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東詩作後設敘事技法探討 ──以〈窗龕〉、〈旅行小說〉、〈未裝修〉為例 ◎楊凱丞
前言
陳東東是1980年代中國當代詩歌的代表性詩人之一,藏棣稱其為「漢語的鑽石」、楊小濱則關注其詩作中的後現代都市寓言,他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詩作呢?在2020年7月的一則訪談中,他如是提及他的創作觀:
寫作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從世界之內去想像世界之外,去發現世界之外,把世界之外納入世界之內,擴展我們的世界之內,然後又從新的世界之內再次出發,投身進新的世界之外。
訪談中關於邊界、自我與世界之間層層包裹的結構想像,令筆者聯想到後設敘事的作品特色:透過自我指涉(self-reflexivity)凸顯其內容的虛構性,打破虛實的邊界,邀請讀者跟著作品一同進入作品嬉戲。
觀察陳東東於2001-2003發表的詩作,其中不乏出現近似於後設敘事的作品,本文試圖以〈窗龕〉、〈旅行小說〉與〈未裝修〉三首詩作進行分析,看陳東東如何將後設敘事技巧應用於詩創作中。
陳東東的後設敘事技巧分析
〈窗龕〉:框景邊界的建構與破壞
何謂窗龕?「龕」,是牆壁上的凹陷部分;「窗龕」,則是牆上凹陷的一扇窗戶。在詩的第一節是如此描寫窗龕:「現在只不過有一個窗龕/孤懸於假設的孔雀藍天際」讀者彷彿置身在一個建築內部空間,抬眼可見這個牆上的窗龕,透過窗戶,可以看到孔雀藍的天空,然而,要注意的,這是一個「假設的孔雀藍天際」,我們不禁要懷疑,此刻從窗戶外面看出去的窗框中的藍天是真正的現實嗎?或著這個藍天很可能是作者,也就是詩作第一節末行中的「建築師」,透過窗框,建構出一種「駭人風格」的景象?
在第二節,讀者化身為詩中的角色「你」,從建築師(作者)建構出的框景中,看見「另一個自己,笨拙地騎在翼指龍背上」,這似乎是一個超現實的虛象,而這個虛象的自己「衝鋒般地隱沒在大湖的玻璃鏡中」,湖面如同鏡面,主角看見自己衝進另一個鏡面世界中,然而下一秒卻「坐到梳妝台邊上」,帶著睡意回到現實。原本讀者以為窗龕外如鏡的大湖是虛象,但這個大湖卻又是通往現實世界的交界,那麼現在窗龕的兩面,到底哪邊是虛象,哪邊是現實?
同樣地,第三節中「你」又再一次「透過窗龕」,看見「一堆錦繡」、「內衣褲凌亂」、「一頭無聊偃仰的母獅」、「幽深的後花園」,隨著這些零碎的、蒙太奇式的、帶有性意味的畫面接連閃現,在第三節末行至第四節首行,「你」終於明白,窗龕外的景象是「你」「能預料、能虛擬」的,是被建構出來的虛象,是「魚池的反光」、是「一個倒影」、是「一個被幻想的幻想回憶錄」罷了。
但真的是這樣嗎?詩的第五節中提到「語言與世界的較量」,「較量」帶著比較、對照的意味,好比是一條界線、一道介質將語言與世界這兩者劃分開來,而劃分的動作就如同窗龕隔開的「你」所認為的虛象與現實,如同詩人所說「窗龕的超現實/現在也已經是你的現實。」你透過窗龕所見的,並無孰虛孰實。但「你」感到困惑,在第六節「你」向設計窗龕的建築師(詩人)求證,建築師回答:要「自己俯瞰自己」,只要拉高視角,脫離窗龕之外,「你」就會發現,你窮極一生觀察、對照、試圖分辨的虛象與現實,語言與世界,一切都是「詞的蠻荒」,一切都混同在白日夢裡渾渾噩噩,無法分辨清楚。
如詩題名,「窗龕」是陳東東意圖在詩中建立真實與虛構交界。「窗龕」從本詩開頭被建立,一面暗示著其虛構性,一面又呈現種種無法分辨虛實的框景,在詩末最終被超越,瓦解,這種「自我指涉性」與「企圖消抹真實與虛構界線」的作法,是後設作品常見的特色之一。
〈旅行小說〉:時間之流的往返
詩的第一節開頭:「探勘者來信說不過是冰。」,暗示詩作中存在兩位角色,一位是探勘者,另一位是說出這句話,彷彿正讀出信件內容的收信人。
緊接著下句「不過是冰──」,破折號彷彿電影運鏡,讀者跟隨信件上的文字,進入探勘者的世界。詩人旁白提醒讀者:我們所見的「一艘破冰船」、「白晝」和「宇宙之光」並不是讀者所處的真正現實,僅是一封信件裡的「故事」、「紙張」與「言詞」所構成。
第二節中,這一封信在被閱讀、被「炫耀展現在現在」的過程裡,卻裂解出雙重的時空。一個時空是屬於探勘者的,是由「走馬燈」、「往昔盡頭」、「舊詞句縫隙」、「幻燈片」構築成的「過去時空」;另一個是讀信人專注閱讀信件的「現在時空」。
起人疑竇的是,在第二節倒數第二行提到這個「現在時空」是誕生在「記憶的晚境」,是誰的記憶?且在讀信人的專注中,竟包含著「探勘者蒼老的驚訝、恐慌與滿足」,我們不禁懷疑,讀信人與探勘者之間究竟存在著什麼樣的時間關係,會不會其實這兩個角色根本是同一個人呢?
第三節詩出現了第三個角色,是一隻龍。這隻龍源於讀信時「驚訝、恐懼與滿足」的情緒,它是探勘者過去的歷險經驗,它從信件活了過來,跨越虛構(信件)與現實之間的「魔山刀鋒」、「彎曲的窟窿」,來到「閱讀的天窗」,以上帝的全知視角觀察那位正在讀信的人,竟是「當初未將自己捕獲的男主角」。
透過「龍(經驗)」的第三方視角,我們得以將「探勘者(過去時空)」與「讀信人(現在時空)」的身影重新疊合,原來讀信人即是過去在冰上歷險的探勘者,「讀早年的信」這動作意味著一種記憶的回溯,然而信裡提到的「冰」,其透明脆弱、會逐漸消融的性質也表現了記憶逐漸崩解、消逝的狀態。
詩題名作「旅行小說」,借著以上的線索,我們最終能拼湊出這個故事的全貌(圖一):一位垂垂老矣讀信人在書桌前,讀著自己早年在冰上探險的經驗:白晝下與嚮導犬的八萬里長征,沿岸看見的一艘破冰船,然而腦中逐漸衰退的記憶裡,卻只剩下一片白茫的冰,什麼都記不得了,只能發出咕噥的問句:為何……只剩冰。
( 圖一)
這種往返於時間之流的後設技巧,讓人聯想到張大春的《將軍碑》,讀者跟著失智(記憶逐漸崩解)的主角一同觀看、穿梭於現在與過去的記憶中。
將詩題與詩作整體來看,《旅行小說》呈現出一個故事(讀信人讀信)中包裹另一個故事(信中的冰上歷險),而這種如同俄羅斯娃娃層層疊套的敘事結構技巧,在《全裝修》中有更成熟的演示。
技法三:拉軌鏡頭(Dolly out)的視角轉變
在上一節中,我們提到故事包裹故事的敘事結構,《全裝修》的題記即引用W·史蒂文斯《彈藍吉他的人》的詩句:「詩是這首詩的主題。」開宗明義揭示這首詩本身帶有的後設性質。那麼在敘事層面上,詩人是如何處理一首主題為詩的詩?容我借用電影鏡頭術語「拉鏡頭(Dolly out)」來形容這首詩的後設敘事技巧。
「Dolly out」,意指攝影機架設在一條軌道上,逐步遠離被攝物的鏡頭運動,能夠呈現被攝物與周圍環境的關係,被攝物帶有渺小感、孤獨感與悲劇性。除此之外,這個鏡頭運動還能有後設敘事的功能,以西班牙導演阿莫多瓦《痛苦與榮耀》為例,在(圖二)我們所見是一對母子露宿於牆邊,但隨著鏡頭dolly out,在(圖三)我們改變對既有現實的認知,才意識到原來母子露宿只是一場戲,整部《痛苦與榮耀》其實是一部電影中的電影。
(圖二)
(圖三)
由上述舉例再看〈未裝修〉,從詩作的第一節的第一段到第三段,我們可以看見一個「月全食之夜的沙漠」,一名色目人正騎馬奔馳,讀者以為我們正身處在一個異國西域的世界裡,但在第三段末行,我們才意識到原來先前所見,只是在「衛生間牆上這片瓷磚的/裝飾圖案裡」,映照在磁磚上的「落日之光」,反射在客廳的「那個人」身上,第一節詩最後的畫面,定格在「那個人卻正以更為誇張的霓虹腰身/將腦袋頂入液晶顯示屏」。
在詩第一節,詩人利用空間的轉換,彷彿架設一條軌道,攝影機從一塊沙漠圖案的磁磚開始緩緩後退,接著衛生間逐漸進入畫面視線,攝影機持續後退,離開衛生間,進入更外層的客廳,看見一個彎下腰的身體,接著是整個人,攝影機繼續dolly out,我們最終能看見一個人沉迷在電子產品居家生活全貌。
第二節則在描述客廳裡的「那個人」,在魔幻虛擬世界(「帝國時代」、「海盜」、「追風馬忽必烈」)與現實居家生活(「溫州炒房團、衛生間、浴缸)兩者間來回穿梭,詩人透過「一個遜於現實之魔幻的/魔幻世界是他的現實」,這種循環結構的句法,讓讀者在第一時間閱讀時容易為了分辨其語意上的差異而感到混亂,達到了現實與魔幻無法分辨的效果。
到了第三節「這情形相當於一首翻譯詩」,我們原先認知的現實再度被推翻,攝影機再度dolly out,我們在前兩節認知的居家生活,是被翻譯過的,來自更外層的世界:「溜著小狗忽必烈的那個人/將一頭短髮染成了金色」。在這層世界中,染成金髮的「那個人」卻發現自己是「被設想的」,暗示了好像在這層世界之外,還存在著一位隱藏的作者正在虛構他。我們得以知道整體故事結構(圖四):
(圖四)
在第三節第二段到第三段,染成金髮的那個人,離開有電腦的客廳,走進浴室,凝視著牆上的那幅磁磚畫,彷彿又進入了「魔幻記憶」裡,但這個記憶會是誰的?是色目人的記憶裡嗎?於是騎馬的色目人、客廳裡的那個人、溜小狗的那個人,這三個角色原本看似各自獨立的現實,在此刻形成了空間輪迴的結構,也呼應了「現實之魔幻、魔幻之現實」的概念。
同時,我們也因為這種軌道鏡頭推移的敘事方式,認知視角必須跟著不斷轉變,無法判斷每一個閱讀當下是否為「最後真正的現實」,讀者只能跟著詩人進入他的敘事迷宮裡一同遊戲,如同詩末發出的那一聲驚嘆:「天啊,我在哪兒。」
結語
陳東東透過抹除真實與虛構的界線,帶領讀者穿梭時空,並不斷改變讀者的認知視角打造了一座後設敘事迷宮樂園,邀請讀者一同嬉戲,然而只有嬉戲如此簡單嗎?世界之外還有世界,彷彿一則當代中國「全面監控」的社會情境隱喻,或許,他的詩作隱隱呼喚著當代中國人,去意識到那條看不見的邊界的存在,試圖消抹與解構,才能在時空歷史的洪流之下保持自我的精神性。
參考資料
專書
臧棣,《後朦朧詩:作為一種寫作的詩歌》,《中國詩歌 九十年代備忘錄》,(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論文
楊小濱,〈驅力主體的奇境舞台:陳東東詩中的都市後現代寓言〉,臺灣詩學學刊第三十一期,2018年5月
姜濤,〈一首詩究竟又在哪兒──陳東東〈全裝修〉解讀〉,《當代作家評論》,2006年第2期
電子媒體
譚智鋒,〈陳東東:我不會允許我談論自己的詩歌寫作〉,《明報》,(來源:http://www.cnpubg.com/book/2020/0722/52204.shtml 2020.07.22)
--
美術設計:游佳真
圖片來源:游佳真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15.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陳東東 #窗龕 #旅行小說 #未裝修 #後設敘事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930的網紅布哥哥.生活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布哥哥の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bruce19790902/ 🤣開心分享生活大小事 活動活動筋骨 🤪增加生活樂趣 🔌幫生活插電囉 00:00精彩片段 00:46新屋長祥宮 01:31禾山田仙草花田 04:17味衛佳柿餅觀光農場 09:37湖口老街 12:41...
仰大湖 樂 居 在 你(妳)好,我是莎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簽書會之後](活動)
我的個人首場簽書會順利落幕了。
·
在書店的一塊小小展演空間,擠滿了所有愛我的人。不論是我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他們甘冒著午後瞬時喧鬧的滯留鋒面,天留我不留地為我走出家門,光是想像就能令人在心裡再度化成一場梅雨,淚流滿面。
·
曾經我以為所有的一切都是靠著自己的努力,靠著我捨棄社群軟體的喧囂繁華,轉而打開書本期勉打造自身的顏如玉;靠著我在每一個假日與閒適懶散的賭命拼搏,一點一點在鍵盤上敲出的字字血淚。但看著簽書會現場來的所有可能景仰我、欣賞我、或純粹支持我、幫助我的人們,我才發覺一己之力如同滄海一粟,這個世界沒有人與人的連結,不論是在肉體上的緊緊相依、或是在意念中的相互交融,我依舊什麼都不是。
·
我的努力依舊是我,但若無人賞識,我也沒能清高到孤芳自賞而不可一世。
·
然後我才發現,所謂的努力,不過只是做人處事的初始階段。若是沒有努力光要人垂愛也是不可得的,這樣的交錯出走重新聚合,彷彿若有輪迴的生生不息。
·
在我有些自我放逐過後的回歸人群,一些閃亮亮的愛意令我眩目。眩目過後難免無法沉著而表現不好,我無法要人體諒,只能在思緒中反芻,期許剛剛站上下一階段的自己,這一路還能走得堅定。
·
·
·
·
在談簽書會之前,我想先來談談我之前上了節目的事。
·
當初接到突如其來的電視節目邀約,我十分欣喜,有一度發覺自己可能要有走紅的趨勢。
·
我向來對自己的口才是有自信的。節目腳本上預計要問的幾個問題,我大約也在心裡推演了答案。因為不想要表現地過於制式緊張,所以我刻意不多想,帶著原本的容貌就這麼上去。可以說,人在電視節目中看見的我,大概就跟我私下與朋友相處的樣子雷同。
·
我亟欲追求誠懇。不敢說誠實,因為我時常還是會在許多有形無形的壓力下,被逼著要說事實不是如此的話語。比如說對上向學姐報告經濟艙都沒事喔,其實我剛才打翻了飲料在客人身上,不過客人看起來滿好的,應該不會回家以後想想氣不過指名客訴我,為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乾脆不要講;對下跟姪女們說阿姨現在很忙,妳們自己去旁邊玩一下,其實不過是不想錯過心儀男子的電話簡訊,意圖使自己處於高亢的備戰狀態(不過後來我知道最好不要這樣);對酒吧裡前來搭訕卻不感興趣的男子說我去上一下廁所,就再也消失無影⋯⋯。
·
素日裡我就是這麼一個庸俗的女人。
·
但企圖以誠實為本的寫作,卻給了我一個告解的出口,即便依舊猥瑣如此,也像實現了所有性幻想的一夜,我依舊是不能明說的,心理身體卻都獲得解放舒坦。
·
我沒想到的是,當自己所能接觸的受眾經由網路、經由大眾媒體擴大到一個境界,等於也將自己推上了一座公審的舞台。我當然希望所有人看我的眼光都是粉紅色的,可我自己大便都不是粉紅色的了,這麼想無非是強人所難。
·
我是一個在性格的動靜兩面相去甚遠的人。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是這樣,但我的人前與人後、表演與尋思,可以呈現出極端不同的樣貌,即便那都是我;也能在兩種性格中以不同的方式貫穿同一套思想。
·
從前我在粉絲頁裡發表任何論述,由於是自己可以完全掌握的小天地,我有自信能將自己的心意表達得完滿。影響的效率像是在一座廣大湖泊中投入一顆不足四分之一個巴掌大的小石,漣漪一波波出去,輕柔和緩,小石亦很快就沉入湖底;現在多了一點公眾的身份與不同的傳播工具,我照著我平時與朋友笑鬧的人前表現,像在空蕩的山谷大喊一聲,回聲很快回傳回來,即便依舊是我,卻因為地域的不同,變得不得體地要教人批評。
·
我在節目播出過後,在意地偷覷了網路評論,發覺完全不像是自己平時與人玩笑時那般招人喜歡;甚至自以為是的八卦分享、在平常最容易令人有趣的那些話語,還被大費周章地做成網路新聞,標題下得和我外在的表現一樣聳動:最愛機長+商務客!空姐曝勾引SOP。
·
上述這些,雖令我在正面理解到自己的確是有了些微不同凡響的聲量;背地裡卻是扛不住招人厭惡的心理壓力,而鬱鬱寡歡了幾日。
·
我在亟欲誠懇、俗話說的做自己上摔了個狗吃屎。我以為這樣是對的,卻反被這段時間的信念射個中箭落馬。
·
所以我錯了嗎?我不禁委屈地這麼想。
·
可我明明說了就我而言的實話。誠實不是美德嗎?怎麼我還被人討厭了。
·
如果因為這樣的挫折就挺不過去,我好像也不配做我理想中樣子的人了。發懶了幾日,連最基本的簽書會資訊都沒有發文宣傳(我只建立了活動),我就在各種瞧不起自己又想愛自己的糾結中困坐愁城。但我清楚,若我想扶著眾人的眼光翻身上位,這次的挫折只是濫觴,也不會因為我躲著就不會被發現。
·
我從來也不願做個膽小的人,心間發毛那麼就找把梳子順一順。
·
·
·
·
簽書會中,出版社安排責編和我進行一段訪談,雖也不會比上節目更加廣為流傳,但我認為這是一個機會令我展現放下自己的轉變。為免自己再度因為過於誠實的失言而令人不耐,我特意提早了兩個小時來到活動現場附近的咖啡廳,撰寫待會訪談答覆的稿子。
·
問題一:書名《才不稀罕當空姐》有想傳遞什麼想法嗎?
·
我認為每個職業都有不為人知的亮點及盲點、好處及壞處。
·
其實一開始想取的書名不是這個,是一個平靜許多的書名,叫《機艙裡的大象》,取自英文諺語”Elephant in the room",大意是在我們身邊能夠看到、感受到,卻不願說破的怪事。不過和編輯討論過後,發覺這個書名沒有爆點,比較像是童書繪本,因此重新發想名字。
·
這本書寫到最後,也像是我與自己做了一次關於職涯的對話。而我的結論是:「嗯,我不喜歡當空姐」靈機一動,《才不稀罕當空姐》就出現了。
·
我希望大家可以藉由這個比較激烈而反面的書名去思考工作之於自己是什麼。就算不喜歡、不稀罕,只要能不盲從某種社會價值,就能從職業當中超脫出來,找到一點自己。
·
·
·
·
問題二:從多年前剛開始工作到現在,對於這份職業的想法有沒有什麼改變,心境上有什麼不同嗎?
·
以前覺得只要能一直出去玩就好,做了這個工作以後才發現自己是很戀家的人,那麼多的班表不確定性其實不能造成我最大的快樂,能時常和自己愛的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才是最棒的。
·
剛開始上班的時候,曾經很驕傲這是一份令人欣羨的工作,但現在對我而言這就是我糊口的工具。我尊重工作、同時也尊重自己的想法,我不認為不喜歡自己的工作就沒有資格做這份工作。我努力從中取得平衡,不再把工作當成定義我的唯一標準,這是我認為我最大的改變。
·
·
·
·
問題三:在工作的時候,有什麼事情、乘客令你印象最深刻?
·
曾經遇過一個伯伯可能因為年紀大了或是身體疾病,在走去廁所的路上就先拉了一地,從椅子一路大便到廁所。
·
外面的地面當然要清,可是伯伯也把廁所弄得很可怕。我當時已經做到是現在的副座艙長的位子,我可以決定要不要直接把廁所鎖起來不要清理。可是考慮到那天全滿,如果少一間廁所,客人會把其他間上到爆,我又俗辣怕叫學妹去清她們會匿名上網罵我,說學姐自己不願意做的噁心事都叫學妹去做,反覆考慮之下,最後我自己進去清了。
·
我到現在都還記得那個味道有多可怕,我每進去五秒鐘就要開門呼吸一次,下機後回到飯店屎味都一直縈繞在鼻間。不過那天很難得的是,平常遇到這種事情,其他客人一定會嚴重抱怨,那天不但沒有客人抱怨,下機的時候,坐在那間廁所附近的客人還稱讚我們工作很努力。
·
我有寫了一篇文章在我的粉絲頁,叫〈大便空姐〉,就是在講這件事。
·
·
·
·
問題四:這本書的內容,最想傳達給大家的東西?
·
我認為人都有在每個地方神聖及卑微的可能,不論你做的是什麼。
·
空服員在普遍的社會價值觀是比較高雅的工作,但首先我在書裡就想打破大家的這種印象,希望乘客能真正認知到我們的價值是什麼,不只是花瓶。
·
再來,在我們這個看起來金玉其外的小圈圈裡,人性的光明與黑暗,社會的現實與溫暖也同樣在上演。希望大家能夠認知的是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而不是什麼職業的人,然後從自己的想法推及到生活中的各個面向。
·
·
·
·
問題五:出書後,在公司上班有受到刁難嗎?
·
沒有,這是我滿慶幸的地方。但我也有想過這是因為最近我的公司空服員醞釀要罷工的事,讓公司高層太忙,沒有時間把焦點轉到我身上。不過我還是想要在這裡呼籲一下,我們會想罷工不是隨便的起鬨,而是真的經歷了很多事情讓我們決定這麼做。我的公司真的對我們不夠好,希望社會大眾可以體諒支持我們有爭取更好工作條件的權益。
·
但最重要的還是希望各位粉絲們能夠用愛讓我離職。
·
·
·
·
問題六:妳認為一份好的工作、職業,應該具備怎樣的條件?妳會怎麼定義呢?
·
每個人條件、定義都不一樣,而我認為還是要先想辦法了解自己。
·
像我有個朋友很喜歡設計,但剛開始從事設計的薪水實在太少,就改做業務。現在用做業務的薪水來養自己的興趣。雖然很辛苦,她之前做業務的時候還因為業務技巧不夠純熟而吃盡苦頭,但在這一路的辛苦中,她辨認出了自己的優點、缺點,並且培養出了不同於以往的技能。
·
我們時常都覺得應該是一個工作要怎樣怎樣、錢多事少離家近之類的,工作本身的條件來迎合我們的興趣喜好。但在我自己也工作了這麼多年過後,我發覺應該要反過來,是人要從工作中去發現自己的條件跟極限,然後做修正,甚至更厲害的人可以跳脫原有的框架,用毅力努力熱情,去創造自己喜歡的事業,再苦也甘之如飴。
·
能夠這樣做的人,我想就是擁有好工作的人。
·
·
·
·
問題七:人生可以重來的話,是否會選擇當空服員?
·
我那麼討厭我的工作了,我當然不會再想當空服員。以前大學要畢業的時候,其實想過去當主播,但覺得當主播的社會責任好像太大,各個層面都要受人檢視,而我是一個這麼花天酒地的人,當空服員好像還多能保有自己私下的一面,也考上了,就去做了。
·
不過居然人生無法重來的話,我也不能後悔,後悔就等於否定了我這一路。我只能在接下來的旅程中,勇於思考這段經歷能夠帶給我什麼,也就值得了。
·
·
·
·
稿子是這麼寫的,但真正在訪談時,還是因為緊張,及一些文言的拗口,而無法完整表達清楚所有意思。
·
希望上述文字,能令還願意喜歡我、支持我的人們,可以更多地再理解我一點。
·
·
·
·
書出之後,許多人大方地給我鼓勵、甜蜜地讚揚我。我在這整個從前的人生不曾體驗到的過程中,老實說,要不是踢到了上電視節目被網友罵的那塊鐵板,墜入一個比沒出書以前埋頭寫作自以為鬱鬱不得志更深的深淵,我大概會以為自己就是如此了,不需要再成長、不需要再學習、不需要虛心,因為已經來到一個堪稱完滿時刻。
·
然後我也才發現其實自己並不強悍。我曾以為靠著自己努力得來的那些東西,不過只是我想走出自我的開頭,我離真正的至善還太遠太遠。
·
當我終究從井底冒出了一顆頭之後,繁複世俗的眼光才將我帶入了第二階段,我的行為準則需要考量的,已經不單單是自己看待自己的樣子,還有別人看我的樣子。
·
那麼該如何做自己呢?如果會在意別人的話?我想你會問。
·
這就是我現在需要重新思索的課題。如何在他人與自己之間,依舊維持自己喜歡的且誠實的樣子,還能繼續被你所欣賞。
·
我還沒什麼自信、也沒什麼把握,也還不想矯情地說謝謝批評我的網友。我有些不捨地回頭,看著丘陵下的城市風景,那是我剛剛爬上來的地方,也是小時候的我以為全世界最高的地方。
·
·
·
·
出書前一天,我去滑水,那是我近期喜歡上的一項運動。其實我剛開始學的是滑雪,一個人在日本的雪場找了台灣的教練學。教練教得好,又告訴我,妳回台灣以後如果不想忘了滑雪,可以來滑水,那是一種和滑雪原理相似的水上運動,都學可以互相增進技巧。我便在日頭逐漸赤炎的日子,開始這項運動。
·
那也才是我第四次滑水,可以在水上站得起來,但要彎來彎去、腳跟腳背地變換就是另一個層次的事。
·
那日船上只有我一個客人,我也不趕時間(書都要出了啊),幾個教練遂也擠上船一同玩耍。
·
我不知道是教練們年輕喧鬧的氣息感染了我、還是我本就懷著一種將要完成一番大事的完滿情緒,四月乍暖還寒的天氣裡,那日的溫度能令人涔出一點汗,但還不至粘膩地令人躁鬱。我穿著比基尼,裝做不經意驕傲地露出未在冬日吃胖的軀體,船高速行進時的風貫穿我,美麗的身體、美麗的天氣、美麗的每個人不帶特殊目的的笑意,即便誰滑水時狼狽地摔落河裡,船上的人大笑也不令人有備受污辱的感覺,知道這就是練習一項技藝的過程,這樣諷刺性的笑鬧反而是鼓勵人不甘心的一種表現,是有點嫉妒有點羨慕但不會在心中燒灼成一道執著揪心的樂趣。
·
「我明天要出書了。」我說。
·
教練們似乎不很明白能出成一本書的意義,即便作家、作家地喊我,也藏有一種不諳世理的揶揄。我心說他們多單純地年紀小,遂也不計較。何況所謂心血,弔詭之處便在於不是投入越多便能連貫性地得到越多回報,有時甚至要刻意遠離與心血相依的母子連心,才能淡薄地不為世間浪潮吞沒了去。
·
人如何能在水上站立?
·
每次掙扎著藉救生衣浮出水面,找回連著船的把手起滑,都還會有種不可思議,我怎麼就能藉著身體平衡與船的拉力,踩著一塊板子,站立在水面之上。
·
載浮載沉的慾望之海,人人陷入其中呈現一種要溺死不死的狀態。有人發明了一種方法,告訴你人是有可能站立在水面之上的,但這項技藝需要練習與決心,學得好的還能在水上翻騰也不怕摔進水裡。
·
每個人其實有自己的方法與想像完成在水上站立的可能。曾有人教我說妳可以去做個空姐,但空姐這塊板子我實在滑得很爛,儘管是金光閃閃的一塊板子,我還是想試試去雕琢出一塊屬於自己的合腳的板子。
·
經過一些機遇尋覓,最後我穿上了作家這塊板子,起滑了。我其實還滑得不夠好,甚至不比空姐那塊板子滑得好,我有的僅是一種預感與期待,我可以穿上全然是自己的面貌而在這之上被人景仰著,甚至有餘裕翻滾一圈,告訴水裡的人你亦是可以的。
·
然後書出了,接踵而來許多消息與活動,水面般映出自己有些從容的樣子,我竟不習慣,也有點不適應了。
·
這很奇怪。然後我才明白,成為作家這件事,最快樂的是出書前一天,帶著一種確定的自信及不安的期待,混合成高潮前想像中的自我催眠。這聽起來十分病態,像成熟的人最想念曾有的純真卻也不願再經歷一次,對未來曖昧不明的幻想往往是美夢成真最大的代價。
·
那日滑完水後,教練好心載我回家。他在車上向我講述了運動心理學中的體驗流暢度,必須讓顧客有這種感覺,才會令人對一種運動上癮,想一來再來。然後他又頗有些自信地道:「我們絕對是業界中在這點上做最好的。」
·
我有些故意地不置可否,想挫一挫這小伙子的銳氣,但也忽然有點欽佩,原來我感受到的那些好玩嬉笑,其實是人有心的安排,就像他們亦不曾看見我每個追尋文字的時間晝夜。然後我問,當你的公司成為業界最大以後,你不用那麼辛苦還要自己下船教學,你還想做什麼。
·
這個假設似乎有點遠,對創業剛起步的教練而言好像還是後話中的後話。
·
我忘了他回答什麼,只記得自己帶著體驗流暢度的心滿意足,期待著下一次的滑水回家。時至今日,我忽悠知道,謙卑的人,在翻過一座山頭之後,休息片刻,不會留戀,會願意提起腳跟朝下一個山頭前進。我們或許是自私地希望再有一次最快樂的出書前一天、或許是終究明白世界的轉動之快,能贏得了一時卻不會是一生一世。我兢兢業業地朝前航行,也驚訝得知,除去實質的作為,許多挑戰更是來自心裡對自己的質疑聲浪。
·
·
·
·
簽書會前一天,我飛了一個上海。在抵達目的地的下機送客,一個女孩子有些生卻地走來我站立的機門邊,問:「妳是莎拉嗎?」我十分驚訝地回問妳怎麼知道是我,她說:「我有看節目喔。」
·
節目啊,那是我最無地自容的一次表現。那時機上客人已所剩無幾,女孩與同行的伴侶是特意待到乘客走得差不多了才過來與我相認合照。後來她將照片私訊給我,並和我說了一些溫暖的加油話語,才令我驚覺,我可以不要謝謝那些攻擊我的網友(不好意思喔),可是我還是要謝謝願意繼續支持我的人,才頓時守得雲開,看見了下一座山的面貌。
·
我要往前走了。我要寫下一本書、要不畏懼心理障礙去做些可能令我害怕的事。我在這一階段還有尚待磨練的面對公眾的智慧。我還想當個因為努力且謙卑而不是漂亮板子站在水面上的人。
·
·
·
·
無法來參加簽書會,但還想獲得我親筆簽名的《才不稀罕當空姐》的粉絲,只要按讚留言:「我想要莎拉簽名的#才不稀罕當空姐」,並分享本文,即有機會抽中簽名書,共三本。
仰大湖 樂 居 在 凌宗湧 Alfie Lin 花藝生活美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二岸三地的美學設計師企業家一起集眾人之力 一起做一些對環境美學上有利他人之事。
從當初的示範四個書席開始蒲公英計劃 一個一個飄散出去公園中的書席陸續地完成 2018美好關係書香傳出去!
目前除了台北以外台中及各地也正在增加當中,當然希望藉此拋磚引玉,可以讓更多的在地公園里民可以自行合作參與完成, 讓小小的書席閱讀成為公園中最有溫度的角落。
#美好關係#蒲公英計劃#書香傳出去#公園書席
100億個美好持續發生!今天共有24個蒲公英書席在台北市正式啟用(地點列於文後並依提及順序列出),別開生面的是,所有參與的本地設計師今天上午還騎乘哈雷與Vespa車隊,分成兩條路線至各書席快閃巡禮,一方面觀摩各書席設計,一方面為書席造勢,期待民眾共襄盛舉。
這些書席除了有台灣本地設計師的策畫之外,還有來自兩岸三地的設計界與企業界名人的參與,這群人在過去幾個月一起發想與討論,許多人原本並不認識彼此,透過這樣的分組與分享,皆激盪出美好的關係。每個人的創意也許不同,但都本著同樣的初心,即是將美好的設計與想念傳播出去。
有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投入,書席樣貌當然百花齊放,不約而同的是,每個書席都秉著融入當地環境的精神,或以簡單透明的構成,或以自然原始的概念,且盡可能運用天然材質,讓書席與公園綠地相互結合,讓書本與人容易接合。例如位於台北市紀州庵綠地的「無.形」,即以鏡面設計反映紀州庵遺址的美;運用透明材質與斜張橋概念的「飄浮」,則以點與支柱置入公園,也有如「線構之間」與「坐座」直接以樹或座椅呈現,利用了公園綠地原本就有的元素。
閱讀可以很個人,也可以廣為流傳,因此許多書席以反映這樣的意境為設計概念。例如不同角度觀看「緣分的印記」有不同形狀與想像,象徵每個人從書中的領悟各不同;「隱身」圍出了私密的閱讀空間,但又以鏡面反射綠地本身;靈感取自蘇軾《江城子》的「小軒窗」,則讓人彷彿置身宋詞時空;「涵時」透過光線與時間變化的設計,喚醒人們珍惜閱讀的光陰,而「享.讀」則將書架設計成一個個信箱,比喻當年人們對家書的渴望。
部分書席則以「書」出發。「美好三角關係」的創意來自當你翻開書時,書本即是呈現三角形;或者如「美好之門」與「迴聲」皆直指閱讀的益處,書帶給人們知識與力量,也可以讓你逃離喧囂與繁雜,而「夏日的粉紅小圓舞曲」、「美好共生」則設計成可愛又堅實的書屋或書架,給了書本一個最好的家。
許多設計師則充分傳遞了閱讀就是生活,甚至是饒富趣味的。像是「精神食糧」與「黃金」都融入了裝置藝術概念,前者以大小不一的蒸籠為書架設計,象徵書是不可或缺心靈糧食,後者乾脆以馬桶呈現,取書中自有黃金屋的雙關意。另外,公園綠地總是親子同遊,因此「平衡哲學」的翹翹板與「最輕的重量」的積木飛機,皆將童趣帶入了書席,而「焦糖貓頭鷹」、「小毛驢多多」、「共生共榮」則以動物為主題或裝飾,希望以易於親近的方式吸引人們交換書籍。
美好關係發起人CNFlower總監凌宗湧曾說「我們聚集的就是一群傻子」,對照這群絞盡腦汁甚至自掏腰包打造書席的設計師們,其實就是最佳寫照。然而,單靠一群人的投入並不夠,我們需要更多的傻子一起投入,有空時來書席遊逛、交換書籍,將書本的美好與人們的善意傳出去,你也可以是蒲公英的種子。
📕無.形 (台北市中正區紀州奄綠地,廈門街147巷15號旁)
設計:9 Studio Desig/ 李東燦/ 趙悅萊/ 佟樂
📕飄浮 (台北市中山區康樂公園)
設計:尚藝室內設計/ 俞佳宏/ 高文振/ 童立姍
📕線構之間 (台北市中正區汀洲路綠地,汀洲路二段12巷11號)
設計:雲司國際設計/ 廖笠庭/ 江皓千/ 徐育民
📕坐座 (台北市大安區平安公園)
設計:晨室空間設計/ 陳正晨/ 陳靜/ 潘志強
📗緣分的印記 (台北市內湖區碧山公園)
設計:抱樸設計/ 周言叡/ 金捷/ 金采/ 葉佳琪
📗隱身 (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綠地16號,杭州南路一段11巷)
設計:華夏科大室內設計系師生團隊/ 林葳/ 李佳玫/ 白慶聰/ 卜霓虹/ 洪雨晴
📗小軒窗 (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三段54巷18號)
設計:開物設計/ 楊竣淞/ 陳秉信/ 夏春
📗涵時 (台北市中正區紀州奄綠地,廈門街147巷15號旁)
設計:LPL閬品集團/ 白慶聰/ 林葳/ 林子烊/ 洪雨晴/ 卜霓虹
📗享.讀 (台北市信義區中全公園)
設計:大間空間設計/ 江俊浩/ 利旭恆/ 汪莎
📙美好三角關係 (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綠地8號,新生南路三段15號)
設計:大滿室內設計/ 滿林昌/ 張子庭
📙美好之門 (台北市內湖區大湖公園)
設計:金捷/ 周言叡/ 金采/ 葉佳琪
📙迴聲 (台北市大安區安東街公園)
設計:大雄設計/ 林政緯
📙夏日的粉紅小圓舞曲 (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綠地,仁愛路二段66號)
設計:近境製作/ 唐忠漢/ 陳耀光/ 呂姍姍
📙美好共生 (台北市士林區天和公園)
設計:席克空間/ 徐慧平/ 許郁珮
📘精神食糧 (台北市北投區永欣綠地公園)
設計:無界象國際設計/ 張顥瀚/ 陳德堅/ 廖賀嬪/ 石恬華
📘黃金 (台北市大安區居安公園)
設計:格綸設計/ 虞國綸/ 久積三郎/ 林雅惠
📘平衡哲學 (台北市信義區松勤街50號,四四南村前方廣場)
設計:桔禾創意/ 張漢寧/ 楊奭凡/ 張靜
📘最輕的重量 (台北市信義區象山公園)
設計:天涵設計/ 楊書林/ 朱柏仰/ 甘海波/ 陳淑芬
📘焦糖貓頭鷹 (台北市南港區新富公園)
設計:榮設計/ 邱振榮/ 吳軍/ 李思儀/ 周麗美
📘小毛驢多多 (台北市松山區民生公園)
設計:山隱建築/ 何武賢/ 余政明/ 許家慈
📘共生共榮 (台北市士林區天和公園)
設計:天睿設計/ 劉貴美/ 張巧梅/ 張銘
📕Maji (台北市中山區玉門街1號)
設計:MAJI集食行樂 團隊
📕賦∣融書席 (台北市內湖區新湖三路288號,創速中心)
設計:郭俠邑/ 林岳昇/ 李莎莉
📕A Library (台北市中山區民生東路二段147巷口)
設計:博上廣告/ 許益謙
#美好關係書香傳出去
#美好關係X田園城市
#美好關係蒲公英書席計畫
#photobyIvyChen
#photoby蔡艾迪
#photoby賽爾映像
仰大湖 樂 居 在 布哥哥.生活事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布哥哥の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bruce19790902/
🤣開心分享生活大小事
活動活動筋骨
🤪增加生活樂趣
🔌幫生活插電囉
00:00精彩片段
00:46新屋長祥宮
01:31禾山田仙草花田
04:17味衛佳柿餅觀光農場
09:37湖口老街
12:41乾杯林口店
#布哥哥生活事
#記錄美好生活🤳🏻
#分享生活紀錄🎥
#跟著布哥哥吃喝玩樂趣🕺🏻
#Taiwan #台灣 #Sightseeing
#entertainment #family #Ecology
#tourism #life # #Popular #Attractions
#隱藏秘境 #桃園 #打卡景點 #仙草花田
✅布哥哥 𝑭𝒂𝒄𝒆𝒃𝒐𝒐𝒌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bruce19790902/
◈…◈…◈…◈…◈…◈…◈…◈…◈…◈…◈…◈…◈…◈
【 #新屋長祥宮 】
長祥宮又稱五穀先帝廟,位於新屋區九斗里,
佔地共1甲7分,是當地重要的信仰中心。
民間信仰認為五穀神農是新屋的守護神,護佑當地魚米物產豐收。
因新屋是桃園最大的米倉,故又有魚米之鄉的美名。
長祥宮每逢假日會有許多香客前來進香祭拜,
是新屋地區重要的信仰中心之一 。
地址🔎:桃園市新屋區長祥路1096號
電話☎:03-477-3866
主神:五穀神農大帝
◈…◈…◈…◈…◈…◈…◈…◈…◈…◈…◈…◈…◈…◈
【 #禾山田仙草花田 】
這片免費拍照的仙草花田是私人花田,
農地主人也大方開放遊客免費參觀拍照,
要記得保持公德心,不隨意攀折花枝、不留下垃圾,
讓雙方都能擁有良好的互惠關係~~
地址🔎:桃園新屋(長祥宮五穀神農大帝青銅像後方農田)
停車資訊🚗:長祥宮廣場
◈…◈…◈…◈…◈…◈…◈…◈…◈…◈…◈…◈…◈…◈
【 #味衛佳柿餅觀光農場 】
每年的九至翌年一月來到新埔味衛佳柿餅觀光農場,
映入眼簾的盡是一幅幅詩情畫意的美景,
黃橙橙的柿子置滿於棚架上,正享受著日光浴,
宛如金色小球一般,透過旱坑里特有的「九降風」與日曬,
將這些黃金般的小圓果實彷彿經過大自然的魔術將其變化成金紅色的美味柿餅,
而新埔味衛佳柿餅觀光農場傳承百餘年的特有柿餅加工文化,
就是透過新埔獨特的天時與地利條件不斷的傳續下去。
電話☎:03-589-2352
facebook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Pro.Persimmon/
地址🔎:新竹縣新埔鎮旱坑路一段283巷53號
Email✉:tomcityku@gmail.com
停車資訊🚗:
備有小轎車停車場,停車方便。
遊覽車停在路邊停車場,人員走路進入。
◈…◈…◈…◈…◈…◈…◈…◈…◈…◈…◈…◈…◈…◈
【 #湖口老街 】
湖口老街昔日因「大湖口火車碼頭」鐵路的開發而繁榮,
以三元宮為中心,包含街頭、橫街與新街3條街,
由舊車站原址上建造的天主堂至街底縣定古蹟三元宮全長約300公尺,
寬約10公尺的街道,房舍全部以紅磚為建材,
牌樓立面屬於羅馬巴洛克建築,架構採閩南式,兩側為長條形店舖住宅,
街道上除了當地居住的人家,也有老診所、文史工作室、咖啡廳、餐廳,
特有的懷舊與藝術氛圍,吸引著無數的文人墨客造訪遊歷。
google地圖搜尋🔎:新竹縣湖口鄉湖鏡村湖口老街
◈…◈…◈…◈…◈…◈…◈…◈…◈…◈…◈…◈…◈…◈
【 #湖口三元宮 】
湖口三元宮位於臺灣新竹縣湖口鄉的湖口老街上,
建於臺灣日治時期的大正年間,於2001年5月21日公告為縣定古蹟。
身為當地信仰中心的三元宮主祀三官大帝,
還供奉有觀音菩薩、媽祖、註生娘娘、文昌帝君、武財神與伯公等神。
其中陪祀於廟內的伯公為大湖口庄歷史最悠久者,
與當地客家移民的拓墾歷史相當。
電話☎:03-569-2667
facebook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E6%B9%96%E5%8F%A3%E4%B8%89%E5%85%83%E5%AE%AE-1539234066405868/
地址🔎:新竹縣湖口鄉湖口老街278號
◈…◈…◈…◈…◈…◈…◈…◈…◈…◈…◈…◈…◈…◈
【 #乾杯林口店 】
獨特的熱門氣氛以及8點乾杯、親親五花肉等特色活動,
使乾杯居酒屋很快地成為台灣相當受歡迎的燒肉居酒屋。
新鮮冷藏的進口牛肉燒烤至最佳狀態,搭配上自製泡菜,
最後再扒一口台式越光米,這就是乾杯想要帶給所有顧客的滿足感。
電話☎:02-2606-8522
facebook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Pro.Persimmon/
地址🔎:新北市林口區文化三路一段356號 (MITSUI OUTLET PARK 林口)
◈…◈…◈…◈…◈…◈…◈…◈…◈…◈…◈…◈…◈…◈
#分享生活紀錄🎥
#紀錄生活美好☺
#布哥哥生活事
#仙草花
#仙草花節
#味衛佳柿餅觀光農場
#三元宮
# 乾杯林口店
# 新屋長祥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