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大學年代在沙田區住過四年,我對新城市廣場懷有感情.昨晚從白天遊行、傍晚十字路口攻防,到晚上趕到新城市廣場.從狹窄的通道進入中庭,我目定口呆,第一個感覺是:「這是新城市『戰場』」.
人數不多的警察在地下有點進退失據,樓上有人不斷扔雜物.落單的警察被圍打,示威者被群起而上的警員制服帶走.仰頭出現一個畫面:閃閃發光的霓虹燈飾令人目眩,美女廣告燈廂面前,兩傘硬物從頭頂飛來,地面被不知名液體弄得濕滑跣腳(所以才出現有人不斷跌倒情況),空氣中瀰漫着刺鼻胡椒氣味.
整個畫面好超現實,全副裝備防暴警在中庭列陣進攻,來購物的顧客被困商店,店鋪紛紛落閘,員工和客人滯留店內,在Zara的大玻璃後,買衫客人八卦地隔着玻璃觀看,拿手機拍下這套混戰劇目,他們的表情有驚惶也有好奇.
名牌化妝店的透明閘後,多名化妝小姐被困,神情有點慌張,鄺神跟她們說:「我帶你們到安全地點」.化妝小姐始放心開閘,跟着他離開,離去前不忘回頭甜笑揮手.
那邊廂,中庭變了浴血戰場,警民已變成敵我對陣,那是埋身肉搏,你死我活拼了老命,為了保住「我方兄弟」為目標的一場戰爭.記者一邊拍攝,又要顧住自身安全,有行家形容得貼切,四五層高一圈一圈的環迴式走廊,讓圍觀者有地利去空投雜物,警員要上樓驅趕有難度(外圍警力已用了很多):「成個羅馬鬥獸場咁」.
落單警員被人圍着打,有議員出手阻止,最後攝記以自己身軀騎在警員身上保護,事件才告一段落.我立即想起旺角騷動,也有警員被打,最後有電視台記者解圍.
這根本是新聞學倫理科的教材.昨晚我即場跟行家學術討論:「你在現場,會不會出手救個警察?」理論上,記者要中立,兩邊都唔幫,不應介入衝突任何一方,否則會被質疑中立性.但令我訝異的是,有年輕記者,中年記者都表示,如果有人(包括警員)「被打到就來死」「都會想出手幫」「但未必有勇氣幫」「怕被人起底」.
我這個不識趣的新聞老師不斷追問:「那是不是偏幫了一方?」「如何判斷佢就死?」討論下去,原來,同場大部份記者心底裡並不是「幫警察」,反而較認為示威者是弱勢的一方.「始終示威者是雞蛋,警察有裝備,面對此種危險情況也是其工作崗位一部份.」記者都知道,有攝記在場,警察會克制一點.
後來,更知道救了警察的攝記,就是前一天有份伸手把差點在上水墮橋的16歲少年拉上來的同一人.記者們都認同,少年跌落橋,如果你剛巧在旁,伸手救是合乎情理,那是一條人命.警察被圍打至重傷,情況就更複雜.而諷刺是,出手救人的攝記,乃是今場運動中被狠批「出賣港人」的傳媒機構.
在抗爭場景之中,事實不是一幅黑白分明美麗的圖畫,敵我未必清晰可辨,真相埋藏在渾濁之中,令人心理上難以接受.而記者的觀察,事物展現各種層次,今日搞成咁,涉及複雜的前因後果,要數就要數回不見血的結構暴力,數回612警察濫用暴力的過去,新仇舊恨,千絲萬縷.
宏觀的形勢,現場的亂局,記者一時三刻都消化不了,更遑論有系統報導出來,如果有人說可以很簡潔告訴你事實真相,我會懷疑.昨日的觀察,我見到人性的光輝,也夾雜着人性的幽暗.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在無政府狀態下,只能回歸到每一個人當刻的道德判斷,那種決擇接近直覺與第六感,也不是有足夠時間冷靜理性邏輯思考的結果.
混戰之後,又有另一批年青人走出來,靜靜地彎腰把散落一地的物資和垃圾收拾,膠樽整齊分類,有街坊來「尋寶」,商場地板又光潔如新,三個鐘頭的戰場,又回復窗明几淨.
運動已發展到一個地步,因為政府的不作為,政治訴求不被回應,所有忿怒已化成警民之間的衝突.背後最邪惡的,最應被針對的,最逃避責任的,其實是特區政府的高層.沒有拿出應有的政治勇氣,龜縮躲避在槍桿子後,令香港變成警棍治港.
但警隊只是在打一場不斷後退的仗.現場觀察,無論是從樓上提供保鮮紙的公屋居民,到協助示威者離開現場的商場保安,到收留抗爭者的食店阿姐,到喝倒彩的沙田屋苑平台居民,示威者即使幾「暴力」,仍然得到頗大量市民的支持.民心所向,目前仍在示威者一方.警隊幾萬人縱多,若要和全民對壘,除了更多浴血和兩敗俱傷的場面,沒有其他結果.
見血的傷或許有機會康復,整個社會內部的無形創傷,甚麼時候有機會治癒,難以估計.
政治問題,政治解決.各位社會賢達,你們不出手,香港就無救.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見到十字牌牛奶樽,是否勾起了很多童年回憶?在西營盤新開的十字冰室,走懷舊冰室風格,不會像一般冰室那樣逼狹,還有很多影相位。很多人好奇是否十字牌所開的,其實是冰室跟十字牌合作。環境夠靚,不知食物味道又如何?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
十字牌玻璃樽 在 譚蕙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大學年代在沙田區住過四年,我對新城市廣場懷有感情.昨晚從白天遊行、傍晚十字路口攻防,到晚上趕到新城市廣場.從狹窄的通道進入中庭,我目定口呆,第一個感覺是:「這是新城市『戰場』」.
人數不多的警察在地下有點進退失據,樓上有人不斷扔雜物.落單的警察被圍打,示威者被群起而上的警員制服帶走.仰頭出現一個畫面:閃閃發光的霓虹燈飾令人目眩,美女廣告燈廂面前,兩傘硬物從頭頂飛來,地面被不知名液體弄得濕滑跣腳(所以才出現有人不斷跌倒情況),空氣中瀰漫着刺鼻胡椒氣味.
整個畫面好超現實,全副裝備防暴警在中庭列陣進攻,來購物的顧客被困商店,店鋪紛紛落閘,員工和客人滯留店內,在Zara的大玻璃後,買衫客人八卦地隔着玻璃觀看,拿手機拍下這套混戰劇目,他們的表情有驚惶也有好奇.
名牌化妝店的透明閘後,多名化妝小姐被困,神情有點慌張,鄺神跟她們說:「我帶你們到安全地點」.化妝小姐始放心開閘,跟着他離開,離去前不忘回頭甜笑揮手.
那邊廂,中庭變了浴血戰場,警民已變成敵我對陣,那是埋身肉搏,你死我活拼了老命,為了保住「我方兄弟」為目標的一場戰爭.記者一邊拍攝,又要顧住自身安全,有行家形容得貼切,四五層高一圈一圈的環迴式走廊,讓圍觀者有地利去空投雜物,警員要上樓驅趕有難度(外圍警力已用了很多):「成個羅馬鬥獸場咁」.
落單警員被人圍着打,有議員出手阻止,最後攝記以自己身軀騎在警員身上保護,事件才告一段落.我立即想起旺角騷動,也有警員被打,最後有電視台記者解圍.
這根本是新聞學倫理科的教材.昨晚我即場跟行家學術討論:「你在現場,會不會出手救個警察?」理論上,記者要中立,兩邊都唔幫,不應介入衝突任何一方,否則會被質疑中立性.但令我訝異的是,有年輕記者,中年記者都表示,如果有人(包括警員)「被打到就來死」「都會想出手幫」「但未必有勇氣幫」「怕被人起底」.
我這個不識趣的新聞老師不斷追問:「那是不是偏幫了一方?」「如何判斷佢就死?」討論下去,原來,同場大部份記者心底裡並不是「幫警察」,反而較認為示威者是弱勢的一方.「始終示威者是雞蛋,警察有裝備,面對此種危險情況也是其工作崗位一部份.」記者都知道,有攝記在場,警察會克制一點.
後來,更知道救了警察的攝記,就是前一天有份伸手把差點在上水墮橋的16歲少年拉上來的同一人.記者們都認同,少年跌落橋,如果你剛巧在旁,伸手救是合乎情理,那是一條人命.警察被圍打至重傷,情況就更複雜.而諷刺是,出手救人的攝記,乃是今場運動中被狠批「出賣港人」的傳媒機構.
在抗爭場景之中,事實不是一幅黑白分明美麗的圖畫,敵我未必清晰可辨,真相埋藏在渾濁之中,令人心理上難以接受.而記者的觀察,事物展現各種層次,今日搞成咁,涉及複雜的前因後果,要數就要數回不見血的結構暴力,數回612警察濫用暴力的過去,新仇舊恨,千絲萬縷.
宏觀的形勢,現場的亂局,記者一時三刻都消化不了,更遑論有系統報導出來,如果有人說可以很簡潔告訴你事實真相,我會懷疑.昨日的觀察,我見到人性的光輝,也夾雜着人性的幽暗.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在無政府狀態下,只能回歸到每一個人當刻的道德判斷,那種決擇接近直覺與第六感,也不是有足夠時間冷靜理性邏輯思考的結果.
混戰之後,又有另一批年青人走出來,靜靜地彎腰把散落一地的物資和垃圾收拾,膠樽整齊分類,有街坊來「尋寶」,商場地板又光潔如新,三個鐘頭的戰場,又回復窗明几淨.
運動已發展到一個地步,因為政府的不作為,政治訴求不被回應,所有忿怒已化成警民之間的衝突.背後最邪惡的,最應被針對的,最逃避責任的,其實是特區政府的高層.沒有拿出應有的政治勇氣,龜縮躲避在槍桿子後,令香港變成警棍治港.
但警隊只是在打一場不斷後退的仗.現場觀察,無論是從樓上提供保鮮紙的公屋居民,到協助示威者離開現場的商場保安,到收留抗爭者的食店阿姐,到喝倒彩的沙田屋苑平台居民,示威者即使幾「暴力」,仍然得到頗大量市民的支持.民心所向,目前仍在示威者一方.警隊幾萬人縱多,若要和全民對壘,除了更多浴血和兩敗俱傷的場面,沒有其他結果.
見血的傷或許有機會康復,整個社會內部的無形創傷,甚麼時候有機會治癒,難以估計.
政治問題,政治解決.各位社會賢達,你們不出手,香港就無救.
十字牌玻璃樽 在 果籽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飲番杯,降下火~
完整食譜:bit.ly/2r0w2lC
#心煩氣躁最啱 #飲食籽
===============
►【日落前幫襯】十字牌×懷舊冰室 必飲絕版玻璃樽鮮奶 bit.ly/2q0QBdj
►【廣告vs真相】揭開端午糭真面目 美心大家樂太興邊隻最離譜? bit.ly/2rzr4t7
===============
更多飲食資訊,請即 Follow 飲食籽 instagram.com/as.foodchannel
2017 果籽繼續認真知味。緊貼報道,即睇 as.appledaily.com
十字牌玻璃樽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見到十字牌牛奶樽,是否勾起了很多童年回憶?在西營盤新開的十字冰室,走懷舊冰室風格,不會像一般冰室那樣逼狹,還有很多影相位。很多人好奇是否十字牌所開的,其實是冰室跟十字牌合作。環境夠靚,不知食物味道又如何?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Bp0uGXh6_8/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