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見真章—故宮書法導賞(現正展出中)
書法是漢文化圈特有的藝術,和前面的宋代不同,元代繼起轉而提倡復古,於是晉唐書法傳統得以延續。今天看的這一件是當時的領導人物「趙孟頫」的作品。
******************************
【元 趙孟頫 柔毛帖】趙孟頫(1254-1322)是元代文人畫書的領導人物,其藝術復古理論影響深遠。
〈柔毛帖〉原是一通隨禮品附上的尺牘。「#柔毛」指羊,「#牟粉」泛指麥粉。通篇行書,摻雜章草。字體大小、線條粗細有豐富的變化,行氣端莊,章法錯落有致。書風源自王羲之(303-361),但常用果斷重壓、鋒芒畢露的筆法,讓線條中的銳角和圓轉、輕快的牽絲映帶互相襯托,更增流利嫵媚之感。
【Roumao Modelbook】Zhao Mengfu, Yuan dynasty
Zhao Mengfu (1254-1322) was a leader in Yuan dynasty literati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artistic principles he espoused, which called for a return to ancient ways, had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The contents "Roumao Modelbook" were originally a formal letter included along with a gift. "Roumao" is a reference to sheep. The letter was written in running script (xingshu), with the occasional appearance of draft cursive (zhangcao). There are rich permutations in the sizes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 thicknesses of the lines. The columns of writing present dignified straightness, while the overall composition is one of delightfully elegant disorder. This calligraphy is Wang Xizhi's (303-361) stylistic descendant, but it includes frequent use of decisive, heavy downward pressure on the brush and full exposure of the brush's tip. These techniques set of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angular and rounded turns in the characters' lines, as well as the quick traces of the brush's movemen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ts and lines, increasing the work's charming sense of fluency.
******************************
筆墨見真章—故宮書法導賞(展期:2020/12/26~03/29)
陳列室:北部院區 第一展覽區 204,206
https://theme.npm.edu.tw/exh109/calligraphy10912/index.html
The Expressive Significance of Brush and Ink: A Guided Journey Through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alligraphy (Dates: 26 DEC 2020~29 MAR 2021)
https://www.npm.gov.tw/en/Article.aspx?sNo=04011536
Gallery: 204, 206 (Northern Branch) Exhibition Area I
日本語:https://theme.npm.edu.tw/exh109/calligraphy10912/jp/page-1.html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西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派遣陸賈來廣州向南越王趙佗勸降,陸賈就在今天的西場駐紮,開始經營這一名勝。他在駐地附近,沿溪灣經營種植荔枝,開闢蓮塘,這便是荔枝灣的由來。屈大均《廣東新語》:“陸賈初至南越,築城於番禺西滸以待佗,名曰陸賈城,其遺址在西郊十裡,地名西場。”“予之生,實在其地。所居前對龜峰,後...
「元代文人畫」的推薦目錄:
- 關於元代文人畫 在 國立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元代文人畫 在 靜巷六弄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元代文人畫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元代文人畫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元代文人畫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元代文人畫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元代文人畫 在 元代文人畫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諸葛亮 的評價
- 關於元代文人畫 在 元代文人畫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諸葛亮 的評價
- 關於元代文人畫 在 不只是崑曲廖堯震談元代文人畫 - YouTube 的評價
元代文人畫 在 靜巷六弄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不在繁華色相中
#吳士偉個展
#紫藤廬
暑假的時候,走訪一趟青雨山房拜觀吳士偉的作品裝裱。三位姓吳的,吳士偉、吳挺偉和我愉快的聊了一個下午。除了觀看士偉近期要在紫藤廬展出的作品之外,挺偉也拿出了許多裝禎用的材料,並分享了許多在書畫裝裱的知識。
我與士偉相識多年。觀察到他多年來對於書畫創作的歷程,只能說此人真是謙謙君子,而且畫如其人的優雅與飽滿。且書寫一篇短文,做為文字導覽。開幕日期為10/24日下午兩點。
〈不在繁華色相中─試論吳士偉水墨近況〉
文人畫在20世紀的發展困頓
隨著清帝國的衰敗,中國的科舉制度在1905年被取消之後,整個文人階級也跟著在民國初年逐漸的消失不見。固然,文人的風雅與品味令人懷念,但過往那種將科舉、菁英文官與品味「三合一」的組合,已然無法在民國時代延續。
陳衡恪(1876-1923)在1921年所撰寫的〈文人畫之價值〉一文中提出「文人畫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學問,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陳衡恪出身於晚清的世家,其父親為陳三立(1853-1937)與祖父陳寶箴(1831-1900)俱為清代文人官員,其弟陳寅恪(1890-1969)則是20世紀中國之史學權威。從陳衡恪的世家背景可得知他在民國十年寫文章捍衛傳統文人畫價值時的家學淵源。無奈,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使得中國新一代的知識份子不僅強烈的質疑自身的文化傳統,更激進者甚至主張中國應該走向「全盤西化」的道路,才能振衰起敝。
從晚清開始,中國的留學生大都先前往「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之後的第二波則是前往歐美留學。雖然,陳衡恪也曾前往日本東京高等師範學校學習博物學。他返回中國之後對於文人畫的倡議,顯然抵擋不住更多從歐洲與日本返國的藝術提倡者。徐悲鴻(1895-1953)的「中國畫改良論」,或是林風眠(1900-1991)的「東西方融合論」,如果放在「五四」與「新文化」運動的脈絡下,明顯的更能獲取年輕世代的支持。歷經1949年的共產革命之後,文人畫在中國的後續發展只能苟延殘喘的躲藏在階級鬥爭的陰霾裡。1980年後的「改革開放」固然帶來了一線生機,但是後來的「新文人畫」運動,在大量西方當代藝術移入後,也僅能曇花一現的凋零。
吳士偉與他的文人品味養成
吳士偉先後畢業於國立藝專(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之)、文化大學與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國立藝專時代所就讀的工藝科應用美術組,奠下了他日後對於古玩(長命鎖)、漆器、銀器與織物(緙絲、刺繡)的愛好。此外,當年席德進(1923-1981)對於臺灣民俗文物、建築的重視,也滋養了他的藝術底韻。除了古人之外,影響吳士偉水墨的老師包括了江兆申(1925-1996)、李義弘、蔣勳與倪再沁(1955-2015)。可以說,江兆申的秀麗筆墨、李義弘的攝影觀景構圖、蔣勳的人文素養與倪再沁所重視的文人筆墨,都構成了吳士偉畫作中的重要養分。
從20世紀跨越到現在,吳士偉的水墨創作一方面要抵抗臺灣藝術市場對於當代藝術的偏好,另方面則是要面對如何在當代的生活情境裡去蒙養文人畫的品味。舊時代的文人品味來自於書香官宦世家、來自於琴棋書畫、來自於四書五經與詩詞歌賦。這些文化條件,也就是陳衡恪在民國時代對於文人畫沒落的無力回天之憾。整個時代的風氣、社會政治與經濟結構都已經發生巨大變化之後,文人(官員)階層已然消逝。真正意義上的文人畫已經不存在;在我們這個時代,唯一能夠持續發展的只有文人畫的品味與精神。
無論是親自拜訪吳士偉的工作室,或是瀏覽他的臉書,都可以發現他對於古物的嗜好。時間所淬鍊出來的歲月痕跡與歷史記憶,無論是在他所收藏的長命鎖、銀器或是漆器上,都可以看到古香古色的斑斕美感。例如,此次展出的【浥清塵01】的畫心周邊就有銅綠的斑剝效果;【浥清塵02】的花瓶,還刻意的使用燒過的銀箔來暗示時間的流逝感。2020年的作品【瓊華】裡的漆器圓盤,也在珠紅色的顏料下,隱約使用墨色的暈染,來增添歲月感。此外,【平安長春】作品中,所使用的「全形拓」紙張是購自中國大陸的現成品,買回之後再添上竹簾、花卉與托盤。「全形拓」(把古代的青銅器利用特殊的手法來呈現青銅器的立體造型)盛行於清代金石考證學風的乾隆與嘉慶年代。清代晚期書畫篆刻家趙之謙(1829-1884)時常在「全形拓」的紙上做花卉。此後,無論是吳昌碩或齊白石等人皆有不少此類的作品。元代文人畫家趙孟頫(1254-1322)在論畫時說:「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以今日的角度而言,「古意」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詮釋與作法。吳士偉的古物收藏癖好,無疑的是他文人品味養成的重要養分。
繁華落盡見真誠
文人畫的技法可以仿效,但是品味卻難以學習。明代的董其昌(1555-1636)曾說:「畫家六法,一曰氣韻生動,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成立鄞鄂,隨手寫出,皆為山水傳神」(董其昌〈畫眼〉)。吳士偉酷愛旅行,足跡踏遍許多地方─除了故國山河之外,造訪臺灣北海岸的三芝、老梅等處之後,他以海藻綠畫下了【春渚】。此外,他在臉書上留下了大量他在臺北或新北市巷弄所見的花花草草,而這一些用攝影留下的影像,也常成為他眾多花卉作品的造型來源。
吳士偉的線條,來自於他長期的書法鍛鍊。本來,在文人畫的系統裡最講究的其實是以書法線條入畫,然後讓線條在畫面上可以言說自己,而非僅做為造型的陪襯。他對於筆墨線條的掌控,可見於【蘭香馥郁】裡的從容與自在,以及類似常玉(1895-1966)構圖【觀止】中充滿節奏感的飽滿與生機盎然。從趙孟頫之後,中國的文人畫甚少觸及顏色的使用。趙孟頫說「今人但知用筆纖細,傅色濃艷,便自謂能手」;事實上,吳士偉的用色除了來自傳統的中國畫顏料,也運用到大量的日本畫顏料。在訪談中,他提及剛到東海大學研究所時就開始接觸了膠彩畫;他還特別提及廖瑞芬建議他使用日本畫的天然胭脂以及嘗試其他的膠彩顏料。因此,吳士偉畫作裡顏色表現,不僅層次豐富(有時會參用銀箔或黑箔),設色飽滿而不俗豔。
〈不在繁華色相中〉展覽,吳士偉展出了他最近三年來的精心之作。我對佛學並無研究,但「色相」或許可解釋為人們目光所能及的現象界。「繁華」的「華」字等同於「花」,也就是吳士偉最常繪製的題材。本次展覽中,他的花卉作品確有幾件刻意的在描寫花落花謝的過程,例如【抱香】裡那些以較黑的墨色所畫的蘭花,或是【綺蘭】作品中太湖石左側的枯萎蘭瓣。時間的流轉,會讓人有「傷逝」的感悟。王羲之在〈蘭亭序〉中也說「故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魏晉名士的風流,不在驚世駭俗,而在於真誠的理解生命的短暫與苦痛。吳士偉的〈不再繁華色相中〉不僅提供給我們豐富的視覺饗宴,也提醒了我們在於生命的虛幻與真實之間,一個重要的觀看位置。
元代文人畫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特輯>
永宣畫院著名的畫家,有永樂時期就已進入宮廷的邊文進、謝環;而宣德時期進入畫院者,則有商喜、戴進、李在、石銳、倪端、周文靖等。引人注目的是,這些職業畫家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浙江及鄰近的福建、廣東地區,也就是後人俗稱的「浙派」。這些宮廷與地方的畫家,透過相互交流、學習,以及分享彼此的藝術觀點和創作──無論是延襲兩宋的院體畫風、抑或接受元代文人畫影響的畫風,最終共同創造出一種構圖嚴密、設色鮮麗、敘事性強烈的畫風,締造了明代畫院的黃金時代。
推薦閱讀:《中國書畫‧日本收藏:關西百年收藏記事》https://goo.gl/Wsjm2w
元代文人畫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西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派遣陸賈來廣州向南越王趙佗勸降,陸賈就在今天的西場駐紮,開始經營這一名勝。他在駐地附近,沿溪灣經營種植荔枝,開闢蓮塘,這便是荔枝灣的由來。屈大均《廣東新語》:“陸賈初至南越,築城於番禺西滸以待佗,名曰陸賈城,其遺址在西郊十裡,地名西場。”“予之生,實在其地。所居前對龜峰,後枕花田,白鵝潭吞吐其西,白雲山盤旋其東,園曰茂林,有荔枝灣、花塢、藕塘之饒,蓋陸賈之所經營也。”其後經過2000多年人工與天工的巧妙結合,成為廣州著名的景區。
由於灣內河湧縱橫,主要溪流兩岸,種滿荔枝樹,多池塘、菜畦,便有了著名的特產“泮塘五秀”——蓮藕、菱角、茭白(即筊筍)、荸薺(俗稱馬蹄)、茨菇。每當盛夏,紅荔白荷,交相輝映,香隨風送,沁人心脾。因此歷代多有大官钜賈在此興建園林。在唐代,建有著名的“荔園”。黃佛頤《廣州城坊志》引譚宗浚說:當年唐荔園建在“半塘(今作泮塘)之墨硯洲上”。南漢建了皇家園林“昌華苑”,變成南漢王劉氏王朝的禦花園,後人稱“劉王花塢”。其所經營的宮苑,範圍很廣,西起荔枝灣,北至流花橋,其中還有芳華園和顯德園等,其中心花園(花塢)就在荔枝灣。今泮溪酒家對面的雲津閣畔,曾有“古之花塢”的石牌坊。荔熟時,皇帝便在花塢裡大擺禦宴與後宮享樂,飲酒啖荔,名曰“紅雲宴”。阮元《廣東通志》引黃佐說:“昌華苑,一名顯德園,亦偽劉故址也,在荔枝灣。”
宋滅南漢,昌華苑宮殿被焚毀殆盡,但西園地區(今泮塘、荔枝灣一帶)並沒有變成一片廢墟,在整個宋代,荔枝灣仍然是風景區。元代,荔枝灣作為“禦果園”,除遍種荔枝外,還栽種裡木樹(檸檬樹)800多株。屈大均《廣東新語》:“元時,於廣州荔枝灣作禦果園,栽種裡木樹,大小八百株,以作渴水。吳萊詩:廣州園官進渴水,天風下熟宜檬子,百花釀作甘露漿,南園烹成赤龍髓。”就是說裡木樹成熟後榨汁煎糖,製成舍裡別(蒙古語,即解渴水)進貢,深得元世祖忽必烈和元成宗鐵穆耳喜愛。
至明代,荔枝灣不但千樹荔紅,白荷玉立,五秀飄香,更由於水系不斷拓展,昔日橫亙蜿蜒的小溪小河已成縱橫交錯的河湧網脈,河湧直通往白鵝潭江面,漁民們白天出河捕魚,晚上回灣停泊。水鄉澤國的風情更為荔枝灣增添另一番景致。“荔灣漁唱”成為明代羊城八景之一。
清代至民國抗戰前,荔枝灣達到了最鼎盛高峰。無論是荔枝種類、覆蓋面積,都達到了歷代之最;另一方面,荔枝灣人氣之旺也達到極致,文人騷客對酒當歌、吟詩作畫,富賈钜賈則在此圈地,建起了一座座別墅。“卓轉清溪宛若耶,樓船掩映樹周遮。一灣荷葉碧于水,兩岸荔枝紅似花。”八橋畫舫,楊柳輕拂,碧波蕩漾,輕舟飄泛。夏至蟬聲如潮,叢叢荔枝含丹怒放。唐荔園為清代道光初年丘熙在西關構築的一處著名的園林,它與後來建起的海山仙館、小田園、景蘇園合稱為清代西關“四大名園”。稍後,還有葉氏小田園、停讕堂水榭,以後從海山仙館的舊址上新建的園林,先後有彭光湛的彭園和陳花邨的荔香園,附近又有黃氏的“小畫舫齋”等名園別墅。
陳濟棠主粵時期,荔枝灣甚為繁盛。原有的荔枝灣的灣流很長,民初以後,遊荔枝灣的遊客,都是在多寶橋下(即今之廣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右側)雇艇“遊河”,畫舫、舢板都集中這裡接客。遊荔枝灣的畫舫,都是劃到江面去,這附近有西郊、海角紅樓兩個泳場,江面有酒菜艇,有販賣海蝦、海鮮的小艇,還出租唱機唱片、叫賣香煙、糖果餅食的,有賣唱的,有賣荔枝和生果的。都集中在這大段的江面上。

元代文人畫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克拉瑪依獨山子區向南30餘公里處,有巴音溝風景區,屬烏蘇林場管轄。這裡礦藏豐富,有煤、金、石油、天然氣、玉石等10餘種。旅遊資源得天獨厚。這裡景色絢麗多姿,雪山、草原、牛羊,自然景觀迷人,處處都充滿詩情畫意。實為避暑勝地。巴音布魯克草原:舊稱裕勒都斯草原、珠勒都斯草原、尤魯都斯草原,因為主要位於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靜縣西北的巴音布魯克區境內,亦稱巴音布魯克草原,在裕勒都斯河流域。它是天山山脈中段的高山間盆地,四周為雪山環抱,海拔約2500米,面積23835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二大草原,僅次於內蒙古額爾多斯草原。巴音布魯克 蒙古語意為豐泉——“豐富的泉水”,草原地勢平坦,水草豐盛,是典型的禾草草甸草原,也是新疆最重要的畜牧業基地之一。那裡不但有雪山環抱下的世外桃源,有“九曲十八彎”的開都河,更有優雅迷人的天鵝湖。伊犁將軍,全稱總統伊犁等處將軍,是清代乾隆年間平定準噶爾和大小和卓之亂後設立的新疆地區最高軍政長官。駐伊犁惠遠城(今霍城縣惠遠鎮)。伊黎河(哈薩克語:Іле)是中國水量最大的內陸河,也是新疆水量最豐富的河流。伊黎河主源特克斯河發源於汗騰格裡峰北側,由西向東流,在東經82°左右折向北流,穿過喀德明山脈,和鞏乃斯河匯合,又折向西流,在伊寧和喀什河匯合,穿越國境,進入哈薩克斯坦,最終進入巴爾喀什湖。霍爾果斯口岸是位於中國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霍爾果斯市一個陸路口岸,與哈薩克斯坦隔霍爾果斯河相望。精伊霍鐵路、連霍高速公路、312國道和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在這裡結束。1983年11月16日,口岸恢復開放。1992年8月,中哈兩國政府同意該口岸向第三國開放。2002年口岸出入境人員14.68萬人次,出入境運輸工具2.9萬輛次,進出口貨物34萬噸。賽裡木湖,古稱「淨海」,位於中國新疆博爾塔拉州博樂市境內的北天山山脈中,緊鄰伊犁州霍城縣,是一個風光秀美的高山湖泊。湖面海拔2071.9米,東西長30公里,南北寬25公里,面積45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6.4米,最深處達106米,蓄水量210億立方米。「賽裡木」為哈薩克語音譯,意為「祝願(絲綢之路行人平安)」,也有蒙古語「山脊樑上的湖」音譯之說。又名三台海子,因湖東岸的三台(即清代設立的鄂勒著依圖博木軍)而得名。賽裡木湖位於雪峰環抱之中,湖水湛藍,綠草如茵。雖然地處高山,但卻位於古今交通要道上,古代的絲綢之路北道、如今的烏魯木齊-伊犁公路、奎屯-賽裡木湖高等級公路就從湖邊經過,因此賽裡木湖很早就以其優美的風光而聞名於世。宋代丘處機即有「天池海在山頭上,百里鏡空含萬象」之詩。元代耶律楚材、清代林則徐等諸多途徑此地的文人墨客都曾留下題詠。湖區還有有岩畫、烏孫國古墓群、寺廟遺址、鄂博、碑刻、古代驛站遺址等歷史遺存。如今的賽裡木湖被譽為「天山的明珠」,已成為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2004年被列入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元代文人畫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廣西榕杉湖景區位於桂林城中央,是一個水體相連的連心湖。她以陽橋為界,東為杉湖,西名榕湖,因湖岸生長的榕樹,杉樹而得名。兩江四湖環城水系中最能體現“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山水格局。唐宋時期為人工開掘的城南護城河,稱為南陽江。元代稱為鑒湖,明代城池擴建,成為內湖。自清代始,富紳名士紛紛於湖岸邊結廬而居,文人墨客常於湖畔吟詩作賦,一時間成為桂林文化活動的中心。先後建有唐景崧的五美堂別墅。王鵬運的祖居西園,李宗仁官邸,白崇禧的桂廬,馬君武的故居。如今大多故居已了無蹤跡,僅餘存李宗仁官邸和桂廬。北斗橋位於榕湖,東連湖心島,西連古南門,橋形佈局走向按北斗星分佈,故名北斗橋。橋面欄杆全部用房山高級漢白玉打制,是廣西目前最長的漢白玉橋。整座橋之橋形美觀,工藝精緻而晶瑩剔透。日月雙塔坐落在杉湖中,日塔為銅塔,位於湖中心,高41米,共9層,月塔為琉璃塔,高35米,共7層。兩塔之間以18米長的水下水族館相連。銅塔所有構件如塔什、瓦面、翹角、門拱、雀替、門窗、柱梁、天面、地面等均由鋼材鑄鍛而成,並以精美的銅壁畫裝飾,整座銅塔涵蓋了三項世界之最--世界上最高的銅塔,世界上最高的銅質建築物,世界上最高的水中塔,是桂林兩江四湖夜景重要的景色之一。正陽步行街位於廣西桂林市區靖江王城中軸線上,毗鄰灕江、王城、象山公園、獨秀峰等重要景點,是一條集休閒、購物、娛樂於一體的步行街道,全長666米(暗合中國民間傳統「六六大順」),寬約13米。曾經是一條老街,屬桂林政治、商業中心和達官權貴和商賈集中之地,有著豐富的歷史積澱和故事。這裡始於漢而盛於清,其模式不僅推動了桂林市區的經濟發展,也給周邊各縣提供了範例。全街禁止各種車輛通行,建築以中式仿古建築為主,傳承千年老街的歷史。為了體現桂林地區的人文特色,又結合了桂北民間建築特色和桂林山水浮雕,還適當地配以一些古典歐式建築。正陽街南端有出土的曲水流觴(宴會喝酒比詩的器具),還有八株象徵「八桂」的桂花樹。兩側的建築,除了漢唐時期的亭台樓閣,還有南亞、日式、歐式的小洋樓。正陽街中心有標誌性建築紅色鐘塔,高17.5米,下面懸掛著一口大古鐘。正陽街整體上是個商業街,各處都是名牌商店,和各種風味的精美小吃店,是桂林市區最繁華、人流量最多、消費最高的地方,從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桂林的小商品經濟。

元代文人畫 在 元代文人畫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諸葛亮 的推薦與評價
| 文人画与董其昌- 上海政协早期文人画代表人物:唐代王维、元朝倪云林、宋代赵孟頫。 随着元统治者吸收亡宋遗民参加政权和文化建设,在南北美术交流中, ... ... <看更多>
元代文人畫 在 不只是崑曲廖堯震談元代文人畫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2021.10.10「不只是崑曲」廣播節目聯合製作:財團法人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台北愛樂電台主持人:劉家渝受訪者:廖堯震(資深書畫研究者)節目插曲 ... ... <看更多>
元代文人畫 在 元代文人畫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諸葛亮 的推薦與評價
| 文人画与董其昌- 上海政协早期文人画代表人物:唐代王维、元朝倪云林、宋代赵孟頫。 随着元统治者吸收亡宋遗民参加政权和文化建设,在南北美术交流中,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