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7 Bloomberg新聞摘要
<亞洲中東新聞>
*香港稱疫苗接種率達80%之前 對新冠病毒不會從”零容忍”轉變為”與病毒共存”
*新加坡尋求與病毒共存 本周起擴大將部分族群病患自動列為居家康復
*世界衛生組織預期全球疫苗最大生產國將恢復對COVAX供貨 但印度高官稱在滿足國內需求前不會恢復疫苗出口
*火龍果上發現新冠病毒蹤跡 中國暫停了價值10億美元的越南進口火龍果市場
*全球品牌依賴東南亞國家工廠的壓力下 越南下令胡志明市允許部分工廠恢復營運
*嚴格的防疫措施影響下 頂尖預測機構認為中國第三季GDP成長近於零
*恆大債務困境擾亂市場 中國人民銀行短期注資金融機構140億美元
*讓百萬購房者陷入困境 恆大各地辦事處抗議行動越演越烈
*中國正式申請加入被川普放棄的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 邊緣化美國
*印度總理莫迪在上海合作組織會議視訊談話 稱中亞國家可以通過該國支持的伊朗洽巴哈爾港來釋放經濟潛能
*新加坡交易所一直在低上市和低流動性中掙扎 星國投資公司淡馬錫啟動11億美元基金提振市場
*穆斯林民權組織呼籲抵制希爾頓酒店 因為該集團計畫在一處被官方摧毀的維吾爾清真寺遺址上興建酒店
<歐洲非洲新聞>
*南非青少年中新冠確診者死亡原因多為感染愛滋病毒 該國考慮為年輕人接種疫苗
*英國放寬旅行限制 禁止旅遊62個國家的紅色清單將減少一半以上
*國際貨幣基金會總裁喬吉耶娃涉嫌在擔任世界銀行任內 施壓世銀員工提高中國在經濟報告中的排名
*俄羅斯總統普丁成為首位表態將出席北京冬奧的領導人 莫斯科同時希望普丁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面對面峰會
*英格蘭銀行調查顯示英國通膨預期明年攀升至2.7% 五年內上看3%
*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成員稱若新冠疫情不會進一步再衝擊經濟 歐元區通脹可能會上調
*巴克萊銀行分析現階段歐洲電價飆升 對消費者和企業利潤來說還在可控制的範圍
*德意志銀行研究分析師措辭尖銳抨擊德國財政部和最高監管機構 德銀執行長出面道歉
*泰晤士報優良大學指南排行 排名第一的學校史上第一次既不是牛津也不是劍橋
<美洲新聞>
*經濟學家調查預測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可能在11月宣布縮減購債規模 並可能在2023年宣布升息
*2018年9月以來首次的中美金融高層圓桌會議線上召開 雙方關注透明度和金融穩定
*古巴自主開發新冠疫苗Soberana 即日起開始為2到10歲兒童施打
*全球晶片短缺使得汽車市場預期都在下降 IHS Markit將今年汽車產量下調6.2% 明年預測下調9.3%
*加拿大周一進行大選 現任總理杜魯多微幅領先有機會保住大位
*美國總統拜登簽署行政命令 授權針對在衣索比亞北部延長武裝衝突的陣營實施制裁
*隨著美國金融業整合升溫 三菱日聯銀行據傳考慮出售美國銀行部門
伊吉邦出售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推薦閲讀:如果丘吉爾領導當下的美國,美國能避免衰落嗎?》
Niall Furgeson /英國歷史學家,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 原文刊載於英國《經濟學人雜誌》8/21
當美國於一片混亂中撤離阿富汗時,它的衰落令人回想起一個世紀前大英帝國的殞落。
一位歷史學家警告:阿富汗只是開始,未來可能會因此導致更大的衝突。
「許多人仍沈浸在無知之中……而他們的領導人為了獲取選票,不敢點醒他們。」
在《集結風暴》(即丘吉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的第一卷)一書中,丘吉爾如此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者:英國。
他痛苦地回憶:「拒絕面對令人不愉快的問題,渴求人民的擁護和選舉勝利,不顧國家的重大利益。」
美國讀者看著他們的政府「丟臉的」離開阿富汗,聽著拜登總統緊張而努力地為他造成的不光彩撤離辯護,可能會發現:丘吉爾戰前針對英國的批評,有一些會令他們心裡不舒服、但卻似曾相識。
借用耶魯大學的歷史學家Paul Kennedy 的一句話,當時英國的精神狀態是整個國家的疲憊和「帝國過度擴張」的產物。
自1914年以來,英國經歷了一次世界大戰和1929年大蕭條,並且在1918至1919年經歷可怕的大流行病——西班牙流感。
財政被堆積如山的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來。
儘管英國仍然是全球主要貨幣發行國,但在貨幣方面,它已經不再是當年無可匹敵的角色。高度不平等的英國社會,促使左派政治家要求即使不實行徹底的社會主義,也要進行社會財富和權力的重新分配。
一部分知識分子在這方面走得更遠,他們選擇擁護共產主義甚或法西斯主義。
與此同時,凝固而無法變通的統治階層,傾向於忽略不斷惡化的國際形勢。英國的全球主導地位在歐洲、亞洲和中東都受到威脅。集體安全體系——當時建立在國際聯盟的基礎上,它是1920年戰後和平解決方案成立的國際組織,也正在崩潰,只留下了一個鬆散的聯盟,勉強補足業已離散的帝國影響力。
但結果卻是另一場更大的災難式的失敗:英國人既沒有認識到極權主義威脅規模之大,也沒有積累出阻嚇獨裁者的手段。
英國的教訓,是否有助於我們理解當下美國權力的未來?
美國人更喜歡從美國自己的歷史中吸取教訓,他們很少從他國歷史,看待世界。但將美國與上一任大英帝國的全球霸主對比,或許會為我們帶來更多啓發。因為今天的美國與戰時的英國,在許多方面都很相似。
與任何歷史類比一樣,這樣的類比當然也有缺陷。英國在20世紀30年代統治了廣闊的殖民地和其他附屬國,今天的美國卻沒有相同的統治區域。
這一點使得美國人在自我認知上認為美國並非一個帝國,即使他們的士兵和公民在阿富汗駐紮了20年才撤退:他們依舊如此認為。
儘管美國的新冠病毒死亡率很高,但也並沒有嚴重到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所經歷的那種受創傷的程度。當時英國有大量的年輕人被流感屠殺(近90萬人死亡,15至49歲的男性中,佔了大約6%,至少170萬感染者)。美國如今面臨的威脅也不像納粹德國對英國造成的威脅那樣明顯而迫切。
不過,某些相似之處還是很驚人,而且這兩個國家在阿富汗強行建立自己相信的價值秩序,都相繼失敗了。
早在1930年2月,在「過早的」現代化改革引發了一場叛亂之後,《經濟學人》雜誌已指出:「很明顯,阿富汗不會採用西方的東西。」
近幾十年來,預測美國衰落的書和文章已經太多了,以至於「衰落主義」已經成為一種陳腔濫調。
但英國在20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之間的經歷提醒我們,還有比溫和的、漸進式的衰退更糟糕的命運。
《以金錢為導向的價值觀》
我們從堆積如山的債務開始談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公共債務從1918年佔GDP的109%,上升到1934年略低於200%。而美國的聯邦債務與英國雖有所不同,但在規模上是可以比較的。如今她的債務達到國內生產總值GDP近110%,甚至高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前一個高峰。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到2051年,它可能超過200%。
當今的美國與大約一個世紀前的英國有一個重要區別,美國聯邦債務的平均期限相當短(65個月),而英國超過40%的公共債務採取的是永久債券或年金的形式。這意味著,今天的美國債務對利率的變化,要比當初的英國危險且敏感得多。
另一個關鍵差異是財政和貨幣理論的巨大轉變,這很大程度上正是凱恩斯對英國戰時政策的建議。
1925年,英國決定以戰前過高的價格將英鎊回歸金本位,這使英國陷入了長達八年的通貨緊縮。工會權力的增加意味著大蕭條期間,工資的削減落後於物價的削減,這導致了就業機會減少。
在1932年的低谷期,英國失業率為15%。然而,英國的大蕭條主要還是因為英國在1931年放棄了金本位制,這使得貨幣政策得以放寬。實際利率的下降意味著償債負擔的減輕,為英國財政創造了新的迴旋餘地。
在未來幾年,美國似乎不太可能出現這種償債成本的下降。以美國前任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mers為首的經濟學家預測,當前美國的財政和貨政策,將導致通貨膨脹的危險。
英國的實際利率在20世紀30年代普遍下降,而美國的實際利率預計將從2027年開始轉為正數,並穩步上升,到本世紀中期達到2.5%。當然對利率上升的預測,往往是錯誤的,而且美國聯準不急於收緊貨幣政策。但是,如果利率真的上升,美國的債務將需要更多的成本來償還,擠壓聯邦預算的其他支出,特別是國防等可容易調整的支出。
這將問題的關鍵,擺在我們面前了。
丘吉爾在20世紀30年代最關心的問題是:政府在拖延時間——這是英國綏靖政策的基本原理——而不是積極地重新武裝英國軍隊,以應對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日本帝國主義政府越來越多的侵略行為。丘吉爾反對英國綏靖主義者另一個關鍵論點是,財政和經濟方面的限制——特別是管理一個覆蓋斐濟、岡比亞、圭亞那、溫哥華的帝國,其高額成本使得快速重新武裝英國,變得不再可能。
稱美國今天面臨著類似的威脅——不僅是來自中國,還有來自俄羅斯、伊朗和朝鮮的威脅——這可能顯得異想天開。
然而,僅僅是這一事實,就說明問題所在。
大多數美國人,就像二戰之前的大多數英國人一樣,根本不想考慮在國家已有大量債務下,如何面對希特勒正在發動一場重大戰爭。
如今的美國也正在走向相同的道路。預計美國國防開支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將從2020年的3.4%下降到2031年的2.5%。
這會引起丘吉爾主義者的驚愕。他們也將會經歷相同的敵意和指責——如同當年譴責丘吉爾在煽動戰爭一樣。
《力量是相對的》
美國與其他國家相比的相對衰退,和當初的英國另一個相似點: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遜估計,到20世紀30年代,英國經濟產值不僅被美國(早在1872年)超越,而且還被德國(第一次在1898年,在經歷了災難性的戰爭、惡性通貨膨脹和不景氣的年代後,於1935年再次被超越)和蘇聯(1930年)超越。
大英帝國作為一個整體,其經濟規模比英國大,特別是如果把各殖民地包括在內的話,也許是其兩倍大。但美國的經濟規模更大,儘管大蕭條對美國的影響更嚴重,美國的經濟體量,仍然是英國的兩倍多。
今天的美國也面臨著類似的經濟產值相對下降的問題。按照購買力平價法,考慮許多中國國內商品的價格更低,中國GDP在2014年已趕上了美國。按當前美元計算,美國經濟體量仍然更大,但預計兩國的差距將會縮小。今年,中國的美元GDP會是美國的75%左右,到了2026年,則將達到89%。
中國給美國帶來的經濟挑戰比蘇聯曾經帶來的更大。這不是什麼秘密,因為蘇聯的經濟規模在冷戰期間從未超過美國的44%。
在許多運用於國家安全應用的技術領域,從人工智能到量子計算,中國正在努力追趕美國,這也不是什麼機密消息了。中國領導人的雄心壯志也是眾所周知的。
這五年來,美國對中國政府的好感明顯轉變為負面。即便如此,公眾對於應對來自中國的軍事威脅也沒有多大的熱情。如果中國攻打台灣,大多數美國人可能會與英國首相張伯倫的觀點一致,他曾臭名昭地將德國在1938年分割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動描述為「遙遠國家的爭吵,而我們對爭吵的雙方都一無所知」。
在兩次大戰之間,英國態度軟弱的一個關鍵原因是知識分子對帝國的反抗,以及更普遍的對英國傳統價值觀的反抗。
丘吉爾厭惡地回憶起1933年牛津大學辯論社在辯論中提出的動議:「我們拒絕為國王和國家而戰」。他指出:「在英國,人們一般會對這樣一個插曲一笑置之,但在德國、俄羅斯、義大利和日本,他們會有英國已經變得腐朽墮落了的根深蒂固的想法,這種想法也動搖了許多人的盤算。」
當然,這也正是如今中國新一代「戰狼」外交官和民族主義知識分子對美國的看法。
納粹、法西斯和共產主義者都認為英國人對自己充滿了憎惡。「我甚至不知道大英帝國正在消亡,」喬治·奧威爾在他的文章《獵象記》中記錄了他作為殖民地警察的時光。沒有多少知識分子能有奧威爾這樣的洞見,認為英國仍然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許多人——不像奧威爾——他們選擇了信仰蘇聯共產主義,他們為西方國家的情報部門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與此同時,令人震驚的是,大量上流社會的貴族精英還被希特勒吸引。甚至《每日快報》的讀者,也樂於取笑而非讚頌大英帝國。
《帝國的終結》
美利堅帝國不像曾經的大英帝國一樣有英聯邦自治領地、殖民地和受保護國,但它現在所處的國際主導地位,以及過度擴張帶來的代價,完全與大英帝國相似。
現在美國的左翼和右翼都習慣性地嘲笑或謾罵美國帝國主義的計劃。《國家》雜誌的記者湯姆·恩格爾哈特(Tom Engelhardt)幸災樂禍地說:「美利堅帝國正在崩潰。」
對於右翼來說,經濟學家泰勒·考恩(Tyler Cowen)譏諷地想像著「美利堅帝國的衰落會是什麼樣子」。:
與此同時,進步的非裔美國哲學家康奈爾·韋斯特(Cornel West)認為「‘黑人的命也是命’與反對美利堅帝國的抗爭殊途同歸」,還有兩位支持川普的共和黨人瑞安·詹姆斯·吉爾·杜斯基(Ryan James Gir dusky)和哈倫·希爾(Harlan Hill)認為最近的新冠疫情揭露了「美國其實穿著皇帝的新裝」。
右翼仍然捍衛著美利堅共和國建國的傳統:與此相反,「覺醒」的左翼則試圖將美國歷史改寫為充斥著奴隸制和種族隔離的血淚史。但政治光譜中的任何一方都沒有多少人渴望回到上世紀40年代開始,美國扮演全球霸權時代。
簡而言之,就像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人一樣,21世紀20年代的美國人已不熱衷於帝國主義——中國的觀察人士注意到了這一現象,並對此津津樂道。
然而,帝國仍然存在。
美國幾乎沒有多少真正意義上的的殖民地:只有加勒比海的波多黎各和美屬維爾京群島、北太平洋的關島和北馬里亞納群島,以及南太平洋的美屬薩摩亞。按照英國人的標準,這些殖民地根本不值一提。然而,美國與曾經的大英帝國一樣,軍隊遍布全球,無處不在。美國的武裝部隊人員在150多個國家都有部署,駐外軍隊總人數約為20萬人。
承擔如此廣泛的全球責任並非易事。但是,要想擺脫他們同樣不容易。
英國人為此吃過苦頭,美國人則要吸取英國人的教訓。
拜登決定從阿富汗進行「最後的撤軍」被認為是不明智的,這說明了美國想要減少其在海外所承擔的責任,並不容易。
歐巴馬曾經也做出了類似的從伊拉克撤退的決定,並於2013年宣佈「美國不是世界警察」。
川普的「美國優先」(American First)原則只是同一種衝動的民粹主義的版本:他太渴望離開阿富汗,並以關稅取代「反恐支出」。
在阿富汗發生的撤軍災難完美的說明,想要放棄對全球的主導權,這個過程是不太可能和平度過的。不管用何種措辭,宣佈放棄這場歷時最長的戰爭,就是承認失敗。
這不僅僅對塔利班,是他們的勝利。
中國也在密切關注,畢竟中國與阿富汗也有一段狹小的接壤土地。俄羅斯也在幸災樂禍的作壁上觀。
就在歐巴馬宣佈放棄做世界警察的幾個月後,俄羅斯立刻就對烏克蘭和敘利亞進行了軍事干預。
這並非巧合。
拜登相信美國可以像之前從越南撤軍、擺脫越南這個泥淖一樣從阿富汗撤軍。
越戰是段不光彩的歷史,美國在越南受到的屈辱確實產生了後果。它為蘇聯及其盟國以可趁之機,在其他地方製造了麻煩——包括非洲南部和東部、中美洲以及蘇聯於1979年入侵了阿富汗。
於是我們可以推論在喀布爾重演西貢當年的淪陷,未來也將產生類似的不良影響。
即便新保守主義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後抬頭,狂妄自大到了頂峰的時候,美利堅帝國的終結也不難預見。
我在《巨人:美利堅帝國的興衰》一書中首次提出,當時美國的全球地位至少存在四個根本性的弱點:一是人力赤字(很少有美國人願意在像阿富汗和伊拉克這樣的地方長時間工作);二是財政赤字(見上文);三是關注度不夠(選民在大約四年後就對任何大規模干預失去了興趣);四是歷史視角的缺失(決策者不願從前任那裡汲取經驗教訓,更不願意從其他國家吸取經驗教訓)。
但是曾經的大英帝國從來沒有這些事件。
另一個不同之處在於——這比財政赤字要深刻得多——是美國的負國際投資(NIIP),它佔GDP的比例是-70 %。
負的國際投資本質上意味著外國人對美國資產的所有權,超過了美國人對外國資產的所有權。相比之下,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儘管有大量的海外資產被清算以資助一次世界大戰,但它仍然有著龐大的正國際投資。從1922年到1936年,它一直保持在GDP的100%以上:到1947年才下降到3%。
拋售剩餘的帝國白銀(準確的說,是迫使英國投資者拋售海外資產,交出美元)是英國為二戰買單的一種方式。
但是美國作為一個債務大國,並沒有與之對等的儲備金。只有通過更多的公債出售給外國人,美國才能負擔得起維持其世界霸主地位的成本。
這對於維持其超級大國的地位而言,實在太不穩定了。
《丘吉爾:「我當首相不是為了主持大英帝國的葬禮」》
丘吉爾在《集結風暴》中的論點並不是在借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的崛起這一不可阻擋的進程來譴責英國的衰落。相反,他堅持認為,如果西方民主國家在1930年代早些時候採取更果斷的行動,戰爭本來可以避免。
當小羅斯福總統問丘吉爾這場戰爭應該叫什麼時,丘吉爾立刻回答說:「不必要的戰爭。」
同樣的道理,中國的崛起也並非不可阻擋,更不用說俄羅斯了。從朝鮮到委內瑞拉,所有與他們結盟的小國都是經濟上的弱國。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比預期的還要快,勞動力正在萎縮。
居高不下的公營及私營部門債務正在拖累經濟增長。它也可能在氣候危機中,首當其衝,因為它無法輕易改掉依賴煤炭,作為工業能源的現象。
然而,一系列事件的發展又很容易導致另一場不必要的戰爭。
最有可能是在台灣問題上爆發。
中國要統一台灣,而美國模糊地承諾要防禦中國——隨著東亞地區軍事力量平衡的轉變,這種承諾越來越缺乏可信度。
美國航母越來越難招架中國的東風-21D等反艦彈道導彈,而這還只是美國國防部無法解決的問題之一。
如果美國的威懾失敗,習近平發動突然襲擊,美國將面臨更嚴峻的選擇,要不然打一場漫長而艱苦的戰爭——就像英國在1914年和1939年所做的那樣——要不然就像1956年蘇伊士運河事件那樣,直接認輸。
丘吉爾說他寫《集結風暴》是為了表明:
邪惡者的惡意如何因善良者的軟弱而愈發猖狂;民主國家的結構和習慣為何——除非與更大的有機體結合在一起——會缺乏為卑微大眾提供安全感的毅力和信念;甚至在自我保護的問題上……謹慎和克制的忠告反而會帶來致命的危險……以及因為渴望安全和平靜的生活,而採取的中庸之道,可能會直接導向災難的中心。
他用一句精辟的格言作為這卷書的結束語:「事實勝於幻想。」
近年來,美國領導人過度熱衷於幻想了,譬如小布希領導下新保守主義者「全面統治」的幻想,還有川普想像出的美國「大屠殺」的黑暗噩夢。
隨著另一場集結風暴的到來,也許是時候面對現實了。
丘吉爾看透了這一點:帝國的終結很難不伴隨著陣痛。
——圖片:美國運輸機撤離阿富汗難民、美國最後離開的軍事領袖、拜登在白宮發表演說
伊吉邦出售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8/1今晚九點至十一點TVBS文茜的世界周報預告》
*3度的世界。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封面以2100年全球升溫3度為封面,想像八十年後的地球。南極州的企鵝,在冰融的海水中,看到一個漂浮的沙發,沙發上的電視還在播放新聞,全球各地森林野火。目前地球比起工業革命前,已經升溫攝氏1.2度,預計14年後,即使所有的排碳承諾皆落實,仍將升溫至1.5度。南太平洋島國淹沒,低於海平面的地區如台灣屏東沿海低窪地區及彰化以南低窪地區,佛羅里達海邊:及紐約、倫敦⋯⋯都將面臨危機。洪災、旱災交錯,比現在更乾旱,每個城市都可能成為河南鄭州,每條河流岸邊社區都可能成為西萊因河災區。加州年年野火燎原,面積約現在數倍。
聯合國第26屆氣候變遷高峰會,11月1日在英國格拉斯哥召開。G20環境部長會議7月22、23日在義大利拿坡里召開,會後公報同意努力全球氣溫和工業革命前相比,上升限制在攝氏1.5度以內,會加速行動達到目標,是首度G20承認增溫1.5度的緊急性,但就逐步淘汰燃煤發電,或刪除補助化石燃料上,因為中國、印度、俄羅斯和沙烏地阿拉伯反動,未能達成共識。7月24、25日51國在倫敦召開的氣候會議,同樣未能在淘汰燃煤上達成共識。
*歐氣候政情:綠黨可能首次執政。曾經是丘吉爾撰寫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的地點,著名景區義大利北邊度假勝地科莫湖,歐洲最富裕的地區,依山而建的都是最漂亮的別墅,但是在7月27日的暴雨與山崩之後,阿爾卑斯山腳下美麗的湖光山色不再,滿目瘡痍 ,慘不忍睹。
同一天在米蘭卻突如其來下起了冰雹,摧毀了高速公路上數百輛的汽車窗戶。
法國發展研究所所長氣候專家 Françoise Vimeux:大氣層的溫度只要增加(攝氏)一度,它就會增加7%的水蒸氣儲量,於是水蒸氣儲量就上升到另一個階段,這個時候如果這個潮濕的熱氣團碰到了低溫的冷氣團,就像我們在德國看到的情況一樣
,熱氣團碰上了高海拔的冷氣團,冷熱氣團的碰撞使得大氣層中原有大量的水蒸氣儲量,即會一瀉而下。三天下一年的雨量。
根據歐洲氣象專家的分析德國冷熱氣團交鋒的危險帶,還會持續南下朝克羅西亞推進,但是這些毀滅性的暴雨洪水並沒有為歐洲帶來充分的雨水。
義大利北邊發生暴雨洪災的同一時間,義大利在地中海上的薩丁島卻面臨著夏日乾旱與強風煽動引起的山林大火。
德國總理即將換手,德國綠黨總理候選人貝爾伯克,她是德國綠黨角逐總理大位的候選人,貝爾博克首次在的洪災後發表演說:呼籲開展歐洲跨境合作,並設立一個中央機構來應對氣候災難,她還表示綠黨將公佈他們一旦勝選組閣上任的100天之內的:氣候保護即時行動計劃,我們不僅承諾氣候保護政策,而且要實際執行落實。
*美國撒軍伊拉克。中東政策上拜登選擇延續川普遠離中東戰事,本無心戀棧伊拉克戰場。去年統計報告出爐,這場美國打了18年的海外戰事,已令美國納稅人支付了
共兩兆美元的開支費用。事實上拜登任內
駐紮伊拉克的美軍人數早已從川普時代的五千人,再進一步下滑到僅剩下2500人左右。一場美伊華府巨頭會宣告,時代的告終
美國知名政治評論網站Politico道破華府算盤,想用稱不上撤軍的紙上談兵,替現任伊拉克總統哈德米「重塑品牌」,以協助親美伊拉克政府贏得三個月後國會大選。
*美國會山莊聽証。53名共和黨眾議員支持民主黨提案,對1/6國會山莊暴動事件舉行聽証會:幾位警察出席,內容震驚美國政壇。
*梅克爾最後夏季記者會。十六年以來
她的暑假總是從這個夏日記者會之後
才正式開始,16年以來她也從來沒有對任何問題感到厭倦「每一個問題都是一個值得驚喜的新問題」。
今年夏季梅克爾的最後一場夏日記者會,一個16年以來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新問題:未來她要做什麼?當被問及9月26日大選結束卸任後會做什麼?梅克爾說她還沒有時間思考這個問題。即使她說了兩次「關係密切」,卻始終不願意提及基民盟的名字:因為以她認為聯邦總理的身分高於一切的前提。她是德國總理,不是某個黨派的領袖。
*布林肯訪印。在印太地區,美國眼中的假想敵,就是中國。美國白宮從上一任的川普開始,就開始積極推動所謂的「四邊安全對話」機制,也就是由美澳日印,四個印太地區的主要大國,來協調和主導此區議題和政策的一個對話機制,雖然現階段,這個機制並不是常態性的機構,美方也從未明說他們的目的,就是要對抗北京,但華府的外交官現在很顯然就是在慢慢地朝這個方向,在籌備和醞釀當中,事實上,今年初,拜登上台之後召開的第一個領袖級峰會,就是這個「四邊安全對話」機制的虛擬遠端會議,而美國國務卿布林上周的印度訪問,則是更進一步要為這個概念性的聯盟,投石問路,因為在美日印澳四國當中,印度很明顯是與華府往來最少,關係也最疏遠的一個,要如何化解新德里現在可能還存有的剩下的疑慮,是這個太平洋抗中聯盟,目前最需要排除的障礙,和最重要的工作,而在印度這邊,新德里之所以會選擇緩步靠向美國,最大的動機,就是中印邊界衝突。
*杜特蒂臨別演説。
當傳統政客勢微,靠著提倡正義、平等與自稱會為人民帶來更好生活獲取支持的民粹興起,在2016年選出了美國川普總統,在亞洲,則有菲律賓的杜特蒂。這個菲律賓有史以來第一位出身於南方民答那峨地區的總統,挾著「轉型正義」的訴求,並善用熱情粉絲組成網軍,滿嘴髒話,鼓勵私刑殺人,卻能在菲律賓享有高人氣。
而菲律賓總統6年一任,本週,杜特蒂發表他任內最後一份國情咨文,洋洋灑灑講了兩小時又45分鐘,創菲律賓史上最長的記錄。
據統計,菲律賓在過去5年間,至少6000人死於涉毒案件,但其中不少是冤假錯案的槍下亡魂。國際刑事法院(ICC)已就杜特蒂的掃毒政策,以涉嫌危害人類罪,正尋求授權展開調查。但杜特蒂在國情咨文中,為自己辯護,堅持要殺光所有毒販,並訴諸民粹,強調這是愛國行為。
菲律賓憲法不允許總統連任,杜特蒂明年將卸任,但他害怕任內的私刑遭到追訴,因此宣布要競選副總統(菲律賓正副總統並非搭擋參選,而是分開投票),並推出他的女兒,現任民答那峨首府納卯市市長莎拉杜特蒂參選總統。
最新的民調也顯示在有意參選2022年菲律賓總統大選的人選中,莎拉杜特蒂以28%遙遙領先,杜特蒂在副總統人選中,也以18%暫居首位。曾經,杜特蒂以清理家族政治的群帶關係獲得選民的認同,但如今的菲律賓一個更大的政治家族可能正在成形。
*巴西疫情,群眾連續抗議四週,要求彈劾總統。巴西反對黨指控輝瑞公司已經批准出售數千萬劑疫苗予巴西,巴西總統卻因涉嫌拿印度藥廠回扣,買入印度僅做二期疫苗COVAXIN:導致疫情失控。巴西目前為全球確診病例及死亡人數排行第三的國家。巴西總統大選明年十月才舉行,目前民調前總統魯拉遙遙領先現任總統波索納洛。
—-7/30日(星期六)TVBS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
https://m.youtube.com/watch?v=oky3ATLgDJ4
伊吉邦出售 在 台灣房屋新莊副都心店執行經理-羅欣宏|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伊吉邦 超便宜3房屋主急售出價可談稀有3房空間規劃好利用小坪數好規劃利用空間,棟距寬採光通風性極佳,社區中庭大適合蹓狗,近青年公園運動方便, ... ... <看更多>
伊吉邦出售 在 台灣房屋-景觀伊吉邦四房(已出售)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出售 文】♫-------- 【案名】:B31景觀 伊吉邦 四房 【地點】:新北市新莊區新北大道 【類型】:大樓 【總價】:1058萬 【坪數】:27.96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