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於複疊時空的精靈――李蘋芬新詩的時間敘事,以〈白色的門〉、〈在母親的房間〉與〈那樣的人〉為例 ◎蔡牧希
前言
李蘋芬於2019年4月底出版第一本詩集《初醒如飛行》,集結多首得獎作
品以輕靈之姿迴旋於文字與韻律之間,光影時或乍現,譜出意象的多重交響之曲。
詩人自言:「詩意的發生總是從譬喻開始,因此詩集名以譬喻形式呈現。
『初醒』意味每一天的開始,都是面對世界的新穎開始,若古典詩表現了渾然飽滿的物我合一與同質性,現代詩中,更多的是我與世界協商和質疑的過程。藉由『飛行』一般的思想馳騁,以詩的形式,將外在世界轉化為內在風景。」(註1)
本文欲由〈白色的門〉、〈在母親的房間〉與〈那樣的人〉三首詩,探察詩
人如何沿著多重時序的敘事結構,飛行於碎裂的生活間隙,建構全新內在的風景,並將日常真實一一轉譯,投影到讀者意識之湖。
二、打開白色的門,進入更迷人的所在――一場真實的詩風暴
李蘋芬於2019年道南文學獎作家講座曾以「明天,我們把暴風雨搬進
來」為題,講述詩作的概念與呈現方式。她以瀨戶內海藝術季的作品Storm House為例,其設計概念,是讓群眾置身於日光燈閃爍的室內,以水瀑營造暴雨來襲的環境。
而「製造」具體風暴屋的呈現,就是詩人在作品「刻意營造」的概念。在詩人的刻意營造之下,「詩」可以構築某種空間、凝縮不同的時序。
「我坐在水中/水坐在白色裡面/白色的石頭。手臂。風箏。」開篇以水與白色的概念錯置,先破除讀者既有的概念認知,重新構建自我的詩空間。在「每一扇白色的門」之後,都有一個漂浮的世界,時間與空間在意念飛騰的瞬間,寂然解構。「我向棲身夢中的人們告解/白色在印象派裡翻灑/起身為瀲灩的雲/容易生皺/容易散」述說的是門後的世界。而開啟潛意識之門後,真實的告解逐步上演,如雲彩一般,既真實而又虛幻,正如陳義芝評析此詩:「彷彿宇宙洪荒無形的關卡,是時間、空間、形象、聲音所幻化──等待她開啟的渾沌之門」(註2)。
在思緒跳躍之際,令人不免質疑,究竟敘事的真實性何在?若詩篇的真實性
或敘事線無法被讀者理解,詩行只是作者孤獨的囈語。米克․巴爾
(Mieke Bal) 在《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Narratology: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arrative)提到:「真實的價值意思是在行為者結構範圍內,行為者的真實性。」(註3)
楊牧〈詩與真實〉:「虛與實,對一個持續完整的創作生命說來,彷彿又是實與虛,這二者矛盾相生,若有若無。」(註4)虛/實在時序的跳接之間恆常相生,在夢與醒的邊境,時間已悄然變形。
「總在寅時,我醒轉他方/當未知的神/赤腳通過/這一扇不再是門的門/這一葉,眠床如舟」。詩篇裡具體的時間點一旦出現,醒轉與眠夢之際的裂隙,即刻融合。詩人的想像不斷暈染真實生活,席捲真實的生活意識。
素材的時間跨度,可以區分為「轉折點」(crisis)與「展開」(developement)。所謂的「轉折點」(crisis),表示事件被壓縮進一個短暫的時間跨度; 「展開(developement)則「顯示出一種發展的較長時期」(註5),較為接近真實的生活經驗。
在此詩之中,詩人善於在短暫的片段時間內,孕育室內的風暴,並且消解醒與夢之間的疆界:「我總是醒來/伴隨暈眩/焰火自水中微微顫動/欲望在廚房的邊緣迸碎如蘋果/掉落。讓我們去喚醒/不識歌謠的女巫/去潛水,去跳舞,去推開/每一扇白色的門」
白色是所有光線的總和,也是生活現實的各式光譜。當酸甜苦辣所有的生活知覺,在詩人的筆下凝於此時間的轉折點,我們終於在生活的深淵,找到一處夢與生活的棲息地,不僅打開潛意識的大門,也讓內心的風暴有一個真實的出口。
三、打開白色的門,進入母親的房間—―新的空間維度
李蘋芬〈在母親的房間〉一詩,在人物繪像之外,打造出另一個時間維度的
空間。「母親住進來以前/我安置每一件傢俱/她的地圖漸小/從窗台開始,學習樹的學名/生衰的方位與影子/默記不同深淺的蟲蝕」詩人有意識地藉由擺設,安排空間的語義內容(註6)。在敘事結構中,空間可以「靜態地」(steadily)或「動態地」(dynamically)起作用。詩題〈在母親的房間〉,以靜態空間的形式奠定主題化的固定結構。生命與衰亡、光與影的對位關係,在時間光譜上,拉開時間的縱深。而蟲蝕所暗示的時間線索,讓時序隨著詩句往回追溯,同時沿著語意順流而下。
「她住進公寓房子/我的眼睛像她,鼻子不像/在母親的房間/神祇有人的知覺,祂們橫臥,戀愛/與貪嗔。她給我平安與永恆的錯覺/我們一起簡居防火巷/走進傾斜的頹牆,我們一起生活/乾燥,而顯得一致的日常/沒有燭火甚至沒有風」
「母親」進入房間之後,「我」的出現,終能進一步為人物形象定錨。但詩人並未在「母親」的人物特徵上做更多定義,反而打破時間序列,將神祇降為與「我們」同為眾生,有愛恨貪嗔;又或將我們提升與神祇同高,進入靜謐的平安與永恆。因此,時序的交錯將過去與未來混而為一(註7)。在「乾燥,而顯得一致的日常/沒有燭火甚至沒有風」的寂靜裡,「房間」成為靜物畫式的描述,並將場面凝固起來(註8)
詩的第三、四小節中,「房間」成為背景裡模糊的環境。「睡眠的海洋高溫擴張,漫淹記憶的窪地」,隨著睡眠漂流,詩篇的「母親」從單一人物形象,衍伸為母語、土地或國家的象徵:「(她曾是,其他孩子的母親/她曾有,海峽另一端的生活/方言走音成一千種聲腔/我的舌已不能模仿)/她在北方的炕上烘起一爐子熟爛的冬/她曾圈養一群雞,一座黃土院子」,描繪出母親的群像。眾多意象的聚集,在第五小節化為對原鄉的盼望:「她展開世界地圖/指出太平洋上突起的島,我們的島/它是疣,感到痛/它是密封的氫氣,兀自膨脹」,此處不住高漲的希望,在世界地圖上卻無所依傍,只能如氫氣球孤獨地飄浮,而後不知所向。
最後兩節的焦點,又回視到「母親」的人物形象上:「母親很少,從詩裡認出我/好像我同她一樣/都是鉛版上的一個姓名,被重複印刷/但是她知道嗎/每一次印刷/就像一樣的魔術背後有不同的呼吸」。在重複而單一的鉛板上,「詩」與「姓名」被賦予生命與呼吸,其語義與象徵不斷擴充,與「我」同步成長,逐漸遠離母親原本的認知。
詩的最末節:「我睡在母親的枕上/她把失眠遺傳給我/將我留在月台。不期然下一班車的來臨/讓空調把晨曦轉進來/輕輕的,輕輕⋯⋯」,將「房間」此一環境,悄然過渡為「月台」。已然失效的物理環境,亦將母親與潛意識海洋封存。在無眠的夜裡,「我」終於能擺脫單調的日常,期待晨曦輕輕地灑進來,重新組構自己的意義世界。
穿梭於複疊敘事時空——〈那樣的人〉
李蘋芬〈那樣的人〉(註9)一詩,綰合時間與空間的敘事變化,進一步臨摹眾生
的孤獨群像。
詩的開篇先解構「一般人」的組成:「大概有那樣的人/見過之後,錯身進入,不同建築/領子邊上,被他人的髮掠過/有那樣的人,為他編造集體記憶/鬆動鎖鍊般的骨節/以為就此可以碰觸,可以相視」。
這種跳躍式的人物臨摹的手法,如楊牧自述其「戲劇獨白」體的技巧:「我在使用一種詩的策略發展那特定的故事,但又不一定順頭中尾的次序呈現,二就像古來那些啟人疑竇,卻回味無窮的傳奇之類的敘事文學一樣,行於當行,止於當止,或發端於敘事末而徐徐倒敘或以跳躍的方式省略,銜接,有話則長,無話則短。」
是以「一條孤獨的線/如何複疊成空間/有時我不貪心,把誤認看作遊戲/揣想一種最好的遇見」在時序折返的敘事線上,人的物理特殊性已然泯除,進入到一個更高的時空精神次元:「後來,我談起拯救/無從抗拒質變,冰封的花和白日執念/某些默契懸在危險的線上/易脆,有時不可見」,在真實與隱密之間,生活與意識的碰撞,讓個人不斷產生質變。而詩人走在時空的鋼索之上,極度真實卻也隱密的心跡,多重意義的歧異性與不確定,正與詩的美學不謀而合。
結論:讓我們也成為那樣的人
李蘋芬靈慧地在時序的罅隙,擾動一場密室的詩風暴,讓讀者隨著思緒的
飛行,不自覺改變了日常的節奏。如此走在新的理解軌跡上,我們看似亦步亦趨,卻能在另一個日常的裂隙裡,搬進一場暴風雨,開始敘述自己的生命時空。
註:
1.李蘋芬,《初醒如飛行․序》,啟明出版,2019年4月
2.陳義芝,〈推薦序:插下一面風旗——讀李蘋芬詩集〉,收於李蘋芬《初醒如飛行》,啟明出版,2019年。
3.米克․巴爾(Mieke Bal) 《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246頁。
4.楊牧,〈詩與真實〉,《一首詩的完成》,洪範書店出版,2011年,206頁。
5.米克․巴爾(Mieke Bal) 《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頁250。
6.米克․巴爾(Mieke Bal) 《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空間方面的語義內容,可以像人物的語義內容那樣建立起來」,頁160
7.胡亞敏,〈敘述〉,《敘事學》,頁71
8.胡亞敏,〈故事〉,《敘事學》,頁165
9.李蘋芬〈那樣的人〉,發表於《聯合報》,2020-04-02。
--
美術設計:蔡牧希
圖片來源:蔡牧希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27.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李蘋芬 #人白色的門 #在母親的房間 #那樣的人 #時間敘事
「交響詩定義」的推薦目錄:
- 關於交響詩定義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交響詩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交響詩定義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交響詩定義 在 李斯特交響曲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交響詩定義 在 李斯特交響曲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交響詩定義 在 MUZIK 閱聽古典樂- 不畏疫病的熱情— 長榮交響樂團《浪漫交響 ... 的評價
- 關於交響詩定義 在 【OPENTIX Live】《幻想法國:準.馬寇爾與NSO ... - YouTube 的評價
交響詩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古殿@十方樂集:歷史靈光 • 沙龍音樂咖啡廳】
十方瑪多咖啡廳
這是一個黃金比例的聲音空間,裡面採用木造牆面,聲音的平衡與殘響是世界級的,細小的聲音都可以鉅細靡遺地呈現
只要點一杯瑪多咖啡廳的飲品,就可以參加喔!
十方音樂劇場 瑪多咖啡
低消一杯飲品即可入場聆聽
地址:103台北市大同區民族西路187巷4號
*******
活動主題:李泰祥音樂經典回顧1970-1980
1/28(週四)晚上7:30-9:30
活動簡介:
李泰祥(1941-2014)是位真正的藝術家,為了追求藝術永恆之美,他甘願放下一切,付出他的全心全意,只為一見她的容顏。李泰祥的一生超越傳統、流行及前衛,他不屬於任何一種框架,甚至努力打破種種框架,創作過許多的作品。從1970年代開始,他以通俗的音樂語法,結合台灣與中國的傳統民歌,融合了西方樂器與中國樂器,創造了中西合璧的管弦音樂,發行了《鄉》專輯,第一集與第二集,到《延綿交響詩》,音樂中我們甚至可以聽到1970年代馳乘於台灣土地上的蒸汽火車的聲音。1979年他為電影「歡顏」創作了全部音樂與插曲,並請齊豫主唱,其中包括至今仍膾炙人口的〈橄欖樹〉;同時,這張專輯也是他作為「走入群眾,將文學與藝術帶入人們的生活中」的行動宣言,他充分將的藝術化為行動,號召詩人一起跟他合作,耕耘生活美好的夢田。1985年李泰祥為詩人鄭愁予的詩作,譜寫成《錯誤》專輯,這是他一生最巔峰的藝術傑作,也是1980年代以來台灣流行音樂界中最高的藝術傑作,沒有之一。李泰祥所扮演的角色,十分難以定義,台灣很難找到如此純粹、浪漫的音樂家,實無愧於台灣音樂文化至寶。如今,讓我們試著回顧這一代大師的經典風華,透過李泰祥相關的黑膠唱片,一同找尋他在台灣曾留下過的歷史音樂足跡,歡迎對於聲音感興趣的樂迷、書友參加。
當天會聆聽的原始黑膠專輯:
1979年,《延綿交響詩》
1979年,《橄欖樹》(齊豫主唱)
1980年,《春天的浮雕》(葉倩文主唱)
1981年,《祝福》(齊豫主唱)
1982年,《你是我所有的回憶》(齊豫主唱) 1983年,《告別》(唐曉詩主唱)
1985年,《錯誤》(李泰祥主唱)
1985年,《回聲》(三毛作品集第十五號)(齊豫、潘越雲等主唱)
1987年,《棋王》(李泰祥音樂、三毛作詞)(齊秦、曾道雄等主唱)
1990年,《與海拔河的人》(「沒卵頭家」電影原聲帶)
******
接下來的活動預告:
吉利爾斯去世前一年的舒曼交響練習曲
2/4(週四)晚上7:30-9:30
許常惠早年音樂作品第一集與第二集
2/18(週四)晚上7:30-9:30
留聲機欣賞會:歷史小提琴名家之聲
2/25(週四)晚上7:30-9:30
*******
#古殿樂藏
#十方樂集
#瑪多咖啡
#歷史的聲音
#留聲機
交響詩定義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夜.語錄.人生拚圖》
* 人和人之間淺淺的緣,承載不住過於濃厚的世間情。或許我們都空無所求,但我在世人面前微笑的臉,是明白之後,流淚的另一種表情。—陳文茜《終於,還是愛了》
* 藝術,當它靜止的時候,是一種耽溺;當它流動的時候,就成了逃脫。在逃脫的靈魂世界中,你難得奔放了你的渴望,它比慾望更甜蜜,也比慾望更苦澀;它沒逼你與現實衝突,只讓你在沒有去過的想像大地中倍感孤獨。—陳文茜《終於,還是愛了》
* 人生的後半部分,猶如一曲交響樂的後半段,比起前半部分減少了上揚、高亢,卻包含了更多柔軟、回音,和平靜。
到了老年,人就會知道,這個世界本來就沒有什麼絕對的幸福:所謂快樂,不過就是心安理得地咀嚼、品嚐著日子,在平淡無奇中,仍然能看到「奇」。
當一個人老了以後,走過的漫長歲月,自己的風燭殘年,有時候在某一瞬間近乎疑幻不真,自己都不信,我老了?
我真的老了。
於是我們年紀愈大,愈懂得珍惜時間、朋友、家人、及所有仍然和你相遇的人。
你,終於不再苛求。—陳文茜《終於,還是愛了》
* 什麼是快樂?快樂的定義可能很簡單:「今天的你比昨日的你慈悲、感恩。」—陳文茜
* 貧窮的人,可以因家人還相聚快樂,因為自己還健康快樂。即使面臨死亡,回憶一生曾擁有的美好時光,哪怕只是片段,也可含笑而去。—陳文茜
*人生無常,請珍惜平常。—陳文茜《給逆境中的你》
* 我們內心都明白「差一點的成功」的道理,我們知曉不斷超越自我,方能茁壯成長。
歷史上納瓦霍文明中,一些工匠會故意在紡織品和陶器中,保留些許缺陷,他們稱之為「靈性線」:在圖案中刻意留下瑕疵,這提醒編織者或製造者,人永遠可以有改進的空間。
大師不是專家,大師之所以為大師,是因為他們既追求事物概念上的終點,但同時也清楚:這個終點,並不存在。—藝術史學家:Sarah Lewis
* 既然太陽上也有黑點,「人世間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沒有缺陷。—車爾尼雪夫斯基
* 總有一天,我會擱下忙碌的工作,讓窗前爬滿鮮花,用它遮住我滿頭的白髮;
總有一天,我也會無懼打開百葉窗框,讓陽光照亮我滿是褶皺的臉龐。
我不再在意衰老,這世界不老的,本來就只有歲月。
歲月催人老,枯榮的花季卻伴我行。手上花香依然,凋零的花瓣如故。
衰老的路上,擁抱友誼,微笑著告訴自己:
活著,就好。死了,不必懼。—陳文茜《愉悅哲學:給逆境中的你》
* 當我小的時候,撫養我長大的外婆曾對我說過一個故事,故事結尾,外婆說:「文茜,不管你的人生將來變成什麼樣,就算你吃虧你被騙,也請記得維持對別人的信賴:不要讓惡,主宰妳。」
這句話和亞馬遜的創辦人貝佐斯的祖父教他的一堂課有點類似:善良比聰明更難。
外婆已離世43年,我始終沒有忘記她溫柔的聲音下,字句背後深刻的教誨。—-陳文茜
* 其實所謂幸與不幸,多半只是別人眼光和自己心中感受的交會點,最終定位了你所謂的幸福份量。
那種座標,像是導航系統的GPS,位置不過是一個點,並非真實。
幸或不幸,純粹是當事人的自我定義。從卡夫卡的角度看:我們一生不過是清醒地穿過夢境,每個人只不過是歲月的一個幽靈。
如果我們順利地度過逆境,我們可以把幽靈變得更具象、更堅實:它是「虛空」狀態的盔甲。
你若走得過,逆境便是你生命中的禮物。
—陳文茜《給逆境中的你》
* * 在愛裡,同時學會忘!
我們經常聽到的是:越認識無常,越會珍惜擁有。
你會發現活在天地間,不論親疏遠近,每一個與你相逢的人都是值得珍惜的。
但莊子也告訴我們,不要過度執著,所以要在「愛」裏,學會「忘」!
在「深情」中學會「不躭溺情」、不陷溺情。
永遠不要太在意、太執著於情感的形式,同時把注意力放回自己的「心」和「身」上。
也永遠珍惜生命中每一個和你相遇的人,不論他帶給你的是歡愉,還是情傷之後的成長。
—讀蔡璧名《解愛》.陳文茜於誠品書店演講
* 《人生要把壞球變好球》陳文茜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大大小小的逆境,「處之泰然」,説得容易,做起來太難。
逆境時,抱怨難免,情緒起伏也是人之常情。
但不要沉浸其中。
一個事件總有好幾個面相,正如鏡中影像,側看、橫看、低望、高探,各有其景。
事件也是如此。同一個場合,同時發生的事,有人感動涕零,有人得到啟發,有人覺得受傷,有人渾然不知。
為什麼?
因為每個人都帶著不同的心。
有些人比較無我,耐性關照他人:有些人始終體貼細微,有些人急著説話措詞草率,有些人自尊心太強,他觀照自己太多。因此同一個桌上,有人歡喜,有人痛苦,有人愉悅,有人曾經失去和朋友在一起的機會,什麼都珍惜。
看一個事件,要看得夠遠,你才能真正了解這一刻、某些事情,你該不該在乎:它的意義是什麼。
如果你在人生中得到了壞球,而且是大壞球,例如碰到一個糟糕透頂的「朋友」,你可以罵他髒話,恥笑他是騙子⋯⋯但他什麼禮物都沒有帶給你嗎?
至少他教導了你一件事,從此遠離和他一樣的人。
還有,你為什麼會「受騙」?會「受傷」?
一個可能性是你不該對某些事物過於執念,那些你以為的「美好」,成為面具,使你看不到人的真偽。
另外,你為了給予對方鼓勵,忘了保護自己。你不想用高人一等的姿態和人相處,於是把自己的尊嚴放下,甚至放在他的腳下,任由他踩著你的友誼,你的付出。最後你發現他重重的踩著,踩著你給他的空間,踩著你的夢,最後踩著你的尊嚴。
而他渾然不知。因為當你自己都不保護自己的尊嚴時,別人為什麼會在乎你的尊嚴?是你先放棄了自己,別人才能踩著你。
這世界上不是每個人都讀過葉慈的詩:錦鏽衣牚。也不是讀了他的詩,就明白。
你接了一個壞球,長遠看,它至少是一個成長的機會,從此不要犯相同的錯誤:甚至它可能是一個拋磚引玉的引子,帶你反省,修正,走向更有意義的角色。
人生接到壞球🏀,把球體翻轉一下,看到不同的旋轉,不同的速度,不同的滾動。
抱怨之後,不要忘了成長,想一下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修改一下自己的想法或是慣性。
永遠向前,把壞球變成好球。
—照片:46歲,人生最後一次街頭演説。最後一次參與政治。
交響詩定義 在 李斯特交響曲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推薦與評價
李斯特交響曲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資訊,找李斯特交響詩前奏曲,交響詩特色,交響詩定義在2022年該注意什麼?李斯特交響曲在2023的熱門內容 ... ... <看更多>
交響詩定義 在 MUZIK 閱聽古典樂- 不畏疫病的熱情— 長榮交響樂團《浪漫交響 ... 的推薦與評價
樂團規劃了五首交響詩經典,且與青年鋼琴家林易再次攜手,共譜柴科夫斯基第一號鋼琴 ... 傳說及日本童話《哭泣的紅鬼》,以不同層面及角度重新思考「幸福」的定義, ... <看更多>
交響詩定義 在 李斯特交響曲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推薦與評價
李斯特交響曲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資訊,找李斯特交響詩前奏曲,交響詩特色,交響詩定義在2022年該注意什麼?李斯特交響曲在2023的熱門內容 ... ... <看更多>