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書房
#世界藝文事Openbook都幫你整理好了
📍🏆 #英國文學獎狄倫_湯瑪士獎得主出爐
專門頒發給39歲以下青年作家英文作品的英國重量級文學獎狄倫.湯瑪士獎5月中揭曉得主,由美國黑人女性小說家Raven Leilani以出道作《#Luster》獲此殊榮。
評審主席Namita Gokhale讚賞這部出道作「最出色處在於其扣人心弦的敘述口吻,還有寫作中那種大膽的特質」,是「一部具有技巧同時又勇敢無畏的小說,承載著疼痛、未知、脆弱,以及在美國身為一位年輕黑人女性所需面對的嚴苛現實。」
.
📍⭐️ #你會給人類現在的生活幾顆星
買東西之前,你習慣先看其他買家的留言評價嗎?身為這個世界的「使用者」,你會給人類現在的生活幾顆星?《生命中的美好缺憾》作者約翰.葛林便嘗試以這個角度,在散文集《The Anthropocene Reviewed》(暫譯:點評人類世)中回顧人類世出現的40樣物件,教我們如何面對生命中的不確定性。
人類要如何面對瘟疫、全球暖化、物種滅絕等充滿未知和變動的現實,而不落入絕望之中?
.
📍🔥 #一起當個快樂的推書縱火犯
知名脫口秀主持人葛雷漢.諾頓也開始用Podcast說書啦!自5月中開始,每週四《The Graham Norton Book Club》都會邀請一位A咖作者與大牌有聲書朗讀者,一起當個快樂的推書縱火犯,暢聊各種書呆子話題。目前在有聲書平台Audible上已可收聽前三集節目,與談者包含蘇格蘭犯罪小說家與劇作家Denise Mina、美國國家書評獎得主莎娣.史密斯。
.
📍📘 #出版人週刊首度舉辦書展
美國出版業新聞雜誌《出版人週刊》於今年首度舉辦線上書展「U.S. Book Show」,這是繼美國最大的專業書展BookExpo America去年底宣布2021年「退休」後,美國出版界最引頸期盼的盛事。
會中邀請知名主持人歐普拉為書展揭幕,她在宣傳新書《What Happened to You?》的同時,也為書店、出版商、圖書館挺過疫情的韌性和靈活應變喝采。書展結束後,會中的演講和對談影片都會保留到今年8月31日,提供與會者隨時觀看。
.
更多報導內容請讀👇👇👇
────
👉訂閱電子報,收信掌握本刊完整報導:https://lihi1.com/EbuBe
👉追蹤Openbook IG:https://goo.gl/Enkzy3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0萬的網紅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訂閱頻道:https://bit.ly/32WHzlI 加入會員支持我們:https://bit.ly/2PtaTM4 地球受到的傷害有多嚴重?讓美洲豹、北極熊、大鯨魚告訴你,人類在工業革命後的種種行為,如何讓不同地區的生物們陷入生存危機。地球已經奄奄一息,人類還可以做什麼? #最新節目 #台大...
全球暖化物種滅絕 在 環境資訊中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氣候崩潰迫在眉睫、生物多樣性大規模流失、傳染病全球大流行⋯⋯身處這個時代,我們還能做什麼阻止世界變得更糟?
有一群科學家與保育組織成員發明出一款能夠綜合估算哪些土地面積應該要被保護下來,以解決生物多樣性流失與氣候變遷問題的工具,稱作「#全球安全網」(Global Safety Net)。
這個工具整合了 #保護區、 #完整地景、 #生物多樣性重要性 與 #碳吸存 的數據,在地圖上呈現出需要優先保育的地區。
他們發現,若要在未來十年內,逆轉全球升溫1.5°C的趨勢,#必須要在正確的地方保留全球至少一半的土地。
聽起來很不可行?研究者認為這個目標是有可能實現的。
研究者建議的其中一個作法是 #保護原住民傳統領域。「全球安全網」顯示,重要保育地區時常與原住民族居住或認為是傳統領域的地方重疊,而且先前也有研究指出,將土地留給原住民與在地社群管理是有效的保護方式。
研究者呼籲,人類社會已經快來不及修復氣候、生態與疫病等種種破洞,「如果可以立即建立『全球安全網』,將為人類提供一種趕上並反轉劣勢的方法。」
===
☆ 更多深度環境報導,鎖定《環境資訊中心》:https://bit.ly/2M8hitc
#Mongabay
===
🌍加入定期定額捐款,支持環境資訊傳播 https://goo.gl/phNqwG
全球暖化物種滅絕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面對全球暖化。物種滅絕,我們還有解決方案嗎?
【因應日益惡化的氣候變遷,從陸地到海洋,科學家們積極尋求解方。像是牙買加周圍的珊瑚礁,就透過育苗方式緩慢復育,順利吸引魚群回來;委內瑞拉政經長期動盪,罕見的熱帶冰川消融卻一刻不能等,才能及時挽救當地物種;就連簡單的種樹也不能草率,堅持原生種才能留下原本的棲息地。美聯社近期透過紀錄片的方式,讓大家看見科學家們的努力。】
{內文}
(影片旁白)
大自然是我們生活的基本組成部分,我們和大自然相互依存
當地球暖化變得刻不容緩,越來越多人開始問,我們是否來得及尋求解方。牙買加,加勒比海上的島國,名字本身就蘊含著「水與樹木」之意,當地人靠海為生,尤其是有著「海洋熱帶雨林」稱號的珊瑚礁,庇護著海洋生物的多樣性。
(Belinda Morrow/懷特河魚類保育區)
我離開了一段很長的時間,大概在1980年代的時候回來,發現整個海洋的情況徹底改變了
(Stuart Sandin/斯克里普斯海洋學研究所)
牙買加的珊瑚礁肯定遭受了一場完美的風暴,就在1970和1980年及其後的過度捕撈 疾病,然後相繼來襲的颶風,導致珊瑚礁生態系統一步步受到巨大的破壞
在遭逢一連串災難後,牙買加周圍曾經富饒的珊瑚礁消失了85%,取而代之的是快速生長的藻類,捕魚量也降至上世紀50年代的六分之一,科學家們形容,就像毀壞的大教堂被森林覆蓋,海底生活也如同一場慢動作的太空競賽,魚和珊瑚相互依賴,當太多的魚消失時,珊瑚便跟著遭殃。
(Belinda Morrow/懷特河魚類保育區)
我們能如何使魚再生,魚要怎麼才會回來呢?因為魚並不喜歡孤立生活,你知道它們住在整片棲息地,因此我們需要恢復珊瑚礁,振興魚類棲息地的珊瑚礁,我們必須這麼做,因為這是一道障礙,你知道我們一直沿著這裡的海岸線,這裡是一個度假勝地,它保護著我們的海岸線,它保護著我們的度假村,在這裡保護我們在牙買加的工作
身為命運共同體,當地的漁民和酒店業者聯合成立了一個海洋復育協會,共同找尋失落珊瑚礁的解方。
(Inilek Wilmot/奧拉卡貝薩灣魚類保護區)
基本上,我們是從野外攫取珊瑚,然後將他們分成小塊,每個小塊都會長成新的珊瑚,因此我們基本上是在複製它們,這涉及了很多層面
過程和育苗沒有兩樣,被稱為「珊瑚園丁」的漁民,通常會潛入水下七八米處搜集小珊瑚,將它們「移植」到礁石上,這部分需要用魚線固定,以便珊瑚的灰岩骨架能夠自然生長附著,有的採用曬衣吊掛的方式,也有像樹枝攀附草根階層證明了,他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把牙買加珊瑚礁從絕望的懸崖邊搶救回來。
(Everton Simpson/珊瑚園丁)
當我自己去看魚的時候,因為當你去珊瑚育苗場看的時候,看到了很多魚,所以我們知道魚正慢慢回來
牙買加的故事證明了,大自然的確具備自我療癒的能力,只要人們願意付出一些照顧與奉獻的精神,成長再緩慢的珊瑚礁也能重獲新生,問題是太多天災背後夾雜著人禍,諸如委內瑞拉政治經濟的長期動盪,就嚴重威脅該國脆弱的高山生態系統。
(Alejandra Melfo/安地斯大學教授)
每個星期都有人問我為什麼還沒離開,或者更好的是,他們問我什麼時候才會離開,有些東西使我們與這個地方相互連結,我們在確保多年的努力不會消失,這似乎顯得有點曲高和寡,當你身處人道主義危機和諸多問題的國家時,還要關注生態,但這是一點也無法再等待的事
就在上世紀初,科學家在委內瑞拉西北部發現了極其罕見的熱帶冰川,由於山脈地形獨特,洪堡冰川(Humboldt Glacier)被鑲嵌在海拔4942公尺,洪堡峰頂部的斜坡和鞍部上,但隨著山區氣溫逐漸升高,洪堡冰川面積在近30年,快速降至不到0.1平方公里,等於是大幅減少了80%以上,科學家預測,委內瑞拉最後的奇蹟冰川,極有可能在20年內完全消失。
(Luis Daniel Llambi/安地斯大學教授)
問題是植物 苔蘚 地衣和土壤,將如何產生新的生態系統,並與氣候的快速變化維持同步
科學家們急切地想要記錄下安地斯山生態系統中溫度與植物生命的變化,但當地政經的全面崩盤卻成了最大阻礙,逼得他們必須忍受缺電沒水 物資缺乏,抓緊時間挺進山區。
(Luis Daniel Llambi/安地斯大學教授)
無論阿爾卑斯山 洛磯山脈或者喜瑪拉雅山,都找不到這些物種,我正在對溫度及植被變化進行長期監測,這就是溫度晝夜變化的方式,如果我們沒有記錄下來,沒有人會知道地球上許多獨特的物種可能消失
預定行程延宕了好幾個月,最終抵達洪堡冰川的時間已是當地五月,又濕又冷的雨季,再加上高海拔讓人呼吸困難,搶救冰川的努力,搏的是人的意志力。
(Alejandra Melfo/安地斯大學教授)
我們真的很瘋,在這樣一個遙遠的地方工作,已經很孤立無援,我們還增加了它的困難度
畢竟抗暖化這場戰爭從不簡單,即便如種樹這等輕鬆捕捉二氧化碳的動作,也在不少國家遭遇挑戰,尤其是在亞馬遜和阿帕拉契山區,要恢復因採礦而遭受破壞的景觀,得解決很多困難。
(Jhon Farfan/亞馬遜科學創新中心)
馬德雷德迪奧斯(Madre de Dios)位於秘魯東南部,它也是南美亞馬遜雨林的一部分,它絕對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地方,是一個獨特的地區,擁有非常自然的景觀,其中部分還沒有遭人為改變過,但現在當你穿越這片退化的土地時,卻像在走在沙漠中一樣
曾經美麗的大地在過去半世紀,因開採金礦而崛起且伴隨著人們非法砍伐樹林,不斷擴大自己的生活領域,這裡成了荒土廢地,沒有人知道這樣的土壤,還能孕育出怎樣的森林。
(Jhon Farfan/亞馬遜科學創新中心)
迄今為止,CINCIA已經種植了75種樹木,這是波萊娜,它是一種生長快速的樹
科學家們透過嘗試不斷蒐集資訊,盡量找尋在地原生種,重新復育因採礦而退化的土地,且從南美到北美,類似的土地都因而找到了生機,像是美國的西維吉尼亞州,也正因採礦賠掉超過九成的原始紅雲杉林,但環保團體堅持重新種回的樹,並不是一比一數量相當而已。
(Chris Barton/綠色森林工作組織)
您知道人們無法理解,為什麼你們砍掉一棵紅色雲杉時,種回的是一棵紅松樹,紅松樹並非生長於此地,紅松樹也無法成為棲息地,這裡有很多物種,但是紅色雲杉卻可以
一個小小的舉動,卻是挽救地球生態的關鍵行動,科學家們身體力行,正在向世界證明,氣候解方的確存在而改變永遠不會太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dTaiAV3UX0
全球暖化物種滅絕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訂閱頻道:https://bit.ly/32WHzlI
加入會員支持我們:https://bit.ly/2PtaTM4
地球受到的傷害有多嚴重?讓美洲豹、北極熊、大鯨魚告訴你,人類在工業革命後的種種行為,如何讓不同地區的生物們陷入生存危機。地球已經奄奄一息,人類還可以做什麼?
#最新節目 #台大風險中心 #地球日和 #喜歡記得按個喜歡
參考資料(依據影片呈現順序)
1.雨林面積劇減「地球之肺」反成碳排來源,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https://pse.is/Q2Z4Q 。
2.全球熱帶森林儲碳能力恐退居第二 森林砍伐是主因,環境資訊中心, https://pse.is/TEBNK 。
3. Upturn in secondary forest clearing buffers primary forest loss in the Brazilian Amazon,Wang, Y., Ziv, G., Adami, M. et al. Nature Sustainability v3, p.290–295(2020) https://pse.is/UE8EG.
4. IPCC《氣候變遷下的海洋與冰凍圈》報告(中文版),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https://pse.is/U2X6K.
5. IPCC Special Report on the Ocean and Cryosphere in a Changing Climate,
https://www.ipcc.ch/srocc/.
6. IPCC《地球暖化1.5°C》特別報告——決策者摘要(中文版),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https://pse.is/SSNMF.
7. IPCC Special Report Global Warming of 1.5 ºC,https://www.ipcc.ch/sr15/.
8. 在Google地球看北極冰域30年變遷,北極終將無冰,泛科學,https://pse.is/TGS5B.
9. BIST: Browse Image Subset Tool,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https://pse.is/TWGW3
10. How clean is your air? Health Effects Institute. State of Global Air 2019. https://pse.is/T8TE3.

全球暖化物種滅絕 在 亞洲週刊- 【地球S.O.S.】早在上年二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 ... 的推薦與評價
研究人員指出,他們長期監察全球581地區的538個物種,每隔十年進行實地調查,並驚覺目前已有44%物種局部或完全滅絕。據調查,全球暖化是物種滅絕的重要因素之一。 ... <看更多>
全球暖化物種滅絕 在 越來越熱!全球暖化將重演2.5億年前地球大滅絕?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全球暖化 不只會造成海平面上升、增加森林大火機率,還可能加速大規模 物種滅絕 。2億5200萬年前的古生代二疊紀,地球曾發生史上最大規模的 物種滅絕 ,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