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貝里(Greta Thunberg)是來自瑞典的一位氣候運動者,他在2019年9月23日的聯合國氣候峰會上,發表了一段情緒激昂的演說,其中,他連用了多次「你們怎麼敢(How dare you?)」,直指握有決策權力的世代將氣候變遷的「生態債」留給後代。諷刺的是,Thunberg試圖透過激昂指責警醒世人,但多數大眾對Thunberg演講的反應,卻再次印證了兒少世代對氣候議題感到憤懣的原因,例如在台灣的Facebook上,Thunberg的「How dare you?」被許多迷因(meme)粉專改編為各式各樣令人噴飯的梗圖,國外也流傳著許多譏刺Thunberg私下生活浪費塑膠的照片。我們似乎寧願相信Thunberg是情緒過激、反應過頭,寧願將精神用來檢視環境運動者私下是否過著低碳生活,但花費很少的力氣去面對「不願面對的真相」。你是否想過,人們為什麼更偏好逃避氣候變遷的議題,而不是去思考它的嚴峻後果並付諸行動呢?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的劉仲恩老師指出,社會學可以幫助我們看見「#人們如何理解氣候變遷」,同時也能幫助我們分析「#氣候變遷的社會性原因」。仲恩老師指出,人們對於氣候變遷的認識與理解,之所以和自然科學的研究發現產生重大差距,是因為有許多社會與心理因素從中扭轉了相關知識,例如石化產業對於偽科學論述的資助、社會位階對於風險意識的影響、身分認同與產業的連結、以及無助感等負面情緒對社群自我防衛機制的助長,社會學可以幫助我們看見,科學事實如何在社會運作的稜鏡下產生扭轉折射。
此外,仲恩老師也指出,氣候變遷與「#社會不平等」,存在相互強化的關係。根據碳排放統計數據,高度發展的歐美國家與富有人群,是全世界碳排放的主要元兇,然而,國際與社會階級之間存在的權力不平等,卻反而讓貧窮國家的聲音減弱,產生「#生態不平等交換」的後果。仲恩老師呼籲,社會學的視角大在氣候變遷議題上非常有用,應對氣候變遷,社會學不應該缺席。
文章連結:https://twstreetcorner.org/2020/03/31/liuchungen/
低碳生活標語 在 IC 之音 FM97.5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為什麼西班牙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決定承接智利無法舉辦的COP25呢?
馬德里的市民又關心了哪些議題呢?
在12月還會被颱風尾掃到,淒風苦雨冷颼颼的周末晚上,讓我們一起更關心氣候戰役吧!
歡迎鎖定下週一晚間七點播出的《氣候戰役在台灣》,跟著阿乾的腳步,一起了解各國減低碳排放的努力,以及大家面臨到的不同問題。
#氣候戰役在台灣
#COP25
#COP25 如火如荼進行至第四天,西班牙馬德里市區、地鐵處處都是 #ClimateEmergency、 #TimeForAction 標語,讓市民、遊客行經一旁,想不看到都難,開放一般民眾進入的綠區,更常常是大排長龍。
照過去經驗,準備一場國際氣候會議,需要花費半年至一年的時間,而自智利宣佈不舉辦COP25,由西班牙在24小時內跳出來接手主辦,籌備期僅短短一個月;究竟是甚麼決心和動力,讓西班牙政府如此勇於任事?國內知名氣候外交學者李河清,在台達基金會 #低碳生活部落格 的文章裏作出了分析:
https://lowestc.blogspot.com/2019/12/cop25cop25.html
低碳生活標語 在 葛望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
【2016年成立的環保團體「反抗滅絕」,近期在全球發起各種形式的公民不服從運動,無論是癱瘓主要幹道、機場或者是攻占大賣場、快時尚服飾店,都是希望政府能採取積極行動來應對全球暖化、降低碳排,否則將眼睜睜地看著人類與物種滅絕】
{內文}
這是一場因絕望而生的運動。
號稱唯有理性非暴力的公民不服從,才足以挽救全球暖化下,氣候變遷與生態物種的加速滅絕。
因為素食或再生能源的做法,越來越無法與日益惡化的天災相抗衡,於是全球跨越四大洲,共計60多國一同響應了這場名為「反抗滅絕」的街頭抗爭行動。
(抗議者)
別再跟我們講廢話,告訴我們實話
紐約知名地標華爾街銅牛濺血,是這一波抗議的吸睛高潮,沒有衝突激動的場面,抗議人士只是靜靜橫躺在證交所大門前,無聲演繹著氣候變遷對人類生命的威脅。
他們聰明地把紅漆當武器,瞄準直接間接毀滅地球的機構地標,法國首都巴黎更加碼由數百名環保人士,帶頭占領大型購物中心的主要出入口,並在餐廳和時尚精品櫥窗外掛起抗議標語,呼籲「燒掉資本主義 而非石油」,至於西班牙馬德里這邊的創意,是將自己鎖在環境部門前鐵柵欄上靜坐,把鑰匙寄給了馬德里市長。
(反抗滅絕示威者)
公民不服從活動的目的,首先是拉響警鐘,許多人今天已經意識到問題所在,歐洲已經有80%昆蟲消失了,生活在農村的人尤其體會深刻,所以必須敲響警鐘,提供諮詢 呼籲真相
包括德國柏林 加拿大多倫多等地,民眾不約而同在上下班尖峰時間癱瘓交通樞紐,愛爾蘭首都都柏林的示威者,甚至集體攻擊了一家快時尚店,怒批人類無止盡的欲望是拿未來換的,而英國做為發起國,表現形式也最多元,民眾用隨地做瑜珈的方式聚集,便能癱瘓倫敦市中心泰晤士河上的拱橋,他們心平氣和,但態度無比堅定。
(Juliet Stevenson/英國影星)
我認為我們不能繼續指望政府,我們必須明確告訴大家時間緊迫
一種末日將至的急迫感,迸發出全球一致,不容忽視的力量。
(示威群眾)
我要以我曾孫女的聲音告訴大家,氣候正義就是現在
因為癱瘓機場聯外道路,並非如香港反送中示威,是螳臂當車般欲爭取國際關注,而是英國當局擴建機場,已違反2050年碳排減量的承諾,英國人不能坐視政府對暖化問題無感。
(新聞片段)
從把自己黏在火車上,到阻擋繁忙街道的交通,甚至在希斯洛機場抗議延誤航班
警察被迫執法當街逮人,四天下來,全球上千人入獄,卻澆不熄反抗滅絕運動的熱情,甚至越來越多人認同,讓一座城市交通徹底停擺,是傳達氣候危機嚴重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計程車乘客)
人們需要了解氣候變化的衝擊,人們需要時時警醒,如果這是它的代價,那就得付出這個代價
這場反抗滅絕運動最早源起於英國,2018年十月在英國議會門前的示威,並占領倫敦數座中心大橋,引發輿論高度關注,並在土耳其海灘確立活動視覺象徵後,迅速向全球擴大,且以不同主題在各國遍地開花,像是墨西哥主打限塑政策,從印度到非洲也有類似訴求。
(影片旁白)
他們有三大要點,首先,他們希望政府宣布進入氣候和生態的緊急狀態,接下來,他們希望政客們能立即採取行動,並承諾到2025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到零淨排放,最後,他們呼籲公民集會,將來自不同社區的人們召集在一起,討論氣候行動
行動發起人背景一度引發外界好奇,有自行耕作並負責研究的有機農夫,手上一塵不染的時尚設計師,還有前營造商及分子生物物理學博士,受他們影響號召的,甚至有80年代反核武示威者,71歲的老奶奶說,她從來不怕為了信念蔑視法律。
(Lucy Craig/反抗滅絕行動者)
我愛這個地球,這是我唯一的家,我有兒孫,你明白我的意思,我有孫兒,他們有朋友,我們有一整代同齡人,我擔心他們及他們成長過程中會見證(滅絕),我的意思是我自己可能很難看到了,但地球上正在發生的可怕事情,正使人類賴以生存的業消亡,因為沒水,因為東西不斷被破壞,然後他們沒辦法種莊稼,也無法餵養動物
哽咽落淚是因為不想看到地球毀滅,但反抗滅絕行動迄今仍拒絕,對核能等十分敏感的能源問題明確表態,只說希望透過公民參與協調出共同解方,它們的攻擊對象一直是全球能源巨頭,以及各大銀行 商業中心,尤其是服裝店 奢侈品及速食快餐品牌,於是反對資本主義成了活動中大多數示威者的信念,儘管他們使終不願意掛在嘴邊。
(Jo Bodimeade/反抗滅絕行動者)
我認為金融業是野獸的肚子,因為自巴黎協議以來,數兆美元的投資正在增加,所以儘管我們政府不願對我們的政策採取決定性行動,但這些人一直遊說他們,就是這些傢伙使我們的政府陷入僵局
不少人好奇,反抗滅絕運動最終會不斷發揚光大,成為一場大規模的抗暖化救地球行動,抑或是曇花一現,最終被其暴露出的反資本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摧毀淹沒消失在歷史洪流中,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呼籲重新檢視當前生產及消費模式的呼聲,已成功宣傳頌揚,越來越多人關注地球滅絕的問題,將有機會化危機為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