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發了一篇Science:根據論文中的描述,無論是否能研發出疫苗,新冠病毒都可能會陪伴人類到2025年。
那麼,2025年以後人類能擺脫新冠病毒嗎?不,只是到時我們就已經習慣了這種隔離的生活方式了……
具體來說,這篇論文關鍵說了這幾點:
1、被我們寄予厚望的疫苗,作用很可能會非常小!
因為人類感染者產生的抗體有效期可能只有40周(<300天),比疫苗的研發週期都要短!
如果疫苗不能起作用,那麼新冠將會變成一個10-50倍致死率的流感,在全世界範圍內反復爆發收割人頭。
2、未來各國的策略,就是盡可能採用疏離措施,把感染率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以確保醫療體系不崩潰。
3、新冠會長期成為老年人類的頭號殺手,而人類整體的醫療支出會大幅上升,預期壽命會降低。
現在看來更可能的情況是:以後的每一年,病毒都會呼嘯而來,直到地老天荒.……
而哈佛大學的這篇論文,已經在不少程度上得到了驗證!
中國最新的一項研究顯示,人體感染新冠病毒康復後,體內的抗體可能只能維持2到3個月。尤其無症狀感染者,抗體維持時間會更短。
中國研究人員日前在英國《自然·醫學》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他們在重慶市進行的調查發現,新冠病毒感染者痊癒後體內抗體水平會迅速下降。此外,無症狀感染者的免疫反應弱於有症狀感染者。
據介紹,重慶醫科大學學者領銜的團隊在重慶市啓動了新冠病毒感染者的追蹤研究,研究對象為285名感染者,其中包括37名無症狀感染者,從而系統分析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臨床和免疫學特徵。
調查發現,約90%的病例在出院後2個月總抗體水平會降低70%以上。這項研究瞬間震驚了世界同行,畢竟,這是世界上第一份研究這類患者免疫反應的文獻。
世界衛生組織也發表科學簡報,稱「沒有證據」能證明感染新冠後產生的抗體能保護人體免於第二次感染。
據福克斯新聞6月17日報道,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名女子最近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她在兩次感染新冠肺炎後的心酸歷程。
據外媒報道,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6月22日表示,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仍在加速,其影響將持續數十年。譚德塞說,世界面臨的最大威脅不是病毒本身,而是「缺乏全球團結和全球領導」。
「在一個分裂的世界里,我們無法戰勝這種流行病」,他說,「疫情的政治化加劇了這一問題。在我們所有人都安全之前,沒有人是安全的。」
世衛組織在發佈會上還表示:新冠病毒進行到現在,已經很可能成為一個長期性問題。目前來說,已經再難預知病毒何時結束,或者永遠不會消失了。新冠病毒或者它的變異病毒會將成為類似流感、水痘這種頑疾一樣長期和人類共存。
醫療專家解讀稱,這一不樂觀結論的主要依據是當前病毒樣本的變異性。簡單的說,根據《衛報》日前公佈的研究者提取的來自全世界5000多份樣本中,發現當今世界上已經流行著至少三種新冠肺炎病毒了。
有一種更是佔了700多份比例,另一種只佔了30多份。也就是說,除了我們最大群體感染的那種,還檢測出毒株結構不一樣的其他種類的新冠病毒B類和C類。
6月18日,中國公佈病毒基因組序列數據,表示這些樣本帶有D614G突變,認為是歐洲 D614G毒株的分支。
中外專家均認為D614G突變讓新冠病毒傳染力增強;有研究認為感染能力提高約9倍!
潘多拉的盒子打開,疫情在全世界蔓延,不是一年、兩年,而是五年、十年,甚至可能一直持續下去,彼此間的隔離將成為常態,人與人之間日常的交際會顯著減少,甚至傳承了成百上千年的很多風俗習慣也會徹底消失。
未來的服務業將受到極大的抑制,人們會壓縮非必須的服務業需求,除了醫療、教育等必須的服務需求外,其他都將盡可能地抑制。
例如對於人類的旅遊業、餐飲業、院線、商業地產等等以及其他一切服務業相關行業可能都是重大的打擊,可能徹底改變旅遊業的業務邏輯。
又比如NBA的收入結構可能要發生根本的變化,人類體育運動最吸金的產業,可能會變成網絡遊戲。
這類觀眾密集的體育賽事可能永遠都不會出現了。
在線教育、在線醫療、遠程服務、VR、AR產業將迎來一波大發展,行業估值的邏輯已經完全改變了……
所以,時代真的變了,你準備好了嗎?
出院準備服務文獻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三月的第二週,美國一個都會區,400多個加護病床,僅剩21床;我們該如何應付數千名需要照顧的美國人?
我們須與公衛合作,以確保及時並準確的執行群體的介入措施,包括社交距離、檢疫、及隔離,以拉平流行曲線。
第二,使用過去數十年的準備面對新挑戰:首先,建立指揮系統,使用已建立好的突發事件處理原則及照護的概念,醫院可規畫調整各項服務的照護數量,以平衡需求並將資源集中在急診上。
其次,結合公共衛生,醫院可透過商業、醫院、或公衛實驗室擴大篩檢;我們負擔不起大量在醫療機構尋求照護的人並將他們暴露在未受感染者面前,公衛官員須明確溝通,那些患者需要檢測,那些人可待在家裡以防止醫療系統不堪負荷。
除此之外,在面對需要長期介入的疾病而資源短缺的情況下,了解人們的臨終期望至關重要;棘手的問題必須解決,如果其他人將因缺乏呼吸器、透析、及中斷治療而死亡時,他們是否仍然希望接受治療。
同時,我們需要擴大重症住院治療;使用擴大的COVID-19患者照顧區,制定階段性計畫以達到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建議的增加200%重症照顧病床。擴大重症住院治療同時需要依賴長期照顧、替代性照顧系統、及家庭照顧,以承擔更大的出院量。
因COVID-19恢復者應被送往指定機構,需與長照提供者進行詳細規劃。保護醫療工作者健康至關重要;即使產量增加,我們仍無法避免短期內N95口罩及其他個人防護裝備供不應求的現況。
除了保護,在學校關閉及大量病患的同時,在醫療現場維持足夠人力也困難;為執行新任務,在”最高許可”範圍內實習,減少公文往來及其他繁文縟節,使用家庭輔助人員及社區志願者或可支援患者照護。
現在就教育員工他們可能的角色、挑戰、個人防護裝備使用、及預期任務的調整,可增強他們的能力並預期他們的需求。重新調整資源;COVID-19對兒童影響似乎比老人低,因此一些兒科資源可能可支援成人門診及住院。
因患者的偏好或醫師的選擇,某些門診或選擇性手術將被取消,可釋出醫師、診間、及手術房。善用空間、人員、及物資,將可擴大照顧能量。無論此次COVID-19影響有多大,下一次我們都有責任要做得更好,我們這次必須要學到教訓。(「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莊淑鈞博士 摘要整理 ➥http://forum.nhri.org.tw/covid19/virus/j_translate/j1044/ )
📋 Novel coronavirus and old lessons – preparing the health system for the pandemic (2020/05/14)+中文摘要轉譯
■ Author:
John L. Hick, Paul D. Biddinger.
■ Link: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p2005118
🔔豐富的學術文獻資料都在【論壇COVID-19學術專區】
■ http://forum.nhri.org.tw/covid19/
#2019COVID19Academic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疾病管制署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出院準備服務文獻 在 傅志遠 Peter Fu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人在海外,起床時收到訊息,有朋友請我評論這篇文章...
其實每個人要怎麼想,要怎麼看別人...
說實話我們真的管不著...
就像和信這件事,一直以來我也認為他們不是非收不可...
他就擺明我不收,那是人家的自由...
至於其他醫院,要收不收(不管主動或被迫),
也與"和信收不收"無關...
前幾天之所以寫了一篇和信文,並不是對和信不收燒燙傷病人有意見,而是對他們不收,是為了堅持"理想與品質"有意見...
今天再看到這篇文章...
既然有人問,那我回應一下自己的看法:
當醫師告訴一位癌末的病人:
"你去和信治療吧,那裡是專治癌症的地方..."
這句話不是要給病人希望,而是要讓病人死心...
有什麼癌症是和信治得好,台大榮總長庚治不好?請提出
有那一種癌末病人,其他醫院束手無策時,搭捷運去關渡就會好?請提出
不用講什麼我的親戚鄰居阿媽這些個案...
有沒有統計數字?有沒有文獻發表?
請提出讓醫界心服口服的證據...
這種改變人類的成績,怎麼沒有得諾貝爾獎?
台灣人都知道搭捷運來關渡尋找最後希望,聰明如賈伯斯,怎麼沒搭飛機來台灣治病?
沒有數字證據的說"我很有品質"...
就跟有江湖賣藥的,說他讓男人很持久一樣...
建築物很美,病房很高級,用品很精緻...
大飯店一定比和信醫院還高級...
醫師可以為每位病患花很多時間...
這點我真的無法反駁...
因為我一天要看很多病人,開很多刀...
每個病人看診時間很短,所以照護很沒品質...
但我想說的是,病人要的不是醫師看他多久,
而是醫師能讓他活多久...
另一句讓我有種頓悟感的是這句話:
"自己選擇在血汗醫院工作,只能說自作自受。"
(讓我最火的就是文中這句話)
我服務過的幾家醫院,每家都是榜上有名的血汗醫院...
從我當醫師的那天開始,值班就是在醫院過夜,即使現在是主治醫師也一樣...
半小時內看病人,四小時內幫病人手術...
沒有一天例外...
不只我個人,和我一起的工作伙伴都是如此的自作自受...
壞死性筋膜炎的阿伯,血壓在大量升壓劑下也不到六十...
外院醫師要家屬準備後事...
他們是真的轉院來碰碰運氣...
我拚著九死一生開進去...
病人活著出院,還寫院長信箱投訴我,說我在傷口沒好就趕他出院,沒有醫德...
我沒辦法多說什麼,因為是我活該,是我自作自受...
"學長,機車騎士,血壓很低,肚子裡很多血..."
不論幾點,不論多睏,下一個動作一定是火速衝到急診,準備開刀...
我相信這種場景一定很多同儕都經歷過...
我們都是自作自受,可以選擇不要這樣的生活的...
八仙氣爆那一晚,我沒有值班,也沒有被徵召,專長也不是燒燙傷...
但我趕到急診時,被人聲鼎沸的現場震憾了...
不是病人有多麼多,而是有更多醫護人員自願非自願來幫忙..
大家都是自作自受...
外傷醫療這些年,被我救活的人不敢說上千,但至少有數百...
要拿個案來講,我也可以拿一大堆病人的照或來信來說故事...
但這種消費病人的事沒意思...
因為甘願做甘願受...
這些都是自作自受...
血汗醫院員工
台灣外傷醫學會副秘書長
高級外傷救命術指導員
Peter Fu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20150703/640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