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偶爾會遇到需要研究外國股市的時候,非常有趣的是,每個國家當家的股票、市值最大的公司,往往會反映出那個社會的性格(這樣講話好像唐綺陽😄),例如美國市值最大的FANMAG都是創新經濟掛帥的企業,這反映出美國即使在二戰之後雄霸世界七十年,仍然是一個擁有牛仔冒險精神的創新國家。
至於中國股市呢,我覺得有一種「農民精神」,就好像我是個手上沒有田的佃農,望著人家的水田,心想,啊這塊田我拿來應該能做得更好吧。
A股的高知名度股票其實並沒有很多模式創新,但是他們能把美國公司的模式拿來,照著畫個樣子,自己精耕細作,不浪費任何一點空間,就好像終於拿到那片田的佃農。而且令人驚奇的是,他們往往會有出人意表的結果,例如微信、支付寶都不是創新的模式,但是又發展出比他們的模仿物更多值得研究的特點。不管我們喜不喜歡,這都是不可忽視的中國特質。
這些事情講下去沒完沒了,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歐洲股市,都有很多可說,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公司自然是台積電。有些人擔心台積電去外國設廠,台灣就會失去護國神山庇佑,其實這是多慮了,就連台積電的創辦人張忠謀都說,台灣工程師的敬業精神很難找。
其實我們的文化中有一種「反表達」的成分,勤懇認真,會做事,但不善表達,在我們的文化裡是特別受肯定,就好像不會講話是個優點一樣。所以我們能做成的企業,就是這種務實勤奮到極點的晶圓製造業。
台灣社會非常務實,不太敢講夢想,我們心裡即使有一個夢想,往往只敢講一點點,最保守的那一點,不然擔心自己做不到,好像很可恥。慢慢的,很多人一開始是「不好意思表達」,變成了「不會表達」,我自己就有切身之痛。
我以前在台灣時,自以為很會簡報,因為我們在商業周刊時,每週二下午五點的題目會議,幾乎就是全編輯部的人對你嚴刑拷打,光刀劍影的犀利問題四面八方拋來,簡直就是接刀秀,我覺得能在那裡生存下來,應該很厲害了吧!
NO,我誤會了。我到了北京,後來歷經杭州、上海,待的公司都是中國數一數二,從媒體到商業公司,我才發現其實我不那麼會簡報,開會非常痛苦,跟中國同事比起來我好像是不會講話也不會思考。為什麼呢?
我後來發現,台灣公司是很擅長於流程管理的,像我在商業周刊時,我們開題目會議前要交很多個表格,上面仔細的規劃了你要報告的題目,內容的大綱,標題的建議、照片和視覺元素的要求,我只要照著準備,就能有不錯的結果。這就是我聰明萬分的老闆(總編輯王文靜)的智慧,她把一篇好的報導所需的元素,從數據、故事情節、說理材料、圖表、照片規劃、視覺規劃等,都事先幫我們做好一個架構,我只要照著準備,大概就能表現個七、八十分。
這種好表現是奠基在一個社會的強大之上,我是站在一個有條有理的社會裡,做好我的工作。
然而在中國,一切都非常混亂,商業模式的「迭代」非常快,他們講究怎麼推翻前一個模式,好,我們現在拿到這片田了,他們哪邊浪費了?我們要不要改種些什麼,種這個收成能更好嗎?要再拿下隔壁的田嗎?所有人會有千奇百怪的意見,甚至會有人說,不如休耕,賣了蓋房子之類的。
頂尖機構開會是非常恐怖的,因為其實你的老闆也不知道該做什麼,我們不知道半年以後這個部門是否還存在,現在應該往哪個方向走,大家只能站出來打一架決勝負。
而我經常會發現自己啞口無言,我有話想說,但我不知道怎麼表達,因為我不習慣沒有框架讓我可以follow,我很迷惘。這種時候我好羨慕我的中國同事,怎麼能一張嘴就是一個帝國爭霸戰,他們不也是填鴨式教育出來的嗎!為什麼他們就那麼會講。
經過無數次的肉搏戰,我漸漸學會如何在這種血戰叢林中生存,例如你真的要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不同的人,大老闆、分公司、部門主管、客戶、投資人、平級同事、下屬,你得搞清楚這場會議要搞定的是誰,先熟悉他的個性(尤其是客戶與投資人),猜測他現在最在意的問題,除了他以外其他人都不重要,你得想一個能打動他的idea,該用什麼樣的方式present,讓他能同意你。
這些事情都很困難,真的是血與淚學會的技巧,當然我自覺表達能力還是差中國同事一截,我都需要認真準備,但他們似乎是隨口就來。
我很開心的知道,在台灣竟然有人在教這些東西,那就是偶爾會來我臉書留言的廢文帝😂,台大葉丙成老師。原來丙成老師也有跟我差不多的文化衝擊,他是在美國求學與教書時磨練自己的這類能力,而他把這些經驗設計成簡報課程已經13年了,而且是在台大,在我們這種會認為「巧言令色鮮矣仁」的社會的最高學府。
有人能正視這件事情,並且讓學校不會歧視這門簡報課是不務正業、花言巧語、沒有學術含金量(對,那就是我在大學時會有的想法,而我自己承受後果XD),能夠系統性的給予這件事情一個思考框架。我覺得葉丙成能做到這件事情,已經相當不容易了。
我所認識的台大小男生們都向我證實,這堂課是真的爆紅,非常多人選修,大爆滿。我很高興聽到這些,因為如何表達、如何說服別人,真的是我們文化裡的弱項,我們更習慣服從、勤懇、憨懣工尾,但是在職涯向上的過程中,你會知道,說服別人同意你,甚至跟隨你,那是至為重要的能力。
現在這門台大的爆紅課程即將募資上線,成為人人可以選修的課程,我很開心成為這堂線上課的推薦人,因為我知道,這不只是個人職業生涯必須克服的困難,如果台灣要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家,那我們會需要更多有影響力、知道怎麼去影響別人,怎麼去影響世界的領導性格人物。
這不只是個人的增進,更是一個國家能力的增進。如果我可以推動一個國家計劃,我希望葉丙成能訓練出至少三萬個可以到全世界去,說服別人認同台灣的人物,影響身邊的社群,認同我們的國家。丙成老師,這件事就交給你囉。
我已經看過這堂課的課程大綱,裡面有很多商業技巧的設計(但到底為什麼是一個電機系的老師在教😂),裡面有很多經典素材,是我們在商業報導上熟悉的案例,我看了會心一笑,那也是我克服自身弱點時,曾經參考過的案例。非常推薦給苦於表達能力不足的你。
【掌握口語表達與舞台魅力|葉丙成的簡報必修課】
課程詳細介紹看這裡: http://go.sat.cool/3ggk7k
6/21-7/25 #募資期間優於5折!
使用優惠碼「emmy」 可以再折300元~
(當然啦,我已經跟丙成老師說過長榮可以再買回來,而且說完之後還漲了不少,然而我想如果他沒請他夫人買回長榮的話,一定是我簡報失敗!)
企業客戶分公司統編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擴增實境應用加速 行動通訊業者力推AR內容製作平台服務
毛履兆 2021-05-28
5G服務啟動後,行動通訊業者各自開發「殺手級應用」,搶攻5G服務商機,擴增實境(AR)和虛擬實境(VR)等各類延展實境(XR)應用,就是廠商看好的主推項目之一,因為AR技術虛實資訊疊合的特性、VR技術虛擬空間的真實沉浸體驗,不管是在工業、商業、醫療、娛樂、教育領域,都能提供極大的助益。
然平台服務要能獲得成功,豐富實用的內容是核心關鍵。有鑑於XR內容需求偏向多元客製需求,因此行動通訊業者除了提供客製化XR服務外,更積極在自家雲端服務平台上,建置AR、VR內容製作編輯工具,讓使用者能依各自需求,開發出合適的XR內容,以增進工作效率。
推動XR應用服務不遺餘力的中華電信,推出CHT AR平台,提供使用者AR內容製作、管理儲存、測試預覽、到服務上架的一條龍解決方案。用戶使用模組化功能的簡易編輯處理,就能製作出AR的內容。在服務系統佈建上,可支援公有雲或私有雲的建置方案。
為了實證AR的應用效益,中華電信更是積極與不同領域的業者進行合作,在各種場域合作推動AR應用實驗,開發AR導覽、AR導購、AR教育等AR應用落地服務。
中華電信行動通信分公司企業客戶處賴佳寧處長表示,中華電信推出的企業AR平台,可快速協助企業建立各式AR應用,透過5G高速率低延遲廣聯結的特性,連結手機、平板或AR眼鏡等AR服務載具,提供客戶有感服務,提升營運效率。
而台灣之星則在5月25日宣布,與米菲多媒體展開5G結合XR加值服務策略合作,計劃在台灣之星雲端平台中,導入全台唯一的XR內容開發引擎「MAKAR Editor」,以線上WebXR開發技術,推出多樣化XR垂直應用解決方案,希望透過內容客製與使用者自製雙管齊下方式,全方位滿足用戶導入XR應用的需求。
亞太電信則是透過加速器平台,與新創企業共同尋求5G方面的創新機會,其中,也包括了AR影片製作、AR應用等方向。而台哥大、遠傳等業者,也都各自投入技術研發或新創合作,開拓工業、娛樂、教育等XR應用。
台灣愛普生(Epson)視覺科技營業部副總經理黃少白表示,愛普生長期投入AR智慧眼鏡開發,在協助客戶建置AR應用服務上擁有豐富的經驗。黃少白指出,對於AR內容的開發方式,雖然主要取決於服務內容的特性和使用者需求,但是對企業和教育領域業者而言,考量到內容適用性和開發成本的問題,絕多大數用戶仍是希望能夠擁有簡易的自製工具,以便能快速將現有數位內容,轉換成為XR教學教材。
現在,有了電信業者提供的XR內容製作平台,在模組化的拖拉式開發介面下,使用者不論是要全新開發內容,或是要將既有素材,轉換成AR/VR內容,都能夠輕鬆完成。在電信業者積極導入5G、XR加值整合服務的趨勢下,將可催化XR應用的普及速度。
附圖:由台北市政府產發局主辦的台北市中小企業知識學苑,5月26日線上開播【老闆學校講座】,主題為「5G世代.巨頭之軟硬整合發展趨勢」,中華電信行動通信分公司企業客戶處處長賴佳寧(圖中)和台灣愛普生視覺科技營業部副總經理黃少白(圖左)受邀擔任講師,分享5G世代下的XR發展與應用。網頁截圖
資料來源:https://www.digitimes.com.tw/iot/article.asp?cat=158&cat1=20&cat2=130&id=0000611474_BMM3R0SP82O7CQ3BSDHO0
企業客戶分公司統編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精彩追貨 - 下集 |
各位看了我一個星期的追貨連載,到底我們的機械器材收到了嗎?
原先說好的週四捷克工廠發貨、我們週五巴黎收貨,當然⋯⋯沒收到!理由是?TNT比利時列日分貨點罷工,所有貨物改道德國紐倫堡。貨物在下午三點13分離開紐倫堡,何時到巴黎?沒人知道。空運陸運?也沒人知道。
昨天好險有朋友留言,告訴我這樣的情況下都是週一早上收到,於是我從中午就開始奪命追魂call(熱戀時都沒打這麼多電話),才查到以上的結論。除此之外,還得知貨到巴黎要再分貨一次,才會送到TNT倉儲。
我計算一下紐倫堡到巴黎的車程,如果是兩位司機的貨車,貨物凌晨就會到巴黎。「您說得沒錯,您的包裹凌晨就會抵達巴黎的分貨中心」電話那頭第N個國際客服人員跟我說,「但是我們週六不送公司包裹,只送個人包裹。」瞎咪?那我們自己去你們郊區的倉儲取貨?「嘟嘟⋯⋯」要知道,法國這種客服電話常常講到重點時短線。
再打一次,「你們不能自己取貨,這是送貨到府的訂單。」
再打一次,「貨物應該明早會到94省的倉儲,地址給您,只要帶證件就能取貨」
再打一次「94省倉儲只收30公斤以下的包裹,您的包裹67公斤,會送到95省倉儲,但我不能給你地址。」
再打一次,「您的包裹是國際貨物,會送到國際倉儲,週六只有法國國內倉儲有開,國際倉儲沒開。」
十幾通電話、十幾個人下來,我已經拼湊出TNT內部運作的情況,還有我們包裹的處境了。這時候能做的是,將我們的包裹送件地址改到週末有開的國內倉儲,就這麼簡單。
我決定讓生產機械設備的公司跟TNT聯絡,畢竟他們是一間跨國企業,也算是TNT的大客戶。而這家公司前幾天被我威脅之後,現在正在盡十二萬分的努力修補這次的錯誤。你問我怎麼威脅他們?我只是報出我們這次案件的客戶,在食物鏈中又比他們大上一些,就像帝王蟹遇上鯨魚。所以搞得後來二家機械公司,一家的工程師加班配合修改程式(工程師說這次他這輩子第一次把工作帶回家中,會不會也太幸福?),一家負責催貨讓捷克工廠連夜趕工週四發貨。
電話那頭負責催貨的法國分公司總經理大驚:「確定可以這樣改目的地?」可以,我十幾年前在柏林工作時負責的DHL波昂總部展示中心設計,這個物流公司的主要展覽就是在說這個。當時RFID這些追蹤貨物的設備還是很新穎的玩意兒,展覽中有個互動裝置就是要讓客戶知道他們可以輕鬆的從電腦系統直接改變貨物的旅程與目的地。
這位先生半信半疑,但十分配合:「好,我馬上打電話給TNT和我們對口的負責人!」
我的電話再次響起,時間下午6點02分。「您說的沒錯,TNT那位負責人她有權限讓貨物到94省倉儲,您明早就可以去領貨。但是,她說她要去過週末了,六點她要下班了。」這位國際企業法國分公司的負責人氣噗噗的說。
哎呀,這就是法國啊!🤷♀️
下圖:平常我不是以地方媽媽、女王蜂的角色出現,就是團購主、花茶品牌創辦人、雜誌中文版編譯角色出現。其實真正讓我在法國存活的,是現在爆肝中的展覽工作。除了倒數中的某品牌新品上市櫥窗展示設計,還有巴黎某博物館的展覽。照片中自己組裝的3D列印機就是博物館案要用的,他們寄來時附上一包軟糖,讓購買者在冗長的組裝過程中不要抓狂翻桌。昨天一下午的追討電話中,我只裝了16根螺絲。而且組裝到精密設備時會產生靜電,不能在有地毯的地方組裝,還不能穿毛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