統收入,由2005 年上市時佔總收入約一成,增加至近年約兩成。
雖然這是開拓新收入來源,但往往亦由於開發一些過於複雜的金融產品,而造成未知的風險。
不過建行在金融海嘯期間,當中部分已佔兩成,亦沒有出現甚麼問題,相信這水平仍是穩建的,除非這部分推出很多新產品而大幅增長,否則平穩增長是可接受,並對其盈利有貢獻。
--內銀股的風險--
內銀股其中一個風險就是壞賬問題,這令市場對內銀股的估值不高,只有幾倍的市盈率,最主要就是反映壞賬的問題。
建行的公司類貨款過半,當中分散在各行業,而每個行業在不良貸款率方面,都有一定的差異。建行的貸款中,佔比較多的行業是製造業,不止佔了貸款近一成,當中的不良貸款率更超過7%,所以當製造業出現較大的不景氣時,對建行會造成較大的盈利打擊,這點不得不注意。
【圖1】--建行按行業劃合的貸款及不良貸款分布情況
【圖2】--建行按產品類型劃分的貸款及不良貸款分布情況
【圖3】--建行不良貸款率
建行的壞賬問題的確需要關注,而更重要的是,中國經濟已比過往年代弱,企業出事的機會更高,所以往後的問題可能加大。
不過,建行始終有一定質素,情況不會太差,同時,市場上的估值已考慮這些因素,所以市盈率只有個位數仍是合理水平。
--比較4 大國有銀行--
若比較其他內銀股,建行的ROA 及ROE 與工行相約,及比中行及農行為佳。
建行的ROA 回落,正反映中國經濟放緩,以及當中壞賬問題所帶來的影響,由於中國經濟仍有放緩之勢,故相信回報率有可能進一步回落。而ROE仍處理想水平, 但不得不注意的是,回報率正下跌中。整體來說,建行及工行的賺錢能力較佳,但回報率下跌是不利之處。
而建行的盈利大致保持增長,成績不錯,就算金融海嘯期間都能保持增長,可見對其沒有甚麼影響。
建行的盈利增長,其中一點是受惠於中國的經濟發展,帶動商業活動及民間借貸增長。故中國經濟進入較低增長年代,難免對建行造成影響。
另外,建行的壞賬問題,亦會對其造成風險,不過整體來說,建行仍有一定質素。
--內銀仍屬穩健--
近年,中國金融市場平穩發展,人行繼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2013年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制,之後又推動建立金融機構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市場改革及逐漸開放是必然道路。更開放的市場將會引致更多競爭,而較大規模的建行仍有優勢,但賺錢能力有可能減弱。
內銀股中,建行及工行可說是較有投資價值。綜合來說,建行是不差的企業,擁有品牌,以及有龐大網絡及客源基礎,相信在擴展業務時甚為有利。
銀行業本質上有高負債的風險,雖然內銀面對國際金融風險相對較低,但仍要面對中國銀行在監管上、借貸壞賬上的風險。不過,由於建行為國有銀行,大股東是中央,故若出現重大事件中央都會作出支援,因此就算出現黑天鵝事件,當中的風險其實有限。
--投資策略--
綜合來說,建行有相當的資產規模及網絡,加上有不差的賺錢能力,可算是有一定的質素,有長線投資的價值,加上有一定股息,長線持有及收息都可。
不過,中國經濟放緩以及內銀壞賬問題,都對此股造成風險,由於市場明白這些風險,所以對其估值不高,市盈率常處4、5 倍左右的水平,正正是反映這些因素。
因此雖然個位數的市盈率看似吸引,但卻只處合理的水平。而另一指標就是股息率,由於股息有可能下跌,加上當中的風險問題,故要達6%、7%以上股息率,才算是合理。
另外,建行由於規模已大,增長力不強,因此不要對股價太有期望,只能視為收息股。
現時建行的市盈率、股息率都合理,反映現時股價在合理區約中間水平,投資作長期收息,適合,但就不要對股價有太大期望。
最後投資者要注意一點,銀行業是較特別的行業, 本質上有較高風險,所以不宜將太多資產集中在銀行股,銀行股佔股票組合不建議超過三成,甚至兩成。因此,建行可以是收息股組合其中一隻收息股,但不是唯一的一隻。
(本人為證券業持牌人士,未持有上述股票)
反全球化經濟 在 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期貨
#證券基金會
證基會為了要帶領民眾了解台灣期貨市場的發展歷程,特別製作《期貨知多少》的節目,敘述各個時期影響期貨市場的大事件。
在金融全球化的時代,國際金融市場間具有高度依存關係,不同市場間存在著微妙的互動關係,這集讓我們來看911恐怖攻擊與美國次貸危機對於台灣期貨市場的衝擊。
00:00 開始
00:12 全球經濟連動 台金融市場連帶受衝擊
00:45 美911恐攻 造成全球股市大幅震盪
01:53 恐攻震驚全球 台股休市仍擋不住跌勢
02:22 期貨賣壓沉重 政府祭出跌幅減半政策
03:11 流動性風險高 跌幅限制反不利於市場
04:00 內外因素影響 台經濟成長率創下新低
04:25 金融危機恐慌 交易人搶賣使期貨重挫
04:49 國際金融連動 做好風險管理方為上策
05:10 次級房貸釀災 美國金融風暴全球埋單
05:20 次貸風暴籠罩 台股如吃瀉藥一路狂跌
06:07 美聯準會降息 次級房貸增加帶動房價
06:51 通貨膨脹問題 美升息導致房地產崩跌
07:45 次級房貸風暴 蔓延造成全球金融危機
08:45 價格大幅波動 台灣期貨市場陷入危機
09:16 台股期貨下殺 破六千點大關跌幅達5%
09:39 次貸風暴爆發 台指期波動率高達6成
10:33 政院救市兩招 進融券放空及跌幅限制
11:22 限制跌幅3.5% 期貨避險功能無法發揮
11:44 連續四跌停板 四大期指走勢持續疲弱
12:10 市場缺流動性 期貨交易人陷信用風險
12:35 期貨賣壓沉重 縮小漲跌幅措施難紓解
12:55 提升市場動能 金管會推證券揚升計畫
13:22 檢討風險控管 從次貸風暴看金融監理
14:13 制定專法機構 催生金融消費者保護法
15:14 期貨交易注意 評估風險及控管保證金
16:11 建立交易策略 期貨交易人應靈活運用
16:25 全球經濟連動 交易人應做好風險管理
17:28 結束
精彩回顧:
《期貨知多少#1》:台灣期貨兩大重擊事件-921地震、319事件
https://youtu.be/1ETTirghw8Q

反全球化經濟 在 堅離地球 · 沈旭暉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都會,本來充滿特色,例如重慶大廈,絕對是真香港的體現。《時代雜誌》將香港的重慶大廈譽為「亞洲最能體現全球一體化的例子」,而按中大人類學系系主任麥高登教授的說法,重慶大廈屬於「低端經濟全球化中心」:據他非正式統計,大廈住客至少來自全球120個不同國家,除喜愛租金便宜的背包客,還有來自加爾各答、孟加拉的逾期居留客,日常在大廈餐廳工作,販售冒牌手錶、手機等,賺匯款到家鄉;也有來自非洲的商人,甚至音樂人、唱片監製、rapper;更有一批無國籍的第三世界難民、尋求庇護的人,結成一個獨一無二的社區。重慶大廈的居民不少,估計可容納數千人,而世上人口最少的國家,像瑙魯、圖瓦努等島國,總人口也不過一萬人。換句話說,重慶大廈的住客、旅客,不但粗具衛國家規模,還儼然一座「小聯合國」。
可惜香港人對重慶大廈的印象,依然停留在傲慢與偏見,政府更是完全不知善用。麥高登以「他者」視角,發掘了屬於「我們」香港人的重慶大廈,引領不少外國媒體一同探索,將這座最能象徵香港獨特文化背景的大廈呈現在國際間。反而「我們」從來對這個地方都有一種誤解,將罪案、社會問題跟大廈拉上關係,隨着香港回歸,重慶大廈難免慢慢喪失獨特性,也許反映香港正不知不覺間,放棄一道又一道與國際接軌的橋樑,最終喪失曾經擁有的國際特質,淪為普通的中國城市。那時候,世人只知馬拉喀什,還會來香港嗎?
⏺全文見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posts/49219442
#重慶大廈 #GordonMatthews #國際都會
Background Music Credit: ROYALTY FREE MUSIC by BENSOUND
Simon 沈旭暉 堅離地 Social Media ▶
⏺Patreon: www.patreon.com/simonshen
?Facebook: www.facebook.com/shensimon
ℹ️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simon.diplomacy
➡️Twitter: twitter.com/simonshen_glos
⏹Blog: simonshen.blog/
其他合作及查詢可以電郵至simonshen@glos.world。

反全球化經濟 在 天下雜誌video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好好說那年,我們要正式進入 90 年代!
之前節目談到 1980 年代台灣經濟快速起飛,企業走向全球化,思想也逐漸開放。而在富裕自由的氛圍之下,許多人開始想要追求生活品質,尤其特別重視休閒娛樂,甚至有學者直言:「這是一個娛樂的年代。」
三十年後的今天,娛樂生活看起來似乎是比過去更豐富了,但是娛樂消費的心態卻有很大的不同。「以前音樂是比較貴,你買一張CD是很慎重的,要反覆地聽。現在音樂串流一百多塊,全世界音樂隨便聽,所以音樂的價值也變了。」 音樂人倪重華回想當年購買唱片的心境,語重心長地說。
現在我們打開手機或電腦上網,就能輕鬆欣賞大量的音樂與影片,可是在 1990 年代,大家都是在唱片行購買卡帶、CD,在錄影帶店租影片,在 MTV 欣賞藝術電影,娛樂消費型態與現在有很大的不同。
而今天我們已經很熟悉的嘻哈、繞舌,或是所謂的台客搖滾、也都在 1990 年代開始流行。不推銷商品,只傳達情緒的文青風格,同樣在這個時候開始出現。這是個想像力擴張、價值觀徹底改變的時代。
主持人:涂豐恩
與談人:MTI音樂科技學院基金會董事長 倪重華
#好好說那年 #MTI #倪重華 #音樂 #90年代 #podcast #聽天下 #MTI音樂科技學院基金會
►按小鈴鐺通知 搶先看,精采獨家全面掌握!
►需要字幕的朋友,請記得開啟CC字幕 !
=================================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
◎天下雜誌:http://www.cw.com.tw
◎天下雜誌video:http://www.cw.com.tw/video
◎天下雜誌video FB粉絲專頁:https://ppt.cc/flhPQx
◎天下雜誌IG http://bit.ly/2R6jfL6
◎天下雜誌網路書店:https://www.cwbook.com.tw/

反全球化經濟 在 反全球化「公平貿易」 避免剝削環境永續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反全球化 「公平貿易」 避免剝削環境永續. 18K views · 6 years ago ...more. TVBS NEWS. 2.44M. Subscribe. 2.44M subscribers. 58. Share. Save. ... <看更多>
反全球化經濟 在 [編譯] 經濟學人為何他們是錯的談反全球化- 看板IA 的推薦與評價
原文
https://tinyurl.com/googbvy
翻譯
https://mlkj24.pixnet.net/blog/post/31715401
Economist Oct 1st 2016
1843年的9月,利物浦水星報報導了市內一場大型的自由貿易遊行活動,皇家劇院擠得水
洩不通。新選上的國會議員John Bright,侃侃而談進口食品關稅去除的好處,跟新成立
報紙「經濟學人」的立論相呼應。John Bright告訴他的聽眾,當他在拉票時,他曾解釋
過「如果貿易受到限制,對石匠、鞋匠、木匠,以及各種技術人員會如何吃到苦頭」。他
在利物浦的演說大受好評。
但過了173年,卻很難想像重要西方國家的政治人物,會由於他/她為自由貿易辯護,而受
到稱讚。美國總統選舉的兩位候選人都並非自由貿易的支持者。在許多議題語無倫次的川
普,在這方面倒是很清楚:外國人的不公平競爭,摧毀了美國的工作機會。他威脅要撕毀
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退出TPP、與中國展開貿易戰爭。希拉蕊現在也開始譴責TPP了,而這
份協議她曾協助談判,這有損她信譽。在德國(全世界最大的出口國之一),成千上萬人在
9月初走上街頭,抗議談判中的歐盟、美國貿易協定。
對貿易的反彈,只是對經濟開放影響普遍焦慮中的一種症狀罷了。英國脫歐投票反映的,
是對大量、無限制移民湧入後,對社會福利、就業、文化影響的擔憂。大企業因利用外國
空殼公司來避稅遭到譴責。這樣的批評,蘊含著某些事實:需要做更多事,來幫助那些因
為開放而遭淘汰的人。但改善全球化還是要逆轉全球化,這兩件事是有天壤之別。有一種
想法認為,全球化是一場騙局,只對大企業跟有錢人有利;這種想法是錯的。
真正的助貧政策
The real pro-poor policy
二次大戰後的數十年,全球生活水準有巨大進步,主要是因為世界貿易暴增的關係。出口
貨品在1950年,僅占了全球GDP的8%,到了半世紀後,已經佔了將近20%。出口導向的成長
以及外資,讓中國數億人脫貧,並讓從愛爾蘭到南韓的各國經濟體轉型。
說白一些,西方選民對於新興市場這樣非比尋常的財富轉移,並不是感到太舒服。但回到
他們自己國內,自由貿易的整體好處也是不需爭論的。進行出口的企業,比那些只做國內
市場的廠商生產力更高、支付更高的工資。美國半數的出口額,都是出到有簽署自由貿易
協議的國家,即使這些國家佔全球GDP總額不到十分之一。
相反地,保護主義會傷害消費者,且對勞工也沒甚麼幫助。貧困國從貿易中所獲得的好處
,比富裕國更多。一份橫跨四十國的研究顯示,如果跨國境的交易被終止,最富裕的消費
者群,會損失的28%的購買力;但最底層的消費者將會喪失63%的購買力。根據彼得森國際
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資料顯示,自歐巴馬
2009年對中國輪胎課反傾銷稅後,美國消費者轉用非中國製輪胎的成本約是十一億美金。
這個金額,分到1,200個所謂「拯救下來」的工作機會上,平均每個工作機會的金額超過
九十萬美金。
開放還有其他好處。移民改善的,不只是他們自身的生活,同時也會改善接納國的經濟情
況:自2000年後,抵達英國的歐洲移民對財政上來說,是淨貢獻,在2001年至2011年間,
對財政挹注了超過兩百億英鎊。外資則帶來競爭、科技、管理訣竅跟工作機會,這也是為
何中國對外國投資過於小心一事,令人失望。
你最近為我做了甚麼?
What have you done for me lately?
以上這些事實,都無法否認全球化有其缺點。自1840年代起,自由貿易的提倡者就知道這
點,雖說絕大多數人都受益於全球化,還是有些人會被淘汰。而幫助這些被淘汰者的行動
又太少。1999年至2011年美國製造業淨損失了約六百萬個工作機會,也許有五分之一是源
於中國的競爭;許多失業者沒有再找到新工作。而事後看來,英國政治家對於歐盟新成員
ー 東歐各國移民所帶來的社福壓力,過於盲目樂觀。而雖然沒有出現對短期資本快速、
無常的街頭抗爭,其跨境的消長、波動往往是有害的,尤其是對那些歐元區債務纏身的國
家來說。
如我們本周特別報導所提到的,要克服這些缺點,必須要做更多事。美國僅花了GDP的
0.1%(富裕國家平均的六分之一),在協助培訓失業工人找到新工作的政策上。在這種情況
下,無論川普還是希拉蕊,都沒有政策是針對那些受到貿易、更便宜科技傷害的勞工,令
人遺憾。在移民方面,可以仿效丹麥的例子,由地方政府的收益來分配新移民,這樣對學
校、醫院、住房的壓力便可得到緩解。許多人認為,將簽署國綁定貿易協定的規則,是對
民主的傷害。但有一些可利用共同規則的方法,來加強國家主權。共同規範跨國企業的課
稅方式,可讓各國更能掌握財政狀況。利用協調的方式,來遏制易波動的資本流動,將可
重掌國家貨幣政策。
這些是對保護主義、排外主義叫賣者的明智回應。對各國來說,最糟的答案,是完全否定
全球化。本報成立之初,支持廢除穀物法(Corn Laws,英國1815年至1846年強制實施的進
口關稅,藉以「保護」英國農人及地主),現在情況還是差不多。在開放經濟體中的機會
,會比封閉經濟體多,且更多元化。且大致上來說,更多機會,會讓人們更好。自1840年
起,自由貿易者就相信,封閉經濟造福的是有力人士,傷害的是勞工階級。他們當時是對
的,他們現在也是對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36.20.10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IA/M.1475420870.A.A19.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