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攝影139] 細說分鏡 Vol.16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221
🖍正是因為如此,讓我們體驗到,攝影是一個剎那間的永恆
🖍沒有任何人能複製的他人的感動,
🖍每一個感動都是私密的,只有自己清楚
🖍因此我們才如此的著迷
照片帶來的意義,除了我們眼睛看得到的「 內容」,點線面組成的線條、曲線、圖案,色彩與亮暗表現之外,再加上作者的創作目的,這樣子就代表了這張照片的生命與價值嗎? 當然不只,想一想,是不是每次看自己的照片總是一看再看,縱使說不出千百字形容它對你的好,但若看著他人的作品,他人口沬橫飛地訴說照片的故事,我們也不容易觸動心弦,這代表我相信無論如何,照片與作者、觀者三人之間,總是有完全觸及不到與不同的心境。
🟥永恆、照片、與我們
太陽與月亮交際,照片地表上每一生態角落,這地球上沒有任何一樣東西可以長久永恆,萬般生物皆有生命周期,周而復始不斷循環,不過這樣想法也有些狹礙,「非生命」的物體也是有可能「永恆」的保存,就像是「數位照片」就可以透過電磁記錄方式一直保留下去,只要妥善的保存,比如定期的更新硬碟,小心使用,那麼一張數位照片哪怕過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他都能一如按下快門那一刻的模樣,「永恆」地保存下去。
🔹將照片透過拆解,透過電磁特性記錄,這個動作,只是記錄一張照片「01010001…」等二進制的數位資料,只是拼湊成圖案,我們稱為「照片」,若只把照片的「永恆保存」挶限在 0 與 1 的電磁特性記錄,若從這個角度來定義「數位照片的永恆」,就顯十分可惜,因為我們知道,電腦等物理電磁特性,只是保存了照片的「物理形式」,卻無法保存了「代表的意義」,那顯然不足以說服許多人,物理電磁性能如實永恆地記錄照片,一張照片除了這些 01 組成的資料以外,應該還有更多東西才對,沒錯,那就是「照片的故事」。🔹
就像前數篇文章提到「照片的故事」,就無法透過電磁特性記錄下來,除非像我這樣子的透過電腦、作業系統、中文輸入,將每張照片背後故事保留記錄下像,或著像是這篇文章存在目的 - 將我把這隻影片,每一分鏡、畫面、旁白等,再多說一點「分鏡後面的故事」,再透過數位檔案記錄下來,若能為照片做到這種方式的記錄,我才覺得那達到「永恆」更進一步。
🟥照片故事的生命
由於工作的關係,為了寫文、備課,我會有特定目的,在電腦硬碟裡不斷尋找某些照片,這時間的幅度可能一跨就是五年、十年,看到多年前的照片,有時會有一種陌生的感覺 – 像是在看別人的作品一樣陌生,有一種「最熟悉的陌生人」的感觸,這些照片無疑是我親手拍的,卻又有點距離,有些還想得到為何這個角度拍、拍來做什麼,但隨著時間越久,對這張照片解讀的空間也越有限,對一張照片記憶不斷的流失,而且還是數萬張照片,想想是有些可惜、恐怖。
🔹如果數位照片背後的 0 與 1 能保存所有的照片與故事,那就不會有上面的感觸,以及「照片意義在我們心中滋長」的可能。🔹
回到「照片背後的故事」這點,今天看這張照片,拍攝當下有了感受,了解為何這麼做、為何這麼拍,按下快門回家欣賞後,同時再為這張照片寫下故事,這樣子就結束了嗎? 不,還差得遠,當你時過境遷,過上好段時間,無意間再翻看同一張照片,你又會對這一張照片的故事,心裡又會有更多不同的感想 – 多年前的照片不變,同時留在照片底下的故事說明也一字不動,它就是電磁特性永恆不變數位記錄特性,但變得是我們,一張照片所帶來意義又更加延伸,好像他會跟隨著我們,隨著我們的人生滋長下去。
若真的有興趣,做一個實驗 (雖然我自己也沒這麼做過,相信挺好玩的),隨機挑一張最近拍的作品,寫下當下的感受,最好是字數多一點比較能記下更多的想法,過了半年好了,再把檔案打開來欣賞一下,再參考底下的照片故事,也許心裡不會有什麼變動,但如再過個半年、一年、二年再重看這份照片與資料,我相信心裡的感受絕對又更加不同。
照片與當時寫下的故事都是不變的,變的是我們,一張照片故事,似乎可以又再更加的無止境的延伸下去,若是以這個觀念看待照片的「永恆」,那就沒完沒了,一張照片對自己的意義與價值不斷的增生下去,但我們人生肉體生命有限,直到那一刻,照片生命或許才算是真的結束,自那時才開始「永恆」保留下去。
而正是如此過程,才會讓我重新體會「照片」「照片故事」與「我們」三者的關係是會不斷的變化,有些照片不但讓我重新回想起當下的感受,更因時間因素產生了模糊的距離,讓日後的我重複看這些照片,賦予了新的感受、價值,這樣子的心情每天都在我的大腦裡不斷的上演類似的劇碼,我才更去想著一些我們常說的「一張照片真的訴說千言萬語嗎?」「照片故事真的一成不變嗎?」「如何保留這樣感動持續下去」…等各個有趣的話題。
🟥剎那間的永恆
撰文的今天,我在擷取影片裡的畫面,想想當初製作這影片時,挑選適當的素材放進來,那時在挑選素材,也都是為了要傳達旁白所說的事情,比如說這句話「攝影是一剎那間的永恆」這句好了,為何挑選那張照片,我當然知道為什麼,因為這張照片一定要有一種「多踏一步、快慢一秒就失去眼前畫面的感動」的感受,所以我挑選了一段影片,我走在德國國王湖山林路徑時,不時抬頭欣賞這片湖邊森林的美,不時陽光自林間透射錯落進來的感受,那真的就是「多踏一步」就會錯過一些景像的場景,於是我選了這個片段影片、這張照片來說著「剎那間的永恆」。
🔹前面說到「永恆」,在我看來你很難去為永恆做一個邊界,我自己的邊界,就是直到我離開人世為止,這張照片所代表真正的故事,到此為止,沒了,再多的他人解讀都是個人多元詮釋,不是我的故事,但如果加個「剎那」兩個字,就更加簡單一些「剎那間的永恆」,就是那一個身體感受環境後的瞬間感受,所按下的快門,產生的照片,將照片生命剪裁至「那一刻」就好,我想還算是可以辦得到「永恆的保存那一刻」。🔹
意思是,若我們同意照片生命是會伴隨我們不斷的成長 (或是消失),我們只限定「某時、某刻」,也許就那 3-5 秒,那樣子來解讀一張照片「剎那的永恆」就稍微講得通了,至少按下快門當下前後一刻的心情,較不容易隨著我們時間生命的推移,而有太多不同的解讀。
🟥照片是私密的感動
到現在看到那張選進影片的照片,仍可回憶我胸前背後滾滾發燙的感覺,那天天氣正好,說不定超過 40 度絕對有的,但好在濃密林間給了旅人遮避的空間,流動的風讓我這一路稍感舒適些,不時仰望、回頭看看身處的環境多麼美好,還可聽到接駁船電動馬達,以及水面波動的聲音,這一路真是享受,若時間再給我多點,我更願意放慢腳步想想「我幹嘛來這裡」「走那麼快幹嘛」「幹嘛帶這多的相機與鏡頭在背後」等等雜念。
上頭這段短短 188 個字,你能感受多少? 我相信多或少,能帶給你近似的經驗,但與我當下拍下照片的感動仍有不少的距離,一來單單 188 個字是無法說完當下我所有的心情寫照,再乘個 10 倍來到 1880 字放在這裡,只能更拉近你,與「我跟照片」之間的距離,再極端想像一下,你跟我同一時刻走在一起,肩並肩步伐步速一樣,同樣抬起頭來,採著相同的構圖,但這一路來我們對那一刻旅程的感受絕對不同,相同的畫面,採用的曝光決定也不同,「你拍你的,我拍我的」,我們擁有各自對自己照片的感動,當下馬上交換看彼此的作品,還是無法百分之百感受對方心裡的那份心境。
🔹所以,每張照片帶來的感動,都是無法複製的,也是非常私密的故事,也只有自己最清楚,我們已經重複過類似的經驗無數次,相信你我都有類似的感受過,而這一層「私密的感動」如此的珍貴,而將照片「剎那間的永恆」解放開來,照片故事又隨著生命不斷的滋生出更多意義出來,唯有你與照片之間的「連結」,這種關係才得已存在,他人只能遠遠、盡可能感受,無論如何貼近你,始終只是隔在門外,透過細縫看著你與照片、作品間是如何的相知、相愛。🔹
我了解這層關係,多麼想為每張照片寫下與照片的連結與故事,但可惜那是一輩子無法做完的功課,我只能盡可能保留其 0 與 1 的電磁特性記錄下來,讓未來不同的我再次看到,除了帶來回憶,也希望給未來的我更多剌激與想像空間..
🔹「現在拍的照片,都是給未來自己的一份禮物」,當你這麼想,也許你會更珍惜每一張自己拍的照片,無論好壞,不用與他人比較,都是你自己的寶藏、禮物。🔹
最後再回到一個場景,聽著他人分享作品,無論表達過程如何,我們始終感到「照片與說者」與「我們」之間,還是有很大的距離,怎樣都能抓到說者與照片之間的感動、連結,對我來說,始終還是覺得「故事表達得好如隔層紗,反之表達拙劣如同隔座山」,那樣的感受,而我也能同樣換位思考,當別人聽著我如何分享我的作品,也是有著相同的感覺,最直接的例子就是 – 寫到這裡近 3400 字,你能感受我多少心境上的想法呢?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你是我最熟悉的陌生人感想 在 三原慧悟 Mihara Keigo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星期五大家過的怎麼樣呢😘
為了讓大家認識我的頭腦 今天分享「秘密會議室」的內容喔〜🤩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36651140300494/
早安😊星期五下午是應該最開心的時候對不對!?🤪
我們三原團體來拍演唱會的海報!所以大家都帥帥美美的樣子(請期待👍)
今天我想分享的是「弱者的戰法-Lanchester戰略」(因為很有名所以應該在台灣很多人也知道吧🤔)
我們最近每天在秘密會議室裡面討論 「怎麼讓新歌MV紅起來」的事情。
然後真的收到很多意見!(謝謝😭) 我自己雖然學過很多日本行銷的事情,但台灣的文化等等的話有些還太熟悉。所以真的感謝大家啦😋
◾️我們怎麼戰鬥這世界呢?
但看很多意見有時候會覺得「如果我是強者的話 就會選那個方法...」
應該我問大家「台灣有什麼MV宣傳方法呢☀️」的時候 大家馬上想到的是 蔡依林 周杰倫 等等
他們很紅。那學他們的方法就可以成功嗎?答案當然不是。
因為我們的條件完全不一樣。譬如說 如果在自己的IG寫感想就可以先聽他的歌曲 這樣子的活動。
蔡依林他們新歌是非常多人期待的事情。所以應該很多人報名。
但是知名度不高的人舉辦一樣的活動的話完全沒有用。因為除沒那麼多人期待他的歌曲。
那我們怎麼辦呢?要用弱者的戰法。
Lanchester戰略原本就是Lanchester先生想的一個在戰場的戰法。
如果對正面比賽的話一定會輸 所以為了提高贏的機率 先要選我們可以英國人對方的地方。
舉例來講...
譬如說你要開一間珍奶店的時候 你要買什麼呢?
「我想賣coco五十嵐那樣的甜甜的珍奶〜」
但是這樣的話大家都會去coco五十嵐買珍奶
不會特地去陌生人開的珍奶店吧
那怎麼辦呢⋯?要選一個領域。
譬如說要想想 很想喝卻在意體重所以不能喝的人(我🙋♂️)
用低熱量的奶茶 低熱量的珍珠來做!店名是 「不會胖老爹」 這樣每次忍耐喝珍奶的人也很開心(我🙋♂️) 就是沒有酒精的啤酒一樣的概念🙋♂️
大概是這樣子的戰略吧(真的嗎🤦)
我一開始當YouTuber的時候也完全一樣的作法。
因為我是外國人所以如果跟台灣的YouTuber一樣拍 開箱,玩遊戲 等等的話 一定不能贏(這裡說不能贏的意思是不能紅起來的意思)
所以先考慮了「那我哪個方面的話可以發揮自己的存在意義呢?」
就選了「文化差異」 因為我最大的特色是 日本人(外國人) 雖然比起台灣人的話當然不能講中文 開箱也沒辦法好好的說明,但如果要介紹文化差異的話就可以發揮我的知識。
那時候也沒有很多外國人在台灣 所以那個領域對我來說超級棒的。
「原來 最紅的人做這些 所以我也學他們」如果有這樣的想法就沒辦法成功了(因為沒辦法超越他們)
那音樂方面的話呢?🤔(今天的主題👍)
有些人說「想當偶像那為什麼你一直都拍片?」這四年一直都被問。但對我來說這個也完全一樣的道理。
如果我會唱超級無敵好聽在世界第一名好聽歌的話 就選只走音樂方面發展😂
但我是外國人,也沒有音樂的經驗。台灣的音樂行業 我是完完全全的弱者。(沒問題的👌)
那自己怎麼戰鬥其他歌手呢?
我幸好會拍片。一直都學了影片的事情。雖然 只唱的話不行。 那 唱歌×影片(MV)的話呢...? 好像還有一點點機會。
MV(Music Video) 就是 音樂的影片。順序是先完成一個音樂然後想 為了這首怎麼影片時最適合呢?【影片就是配合音樂的東西】
但我的話影片方面比較有想法。所以我完全翻過來這個順序。
先想好影片的事情。然後後寫歌曲。
【音樂配合影片】的概念。
這樣就完成的歌曲就是「珍珠奶茶之歌」 (謝謝Lanchester先生🤦🤦)
如果一直都考慮「台灣人喜歡什麼什麼 」「現在流行什麼音樂」的話 我覺得沒辦法成功。
那現在的我呢?現在的2020年11月。我要再出出一首新歌曲。
身為歌手的話還是弱者。所以一直都想辦法怎麼方法的話我也可以戰鬥其他歌手呢?
所以這次也是滿滿放自己想法的歌曲。也會用很多弱者的宣傳方式👍
當然會參考大企業怎麼讓商品紅起來的行銷方法。但是幾乎都不太適合現在的我們。
(如果我是強者的話花很多錢放YouTube廣告就結束😂)
那是什麼方法呢?跟四年前有點不一樣的事情是 花了四年我也拿到幾個武器👍
這個YouTube頻道也是一個,還有很多夥伴,粉圓。現在網路宣傳方面的話也有一些影響力。
所以超級期待這次的戰鬥!這樣說的話失敗的時候很丟臉。但是我覺得沒有什麼是不可能!
沒錯!這首歌名是「☀️Impossible☀️」 沒錢的弱者只能用腦袋跟自己的時間(交給我👍)
所以請大家多多分享11月新歌喔~~
雖然我這麼認真說 這首完全不是好聽到哭那種的歌曲。只是搞笑方向的歌曲而已~🤪🤪
希望大家開心的聽後在演唱會一起唱吧!!!
祝你們的週末快樂~👍👍👍
※想知道更多內容的話請Follow「三原JAPAN秘密會議室」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36651140300494/
你是我最熟悉的陌生人感想 在 謝盈萱 Ying Xuan Hsieh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訂購的書到了,我一直以為這系列我有,但事實上應該是在朋友家裡借閱過,然後有一種這該是屬於我書架上的感覺。
作者的作品出版不多,但我認識她的第一本,是好幾年前在劇場後台看見朋友翻閱,朋友推薦給我的~當下隨手看完第一個章節後,就完全停不下來,整本書是通過演出前後梳化空檔飆速嗑完,然後我從此成為她的迷妹(迷老妹)
我對文學沒有研究,就是一個麻瓜,身邊擁有大量文學知識的人太多也會讓人懶散~開口可問,通訊軟體來來回回可問,朋友們像是專屬的維基百科,隨時都可問。
雜食雜燴亂看一通,但慢慢的發現閱讀當代作品,又有雙倍的享受~你可以在感嘆文字的敏銳精辟同時,跟著故事內的人物或笑或哭或嘆息,又能夠藉由書本去描摹隱藏在背後,寫出這些聰慧格言的人是什麼樣子的。
我太喜歡這位作者,簡直是獨立女性的光明,於是我開始想像她的長相和生活,她曾做過什麼職業,對她的生平更加好奇。後來我發現我們之間居然有共同朋友,於是有了我與她的第一次的聚會。
我常常忍不住回想,那次聚會她對我的感覺是什麼~整個過程我侷促不安又急切的想抓緊機會,表達我對她筆下每段故事的感受~但這種行為是多麼愚蠢,就像相親的男女,男生對女生心儀不已,為了能被對方喜愛而手舞足蹈口沫橫飛,胡亂吹噓,但這樣只會讓女生帶上不失禮貌的微笑,心裡卻想著下次可別在聯絡了。
某次上課結束搭了公車,經過和平東路的某個站口,我望見了熟悉的身影,不斷的確認之後,發現果然是她本人。她沒踏上我這台車,應該是在等待不同的班次。那天的她,是放鬆的,沒有多餘的表情,那種跟著一群陌生人在路邊等車的若有所思,沒有武裝起社交行為的必要,又能自若於隱藏自己在人群裡的表情。
透過車窗看著她,考慮要不要跟她招手,只是手遲遲無法舉起,只有幾秒鐘的時間搖擺著要或不要?
但我知道心底深處的答案是明確的~~我怕極了尷尬,怕極了招呼之後該要填上什麼對話。不知為何,當時我也覺得她寧可我這麼做。於是,就這樣吧~不要讓她必須花心力,為這個招呼再次帶上不失禮貌的微笑。我是這麼想的。
後來她生病了,從確診到治療,她想辦法不讓太多人知道,等我聽說消息也已是接近離開的後期。不該是這個年紀,但她漂亮的從這個世界退場。
她的最後一本書是在與時間拔河的狀況下完成,可以從文字裡面看見她總結這一路以來對人世的想像,如同漂浮於人間卻又感知到即將蔓延過來的終點,但那個精神仍然奮力支撐著,一點點慢慢的呼吸吐氣。
她的文字就這麼留著,所能找到的有隨筆,訪問,感想,書籍,留下的也許能整合但當然不會再增加。只是我還是會想起那個佇立在公車站口的她,陽光明媚帶著一點午後小雨,透過車窗,魔幻的像電影場景。也許當時,我該揮手朝她打招呼,雖然我不知道她會怎麼回應,但也許,如果能夠不管任何應對進退的彆扭與過度的猜測,我會希望那是我的道別。
(獻給我永遠的許涼涼)
#有型的豬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