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完美的周瑜為何遭後世狂貶?|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在史書《三國志》裡,陳壽對於周瑜的評價很高,多次以「英雋異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韜略萬人之英」盛讚之,並評價其:政治上高瞻遠矚,忠心耿耿;軍事上「膽略兼人」,智勇雙全;人格修養上,「性度恢廊」,情趣高雅。
周瑜(公元175—210)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東漢末年東吳集團將領,傑出的軍事家。美姿容,精音律,長壯有姿貌,多謀善斷,胸襟廣闊。後與諸葛亮、龐統、司馬懿並稱臥龍鳳雛幼麟冢虎。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為東漢太尉。其父親周異,曾任洛陽令。周瑜自幼與孫策交好,孫策初崛起時周瑜隨之掃蕩江東,並送錢糧物資助孫策成就大事。袁術仰慕周瑜的才幹,欲聘周瑜為將,但是周瑜以袁術難成大事而拒絕,其後設法正式投奔孫策,與孫策一起南徵北戰,為打江東基業立下汗馬功勞,深受孫策信任。孫策遇刺身亡後,周瑜與張昭一起共同輔佐孫權,執掌軍政大事。曹操消滅袁紹後,威逼孫權送兒子為人質,周瑜志向高遠,勸阻孫權送質。赤壁大戰之時,力主抗曹,並慧眼預見到曹軍的劣勢和己方的優勢,指揮全軍在赤壁、烏林大敗曹軍,是以少勝多的赤壁之戰的頭號功臣。其後又成功地攻克了荊州戰略要地南郡,曹仁敗走。赤壁之戰後,周瑜向孫權建議出兵攻取蜀地,消滅張魯,吞併劉璋,與曹操二分天下,體現了一個軍事戰略家的遠見卓識。周瑜在江陵進行軍事準備時死於巴陵,時年三十六歲。
周瑜去世,孫權痛哭流涕,說:「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後依賴誰呢?」他稱帝後,仍唸唸不忘周瑜,曾對公卿們說:「沒有周公瑾,我哪能稱尊稱帝呢?」「東吳的王圖霸業,隨周瑜猝死化為泡影,自此從欲染指天下轉為偏安一方。」可見周瑜在東吳所起的作用是無人可替代的。
《三國志》記載,周瑜舉賢薦能可比鮑叔;折節為國可比藺相如;謙禮忠君無人能比。雅量高致,氣度恢弘。孫策初亡,孫權「是時權位為將軍,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諸將禮簡時,周瑜對比自己年幼的孫權極為恭敬,因此有性度恢廓評語,僅與程普不和,但他折節下交,終令程普歎服。史載,「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普後自敬服而親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時人以其謙讓服人如此」。
與人相交時如飲醇酒,典故就出自程普與周瑜交往的感受。而陳壽提到的「曲有誤,周郎顧」,則成為後來的文學作品中一個常用的典故。陳壽在《三國志·吳書·周瑜傳》中記載: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如此一個剛柔相濟的人物又有無可挑剔的優秀品格和令人讚嘆的文武宏才,加之上天又特別偏愛給了他俊美的外貌,內外皆秀又風度翩翩,周瑜稱得上是十分完美,像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
然而到了後世,周瑜的形象卻開始不斷地變異,甚至最後在民間變得面目全非了。
到了東晉,周瑜的厄運就來了。這個偏安江左、只擁有半壁江山的封建王朝,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開始在正統論上大做文章。他們巧妙地選擇了同樣割據一方的蜀漢作為正統,開始認定,周瑜為「小人」。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習鑿齒的《漢晉春秋》。
此後數百年,蜀魏正統之爭紛紛揚揚。到了唐朝,正統之爭開始出現在唐詩中。首先是杜甫,對蜀漢的諸葛亮極為推崇,對於這位憂國憂民的名相表現出了深深的同情。再就是杜牧,這位詩人在詩中不加掩飾地調侃周瑜,歷史在文學中開始出現偏差,「東風不予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到了宋朝,宋人治史之風頗盛,常常明是治史實為思想政治觀的較量,文人政客間的朋黨之爭更是驚心觸目,三國正統之爭也在爭鬥之列,宋文壇多位大家被捲入。最終朱熹的理學佔據了歷史的上風,帝蜀寇魏、尊劉貶曹漸成定局。隨後的元明清三代,史家多承朱熹的「帝蜀寇魏」論。人物的善惡褒貶也隨之潮起潮落,數度浮沈,最尷尬的當屬身處其中的東吳。為了尊劉,自然就得貶曹貶孫,作為孫權集團的周瑜,其形象自然也難逃打壓。
然而,在民間的話語權裡,周瑜的身後命運更慘。
三國故事在三國時代結束之後不久便在民間有所流傳。到了宋代,周瑜的形象已經徹底地扭曲了。如今所能找到的年代最為久遠的資料,就是宋元之際出現的話本《三分事略》。在這部為適應市民娛樂需求而產生的話本中,周瑜的形象已經是一落千丈了:在政治上,他鼠目寸光,為一己私利而置國家安危於不顧;在軍事上,他看似頗有才華,卻又似乎人皆可敗;在人格修養上,他好大喜功,心胸狹隘。史傳文學中那個雅量高致、出眾人之表的周公瑾已經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才智碌碌、妒賢嫉能的平庸之輩。
市井間「尊劉貶曹」的觀念早已有之。在蘇軾的小品《東坡志林》中,就曾對民間三國有過這樣的描述,「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感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民間對人物的褒貶品評是有著自己的立足點和出發點。他們「尊劉」,擁「帝蜀」,而對於站在對立面的周瑜,自然不會有好感。
之後,羅貫中著的《三國演義》的出現,徹底把周瑜的形象釘在了自相矛盾的演義標準上。
一方面,它肯定周瑜結交孫策,開拓江東,定建霸業;舉薦魯肅,納降甘寧,舉賢任能;最後火攻破敵,建立不朽功勛。
而另一面,當遇到劉備集團的中心人物,周瑜又不得不退一射之地。對於那些中心人物,周瑜只能是陪襯。
這一切,在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中徬彿達到了極點。
《三國演義》對周瑜的形象做了大量的扭曲貶低,在此將演義與正史不同之處進行對比,以正視聽。
關於諸葛亮三氣周瑜:正史記載,連劉備都評價周瑜「器量廣大」,周瑜氣量寬宏根本不會被氣死。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正在零陵一帶搞後勤工作,根本沒有和周瑜見過面。至於周瑜病逝後,送喪弔唁的是周瑜舊下屬龐統,而不是諸葛亮。
關於草船借箭:草船借箭的人正史上是孫權,演義描寫周瑜嫉妒諸葛亮是徹頭徹尾的捏造,三國演義之祖《三國志平話》中巧計借箭的正是周瑜本人。
關於賠了夫人又折兵:歷史上是孫權自己要把妹妹嫁給劉備,單純的政治婚姻,和周瑜的計謀根本沒關係。
關於智激周瑜:純粹子虛烏有。周瑜是東吳最有力的主戰派人士,正是孫權聽了他的勸說才有了赤壁之戰。
關於借東風:虛構,諸葛亮並未參與赤壁之戰,赤壁乃周瑜等東吳將領之功。
關於荊州問題:實乃周瑜死後,魯肅為了「聯劉抗曹」把周瑜打下的荊州南郡地區借給劉備。周瑜生前掌握江陵彝陵等入川水道,東吳攻打西蜀不存在和劉備借道的問題。周瑜死後,在魯肅的主張下把南郡地區借了劉備,此後東吳派出孫瑜伐蜀被劉備擋道,演義中可能故意把孫瑜和周瑜搞混了。
正史的影響力,遠遠不及永遠的暢銷書、擁有億萬讀者的文學作品《三國演義》,明朝之後,人們對周瑜的瞭解主要來自於《三國演義》,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的嘆息迴蕩在幾百年來的民間話語中。劉繼興認為,假如周瑜真地下有知,估計他會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三國演義》?
原文載於《劉繼興讀史》作者:劉繼興,出版社:崇文書局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六韜文武 在 作者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如果你覺得《孫子》好睇,介紹你睇《六韜》。六韜者,文武龍虎豹犬,當中以《虎韜》和《豹韜》最適合前線勇武派研讀。
周武王面對紂王的防暴部隊,最喜歡問姜子牙「我們被人包圍怎麼辦」,而因應不同戰況,姜子牙都能對答如流,其中較為出名的,是用「四武衝陣」突圍。
//武王問太公曰:敵人圍我,斷我前後,絕我糧道,為之奈何?
太公曰:此天下之困兵也。暴用之則勝,徐用之則敗。如此者,為四武衝陣,以武車驍騎驚亂其軍而疾擊之,可以橫行。
武王曰:若已出圍地,欲因以為勝,為之奈何?
太公曰:左軍疾左,右軍疾右,無與敵人爭道。中軍迭前迭後,敵人雖眾,其將可走。//
大街衢地戰怎麼打?
//武王問太公曰:吾與敵人臨境相拒,彼可以來,我可以往,陣皆堅固,莫敢先舉。我欲往而襲之,彼亦可以來。為之奈何?
太公曰:分兵三處。令我前軍,深溝增壘而無出,列旌旂,擊鼙鼓,完為守備。令我後軍,多積糧食,無使敵人知我意。發我銳士,潛襲其中,擊其不意,攻其無備。敵人不知我情,則止不來矣。//
落入敵方夾擊怎麼辦?
//武王曰:敵人知我之情,通我之機,動則得我事。其銳士伏於深草,要我隘路,擊我便處,為之奈何?
太公曰:令我前軍,日出挑戰,以勞其意。令我老弱,曳柴揚塵,鼓呼而往來,或出其左,或出其右,去敵無過百步,其將必勞,其卒必駭。如此,則敵人不敢來。吾往者不止,或襲其內,或擊其外,三軍疾戰,敵人必敗。//
敵眾我寡遭到夜襲怎麼辦?守好還是攻好?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與敵人衝軍相當。敵眾我寡,敵強我弱。敵人夜來,或攻吾左,或攻吾右,三軍震動。吾欲以戰則勝,以守則固,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謂之震寇。利以出戰,不可以守。選吾材士強弩車騎為左右,疾擊其前,急攻其後;或擊其表,或擊其裏。其卒必亂,其將必駭。//
還有n那麼多個問題,不能盡錄。睇完之後,你就會發現武王真係好煩膠,竟然諗到咁多問題留難太公望。
有機會介紹埋諸葛亮的《便宜十六策》。
作者
六韜文武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被「神化」的關羽|武聖關羽|18 >
提到關羽,人們腦海便會浮現他那赤面長髯、鳳目蠶眉、身披金甲、威風凜凜的形象。明清以來,隨著關廟升格為武廟,關羽也成為武聖,與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的文廟相提並論,分享文武二聖的至上殊榮。殊不知,關羽之所以成聖,乃封建帝王出於籠絡人心,維護皇權統治而刻意樹立的一個道德楷模。
歷史上的關羽並非是武功蓋世的超人。他最突出的特點是忠於異姓兄長劉備,所謂「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
歷史上的關羽還是一個戰功卓著的名將,過五關斬六將雖出自小說家語,但斬顏良是有史可證的。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擁兵百萬南征荊州、窮追劉備,關羽奉命率劉琦水軍,濟渡亡命中的劉備,後與周瑜聯軍,埋伏華容,狙擊敗退的曹軍,隨之輔佐劉備收江南諸郡,以功拜為襄陽太守,駐軍江北。劉備徵蜀,關羽鎮守荊州,使東吳不敢下手。建安二十四年(219),他敗曹仁,水淹七軍,于禁為降,計斬龐德,威震華夏。但他剛愎自用,犯了勝利時驕傲的錯誤,大意失荊州,本人也被吳將呂蒙擒獲、遇害。可見歷史上的關羽並非完人,那麼為什麼會受到民間的普遍尊奉呢?
翻開清人阮葵生的《茶餘客話》,在《仁義之氣常存》一條中說:「蓋當時之祀虛侯,亦今日之關廟,後重伍子胥、程嬰、杵臼及項羽,皆祭遍海內,古今來取義成仁之士,其身雖死,其氣常存。」指出「仁義之氣」是關羽受到人們頂禮的原因所在。
那麼,關羽被神化始於何代呢?《全唐文》收入了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董侹的《重修玉泉關廟記》一文,知中唐已有關廟,關羽已被崇拜。南宋偏安一隅,使三國封建正統史觀由原先的帝魏寇蜀改為帝蜀寇魏,而忠心輔佐劉備的關羽隨著政治價值的提高,神化色彩更為濃烈了。這種風氣遺留至元,據《元史·祭祀志》記載,宮廷做佛事時伴有「抬舁監壇漢關羽神轎」,既有神轎,必有坐在轎內的關羽偶像,它也許是從關廟裡請出來的關羽神像。這是關羽神化正式見於正史的最早記載,隨後《明史》也有相同的記載。甚至出帝王敕封,這是封建統治者藉以宣揚忠義思想,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將能像關羽那樣盡忠義於君王,獻勇武於社稷。
明孝宗時,庸愚子(蔣大器)為《三國演義》作序指出:「關張之義,尤宜尚也。」經過羅貫中藝術加工的關羽形象正是忠義思想的化身,他因投合封建統治者加強思想控製而大走紅運。如萬歷四十二年(1614)明神宗時,將其神位晉級為「協天護國忠義帝」,加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敕封令下,「關帝廟宇遍海宇,一村一社處處有之,雖塞垣邊障,祠宇亦多」,甚至此風刮進宮廷,明天啟年間(1621-1627),「宮中豎關帝像二尊,一大一小」。
清代推崇關羽更是賣力,究其原因,似與清之立國有關。清太祖努爾哈赤是個《三國演義》迷,從中學到不少兵法與韜略,在統一關外的戰爭中,努爾哈赤所率領的旗兵幾乎旗開得勝、馬到成功。為了神化自己,把人為的勝利因素塗上了一層神秘色彩,說成得到關羽神佑。順治九年(1652)敕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封為「忠義神勇關聖大帝」,乾隆三十四年(1769)敕封為「靈佑忠義神武關聖大帝」。從此,關羽被抬到武聖的高度,所立的武廟與孔子的文廟比肩。
既然關羽之「義」是封建統治者吹捧出來的,為什麼民間也奉行不悖呢?這當與唐宋直至明清時代的社會組織變化有關。 《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載關羽同劉備曾「寢則同床,恩若兄弟」。小說據此衍化出一系列的義舉,如桃園三結義、千里走單騎、義釋曹孟德等。清初毛宗崗更是對此推崇備至,認為關羽「報主之志堅」,「酬恩之義重」,是「古今往來名將中第一奇人」。究其原因,與社會的深刻變化有關。
明清時期,城市無業遊民與幫工日益增多,為了增強謀事的力量,出現了形形色色的幫會。幫會的成員來自五湖四海與異姓諸家,較難純粹利用原先的血緣鄉里關係作為維繫的紐帶,往往轉用江湖義氣作為團聚的手段,稱兄道弟的異姓兄弟多了,這得通過結義的形式聚會一起,就是拉幫結派或秘密會社聚眾的一種常見手段。異姓結為金蘭,即使生不同姓,居不同里,也可生死與共、親如一家。劉、關、張結盟時發出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桃園結義誓言,就是明清之際這種社會關係的反映。
--------------------------------------
更多精彩故事|
「知史」網站: www.mychistory.com
關注微信公眾號: mychistory
追蹤 Instagram: mychistory_ig
六韜文武 在 介紹你睇《六韜》。六韜者,文武龍虎豹犬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如果你覺得《孫子》好睇,介紹你睇《六韜》。六韜者,文武龍虎豹犬,當中以《虎韜》和《豹韜》最適合前線勇武派研讀。 周武王面對紂王的防暴部隊,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