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因為疫情關係,大家都很努力學習和適應將演出或講座轉成線上模式,今年美濃黃蝶祭以及延伸而出的後生(青年)創作營也將以此方式呈現,會有文字、肢體、音樂三種形式的講座,以及後續小班制的討論、發展與創作,期望最終能產出新的共同創作進行發表,邀請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近距離」共學討論及創作!
【後生創作營——以創作來縫補裂痕】
美濃黃蝶祭傳統的青年培訓活動,自2004年起,每年的黃蝶祭皆由培訓營拉開序幕,由資深志工帶領,經由密集的培訓課程後,與社區的夥伴共同籌備該年的黃蝶祭。
而今年我們改變培訓主軸,以「藝術創作」為核心,形構出今年青年營的培訓課程。也受到COVID-19疫情之影響,將實體營隊轉變為線上課程的模式。創作營規劃有三天共同課程,邀請黃瑋傑(音樂)、張卉君(文字)、劉崇鳳(肢體)等新生代的創作者、實踐者擔任導師。課程從美濃環境運動的發展脈絡開始,認識美濃黃蝶祭的環境藝術行動。接著再認識各種不同的創作方法與媒介。在三天共同課程結束之後,學員依照個別的興趣分組,與創作導師一起進行創作。此外,也規劃有三堂專題講座,認識更多不同的創作類型與精彩實踐案例。最後,以師生共創為目標,以黃蝶祭線上音樂會為舞台,發表創作,向社會發聲。
§
▲活動時間▲
△共同課程:7/19~7/21
△專題講座:7/24, 8/1, 8/7
△線上發表:8/21
▲招募對象:年滿18歲,對於創作有興趣者
▲活動費用:800元
▲活動人數:正取12名、備取3名
▲報名截止:7/12 17:00止
▲錄取公布:7/14 15:00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qy1haxsZvpCJ4JL98
▲課程內容▲
【美濃田野】
美濃實境探訪/邱靜慧
美濃黃蝶祭的環境藝術行動/劉逸姿
【創作方法】
文字可以帶領我們走多遠——從創作到社會實踐/張卉君
即興當下,自由舞我/劉崇鳳
我的城鄉凝望與音樂書寫/黃瑋傑
策展作為一種創作/劉逸姿
【專題講座】
《女子山海》:共同創作,相互為鏡/張卉君、劉崇鳳
向山走去:談藝術如何回應社會/汪兆謙
社會參與式藝術:中國經驗/王美欽
▲創作導師▲
【文字】張卉君
來自山城埔里,然後愛上海洋。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碩士,現任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董事、鯨豚解說員。曾任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美濃愛鄉協進會研究員,著有《女子山海》(劉崇鳳合著)、《黑潮島航》(吳明益等合著)、《黑潮洶湧》、《台灣不是孤單的存在》、《記憶重建:莫拉克新開災誌》等書。
【音樂】黃瑋傑
來自高雄美濃,從事客家及多種音樂創作,關注及參與許多社會、環境議題,創作核心關懷人與土地的細微之聲,期望透過音樂將許多真實故事帶到更遠更多地方。曾參與紀錄片、動畫、劇場等跨界音樂合作,曾獲金音獎最佳民謠單曲獎、中國華語金曲獎年度最佳客語專輯獎。
【肢體】劉崇鳳
旅居花東八年,返鄉美濃六年。除了以寫作探討人與土地、文明與自然的連結,並擅長以身體作為生命敘事的語彙,熱衷即興當下。為林雅雯心靈舞動學院認證導師、旗美社大自由舞蹈講師、藝術節表演者。常結合自然與藝術,開發身體和聲音相關的長天數工作坊。
▲授課講師▲
☆王美欽☆
中國福建人,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藝術系教授,致力於中國當代藝術研究。2020-2021年為美國Fulbright學術交流基金會訪問學者,於國立臺南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進行研究教學。
☆汪兆謙☆
阮劇團創辦人,藝術總監暨團長。同時也是位於嘉義的劇場「新嘉義座」創辦人。
就讀北藝大時期返回故鄉嘉義創立阮劇團,進行戲劇創作與推廣扎根工作。近年致力於創作「新時代的台語劇」:揉合地方文化特質,實驗有別於都會視野,具有台灣南方特色與觀點的戲劇,關注表演藝術如何更積極地走向民眾,與社會及世界接軌。
☆邱靜慧☆
土生土長美濃人。
美濃愛鄉協進會總幹事,長期投注於環境、教育、文化與鄉村發展的行動實踐。
☆劉逸姿☆
屏東客家人,於2007年落腳美濃,嘗試以藝術為方法打開各種可能的社區工作者,2014年起開始主要策劃美濃黃蝶祭,隔年完成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碩士學位,長期耕耘農村藝文,希望與農村裡長出來的文化行動,一起走向更大的世界。
#2021美濃黃蝶祭
#後生創作營
#人物插圖by蕨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九華徑Kau Wa Kang位於香港新界葵青區,原名為狗爬徑,因舊時山路極爲陡斜,村民及野狗上山時都似爬行模樣而得名,後來因名稱不雅而改作「九華徑」。九華徑位於下葵涌東南面,範圍包括九華徑村、九華徑新村、九華徑長坑村、南面的荔灣花園和華豐園以及位於荔園舊址的住宅華荔邨和荔欣苑。南面的呈祥道為深水埗區...
南村劇場人數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說到湘南海岸,腦中立刻想起同樣的旋律(老師音樂請下:好想大聲說愛你 #君が好きだと叫びたい #捕捉閃耀的瞬間
日本最多人只拍不搭的電車,就是江之電了吧!每一回電車經過,快門聲不絕於耳,甚至還有許多人冒險貼著軌道拍攝網美照,經常造成交通壅塞,也是讓許多台灣與港澳新馬朋友專程前往探尋的知名場景啊!(你自己說,有沒有為了灌籃高手專程去江之島?
被稱為湘南海岸,神奈川縣藤澤市也有Choyce帶著當時才一歲三歲的小娃兒造訪的足跡,當時在弁財天神社洗錢的印象,Choyce久久不能忘懷,每逢春季百花綻放,更點綴著江之島湘南海岸美得讓人無法呼吸,想到這裡,又想到日劇場景太多在這裡拍攝,這裡也是神奈川藤澤稱為湘南的寶石,花兒隨風搖曳的浪漫氣息,讓人好想談戀啊!
如果你也是衝浪客,也喜歡去湘南海岸衝浪,肯定有機會遇到日本天王木村拓哉,到時候一定要幫阿姊要簽名,我年輕到現在都只愛木村一個,甚至想為了木村去學衝浪!!❤️ #這位太太冷靜一點
說到江之島,你也有難忘的回憶可以分享給大家嗎?
阿姊準備南卡波音Boing紀念品(M號T恤+帽子共一組)要送給大方跟大家分享湘南與江之島旅行風光的朋友喔!如果沒人投稿或人數太少我就只能把禮物收起來自用惹...
#一起在灌籃高手主題曲音樂中向日落奔跑吧
南村劇場人數 在 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日本再發布緊急事態宣言
#兩次範圍和限制大不同 #一個月可以壓下來嗎?
時隔9個月, 日本政府二度發布「緊急事態宣言」。但因為擔憂對經濟造成影響,這次宣言適用範圍較上次縮小許多,限制措施也相對有限。兩次宣言在對象地區範圍與限制措施等方面,都有明顯不同。
1.日本首相菅義偉7日在防疫對策本部會議上宣布,針對新冠疫情嚴峻的首都圈1都3縣(東京都、千葉縣、神奈川縣、埼玉縣)發布「緊急事態宣言」,於1月8日零時起生效,為期一個月到2月7日止。
2.去年4月7日首度發布對象地區為1都1府5縣(東京都、大阪府、千葉縣、神奈川縣、埼玉縣、兵庫縣及福岡縣),並在4月16日擴及全日本。之後根據各地疫情減少適用地區,到同年5月25日全境解禁。
這次宣言僅針對首都圈1都3縣(東京都、千葉縣、神奈川縣、埼玉縣),預計為期一個月到2月7日止;但仍會看宣言發布後的疫情發展,來看屆時是解除或延長。
3.這次宣言案中明載「將盡快解除緊急事態」,只要對象地區疫情狀況能從最嚴重的第4階段,回到次嚴重第3階段的話,就算在一個月的「緊急事態宣言」期間,也可以提前解除。不過,分科委員會多數專家都認為,要在一個月內讓疫情趨緩恐有困難。西村康稔在國會答詢時說,要解除這次「緊急事態宣言」的其中一個標準,是東京單日新增病例數降到500例左右。東京都從7~9日已經連三天破2000例。
4.上次宣言籲請多數業者停業,這次僅籲請餐飲店提前到每晚8時打烊,酒類提供時間限制在每天上午11時到晚間7時止。外送及外帶的餐飲業者不在此限。其餘多數商業設施並沒有籲請停業,僅要求營業到每晚8時。去年宣言期間包括餐飲店、電影院、劇場、百貨公司、飯店、博物館及圖書館等地,都配合暫停營業;這次則沒有。
5.各項活動開放進場觀眾人數部分,上次是籲請停止,這次是以5000人或容納人數5成作為上限,在每晚8時前舉行。
6.這次宣言以減少7成出門工作的人潮作為目標,都道府縣政府將力促業者推動在家工作及輪班制。
7.上次宣言發布前的2020年3月起,日本政府雖然已全國性讓學校停課,宣言發布後仍有不少學校持續停課。但這次宣言不籲請學校大規模停課;至於大學部分,會要求盡可能活用到校上課與網路教學。本月16日要舉行的大學入學共同測驗,將在做好萬全防疫對策的情況下如期實施。
8.發布緊急事態宣言後的第一個星期六,以手機定位大數據來看東京都內的繁華街人潮,的確比前幾週少了40~50%。但和4月的緊急事態宣言期間相比,大概還有2~4倍的人數。
04b解讀:
1.這次的緊急事態宣言許多專家覺得可能效果有限。太擔心對經濟的影響而減少打擊面,但也許防疫成效就有限,整個流行時間會拖得更長。防疫和經濟中間怎麼拉那條線,真的是困難呀。
2.主要策略是針對飲食店,採取對經濟影響最小的方式,因為這是根據日本過去一年疫調經驗中最容易發生群聚感染的地方。這樣的策略是否會成功?就只能繼續觀察下去了。
3.我個人建議緩和與否不能看每日確診人數,相對準確的是要看七日PCR陽性率。東京8日已經高到14.9%,而在4月11日時這個數字曾經來到驚人的31.7%。當然4月時的PCR量能還沒有現在高,但檢查10個人就有3人陽性,是非常驚人的高。大概要降到5%,才是可以較緩和的時候。
4.昨天有新聞在報日本變種病毒。別被標題嚇到了,那是從巴西的境外移入,有4人驗出和英國與南非變種病毒都不同的變種。其傳染力、感染後重症程度,及對疫苗有效性影響等都未知。日本國立傳染病研究所等單位正在進行詳細調查。
南村劇場人數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九華徑Kau Wa Kang位於香港新界葵青區,原名為狗爬徑,因舊時山路極爲陡斜,村民及野狗上山時都似爬行模樣而得名,後來因名稱不雅而改作「九華徑」。九華徑位於下葵涌東南面,範圍包括九華徑村、九華徑新村、九華徑長坑村、南面的荔灣花園和華豐園以及位於荔園舊址的住宅華荔邨和荔欣苑。南面的呈祥道為深水埗區及葵青區的分界,所以該區屬於葵青區。但清麗苑及盈暉臺是屬於深水埗區。據報載,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在出生時,曾在九華徑村居住(其母秦厚修女士則在荔園售票);與此同時,不少左派文化人士,包括國畫大師黃永玉、作家端木蕻良及妻子蕭紅、樓適夷、詩人臧克家等等三十多人在香港避難時,也住在九華徑村。藝人曾華倩也出生在九華徑村。擁有三百年歷史的九華徑,舊村以曾姓族人為主,保留著本身的祖祠和點燈風俗。村內有三座祠堂,其中饒公祠(地址:九華徑舊村26號A)建於1905年前,是族人祭祖及舉行宗族會議的地方。九華徑舊村一系列建築,大都超過八十年歷史,展現了上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西洋平房的建築風格;全村只有一座未曾改動的村屋,採用傳統中式建築風格。先祖在康熙八年撤銷遷海令時移居香港,並扎根於此。村民享有新界原居民權利,以姓曾為主,曾氏跟陳氏和鄧氏是葵青區三大客家姓族,村內有三座祠堂,仍然保留點燈傳統。九華徑村曾經有個小街市,就在「養正學校」對下一個大水井旁,村子有豬肉檔、菜檔、魚檔、粥麵腸粉檔、可訂火水石油氣的糧油雜貨舖、文具店等等,十分興旺,卻在九十年代初逐漸消失。今天入村,觸目所見盡是閉鎖的店舖鐵閘、剩下一根石柱的藥行,較諸薄扶林村和茶果嶺村更顯荒涼,那唯一的茶檔,現已變成村子唯一的士多,舊村與新村之間的農田變成燒烤場。客家人本以耕田捕魚維生,六十年代的九華徑仍見漫山農田,據《葵青──舊貌新顏.傳承與突破》記載,香港二十年代曾大量招聘中國人上蒸汽船當船員,先是美國總統輪船公司招人,後來不招人了,村民便轉赴荷蘭及英國等地的輪船工作,有些甚至當了海軍。航海生活讓村民見過世面,小部份人在異鄉落地生根,大部份海員都會回鄉,把多年積蓄用來修建西洋平房,以示衣錦還鄉,變相把當時西方國家最先進事物帶回舊村,令村民大開眼界。這批海員亦為教育出力,清末民初舊村有家卜卜齋名「養正家塾」,屬家族學堂,教授四書五經,1921年,養正家塾改名「養正學校」,便是由海員支援辦學的,並招收海員子弟讀書,1922年成為首批教授英語的津校,至七十年代學生漸多故興建新校舍,至1992年被殺校。在抗日期間,著名游擊隊東江縱隊港九大隊的指揮官曾生,曾在養正任教,所以不難明白,何解舊村村民組成的游擊隊,大部份都是接受過西方文化洗禮的海員。
荔園於1949年開業的荔園遊樂場曾是香港規模最大的遊樂場,設施包括各類劇場、機動遊戲、攤位遊戲、水上遊戲及動物園等。1961年邱德根購入荔園並增設「宋城」景點。海洋公園於1977年落成後,荔園入場人數下跌。荔園動物園首先於1993年關閉;1997年,荔園與「宋城」一同結業。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uZ2yoJbrIM/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