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都社宅進度大評比】
#新聞稿全文
記者會圖表手版與新聞稿連結:
https://drive.google.com/open…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以下簡稱本聯盟)自2010年成立以來,便積極倡議政府應興辦社會住宅,經多年努力與各界關注支持,現已成為中央政府重要住宅政策,蔡總統亦提出「八年20萬戶」的建設目標。又社會住宅建設推動,除中央積極任事外,地方政府更是不可或缺的要角,事實是,對社會住宅需求最為殷切的六都,甚至早於中央於2014年便提出推動目標 。
孰料,在去年地方選舉後不到半年時間,卻看到若干地方政府在推動上「不進反退」,甚至拋出「沒有需求 」 、「不用再蓋 」 的說法。就此,本聯盟特召開記者會,除予以駁斥釐清,並配合「八年20萬戶」政策推動滿三週年之際,對六都推動進度進行評比。
【再次釐清:社會住宅沒有需求嗎?】
推動興辦社會住宅,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執行上進度不如預期,本可理解。但近期出現的問題是,是對「為何推動社會住宅」的認知出現動搖,即出現「沒有需求」、「不用再蓋」這樣的說法,事實是如此嗎?
▲ 就客觀需求數據:依104年衛生福利部的調查 ,僅《住宅法》規定應優先保障的弱勢族群 部分,社會住宅需求戶數達27萬戶(參見表一);如再考量社宅亦應提供青年及其它一定收入以下且無自有住宅的民眾,那所需數量將會進一步大幅攀升。換言之,民眾潛在需求量遠高於20萬戶。
▲ 就實際申請意願:根據107年住宅需求動向調查(調查對象符合社會住宅申請資格者),若在希望的地區範圍內有社會住宅,臺北市有 63.8%會申請社會住宅,新北市與桃園市約五成會申請。此外,台中豐原安康社宅中籤率11%、桃園中路二號社宅中籤率11.75%,雙北社會住宅中籤率更是幾乎不超過10%,甚至板橋府中社宅為2.3%,行天宮公宅只有1.7%的機率,比高普考錄取率還低。一言蔽之,供不應求!
▲ 就國際比較標準:以台灣878萬戶住宅量來看,縱使20萬戶社會住宅達成,僅佔住宅存量2.2%,仍遠落後日、韓6%的水準,更遑論OECD各國平均10%以上的狀況。
因此,八年20萬戶社會住宅,絕非好高騖遠目標,就客觀需求數據與實際申請意願來說,更是可以打臉「沒有需求」、「不用再蓋」的說法。本聯盟嚴正呼籲,請政治人物不要再說謊!
【績效期中考:六都社宅推動進度評比】
正因人民的客觀需要,或是居住意願上,社會住宅有其必要,因此,本聯盟明確支持八年20萬戶的政策目標。適逢該政策推行迄今滿三年,且六都社宅推動更已逾四年,有必要針對實際推展績效做一評比。以下由表現最差的依序開始說起:
▲ 高雄市:等無車
高雄市於過去四年就社會住宅推動十分消極,僅規劃興建1165戶(含包租代管,以下同),遠遠低於市民需求。而新市長韓國瑜除了「發大財」口號外,對社會住宅推動興建沒有任有計畫,因此是「等無車」。
▲ 台南市:剛開車
台南市在過去四年完全沒有規劃興建任何社會住宅,與高雄同列負面教材,十分糟糕。所幸,新任市長黃偉哲於近期提出四年興建2000戶目標,晚到總比不到好,因此是「剛開車」。
▲ 台中市:開倒車
台中市原本在過去四年作為積極,孰料,新任市長盧秀燕竟主張台中市民「沒有需求」,沒有任何新計畫,甚至還撤銷北屯區太原段一期(450戶)、北屯區東山段(330戶)、豐原火車站後站(72戶)、南屯區建功案(84戶)、東區練武段(270戶)等案共1206戶,目前累計規劃興建5965戶,不進反退,因此是「開倒車」。
▲ 新北市:開慢車
新北市過去四年社會住宅也有一定的績效,累計規劃興建10208戶,然對比其人口規模、需求量,規劃興建的目標相對偏低(其中約佔三分之一數量的林口社宅還是別人幫他們蓋的)。現任侯友宜市長也願意繼續推動,但僅承諾至少再多蓋3000戶,坦白講還是偏低,所以是「開慢車」。
▲ 台北市:踩剎車
台北市在過去四年規劃興建努力與績效為全國之冠,累積規劃興建20487戶,這點必須要先予以肯定。熟料柯市長到了第二個任期,卻拋出空屋多「不用再蓋」的說法,原承諾接下四年繼續推動的30000戶進度,瞬間減速僅再建1807戶(市府雖有新聞稿澄清但還是迴避目標),這絕對是「踩煞車」。
▲ 桃園市:準點車
桃園市過去四年的社會住宅推動績效僅次於台北市,累計規劃興建12496戶,然對比其人口規模與需求數量,在六都中成績絕對亮眼。且鄭文燦市長在第二任期內,迄今並無毀棄其兩萬戶的承諾目標,就此觀之,可稱之「準點車」。
發言代表: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召集人 彭揚凱
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秘書長 葉大華
台灣勞工陣線協會教育推廣部主任 楊書瑋
台灣社會福利總盟秘書長 孫一信
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秘書長 李盈姿
台北市社會福利聯盟理事長 解慧珍
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 呂秉怡
信保基金錄取率 在 阿空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高雄市:等無車
▲ 台南市:剛開車
▲ 台中市:開倒車
▲ 新北市:開慢車
▲ 台北市:踩剎車
▲ 桃園市:準點車
【六都社宅進度大評比】
#新聞稿全文
記者會圖表手版與新聞稿連結:
https://drive.google.com/open…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以下簡稱本聯盟)自2010年成立以來,便積極倡議政府應興辦社會住宅,經多年努力與各界關注支持,現已成為中央政府重要住宅政策,蔡總統亦提出「八年20萬戶」的建設目標。又社會住宅建設推動,除中央積極任事外,地方政府更是不可或缺的要角,事實是,對社會住宅需求最為殷切的六都,甚至早於中央於2014年便提出推動目標 。
孰料,在去年地方選舉後不到半年時間,卻看到若干地方政府在推動上「不進反退」,甚至拋出「沒有需求 」 、「不用再蓋 」 的說法。就此,本聯盟特召開記者會,除予以駁斥釐清,並配合「八年20萬戶」政策推動滿三週年之際,對六都推動進度進行評比。
【再次釐清:社會住宅沒有需求嗎?】
推動興辦社會住宅,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執行上進度不如預期,本可理解。但近期出現的問題是,是對「為何推動社會住宅」的認知出現動搖,即出現「沒有需求」、「不用再蓋」這樣的說法,事實是如此嗎?
▲ 就客觀需求數據:依104年衛生福利部的調查 ,僅《住宅法》規定應優先保障的弱勢族群 部分,社會住宅需求戶數達27萬戶(參見表一);如再考量社宅亦應提供青年及其它一定收入以下且無自有住宅的民眾,那所需數量將會進一步大幅攀升。換言之,民眾潛在需求量遠高於20萬戶。
▲ 就實際申請意願:根據107年住宅需求動向調查(調查對象符合社會住宅申請資格者),若在希望的地區範圍內有社會住宅,臺北市有 63.8%會申請社會住宅,新北市與桃園市約五成會申請。此外,台中豐原安康社宅中籤率11%、桃園中路二號社宅中籤率11.75%,雙北社會住宅中籤率更是幾乎不超過10%,甚至板橋府中社宅為2.3%,行天宮公宅只有1.7%的機率,比高普考錄取率還低。一言蔽之,供不應求!
▲ 就國際比較標準:以台灣878萬戶住宅量來看,縱使20萬戶社會住宅達成,僅佔住宅存量2.2%,仍遠落後日、韓6%的水準,更遑論OECD各國平均10%以上的狀況。
因此,八年20萬戶社會住宅,絕非好高騖遠目標,就客觀需求數據與實際申請意願來說,更是可以打臉「沒有需求」、「不用再蓋」的說法。本聯盟嚴正呼籲,請政治人物不要再說謊!
【績效期中考:六都社宅推動進度評比】
正因人民的客觀需要,或是居住意願上,社會住宅有其必要,因此,本聯盟明確支持八年20萬戶的政策目標。適逢該政策推行迄今滿三年,且六都社宅推動更已逾四年,有必要針對實際推展績效做一評比。以下由表現最差的依序開始說起:
▲ 高雄市:等無車
高雄市於過去四年就社會住宅推動十分消極,僅規劃興建1165戶(含包租代管,以下同),遠遠低於市民需求。而新市長韓國瑜除了「發大財」口號外,對社會住宅推動興建沒有任有計畫,因此是「等無車」。
▲ 台南市:剛開車
台南市在過去四年完全沒有規劃興建任何社會住宅,與高雄同列負面教材,十分糟糕。所幸,新任市長黃偉哲於近期提出四年興建2000戶目標,晚到總比不到好,因此是「剛開車」。
▲ 台中市:開倒車
台中市原本在過去四年作為積極,孰料,新任市長盧秀燕竟主張台中市民「沒有需求」,沒有任何新計畫,甚至還撤銷北屯區太原段一期(450戶)、北屯區東山段(330戶)、豐原火車站後站(72戶)、南屯區建功案(84戶)、東區練武段(270戶)等案共1206戶,目前累計規劃興建5965戶,不進反退,因此是「開倒車」。
▲ 新北市:開慢車
新北市過去四年社會住宅也有一定的績效,累計規劃興建10208戶,然對比其人口規模、需求量,規劃興建的目標相對偏低(其中約佔三分之一數量的林口社宅還是別人幫他們蓋的)。現任侯友宜市長也願意繼續推動,但僅承諾至少再多蓋3000戶,坦白講還是偏低,所以是「開慢車」。
▲ 台北市:踩剎車
台北市在過去四年規劃興建努力與績效為全國之冠,累積規劃興建20487戶,這點必須要先予以肯定。熟料柯市長到了第二個任期,卻拋出空屋多「不用再蓋」的說法,原承諾接下四年繼續推動的30000戶進度,瞬間減速僅再建1807戶(市府雖有新聞稿澄清但還是迴避目標),這絕對是「踩煞車」。
▲ 桃園市:準點車
桃園市過去四年的社會住宅推動績效僅次於台北市,累計規劃興建12496戶,然對比其人口規模與需求數量,在六都中成績絕對亮眼。且鄭文燦市長在第二任期內,迄今並無毀棄其兩萬戶的承諾目標,就此觀之,可稱之「準點車」。
發言代表: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召集人 彭揚凱
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秘書長 葉大華
台灣勞工陣線協會教育推廣部主任 楊書瑋
台灣社會福利總盟秘書長 孫一信
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秘書長 李盈姿
台北市社會福利聯盟理事長 解慧珍
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 呂秉怡
信保基金錄取率 在 DJ JoJo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的星期四自我對話時間
是我在三年前節目中分享的閱讀文章
當時的自己28歲
對於30有期待也有衝勁
現在的阿啾31
握著方向盤行駛在長途公路的自己思索沈澱
就像是美君今天早上說的
三十的我們既用力又有熱情
然而
用力沒有好或不好
請珍惜自己凡事都還想拚了命想證明些什麼的衝勁
我們一起努力
在自己的各司其職裡發揮作用
【星期二 給自己一個閱讀的機會 獻給七、八年級生】
多了一歲的那天,開始檢視自己過往的人生,網路上這篇文章,開始讓我在手機螢幕前深思回憶自我,"永遠不要成為自己小時候討厭的那種大人",關於這點,我還在學習著。阿啾日前也了解了自己的聽眾年齡層,發現25-34歲是最多的,把這篇文章獻給你,也給自己。
--------------------------------------------------------
80年代出生的人 這幾年紛紛跨入或瀕臨”30歲”這個門檻了
我們出生在安逸穩定的時代 沒有經歷戰亂 物質環境相對優渥
我們不太操心下一餐在哪裡 比較煩惱買不到想要的玩具
童年已經能透過彩色照片留影
小學回家也天天有卡通可以看
國中流行的是張學友的祝福和伍思凱的分享
因為Michael Jordan和灌籃高手 男孩們紛紛湧入籃球場
高中五月天剛出道 大家紛紛拿起吉他傳唱志明和春嬌
921大地震是我們體驗過最大規模的社會動盪
手機和電腦也差不多在此時進入我們的生活
大學聯考不斷被”推甄””學測”等名目取代
但無法改變我們在黑板上倒數著幻想中的解脫之日
然後一年一年 大學錄取率以不可思議的效率突飛猛進
大學生也越來越迷惘自己在這裡做些什麼 想得到什麼
多數人在尚未想清楚之前就畢業了 投入職場或輾轉於其他
有些人便設法留在校園裡頭繼續想
慢慢的 也不再想了
不久之後 電視上出現”大學生了沒”和”超級星光大道”
整個社會開始想 現在的大學生到底是怎麼想
因為大家不知道 這群國家未來的主力球員在想什麼
甚至 有沒有在想
不知不覺中 填問卷就要勾選30歲以上的框框了
30歲的我 被40歲的人羨慕還年輕 而我羨慕他們已舉重若輕
30歲的我 羨慕20歲的人還年輕 而他們羨慕我已經上了軌道
他們的未來還不知道通往哪裡
30歲 你開始發現身邊出現許多”後進”
在公司裡你不再是最小的小妹
在演唱會上你不再是尖叫最大聲的粉絲
在PTT上你發覺總有下一個狀況外的人提出同一個狀況外的問題
你知道你已經從那個”後進”的位置上退下來了
由另一批小你5~10歲的人重複你當年的牢騷 享受你當年的待遇
你甚至有點被背叛的感覺 不敢相信那些位置已不再屬於你
而前面的人已經看見你這個來者 開始要求你接下那討厭的棒子
一副”終於輪到你”的狡猾模樣
30歲 身邊的人開始跟你提到基金/保險/股票
這些以前壓根兒不曾弄懂也毫無興趣的字眼
雖然你可能只想把每個月領到的薪水存在戶頭裡
花多少就剩多少 想多存一點就少花一點 簡簡單單 一目了然
以及開始詢問你關於結婚/成家/生子等計畫
那怕他們從來沒有關心過你的熱戀與失戀
甚至不知道你愛的是男生或女生
卻能煞有其事的以不知從何而來的使命感敦促你
30歲 你開始意識到青春和健康不是那麼理所當然的東西
熬夜不再是這麼熱血又浪漫的事 體力不再是勤能補拙的強項
時光從每個夜晚的予取予求變成需要斤斤計較的奢侈品
你可能經歷過一些傷病 搬重物或跑步的時候偶爾感覺到肌肉不太聽話
忙碌誤餐的時候可能會想起胃食道逆流的廣告或網路上的養生文章
“老了”這個念頭開始成為感嘆的發語詞或結論
明明離急流勇退還十分遙遠 心情上卻已不戰而降
30歲 你可能已經從憧憬某一個行業的外人變成置身其中的人
成為後人的憧憬 或悔悟原來那個憧憬這麼脆弱
你可能開始把腳縮回線內 把尖銳收回刀鞘
你嘗過衝撞體制的滋味 也吃過對抗既定價值的苦頭
你可能心灰意冷 選擇沉默或假意迎合
你厭惡這樣的自己 但又使不上力
社會告訴你這就是成長 但你心裡知道你對不起從前的自己
30歲 開始焦慮自己還一事無成
你看到很多成功的範例 你看到很多理想的價值
他們可能大你沒多少或甚至比你還小
你真心覺得他們很了不起 開始檢討自己為什麼離他們這麼遠
是從哪裡開始出差錯的 是從哪裡開始趨於平淡的
也許你已經有了一個舒適穩定的現狀
儘管羨慕別人 卻也不敢放下手上的 去爭取一個新的
30歲以前的人際關係都慢慢沉澱
像是終於走的夠遠的水 帶不動的就會被留下來
從小學-國中-高中-大學-當兵-職場
那些萍水相逢的人們 有些能夠保持聯繫
有些永遠定影在當時畢業的樣子
有些會在生命中的某一天突然想起來
猜想他現在在做什麼 而你甚至連他是否還在人世都無從確定
你開始能力所及的回朔自己 連一張通訊錄都能引起回憶
30歲 漸漸明白走過的冤枉路不是毫無收穫
那些看似彼此無關的當下 總在後來的某個時刻神奇的連成一氣
彷彿過去受過的傷 得到的劍 躲過的險
都是為了這個不可預知的時刻準備的
你可能開始相信冥冥之中的天意
相信”絕對”不再這麼”絕對”而 “永遠”也不再那麼”永遠”
30歲 或許是人生的一個分水嶺 或許什麼也不是
畢竟很多人常常會講 “我如果30歲以前沒怎樣 我就怎樣怎樣”
“我如果過了30歲還沒怎樣怎樣 我就怎樣”
30歲可能是寄託夢想的最後一站
因為假想的人生已經過了一半
要折返或是脫隊 都越來越艱難了
艱難不見得是來自自己 多半是來自旁人
對於親情
10歲的人沒有抵抗力 20歲的人抵抗到底
到了30歲 親情開始迴光返照 重新在心中調整順位
或許你已經參加了幾場親人的喪禮
或許你已經升格成為叔叔阿姨
或許你剛剛為人父母或為人女婿
而這一切恐怕在你來不及調適好就先發生了
每年返鄉過節 對那些新生的稱謂不再那麼排斥
對那些出現在兒時照片中懷抱過你的長輩心存更多感激
更驚懼歲月在他們身上留下的白髮/皺紋與病痛
而他們看你的眼神中 除了欣慰成人成家之外
可能也透露出自己走向衰老的感傷
對於政治
10歲的人一無所知 20歲的人隔岸觀火
到了30歲 發覺不能坐視不管
政治是管理眾人的事
10歲的人一無所知 是因為自己都無法管好自己
20歲的人隔岸觀火 是因為終於不再被人管所以也不管別人
30歲的人不能坐視不管 是因為認知到再不出聲叫喊 我們一點機會都沒有
到了30歲 我們終於把眼睛擦亮了一點點 腦袋多裝了一點點
也終於願意把臉轉過來一點點
我們在各自的領域裡打滾之後 發現所有不合理不正義不可忍受的困境
其改革的途徑最終都指向”政治”
就像海洋一樣 到哪裡都相通
我們恍然大悟原來這才是敵人的真面目
於是再也不能以”我們什麼都懂但什麼都不說”的態度置身事外
於是我們以各種方式 小小步的開始進行
我們開始隨身攜帶環保筷 開始順手捐發票 開始撥打1999
開始留意法條與稅制 開始閱讀國際新聞 開始參與聯署和座談會
因為改革不是一個人做了什麼大事 而是一群人一起做了一件小事
20歲的時候 覺得做事好難
30歲的時候 覺得做人好難
無論如何 能安然無恙的活到30歲
四肢健全尚能屈能伸 心智正常堪無病呻吟
就已經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了
“永遠不要成為自己小時候討厭的那種大人”
這就是我今年所許下的生日願望
以此文獻給即將30歲的自己和30歲不到的你
資料來源:http://ck101.com/thread-2285720-1-1.html
信保基金錄取率 在 #110年信保基金一般業務甄試心得分享 - 金融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這是一篇還願文~,歷經合庫筆試失利後,就發誓一定要考上信保基金, ... 口試分數:86.67 總成績/最低錄取分數:78.04/77.35 準備時間:約5個月包含 ... ... <看更多>
信保基金錄取率 在 [閒聊] 信保基金放榜- 看板Financ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https://ptc.tabf.org.tw/tw/ptc_104smeg/Score02ikutrjyethsfdgd.aspx
謎一樣的地方XD
一般業務最低錄取81.14,
還有從缺的是哪招...
話說備取的有機會嗎QQ
感覺之後土銀放榜應該會拉走一些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5.151.3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Finance/M.1442546117.A.8B7.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