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
創藝力團隊開課啦!
在 #創罩力新竹市新創扶植團隊 之後,又一堅強服務團隊:#新竹市創藝力團隊,集合表演藝術、音樂藝術、視覺藝術三大領域的專業人員,要讓大家跟我們藝起動起來!
原本成軍記者會因疫情影響延後,但我們可沒有閒著!
感謝大家宅在家守護台灣,也知道大家快悶壞了,創藝力團隊請到專業老師線上教學,不用到健身房加會員,不用花大錢,快把茶几往後推,準備好你的客廳空間和瑜珈墊,藝起跟著老師動ㄘ動吧!
5月25日到5月28日,臉書搜尋「欣蕾舞蹈藝術中心」就可以收看多種瑜珈、伸展等線上課程唷!
期待疫情過後我們可以直接見面,給大家更貼近的服務,讓創藝力陪大家 #藝起宅在家守護台灣 !
同時也有1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楊元慶,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創作發起人 #楊元慶 《翻譯溜溜球計畫》是我溜溜球生涯的新里程碑,過去這個計畫的資訊幾乎藏在限時動態裡,所以多數人看到這篇文章時,應該是第一次知道我有這個想法,先說清楚,這類的創作不再服務社會大眾,而是捫心自問:「什麼是溜溜球?」 玩溜溜球21年了,前年耿一偉老師在馬戲平台演出後問我:「楊元慶...
動 見 舞蹈 藝術中心 在 阮劇團 Our Theatr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5月20號的今天,阮有滿滿的感謝想說-
「這條歌唱予你聽 你就會瞭解阮的心聲
這條歌唱予你聽 阮的感覺你就會知影」_黃靜雅《這條歌》
《十殿》的巡迴演出圓滿落幕,完成這檔演出並不容易,但因為一起工作的夥伴們的全力以赴,以及前輩、師長、親友的協助、支持與照顧,我們終能一起走完這趟旅程,酸甜苦辣喜怒哀樂,《十殿》歷經的一切感覺與記憶,阮都放在心上,作為未來作品的養分,謝謝你們!
#接下來的日子你我還要一起走
#不容易
#但一定做得到
.
以下為【感謝名單】、【拍打餵食名單】以及【工作人員名單】
首先,
感謝90年代
感謝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15年來的孕育
感恩三世十方所有的呵護協助
感謝「國家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 特別感謝 //
五叔、王群勝、王維綱、朱芳儀與黃虎斑貓DD(11歲)、江玉芳、江彥杰、何敬堯、吳宜家、吳岳霖、吳盈萱、吳靜吉博士、李中蓮、李欣恬、李佶霖、李冠億、李彥甫、李嘉琪、阮金紅、周聖淵、林立雄、林志毅、林孟寰、林明謙、林玿玥、林建國、林羿宏、林強、林惠君、柯珀汝、洪子薇、賀慕竹、紀慧玲、紀蔚然、翁燕珍、張又仁、莊雅雯、陳芝陵、陳奕君、彭大昌、曾國棟、黃惠偵、楊翔閔、溫宗翰、葉志偉、廖御凱、劉怡汝、劉怡伶、樊宗錡、蔡坤叡、蔡秉恩、鄭乃文、戴文欣、鍾汶叡、鴻鴻、瀟湘神、羅令珆、蘇洋徵、龔姵燐、1095文史工作室、BIOS monthly、PAR 表演藝術雜誌、大愛電視、山峸製作設計有限公司、五口創意工作室、公共電視臺、台中市音樂美學協會、台灣圖書室、立德路二號、李維造物、秀琴歌劇團、松田建設、紙風車劇團、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國立教育廣播電臺、國立教育廣播電臺臺中節目中心、敏迪選讀Mindi World News(podcast)、這聲好啊!(podcast)、超人說影像、越在嘉文化棧、愛樂電台、感官一條通(podcast)、感官文化印刷、暖場工作室、種種影像、聚光工作坊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廣播電臺、劇場狂粉的日(podcast)、橘子玖 映像工坊、趨勢教育基金會、聯合數位文創公司、講客廣播電台、職人藝事變、社團法人嘉義市生命線協會、嘉嘉讀書會、真善美讀書會、賽野花讀書會、健康快樂黨、嘉邑城隍廟
演出音樂感謝名單//
演出音樂授權|角頭音樂 Taiwan Colors Music
社團法人中華音樂著作權協會(MUST)
高雄市古聖樂推廣協會
2018 Horizon Air Q400 incident recording provided by Broadcastify
島地靈、Heni Astuti(詹海妮)、Rindi Antika、謝月霞、楊秀卿、儲見智、鄭美、龔全成
// 感謝拍打餵食名單 //
【嘉義Try Out】
林聰明沙鍋魚頭林佳慧執行長暨全體同仁、公共電視湘玲姐、國家兩廳院一蓮、臺中國家歌劇院、高正川院長賢伉儷、林惠君老師、十殿演員葉登源&李明哲&杜思慧&MC JJ
【臺北】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朱宗慶董事長、國家兩廳院劉怡汝總監暨全體同仁、朱宗慶打擊樂團、紙風車劇團全體、趨勢教育基金會、聯合數位文創李彥甫董事長、當代傳奇劇場吳興國老師與林秀偉老師暨全體同仁、表坊文創、果陀劇場、楊景翔演劇團楊景翔 & 尚安璿、慾望劇團、壞鞋子舞蹈劇場、山峸製作設計、超人說影像念修&Vita、五口創意工作室陳宣、臺中國家歌劇院劉孟菱、中國文化大學國劇系于復華老師、角頭音樂張四十三大哥、草頭&易修、雷爸、PAR雜誌吳岳霖編輯、張哲龍&徐麗雯賢伉儷、唐從聖、UDN肇璟、講重點阮老友、吳季娟、張丹瑋、黃若瑋、小朱、臺東蕉農之之、陳彥達、彭大昌&吳盈萱、宜真老師、復德、盧恩廣、郭無敵、張得恩&吳宜頴賢伉儷、彭浩秦&陳守玉、吳新一、十殿音響組張稚暉的夫人宋小姐、十殿演員鍾品喬的姐姐、十殿演員MC JJ的三姐
【臺中】
國家臺中歌劇院邱媛總監與汪虹副總監暨全體同仁、大開劇團、九天民俗技藝團許懷文副團長、紙風車劇團任建誠團長、紙風車劇團敏宜姐、窮劇場高俊耀&鄭尹真、綠光劇團好朋友飛吧、太一顧問公司總經理林惠君、精誠中學陳銀桂老師、臺中市政府文化局鄭元愷專員、劉仲倫老師、巫明如、舒偉傑、漢菱、林志毅、十殿演員杜思慧的姐姐、十殿燈光組余婉臻的媽媽、十殿音樂音效執行楊宜潓的媽媽
【高雄】
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簡文彬總監暨全體同仁、衛武營戲劇廳值班舞監程楚心、秀琴歌劇團張秀琴團長暨全體同仁、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n位教師、吳維緯老師與藝起文化基金會、嘉頌重奏團晟軒、劇本農場香港劇作家鄧世昌、阮團員大件的媽媽A.K.A兩回熟豆花店女主人、鄧虹、李秀婷、十殿音樂音效執行楊宜潓的媽咪、十殿演員杜思慧的好同學賴賴姐、十殿演員葉登源兒子媳婦全家福 、十殿演員杜思慧、十殿演員鄧壹齡、十殿音響組
// 工作團隊全體成員 //
戲劇顧問|何一梵
顧問群|王友輝、林從一、林茂賢、蕭藤村
製作人、導演|汪兆謙
編劇|吳明倫
臺語翻譯|MC JJ
臺語指導及臺文字幕校對|林瑞崐
編劇助理|劉宛頤、楊麗菁
演員|
王肇陽、余品潔、李辰翔、李明哲、杜思慧、周政憲、周浚鵬、林文尹、洪健藏、張千昱、莊庭瑜、莊益增、莊雄偉、陳忻、葉登源、楊智淳、鄧壹齡、鍾品喬、顧軒、MC JJ(依姓氏筆畫排序)
製作經理 |Dub Lau
舞台監督 |陳昭郡
助理舞監 |黃詠芝、楊嘉璿
執行製作|許惠淋 、嚴婕
排練助理、字幕執行|賴郁澐
排練助理、音樂與音效執行|楊宜潓
助理導演|林頎姍
助理導演|莊雄偉
動作設計|林素蓮
魔術指導|林陸傑
武打動作設計|方玠瑜
武打動作設計助理|劉冠林
催眠導師|林惠君
舞臺設計 |李柏霖
助理舞臺設計|蘇子喻
道具設計與製作|陳勁廷
舞臺製作|李維造物
模型設計與製作 |山峸製作設計有限公司
燈光設計|高至謙
助理燈光設計兼燈光技術指導|尹信雄
燈光設計助理|李昀軒、黃培語、王子郢
影像設計|王正源
助理影像設計|黃詠心
影像素材製作|劉宇凡
影像素材製作|陳彥安
服裝設計|林玉媛
助理服裝設計|楊子祥
音樂與音效設計|柯鈞元
舞臺技術指導|劉柏言
道具管理|陳妤蓁、朱惟歆
燈光編程|余婉臻、蘇耕立、蘇揚清
影像設計助理與執行|陳怡行、郭蕙瑜
音場設計|陳星奎
音響技術統籌|陳宇謙、張稚暉
服裝管理組長|林昕誼
服裝管理|林家綾、戴文欣、鍾汶叡
梳化|吳曉芳、謝采彤、陳映羽、湯淑琳、廖翊如
英文字幕翻譯|席時葳
道具搬運|立代企業有限公司
工作人員|王元宏、王文怡、王欣雅、包一妘、朱子甫、朱健鍺、江文馨、何欣芸、吳昱穎、李佳儒、周俁辰、周冠志、林明德、林秉昕、林家瑜、林蓉、柯凱峰、洪仟芳、徐譜喬、張文芊、張世暘、張志遠、張忠瀚、張修銘、陳人碩、曾擇弘、黃郁雯、黃學仁、溫承翰、葉岫穎、廖庭筠、潘雨萍、蔡宛育、應可亭、魏豪、羅瑋騰(依姓氏筆畫排序)
行銷企劃|邱洛彤、楊甯凱、何佳儀
行政團隊|蔡明純、廖心彤、龔姵燐、邱書凱、黃玥勳
主視覺設計|廖小子
書法題字|陳世憲
劇照攝影|黃煚哲、馬雨辰
巡迴攝影|顏睦軒
宣傳影片製作|種種影像
宣傳動畫影片製作|谷汩文化Group.G
平面設計執行|蔡孟憲
動 見 舞蹈 藝術中心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台灣遇見歐洲
比利時吻與淚創作群《指尖上的幸福人生》
Kiss&Cry collective - Cold Blood
.
2021年4月,由 臺中國家歌劇院 National Taichung Theater、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National Kaohsiung Center for the Arts - Weiwuying 共同主辦,邀請來自比利時的表演團隊來台灣演出《指尖上的幸福人生》
.
此部作品被許多媒體給予正面評價,像是
英國藝術評論媒體The Arts Desk ─令人著迷又意味深長的作品。
英國《先驅報》The Herald ─ 奇妙又異想天開,精美細膩的製作。
.
比利時編舞家蜜雪兒.安.德梅和電影導演賈柯.凡.多梅爾,結合舞蹈、電影、劇場、黑色喜劇和視覺手法,將這場源於「餐桌上的攝影實驗」搬上舞台。
.
舞者以手指和手部動作領銜演出,在如遊樂場的微縮景觀中,時而纏綿依偎,時而分離遠去;前一秒捧腹詼諧、下一秒溫柔淒美。
.
舞台中央轉化為影像製作現場,將迷你場景舞蹈即時投影至大螢幕,與令人屏息的燈光和音樂相互交織,創造出目不暇給的感官體驗。
.
本劇在台灣演出會有兩個版本,一個是英語旁白版,另一個是中文旁白版本,由2020年獲得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的"莫子儀"來擔任。
.
2021年的台灣國際藝術節,許多原定要來台灣的表演團隊都取消。
但是,比利時團隊 Kiss & Cry / Cold Blood/ 為了來台灣演出,把這個作品帶給台灣觀眾欣賞,整個團隊願意飛來台灣。
4月的演出,目前,整個表演團隊都在台北的飯店一人一間做防疫隔離,以及未來還要有7天的自主健康管理,才可以登上臺中國家歌劇院以及高雄衛武營戲劇院。
.
隔離期間,還可以看到創作執導暨編舞的蜜雪兒.安.德梅,透過衛武營表演藝術中心的臉書與台灣觀眾問好,分享她在飯店隔離的心情以及持續練習。
.
透過影片可以知道,在歐洲的表演團隊,已經有一年的時間無法登台表演,對於此次在台灣的演出,是可以與現場觀眾進行演出,式非常珍惜這次的機會
.
當世界都停止,台灣依舊持續有機會舉辦藝文活動,還有藝術家願意飛來先進行居家隔離再上台,為了這趟演出要先花一個月的時間的隔離準備,只為了帶給台灣觀眾非常難忘的兩周演出機會
.
在台灣的大家,別錯過這個來自 #比利時 的影像與現場交織演出 打破影/舞框架,探討"人生終要一死 , 但「死去前,你真正活過嗎?」, 在生命落幕前,先跳完這支舞吧……
.
✍
2021/04/02- 04/04 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戲劇院
2021/04/09- 04/11 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
.
#衛武營 #weiwuying #臺中國家歌劇院 #NTT #TIFA
動 見 舞蹈 藝術中心 在 楊元慶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創作發起人 #楊元慶
《翻譯溜溜球計畫》是我溜溜球生涯的新里程碑,過去這個計畫的資訊幾乎藏在限時動態裡,所以多數人看到這篇文章時,應該是第一次知道我有這個想法,先說清楚,這類的創作不再服務社會大眾,而是捫心自問:「什麼是溜溜球?」
玩溜溜球21年了,前年耿一偉老師在馬戲平台演出後問我:「楊元慶你想做創作嗎?」我才意識到,我早已具備了可以朝創作邁進的資格。或許你會問我:難道學過劇場,不就早已具備資格了嗎?
說實話,當年考台藝戲劇系的時候,我有設想教授如果問我為什麼要考戲劇系,我一定回答:我想結合劇場和溜溜球。這句話帥是帥啦!但當時的我壓根不知道該怎麼做,也是這幾年出國看了很多大師的作品,才逐漸明白創作是怎麼一回事。
再加上近年來跟著街頭作品實驗室扶植不少超好看的街頭作品,更加深我想向上一層樓的衝動,就在疫情爆發之際,工作瞬間停擺,才讓我有機會能靜下心來看看這個陪伴20年的夥伴。
報名了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馬戲棚計畫,展開22週的馬戲探索之旅,過去我曾試著想定義溜溜球為某一種藝術形式,但回過頭來,手裡拿著溜溜球的我是多麽地無法取代,不如「翻譯」我最愛的事情讓大家也愛上溜溜球吧!
後來為了創作經費,參加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高雄雄厲害演出創意計畫,這是我第一次在藝文圈的評審面前,說出一連串天馬行空的想法,最終獲得了10萬元的補助,想也沒想到,就像當年在愛河看見打賞箱出現零錢一樣驚訝。
在創作前期,我必須好好了解溜溜球,才知道我有哪些素材可以使用、有哪些理論能跟其他藝術家工作,不只考察溜溜球的歷史、發展脈絡、也從林人中老師分享的物的體態、聲響、動態、性格、符號五大層面開始翻譯溜溜球。
最後你可以在影片看到,我如何定調翻譯溜溜球計畫,我不想貪心,一年只要發展5到10分鐘的篇章就夠了,今年我先解構溜溜球,下一步將藉由文學、美術、音樂、舞蹈、戲劇、馬戲等形式切入當代藝術創作,預計2025年翻譯完畢並售票演出。
希望大家喜歡翻譯溜溜球的《序章 - 拆解》,我是創作計畫發起人楊元慶,如果你想跟我合作,或是贊助我的創作計畫,歡迎與我聯繫,也期待你願意跟我分享看完序章的想法,或是分享這個影片。
特別感謝
耿一偉、王嘉明、周伶芝、林人中、Baboo、石佩玉、洪郁媜、方意如、張忘、林原上、陳武康、巴魯瑪迪霖、藍雪茹、楊硯、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 高雄雄厲害演出創意計畫、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 馬戲棚計畫、還有8歲遇見的溜溜球🪀~~~👋
FB粉專 / https://goo.gl/dRfJuQ
IG / https://goo.gl/1UtZSy
Line@ / @yoyoyang
教學 / https://hahow.in/cr/yoyoyang
演講邀請 / https://goo.gl/forms/EQPUHUmUUpNx5zIE3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mjxl7mKwuQ/hqdefault.jpg)
動 見 舞蹈 藝術中心 在 達康.come笑Tube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大叔尋根 #日安大稻埕
接續著上次的尋根之旅來到了思劇場,究竟今年的TTTIFA在做些什麼呢?
讓達康大叔告訴你吧~~
#介紹內容有真有假
#請自行評斷真偽
✨✨✨
2018大稻埕國際藝術節 狂騷午茶組 限量開賣
大稻埕國際藝術節X李亭香餅舖X印花樂X禾餘麥酒X本草派對X大春煉皂
有吃有玩又有拿!來一趟大稻埕國際藝術節,一次滿足~
詳情請見: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1809040932211449955808
----------------------------
大稻埕國際藝術節其他精彩活動
✨這是一個屬於你和我,由我們每個人手中所長出來的藝術節。
今年10月,TTTIFA將帶來四大核心活動,你準備好了嗎?
♦️ 時空劇場-#1920變裝遊行-重現百年前的大稻埕風華
▫ 10.14 Sun. 14:00-18:30《時空劇場-1920變裝遊行》
身穿1920年代風格的服飾,一齊走在迪化街區,體驗百年前迪化街的繁茂風采,掀起藝術節的最高潮!
♦️ #戶外才華市集 -一場以「掌聲」交換「才華」的市集
▫ 10.27-10.28 Sat.-Sun. 14:30-17:30《戶外才華市集》
邀請熱愛表演、渴望舞台的團隊參與,迪化街將上演一場「人人看表演、處處有驚奇」的嘉年華會!
♦️ #藝術節主題節目-7國藝術家X12個主題節目
▌ 駐埕藝術家 ▌
▫ 澳門《事物詩》Rolling Puppet 滾動傀儡另類劇場
▫ 菲律賓《大稻埕外星人》Leeroy New
▫ 羅馬尼亞《大稻埕的16種聲音》Daniel Nicolae Djamo
▌特選節目 ▌
▫ 泰國X日本《咲/枯/美》通羅藝術空間 Thong Lor Art Space Bangkok
▫ 台灣《回身》反面穿舞蹈劇場
▫ 澳門《澳門製造》Rolling Puppet 滾動傀儡另類劇場
▫ 台灣《荒物聲響裝置展》地衣荒物 Earthing WayX融聲創意
▫ 台灣《純純愛的祝福》純純的愛
▫ 台灣《來了!來了!從高山上重重地落下來了!》盜火劇團 Voleur du Feu Theatre
▫ 台灣《2 Weeks異度空間》台北當代藝術中心
▫ 台灣《大稻埕在地居民劇場-稻町來出帆》大稻埕創意街區發展協會
▫ 台灣《舊情野綿綿》斜槓青年創作體——達利武藏豬五花
♦️ #藝術節系列講座-精彩論壇帶來世界與在地的交流
▫ 9/28《現地創作與群眾參與》
▫ 9/29《藝術節沙龍:藝術與社區的共生共榮》
▫ 10/4《東南亞的表演藝術發展》
▫ 10/6、10/20《大稻埕大家講》
📍更多詳細內容請上官網 http://www.tttifa.com/
2018大稻埕國際藝術節 #一把狂騷 10月熱鬧登場!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3MjCJMbFpb0/hqdefault.jpg)
動 見 舞蹈 藝術中心 在 Sandra Tavali李婉菁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時間:
2017-11-19(日) 15:00~16:30 (GMT+8)
地點: 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二F
台北市中正區牯嶺街5巷2號 (捷運:中正紀念堂站-2號南門市場出口,沿南海路往重慶南路方向,步行約五分鐘到達。)
秋日電音~比Perfume更香濃的在地花露水—電子異響聲音創作。
很多人因為Perfume喜歡上電音,在台灣也有一群人,在電音創作上嶄放著另一種優雅的氛圍,值得您來鑑賞。
ㄧ場結合劇場、即興、電腦互動程式、異響、即時混聲的電音音樂會,在秋日的午後,與您一起度過。
11/19(日) 15:00 @臺北牯嶺街小劇場2F,演出:黃柔閩、邵韋傑、張欣、林亭君、黃芮盈、余致賢、楊政、李婉菁
秋日電音
2017 電音工作坊創作發表音樂會
時間:2017/11/19 週日 3:00pm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二F (台北市中正區牯嶺街5巷2號)
購票:本頁
電音工作坊,源自於2013年夏天的一場長達10次的「手作電音工作坊」,由李婉菁與許志遠(DJ Point) 開始發想,在身體氣象館團隊多年的大力協助舉辦下,發展如何在不限制軟體,任何筆電都可以製作、創作電音的工具主軸下,呈現出每一個參加者心中的聲音創意。當時之所以取名為 「手作」,並不是要去手作器材,而是希望學員從像是媽媽煮的菜或縫補衣服的感覺,回到自己本質的溫度,去創作自己的電音作品。 工作坊除了標榜使用只要是可以上網的筆電、耳機,不需要有音樂學習背景,不需要會看五線譜之外,應用大量的視覺藝術家作品,如康丁斯基、羅森伯格等來啟發聲音創作的思考是最大的特色。五年來令人驚喜的是,藝術家們不斷地自我發展,累積成創作與演出的風格,其中幾件獲得國際展演或現場演出的作品所獲得的鼓舞,更是讓藝術家們累積許多持續勇往直前的動力。
電音創作者/演出人員簡介:
黃柔閩
Rou-ming Huang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音樂系畢業。國小教師、劇場演員、電視暨電影演員。1990年代初曾赴美研習達克羅斯音樂教學法,後於西雅圖與舊金山等地研習音樂治療與即興舞蹈表演, 並多次發表即興音樂(人聲與大提琴)與舞蹈表演。曾擔任第一屆台北市國際舞蹈節「音樂與肢體」課程助教。劇場演出作品有《妻夢狗》、《我用我的身體和靈魂在旅行》、《軍史館殺人事件》等。電視作品曾獲金鐘獎最佳女配角(公視人生劇展《月光》),以及金鐘獎、新加坡亞洲電視節最佳女主角入圍等。另有《三方通話》等多部電影演出作品。 2016年,演出電視電影「上岸的魚」。公視人生劇展「最後的詩句」。「麻醉風暴2」影集。周美玲導演網路劇「替身」。關於生之重力的間奏式─第十屆第六種官能表演藝術祭。為你朗讀「Merry land」讀劇演出。 2017年,花樣年華全國青少年戲劇節評審。青藝盟戲劇營隊老師。現任景興國中表演藝術課、戲劇社團指導老師。博嘉國小全方位藝術教育實驗課程指導老師。公視青少年創意表演營隊講師。
安德森
Anderson
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畢業。曾赴“上海新偶像藝術學校”研習戲劇表演。參與多部電視廣告、MV、短片及魏德聖導演電影《52赫茲我愛你》演出。2012於廈門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演出《我們一同走走看》舞台劇。近年編導《遇見小王子》、《親愛的小王子》,創作「一齣由孩子們演給大人們看的兒童劇」。 曾任青藝盟戲劇營隊講師。中華微電影創新產業發展協會「繁星計畫」演員培訓講師。花樣年華全國青少年戲劇節capatain。受邀「2017慈光萬盞-教育公益交流計畫」,遠赴斯里蘭卡分享戲劇課程。公視青少年創意表演營隊講師。 2016年與黃柔閩老師共同創立37度2戲劇工作室,致力於戲劇教育發展與推廣「身體對話—感官開發訓練工作坊」。現任博嘉國小藝術教育實驗課程指導老師。景興國中表演藝術、戲劇社指導老師。華岡藝校表演藝術科兼任教師。
張欣
Shery Cheung
出生於加拿大溫哥華,目前居於台北。她的藝術實踐是變化性的,常透過共感的過程與他者對話,以錄像、聲音、表演等方式進行。其抽象繪畫與合唱的背景深刻地影響她的認知過程。作品曾發表於上海新時線媒體藝術中心、台北滲透影像藝術節、台北失聲祭、JOLT Arts Festival、韓國Jeju National Art Museum。她的表演《Inland》於2013年獲得Arte Laguna Art Prize提名。
林亭君
Xia Lin
lololol藝術組織共同創辦人,使用多媒體、錄像、文字及行為創作,2013年網路作品參與Homeostasis Lab - The Wrong: 新媒體藝術雙年展、2016年於韓國濟州美術館展出、2017年藝術項目 ”3C形意拳” 於台北當代藝術中心發表。
黃芮盈
Raying Huang
台中人,畢業於台中二中,國防大學應用藝術學系,曾師事陳明宏老師。現就讀國立中山大學音樂研究所,主修作曲,現師事張琇琇老師。在校期間擔任復興崗合唱團鋼琴伴奏、2011年於「台灣原味好聲音─原夢計畫」擔任原住民歌謠音樂改編。2017年9月於中山大學「好樂」聯合作品音樂會發表個人器樂創作。
余致賢
Chih-Hsien Yu
喜歡尋找與創造生活中有趣的小事
楊政
Cevo Yang
現場電音即時演奏者、配樂工作者。使用電腦音樂當作創作媒材,關注聲音與現今社會的現代性關係,透過聲音/物件/文本傳達一種普世狀態。常與其他領域藝術家合作嘗試物件與文本的透過聽覺設計置入演出空間,以及前置取樣/現場取樣的手法與表演主體做互文的手法,曾獲數個國際電腦音樂節徵選,於國外演出相關電聲音樂作品,也於台灣舉辦過數場無門檻電腦音樂、聲音藝術的講座與工作坊分享國際經驗。
李婉菁
Sandra Tavali
西拉雅人, 東吳音樂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琵琶地音樂院電腦音樂研究所畢業,師事Dr. Geoffrey Wright,畢業論文 “A Performer's Musicological Research in Performing Interactive Computer Music” 獲選發表於 International Computer Music Conference [國際電腦音樂協會 - ICMC] 2004。經年致力於電腦實驗音樂的演奏與創作,並於台北/台南長期主持「電音工作坊」,培育年輕音樂人。近年來並常與台灣藝術家姚立群、吳俊輝、陳明秀、陳偉、劉守曜、區秀詒等,以及探索頻道合作,擔任配樂製作。 創作風格傾向專著於使用冷冽的電子音色表現最真摯的人性面。音樂型式跨越古典、電子異響、重金屬搖滾等。曾任閃靈樂團鍵盤手。2009 年起,結合電腦音樂、配樂作曲、黑腔形式、聲音採集混音與環境音樂等多重形式,與聲樂手、DJ、劇場導演創作並發展實驗音樂劇《黑暗巴洛克》(牯嶺街國際小劇場藝術節 2009/驅魔記 2009)。 音樂作品〈扮仙〉獲選音樂資訊檢索領域專業級別的年度國際學術會議展演(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usic information retrieval [ISMIR], 2014, 台灣)、電聲暨音樂大會(Sound and Music Computing Conference [SMC], 2015, 愛爾蘭)、2016 klingt gut! 聲音研討會 ( 2016 klingt gut! Symposium on Sound,德國); 〈Dirge〉獲選 [ICMC]展演 (2015, 美國-德州),〈River〉獲選 [ISMIR] (2015, 西班牙)、紐約電子音樂節既紐約愛樂雙年展展演(New York City Electroacoustic Music Festival and New York Philharmonic Biennial, 2016, 美國-紐約); "The Wind Bloweth Where It Listeth (風隨意 )" 受邀發表於 WOCMAT-ISMIR 2016。 現為台北牯嶺街⼩劇場/ 身體氣象館聲⾳與⾳樂策展人之一。(sandrawcl.wix.com/demo)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huq9qGHy6E/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