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的互動,是情緒紛擾的主要來源。
問題在於我們總是喜歡不斷地去當判官,覺得別人這裡不好,那裡不對。我們總覺得人的模樣遠不如與我們內心中的理想。我們想要改變旁人。
這是不可能辦得到的,畢竟每個人生來都是不一樣的。結果就是我們會動不動就感到挫折,感到沮喪。與其如此,我們其實應該把別人當成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去看待,就像你不會去抱怨彗星與行星的運行軌道。
彗星與行星的存在,就是單純的存在。天體有大有小、有扁有圓,人也是一樣,而這也正是人生豐富而有趣的地方。面對不一樣的人,見招拆招就是了,別硬要排斥他們,或想要改變他們。把理解人的過程當成一場遊戲,就像你要設法破案一樣。
取自《人性18法則》
……………………………………………………………
各位朋友,晚安:
有朋友反映,這本書像教科書一樣,有點難。可是,我猜,多看幾遍,還是會有收穫。
以這一段摘文來說,我的收穫就很大。像「把人當成現實一樣接受」,這是以前某次演講我曾經提過的一個小小段落,但也沒有重複談過,我想,談得也不夠深入。
這本書我把它當成像寶典,我對於我能夠讓這本書被大眾看見,我感覺愉悅。我真心感覺,心理學能助人,至少我們能因此多一點理解自己。
祝願您,不只能理性,也能感性!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2571846303126785
……………………………………………………………
用計將理性從心中帶出
【文/ 羅伯‧葛林】
人內心固然有強烈的非理性在猖狂,但有兩項因素讓所有人都不需要感到絕望。這頭一樣,是人類古今中外都不斷有高度理性的人物繼起,帶動人類的發展向前邁進。作為我們所有人努力的目標,這群人一字排開有:伯里克利、有古印度的阿育王(A´soka)、古羅馬的馬可.奧理略皇帝(Marcus Aurelius)、中世紀法國的瑪歌王后(Marguerite deValois),達文西、達爾文、林肯、俄國文豪契訶夫、人類學者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股神華倫.巴菲特,而我這只是略舉數例而已。
這些夙昔的典範有若干共同的特質:他們都對自身的特質與弱點抱持切實的評價;他們都是真理與現實的信徒;他們都對人心存寬容;他們都有能力設定目標,然後說到做到。
第二項帶給我們希望的因素,是我們幾乎每個人都曾在人生的某個點上體驗過何謂高度的理性。而這通常來自於我們姑且可稱為「創造者心境」(maker’s mindset)的東西。我們手上有在執行的計畫,而且通常得在期限內完成。我們唯一可以享有的情緒,是興奮與衝勁。其他情緒都只會讓我們無法專心。因為必須做出成果,所以我們會「期間限定」變得格外實際。一旦專注在工作上,我們的內心會變得冷靜,自我意識會暫停跳出來干預。要是有人想打斷我們,或者用情緒來感染我們,我們會感到極端排斥。這些時刻──長則數週,短僅數小時──顯示理性自我正等待著破繭而出。我們還差的只是一些自覺,跟一些練習。
…………
徹底認識自己
無知,是情緒自我的溫床。你早一分鐘知曉情緒自我的運作方式與它掌控你內心的方式,你就早一分鐘可以令其鬆手,並為你所馴服。由此你朝理性所踏出的第一步,永遠都是向內走而不是向外走。你想情緒自我束手就擒,就得「抓姦在床」。為了達成這個目的,你必須反省自身在壓力下的表現,想想自己在壓力下會顯露出什麼樣的弱點?或許你會因此變身為馬屁精、惡霸、控制狂,也或許你會開始疑神疑鬼?你必須看著自己的決定,特別是那些效果不太好的決定──想想你是不是能看出什麼模式,是不是能辨識出某種底層的不安全感在驅動著這些決定?檢視你自身的優點,想想你有什麼過人之處。這將能幫助你決定目標如何設定,才能一方面符合你長年的興趣,一方面讓你能發揮所長。知道你的特別之處,並給自己正確的評價,也能有助於你抗拒群體偏誤或群體效應的拉力。
…………
檢視你情緒的根源
好,你生氣。讓你的感覺從內部慢慢沉澱,然後進行思考。這股氣是源自某種看起來很無聊、很小家子氣的東西嗎?通常這就代表其背後有某件事或某個人才是真正令你發怒的理由。或許有某個更令人不快的情緒在背後作祟,比方說羨慕或被害妄想。你必須直視這些可能的情緒源,向下挖掘出可能的引爆點。為了達成這些目的,聰明的你可以善用日記來嚴酷並客觀地記錄你的自我評價。此處你最大的威脅來自於自我與自尊,乃至於自我與自尊讓你無意識為自己樹立起的幻象。這些幻象或可一時讓你覺得舒坦,但長此以往你只會養成自我辯護的習慣,而這種習慣會阻礙你的學習或進步。找出一個中性的位置來觀察自己的行為,最後帶著一絲超然、幾分幽默。很快地這麼做會變成你的反射行為,而後等情緒自我在某個場合中突然揚起頭來的時候,你將能退後一步,然後就定位來進行客觀的觀察。
…………
增加你的反應時間
這種力量來自於反覆的練習。遇到某個事件或某種互動需要反應的時候,你必須訓練自己退後一步。意思是指你得實際退到一個你可以獨處而沒有壓力得馬上回應的地點,也可以是你寫下一封憤怒的電郵但不馬上寄出。可以睡一兩晚再做出決定。
你得避免在情緒湧上來的時候打電話或進行溝通,邊生氣邊發言尤為大忌。如果你發現自己急著要去承諾事情、雇用職員,或是接受聘書,請你退後一步,給自己一天的思考時間,並讓情緒冷靜下來。你能拉開的時間愈久愈理想,因為時間能夠帶出空間,讓你能帶著縱深去眺望事件。你可以將之想成是一種重量訓練或肌力訓練──你愈是能撐住不要急著反應,你心智中能用以進行反思的空間就愈寬廣,你的心靈肌肉也會變得益發強韌。
…………
把人當成現實一樣接受
與人的互動,是情緒紛擾的主要來源,但我們並不是沒有別的出路。問題在於我們總是喜歡不斷地去當判官,覺得別人這裡不好,那裡不對。我們總覺得人的模樣遠不如與我們內心中的理想。我們想要改變旁人。我們希望其他人可以按照我們的理想去思考與行動,而這種理想也通常就是我們自身的思考與行動模式。但這是不可能辦得到的,畢竟每個人生來都是不一樣的。結果就是我們會動不動就感到挫折,感到沮喪。與其如此,我們其實應該把別人當成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去看待,就像你不會去抱怨彗星與行星的運行軌道。彗星與行星的存在,就是單純的存在。天體有大有小、有扁有圓,人也是一樣,而這也正是人生豐富而有趣的地方。面對不一樣的人,見招拆招就是了,別硬要排斥他們,或想要改變他們。把理解人的過程當成一場遊戲,就像你要設法破案一樣。種種個性所拼湊起來的,是一齣名為人類的喜劇。沒錯,人是不理性的,但你也是人,你也理性不到哪裡去。把你對人的接納程度,調到刻度上最高的地方,用你的肚量去包容他們的奇形怪狀。這有助你冷靜下來,並且用更不帶情緒的方式去觀察人,你對他們的理解將會更深刻。你會停止把自身的情緒投射到他們身上。總歸一句,你會因此出落地更加平衡、更加沉穩、更有心思去進行思考的過程。
當然,這話說得輕鬆。今天如果是跟會讓你做噩夢的那一類人狹路相逢,比方說自戀狂、罵人不帶髒字的酸民、還有其他各式各樣的人形引信,人要保持冷靜真的不是那麼容易。這些人之於你的理性,代表一種持續不斷的考驗。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嘗試效法契訶夫這名以極度理性聞名於世的俄國文豪。他出身一貧如洗的大家庭,父親酗酒,打起小孩一點都不留情,年幼的契訶夫也難逃毒手。契訶夫後來當上醫師,並開始把寫作當成副業。他把所受的醫療訓練套用在人類的動物性上,其目標是釐清我們何以會這麼不理性、這麼不快樂、這麼危險。在他親撰的故事與劇本裡,契訶夫發現若能潛入自己的角色,把最糟糕的典型都摸的一清二楚,會是一件極具療效的事情。透過這種做法,他發現世界上再沒有他不能原諒的人,包括他的父親。
契訶夫的做法是想像每一個人不論內心再扭曲,都不會莫名其妙變成現在的模樣。怪物的生成一定有其理由,一定有他們覺得說得通的邏輯在背後。以他們特有的方式,他們也在追尋著自我實現,只不過是這種自我實現是用一種不理性的方式在進行。藉由退後一步來想像角色的心路歷程,契訶夫祛除了粗暴者與攻擊者的神話;他讓這些「東西」回復成人形。他們從契訶夫內心勾出的不再是仇恨,而是憐憫。在接觸這些人的時候,不論他們多麼不堪,你都必須盡量以作家的心態去思考。
.
以上文字取自
人性18法則:認識自己,透視他人,解碼人類行為第一專書
★博客來 https://reurl.cc/EzZGkR
★誠品 https://reurl.cc/3L5Odj
★金石堂 https://reurl.cc/ld5v3A
★讀冊 https://reurl.cc/2goLMr
★momo書店 https://reurl.cc/Y6jell
李茲文化 Leeds Publishing
https://www.facebook.com/leedspublishing/
.
9/13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網癮小爸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03444434218085/
9/27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全境擴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193538510767410/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出路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為什麼我們需要覺察情緒背後的動機?/
我們經常不自覺地將負面情緒再度施加給自己、身邊親近的好友或家人,若對情緒有基本的認識與掌握,將會成為第一道防線,使我們跳脫負面情緒的漩渦,避免進入憂鬱、燥鬱或是抑鬱的狀態。
身心狀態的好壞決定了一切。縱使你有高於他人的聰明才智,若情緒一直處於負面狀態,也都無濟於事。此時需要將情緒感受調整到正面、積極進取的狀態,將有機會發揮無限潛能。
►►了解情緒背後的動機,能懂得與這些倏忽即逝的情緒感受共處,最終找到自己的方式轉化情緒,如此將幫助我們更了解及欣賞自己與他人!
/情緒不只是喜怒哀樂!/
你現在感覺如何?是快樂、安心還是滿足?又或是憂鬱、委屈和憤怒呢?我們每天都有各種情緒冒出來,卻鮮少注意到它。
你有否好奇過,為什麼會產生情緒?這麼多的情緒,除了往肚裡吞,還能拿它怎麼辦才好?每當情緒失控傷害自己或他人時,是否有方法可以改善?無論正面或負面,情緒都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模式與決策判斷。
►►不要害怕情緒,也不要放縱情緒
情緒是人類生理機制中細膩的存在,就像是由生理、心理與社會(環境)部門團結合作,製造出琳瑯滿目、令人眼花撩亂、剪不斷理還亂的「商品」。
有「情緒」是正常的現象,「情緒化」也是常見的事,但如果我們能有意識地覺察它,就可能更好地處理衝突,也可以避免沉浸在情緒中無法自拔。
►►當情緒產生時,可以先問問自己
‧「為什麼有這樣的感受?」
‧「這個感受背後的原因是來自於什麼事件?」
‧「以前曾經有過這樣的感受嗎?」
‧「當時產生情緒的背景為何?」
‧「結果怎麼處理這樣的情緒?」
──重新理解、分辨和決定用什麼樣的想法和態度面對。
取自《情緒動機──用神經心理學看穿行為動因》
……………………………………………………………..
各位朋友,早安:
這本書給青少年看,我想程度上不會差太多。書裡面的插圖也多,看起來很親切,作為情緒教育的補充教材也蠻好。
我最近常在想「流動」這個現象,談話的流動、情緒的流動、自我的流動……。簡單來說,我們人類或萬物一直是在一種流動的過程中,像生、老、病、死就是一種流動。
多一種說法,我們並非實質存在,只是在各種能量轉換中的過渡現象而已。但因為小我的基本設計,是會把流動的其中一段暫時的型態當真,並且希望恆久不變。
譬如,關係的品質或樣貌也在流動,聚散離合,也不一定是我們個人能全然操控。關係固然能經營,但那也是機率問題,想要有不會變化的關係,那也是妄想癡心。
我因為用這種眼光看世界,感覺內在的執著有些鬆動,苦痛能緩解。既然變化是擋不住的,那在盡其在我之後,也就自然看淡看空。
尤其孩子成長很快,這種眼光放在教養上也特別有趣味。不當真,還原到根本的流動,也少很多困擾!
跟流動合一,隨著自然的韻律走,而不是螳臂擋車地抗拒。有知有覺地順流、臣服,而不是無意識地慣性重複,人生也自由豐富。
只是,我這種說法或眼光,對大部分人來說,過於虛無飄渺。所以我常感覺這些外星話得要少點說,要不然常會看到對方滿臉問號,一副不可置信的樣子。
所以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想著,還是多分享這些簡易好懂的內容吧。甚至給長輩看,我猜都不太難。
祝願您,願意多感受情緒的流動,情緒的流動特別美麗!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hotos/a.248192138530437/3834294663253482/
……………………………………………………………..
【文/ 詹育書】
孩子呀,你在想什麼?
總是黏在身邊的小寶貝,從幾何時開始不再和爸爸、媽媽說:「我最喜歡爸爸/媽媽了!」從幾何時不再將心中的祕密告訴父母?掐指一算,從國小六年級開始,孩子的內心世界越來越難理解。孩子的心中開始有許多祕密不想讓父母知道,對答回應總是:「喔,還好」「嗯,好」「好啦,我知道」。
這樣的現象是有跡可循的,早在西元1960年左右,心理學家就已經告知全世界:「人類到了青春期階段,會開始以同儕為重。」在這個階段裡,追求認同感、歸屬感和親密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雖然父母也同樣可以給予和同儕一樣的愛與支持和鼓勵,但為什麼叛逆期的他們卻頻頻往家庭外頭尋找呢?
那個時期的我們,一心想要探索更寬廣的世界。但父母呢?對父母的想法是什麼呢?那時總覺得父母一點都不了解我們,只會一昧地管教我們,希望我們不要變壞,希望我們多讀書。如此相較之下,朋友似乎更能滿足我們的需求,他們知道我們多麼有趣,他們知道父母所不認識的那一面。
如今做了父母,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他們的世界吧!在這階段與其將風箏拉緊,還不如放手讓風箏自由翱翔,放任風箏在外闖蕩時,如果他們走偏了怎麼辦?放心,此時拉一拉風箏線,先別急著劈頭大罵,用心去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無論孩子真實的想法是什麼,也別急著否定,試著包容他們的想法,即使不盡正確,這也是他們成長經歷的一部分。
沒有跌倒就沒有成功,人們總是這樣跌跌撞撞過來的,若能在孩子失落的時候,包容他們的情緒,當他們的支柱,並給予愛和溫暖,比起逼問孩子在想什麼,「陪伴」才是他們這時候最需要的養分。
Point/
‧青春期以同儕為重,不喜歡將內心的感受告訴父母。
‧父母可以試著同理孩子的「熱血」。
‧青春期孩子的教養就像放風箏一樣。
Overview/
孩子到了青春期時,不像小時候一樣黏著爸爸、媽媽,父母心中難掩失落的情緒,變成關係越演越烈的因素,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吧!也像放風箏一樣,讓他們到外面闖一闖。
…………
要當「虎系」還是「佛系」家長?
孩子到底要怎麼管才好呢?放任孩子的行為,走偏了難以抓回軌道;控管孩子的行蹤,反而使孩子難以承受心理壓力。「虎系」和「佛系」爸媽,是以上兩種作風的極端。虎系爸媽秉持「我們什麼都要管」的精神,孩子的一分一毫行為都要掌握在手中,眼裡容不下一點差池。而佛系爸媽則是「我什麼都不管」,放任孩子自由發展,孩子自己會長大成人。
虎系家庭的生活是場緊密到令人窒息的家庭關係,這類型的爸媽經常使出「情緒勒索」的絕招,虎爸、虎媽用自己的方式愛著孩子,當孩子出現不符合他們期待的行為時,虎爸、虎媽內心的止水瞬間驚濤駭浪,「孩子怎麼可以這樣傷害我」「我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們好呀」如此波濤洶湧的情緒不懂在內心翻騰,勒索著自己,也勒索著孩子。
相反地,另一種佛系家庭實如名稱,在冰冷的家庭生活中,相信生命自有出路。而這類型父母的絕招,其實也沒有什麼絕招,就是讓孩子自由闖盪,說到這裡,許多人應該很羨慕吧,羨慕父母不會管教自己的行為,然而,活在佛系家庭中的孩子其實一點都不快樂。
他們渴望被父母重視,也渴望被父母看見,有的時候,適度的管教是一種關心,因此,當自己不被關心時,孩子內心有許多疑問在心裡打轉,像是「我是不是爸媽生的小孩?」或是「我是不是路邊撿來的小孩?」最後,有些孩子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反而做出「引人注目」的行為,故意調皮搗蛋和違反校規,都是在呼求父母的愛。
所以,要當「虎系」還是「佛系」家長呢?從二選一的答案裡很難找出最適當的答案,所謂適得其反,在管教中找到平衡而因材施教正是這樣的道理。要放任孩子去飛,也要適時拉孩子一把,這的確是門學問。但是,每個爸媽都是第一次擔任父母職,不要擔心做得不好,也不要擔心孩子會走偏,只要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從每一次的錯誤中勇敢地認錯並改進,無論哪種教法,孩子能平安且快樂的成長,才是為人父母最大的心願吧!
Point/
‧「虎系」什麼都要管,「佛系」什麼都不管。
‧中庸之道才是正解。
‧不要擔心自己或孩子「做不好」,你們可以一起成長。
Overview/
虎系父母常用情緒勒索孩子,佛系父母常放牛吃草,兩者中沒有好與壞之分,中庸才是正解,不用過度擔心自己的角色做得不夠好,相信彼此,過程中和孩子一起成長也是種浪漫。
…………
職業婦女,蠟燭幾頭燒?
小時候媽媽在廚房的背影,爸爸出門上班的身影,是大部分家庭共同的回憶,也是性別刻板印象中的公式。如今,這個公式被大家當作「期許自己一定要過好自己想要的生活」的警惕。但是,隨著焦頭爛額的工作與日常生活,不知不覺地複製了「男主外,女主內」的生活樣貌,還來不及矯正,就被幾頭燒的生活壓垮了。
當蠟燭燒得滿頭都是的時候,想想這些工作裡頭,哪些是「喜歡」?哪些是「規範」?又有哪些是「不合理的責任制」?釐清自己的情緒後,再針對問題與伴侶溝通。但記得,溝通要建立在理性與愛的基礎上。
總之,在職場與家務之間的平衡,是一門比數學還要深奧的學問,因為在這題目裡,1+1=2的公式是不成立的。生活在這世界上的女性辛苦了,辛苦住在社會裡的框架,不過我們也很幸運地生活在這個世代,我們獲得資訊的速度遠超過賈伯斯發明iPhone之前。我們擁有更多選擇,即使生活中的無奈還是存在的,可是我們更有「力量」理解這個世界,跳脫框架,建構屬於自己的生活模式。
開心地「做自己」是件令人開心的事,若妳還沒嘗試過這份自由的感覺,就一起從今天開始吧!
Point/
‧家務分工方式不是天經地義。
‧釐清哪些是「社會規範」,而哪些是「自己的意願」。
‧與伴侶溝通時要理性而堅定且帶著愛。
Overview/
職業婦女既要上班,也要處理家務事,而男人努力賺錢養家即可,但在過去的社會中,家務分工和現在不同,因此,家務分工方式不是天經地義,試著釐清自己的想法,理性地和伴侶溝通吧。
.
以上文字取自
情緒動機──用神經心理學看穿行為動因:手繪圖解100種必懂情緒知識,了解自己、同理他人的轉化關鍵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5682
@昶景國際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CJPublishing/
.
【8/24截止】贈票活動_82年生的金智英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osts/3818351421514473
已額滿8/29_板橋免費公益講座_你還在獨自生悶氣嗎?--示弱的勇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39616727062187/
已額滿9/7 台北公益免費講座_尊重且具體的要求孩子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813594242797945/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出路 在 桃園在地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30年前的好文分享
民國77年春天我從比利時回國,八月即在東吳哲學系任教。當時康寧祥先生正籌辦《首都早報》,文化版主編卓榮德先生邀我當編輯委員,委員中還有李敏勇兄、薛化元兄和黃美英小姐等人。除了開編輯會議,每星期我們還得在「新航道」專欄輪流寫稿,記得當時我排在星期五,用「海若」做筆名,足足寫了一年多,大部分的文字後來都收在我的第一本書巜久久酒一次》當中(1991,張老師文化公司出版)。那段期間報禁剛剛解除,大家都在尋找思想上新的活路。次年(民國78年)五月,文化版特別企劃了母親節專題,嘗試探索「母親」這個概念的本土意涵。我應邀從原住民的角度,回應「母親」這個主題,因而寫了〈母親的歷史,歷史的母親〉這篇文章。這是我第一次對原住民在台灣史定位的宣示,Tivitiv Paelavang,我親愛的母親,是整個宣示的存有論根基。隔不到一個月,北京爆發「六四天安門事件」,兩岸進入更混亂的文化歷史認同之漩渦中,到現在還沒有找到出路。
30年過去了,老媽媽從77歲陪我們走到107歲,去年12月28日終於走完了她自己的人生旅程。我回溯和她老人家30年前共同出發的原點,不免有更深的蒼涼感。文史燦爛的華夏民族,為台灣、為中國、為亞洲、為全人類,可以貢獻出怎麼一個更像樣的未來呢?老媽媽,您是看不到了。而做為原住民的我們,除了繼續努力,還能做什麼呢?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我們多麼需要那來自您的根源性力量⋯;或許我們應該重新建立另外一種形式的陪伴,依然可以㩦手邁向更符合理想的終點。
———————
母親的歷史,歷史的母親 文/孫大川
彷彿活在歷史之外
母親今年已經七十五歲了,論她所處的時代,她這一生該當波瀾壯闊,多彩多姿。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日本的殖民統治,整個中國以及台灣社會的激烈變動,科技的長足發展……,這些遼闊、複雜多變的人類場景,正是母親一生所面對的世界。然而,按我對母親的了解,她和一般身處邊緣的原住民老人一樣,安詳、寧靜,對這忙碌、瞬息萬變的世界視若無睹,彷彿活在歷史之外……。
從少年時代我便喜歡追問母親的生平往事,因為不知從何時起,我就無法忍受卑南族沒有歷史的那種感覺。如果說,我曾對原住民或卑南族有過更深的情感與了解,而不只是在名稱標籤上打轉,毫無疑問地,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母親。是她對自己生命的講述,以及她活出來的生活態度,使我能多多少少拼湊出那破碎、模糊的部落記憶,並從中捕捉自己族類的智慧與哲學。從某個角度說,對我而言,母親的歷史,即是卑南族的歷史,她讓我具體地意識到自己的歷史縱深!
大環境的紛紛擾擾,固然是一種歷史的真實;小場面的邊緣世界又何嘗不是真實的呢?「小場面」對「大環境」的回應,雖微弱不足道,但由於它也是真實的,未嘗不能發潛德之幽光,使我們對歷史的理解更寬廣、深厚。這是我最近默想母親的一生時,常常興起的念頭。
無悔的承諾
狄菲底弗(tivitiv)是母親的卑南族名,乃「糧食豐盈,不虞匱乏」之意。外婆懷她六個月時,外祖父便過世了。十二歲那年,外婆因病故世,母親便帶著四位同母異父的弟妹投靠掌家的姨婆。一直到她四十歲姨婆過世,接管家業,這期間她的生活是在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情況下度過的。
每次提到姨婆、姨公公,母親的眼中便含著淚光。做為一個孤兒,她對兩位老人家既是敬畏又是感激。她清楚地記得他們許多生活的細節與言行;有時說著說著,便唱起兩位老人家喜愛的卑南族老歌,歌聲和淚水,讓我看到生命的共融與卑南族幾千年來歷史傳遞的奧秘。
許多跡象顯示,家族產業之交由母親繼承,是姨婆晚年的決定,這個過程就像一般大家族的情況,有它波折、複雜的一面。母親說,姨婆的決定是她用堅忍的意志、孝心以及奮不顧身的辛勤工作換取的,這形成母親的性格中最突出的部分。
記憶中,母親總是忙碌的,直到現在她還常常頂著大太陽,在院子裡鋤草、修剪籬笆、編織山地服。她常說,勤勞是一種意志的鍛練,學習怎樣勉強自己,這也許是她孤兒的經驗所使然。
為順從姨婆的要求,十三歲時母親從日本人設立的「番人公小學」中途輟學,立刻投入田裡的工作。這種遺憾,變成她後來堅持要我們六個兄弟姊妹完成學業的動力。十七歲,在姨婆、姨公公的安排下和父親結婚。她對自己的順從,從來沒有後悔過,相反地她堅持到底,絕不朝三暮四。
有一件事,最令我印深刻。民國四十年代末期,天主教傳入村子裡。身為領袖的姨公公權衡現實情況,決定讓全村親族皈依天主教。母親最初是相當反對的,覺得這會破壞傳統習慣。而姨公公的觀點,是希望藉此加速部落與現代社會的銜接;並指出天主教會將相當尊重族人的風俗習慣。母親因而順從了,姨公公對她說:「既有承諾,便不可以有二心。」我們全家受洗後第二年,姨公公因心臟病突然過世,成了村子裡第一個以天主教儀式行葬禮的人。當時我已記事,那天在新落成的教堂裡,看到母親站在穿著傳統卑南族服裝的姨公公之棺木旁,顯得特別沈靜、虔誠,那種神情常在她後來的宗教生活中浮現。如今,社會改變了、天主教會在村子裡也沒落了,許多人熱心不再,甚至改宗或反信仰;然而母親卻始終如一,每天仍保持餐前、睡前祈禱的習慣,多年來不曾間斷地早上四、五點起床讀聖經、唸玫瑰經。我不知道她對天主教教義有多深的了解,我知道一個人信守承諾、一往無悔,本身即已接近宗教的神聖世界。當我不在她身邊時,清楚地知道每天有她為我祈禱,那種臨在的感覺是母親給我的最深感受。
歷史傳遞的奧秘
十三歲輟學之後,母親開始參與村子裡「鋤草團」(misahur)。根據卑南族的傳統,部落男子十二、三歲起,即按年齡分階加入「會所」(palakuwn),完成社會化的各種準備。至於女子之社會化,則並沒有一制度性的設計。「鋤草團」的活動,正彌補了這個需要。按部落之習俗,每至夏季農忙時,婦女便彼此邀約組成若干「鋤草團」,以集體耕作之方式,互助合作。團隊通常由較年長且具領導能力之婦女當召集人,一大清早,便由她召喚、整隊出發。工作當中,召集人除了負責決定作息,且要隨時鼓舞士氣,藉古老山歌之唱和來對抗身心之疲憊與炎炎驕陽。直到傍晚,「整隊」回家,又得忙碌家事。就在這種集體勞動中,婦女們培養友誼,學習如何與別人交往,傳遞歷史經驗與生活常識,陶成人格,成就德性……。換句話說,「鋤草團」並不只是一個勞動之隊伍,它透過集體勞動的方式,來塑造卑南族婦女的典型。
母親顯然完整接受了上述的陶成訓練,她勤勞的習慣,對卑南族神話、傳說以及掌故的豐富知識,古老山歌的吟唱等等,可以說是「鋤草團」留給母親最豐富的遺產。她常說,由於她很早便參與「鋤草團」,後來並長期扮演召集人的角色,因此她的少女時代大都與成年婦女或老人相處,這讓她活得相當典型,成為不折不扣的卑南族婦女。
異鄉人
民國四十年代中期以後,村子裡的部落性格迅速解體,不但男子的「會所制度」褪色了,「鋤草團」同樣再也組織不起來,卑南族男女的社會化,不再以原社會為對象,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社會符號;而他們所熟悉的世界,正快速地從各個角落退隱、消失。幾年前,在母親的領導下,村子裡的婦女們模擬了「鋤草團」完工後的傳統慶祝儀式(卑南族語稱之為:muhamud),原是歡樂的慶典,如今竟充滿憑弔的氣氛,吟唱老歌時,大家都哭了,哭得好深好深……。
部落社會的崩解,就像現代工商社會對傳統社會之衝擊一樣,有它必然的命運,原是不值得大驚小怪的。但,對卑南族老人而言,由於「語言」的同時喪失,使他們成了真正的異鄉人。他們一方面不再能和子孫對談(因為子孫們只說漢語),另一方面也無法和他們將去認同的「新社會」交談。他們只好「自閉」在他們曾活過的時空,與周遭世界「互不存在」。
母親能說日語,這在早期的台灣社會是有用的溝通工具,因為大部分的「台灣人」都受過一點日文教育。然而,隨著「推行國語運動」的徹底發展,以及相當一段時期對日本的政策性抵制,母親可以交談的對象相對地縮小了。我永遠忘不了家裡有電視機以後,她常常坐在電視機正前方的搖椅上,凝視電視畫面的情形,那種眼神是複雜的,充滿好奇、猜測、迷惘與困惑,她多麼想了解這個世界啊……。我們兄弟姊妹若遇有空,有時會在旁加以解說;若恰巧心情不好,就不免和她老人家發生一些小衝突了。通常,小衝突之後,她會悶悶地盯著電視畫面,不知不覺睡著了。也許,她夢裡的世界,才是更真切的。父親過世以後,母親寂寞的身影更令人鼻酸……。
前年夏天小姊姊病重,母親陪她到台北某大醫院就醫。小姊姊說,有一回她想吃麵線,母親為讓她高興,便頂著大太陽四處找麵攤子,她想向路人詢問,卻不知要如何表達,急出一身汗水。幸虧遇到一位好心的老太太,半猜半推終於意會了過來,陪她買到了麵線。回到醫院,小姊姊胃口不開,但知道母親為了這碗麵線幾乎心力交瘁,別過頭去勉強吃了幾口,淚水滴進麵湯裡。
負笈歐洲期間,母親擔心我看不懂她的日文信,特別和神父學了羅馬拼音法,七十幾歲的人了,這要下多大的決心和毅力啊……。每次收到她密密麻麻、歪歪扭扭、錯誤百出的家書(當然是羅馬拼音的),便心如刀割;她在電視機前睡著的樣子,又鮮活地浮現在腦海,覺得自己虧欠她好多好多……。
誰是土地的主人
沒有文字、歷史的民族是容易遺忘的。記憶中,母親對歷來活躍在台灣歷史舞台的「主角們」,很少仇視或批評。她總覺得自己的民族是落後的,是應該向進步的社會開放的。我想,這是姨公公給她的影響。
民國五十二年,大學畢業不久的大姊嫁給外省籍的姊夫,雖曾引起家庭革命,場面卻毫不壯烈。這之後,除了哥哥和小姊姊,我們家裡婚姻的組合可說是大雜燴。有河南人、江西人,也有浙江人;而我自己也娶了一位閩南太太。母親常說,也許這就是台灣的未來。
對台灣七十年代以後政治、社會變化與衝突之複雜背景,母親當然不甚了了。有一回我問她對外省人、閩南人、日本人做何評價,她的回答讓我思索良久。她說:
「日本人是可敬畏的,守法且有榮譽感,常能裡外一致。我雖厭惡他們的嚴苛,卻肯定他們對部落所做出的貢獻。感覺上閩南人是較自私的、現實的,我們常吃他們的虧。至於外省人,似乎較具善意,四十年來台灣不是進步許多嗎?我不大明白他們吵什麼,他們不都是中國人嗎?」
母親的評斷當然是樸素的、感性的,她無法分辨這中間有關權力、利益分配之複雜因素。她之對閩南人頗有微詞,是因為原住民四十年以前,就已經飽受閩南人的威脅,這段歷史遠遠超過後來的四十年,在日據時代,閩南人以「中國人」的身分,地位高於原住民一等; 而後來的四十年閩南人搖身一變,竟以「台灣人」的身份,要求權力的本土化,這大概是母親批評閩南人自私、現實的心理情結。後來,我驚訝的發現到這種情結竟普遍地潛伏在許多原住民朋友的心靈深處……。我深深相信,以省籍或地域觀念為基礎的台灣本土化運動,從原住民的觀點說,是不可理解的;以歷史仇恨的清算為出發點的權力重組,只有加深這塊土地上的罪惡。
歷史的母親
母親的歷史,是我把握卑南族歷史的主要憑藉;她生命中的憂傷,其實也是卑南族的憂傷。每次看到她老人家寧靜、安詳的臉龐,便彷彿看到卑南族最後一道晚霞。而她生命中對大環境的那些小小回應,常常幫助我看清時代的迷幻。我真的相信,除非我們像原住民一樣勇於遺忘,否則我們永遠無法交會,無法在這塊土地上創造屬於自己的歷史。相信嗎?原住民有一天會是台灣歷史的母親!(原刊載於78年5月14日首都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