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臭氧層保護日
#WorldOzoneDay
9月16號是國際臭氧層保護日(World Ozone Day)。過去因為科學家發現臭氧層有破洞,於是在1987年的今天,各國代表簽署《#蒙特婁議定書》,協議逐步淘汰工業產品中破壞臭氧層的物質,特別是 #氟氯碳化物(CFCs)。
多年之後,《蒙特婁議定書》成果優秀,正因為當初的努力,臭氧層逐漸恢復。2020年《自然》期刊指出,與臭氧消耗有關的南半球大氣環流趨勢已經暫停。
2021年科學家用模型推估,如果沒有《蒙特婁議定書》管制氟氯碳化物的排放,臭氧層的破壞將傷害植物,讓陸地 #固碳能力 下降,到2100年全球平均溫度將額外上升0.85℃,論文亦發表在《自然》期刊。
為什麼氟氯碳化物會破壞臭氧層呢?這是因為 CFCs 進入大氣後,會分解產生氯。氯原子會破壞臭氧並引發連續反應,其中 #過氧化氯(ClOOCl)是主要元凶。
過氧化氯分子會吸收陽光而分解,並再次產生氯原子。因此只要陽光足夠,少量的氯原子(Cl)就會破壞千倍以上的臭氧分子(O₃)。
但在 2007 年有個學術爭議,讓科學家懷疑臭氧層破壞原因是否正確,其爭議點就在於「過氧化氯分子 #吸收陽光的效率,到底是快?是慢?」
中研院 #原子與分子科學所 林志民研究員與團隊,從「分子」找答案,利用 #質譜偵測器,量測 #分子束 中過氧化氯分子的數量,避免了實驗中的干擾和誤差,於 2009 年再次證實人類活動所排放的氟氯碳化物確實是破壞臭氧層的主因。
👇👇全文請見連結👇👇(有可愛的臭氧分解圖?
https://research.sinica.edu.tw/ozone-hole-molecular/
原子與分子科學所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前瞻科學論壇 談「科學與永續」】
.
演講人:李遠哲院士
主持人:臺大生物科技研究所林劭品教授
題 目:科學與永續
時 間:109年12月4日(五) 10點20分
地 點:浦大邦演講廳 (臺灣大學校總區小福廣場旁原子與分子科學所)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U5HDhwo5yEKL1tk89
參加者請配合遵守秋冬防疫措施,全程配戴口罩
.
#臺大生物資源暨農學院
#臺大生物技術研究中心
#臺大生物科技研究所
#前瞻科學論壇
原子與分子科學所 在 研之有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人生中有一些問題,如果總是順著同一個方向想,會產生盲點,在這不順遂的時候如果又吹起水逆、犯太歲等風向,會讓人不禁想放棄自己的人生。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所林志民與團隊如何運用轉向思維法從分子視角,突破「臭氧層破洞」盲點!
http://research.sinica.edu.tw/ozone-hole-molecular/
原子與分子科學所 在 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陳貴賢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107年10月份知識饗宴科普講座主講人:陳貴賢特聘研究員兼所長(本院 原子與分子科學 研究所)主持人:周美吟副院長講題:「熱電科技:從家用冰箱到太空 ... ... <看更多>
原子與分子科學所 在 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IAMS, Academia Sinica 的推薦與評價
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IAMS, Academia Sinica, 台北市。 614 個讚· 728 個打卡次。 1970年代後因雷射技術與同步輻射光的迅速發展而促使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