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推薦】Be Water, My Friend 解放新.海洋空間想像 #都市化洋謀 #9月專研
提到海,大部分香港人大概會想起與樓價密切相關的海景、娛樂化的水上活動、貴價深海海鮮食材、人工沙灘,或不時有臭味的海濱長廊,以至填海、明日大嶼願景,而理解海洋本身似乎一片空白,彷彿只有在以上商業及地產框架內,海洋才有其價值。除此之外,究竟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海洋?
一篇2015年由英國杜倫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Philip Steinberg及英國威爾斯亞伯立斯威大學地理及地球科學學系學系學者 Kimberley Peters發佈有關「海洋本體論」的學術文章 ”Wet Ontologies, Fluid Spaces: Giving Depth to Volume through Oceanic Thinking”。文章帶領我們離開以人類為中心、以陸地為主的視野,由本體論(ontology)的角度重新認識海洋的運動(motion)、流動性(fluidity)、深度(depth)、容量(volume)以及隨性(randomness)等特性,簡而言之,就是從海洋本身出發,去問海洋是甚麼?
這正好回應,現時海洋簡單地被視為可被「填平」的空間,將海洋中的特性視如無物,亦不清楚陸地與海洋規劃的分別,有時甚至連填海物料也不太清楚是什麼。這種思維正進一步收窄我們對於海洋的空間想像,讓我們應對「明日大嶼」等填海計劃時亦顯得乏力。
文中一開頭引用德國法學家施密特(Carl Schmitt) 於”The Nomos of the Earth” 一文中,認為海洋並沒有特性,除了海浪就只有海浪(The sea has no character, ...... On the waves there is nothing but waves)。撇開當代有關海洋符號學以及地緣政治學的學術理解,這種扁平化的海洋想像亦會引伸出一套「土地規劃」視覺,將海洋像陸地領土一樣切割、分配及加工建設,人為置入式改造海洋。最近的龍尾「海膽黑沙灘」為例,正好凸顯這種「暴力」人工改海的潛在災難,忽視吐露港一帶的水質評估、海灘選址的海水對流動向、以及鄰近具生態價值的海洋生物等等以海洋為整體的規劃考量。
海洋既非空無一物,那我們應如何定義海洋?作者認為,海洋除了充滿各樣的生物,作為一個流動的世界,地方(place)永遠正在形成,更是一個權力關係投射、通過及圍繞的空間(a world of fluidities where place is forever in formation and where power is simultaneously projected on, through, in, and about space)。可見,陸地平面的、可理解的、有確立邊界的特性幾乎與海洋完全相反。海洋為本的思考除了海洋本質上跟陸地不同,亦會影響如何認知海洋中的物質與非物質互動。相信以此作為出發點,我們才能找尋與陸上視覺以外海洋規劃新出路。
要理解何謂流動(fluidity)的海洋,除了要閱讀今次推薦文章外,亦推薦透過呈現海洋生態的紀錄片,作為理解海洋流動且多變的特質的方法,除了講述正在消失的粉紅色「魚頭」的紀錄片《白海豚失樂園》(Breathing Room)外,近日最新一套關於香港海洋聲音的《聲之海Sea of noise》,亦呈現香港海洋作為一個不斷有各種不同聲音流動混雜的空間。
紀錄片中呈現,聲音在海洋裏傳播的速度為在陸地上的五倍,傳播的距離也比在陸地上遠得多。原來對於倚靠聲音作溝通媒介的海洋生物而言,海洋工程的影響下,置身海洋中就如長期在工地裏生活,噪音大大影響牠們探索環境、與同伴溝通、甚至覓食。再反思香港近年在海上的基建,為補償三跑工程對白海豚生境作出的破壞而設立的大小磨刀洲海岸公園,竟選址在三跑項目旁邊,該海城一直受高速船影響,鄰近又不斷有工程進行,成立這個名義上的海岸公園,其成效不足可想而知,嘗試滿足的,可能只是反對三跑的民意。
放眼未來,不斷上馬的大型填海項目明日大嶼、海洋旅遊化等海洋產業,以規劃土地的眼光去規劃海洋,除了對環境做成不可彌補的破壞,更甚進一步收窄我們對於海洋的豐富想像。因而,要尋求現時香港海洋規劃的新出路,第一步先要理解陸地與海洋的巨大差異:海洋既沒有如陸地般有意義的邊界,亦是個擁有不同流動性與特質的空間。輕率將陸地城市發展的思維貿然在放在海中心,或許會出現「蝴蝶效應」,招致意想像不到的災難。
#圖片由研究員Kristy提供
#研究員潛水訓身演出
#bewatermyfriend
#海洋規劃新出路
#研究閱讀
Reference
Steinberg, P., & Peters, K. (2015). Wet Ontologies, Fluid Spaces: Giving Depth to Volume through Oceanic Thinking.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33(2), 247–264.
💪 研究自主 月捐撐起最新專研系列:
https://liber-research.com/support-us/
🔸FPS ID:5390547
🔸HSBC PayMe 捐款支持:https://bit.ly/32aoOMn
🔸戶口號碼:匯豐銀行 640-198305-001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HK) COMPANY LIMITED)
👨👩👧👦義工招募:https://bit.ly/2SbbyT3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我們都離開了家:全球多元文化趨勢下韓國新移民的離散、追尋與認同」介紹 訪問編輯:林蔚儒 內容簡介: 聆聽離開家的人,述說他們的故事 新移民在陌生的國度即便艱苦也從未放棄夢想, 我們如何能不具同理心呢? 本書透過一位文化人類學者及平權倡議者, ...
「人類學系出路」的推薦目錄:
- 關於人類學系出路 在 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人類學系出路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人類學系出路 在 護台胖犬 劉仕傑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人類學系出路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人類學系出路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人類學系出路 在 [其他] 有人能說說人類學系的出路嗎? - 看板Anthro - 批踢踢 ... 的評價
- 關於人類學系出路 在 就是要台大,冷門系贏清交(第2頁)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人類學系出路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人類學系出路 在 #問#人類學系 - 新生季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人類學系出路 在 台大人類學系出路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評價
- 關於人類學系出路 在 台大人類學系出路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評價
- 關於人類學系出路 在 【人類學出路】#問#人類學系-新生季板|Dcard +1 | 健康跟著走 的評價
- 關於人類學系出路 在 [問卦] 哲學系、人類學系、社會學系畢業在幹嘛 - PTT八卦政治 的評價
- 關於人類學系出路 在 [其他] 有人能說說人類學系的出路嗎? - anthro 的評價
- 關於人類學系出路 在 [新聞] 大學出路最差10科系出爐...轉自PTT-Gossiping板 的評價
- 關於人類學系出路 在 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出路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娛樂頭條 的評價
- 關於人類學系出路 在 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出路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娛樂頭條 的評價
- 關於人類學系出路 在 [其他] 有人能說說人類學系的出路嗎? - 看板Anthro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人類學系出路 在 [新聞] 大學出路最差10科系出爐...轉自PTT-Gossiping板-2021 的評價
- 關於人類學系出路 在 [讀書心得] 漫步華爾街精選精華Part1 股票及價值(股市歷史) 的評價
人類學系出路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最近到了高中畢業生選擇升大學系所的時間,又開始戰「人類學」、「社會學」等人文社會科學門畢業後能有什麼出路?如果不走學術路線,又能做哪些工作?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2021夏季活動「跨世代女『人』交流」中貴賓講者林宛瑩(奧沃市場趨勢研究創辦人)最近也在Hahow上推出了《需求讀心術:活用質性訪談與分析》課程,介紹她如何運用質性研究方法,發現人們的真實需求。這篇來自【奧沃】的文章,即分享了她的寶貴經驗。
如果你也想要知道如何運用人類學或是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的質性研究方法在職場上找出一條自己的道路,千萬別錯過了林宛瑩的分享喔
————————————
2 練習靈活換位思考,用受訪者視角檢視研究設計
當研究得頻繁且緊密的面對人群,互動設計能否說服自己是最基礎的檢核點。我認為練習跳脫研究者的視角,嘗試「以自己為受訪者」的角度重思研究過程中的體驗與感受,有助於新手進一步檢視研究設計與互動方式的合適性。
例如設計訪綱時,以保持對方思路順暢的角度去想,問句時態的排序就不再只是教條,而是自然浮現的重點。假若對話上一秒回到過去追溯經驗,下一秒穿越到未來進行發想,自己是答題者也容易覺得混亂吧!檢查訪綱時,可試著把自己投射成受訪者思考「這是一個容易理解的問題嗎?」、「聊到這一段,前面已經談過哪一些事件,是否會增進或阻礙後續的對話。」
又如設計焦點團體時,因為是團體討論的形式,得考量受訪者的人際互動慣性。我習慣從事前聯繫時就筆記感受到的個人特質,例如:電話邀約不小心打斷對話時,對方會客氣的將話語收回且不主動表述意見。等到焦點團體訪談現場,就得試想如何透過現場互動設計預先排除掉會影響發言的可能,讓這類特質的參與者也能暢所欲言。
或因近期疫情影響,許多訪談不得不轉移到線上,可以試著從「什麼狀況下,我願意和陌生人視訊暢聊1-2小時」為前提,梳理研究執行的調整。像是選用學習門檻太高的視訊工具,很可能降低參與動機、增進過程中的不安感,導致無法暢聊想深談的主題,將會非常可惜。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引用網址:https://www.owlconsulting.com.tw/post/%E7%90%86%E8%A7%A3%E6%96%B9%E6%B3%95%E3%80%81%E6%8F%9B%E4%BD%8D%E6%80%9D%E8%80%83%E3%80%81%E4%BF%9D%E6%8C%81%E8%A6%BA%E5%AF%9F-%E8%B3%AA%E6%80%A7%E7%A0%94%E7%A9%B6%E4%BF%AE%E7%85%89%E5%B0%8F%E9%AB%94%E6%82%9F
---------------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誠摯邀請您與我們一起 #參與展覽再聽演講
#線上活動開放全世界讀者加入 #機會難得 #呼朋引伴來參加
【展覽資訊】展出現代女人的模樣|跨世代女「人」線上互動展
💡線上互動展覽:https://padlet.com/r09325002/anthrodo
【講座資訊】跨世代女「人」交流系列講座
👱🏻廖雲章・獨立評論@天下 總監・9/3(五) 19:00-21:00
👱🏼♀️劉雨涵May・健身頻道May fit創辦人・9/5(日) 13:00-15:00
👩🏻林宛瑩・奧沃市場顧問創辦人・9/8(三) 19:00-21:00
📎報名資訊放置於展覽內
📎講座採用webex視訊軟體進行線上講座
📎搶先看【百工裡的人類學家】粉專,不錯漏任何資訊
人類學系出路 在 護台胖犬 劉仕傑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大政治系教授李錫錕 POWER 一席有關 #斜槓青年 的評論,在網路上引起熱議。
這話出自一個截至目前參選三次但皆「斜不過去」的大學教授之口,的確不免讓人莞爾。
不過在戲謔之餘,我想趁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我對這個議題的看法。
👉 在網路世代,我認為斜槓的機會越來越多。
原因很簡單。跟以往相較,學一項新的技能,變得沒有那麼困難。接觸一種新技藝,速度加快了。
古早以前,想學做麵包,想當廚師,你可能得從鄉下跑到台北拜師學藝。
現在呢,你半夜打開電腦走去廚房,就可以開始學著揉麵團。
這意謂著,你有越來越多的機會可以嘗試不同的人生。有時候興趣越學越專業,也有了成就感,便不免開始想:「那我要不要乾脆轉行做這個?」
當然,前面的人生走得越長,後半段的人生要換跑道時,自然 #機會成本 越來越高,也就需要更大的勇氣。
👉斜槓莫以成敗論英雄
斜槓人生需要很多努力跟很大勇氣,不能說「斜槓成功了就好棒棒,斜槓失敗就說人家學術不精。」
願意踏出舒適圈,走向斜槓,都是好事。也許不能每個人都成功,但肯為自己的人生開拓不同可能性,已經值得肯定。
李錫錕第一次參選,挑戰的是台北縣長,當年他僅43歲。
如果今天有個人43歲跑去參選新北市長,大家應該會覺得這個「青年參政」很有氣魄吧?
李錫錕教授當年雖然落選,但我覺得那是他人生很特別的經驗,也是值得珍藏的回憶。挺好的。
👉斜槓人生,是一種選擇?還是一種被迫?
許多年輕人在當前的台灣社會,面臨 #低薪、#高房價、#高物價 的多重壓力。斜槓,有時候只是為了找尋人生的出路。
比方說我當年讀政治系。政治系有什麼專長?好像沒有。畢業之後不管做什麼,好像都是斜槓。
哲學系、人類學系等等,好像也是如此。
現在的年輕人,畢業之後薪水不高,扣掉房租及生活開銷,幾乎所剩無幾,不敢結婚更不敢有小孩,經濟壓力太大。當然,面對高房價,更是連想都不敢想。
對他們來說,斜槓代表多一種掙錢的機會,不好嗎?
如果不試著斜槓,人生該如何翻轉?
斜槓的背後,是一種對 #階級複製 的反抗。
當社會流動停滯不前,上層階級不斷靠著資本累積賺取大量財富,包括房地產的炒作;而中下階級的小孩好不容易苦讀上了台大,卻發現畢業之後工作起薪只能勉強糊口。此時,斜槓不好嗎?
***
我鼓勵斜槓,當然前提是你要認真做手上每一件事,然後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無論甘甜苦辣。
斜槓也是這個世代的青年對階級流動呈現一灘死水的集體抗議。這世代的年輕人願意挑戰自我,讓自己的人生有更多不同養分,老一輩的人應該要感動,不是嗎?
人類學系出路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我們都離開了家:全球多元文化趨勢下韓國新移民的離散、追尋與認同」介紹
訪問編輯:林蔚儒
內容簡介:
聆聽離開家的人,述說他們的故事
新移民在陌生的國度即便艱苦也從未放棄夢想,
我們如何能不具同理心呢?
本書透過一位文化人類學者及平權倡議者,
生動刻劃出在韓國的各國移民之生命軌跡、離散家庭,
以及他們跟母國的跨境連結。
這是韓國移民者的溫情書寫,亦具體映現台灣,
一起跟世界向「多元文化的公民意識」邁進。
全球化的多變時代,你我都可能成為離開家的人,
謹記「移民的權利也是我們的問題」。
在跨國婚姻與商業活動司空見慣的全球化時代,有一群人離開了家,前往異國尋求更好的出路──越南婚姻移民、尼泊爾非法移工、朝鮮族移工、僱用許可制下的蒙古移工、緬甸難民移工──他們來到韓國這個高度資本化的國家尋求一線生機,進入被要求學韓語、融入韓國社會的婚姻體制;從事韓國人不願意做的骯髒(Dirty)、危險(Dangerous)、辛苦(Difficult)的3D產業,只希望讓故鄉的親人過上好日子,讓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卻得因此承受韓國人異樣的眼光,忍受政治、社會與文化上的忽視和歧視,淪為韓國社會底層沒有名字與臉孔的失語者。
本書作者金賢美教授投身移民研究、田野調查十餘年,親身採訪這些在韓國無法發聲的移民、不見天日的移工,逐一記錄下他們的故事。讓人不禁反思,在高聲疾呼尊重多元文化、促進民族融合的同時,我們是否意識到鋪天蓋地的強勢文化如何掩蓋了少數群體的聲音?是否聽見少數群體的心聲與訴求?由於婚姻或工作而離鄉背井來到陌生國家的他們,需要的是更多的聆聽、理解與認同,而非片面、強硬的對待。從新移民到新住民,從單一同化到多元文化,在全球多元文化的趨勢下,但願更多人能聽到他們被掩蓋的聲音。
台灣開放婚姻移民定居,以及東南亞籍勞動工作者來台,已經長達三十年。我們必須傾聽移民的話語,共同打造有助於社會融合的「理解環境」,才有機會穿越性別、階級與國族的界線,讓離開家的人得到尊重與自由,實踐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作者簡介:金賢美(김현미)
首爾大學英語教育系畢業,於美國華盛頓大學文化人類學系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主要關心的議題為「伴隨全球化而來的人類、資本以及文化的移動 」。2003年開始致力於韓國國內新住民的研究,十多年來研究了韓國的外籍配偶、經濟性移民、朝鮮族同胞、無證移工、難民等,多元化韓國社會裡的少數者生活與經驗。
傾向於以文化研究者的身分介入移民生活的實踐性研究方法,偶爾也會給予政府政策上的建言,目前擔任韓國國家人權委員會外國人人權專門諮詢委員,同時也是移住女性人權會的會員。
其他著書有《全球化時代的文化翻譯:跨越性別、人種、階級的界線》(2005),合著有《親密的敵人:新自由主義如何成為日常》(2010)、《我們都是陌生人:為了共存的多元文化》(2013)等。(以上書名均為暫譯)
出版社粉絲頁: 臺灣商務印書館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gl5EwLPzBU/hqdefault.jpg)
人類學系出路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86. 人類知識的境況,我們能認識絕對的真理嗎?
認識世界或者處理問題的方式很多,有效的方式稱為方法論。以下是幾種常用的方法論。
1、模仿法(immitation)
模仿法是人類開始學習時,最常用來解決問題的辦法,當我們遇上一些問題,並且發現這些問題和過去的經驗相類似時,我們就會依據過去的方式來處理這些問題。
小孩子看見大人做甚麼,跟著就模仿,是一種模仿法。
模仿法也可以有創發性的,我們用類似的方式解決某一問題時,會作出更多的推想或者改良,比如天文學史上天文學家發覺天王星的運行軌道與理論上計算的軌道有所偏差,於是設想有另一顆未經知曉的星體產生引力的作用,才引致偏差;依據這個設想,於是發現了海王星;後來又發覺海王星的軌跡有類似的偏差現象,於是有人依樣地假設另一顆星體存在,終於發現了冥王星。
2、試誤法(trial and error)
試誤法在心理學上是個著名的方法,心理學家將一些白老鼠放進迷宮裡讓牠們找出路,就是試誤法。我們日常在學習時並非直接成功的,往往經過嘗試——失敗——再嘗試——成功,所以嘗試而遇到失敗時,我們會就著失敗的教訓再嘗試改良的方法,所謂「經一事,長一智」。
試誤法的例子很多,在發明家的故事裡尤其多見,發明家往往在試驗失敗中獲得寶貴的經驗,然後屢敗屢試,直至試驗成功,所以試誤法並不是盲目的誤打誤撞。一方面要有不斷反省的要求,又要有不斷克服困難的毅力。
3、定規法(mechanical procedure)
有一些問題可以系統地和條理地依照一定的規律程序來解決,我們稱為定規法。例如數學中的演算、幾何論證的證明,甚至利用電腦處理問題,都是可以依照定規法逐步解決問題。當我們進行定規法時,往往不依賴我們的才智或者突發性的靈感,而是依循著一定的規則按部就班地解決問題。
定規法是應用有效程序的方式(effective procedure),依照定規而解決問題,所以電腦的運作程序是標準的定規法。
我們將定規法作以下規定:
(i) 如何開始解題步驟第一步。
(ii) 每當完成第幾步時,該規則規定如何跟著進行第n+1步。
(iii) 解題步驟的總和是有限的(因而一定會終止的)。
4、運思法(articulation)
運思法不是一種特定的方法,我們找不到定規(rules)來決定它的思考程序,甚至沒有範例可資模仿,例如,飛機失事,其中一人僥倖在森林中生存,他如何繼續求生呢?這是他從來未遭遇過的情景,既無過去經驗可作模仿,也不可以隨意嘗試,更沒有定規的方式幫助創製解決問題的方案,於是他只能夠運用他的思考潛能,因時制宜地找出求生之道。他可能借用電影情節的經驗,如何發出求救訊號;也可能借用《魯賓遜飄流記》的小說情節,如何找尋食物;也可能記起課本的知識,避免吃上顏色鮮艷的果子。所以運思法象徵著人類創發性的思維,有些人只會一成不變地模仿,或者漫無目的地胡亂嘗試,往往運思能力都是很低的,而當我們時常有新的挑戰,不斷刺激我們思考,運思能力就不斷提高。
講者:陶國璋(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座助理教授)、盧傑雄(中文大學哲學系高級講師)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OwvCTlOqaE/hqdefault.jpg)
人類學系出路 在 就是要台大,冷門系贏清交(第2頁)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版上有人認識台大"人類學系" "考古學系"的嗎? ... 我表妹就是台大人類學系碩士,因為冷門,所以出路相對廣,她目前在故宮博物院擔任研究工作,一邊還在修博士班. ... <看更多>
人類學系出路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唸人類學系未來沒有出路嗎?從【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來說,我們其實見證看到了各行各業的從業者都能因為有人類學思維而得到更好的發展。 ... <看更多>
人類學系出路 在 [其他] 有人能說說人類學系的出路嗎? - 看板Anthro - 批踢踢 ... 的推薦與評價
如題...
我想來想去也只想得到考古;
如果要發揮所長的話
還有哪些方面能發展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74.115.0.5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