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書院佛學班、禪學班招生 6/1起開放報名
6/1上午10點起,法鼓山聖嚴書院佛學班、禪學班開放線上報名,預計將在2021年9月,於北投、大安、中山、文山、板橋、桃園、臺中、臺南、高雄,開設11個佛學新班;禪學班則在北投農禪寺、桃園齋明別苑招收新生,如疫情影響舉辦方式及時程,將在官網另行通告,歡迎把握機會線上報名(https://dbs.ddm.org.tw/)。
佛學班3年制共96堂課,課程以心靈環保為核心、戒定慧三學為主軸,介紹禪修、念佛、觀音法門以及菩薩戒的內涵等,邀請弘講經驗豐富的僧團法師及各地講師授課,注重生活中可以活用而利他的佛法,是許多學佛新鮮人心目中的「入門最佳指南」。
而以修習、弘傳中華禪法鼓宗為核心的禪學班,報名資格須為圓滿佛學班3年課程,並全程參加過法鼓山體系禪七以上的精進禪修活動。課程包含禪的概說、聖嚴法師的禪法教學、默照禪法、中國禪宗史、《六祖壇經》、話頭禪法等等,期盼透過解行並重、福慧雙修,將禪法真正精神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禪學班結業的李寶珍分享,果興法師教授的《壇經》,讓她更明白禪與佛法的精神,而在學習默照時,她體驗到「默」的輕安法喜,也了解「照」是必須清清楚楚知道。擔任佛學班關懷員的阮煒婷說,一路從佛陀與弟子的故事入門,到三法印、四聖諦及各種法門次第解說,從課程中認識到緣生法流轉不息,讓她體悟到生命是如此寬廣。
#聖嚴書院
#佛學班
#禪學班
「六祖壇經 故事」的推薦目錄:
- 關於六祖壇經 故事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六祖壇經 故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六祖壇經 故事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六祖壇經 故事 在 Re: [請益] 請問六祖慧能的故事- 看板Buddhism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六祖壇經 故事 在 《六祖壇經》一傳燈錄-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720P佛教故事佛教 ... 的評價
- 關於六祖壇經 故事 在 《六祖壇經》六自我的本性- 禪宗六祖720P佛教故事 ...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六祖壇經 故事 在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六祖壇經》動漫1~18合輯-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六祖壇經 故事 在 《六祖壇經》十一- 文字魔720P佛教故事佛教動畫佛典故事 的評價
六祖壇經 故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223 黃偉民易經講堂
政府強推「安心出行」後,又做大龍鳳,氹你打北京科興疫苗,世衛未認可的疫苗。
這幾年,在香港生活的,都感受到政府的心術不正,她強力推行的政策,都一定有問題。
全方位的摧毀香港,說了四十年的「港人治港」,原來不見了,現在突然說:「愛國者治港」。
港人,是一個法律名詞,有清晰定義;愛國者?你說是便是,不是便不是。
吃飯飲茶,出入郵局圖書館,都要掃一下「安心出行」,你知點玩死那些沒有智能手機的老人家嗎?
填張表格,寫下電話,職員在你面前打一遍,你手上電話響起才放行。對老人家來說,是怎樣一度難關。
一群沒有生活的官僚,制訂政策,沒有考慮弱勢社群。“鰥寡孤獨癈疾者,皆有所養。”這不是空談,也應是一種社會意識。政府既然撥款十億,給打疫苗死亡的香港人,為什麼不撥十億買「紅米」給長者裝「安心出行」?
今日在香港生活,都苦不堪言。一波又一波的立心不良政策,要想如何見招拆招;百業蕭條又要艱難生活;家有年幼子女的又要決定去留;鐵飯碗的公僕老師都患上抑鬱病……
《法華經》說: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
香港最跟貼時局的神靈——沙田車公,在年初二說,香港的處境,在積薪厝火,大禍一觸即發了。
香港之火在燃燒,我們都是火宅之人。
人在苦難時,都希望有一位神佛,在形而上的世界,觀照我們,賞善罰惡,了結因緣。
佛有大神通,但有些事情,都無能為力。
一、 因果不可改。
自因自果,自業自報。神佛改不了,風水算命都改不了。
二、 智慧不可賜。
我們心中自有天智,開啟只能靠自心的磨練,沒有外力可以幫忙。我執我相,只能自己打破。習坎卦福無重至,禍不單行,但它的互卦,包含的,竟是山雷頤卦。人間苦難從來最補!
三、 真法不可說。
世間文字言語,說不清宇宙真相,只能靠自身來實修實證。如來的成佛經驗是他的經驗,你只能靠自己的方法成佛。
四、 無緣不能度。
無緣聽不進真言。緣要有因的呼應。種子是因,其他條件是緣。先有種子,陽光雨露才發生作用,才能開花結果。
天雨雖大,不潤無根之草;
佛法無邊,難度無緣之人。
面對苦難,日本人想到的是《論語》。
武肺疫情鎖國,十年經營的東京奧運寸步難行。今年,NHK的《大河劇》,歷史如長河,一年一度的大河劇,說的是澀澤榮一的故事。
澀澤榮一,被日本尊稱為「日本資本主義之父」(1840~1931)。
他的一生理念:
讓《論語》和算盤,融為一體。
他一生創辦了五百家企業,包括日本第一家銀行。
他的事業奇蹟,基於他的信念,道德和經濟合一論。
以《論語》為基礎講道德,用算盤為象徵講經濟,兩者融為一體,是必須。
澀澤的理論,道德分積極性和消極性兩大方向。
不做不應該做的事,是消極的道德;
做應該做的事,是積極的道德。
對經濟來說,賺錢,背後要有消極的道德,不能賺不應該的錢;
對積極的道德來說,做應該要做的事,又需要有經濟實力的支持。
因此,道德與經郊,互為表裡。用《周易》的用語,就是兩卦相綜,互為一體。
他認為,對商人來說,信用才是根本。
做生意沒有誠信,可以賺錢一時,但絕對不能持續。
澀澤的依據,是《論語》的: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一個人,只有以他人利益為第一考慮,自己最終才能獲得持續不斷的利益。
他用成功的商業利潤,來支持他的積極道德。
《論語》說的,博施濟眾。
孔子說:何事於仁?必也聖乎?
這是他一生的追求。
(追求公益,富民社會,不單靠政府,也是商界責任。)
可以預期,日本會掀起另一波《論語》熱。這是日本人,能站在世界任何角落,都受人尊重的原因。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寶,任何一個日本人都知道。
我們愛遊日本,無論她的建築、用具、藝術、禮儀、社會信念,都根源於中國傳統文化,和價值觀,這才令人感動。
《論語》泰伯篇第八章: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孔子說:
詩,是人性最真的表現。
讀詩,可以鼓舞人的意志,感應我們好善惡惡的天性,對性情的培養,道德的陶冶,人格的完成都有幫助。
立於禮,立是確立,確立一套合乎當時社會的正確價值觀上。人人都遵守的規矩禮儀。
成於樂,曲終謂之成。
不管什麼曲子,總有曲終人散的時候。人生的修養,像音樂的調和,推到巔峰,代表美好的結束。
終的表現,也就是我們的離台身影。
成的相反,就是敗。
曲終就要成。
孟子盛讚孔子:(《孟子.萬章篇下》)
孔子,聖之時者也。
孔子之謂集大成。
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也。
金聲者也,始條理也。
玉振者也,終條理也。
孔子,是聖人中,最合時宜的了。
是諸聖中集大成者。
金聲,是叩鐘,象徵開始。
玉振,是擊磬,象徵結束。
有好的開始,也有好的結束。
無論思想,事業的境界,可以用金聲玉振和集大成來比擬,所以,孔子是「大成至聖先師」。
人生在世,就好似一篇樂章的跌宕起伏,既使我們的人世,錯綜複雜的變化,但其中,有一定的規律。
所以,一個完整的教育人格,必先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人格圓滿成熟,應像音樂的邏輯教化,有好的開始,也有好的結束。
一曲終了,讓人有餘音繞樑,回味無窮的境界。
《尚書.舜典》中,形容太平盛世,歌舞昇平的象是這些的:
八音克諧,無相奪倫;
神人以和,百獸率舞。
八音,各種樂器;克諧,奏出和諧的樂章。
一個完美的社會,雖然有各種不同的聲音,但就像一個樂團一樣,無相奪倫,不會只准我發聲,不准你發聲。不同樂器,協調出動人的音樂。
神和人都可以和諧共處;百獸率舞,群獸跳起舞來,比喻天下昇平。這就是政治教化,如音樂般,行雲流水的集體行動。
北京政府宣布重大國策,2025年前,要全面復興傳統文化。將會透過宣傳、教育來彰顯中華文化。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創黨一百周年。這一百年來,中共那些言行,是屬於中華文化的?
他們只熱愛在文字上和你糾纏。
在伏羲氏仰觀天象,畫卦,掛在眼前的象的統稱,中國文字還未成形。
所以,我們的祖先,立象畫意,通過立象,將遠古的智慧意念,傳給後世。
未有文字,先有意象。
到五千年前文字成型,才轉化為言。
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就說: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用有局限的文字,訴說無盡限的真理,已非原貌。但不管道是不是可道,還是要說說看;名稱是否準確可名的,但也即管用某一名稱來說明。不然如何界定世間萬事萬物?
佛祖拈花不語,傳下禪宗一脈,說不立文字,但傳法,仍要借助《金剛經》、《六祖壇經》。
《繫傳》說:
聖人立象以盡意,
設卦以盡情偽,
繫辭焉以盡其言。
變而通之以盡利,
鼓之舞之以盡神。
在未有文字發明前,我們的祖先,通過靈活,微妙的象,表達那抽象的意。
沒有文字,說話也不能表達清楚。然後發明一個表達方法,設卦以盡情偽。
卦,不是自然有的。是人發明來表達自然法則的。它能詳細表達人性社會的情偽,即真假,虛實。透過卦,這個照妖鏡,把人把事的實情假象顯現出來。
繫辭焉以盡其言,最後,卦辭、爻辭、十翼的文字出來了。
先立象,然後設卦,最後文字。
先從意,到象,到言,即文字,一層一層過來。
這就是《周易》的創作過程。
我們今日讀《周易》,讀的是文字,言,也就是卦辭爻辭和十翼的內容。
從「言」去追溯「象」;
再從「象」去掌握「意」。
魏晉時的易學宗師王弼,提醒我們,得「意」就可以忘「象」,得「象」便要忘「言」。
人讀《易》讀不透,就因為被「言」,文字縛死,糾纏於文字字句之間,忘卻本意。
言、象、意,要得「意」忘象忘言。那些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超越文字,才能掌握言外之象。
象,只是中間工具,得象要忘象,才能得意,這個最終目的。
最後,還要「盡其言」,要懂得運用,有實際行動。
學了《易經》,不能拿出來用,有什麼意義呢?
變以通之以盡利,要變要通,目的是盡利,要有利於社會,利於天下。
再發揚光大,鼓之舞之以盡神,將那神妙莫測的規律找出來。
《莊子》說:
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
蹄者所以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在意,得意而忘言。
莊子說,用什麼工具捕魚,不重要,因為重點在魚不在筌,得魚要忘筌,魚籮魚網無關重要的。
六祖壇經 故事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本來無一物
問:六祖惠能大師有一個偈子,「本來無一物」是其中的一句,時常被人引用,請師父為我們說明它的精義。
師:凡是讀過《六祖壇經》或聽過禪宗故事的人,對這句話都耳熟能詳。神秀禪師曾寫了一個偈子給五祖弘忍大師看,內容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神秀的師弟惠能看到之後,覺得作者心中還有很多罣礙,尚未大徹大悟,所以也念出四句話,請別人幫他寫在牆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的境界是那麼的灑脫,那麼的自在!很多人希望開悟,開悟在梵文叫「覺」,也就是「菩提」的意思。也有人認為為了明心見性,必須時時將心擦拭乾淨,像鏡子一樣,能將之保持乾淨就是開悟,是智慧的表現。因此,對沒有開悟的人而言,「智慧」這個東西是有的,必須追求,並且可以執著。但六祖認為沒有開悟、智慧這些東西,一執著有智慧,本身就不是智慧;所以他說「本來無一物」。既沒有生死,也沒有涅槃;既沒有煩惱,也沒有智慧。愚癡的煩惱和菩提的智慧是相對的,生死的痛苦和覺悟的涅槃是相對的。心中有執著就沒有真正開悟。不要認為有像鏡子一般的自性,當心中什麼都擺下的時候才是真正的開悟。這就是《心經》所說的「無智亦無得」,這才能心無罣礙,無罣礙就是心中無一物,才是真正的悟境現前。
平常人雖然沒有像六祖惠能大師那樣的心胸,可是少一點牽掛總是好的。自己所擁有的,不論是權勢、名利、眷屬等等,雖有而不要患得患失;這樣就能活得愉快一些、自在一些。該有的不需拒絕,不該有的不需非得到不可;如此心中坦蕩蕩,白天不緊張,晚上睡得熟,不是很好嗎?
---本文摘自《聖嚴說禪》
延伸閱讀 👉何謂「菩提」「菩提心」
https://youtu.be/mwTqYKhwn5c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本來無一物
#菩提心
#六祖惠能大師
#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 故事 在 《六祖壇經》一傳燈錄-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720P佛教故事佛教 ... 的推薦與評價

《 六祖壇經 》一傳燈錄-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720P佛教 故事 佛教動畫佛典 故事 《 六祖壇經 》,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 ... ... <看更多>
六祖壇經 故事 在 《六祖壇經》六自我的本性- 禪宗六祖720P佛教故事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六祖壇經 》六自我的本性- 禪宗六祖720P佛教 故事 佛教動畫佛典 故事 《 六祖壇經 》,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 ... ... <看更多>
六祖壇經 故事 在 Re: [請益] 請問六祖慧能的故事- 看板Buddhism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一點見解
其實這一些問題
看原典(六祖壇經)的話
我想 應該會有更廣的看法
※ 引述《freshguy (懷念不如相見)》之銘言:
: 用最簡單的說法講:
: 一般的傳說是,六祖慧能原本只是個寺院打雜、不識字的粗人,
: 因為做了一首「詩」讓弘忍法師看出是他,而非神秀,才是真正的開悟者,
: 於是傳他衣缽,成為六祖。
: ----
: 這樣的故事聽起來非常玄,玄到有些不合理的程度,我想提出一些疑問:
: 1. 既然慧能不識字,應該未曾閱讀、修習任何佛學經典,假使他在寺院中有聽得法門,
: 應該也是不完整的,甚至有可能是被禁止修習的,
: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默默無聞的掃地粗人突然冒出來做一首「詩」,
: 就能讓弘忍看出他真正的能力嗎?弘忍會不會太冒險了?
節錄 六祖壇經 自序品第一
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
法。師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二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作禮,
願聞法要。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識
!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宜。』
惠能嚴父,本貫范陽,左降流於嶺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
,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
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惠能
一聞經語,心即開悟,遂問:「客誦何經?」
客曰:「金剛經。」
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
客云:「我從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餘;我
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
惠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
五祖。惠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不經三十余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
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
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利?」
五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
惠能曰:「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
未審和尚教作何務?」
祖云:「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看槽廠去。」
惠能退至後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
八月余日,祖一日忽見惠能曰:「
吾思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汝知之否?」
惠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當前,令人不覺。」
====
事實上 六祖是聽聞客人讀金剛經
所以第一次心中開悟
並非像是某些人宣稱的 從不讀經而開悟
另外 早在第一次見面的時候
五祖就已經對當時的六祖留下了印象
並且已經說明 是怕其他人加害 所以讓六祖只做粗活
: 2. 承上所述,凡人不讀任何佛經也能有機會如慧能大師一般開悟嗎?
: (妙禪教似乎常拿這個做例子,說可以不讀經典...)
這問題可以分幾個大段討論:
1. 六祖沒有不讀任何佛經開悟
除上段第一次聽到金剛經 所以對佛法跟五祖有興趣之外
自序品還有一段
========
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
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
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
到最後 也是五祖為六祖說金剛經 所以才能「言下大悟」
2. 凡人要不要讀佛經?
建議看六祖壇經 機緣品
裡面有個非常完整並精彩的故事
節錄該故事六祖所說:
「經有何過,豈障汝念?
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
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
由此,六祖也並沒有鼓勵大家不念經。
3. 不念經是否能開悟?
有機會,但是請想想自己的實力與根器何在。
如果有六祖聽經一遍 對經文理解就勝過念經三千多次的悟性
那確實 可能不需要不斷念經
: 3. 有沒有任何記錄可以證明,其實弘忍大師觀察慧能已經很久了,
: 早已肯定他的資質能力,可以得衣缽,否則,這樣傳豈不太冒險了?傳神秀起碼安全些
如前所說 事實上六祖壇經內 已經說明五祖觀察六祖並非一朝一夕
: 事實上,神秀日後還是成為北宗的領導,也是個優秀的大師。
: 希望能有瞭解 謝謝!
以上 希望能幫助您
--
色如聚沫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受如水泡
想如陽燄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 《金剛經》
行如芭蕉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 《心經》 識如幻事 - 《雜阿含經
歡迎加入佛教板Buddhism及漢傳實修板Learn_buddha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64.211.18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